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湖南发展研究论文

湖南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湖南发展研究论文

湖南省高级经济师职称评审对论文要求:公开出版本专业专著1部以上;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1篇以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本专业的工作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分析文章。根据《湖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价办法》(试行),湖南省高级经济师职称评审对论文要求如下:(一)专业理论知识基本要求1.系统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在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2.熟悉有关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3.掌握经济管理的标准、规范、规程及相关专业知识。4.熟悉国内外最新经济管理的状况和发展趋势。5.能对重大和关键经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能结合实际提出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二)论文、著作要求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至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公开出版本专业专著(第1作者)、合著(第1作者或注明本人牵头编写章节)或译著(独立作者)1部以上。2.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上发表较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1篇以上(第1作者)。3.长期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或县以下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可以提供1篇由本人撰写,经单位审核属实且不少于5000字的本专业的工作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分析文章。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2023年高级经济师《农业经济》专业考试大纲 格式:PDF大小: 高级经济实务(运输经济) 考试大纲 格式:PDF大小:资格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语言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语言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学,也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下面是我分享的.语言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扬自俭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上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周考成英语语音学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0

Clark,.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Gims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eech,

Lyon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Peccei,.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dfor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obin,.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Quirk,Randolph,

拓展内容: 语文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鱼国超,《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展初探》,《探索与实践》,2002年第二期.

[2]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董蓓菲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付宜红着:《日本语文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从书·本国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范印哲编着:《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娄同森:《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4月.

[8]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1期.

[9]陆迎芬:《中学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顾黄初、顾振彪着:《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海南省发展研究论文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 海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热带农业基地。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一、海南农业概况 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光温充足,光合潜力大,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全省的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和亚热带土地面积的,其中耕地面积万公顷,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全省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年来,海南省贯彻实施“一省两地”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同比增长。 超出“十一五”规划年均递增6%的目标,农业增加值仍占全省GDP的。 二、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海南农业的多元结构和鲜明特色。相对全国而言,海南农业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分为六大类: 一是冬季瓜菜。海南冬季瓜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光温足,成本低、品质优。全年瓜菜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冬季瓜菜有80%以上销往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也有部分出口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二是热带水果。热带水果是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产业之一。海南的水果种类繁多,有香蕉、芒果、菠萝、菠萝蜜、荔枝、龙眼、杨桃、绿橙、莲雾等。全省的水果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其中香蕉面积69万亩,产量万吨;芒果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居全国第一位;菠萝面积万亩,产量万吨;荔枝、龙眼万亩,产量万吨。三是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作物是海南农业一大特色,主要品种有橡胶、椰子、槟榔、胡椒、咖啡等。全省年热带作物总面积万亩。其中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万亩,干胶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椰子面积万亩,产量亿个,占全国总产量的;槟榔万亩,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0%;胡椒万亩,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四是畜牧业。海南岛四面环海,形成天然的防疫屏障,发展畜牧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临高乳猪誉满岛内外。特别是随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防疫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成功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和发生,捍卫了海南“无疫区、健康岛”的品牌,而且有力推动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全省去年肉类总产量万吨,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肉类产品已销往大陆市场,为建设全国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南繁制种业。海南是全国的南繁制种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制种专家和科研人员,前来开展种子繁育、加代、鉴定和科研生产活动,年均繁制各种作物种子15万亩,产量万吨,为全国种子改良和更新换代做出积极贡献。 六是农产品加工业。我省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加工规模小,加工水平有待提高。全省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500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不足360家,加工增加值30亿元,加工转化率仅35%,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热带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场广阔,潜力巨大。2006年海南农业发展情况 [概况] 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也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任务要求,努力克服2005年“达维”台风带来的严重影响,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使农业在大灾后的第一年仍然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增速提高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其中,渔业、畜牧业二者的增加值占整个大农业增加值的,是推动农业经济加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粮食、糖蔗较之上年增长较快,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和 ;糖蔗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分别增长了 %和。油料平稳发展,产量万吨,增长 %。瓜菜、水果实现大灾之年效益不减,全年瓜菜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同比分别增长和;冬季瓜菜出岛量万吨,综合效益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热带水果总面积万亩,同比增加;产量万吨,同比增长。水果出岛量万吨,产值51亿元,增长。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增长较快,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热带作物平稳发展,全年热带作物总面积达万亩,橡胶干胶产量达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胡椒产量万吨,同比增长;槟榔产量万吨,同比增长。水产品快速发展,产量万吨,同比增长。畜牧业在大灾之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动物防疫取得全面胜利,畜牧业增加值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省肉类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06年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3万千瓦,增长。乡镇企业持续较快发展,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利润同比增长。农民从支农惠农政策及经济增长中得到较多实惠, 省财政全年拨付的专项支农资金亿元,比上年增长,对农业直接补贴亿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比上年增长。

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12月25日上午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系列部署,这对海南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意义重大。“保护海南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邓小刚表示,生态环保系统将根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把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的30条措施落到实处;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忧患意识,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对海南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琼龙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作为地处海南省中部生态保护核心区的市县,琼中下一步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主动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让琼中的山更青、水更甜、景更美。在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关进平看来,林业生态载起人们的幸福生活,要做到藏富于林、藏富于民,“我们深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业产品品质,增强林地经济效益,推动国有林场改革,持续促进林业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发展热带花卉、珍贵乡土树种、油茶、椰子等特色林业产业,都是促进林业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型的重要抓手。”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上,白沙黎族自治县也有着清晰的谋划。“我们将落实河道治理‘河长制’,加快推进松涛水库和南渡江源头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流域内145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蔚兰介绍,白沙还将全面完善生态直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补偿标准,实现11个乡镇生态补偿全覆盖。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拥有丰富的蓝色“宝藏”,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军介绍,近年来,我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加强地方立法,开展重点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等措施,我省海洋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但正如中央环保督察指出的,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家要求,与生态省、国际旅游岛定位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仍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环保督察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狠抓问题整改,加强对围填海的管控力度,加强无序养殖整治,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绿色发展,规范和加强海洋各类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海南海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张军表示。

