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栗鼠花栗鼠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砖茶:蒙古族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有客人到家中,主人首先斟上一碗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被视为草原上最不礼貌的事情。若有朋友到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被认为是最上等的礼物。 他们用砖茶熬制成茶水,蒙古语称“哈日茄”;奶茶,蒙古语称“苏台茄”;酥油茶,蒙古语称“希日陶斯台茄”;面茶,蒙古语称“珠通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奶油、红糖即成。这种茶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的较多,民间一般不多熬制。面茶的熬制方法较为复杂,即先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红茶澄清倒入,搅动就可作成。面茶既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 蒙古族饮用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到蒙古腹地,换易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的事屡见不鲜。 蒙古族在饮茶时有很多习俗。即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认为不吉利;倒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敬献,之后才能开始倒茶等等。 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随着科学的发达,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因而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去蹄,洗净,卸成若干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此名。 奶制品:蒙古族的奶制品可为多种多样。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奶豆腐,也称奶干。做法是把鲜奶放置发酵后,撇取上层白奶油后,倒入锅里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状,装入刻有各种图案的木模,放通风处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为上品,发黄较硬的次之。奶皮子的做法是将新鲜牛奶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滚起后,用勺子不断翻扬,至泛起泡沫为止,停火后,冷却到第二天,一层奶脂凝结于表面,像蜂窝状麻面圆饼,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圆形,在通风处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最佳季节。 炒米:又称“蒙古米”。 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温火煮到一定程度,使米泡胀。之后拿出晾干,再倒入锅中翻炒。有的在铁锅里放入细沙,待沙子烧红后放入适量的泡胀的糜子,用特制的搅拌棒快速搅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发完毕,火速出锅并过筛子。这样炒制的米呈黄色,米粒看似坚硬,实则吃时干脆,色黄而不焦,带有特殊的香味。硬炒米的做法更为简单,不放沙子,也不用泡水,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于泡奶茶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饭。此外,还可以直接食用。用奶茶泡着吃时,加黄油、奶豆腐,味道则更佳。还可用酸奶或鲜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味美,食用方便且耐饥的特点,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蒙古族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的俗语。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爱爱囡囡
蒙古旅游禁忌*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忌蹬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作客忌讳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元信上成客服1
