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的灰姑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向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转变过程的中的一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后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其在马克思理论的变化,马克思通过对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关照,在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展了“人本主义”。形成了马克思自己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关照现实,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 从词源上说,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人的异化,直译而言,就是人脱离人的本质,人不再为人。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被提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将“异化”理解为外化,并提出人的异化,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裂、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对“ 异化劳动”的阐述,在理论逻辑上包含两个端点:一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也就是说,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是人的本质,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异化的未来—扬弃,这里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处在异化世界中的人的归宿是什么?本文主要从前一个来探讨:从人的本质看人的异化问题。 人与人的本质相背离,原本是人统治物却反过来被物统治,这就是人的异化,既然人出现了异化,那么真正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换句话说,想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思想中真正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从而在具体资本主义情境中清晰的看到人的异化,才能更直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问题。 对于人的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我们从给过马克思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开始,从理解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开始。 这里的逻辑是,人的现实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即人的本质,即,人的异化则表现为人的存在(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的本质(人本来的样子)相背离。 所以要理解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首先要理解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不同于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把存在、物质、自然看成自我意识的规定,外化了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费尔巴哈认为,思维从存在而来,存在决定思维。从存在的角度出发,费尔巴哈思考了存在与本质的关系:本质是思维的结果,是存在的人的思维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人成为了一切问题的关键。成为了连接存在和本质的桥梁。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抛开其繁杂的概念,主要有两个立场:自然主义和人的类本质。 前者认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唯物主义),后者是人独立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独特性(类本质)。这两点,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中都有体现,唯一的不同是,关于类本质的理解,费尔巴哈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一种感性的思维存在,而马克思则从实践的劳动的层面理解的人的本质。 那么人的本质如何和劳动挂上钩的呢?这里涉及一个对象化的概念,因为人的本质并非精神实体,因此,人的本质是从对象中显现出来。即人的本质的外化。主体的人把自我设定在客体上,由此建立了一个不是我的我——“异己”的过程。也许我们可以用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的概念来理解,人们可以通过镜子中自己来认识自己(库利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社会关系中其他人而得知的)。我们把这里的镜子换成人类的劳动成果,即,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劳动所得的创造物认识自我,这就是对象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体现为劳动。劳动的对象化就体现为劳动产品。 追本溯源之后,我们可以来看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类本质是从自然界的角度,着重强调人类整体的抽象共同性)的三个方面设定。 马克思认为: “ 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 — 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 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从上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人是一种客观的感性的存在。承认人的肉体存在的客观性就必须承认维持这种存在、满足这种生物组织的生理需要的合理性。所以马克思曾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点,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思想(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和黑格尔的存在是自我意识的设定和外化的思想完全颠倒,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必须首先得吃饱穿暖才能进行文化艺术上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切的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作为人的本质的体现的劳动因而也具有了这样的特点: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必然是一种对象化的劳动(通过实际存在来展现),人必然要通过对象,通过与对象发生的能动关系,体会和确认自己的本质。 