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opatrazz
(原文) (解读) “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不喜见人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会很惊恐,但如果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没有反应,为什么单独听到木音就很害怕呢?我想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 岐伯回答说:足阳明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会很惊惕,这是由于土恶木克的缘故。 “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 黄帝说:说得不错!那么它恶火,又是因为什么呢? “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 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 “ 帝曰:其恶人何也? ” 黄帝问:它讨厌人又是为什么呢? “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 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不喜欢见人。 “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 黄帝说: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么呢? “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 岐伯说: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 , 若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 “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 黄帝说:说得不错!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之处,都是其平时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而能够上去,这是什么原因? “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 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 , 阳气盛四肢就充实,所以可以登高。 “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 黄帝问:病人脱掉衣服乱跑,是为什么?岐伯说:身热过于亢盛,所以就会脱掉衣服到处乱跑。 “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 黄帝问:那有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有时又纵情歌唱,这又是什么道理?岐伯说:阳热亢盛而心神扰动,就会使其神志失常,所以骂别人而不避亲疏,并且不想进食。由于不想进食,所以便会到处乱跑。 今天学习了阳明经脉疾病之症状。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青岛崂山逗号
您好?清初医家程应旄这样解释:“伤寒之有六经,无非从浅深而定部署。……所以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只就躯壳间约略其浅深,而并不署太阳、阳明等名。然则仲景之分太阳、阳明等,亦是画限之意,用以辖病也。”
瑶瑶瑶姚
(原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痛;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解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 说:肠胃二阳 ( 二阳,中医指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 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如果病久了 就会 传化为风消 ( 风消,古病名,指因情志郁结而形体瘦削的一种证候。妇女则见经闭,其发展可因 血虚气郁而生内热,阴液不断被消耗,形体日渐消瘦 ),再严重点就会 传化为息贲 ( 息贲是现在说的肺积病,相当于肺癌 ), 就治疗 不了 了。 “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痛;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 说: 三 阳 ( 三阳病多是指六腑病如大肠病变、小肠病变、膀胱经病变、胃经病变等,起病的原因都属于外感风寒、风热、暑湿等邪气而引起咳嗽咳痰、恶寒怕冷、大便稀溏 ) 发病,多带有寒热的症状,下部发生痈肿, 出现 两足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 ; 若病久 了就会 传化为索泽 ( 皮肤干燥而不润泽 ) ,, 再严重点就会 传化为颓疝 ( 古病名,指寒湿下注所引起的阴囊肿大,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妇女少腹肿的病症 ) 。 “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 说:一阳 ( 少阳经 ) 发病, 吸气少且困难 ,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 , 若病久 了就会 传化为心掣 ( 心悸掣动,因心气虚寒,或因胆与三焦火炽传心所致 ) , 再严重点就会 传化为 隔( 肠胃不通,饮食不下 ) 。 “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阳 与 一 阴发病 ( 一阴 ,指厥阴。也指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一体,三阴经联合之称 ) ,主 要症状为 惊骇背痛,常常噫气 ( 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 , 常常打呵欠,这叫风厥 ( 是指的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使得胃气失和而出现噫气等症状的,叫风厥。 病因为 肝胃失和,肝属于风木之气,胃属土,肝受郁滞则横逆犯胃 , 使得胃气上逆 而得病 ) 。 “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 和少阳发病,腹部胀 满 ,心 气 满闷,时 常 叹气。 “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三 阳和 三 阴发病,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 身体 痿弱无力,四肢不能举动。 今天学习了阴阳发病之症状 , 在这里多说一下, 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五脏功能: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核心,心通过血脉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思维和意识活动的中心,在人体处于最高领导地位。肝主疏泄,调节人的情绪,帮助消化,肝主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脾主运化,是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输送的主导,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血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呼吸新陈代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输布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肉皮肤。肾藏精,负责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被称为“先天之本”,肾又主水,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原文) (解读) “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
透析黄帝内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虽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书,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导意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