美丽海南论文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实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收2000例计划,搞好示范村结构调整规划与布局,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示范村农民人均增收534元,同比增长15%,大大高出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加速发展优势产业,瓜菜、水果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以高效经济作物下水田和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制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冬季瓜菜实现面积、出岛量、产值“三超历史”的目标,其中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是“十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省香蕉下水田新种面积达13万亩,香蕉种植总面积达65万亩,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产值达亿元;推广甘蔗下水田15万亩。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省设施大棚栽培面积突破5万亩,西甜瓜下水田3万亩。积极发展制种产业,全省早造制种面积11万亩,生产杂交稻种子万公斤,全年推广超级稻10万亩。以实施橡胶良种补贴为契机,加快发展优势热作产业,落实橡胶良种补贴资金万元,民营橡胶良种补贴面积万亩,充分调动农民种胶积极性,新种橡胶面积万亩。依托“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的优势加快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全省建立177个养殖专业村,新增规模养殖户1万户。生猪出栏50头以上规模的比例达,肉鸡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的比例达。实现生猪出岛38万头,同比增长82%;文昌鸡出岛量2000万只,同比增长,完成了生猪主要依靠进岛、岛内自给到批量出岛的重大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万亩,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05个,面积万亩,组织申报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达26个。加强3个部级和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组织编制和实施37个农业标准化项目。加强20个省、市县级农药残留速测中心和99个乡镇农药残留速测站建设,扶持39家企业建立农药残留速测点,农产品抽检达标率为。组织开展农资打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及毒鼠强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强农业生产源头管理。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深入开展春秋动物防疫行动,落实全面免疫、预检制度和免疫责任人制度,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100%,连续3年实现全省无猪瘟、无高致病性禽流感、无新城疫等重大疫情。植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控东亚飞蝗,防控面积95万亩,确保东亚飞蝗“不起飞、不成灾”;加强三叶草斑潜蝇、螺旋粉虱、稻飞虱、黄龙病等防控工作,确保“控制位、不蔓延”。[农业科技与农民培训] 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工程。制定实施《2006年海南省农业科技入户行动方案》,加强琼海、文昌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建设,建设2000个科技示范户。引进推广农作物和畜禽优良22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85%,完成主推品种推广面积万亩,推广杂交肉猪23万头,完成主推技术面积103万亩,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80%。以万宁、文昌、儋州三市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实施为重点,在瓜菜、水稻、甘蔗等作物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省发放施肥建议卡4万多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30个,辐射带动农户5万户,推广面积达140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落实农机购机补贴资金790万元,补贴机具2587台(套),全省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户2450户,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全省农机市场呈现农机具热销局面。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农机示范村。全省完成机耕面积万亩,同比增长,完成水稻机收面积130万亩,同比增长3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全省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技术讲座4500多期,发放技术资料、VCD光盘10万份,培训农民70多万人次,安排阳光工程培训补助资金500万元,培训万人,培训转移就业万人,在阳光工程主体培训的带动下,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农产品保鲜加工] 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计划,逐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建设一批大宗优势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加工原料基地和专业加工园区,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新增13家,达到75家,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抓好果蔬冷藏保鲜加工,落实补贴资金250万元,拉动企业投资1亿多元,年内新建、扩建冷藏保鲜项目16个,新增冷藏保鲜能力2万吨。新上一批槟榔等热作产品深加工项目,拉动槟榔产业快速发展。抓好定安塔岭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目前进入园区的加工项目达19个,总投资亿元。[农村沼气] 编制完成全省沼气建设总体规划并分步实施。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地与改圈、改厕、改厨结合起来,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抓好“四个一”沼气工程(一个猪场、一个果园、一个学校、一个村庄各建一个大中型沼气池)试点示范,取得良好效果。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新建农村沼气池万个,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举办沼气技术培训班,年内培训人员5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沼气技工达2656人,基本满足沼气施工需求。积极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依法治农]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补贴政策,保障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制定《海南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坚决遏制农村“三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在琼海市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完善农业地方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业立法的重点,把无疫区动物疫病控制、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强制性管理等优先纳入我省农业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普法宣传,有2886人重新取得农药上岗资格。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符合条件的1011个执法人员重新换发新的执法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组织全省性农资打假大行动和农机监理大行动,查获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数量916769公斤、31690台件,货值金额487万元,查处756起,检查企业9174个/1084次,整顿市场2676个/613次,受理举报案件121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75个,挽回经济损失436万元。全年不断规范农业行政许可管理,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年审批许可项目317项。(供稿:厅办公室 陈月花)

湖北家禽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我认为农村地区的家禽产业发展前景并不好,主要是因为现在环保成本比较高,所以利润就变低了。

我国是家禽养殖生产大国,作为我国畜牧业的基础性产业,家禽养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增长点和主要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家禽业克服禽流感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家禽业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家禽业的发展对于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禽产业是我国畜牧业中传统产业之一,养殖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家禽饲养方式由80年代的庭院式散养和农民专业户饲养,到90年代的工厂化规模饲养,直到现在公司化、集团化超大规模养殖,纵观家禽产业40多年的发展历史,除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饲养管理技术和养殖设施工艺不断创新外,在生产管理中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从某种意义来讲,我国家禽养殖现阶段仍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而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政策推动及行业发展需要,正在逐步兴起的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则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一个由人工化逐渐演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的过程,是逐步解放劳力、提质增效的过程,原来人工饲养管理如喂料给水、清粪、捡蛋、消毒、通风等,现在都被自动化机械设备所代替。就目前养殖现状来看,家禽养殖呈现以大型公司化、集团化、龙头化为养殖主体,养殖规模无限扩大。

虽然国外禽产品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对我们的家禽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但我国家禽业一大批重点龙头企业带领下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供应链日益完善,国内自主育种水平大幅提高。中国在世界禽蛋及禽肉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家禽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家禽业的发展变化1.品种结构的变化 从我国家禽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情况看,鸡的发展还是以蛋鸡为主,肉鸡相应发展。水禽将有较大发展,其中肉鸭和鹅发展较快。鹅、蛋鸭、土鸡、优质黄羽肉鸡是优势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开发潜力,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珍禽类宜适度发展。禽肉生产要在增加数量的基础上,加快优质肉用家禽的发展,特别是加强独具特色的地方优良家禽开发,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肉禽生产迅速发展。加快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特别是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进一步提高肉鸡业产业化水平。2.产品结构的变化 从产品市场来看,仍然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促进产品出口。禽产品(主要是禽肉和禽蛋)加工中,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原始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减少。绿色食品需求日益增加,而药物残留超标食品滞销。家禽产品深加工是刺激消费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家禽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国外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鸡肉快餐食品。加工半成品、鸡蛋的分级和包装处理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另外还包括我国传统蛋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国外蛋品加工技术的国产化研究,蛋品加工机械自动化技术以及蛋壳利用技术等。禽肉产品中,可利用鸡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易快餐制作等特点,改进加工工艺,改革烹任方式,促进国内消费。禽蛋产业化开发在稳步发展传统蛋制品加工业的同时,大力开发蛋粉、液体蛋等新型蛋制品,改善生产设施和质量检测条件,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加工产品的卫生质量,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结合医药用途,合理利用禽蛋中的壳膜、蛋壳、某些酶和其他成分,发展高蛋白饮料、蛋黄酱等深加工产品。3.产业结构的变化 从家禽生产形式来看,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与农户小规模、大群体生产并存的方式。但实施家禽产业化生产经营是必然趋势,个体、分散、单一经营者比例将缩小。家禽业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数量第一向质量第一转变。家禽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合作服务组织和专业市场为中介,把分散的农户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在家禽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社会化的基础上,重点突破规模养殖、加工储运、市场营销,以利益互补的形式将禽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建立教、研、推相结合的科技增长机制,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家禽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1.良种繁育体系更加完善 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基因库与国内培育商业配套系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准确、系统的生产性能测定技术体系,遗传评定新技术、新方法,大规模联合育种技术以及繁殖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等,培育推广新品种,进行繁育体系优化育种规划,建立由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种鸡场和商品鸡场相结合的适合不同需要的鸡良种繁育体系。水禽生产也将借鉴养鸡生产的经验,建立相应的良种繁育体系。2.全价配合饲料得到全面推广 制定和完善家禽饲养标准,家禽营养研究更加全面深入,为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奠定良好基础。根据育种公司推荐的饲养标准结合我国饲养实际,为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遗传潜力打下了物质基础。无鱼粉日粮、按可消化氨基酸利用率配制日粮、根据采食量调整营养浓度等技术将更加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饲料设备和工艺加工技术日趋成熟,包括大型饲料厂关键设备研制及成套技术,提高和保持饲料营养品质加工工艺技术,饲料加工过程中质量监控技术,减少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技术以及功能饲料的加工工艺技术等。3.疫病控制进一步加强 在场地选择、饲养工艺确定、饲养管理规程等方面,将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预防烈性传染病的发生。良好的环境控制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禽舍内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从而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而且是防制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主要技术体现在以湿帘通风降温设备、纵向通风技术、热风和换热器等为标志的环境控制技术等。另外,通过一些微生物制剂可降低粪便中氨气的产生,改善禽舍内空气质量,通过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养殖场粪污生物沼气处理技术等,从而提高生产效益。4.生产环境控制技术更加先进 目前我国养殖业中规模化生产程度最高的是家禽业,而由于生产规模大而且集中,由此所产生的粪便、污水、病死家禽的量也很大,对家禽养殖场及其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十分突出,应该加强综合治理、改善家禽饲养环境条件、加强疫病控制。严格限制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的应用是提高家禽产品卫生质量的关键。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家禽生产效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促进了禽场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以粪便为主的废弃物处理受到高度重视,通过干燥、发酵等方式处理鸡粪的技术不断成熟并普遍推广。通过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以减少磷排放、添加微生物制剂减少氨气等技术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5.生产国际化、标准化 应重点扶持几个大型的外向型家禽企业集团,按照规范化的生产和卫生管理要求组织生产和加工,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我国禽蛋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大量出口的可能性不大,但在禽肉出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劳动力便宜,因此在发展禽深加工方面有较大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对禽产品质量控制,尤其药物残留和烈性传染病方面的控制。在生产环节上,将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更加重视无公害禽蛋和禽肉生产体系的建设,重点解决饲料中违禁药物使用和药物残留问题,改善鸡舍内环境卫生,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在流通环节,则应加快周转,并建立合理的冷冻、冷藏保存和运输体系。针对中高档消费市场,要推广品牌优质蛋和禽肉产品,对鸡蛋进行清洗、分级、包装,并实行冷链运输和储藏,对禽肉则要进一步加强深加工,开发出多种多样的禽肉产品,以扩大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将出台与国际接轨的肉品检疫、检验规程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实行强制认证制度;健全检验检疫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对兽药、饲料生产使用的监督管理。6.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进一步开发 鹅业生产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水草丰富的地区,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鹅的养殖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鸭的生产将在稳定传统蛋鸭和肉鸭生产的同时,发展具有良好的肉品质的品种。禽产品功能食品开发也是未来发展的热点,除了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对禽蛋和禽肉的需求外,还可满足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需要。如高碘蛋、高硒蛋、高锌蛋、低胆固醇蛋、富维生素蛋、富不饱和脂肪酸蛋的生产技术将进一步完善。(信息来源:山东畜牧网)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家禽养殖行业相关上市企业有温氏股份(300498)、圣农发展 (002299)、仙坛股份(002746)、立华股份(300761)、湘佳股份(002982)、益生股份(002458)、民和股份(002234)、晓鸣股份(300967)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家禽存栏量数据、中国家禽出栏量数据等