总结而言,无论是人还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最终都是一种客观的实践的存在。 其次,人具有理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自我的认识,可以将自我投射到对象上进行认识,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唯有人才能通过自我意识超越出自身的个体性,把自己的类当作对象,这样,人的生活就具有了双重性,外在的物质生活和内在的理性生活。人类劳动和动物劳动的不同,也在于人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类尺度——能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我们可以和上文所讲的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通过将自我意识投射到对象物上来认识自己,并且可以超越个体,从人类整体的类上来把握自己。马克思曾说:“死似乎是类对特定的个体的冷酷的胜利,并且似乎是同它们的统一相矛盾的,但是特定的个体不过是一个特定的类存在物,而作为这种存在物迟早是要死的。”对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客观自然的个体存在是必然随着自然规律死亡,但作为类的存在,则是永生的。这种对于类的整体性把握,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化认识,正是人的本质。 由此,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外化和真正实现的劳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人们在这种社会性的劳动中找寻到对自己的认识。 这些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说的也是真正的劳动,肯定性的劳动,正是马克思把这样意义上的劳动当成人的本质的外化,所以,否定意义上的劳动变成了人的异化。通过对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考察,马克思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情况。而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我们也可以更为清晰看到这种异化情况。 关于人的异化,从主体上讲,有两条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两大阶级: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马克思主要论述了工人阶级的异化,但关于资本家的异化虽少但也有提及。 由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观察紧紧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关于劳动的考察和规定则有三个方面,劳动产品、生产活动、以及人的本质。 先来看工人阶级在这三个方面的异化情况:首先,劳动产品,这是劳动结果,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再为工人所有,被资本家以货币工资的方式掠夺,原本应该主宰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工人反而被劳动产品所主宰(工人为了生计而劳动)。其次,生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应当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类本质和自由本性的实现,是人之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目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变成了一种否定性的劳动,人们求生的手段,人们在劳动中只感受到痛苦。这就是异化。这样,劳动的结果就是人的存在处境和人的类本质之间的相异化。 那么,在资本家层面,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存在着异化,只是这种异化被认为是自身力量的象征,是一种虚幻的幸福和肯定。首先,劳动产品上,资本家并不生产劳动产品,也就无所谓将自身本质外化的过程,并且他虽然拥有劳动成果,但这种劳动成果也并不是他的类本质的外化。再者,在生产过程上,资本家并不参与生产活动,他参与的是资本活动,为了赚取更多的资本,他虽然可以决定工人的生产,却也不得不服从资本市场的要求,沉浸在逐利行为中,使其本身成为资本的奴隶,这样,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市场中,虽然拥有了劳动产品,但是这也并非出自于自己的本愿,尽管最终得到了物质上的劳动产品,拥有了虚幻的物质满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本质并没有得到外化和体现,这是资本家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类本质无法实现和沦为资本的奴隶。 于是,两大阶级的异化,造成了人和人相异化的局面,原本是一个类,一个整体的、社会性的人类整体都背离了他的本质,相互之间都异化了。 那么异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实际上一种对劳动产品的异己的占有,它的出现则进一步加深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沟壑,加深了两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其后提出的,要想实现人的类本质,让劳动的本质回归,就必须废除私有制,解决异化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生发的观点。 当然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马克思在这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距离真正的唯物主义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从人的本质来规定人的感性存在等问题,但是却可以看出,马克思由始自终的实践态度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切。这和我们普遍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是冷冰冰的强调物质存在的哲学是大相径庭的。 补充:梳理 人的异化——即,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相背离——即,存在和本质相背离——要问什么是人的本质——追溯费尔巴哈关于存在和本质的关系——从而在这种关系中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设定——与现实情境相比较,看发生了那些异化——工人阶级和劳动产品、生产活动,最终和人的类本质异化——资本家和劳动产品、生产活动,最终和人的本质异化——两大阶级都异化——造成人和人之间的相异化——产生私有财产(允许拥有私有财产也是异化劳动产生的前提,两者是辩证关系)
