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rsea2005
迄今为止,从不同的生物体内诱导分离获得的抗菌肽已不下200多种,仅从昆虫中分离获得的就多达170余种。人们根据抗菌肽的来源及结构性质进行了分类。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具有螺旋结构的线性多肽cecropin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动物抗菌肽,1980年,由Boman等从美国天蚕蛹中分离得到。该类多肽抗生素一般含有37~39个氨基酸残基,不含半胱氨酸,其N端区域具有强碱性,可形成近乎完美的双亲螺旋结构,而在C端区域可形成疏水螺旋,两者之间有甘氨酸和脯氨酸形成的铰链区,多数多肽的C端被酰胺化,酰胺化对其抗菌活性具有重要作用。此后,人们相继从家蚕、柞蚕、果蝇、麻蝇中分离到了cecropins类抗菌肽。1989年,Lee等人从猪小肠中分高到了cecropin P1,说明了cecropins可能在动物中广泛存在。cecropins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部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对真菌和真核细胞没有毒性。目前cecropins已被人工合成并已商品化。magainins也是较早发现的一类具有双亲螺旋结构的抗菌肽。最初是从蟾蜍的皮肤中分离得到的,后来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和肠组织中发现了其类似物。magainins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真菌、原生动物都有杀伤作用,但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比cecropins要低10倍左右。此外,从一些动物的再生性器官和两栖类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了一些具有螺旋结构的多肽,如来源于南美蛙的dermaseptin和来源于树蛙的bombininh。富含某种氨基酸的线性多肽apidaecins是从蜜蜂中分离得到的富含脯氨酸的多肽抗生素,一般含有16~18个氨基酸残基,其中脯氨酸含量高达33%,精氨酸含量可达17%。apidaecins对某些革兰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活性,而对革兰阳性菌不起作用。apidaecins对某些革兰阴性的植物病原菌和肠杆菌科的致病菌的高杀伤力,使其在植物抗细菌病基因工程和食品工业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drosocin是来源于果蝇的一种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在结构上与apidaecin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其11位的苏氨酸羟基上连接着一个O-二糖链(-N-乙酰半乳糖胺-半乳糖。)coleoptericin和hemiptericin分别来源于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一级结构中富含甘氨酸,分子量一般较大。Oppenheim等人从人的腮腺和下颌腺分泌物中分离得到了一组富含组氨酸的抗菌肽,长度在7~38个氨基酸残基不等,被称为histatins。对于引起口腔感染的多种微生物具有活性。indolicidin是来源于牛中性粒细胞的多肽抗生素,因其13个氨基酸中含有5个色氨酸而得名。其C端是酰胺化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含有一个二硫键的多肽这是一类数量很少的抗菌肽,第1个被发现的这类多肽是bactenecin,来源于牛中性粒细胞。其12个氨基酸中含有4个精氨酸,在其第2位和第11位氨基酸残基间形成二硫键。bactenecin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活性。这类多肽中还包括一些来源于蛙类皮肤的多肽抗生素,一般在C端有一个由7个氨基酸形成的“loop”和一个长的N端“尾巴”,如brevinin-1,brevinin-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的多肽这类多肽的典型代表是defensins,最初发现的α-defensins来源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一般含有29~34个氨基酸残基,其中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此外,其第6位和第15位的精氨酸,第24位的甘氨酸也是保守的。α-defensins可形成3层的β片层结构,通过3个二硫键和Arg-6与Glu-24之间的盐桥而被稳定。目前,defensins已被合成并已商品化。defensins对多种细菌和某些真菌具有杀伤作用,并且对真核细胞有一定的毒性。defensins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比革兰阴性菌强。defenssins的活性比cecropins弱,并且通常在低离子强度下起作用。 β-defensins比α-defensins大一些,一般含有38~42个氨基酸残基。都含有3个二硫键和4~8个精氨酸。昆虫defensins在C末端与α-defensins相似,但是只有两个β片层结构,中间有一段α螺旋起稳定作用,主要对革兰阳性菌起作用,而对真菌没有作用。 植物defensins一般有45~54个氨基酸残基,可形成4个二硫键,3个β片层结构和一个α螺旋结构。植物defensins一般只对真菌起作用而对细菌没有作用。不同植物defensins对真菌的抗菌谱不同。 thionins也是一类来源于植物的多肽抗生素,含有45~47个氨基酸残基,有6个或8个半胱氨酸形成的3个或4个二硫键。其二级结构可形成2个反平行的α螺旋结构和2个反平行的β片层结构。thionins抑制多种植物致病细菌和真菌,但是对假单胞菌属和欧文氏菌属的细菌不起作用。羊毛硫抗生素羊毛硫抗生素(1antibiotics)是指一些由细菌产生的,由基因编码在核糖体中合成,经翻译后加工而含有一些特殊有机基团的多肽抗生素。其中研究最广泛的是nisin。它是来源于乳酸菌的一种抗菌肽,成熟多肽由34个氨基酸组成,含有羊毛硫氨酸、甲基羊毛硫氨酸等特殊基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起作用,而对革兰阴性菌不起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作食品保鲜剂。nisin及其类似物在医药上的应用研究也正在进行。
睡神熊猫