存栏及出栏量平稳增长

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我国家禽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分为陆禽和水禽两大类,其中陆禽包括家鸡、火鸡、珍珠鸡以及鸽子等;水禽包括鸭子和鹅等。

家禽业在我国的养殖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2014-2019年全国家禽存栏量在60亿只左右波动,2020年全国家禽产能规模大幅提升,家禽存栏量亿只,同比增长。

出栏量方面,近年来,我国家禽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家禽养殖效益向好,家禽饲养规模持续扩大,家禽出栏量逐步增长。2020年,全国家禽出栏量亿只,同比增长。

禽肉、禽蛋产量均创新高

家禽养殖产品主要包括各类禽肉和禽蛋。其中禽肉是我国居民蛋白质消费的主要来源,禽肉已取代牛肉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消费肉类。2020年,全国禽肉产量2361万吨,同比增长。未来随着居民肉品消费结构的升级,禽肉消费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禽蛋方面,中国禽蛋产业发展迅速,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禽蛋为人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动物蛋白,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膳食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全国禽蛋产量3468万吨,同比增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湖北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好写。养老保险发展现状为题的论文好写,写出最真实的想法即可。此种论文也是时代比较流行的一个论题。

论文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养老保障 制度 论文摘要: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压力,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21世纪是属于老人的世纪,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 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而据2006年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可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不断加深,尤其是未来的十多年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 37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将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会持续50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是我国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大。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是世界之首。目前,中国老龄人口接近1. 6亿,占全球的老龄人口的五分之一,几乎相当于英国、德国、瑞士、卢森堡四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是人口高龄化趋势显著。人口年龄结构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人口的高龄化即长寿化,目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速很快,以年均约4. 7%的速度增长,达到1300万,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2050年将达到1. 5可乙左右,占老年人口的21. 78 % 。这也是人口转型时期老龄化的重要年龄特征。 三是“未富先老”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至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尽管2008年中国以4. 222万亿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三,但同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246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没有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属于未富先老。 二、我国老年人口养老保陈所面临的问题 老年人口养老保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能否消除老年人的后顾之优,关系到能否巩固离退休制度和计划生育成果,而且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会养老保险压力巨大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扶养比的持续上升,不仅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发放社会基本养老金、支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等压力将大大加重,而且还意味着将来由于劳动适龄人口数的减少将使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的人群大大减少,面临着社会保险基金缺口不断增大的问题,可以说,政府、企业、社会都已感到养老保障的压力正显著加大。 第一、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和财政补贴。单一的基金来源致使现行养老体制必须要面对“弹性的缴费与刚性的支出”引发的财务吃紧的矛盾。加之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享受养老基金的人群在不断扩大,在职工人对离退休职工的赡养比在逐渐上升,致使养老保险费用支出与收入之间的矛盾成为老龄化危机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 第二、地方“养老”欠债严重,“空帐”运行规模巨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早在1997年2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就有指出: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由企业缴费形成社会统筹部分解决。即企业同时承担着退休职工的养老需要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责任,造成企业负担过重,致使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加,除去个人账户部分的“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再加上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资金的“混账管理’,,于是就出现了“挪用”个人账户的基金来补养老金支付空缺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帐实行、养老金入不敷出、社会公平难以维持的吃紧状况。(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建立过程中,尚存在诸如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不高、统筹项目和统筹比例不规范、保险金额较低等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老年人仍然是在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之外。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保障覆盖率2006年男性为89. 1%,女性为64. 6%,仍有将近22%的城市老年人没有享受退休金。同时,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仍旧主要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五保户”等集体经济的养老模式、以及少量的社会救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与现阶段较为狭窄的养老保障体制覆盖面之间的冲突己经突显口。 (三)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受资金投入不足、养老设施陈旧、观念滞后、资源分散以及扶持政策与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化进程缓慢,难以满足老年人剧增的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000亿元,供求相差甚远。一项银发经济调查显示,在普通商店内,青年人服装占70%以上,中老年人服装不足10%,各种养老福利、公益设施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一些护工、老年人公寓、适合老年人的楼房、厕所等少之又少。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我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 8万个,养老床位120. 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 6张,与发达国家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难以满足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应对老年人口养老保除的对策 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1、将养老保障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2、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3.鼓励发展社会养老产业。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日本的银发经济能发展得红红火火,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得益于政府的助力。2000年,日本首次制定了“介(看)护保险法”,让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通过国家补助获得必要的看护服务,大大推动了日本看护产业的发展,日本全国老人每月花在看护业的费用从当年的4亿日元直线攀升到了2005年的148亿日元,而其中80%的费用都是用在轮椅租赁和特别看护用床方面。 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权益。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一方面提高全社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围绕老年人权益问题及时开展立场鲜明的舆论监督,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予以严惩。其次,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要求,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老年人因养老、医疗、产权等纠纷提起诉讼应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带来的压力,真正实现代际公平,社会和谐。

养老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宜华健康(000150)、华天酒店(000428)、世荣兆业(002016)、延华智能(002178)、奥维通信(002231)等。