ssssss0008
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人性偏离其本来的面目或未能够达到所能够实现的功能叫做异化。
陌陌上阡
人的异化 人是异化现象的始作俑者,各种怪事的发生,差不多都是人做的孽。我们不由想到了一个令人惊惧的问题,人,异化了没有?异化了的人,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就不是人了? 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因为异化了的物种,就会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物种,所以,我们只要弄清楚,人,异化了没有?就可以弄清其它问题。 可以很悲哀的说,其它物种的异化是近现代的事情,而人的异化,很久很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人,从什么时候脱离了人的本真,变得人不人鬼不鬼了呢?是从皇权当道,封建统治开始的时候。 很难想象,一个男人被割掉生殖器,再送到皇宫里当太监,是怎样一种情况。也不能想象,一个少女,把脚趾折断,再把脚缠成纺锤的形状,是怎样的痛苦。当皇权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待平民百姓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屈辱和顺从。人,在这个时候就不再是人。 更可怕的是,割掉生殖器和缠脚,生理上的痛苦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戕害。从皇宫蔓延到民间的,不单是皇宫的恐怖,更多的是,不是正常人的太监心理和太监行为。没有骨气,阴损狠毒,这种异化最可恶的地方还在于,生生不息,像韭菜一样。 不了
鬼鬼Jacky
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马克思人的异化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和群体性一一和谐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劳动的强制性,也有工人阶级自己与他人的对立孤独,因而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与类本质相异化的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人同人相异化,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获得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即就工人(或无产阶级)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
A田欣团队
范博士,中文名:范成雕,英名文ChengdiaoFan,简称@cfan,Pi创始人之一,产品负责人,斯坦福大学计算人类学博士,曾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 @cfan在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拥有人类行为和人类群体研究方面的知识。她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人机交互和社会计算,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如何使用科技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她曾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建立了一个通过众包来扩展对话的电子邮件生产平台。对Pi的希望是建立一个包容的经济体系,让全球公民释放和获取自己的价值,进而为社会和世界创造价值。 2017年2月份联合Nicolas Kokkalis、Thomas Breier、Michael S. Bernstein等发表了一篇题为《Founder Center: Enabling Access to Collective Social Capital》的研究论文。2017年2月份联合Nicolas Kokkalis、Johannes Roith、Scott Klemmer等发表了一篇题为《MyriadHub: Efficiently Scaling Personalized Email Conversations with Valet Crowdsourcing》的研究论文@cfan博士的研究同时隶属于帕洛阿尔托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论文的记录地址在斯坦福大学官网HCI中心可以查询到 下面是@Fan的毕业论文片段:“异化”是畸形社会的产物 ——评论《变形记》范成雕(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使人变得不像人,使人“异化”的根源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并生活在极度冷漠和畸形的社会关系中,这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体制下,资本总是为少数人所享有,而绝大多数的人的命运却被他们所不拥有的资本控制并决定着。畸形的社会产生出异化来是符合逻辑的。在当代西方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存在,社会当然畸形地发展,因而人所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同人对立,从而操纵着人,并最终把人变成非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异化”。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篇以“异化”为主题的代表作。其故事情节工不复杂但荒诞不经。它描写了小说主人公一个旅行推销员、西方社会的小人物格里高尔萨姆沙在生活的重负下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并被折磨而死亡的遭遇。通过主人公“异化”这一荒诞故事,揭露了当代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致被“异化”的严酷现实,从而痛斥了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所谓“异化”,系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变形记》里所表现的“人的异化”就是使“人”变成了“物”,使人变成了“非人”。“物”,也就是财富、机器、生产方式。“物”在此已异化为统治人的、与之敌对的异己力量,使人自己已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在西方社会里,由于普通人物不能当家作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利害,更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连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格里高尔变成前,维持着一家宁静的小康生活,当然家庭成员同他的关系挺好。但变形后,这种关系就急剧变坏。