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希伯来书研究论文

希伯来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希伯来书研究论文

400可以写

创世记第1章第2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 1446-1406年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耶利米书第51章第15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 626-586年 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 物质是由哪些成份所构成的呢?这是物理学家们致力研究的课题。公元 1804年,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过不久又说,原子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当科学家在 1898年发现电子之后,才知道原子里面的花样很多,中间有原子核,四周有电子绕行,排列相当有规则,所以说,电子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直到 1919年发现原子能之后,科学家才真正弄明白,原来一切物质都是由能量结合而来的。根据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教授、博士( Prof. Dr.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德国生美籍犹太人, 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子弹的“催生婆”)的计算,一磅物质可以化为 114 亿度(千瓦小时)的电力。 3, 4 现在,科学家对物质的构成成份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一致认为:能量凝聚产生原子(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又遵循一种严格的规律进行运动,此规律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础);原子凝聚产生分子;分子凝聚产生单质;单质凝聚产生混合物质。 5 原来一切的物质都是由能量凝聚产生而来的。人类到了公元 20 世纪初,经历了多少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研究,才弄明白的科学事实,而神早在 2600年前就明确告诉我们了, 《圣经》说:“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物质)”。 但是,能量(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科学家们无从知道,也不明白如何作进一步研究。这个,大概叫作科学的顶点吧。然而,造物主却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远超人类智慧的奥秘。请继续查阅以下的《圣经》节: 诗篇第33篇第9节;第62篇第11节;第93篇第1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 1040-970年 33 :9 因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 62:11神说了一次,两次,我都听见了:就是能力都属乎神。 93 :1 …… 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 希伯来书第4章第13节;第11章第3节 成书时间:公元 60-70年 4 :13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跟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11 :3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的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约翰福音第1章第3节 成书时间:公元 80-90年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路加福音第1章第37节 成书时间:公元 60年 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哈巴谷书第3章第4节 成书时间:公元前 640-609年,或者公元前 609-598年 他的辉煌如同日光;从他手里射出光线,在其中藏着他的能力。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在 1905年发表了三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狭义相对论”(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他在 1916年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E = mc2( 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一物体完全消灭时所得到的能量,等于那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运动物体的速度增加,亦即其动能增加,则其质量会增加,这增加的质量显然是从增加的能量而来。故质量与能量根本上是相同的物理量。 6 这个公式,无疑是人类科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公式。爱氏的发现告诉我们,所谓质量不过是浓缩了的能量,故质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质量,二者不过是状态不同罢了。神先用他话语的权能,创造了光,然后再创造这物质世界,即 “他的辉煌如同日光;从他手里射出光线,在其中藏着他的能力。” 这与近代光能是最基本的能量何等符合! 神首先创造光( 创世记第1章第3节 ),即第一日造的;到第四日,才创造太阳( 创世记第1章第16节 )。有人说没有太阳,哪来的光?对,《圣经》果然不合当时的“科学”。但是,现代天文学家却告诉我们天体里有宇宙光的存在。 1912年 8 月,美籍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教授、博士( Prof. Dr. Victor Francis Hess, 1883-1964 ,193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维尔纳·科赫斯特博士( Dr. Werner Kolhorster, 1887-1946 ,德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同乘气球升至一万三千英呎的高空,他们在不同的高度检测到不同强度的宇宙辐射线,并命名为“宇宙线”( Cosmic Rays )。 7 自此以后,无数的科学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继续研究并证实了宇宙光的存在。 我们相信和接受任何大小物品都需要人的设计和制造的事实,它们显示了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同样,当我们看到有严格规律的微小原子运动,井然有序的宇宙天体,各星球之间的运转是如此天衣无缝,地球以上有四个缺一不可的大气圈并空气、水和阳光,月球与地球等星球之间的关系,使地球上的万物生长有规律,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 我们当然能够相信和接受宇宙天地万物是神充满智慧的设计和创造之能力的彰显。这就是神在《圣经》里所说的:他 “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

希伯来文明的直接精神产出,是为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所需的大量科技力量。

希伯来文明是世界几大原创文化之一,对于国家的合法性问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尤为重要的是,以基督教为媒介,希伯来传统的深层价值理念和意识结构潜移默化地进入西方文化的机体之内,甚至穿越几千年的历史,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观奠定了根本的文化基础。因此,本文将围绕下列问题来阐述希伯来传统中的国家合法性问题:第一,希伯来传统对于国家有什么样的基本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又反映了希伯来文化的什么深层理念;第二,它如何界定国家的基本性质和功能;第三,它在哪些方面塑造了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对于国家的态度,提供了什么样的精神资源,或者说,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在哪些方面承袭了希伯来传统的精神,并以希伯来—基督教的国家观作为它的前设和文化基础。