本文核心观点:居家养老模式,智慧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政策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需求扩大

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升高。2020年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亿人,占总人口的。预计在未来,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促进了养老需求的增加。

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2008年全国老龄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居家养老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通过政府,社区,物业等方面的帮助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力量支撑,满足老年人居家的日常生活需求。

政策推动居家养老发展

为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支持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加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仍处于发展期,但养老设施建设的缓慢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十四五”时期,提出实施“一老一小”服务项目,从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和养老机构服务三个方面来提高养老设施的基础建设,为重点老年人群的正常生活提供有效的生活物质保障。

居家养老智慧化发展

近年来,健康养老与互联网+不断发生关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养老产业也逐步进入了网络化、智能化的阶段,但在我国整体智能技术受限、智能化产品性能有待提升的现阶段,养老产业的智慧化水平也较低。2020年12月,《关于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提出积极推进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包括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配置智慧养老服务设施,丰富智慧养老服务形式,创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但从中长期看,智慧化仍将是健康养老的发展趋势。

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养老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延华智能(002178)、万达信息(300168)、易华录(300212)、康泰医学(300869)、九安医疗(002432)、爱侬养老(870925)、冠新软件(834376)等。

本文核心数据:人口结构、市场规模、养老模式、竞争格局

行业概况

1、定义

智能养老也叫智慧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五大类。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六大类。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多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物联网、云服务等先进技术供应;智能设备的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以及护工培训和养老金融等服务;其中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核心零部件供应是智能养老主要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供应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行业发展历程:起步较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化居家式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化养老”;2010年,学术界开始运用“信息化养老”概念;2011年,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智能化养老”的概念。

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状况判断,2015-2017年左右为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产业的推进期。在此期间,适应智能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2021年左右。2021年以后,基于网络的无形市场规模会逐渐接近传统的有形市场规模,智能养老产业在此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持续加持,长期利好行业

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中央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养老,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提到“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字样。

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规划了相关目标。

2021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进一步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制定相关目标。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能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银发经济”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健康关注度上升

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近年来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逐年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比为,15-64岁人口占比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02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4%,达,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人们对健康保险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健康险保费的收入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2011-2020年,中国健康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由692亿元上涨到8173亿元,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健康保险市场行业发展的速度,2020年健康保险收入增速高达。2021年,我国健康保险收入再次提高,达8447亿元,反映出中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养老机构数量增长,老年人消费需求增长迅速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我国近年来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和提质升级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过去5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建设迎来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我国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有万个,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床位数量达到万张。

注:2018年之前的养老机构及床位统计口径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机构,2019年开始将老年人服务机构单独进行统计。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中国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超7万亿元。2016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中国智能养老行业模式分析

——目前以“9073”为主,“社区”及“居家”模式增长空间大

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有两种,即“9064”与“9073”。其中,“9064”模式是由北京提出,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我国推行的另一种养老模式是“9073”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与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与养老建设方面给予我国很多的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未来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的补充。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为“9073”模式。

根据2021年底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城市居民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居家养老意愿占比已明显下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则提升,分别为和。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慧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养老服务方式,因此,居家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从而导致市场对智慧居家养老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慧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可能性大,易于带动整个产业链,所以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3、智能养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开始了银发经济的发展,我国智能养老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智慧养老产业白皮书》,2014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万亿元,2020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突破4万亿元,增长迅速。前瞻结合历年来智能养老在整体养老市场的渗透情况进行初步测算,2021年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或达万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示范企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计203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2、企业竞争: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五批次共计203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包括76家信息技术公司和37家医疗科技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信息科技类公司占比最高,达38%,主要系信息科技类企业拥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坚强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养老产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进行市场化推广和运营;(4)清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最多

2020年9月,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名单的产品一共有118件,细分品类有20种,其中智能康复设备和智能检测设备以及社区自助体验设备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21件、14件和10件。

注:截至2022年6月,官方尚未发布2021年版《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

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入围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广目录名单的服务一共有120种,细分品类有6种,其中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和生活照护服务以及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入围数量最多,分别为39件、23件和18件。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智能养老市场规模将全面爆发

2、智能养老行业四大发展趋势:人性化、适老化、结合线下、医养结合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整体养老产业,提供更个性化及针对性的服务,但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部分产品及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产品两级分化严重等问题发展仍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智能养老产业将向服务产品人性化、健康管理结合线下、医养结合等方向发展,建立一体化管理的产品结构及服务体系。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湖州文化馆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1、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现状 目前,各县、市一级的文化馆、文化中心仍是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主要组织者,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建设并投入使用,极大的推动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进步与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新形式下,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广场式文化活动兴起,大多数的城市、街道、文化站常年开展所在辖区内的文化活动及人民群众喜爱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在各大节日都会举办一些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在活动期间都有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文艺表演活动,通过小品、快板、歌舞多种多样的形式,反映当下的时代方针政策,体现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与蓬勃。但从整体看,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表现出与时代脱节的现象,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都表现出了一些群众文化工作与地方社会发展不相符的问题,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方面有所欠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2、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太快,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重视程度上不断减弱。 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方便快捷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对于信息的获得也变得更加主动,在此种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变得困难起来,很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在认识上发生了变化,认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在不断减弱,在思想意识上降低了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基础投入不足 虽然在文化场馆的建设上,各级政府都投入了不小的人力、物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重硬件投入而轻软设施的建设,重建设而轻管理,从总体上来说,基础投入无法满足现阶段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需求。而在某些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在群众文化建设上的整体投入都呈现出严重的不足的现象,这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是一切活动开展的根本,缺乏人才,工作开展势必是事半功倍。就当前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现状来说,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大问题。新时代具有新特征,一些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于时代的发展变化认识不足,对于时代的特征无法准确把握,这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一面。文化工作的开展,势必要清晰的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人才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单一 活动内容单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力降低的一大因素。从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丰富内容、创新活动内容方面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时代性与时尚性不足,有些活动内容已经沿袭多年而没有创新内容,缺少时下年轻一族比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致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越来越小,影响力与品牌效果也大打折扣。 3、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对策 新形势面临的是新的挑战,但在新挑战中往往也蕴藏着新的机遇。对于群众文化工作来说,把握时代的脉搏,明晰时代的特征,勇于创新,才能发现新的机遇,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