格里高尔还是那个格里高尔,心还是那颗心,只是因为一具甲虫的驱壳,就被一家人视作异类。以前他们还是那样相知的亲人,现在已是另一番眼光和面孔,彼此之间如此隔膜,言语不通,思想不通,感情不通,中间隔着一道无法打通的利害关系墙。作为格里高尔的亲人也曾为他着急过,希望他能够好转,但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影响了一家人的生活,又有损他们的名声,直至好转无望,则把他视为灾祸,唯恐他不死。由此可见现代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格里高尔之所以被从家庭关系中孤立出来,备受冷淡、折磨以至摧残而死,就是因为他成了一只甲虫后,失去了使用价值,失去了为全家提供生活保障的价值,损害了一家的私利。因此格里高尔就这样竟然死于自己全心爱着的亲人之手,而非死于其他客观原因和他人的迫害。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以及笼罩社会、家庭之上的各种伪装和粉饰在此得以淋漓尽致地揭露,使其露出血淋漓的现实本相。骨肉至亲尚且如此冷酷,其他关系可想而知。为什么要用过么一种荒诞的手法来描写呢?首先我们假设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如果不是变成一只甲虫,而是发生了患了重病或者吃了白粉不可救药这些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那能引起人们的奇怪、重视吗?能引起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研究和社会本质的揭露吗?你看,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要负担一家四口的生活,还要给父亲还债,设法送妹妹上学,不得不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到处奔波,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用变形这种特殊手法更便于充分有力地揭露矛盾,撕破一切假面,把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生活中种种社会弊病,由于被粉饰着,人们往往习以为常,不易察觉。这种虚伪性是随着格里高尔的不幸的加重而逐层深入地揭露出来的。用变形这种特殊手法更便于强调,使问题显示特别尖锐突出,惊人动魄,发人深省。人的异化尽管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但人们往往并不理解它,注意它。唯其如此荒诞,才特别引人注意,而不会漠然置之。 就格里高尔这个甲虫式的人而言,是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而言,就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格里高尔变形后,总是为家庭着急、分忧,充满着对亲人关怀、体贴之情,直至死前还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并且愿意为自己的亲人而死。这同他父母和妹妹对他的态度截然相反。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亲人们未变形却变了心。一是虫形而人心,一是人形而“虫”心。格里高尔变形后,而他的小职员的身份、性格尤其是他的爱心并未改变,这些荒诞正是为了强调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普通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的悲惨;这些对比正是给人们提示:这只能是西方那种畸形社会才会有的产物和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小说本身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对实际生活中普遍现象和根据和提炼。当然畸形现象的出现只能依赖于那种特有的社会环境。人物变形,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聊斋》、《西游记》中就写有大量的变形。但在这些古典文学中,所谓变形之后的鬼神狐怪往往都是理想中的人的化身,是一种美好理想的寄托,是一种喜剧。而在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变形则不然,有其特定的忧愤深广的社会底蕴。格里高尔的变形是身不由己,突兀莫名的,是一种悲剧。在西方社会里,一般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谁也料不到有什么天灾哪天落到自己头上。格里高尔的变形唯其如此突然,如此不理理解,如此无法改变,从而更加表明这种突难之深重和难以抗拒。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说:“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饰品、物件而不像活人。”由于西方社会中,存在着大多数人生产的东西归少数人拥有的这种不公平现象,难免要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难免要造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相当数量的小人物当然就是这种矛盾尖锐斗争中的牺牲品。在《变形记》中,作者虽然尖锐地反映了人的“异化”问题,但他只注重了“结果”,没有也不可能正面地展示这种异化的过程和所引起的真正原因——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他的世界观本身就是悲观厌世的,因而在创作上就只强调写“瞬间”的直觉。他只是对冷酷无情的社会感到厌恶,并看到了社会的荒谬和丑恶,但又认为无力加以改变。尽管如此,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变异”的故事毕竟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了“畸形变态”就是那个社会生活活生生的现实。人变成了一只甲虫,只不过是一种象征,一切小人物和一切倒霉人在那种社会制度下孤独和悲哀的象征。从小说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只是一个个体现象,是一个偶然,然而从其社会本质来看,它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那种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本质所决定,必然要出现格里高尔的这种悲剧;由于“资本”统治着,必然要产生若干个“格里高尔”、若干个“偶然”。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必然和共性由若干个偶然和个性所构成——“异化”只能是那种畸形社会的产物。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
贾瑞,贾府义学塾贾代儒的长孙。贾代儒如果有事,即命贾瑞管理学中之事。他是个最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助著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
Western novels in comparison First, Western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
中文论文还是英文论文?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