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强求Jt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 5~4 0μm,宽0 5~1 0μm。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μm,宽~μm。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为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工具。
历史沿革
1893年,意大利病理学家Bizzozero首次报告在哺乳动物胃内发现螺旋形微生物。
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
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经过多次失败之后,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这一成果打破了胃病不能根治的误区。基于这些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
1984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投巨资开发相关药物,专业刊物《螺杆菌》杂志应运而生,世界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1989年,Goodwin等人将其命名,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高危致恶变因子,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家庭成员中的感染者一经确诊,就必须主动接受正规的抗菌治疗,彻底清除传染源以达到防治目的,只有先查出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再进行有效的根治,才能彻底治愈反复发作的老胃病并防止恶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大多数常见的胃炎疾病均由幽门螺杆菌所造成,在治疗过程应加入抗生素。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
形态特征
1、病理学特征
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
鞭毛长约为菌体1~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
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2、生理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存。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全血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常以万古霉素、TMP、两性霉素B等组成抑菌剂防止杂菌生长。
幽门螺杆菌对临床微生物实验中常用于鉴定肠道细菌的大多数经典生化实验不起反应。而氧化酶、触酶、尿素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肽酶这七种酶反应是作为幽门螺杆菌生化鉴定的依据。
沃伦和马歇尔喝了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便于不久之后便得了胃病。
3、分子生物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的全基因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UreA、UreB、 UreC 和UreD。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结构相当。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约含菌体蛋白的15%,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形成“氨云”保护细菌在高酸环境下生存。此外,尚有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根据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又将幽门螺杆菌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Ⅰ型含有CagA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现在多认为Ⅰ型与胃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诱发症状
1、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多会出现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的胃肠疾病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随时都会出现,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到医院做相对的检查才能发现。
3、随着病情的严重,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发癌变的发生,而且,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一般都患有胃病,发生胃病的患者,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系。
4、幽门螺杆菌症状一般感染者在检查中显示阳性,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病毒在患者体内长期的破坏、寄生、繁殖,随着病情的发展,幽门螺杆菌会使菌群失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传播途径
1、口口传播:中国保守的喂养方式,家长将食物嚼碎之后再喂给孩子,如果家长患有慢性胃炎,就会将病菌通过口口喂养的方式污染给孩子。
2、恋人之间的亲吻: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均可造成传染。
3、打喷嚏传播:患者打喷嚏可以通过鼻腔将幽门螺旋杆菌一起排出,并且有浓重的异味,需区别于口腔炎症。
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1、忌烟、酒、咖啡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物质可降低某些药物的生物活性从而减低治疗效果。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2、胃内PH值是影响因素,应尽量避免使用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失去抗菌活性的药物。
3、某些特殊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杀灭作用,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卫舒元复合益生菌包含的约氏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等。
4、根除幽门螺杆菌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无窗的卫生间要定期紫外线灯30分钟以上时间杀菌消毒。
瑶瑶然然
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病息息相关,如何有效进行治疗?
幽门螺杆菌本质上是一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胃中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由于我国没有实行分餐,大家都是通吃一碗菜,也很少使用公筷,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据统计有50%的人群感染。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一般认为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引起腹胀、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口臭等症状,也使患胃癌的风险增加。然而深居胃黏膜兴风作浪的Hp,并不那么老实,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关,还可引起其它器官和组织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贫血、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及荨麻疹等。
很多人在体检中一旦查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都希望尽快清除。那么,该不该把幽门螺旋杆菌“赶尽杀绝”呢?