湖州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湖州古桥为例摘要:湖州,“天堂中央”的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闻名。古桥,作为水乡泽国的湖州的文化遗产,其历史非常久远。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古桥的地位日趋下降,造成其严重的破坏,古桥传承的文化及以此为代表的湖州文化也渐趋衰落。湖州文化的未来走向如何,我们将如何去继承这些文化等给我们留下艰巨的任务与历史使命。本文从湖州古桥出发、阐释古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古桥文化的继承情况,并对湖州的古桥文化及湖州历史的文化继承、保护、开发提出建议。关键词:湖州古桥,古桥文化,文化继承湖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十几万年以前。距今6000多年前的丘城遗址和4700年的钱三漾遗址可以证明早在原始社会,勤劳勇敢的湖州人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灿烂文化。从这以后几千年,在天目山麓,太湖之滨,苕溪运河两岸孕育了无数名人英才,积淀了许多人文,防风氏曾在下渚湖畔建国,“茶圣”陆羽曾徜徉于顾渚山山水水之间,写下了不朽的《茶经》,张志和曾寄情于西塞山前,留向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口述传说“笔祖”蒙恬到善琏,演绎了今天的湖笔文化节。“贤俊之名,言行之迹,风土之美”的历史的升华,累积成“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湖笔之都,茶竹之地,文化之邦”之悠久文明。罗开富先生曾这样描述过湖州人文的价值:一个城市找出几件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并不难,但是要找出像湖州这样丰富而厚重的人文景观则不容易;一个城市找出几个有价值的人文观念并不难,但是要找出像湖州这样深邃而博大的人文思想体系则不易;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要找出几件昨天的人文并不难,但是要找出能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人文,就更不易了。[1]但他只是从正面论及湖州的人文价值笔者认为历史在岁月中逝去,饱经历史沧桑的湖州现已一步步沉沦,除了举办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节来温故一下,还有何种方法能让历史定格积淀下来呢。南浔古镇遗址的修复是现代化的杰作,历史的原貌荡然无存;湖剧的濒临灭绝;古代园林的破坏等都让人扼腕叹息。为什么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消逝的如此之快,笔者通过对湖州文化的代表――古桥文化的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一、湖州古桥及古桥文化介绍中国有句古民谚:“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鱼则行,”在民间流传甚广。只是人们常常丢掉这谚语的后两句:“乡不在穷有桥则通、人不在涩有文则光……”在太湖流域的江南,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桥,古香古色的木桥,精制玲珑的石桥,现代化的高架桥……。缓缓的细流,湍急的河水阻隔了人们的相互往来。五、六千年前祖先们在多河多渠道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求利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作为太湖流域的水乡泽国之一,湖州的桥自然也是如蛛网密布,素有“十步一桥”之说。据一九九三年编撰的《湖州市志》记载,一九九○年湖州有各种桥梁8200余座,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座,比世界水城威尼斯多一倍以上。但这个统计数据是将现代化的桥梁与古桥统计在一起的。其实在湖州,古桥在河流纵横的江南更是值得一提的。在江南,没有哪座城市有像湖州这样数量多、品类多的古桥。目前,仅湖州市区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248座,有11座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当时乌程、归安二县的桥共有1417座。湖州的古桥有气势磅礴的大作,如双林三桥、湖州潘公桥、菱湖安澜桥、南浔通津桥,永丰塘桥、洪济桥等;也有轻盈灵巧的小品,如菱湖五圣桥、双林紧缩桥、履泰桥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座匠心独具、个性鲜明的古桥,勘称天下古桥绝品,有潮音桥、双林三姐妹桥,寺前桥等。历史悠久的古桥,积淀了湖州浓浓的桥文化。每一座古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且文人墨迹,楹联诗词,给湖州的桥文化增添了不少风韵。笔者对湖州的古桥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采录,下面就对湖州的古桥极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介绍一下。(一)湖州古桥湖州的古桥如天上的繁星一样,不胜枚举,下面就举两座比较具有典型性的来看一下。1、湖州潮音桥湖州潮音桥为湖州城内三大著名古建筑,为湖州桥里桥(潮音桥)、塔里塔(飞英塔)、庙里庙(府庙)“三绝”之一。在湖州南街南侧,东西向横架于东苕溪。潮音桥是浙江省八座立交模式的古桥之一。该桥西岸河街商店林立,为避免割断沿河街道,建桥时在西侧次孔跨西岸河街,桥上桥下均能行人,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实属罕见。据主书法家谭建丞所著《谈湖州的桥》记载,此桥桥脚盖桩密排极深,可千年不动摇,且离桥墩数大,便有皮木桩和石垛。桥堍四角建桥时必放果核四种,桥成数年后萌芽成树。据说有香樟、松柏、枸杞、石榴。现桥体上生有枸杞、石榴树。关于桥名“潮音”的 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天目之水浩荡而下,至湖州碧浪湖,途穿城南入市,水流湍急入海潮,此为一种说法。二是现桥址为古潮音渡,两岸皆有渡亭,以蔽风雨。儆炌有《潮音桥两亭记》记其事。万历三十年(1602)桥圮,次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建,东西堍置桥阁,三十三年(1605)竣工。明崇祯年间(1628-1644),火焚东阁后修复。现桥为清嘉靖年间(1796-1820)重建。三孔石拱桥,长米,三孔总跨为29米,宽5米,高7米。两堍桥台阶宽大,每级用两条石并列,各为27级,行人上下不觉吃力。两侧栏板用石质制成吴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桥两堍置白石卧狮,今仅存一只。有关潮音桥建桥历史另有说法,潮音桥的前身是皇佑桥,为北宋建筑物。据南宋嘉泰《吴兴志》及《吴兴志旧编》等书述,北宋皇佑中(1049-1054),湖州迎禧门慈感寺渡口,撤渡建桥,以年号名称为“皇佑桥”元佑元年(1092)知州事张询辇拱石为架阁楼址,说明皇佑桥在元佑七年前圮,仍靠舟济渡。南宋建炎三年(1129),慈感寺址从迎禧门移至今桥址,又设慈感渡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僧行立为便渡客,在寺前重建潮音、普门二个渡亭,改名为潮音渡。“潮音”之名取于舟山普陀山潮音洞,传为观音大师现身处。这些都是关于潮音桥的历史根源,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年代非常久远的桥。(二)湖州双林三姐妹桥在湖州市双林镇北,跨嘉兴湖州航道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俗称“姐妹桥”,均为三孔石拱桥。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离万魁桥122米。在同一条河流上,不到350米,并列三座同型石拱桥,在我国建桥史上实为罕见,三桥如幼龙竞戏,涉足清波。这三座姐妹桥是我国古桥中的精品。万元桥:万元桥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遭倭寇破坏。清康熙年间(1662-1722)构筑木桥,名“福成桥”。雍正八年(1730)易木环石,改今名。现桥为道光十四年(1834)里人陈文镛复募,至二十年(1840)落成。三桥中以此桥最挺拔秀丽,全长51米,宽米,高7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用五根长系梁加固。两堍各有石阶44级,桥顶护栏用花冈岩凿成吴王靠,供行人歇足。护栏石间有望柱二十根,饰刻姿态各异的石狮十对,形象栩栩如生。栏板末端设有抱鼓石。为了方便行人推车,在桥栏旁浇灌水泥便道。桥孔旁镶嵌4-5米石柱。化成桥:又名塘桥。为“双林三桥”中创建最早的。元佑延年间(1314-1320)塘口化成庵一僧始建木梁桥。明洪武初年(1368)易木改砖。永乐时(1403-1424)改建为木梁桥。嘉靖年间(1522-1566)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时,里人沈桐《化成桥崇祯庚午年重修兼筑石路记》文中说:“化成桥长三百余尺,阔二十尺,易木环石,方而为圆,并七为三,工制坚实,形形势壮伟屹然,为一镇之奇观。”据清人吴若金《双林志》记载:“化成桥在石漾东,其地即东双。