[1] 王新刚,韩春茂.真皮损伤后完全修复的可能性.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7,2(3):138-141.[2] 韩春茂,岳晓洁,Stig Bengmark.晚期糖化终产物与慢性疾病.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284-287.[3] 韩春茂,贺肖洁,马奇.Tenascin-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研究.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1):40-43.[4] 陆新,韩春茂.组织工程皮肤的缺陷与对策.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1):74-76.[5] 韩春茂,余建新,付素珍.含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病人血浆内毒素的影响.营养学报,2005,27(1):66-69.[6] 黄回,韩春茂.乳杆菌生态免疫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中华烧伤杂志,2005,21(2):155-157.[7] 胡学庆,韩春茂,石海飞,马列,高长有.三种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组织相容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10):826-830.[8] 任海涛,韩春茂.抗菌肽在烧伤领域的研究进展. 中华烧伤杂志,2005,21(5):399-400.[9] 陈国贤,韩春茂.重组人生长激素影响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华烧伤杂志,2005,21(5):347-349.[10] 石海飞,韩春茂, 胡学庆, 陈轶欣,毛峥伟,高长有. 兔耳背植入人工真皮支架模型的应用评价.浙江医学,2005,27(5):334-336.[11] 陈国贤,张片红,韩春茂.重度烧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营养学报,2005,27(4):342-344.[12] 陈炯,韩春茂,林小玮,唐志坚,苏士杰.纳米银敷料在修复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研究.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0-52.[13] 韩春茂.拓宽视野 搞好烧伤临床营养支持工作. 中华烧伤杂志,2006,22(4):313-315.[14] 陈国贤,韩春茂.重度烧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经济学评价.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6 14(1):7-10.[15] 陈炯,韩春茂.Ⅱ度烧伤创面外用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中华烧伤杂志,2006,22(5):377-378.[16] 陈炯,韩春茂,夏时春,唐志坚,苏士杰.新型羟乙基淀粉应用于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华烧伤杂志,2006,22(5):333-336.[17] 陈轶新,韩春茂.胶原基人工皮肤的研究进展.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33(4):312-315.[18] 王素一,赖平平,韩春茂.骨髓干细胞向上皮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33(4):306-309.[19] 孙锦章,韩春茂.组织工程皮肤构建的研究进展.国际外科学杂志,2006,33(5):389-393.[20] 任海涛,韩春茂,张嵘,徐志江,孟智启,翁宏飚,牛宝龙.抗菌肽天蚕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创面的抗菌作用. 中华烧伤杂志,2006,22(6):445-447.[21] 陈炯,韩春茂,俞云松,李克诚,唐志坚,苏国良.特重度烧伤感染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一例. 中华烧伤杂志,2007,23(1):70.[22] 韩春茂,陈国贤.伤口治疗中心的运作. 中华烧伤杂志,2007,23(4):302-303.[23] 陈炯,韩春茂. 重度烧伤并发难控性高血糖一例.中华烧伤杂志,2007,23(6):462-463.[24] 王素一,韩春茂,赖平平,岑航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研究.中华烧伤杂志,2007,23(1):66-68.[25] 石海飞,韩春茂, 毛峥伟,陈轶欣,马列,高长有. 肝素化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的制备及其血管化的研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26(1):106-112.
论文题目是一篇药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药学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 文章 的被关注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药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进展就是你所研究的领域现在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你可以从你研究的东西的起源开始写,是怎么发现的。然后在写有哪些人做过这个研究并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哪些方面做过研究,有哪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
要想破解“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就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
在医学领域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药学人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药学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药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