蒙古族穆斯林的饮食习俗更是丰富多采,他们取各民族的饮食之长,精做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这些食品根本用不着去格外表现,历史上的饮食习惯已使之必然。他们大量吸收了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牛羊肉、奶食品是他们的主流食品,也是他们特别喜食和不可或缺的食品。“羊乌叉”(蒙语全羊席译名)手扒肉、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羊血肠,“古勒岱”等,都是风味食品。客从他乡来,他们定会倾其全部技艺,盛情款待,让您大饱口福,乐不思蜀。 “羊乌叉”是蒙古族宴宾待客的特色大菜,在牧区属最高规格。阿訇完成宰牲仪式后,男女主人便大显身手分解全羊。观看蒙古人分解羊体时的用刀准确和敏捷,无异于观看一场才艺表演,蒙古刀在他们手中简直能玩出各种花样。锋利的刀刃能直接插入羊体的各个关节。在我们看来羊关节到他们手中,缝隙似乎宽了许多,刀尖在肥厚的羊肉中翻转几下,一侧肋条就齐刷刷的被切割下来。主人告诉我们,最难卸块的是羊脖子,原因是骨骼结构复杂。尽管这样,您大可不必担心羊肉中出现碎骨头,哪怕是豆粒大的碎骨也不会有。分解能手可以做到关节上不留刀痕,我们着实为此惊叹了许久。煮“羊乌叉”时掌握火候十分重要,否则羊肉将会不合口,出现咬不动或太黏糊的现象。标准是要脆而不硬,软而不烂。煮羊肉很少添加其他的调料,只是在肉色变白后加适量盐就可以,能充分体现出原汁原味。“羊乌叉”既是最高待客规格,因此在食用时也就有了很多讲究,当然这些讲究主要是为了表达喜悦之情,崇敬之意,烘托气氛,把客人的地位推向更高,把胃口调至更好。“羊乌叉”上桌后,主人要在肥大的羊尾上划出刀痕,以示客人可开刀品尝了。由于“羊乌叉”是把全羊都献给客人食用的,主人一块也不留,因此客人在食用之前,要由长者代表客人取出颈椎和软肋部分,回赠主人食用。客人食用时,主人不在现场,以示让客人不必客气,不受拘束,尽情吃喝。盘中的全羊肉由主要贵客和德高望重者逐人分赐,拿到客人手中的肉块大小,已经可以直接入口了。在吃羊肉时,忌讳双手抱着骨头,用牙齿撕咬。除赐肉者手中执刀外,餐桌上还分摆着很多利刀,自己切割羊肉也很轻松。吃“羊乌叉”时,有两样肉上必须要吃,即先板肉(肩胛骨,蒙语叫“达楞亚苏”),有不可独食的意思。因此必须(大亚勒)分而食之,不分老幼每人一块,不得有漏。吸羊尾最有讲究,吸食者不可咀嚼,要把切成一指宽的羊尾条,长短不限,吸入咽喉,囫囵吞咽下去,吸食成功者可得赏酒。在宴席上,唱歌祝酒是十分热烈而欢快的场面。据阿拉善民歌协会普查,蒙古族穆斯林自己的祝酒歌就有100多首,而且还在继续搜集整理中,他们男女老幼几乎都是民歌手,人人都能唱,而且不重复。唱歌敬酒一般都用银碗,敬酒者手捧哈达,斟满银碗,高唱着充满友好和祝赞内容的劝酒歌,定让您仰颈痛饮后才认为您豪爽真诚,否则他们的歌声是不会停下来的。蒙古人的豪爽和友情在这种场合是能感染人的。即使您平时很少饮酒,此时您喝下去,醉意也会姗姗迟来或不来,甚至连您自己也会怀疑,为什么自己的酒量会陡然猛增?其实,欢快轻松的场面和兴奋激昂的情绪,早已把酒精绑在歌声中,飞出了身体外,撒向空中……有时的酒宴上,还喝自己酿制的奶酒,这种酒是用鲜酸奶酿制的,酒精度较低,口感醇绵,酸甜中略带酒香,您可以视作饮料,尽情畅饮。除传统饮食外,生活在蒙古族地区的穆斯林还结合当地食物原料,制出许多独特风味食品。“古勒岱”既是羊杂的新鲜吃法,又是储存吃法。它很象广东,四川的腊肉汤,味道鲜美,口感劲道。古勒岱的制作采用刚宰杀的羊内脏,用洗净的油肠做包装,将胸膈肌肉,羊肺先切割成长条,同小肠一起装入油肠内,装至一半时顺势将油肠翻套过来,整个填充物就包裹在油肠之中,最长的可达2米以上。新鲜古勒岱,现做现煮,味道十分鲜美,油而不腻,绵软适口,余香持久。古勒岱还可以风干,熏干,储存食用,也别具风味。 奶食品是草原牧民的饮食特点,在奶上也吃出了许多花样,以羊奶为原料作成的民族特色食品非常多。最简单的是煮奶茶,加工而成的有酥油,奶皮,奶酪,奶饼以及奶酒,酸奶,毫里麻格(蒙语译)等,食用方便,充饥解渴。仅奶酪就有几十种形状和口味。方便食品中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种面食叫“棋旦子”,蒙语叫豪日海包布,它是用羊油、羊奶和成的面团,切成手指头大小的颗粒或条状,放进油锅炸成。吃起来干脆酥香。久放不变味,加上炒米、奶酪,切一些煮熟的羊肉,用奶茶冲泡,是牧民日常必备食品
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
学校官网。内蒙古民族大学论文管理系统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官网教务管理系统中,打开学校官网就可以看到。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市,是一所综合型民族大学,为内蒙
蒙古族穆斯林的饮食习俗更是丰富多采,他们取各民族的饮食之长,精做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这些食品根本用不着去格外表现,历史上的饮食习惯已使之必然。他们大量吸收
1.来稿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论文标题、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等四项内容的英文翻译。2.论文标题:不得超过
1.论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之悲剧属性 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 1995年3期2.论那·松代的散文“高峰上的爱”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5年2期3.试论策·杰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