桥畔常缆客舟,多乘夜航,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烂燃如昼,四方商贾,望杆而集。”明清时,在桥梁上设灯杆招商,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化成桥桥形结构与万元,万魁桥相同。全长46米,宽米,高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肩墙为钉靴式砌筑,用五对长系石加固。桥南台阶41级,桥北为36级。桥南与街道连接,商店林立。桥北附近有基督教堂。护栏置吴王靠共行人休息,石栏板与16根望柱相接,其末端置抱鼓石,并雕有一对伏狮。万魁桥:在双林镇禹王庙北,居“双林三桥”之西。西临风漾河最广阔,最初为木梁,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里人顾某始募环石,八年(1669)桥才竣工。乾隆五十五年(1790)桥塌改建,五十八年(1793)与化成桥同时落成,倪汝进撰《重建万魁桥记》,因此比旧桥增高5尺,桥体魁梧。万魁桥三孔石拱桥,桥长51米,宽米,高米,两端各有台阶40级,桥顶设吴王靠,桥栏板与24根望柱相接。桥下百舸争流,河岸泊舟众多,成为双林水上繁忙之路。这三姐妹桥,是近6平方公里以内的以凤尾展翅为主题的凤尾。而塘桥头的头……凤凰头是正前方约3000米的阳道桥,此桥是单孔拱桥,桥形似鸟头,紧挨桥边的两口水井是凤凰的眼睛。在凤头与凤尾中间的两边各建有对称的东虹桥、西角桥,形如凤凰翅膀。中间的凤体就是古镇双林。在凤头与凤尾直线上建有章家弄、塘桥弄等的连接作为脊椎骨,其他密布的桥为肋,形态各异的居民中插建的许多小花园或凉亭或池塘为凤凰身上的羽华。(二)、湖州古桥文化湖州的古桥不仅数量众多、造型奇特,巧夺天工,它所孕育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世人瞩目。在湖州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的故事。笔者搜罗如下:横跨在湖州城北东西两若溪汇合处的“潘公大桥”,系明代治黄功臣潘季驯所建,它是一座功德桥、廉政桥。潘季驯,湖州环诸乡人,官至刑部、兵部、工部尚书,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前后达27年之久,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在年老回湖州后,看到东西两苔溪汇合处交通不便,险象环生,便慷概解囊,捐银2500两建桥。时五年建成,乡人将此桥命名为“潘公桥”。当时民间还有诗传诵:“秦岭响石运东苔,千里磷骑归途遥,采得奇磐西域返,中流砒柱挡狂潮。凿工五年推坚苦,河神一夜伏魔妖,建成勋业利后世,博誉银河潘公桥。”长兴有一座“吠桥”。是一座七孔排柱式石梁桥,始建无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乡人重建,相传这里本由一位绅士置渡而不收渡费。一日,某秀才渡河时叹气道:“既然有钱造船,为啥不造月桥呢?”此话传到绅士耳中,他对秀才赌气说:“你有本事在此造月桥,我用青石板从桥瑰铺到你家门口。”一年后,秀才倾囊在渡口造好石桥,但家中仅存一片田了。而绅士实现诺言,用青石板铺到秀才家时,秀才已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中只存一条“狗”不忍离去。乡人为这事,将一月“田”和一条“狗”合成“吠”字,定为桥名。吴兴区东林镇有一座“糖桥”,又名印仙桥。讲的是一玻仙曾卧在桥上卖糖。想买糖的人,只要付一个铜钱,就可自己拿一块糖。买糖的人总是选最大的,其中一个小糖人几天没有买。后来,一农夫将小糖人买去吃了,几个月不吃不睡,农夫怀疑自己生了什么毛病,后来想到了这是由吃了小糖人所致。于是他便冲上桥去找跋仙算帐。跋仙獭洋洋地说:“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就是顾虑重重,疑心太重。你现在不吃、不饿、神色很好,这不是成了神仙吗?现在九洲胜地任你游览,何乐不为?”农夫仍大骂殴打不止,跋仙便笑嘻嘻地在农夫背上轻轻拍打了几下,说:“还我糖来”。“小糖人忽然吐出。而农夫即刻饥不可忍,跋仙化清风而去。而桥石上则留下了卧仙的形象。于是此桥便称为“印仙桥”,农夫知他是仙人悔之不及。出于对桥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积累了不少人桥合一,以桥为吉祥物的风俗习惯。德清新市镇中的有座“太平桥”。该桥建于500多年前,居民为了求得吉利平安,风调雨顺,财源广进,便名为“太平桥”。谁家嫁女娶亲总是吹吹打打,成群结队过桥以求吉利,谁家生男养女第一次剃头,总是抱看婴儿走过此桥以求平安。菱湖镇原有一座探花桥与一座状元桥相对而望。过去凡是婴儿满月,由其舅父抱着到街上走一圈,并要经过状元桥和探花桥,希望孩子长大了能成材。德清县城关镇上的孩儿桥,始建于宋治平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桥,原名清河桥。相传桥南瑰姓沈的乡绅,因无子传代继承家产,就天天到桥北城隍庙求子,心诚意切,终于感动了桥神而得子。此后,清河桥更名为孩儿桥。后来,镇上年轻人新婚之际,女儿出嫁都要过此桥,以求早生贵子。浙北地区的走桥风俗,可说是千年遗风。走桥指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人走三桥能治百病。当日,村姑少妇相约成伴而行,必经三桥并不走复路而返。在那里有“行过三月桥,一年病灾消”之说。桥联,是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桥联是对联的一种,它题刻桥柱、桥栏和桥亭之上。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司马相如。传说,司马相如初去京都长安,在成都城北十里升仙桥题词:“不乘马高车,不复过此桥”。此乃开桥头撰联的先河。湖州人建桥,很重视桥联的配置。尤其清代以来所建的桥梁,桥联更为丰富。这些桥联虽大部随着古桥的纪覆而消失,但现存的仍有百联之多。现选几联,以餐读者。东西乃四海通衙,舟揖往来,水接龟澳流白些.南北为三山要道,货财殖聚,梁飞橄市跨金堤。—德清澈山安济桥重修逢亥岁,算来甲子三周;旧建向龚方,刚出长城五里。—长兴五里桥南通北达,上连天目下苔溪;风大云扬,远及东林近洛水。—德清大通桥叠浪南来千万脉,源从天目;扬帆北去八十里,颂达翻顶。柳暗花明,掩映一塘望太堡;山重水复,弯环十里到清溪。—德清太堡塘桥二、湖州古桥文化的受众性以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两座比较有特色的古桥以及深厚的古桥文化。湖州的古桥可谓星罗棋布,湖州的人在悠悠古桥的风韵和潺潺流水的音律下一代一代地成长,时至今日,孕育在小桥流水文化中的湖州人对古桥文化的认识有多少呢?笔者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社会背景走访了湖州的居民,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一)湖州古桥文化知多少?笔者在这一部分里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并进行了走访:第一,你知道湖州的古桥的传说和故事吗?对于这个问题,湖州居民的回答让笔者很满意,因为故事传说都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迎合了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老一辈的人总喜欢对下一辈的人讲述真写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因此大家都对这些故事于了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关于古桥文化的故事的那一部分,在湖州人这里继承保留得非常好。第二,你知道湖州古桥的楹联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对双林三姐妹桥附近的居民进行了询问,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感到很痛心。在这里,鲜有人能对刻在桥上的楹联熟记下来,居民的回答是这样的:“对于这些个对联,自然会有人去记录,我们就不用去花心思了。”笔者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存在这种想法,那么这样古老的文化靠谁去继承呢?笔者叹然。第三,是针对在校学生的,笔者在调查之后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校的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赵州桥的,而且对赵州桥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对湖州古桥的熟悉程度。当问及一些学生知道湖州的古桥有哪些吗,大部分学生只对几座离自己的生活圈子近的桥有印象,很少有学生了解湖州大部分古桥的。有的连桥名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对古桥文化的了解了。第四,关于湖州古桥文化背后的民俗的受众性。前面的几个问题仅是停留在古桥文化的表层,而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民俗的继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湖州居民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下,对古代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就拿走桥这以风俗来看,现在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河流中了。