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第四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文章)吕胜强提要本文可说是拙作〈人菩萨行的理…
而传统以来对菩萨思想的研究,多以六度四摄等菩萨行愿为主。殊不知菩萨利他活动之所以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其中止观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篇论文或可视为一「唯识止观」结合「菩萨行」的尝试性研究。
慈济宗门强调依着法华大义力行精进菩萨道。行菩萨道必须依着法华经义,以一切智起万行,才能度化无量众生。静思法脉以勤行体现真如圆融的佛道,这佛道从证严上人的体悟是与万有和合为一。觉悟的心既与万有合一,就能不舍众生,度化一切有情。
菩萨的最重要精神就是救度精神,在哲学上这就是以救度众牛实践精神为中心的课参考霍韬晦先生依据梵本的发现:『若据原典,并无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J一语,而只是说发愿行菩萨道,什译是取意而非忠于原文:将之翻为『善男子、善J
三、就第一节「菩萨地持」的内容而言,当然以「菩提分法」的篇幅最大,份量最多。这是发菩提心后,行菩萨道的全盘内容。四、「菩萨地」依七处而学,此中第一处即辨明「自利利他」,因发菩提心的最大动力,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佛、菩萨所有法门的施设,全是为了建立菩提心海涛生命电视台台长内容摘要:在众多的修行法门之中,究竟哪种法门对尽虚空一切众生最有益呢?那就是修习菩提心!时时持守菩提心,发利他愿,爱惜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大菩文化—佛教资讯平台菩萨行菩萨道.2/5.天津首届佛教讲经交流会顺利举行.2/5.普陀山普济禅寺召开全体执事会议.2/5.【专题报道】本性法师荣膺莆田广化寺方丈.2/5.道慈大和尚恭迎古佛洞恒虚法…
学术论文彭瑞花,2019,《论天台宗与菩萨戒》来源: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1期发布者:反恐法学院...”10止观双修,是天台宗的最高指导思想。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现定慧双修,必须受菩萨戒,学菩萨戒、持菩萨戒,离开戒,定慧二学便如...
三、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1947年3月17日,太虚大师因病在上海玉佛寺圆寂,在圆寂前4天派人把赵朴初居士找到身边,把新编好的《人生佛教》送给他并说:“这本书,经过多年编辑,现在才成功,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弘扬。.我不久以后要...
从人间性看弥勒净土之意趣2010年11月21日12:44凤凰网华人佛教【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作者:成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弥勒菩萨不同于其他菩萨,他是贯穿大小乘佛教的一生补处菩萨,在…
如果我们经常与抑郁、纠结、烦恼的人在一起,心情也会不舒服的。因此,要想行菩萨道,必须要慈悲,还要培养出超凡脱俗、气定神闲的气质。大家知道菩萨道应该怎么修了吗?很多人都认为...
在此基础上,讨论宫泽贤治的菩萨行的意义和其局限性的原因。最后结合大正时期的时代背景,虽说贤治的农村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失败的命运,但通过其积极的実践,...
若忽略这些既成的业报,不思出离,侈言不畏生死,于五浊恶世广利众生,无异是痴人说梦。因此,修习解脱,超越生死烦恼,是三乘共义,即便菩萨道行者亦是不舍此行,其如《...
她能够常常见光、见佛,频频有舍利降下,种种的殊胜皆是她戒律清净,行持精进所感。而大悲水能够使众生的各种疾病不治自愈,则是她欲代众生受苦,行持菩萨道的体现。因此,她的种种修持可...
后来,太虚大师将此超世出世而顺世救世的大乘理念和实践体系冠以“菩萨学处”,讲学著文时曾数番提及。适逢国难当前,大师尤感引导僧俗信众践行不舍世法利济群生的...
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住下祥光,直至落伽山上,撞入紫竹林中,忽见木叉行者迎面作礼道:“大圣何往?”行者道:“要见菩萨。”木叉即引行者至潮音洞口,又见善财童子作礼道:“大圣...
“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
常不轻菩萨说:“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对他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佛的尊重。佛教还提倡恭敬待人,并常不轻菩萨品》,见...
方丈弘法道坚法师重视教育特色的佛教组织太虚大师一生重视教育,他为佛教统一性组织构想了学僧制,即出家僧侣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才能胜任佛教组织及弘法工作...
至于断恩爱,去利名,绝是非,除烦恼,修行学道,见性明心,了死脱生,成佛作祖,此出世间事也。故有好布施而证檀波罗者,有专持戒而证尸波罗者,有习禅定而证禅波罗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