菩萨戒则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即“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由发愿菩提心,进一步受菩萨戒,修利他行,为行菩提心,进而辅以空性观修,成就胜义菩提心。二、汉传大乘修行的核心——菩提心佛法的之道为成佛,依菩萨道的修行而成就。
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菩萨戒彭瑞花西北政法大学民族宗教研究院,陕西西安[摘要]:佛教自传入之日起便开始了其中国化进程,戒律中国化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戒律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形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菩萨戒起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但形成于西域和中国内地,是佛教...
摘要: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僧人与《四分律》一同普遍受持的大乘佛教戒律.敦煌文书中保存着一定数量的菩萨戒文书,说明菩萨戒在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流行.文章以莫高窟第196窟作为敦煌莫高窟菩萨戒坛窟的一个典型洞窟,结合传世佛教文献,敦煌菩萨戒文书,对第196窟的图像进行深层释读.对第196窟的...
探究汉传佛教中的荤戒_论文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出家二众受戒申请表试论时期佛教传戒问题及其改革韩敏【期刊名称】《理论界》【年(卷),期】2010(000)009【摘要】本文基于大量一手资料从传戒问题入手,研究梳理佛教所
至于如何受得菩萨戒的十善法?可以参考汉传现行的菩萨戒传授仪轨,将十善律仪,配合三聚净戒,再依《受十善戒经》(注96)等如法编定。1994年12月13日至12月25日圣严撰成于纽约东初禅寺…
汉传佛教经忏的历史表明,由祖师大德们制定经忏的目的是供人们修行忏悔的法门。经忏佛事本身就是汉传佛教的根本特质之一,他同样也是汉传佛教的修行内容。可以说没有忏悔就没有汉传佛教,这都表明了经忏存在的合理性论证。
9个回答.可以,但不鼓励。.《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下〉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但目前的机械化养鸡场,生下来的蛋,完全没有受精的机会。.没有受精的蛋,还不...
编者按:2013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戒律思想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佛教戒律思想与实践”为主题,共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佛教戒律话题从汉传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溯源、戒律的现代意义、藏传佛教戒律思想...
以下所有观点,都是作为一名汉传子弟,基于促进三大语系的包容团结的立场,对藏传佛教的争议问题,所作的会通尝试。这些个人观点并不一定是对的,肯定会不断地修改。作为藏传佛教争议最大的双修问题,从汉传佛教…
梁武帝一面引入佛教的仪式,改造国家礼仪;另一方面又调动国家行政的力量,推行他所支持的戒律实践。.为此他和朝臣争,也和僧人辩,在梁武帝及其支持者的理解里,这是“孔释兼弘”。.南齐末年,萧衍襄阳起兵,攻克建康后拥立和帝,肇建梁国。.中兴...
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菩萨戒研究-哲学优秀论文下载积分:4000内容提示:独创性声明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
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小乘戒律由昙柯迦罗于曹魏嘉平年间(249-254)赍至洛阳,汉地菩萨戒之弘传始于更晚的鸠摩罗什(344-413)。相对于魏晋时期佛教义理之学...
gnahz3c分享于2016-03-2121:10:9.0隋唐时期汉传佛教菩萨戒研究【最新哲学类】,隋唐哲学,隋唐佛学哲学,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三彩陶器,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隋唐...
从印度佛教的传统来看,《梵网经》基本继承了大乘佛教的进路,完成了大乘佛教在戒律方面的改革,在戒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梵网经》结合了中国社会的特...
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隋唐时期汉传佛家菩萨戒思想发展中所涌现的种种注疏,以及授戒仪轨.这一时期,天台智顗首开菩萨戒注疏,写就《菩萨戒义疏》.本书建设性的将天台宗派思想贯彻...
藏传的菩萨戒跟汉传的菩萨戒还是稍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一样,强调四摄法,强调六波罗蜜,这个是有关于律。经,我们讲契经,就是《阿含经》,传到中国的《阿含经》有所谓四部阿含,这个...
大乘佛教思想下的菩萨戒坛窟研究——以莫高窟第196窟为例考察作者:宁晴作者机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出版物:敦煌学辑刊年卷期:2016年第4期摘要:菩...
江总的评价不断累积,甚至牵连菩萨戒的根本原因,在于江总的定位。本论文从总体理解菩萨戒开始,论述戒律乃无性或中性,信仰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在于个人,进而依据史传记载与江...
敦煌莫高窟大乘菩萨戒坛窟研究菩萨戒是汉传佛教僧人与《四分律》一同普遍受持的大乘佛教戒律.敦煌文书中保存着一定数量的菩萨戒文书,说明菩萨戒在中古时期敦煌地区的流行.文章以莫高窟第196窟作...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四川省佛教协会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中有关传授居士菩萨戒的规定,确保传授居士菩萨戒得以如法如律地进行,并持续、稳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