因为现在社会的节日文化正在一步步淡化,想必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少了,元宵节的氛围也没有了,更不必说对那些民俗的继承了。这种凝聚在地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桥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掩盖,试想,按照如此的发展趋势,那么所有的文化不都要走上一条克隆似的道路的了吗,一千个哈姆雷特都趋同于一个了。其实,一些现代的文化现象是应该提倡的,比如婚俗就简,薄葬等等,但是在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一些被历史所认可的古代文明文明是不应该丢弃的,因为它体现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二)大众对古桥文化的保护意识对古桥及其文化的了解甚少,本来就是意见让人十分担忧的事,然而更让人担忧的是湖州市民对古桥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十分淡薄的,不仅是市民,就连当地政府对古桥的保护都是不屑一顾的。且看新华网浙江频道2002年7月9日电《 一座百年古桥,在水乡湖州市菱湖区和孚镇陈塔村掀起了一场文物保护风波》 。菱湖区和孚镇陈塔村的保隆桥是当代村民认为保存最完好的古桥,可2002年6、7月间,古桥石料被村里以75000元价格卖给了桥贩,辗转到了桐乡乌镇。村民都为此感到惋惜,无可奈何,只能发出了“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这座古桥了”的感叹。而村支书却一直在为“卖桥”寻找托辞。因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2]看到以上的材料,笔者感到了欣喜,因为农民有保护古桥的觉悟和意识。但是当地政府却没有保护古桥的意识。同时笔者对这一现象又有了一分深层思考,市民的意识仅停留在思维层面,并没有付诸实施,尽管文物局有所表示,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从这个案例,我们对湖州人对古桥的保护的意识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在走访过程中,还了解到,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古桥的交通价值根本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应该拆除,代之以新的现代化桥梁。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加大拆旧布新的力度,创建现代化的都市氛围,因此就有了很多诸如以上的拆桥的事件。(三)古河道的污染淡化了湖州人对古桥的情感住在古河道周围的居民,很少有人具有生态的观念,虽然家家户户都安装有自来水,但是大多数居民还是喜欢在古河道里清洗生活用品,并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道中,这样古河道的污染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河水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人们就认为该封河填河,从而使其淡化了一直对他们有哺育之恩情的河流。三、湖州古桥的近代命运和当代开发现状笔者在调查以后,感觉湖州人对古桥文化的认识着实让人堪忧。为什么那么繁盛的古桥文化,会在现代湖州人的眼中渐渐退去呢?笔者认为这和湖州的现代化建设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湖州古桥的近代命运与当代开发现状我们先来看一下湖州骆驼桥。骆驼桥至今仍在城市最中心,但是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座骆驼桥了,而是一座水泥钢筋砌成的现代化桥梁。骆驼桥边上原来有个集市,叫骆驼桥市,地上也是铺着厚厚的黄沙。相传这是赵孟頫曾经卖字的地方,可惜已经无迹可觅,桥边的马军巷是南宋大将军韩世忠的马军巷营驻扎过的地方,可惜也跟骆驼桥一样,只剩下一个空名了。据《湖州晚报》的一位记者回忆,1953年他刚回来湖州时看到骆驼桥,还是一座高高的石拱桥,而现在‘哪怕一两件石构件也找不到了。”湖州的许多古桥没有毁於战争,而是毁於建设。还有双林三姐妹桥,历经800年,一直完好无损,可惜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借石造公路,竟把凤凰头拆走了。河两岸只剩下古桥的残迹,被芦苇掩没着。凤凰的眼睛也被挖得面目全非。据明代万历《湖州府志》记载,当时仅府城内就有尚书桥、西回桥、乌公桥等45座。明末,清代又修了不少桥,解放后因城市扩建和发展交通,大多被拆除了。这以后,还出现过多起古桥被撞,被盗,被卖的事件。如,2003年6月,吴兴区织里镇杨某自然村,一清中期单孔古桥被部分村干部认为没什么用处,决定将其拆除。当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赶往现场阻止时,古桥已被拆了一半。过去登上飞英塔,就可看到横架在龙溪港上的大通桥。那是一座五孔石拱桥,五十余米,如长鲸伏波,如月轮沉江,即使在多桥的江南也难得见这样气势雄伟的拱桥。湖州的桥你远望它,登临它,绝对给你的是一种王者气概、大家风范。可惜的是湖州旧城改造,新建市陌小区时,不知为什么把这么一座好端端的古桥给拆除了,代之新建了一座仅能过往行人及自行车的水泥桥。让人不明白的还有月河漾上浮霞墩的两座美丽的石拱桥,记得桥柱上刻有楹联,不知还有谁能记得写的什么。一座通往乌盆巷,一座通往金婆弄,那可都是唐时街巷。可是现在也已荡然无存了。还有甘棠桥双桥也被拆除了,代之而新建了一座名为“四新桥”的水泥桥,月湖也已经消失了。更不知建桥时是因为资金短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桥的两头草草铺就的石阶粗放如同高坎,行人过往无不啧有烦言。我们看到这些年消失的还有驿西桥、横渚塘桥……它们消失的原因是碍航,真是湖州的悲哀!在迷失了昨天的同时也丧失了未来的机会,本来湖州可以让世人有很多特色的东西可看。现在 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航道流量增大,一些主干航线的古桥成了碍航桥梁,90%以上的古桥遭到过来往船舶的碰撞,有的千疮百孔,有的石板塌陷。古桥与航道的矛盾十分突出。仅在湖州,双林屹风塘桥曾被船队所撞,桥梁向东倒塌,桥石压在拖轮上,导致桥毁船沉,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从此消失。位于东宗线、建于1850年的永丰塘桥由于净宽、净高低于航道标准,成了航障,使国家投资2亿元的四级航道无法发挥效益。而来往密集的船也将古桥撞得伤痕累累。位于湖申复线的五谷塘桥被挤撞成危桥,管理部门只好一度封锁航道。双林三桥也不同程度地被船舶撞损桥体、破裂。另外,城市扩建、农业园区改造、水利建设也使一大批古桥受损,湖州的潮音桥与庙里庙、塔中塔并称“三绝”,但近几年来(河道)两旁高楼耸立,相形之下,古桥却因缺乏维护、桥上茅草丛生而失去其古雅秀丽的容颜。它们面对苍天,似乎在告诉人们:在人文甲天下的地方,再奇巧的建筑,遇到野蛮,也会遭到破坏,遇到愚昧,也只能是悲叹,他提示着人们:不要在让文明的失落继续重演。[3]面对如此的现状,让人感觉了一种揪心之痛啊。古桥文化在历史的岁月中渐渐被遗忘,悠久的文明在现代化的建设中被一层层掩埋。今日的湖州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剥落了古老的衣衫,换上了水泥加钢筋的现代建筑、冰冷的机器和夹生的外来文化。在这样的发展中,湖州人享受到了物质文明带给他们的无比的快感。可是,殊不知,青山绿水在咆哮,古老文化在悲泣,人文精神在哀鸣。看不到了,一切都看不到了。湖州人眼里只有闪闪发光的金币,他们再也难以看到青山绿水和自己的人文了,可悲可叹啊。罗开富先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在使劲往前跑时,望了带上一件东西,它就是人文,其核心是传承了六千年且兼容并蓄了世界其他文化精华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不能忘记一个真理,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积淀,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就成为过时的东西。忘记了人文,将使我们的发展失去理性;忘记了人文,将使我们失去曾经拥有的心灵宁静和情感快乐;忘记了人文,民族就没有希望。[4]湖州古老文化呈现了如此不堪的发展趋势,着实应该让湖州人清醒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保护我们古老文化的重要性了。四、湖州古桥、湖州古代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一)对湖州古桥的保护和开发建议在以上的叙述中,完美对湖州的古桥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湖州古桥数量之多,特色之鲜明,文化价值之高,是很多地区都无法媲美的,他为湖州的秀丽山水增添了内涵。湖州的古桥可谓是“湖州一绝”。然而就是这样巅峰的古桥和古桥文化却正在遭受着毁灭性的打击,满目疮痍。建立一套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古桥及其文化的制度,已迫在眉睫。笔者在调查访问之后,认为对湖州古桥的保护应该提高对古桥文化价值的认识,达成“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制定科学合理的的古桥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提升当地居民对保护古桥文化重要性的意识。