最新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只是一种生活在胃内的细菌而已。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是唯一的胃病致病菌,医学界尚无定论。有专家认为,所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实就是胃肠道菌群紊乱的一个特例,提示人体内环境紊乱,本质上应该调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而不是盯住一个幽门螺旋杆菌穷追猛打,更不应该为了根除病菌而让体内益生菌群体生态失衡。
在临床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往往需要多种抗生素协同作战,才会有较好的效果,而滥用抗生素或不规律使用抗生素,很容易产生耐药菌,导致多次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不成功。反复多次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容易加重肝肾负担,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导致人体内环境失衡,产生更多疾病。因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需要慎重,不可盲目杀菌。
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幽门螺旋杆菌呢?专家建议:患有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等,有条件的可以根除;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荨麻疹、不明原因的贫血等,有时也需要根除。假如根除效果不好,建议完善胃镜检查,内镜下取组织黏膜做细菌培养,根据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选择合适抗生素,再进行敏感抗生素组方的规范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源主要是“病从口入”。因此,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口口相传”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勤洗手,尤其是餐前洗手;吃饭碗筷要消毒,尤其是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共同进食的时候,做到餐具分开;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主动与他人分餐;聚餐时尽量使用公筷,推广全民公筷行动。
亲切的海沫儿
幽门螺杆菌是一类致癌物,与胃癌有密切的关系,应该怎么治疗呢?曾医生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也叫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细菌,是唯一可以在胃里面存活的细菌。因为我们的胃会分泌胃酸,所以胃里面是强酸性的环境,一般细菌都无法在胃里面生成,但是幽门螺杆菌可以。
幽门螺杆菌有什么危害
幽门螺杆菌主要在胃里面生存,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亦即幽门螺杆菌胃炎,染者中约15% ~20%发生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5% ~ 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 淋巴瘤]。
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如果不做治疗,有1%的患者会发生胃的恶性肿瘤,所以,幽门螺杆菌是一类致癌物,与胃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是怎么感染人类的?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口口途径感染人类。粪口途径是什么意思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排出的粪便中也有幽门螺杆菌,如果粪便污染水源, 健康 人饮用了含幽门螺杆菌的水,可以被传染。
还有,如果患者上完厕所之后,手没有洗干净,那么他的手上就可能携带细菌,如果他的手再去触摸水果、蔬菜等食物,那么食物可能受到污染,其他人再去吃这些水果,就可能被感染。这就是经典的粪口途径。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可能存在细菌,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餐具等都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旋杆菌。特别是大人用自己的嘴,将食物嚼碎了喂小孩,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
吃饭的时候,没有分餐或者使用公筷,感染者的筷子上面也可能含有细菌,他的筷子去夹菜,就可能污染菜,一起吃饭的人,有可能被感染。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有什么不舒服?
大部分人没有什么不舒服,但是胃炎或者胃溃疡可以出现不舒服,例如上腹部疼痛或者不适,没吃多少,就出现饱腹感;恶心或者呕吐;反酸或者烧心;大便呈现颜色变深或者变成黑色;疲倦感加重、口臭等症状。
怎么样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1、呼气试验
这是最常用的检查办法,吹一口气就可以确定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可产生高活性的尿素酶。
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我们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尿素,然后我们把尿素吃下去,如果胃里面有幽门螺杆菌,呼气的时候,就可以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即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2、 胃镜检查
做胃镜的时候,可以取一小块胃黏膜组织去化验,也可以确诊幽门螺杆菌,但是,幽门螺杆菌不是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胃里面,如果取的组织正好没有幽门螺杆菌,那就可能出现漏诊。
3、 抽血化验
抽血可以查抗体,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抗体是阳性的。但是,这个抗体并不是中和性抗体,并不能杀灭幽门螺杆菌,而且也无法区分患者是不是正在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果你正在感染幽门螺杆菌,或者曾经感染过,现在已经治愈了,抗体都可能是阳性的,没有办法区分。
4、 化验大便
化验大便也是可以的,检测大便中是否含有幽门螺杆菌的抗原,如果有的话,也是可以确诊的。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办法为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如果患者不能配合呼气试验,化验大便是另一个选择。
什么人需要治疗?
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因为与成人相比,儿童感染后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低;可选择的药物种类少,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力低;根除后的再感染率高。
如果小孩出现消化性溃疡、排除其他原因的顽固性缺铁性贫血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才考虑检测和治疗,所以,儿童如果要治疗幽门螺杆菌,一定要非常谨慎,要咨询正规医院的医生。
而对于成年人,建议是完全不一样的,成年人只要没有吃药的禁忌症,都是推荐根治的,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和胃淋巴瘤的患者,强烈建议根除。
如何根治?
推荐使用四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包括四种药物: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一种铋剂,可以保护胃黏膜;两种抗生素,两种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杆菌。疗程为14天,需要连续服药14天。
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等,任选其中一个就行;铋剂为枸橼酸铋钾或者果胶秘。抗生素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四环素等等,从中选择两种抗生素。
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来,抗生素组合有7种,选择其中任意一种就可以,例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如果你对阿莫西林过敏,那就要选择不含阿莫西林的抗生素方案。
举个例子,常用的四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或者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奥美拉唑+果胶铋。
大家千万不要自己去买药,应该找正规的医生开药,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当地的药敏情况,你有没有药物过敏史等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对于第一次治疗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治率可以达到80%至90%。
怎么吃药?
这四种药不是同时吃的,是有讲究的。抗生素通常都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性,而在胃部酸度较低的情况下,抗生素的抗菌效果最佳,因此,抗生素药物,一般推荐饭后半小时服用。
而抑酸药物和铋剂,应该在餐前半小时左右吃,抑酸药在空腹服用才能快速起效,而铋剂也是在酸性环境下,才能形成良好的胃黏膜保护层,因此,可以选择饭前半小时服用抑酸药+铋剂。
千万不要随便停药
在服药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例如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有的还有皮疹、失眠、头痛、大便发黑、便秘等并发症。
大部分都不严重,一般停药后可很快恢复,千万不要随便停药,如果吃几天就停药,这样不仅不能完全杀灭细菌,还可能导致耐药,导致治疗失败,下次再想治疗,就难上加难了。
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一定要咨询医生,千万不要随便停药!