●讲述当地的故事----评《吴兴赋:湖州历史与人文陈列》筹划的理念与特色 《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6期●陈列大纲不等于展览内容脚本 《中国文物报》2006年8月18日(6)●侃谈当前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九大弊端与误区 《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31日(6)●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6/2005 转载: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二期“考古学动态” 2、《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论展览形式设计依据和管理要求 中国文物报2005年11月11日《遗产周刊》●论市县级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误区 中国文物报2005年9月16日《遗产周刊》●博物馆展览工程取费标准亟待制定 中国文物报2005年7月15日《遗产周刊》●博物馆展览工程委托方式的思考 中国文物报2005年5月27日《遗产周刊》●加强博物馆布展工程中“深化设计”环节的把关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日《遗产周刊》●展览文本策划的作业流程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1日《遗产周刊》●重视展览文本策划条件的前期准备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1日《遗产周刊》●展览文本策划亟待重视和加强 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1日《遗产周刊》●博物馆应为公众服务 《社会科学报》2005年1月27日(6)●博物馆展览工程程序及其管理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银行博物》第4期●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的坐标点 2004年10月27日《文汇报》“文汇时评”,人民网、新华网、南方网、大众网、搜狐网、民族中国网转载。●博物馆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中国文物报 2004年11月19日第6版●谁享有世界遗产的决策权 2004年7月22日(8)《社会科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9/2004全文转载●谁对国家遗产拥有处分权 2004年4月14日《文汇报》“时评”, 央视国际网、新华网、人民网、世界遗产中国行网、权威论坛中国网、大洋网、中国经济网、搜狐网、南方网、中国西部网、黄河新闻网、共产党网、四川在线等转载●欧洲国家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2004年4月1日《社会科学报》(6)●“文化遗产”保护应成为“第三国策” 2004年4月1日《社会科学报》(6)●为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把脉 2003年12月19日《中国文物报》《遗产周刊》●我国大型古文化遗址正遭受最严重破坏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3年12月12日第51期●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提炼和内容策划 2003年9月19日(5)《中国文物报》●摧残旧城: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最短见的行为2003年9月5日(8)《中国文物报》●浅谈展览设计与布展程序规范 2003年8月8(6)《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信息网“博物馆研究”转载●文物黑市泛滥的背后 2003年8月12日《文汇报》“文汇时评”,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华夏收藏网、南方网、大众网、中国作家网、和迅网、中国传统文化网、文教网和《市场报》等转载●文化遗产岂能“贴现” 《解放日报》“观点”版 2003年6月30日(6),2003年7月东方网、解放网、中国世界遗产网、中经商网、宁波科技信息网等转载●聚焦大遗址:大遗址保护面临的威胁和困境 《社会科学报》2003年6月12 日(6)●(博物馆)为公众和社会的利益服务 2003年5月16日《中国文物报》 (7)●旧城改造不能以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3年3月17日第13期新华社机密内参《内部参考》2003年6月27日第49期以“旧城改造不能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为题转载●珍惜城市的历史文化印痕 2003年3月31日《解放日报●解放论坛》,新华网、新浪网等转载●上海市行业博物馆建设:意义、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 《复旦学报》2003年4期●无法挽回的损失 ——论盗掘活动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破坏,收录于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遗产研究集刊》(3)●中国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意义、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权威刊物)(英文版)2003年1期●论文物走私与文物盗窃、非法交易之间的关系 《文物世界》2002年6期●论国有文物的国家所有权 《中国博物馆》2002年3期 被收入2002年《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博物馆弱工程安保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和设计要求 《文物工作》2002年10期●文物保护与旅游:陕西争讼尘埃落定 2002年10月10日(3)《社会科学报》●旅游企业经营文物单位 带来严重后果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2年第46期●坚持国家所有原则 遏止地方利益扩张 《解放日报情况简报》(内参)2002年第47期 注:上述两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并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2002年11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 “近年来有些地方将文物保护单位交给旅游企业经营的做法有蔓延趋势,看来不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家宝贵资源,保护文物是政府的责任和行为。文物无疑可以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被合理利用来开展旅游,但这并不能被认为可以交给旅游企业去经营赚钱。两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如果硬将其合而为一,势必会影响文物的保护而造成严重后果。” 2002年11月20日钱其深副总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 “对历史文物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只有保护好才能永续利用,旅游部门不能经营文物单位。” 2002年1月25日,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和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也对此做出重要批示。●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2002年《中国文物信息网》●谁动了这块奶酪 新华社《开放月刊》2002年10期●“文物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再思考 徐松龄等主编《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中国的实践与理论进展》,2003年3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文物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 《文物工作》2002年7期●文物单位不能企业化经营 2002年6月27日(2)《社会科学报》,世纪中国网转载●文物单位不宜市场化经营 2002年5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中国光明网2002年5月27日《文汇报●文汇时评》转摘,2002年第3期《秦佣研究动态》转载●让行业博物馆亲近都市旅游 2002年5月17日(14)《文汇报》●遭遇难题:文物单位化身旅游企业 2002年3月21日 (6)《社会科学报》, 2002年3月31日光明日报社《文摘报》以“文物命运令人担忧”转摘● 程序和规范——对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5月,2002年4月12日(6)《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信息网博物馆研究—陈列展览”●数字化博物馆:任重而道远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5月版,2002年3月22日(6)《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信息网“博物馆研究—博物馆文化”●走向世界:论新时期博物馆对外展览的重要意义 收录于2001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关于建设行业博物馆的若干问题3/2001《中国博物馆》●行业文化与行业博物馆3/2001《博物馆研究》●等级森严的明代丧葬礼规 收录于2001年3月上海书店出版社《殡葬文化研究集刊》●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新模式 收录于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遗产研究集刊》●论博物馆经营管理:从博物馆职能看如何经营博物馆1/1998《中国博物馆》●论文物博物馆机构中违背公众意愿的行为1/1998《博物馆研究》●博物馆与都市旅游业11/1997《探索与争鸣》●企业赞助与博物馆再发展3/1997《中国博物馆》●博物馆对外宣传中的公共关系1/1997《中国博物馆》●西方博物馆之友与志愿工作者纵横谈3/1997《博物馆研究》●浅谈博物馆展览参观中的导引服务2/1997《博物馆研究》●博物馆公共关系:概念、缘起、职能1/1996《博物馆研究》●市级博物馆基本陈列应突出地方特色3/1987《东南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1987/5/19《文汇报 学林版》●博物馆藏品的开放1/1988《博物馆研究》●博物馆工作人员道德准则4/1989《文博》●上海博物馆事业现状及其对策 收录于1989年百家出版社《文化经济与文化管理》一书●关于博物馆观众5/1991《东南文化》●自然遗产与博物馆4/1991《博物馆研究》●传统博物馆学研究向现代博物馆学研究转化 收录于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博研究论文集》一书●公众服务5/1993《中国博物馆通讯》●博物馆与环境保护2/1993《博物馆研究》●全国巡回展览4/1993《博物馆研究》●论博物馆展览参观中的文物保护3/1993《文物春秋》●博物馆观众:调查与分析2/1993《东南文化》●论博物馆接待服务中的公共关系4/1995《中国博物馆》

  • 索引序列
  • 湖南发展研究论文
  • 海南省发展研究论文
  • 湖北家禽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 湖北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 湖州文化馆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