治疗后什么时候复查。
把药吃完之后,至少需要间隔一个月之后复查,复查也是首选呼气试验,如果呼气试验是阴性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治治愈了。
但是,大家还要注意,治愈了之后,你对幽门螺杆菌并没有持续的免疫力,还有再次感染的可能,发生再次感染的概率在5%左右。
如何预防感染?
吃饭要采取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不要共用碗筷,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不要嘴对嘴喂食。感染者在治愈之前,一定要使用单独的餐具,用后单独清洗,高温消毒。
总而言之,幽门螺杆菌是一类致癌物,成年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都建议根治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手段。# 健康 科普排位赛##清风计划#
妮裳风云
1 抗Hp治疗的适应证 世界胃肠病学术会议Hp专题组列出如下几点,可供参考。①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需持续用药或有出血,穿孔并发症或考虑手术治疗者;②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排除类固性抗炎药物(NSAID)所致者。宜抗Hp治疗,不能排除者宜用胃酸抑制剂或细胞保护剂治疗;③轻型溃疡病人应用抑酸剂或细胞保护剂疗效满意者,一般不宜采用抗Hp治疗;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和胃溃疡病人除做为研究外,不建议抗Hp治疗,因其疗效尚不十分肯定;⑤非类醇抗炎药物或克隆性十二指肠溃疡不宜抗Hp治疗。 2 疗效标准 清除标准 清除(clear)是指Hp阳性病例抗菌治疗结束时Hp消失,但在停药4周内又重新出现,提示Hp只是暂时被抑制而示被全部杀死。 根除标准 根除(eradication)是指抗菌治疗停药4周后Hp仍保持阴性。这才真正代表Hp被杀灭,若停药4周后Hp再次出现则称之为复发,抗菌治疗的目的是根除Hp防止复发。Hp根除的最后证实必须建立在胃镜活检,实验室检查(包括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以及临床疗效观察的基础之上,最近国际会议建议将根除改为治愈,作为评价Hp感染治疗效果的指标。 3 Hp根除方案 判断一种根除方案是否理想而有价值,只有当其根除率在到80%以上且不引起重要的临床或生化副作用和细菌的耐药性时,才被临床认可而以采用。应包括①Hp根除率≥80%以上;②减疗程;③副作用小;④闰人依从性好;⑤治疗简单;⑥疗效持续,不易复发。 目前在根除Hp治疗中,根除率能达到80%以上的方案主要二种:①铋盐+抗后素物药物联合;②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联合。具体可有以下多种组合方式(包括中药疗法): 铋盐+抗微生物药物联合 胶态次枸橼酸铋(CBS),即三钾二枸橼酸铋,已成为治疗Hp感染的核心药物。应用时可遵循以下3个重要的治疗原则:①所有已发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集成分析表明,在根除Hp感染上,应用以铋剂为主的三种药(成功率%)比二种药(成功率%)好。二种药又单一药(成功率%)好;②治疗方案中含甲硝唑、四环素和铋盐感染根除最好(>90%),其次为甲硝唑、阿莫西林和铋盐(%);③疗程2周比1周效果好。 标准三联疗法 第九届世界胃肠病会议推存的三联方案:CBS或次水杨酸铋(BSS)120mg,每日4次加甲硝唑400mg每日3次,再加四环素(或阿莫西林)500mg每日4次,两周为1疗程,Hp根除率可达85%以上,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联合疗法,为根除Hp的首先治疗方案。但存在许多问题;①副作用较多,发生率在30%以上;②病人依从性差;③Hp对甲硝唑易产生耐药。所以还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 改良三联疗法 在对标准三联冶法中某些药物耐或或过敏者可选择其它改良三联治疗方案,虽然根除率达不到80%以上,但各自有其不同的优点,仍不失为较为理想的抗Hp治疗组合。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甲硝唑,每日各服3次,疗程5d,其有效率可达75%。该疗法的最大优点是疗程短,服药次数最少,而且Hp且感染发生率低。②CBS120mg,甲硝唑200mg,每日各服4次,强力霉素,每日2次,疗程4周,其Hp根除率为15%,该疗法中的优点是减少了标准三联疗法中的服药次数,同时由于强力霉素是肾外排泄,因而减轻了药物对肾脏的损害,但是该疗法的胃肠副反应如恶心较标准三联更为明显。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
研究显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0�2�0�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需氧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有许多鞭毛,可以游动。人的胃黏膜是幽门螺杆菌的自然定
1、 [动物医学]猪场免疫程序的建立和正确使用疫苗 摘要:猪群的健康是经营猪场成败的重要关键。近几年来,养猪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由于畜禽及其产品的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
幽门螺杆菌是可以进行传染的。首先传染源可以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或者含有幽门螺杆菌的水源、粪便,而宿主主要是人;传播途径可以是唾液、饮食或者接吻。因此需要注意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