研究孔伯华的论文

仅供参考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多为年轻女性,主要症状是面部出现蝶形淡红色斑点,发热,疲倦,关节酸痛,有的还发生心、肾等内脏病变。

教学视频指出,红斑狼疮(蝴蝶疮)可以尝试在委中穴点刺放血:

患者,双手扶墙,脚尖着地;医生做好消毒,戴上手套,利用放血针(可以利用测血糖的放血针),在委中穴点刺放血;利用拔罐器把瘀血抽出来,直到见到新鲜血液为止。委中穴是解毒大穴。

中医强调治症不治病,只要症状能够解除,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了。

需要强调:医生,一定要做好消毒、保护,防止感染。

红斑狼疮(蝴蝶疮),可以利用针灸在心俞穴进行针刺或者艾灸。

1940年,毕业于北京国医学院医科,后师从京城名医孔伯华。1955年,调入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任内科主任医师,并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常委兼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5年,调西苑医院工作,后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对温热病、杂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中医内科脾胃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肠炎和痢疾等。并认为脾胃病的主要矛盾是脾湿胃热,在治疗上多采用清化理气法,因而能收到较好疗效。参加研制胃疡宁治疗消化性溃疡,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成果奖。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诊务之余,主编了《孔伯华医集》 ,并发表了“加减应用温胆汤的体会”、“百合汤应用体会”等学术论文多篇。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常委、兼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山西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步玉如参加研制的“胃疡灵”治疗消化性溃疡,荣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奖。主编《孔伯华医集》,并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加减应用温胆汤的体会”、“百合汤应用体会”等论文。步玉如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

张老师在这一块是不错的,下面是具体介绍:张雪亮,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健医院国医堂特聘专家,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从师于已故伤寒大师刘渡舟、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孔令诩教授。从事中医养生理论相关研究多年,对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有独到见解与发挥,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对亚健康中医调治、妇女月子哺乳养生、养胎优生优育、古代养生文献、穴位贴敷治未病等领域也有相关研究。张教授长年致力推广中医养生防病的学术教育及中医养生科普类讲座,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包括《中医养生保健学》、《基层医生临床实用全书》、《健康管理师》、《现代肥胖症与减肥疗法》、《简明中医美白学》等书籍。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创建食疗双重干预方法。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如肾病、失眠、脱发白发、头痛、怕冷、出汗、尿频、顽固性咳嗽、胃脘痛;部分疑难病如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紫癜)、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月经不调、部分肿瘤术后抗复发抗转移、免疫性等疑难杂症。

张大夫周五上午在如果有就医问题可搜998陪诊

希腊考古研究论文

古希腊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比较新颖,参考资料如下:记得给满意答案额!! 古希腊文化,尤其是其绚烂之至的神话千百年来总吸引着世界各地无数爱好者的目光,对其研究不计其数。本小组欲以今日眼光,重临谬斯的盛宴,浅嗅宙斯的气息,就古希腊神话的现实意义,作一番浅薄的探究,在此小谈所得。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上,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被称做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只乳房,所以说,两希文化是了解和研究西方文明的一把开门钥匙。对于古希腊文明来说,它的史诗和神话记载着这文明的丰富信息,因此从史诗和神话开始的探究是研究这种文明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探究。这里我们将讨论古希腊神话和奥林匹斯神统在人类文化学上的丰富内涵,修正长期来人们对于神话的简单化的肤浅的认识,从而管窥希腊神话原有的品格和身份。初拜谬斯望沧海,重识易安聆波澜。起先对此的热爱,源自对其神话本身美好意境的单纯追求。长期以来,一般的人都接受过马克思关于神话的看法,认为神话发育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的童年时期,它的瑰丽的故事和充满幻想的思维偏向乃出自原始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在我看来,马克思和高尔基们的论述很精辟,他们揭示了神话的本质特点,然而他们的看法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阐述和补充。他们的观点比较注重于神话中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比较忽略神话中人对自身的精神文化的关系。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人类是社会动物。”人与社会本来就是一体的,研究问题是厚此薄彼难免会有偏颇。这也就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侧重点。既然神话是人的创造,神话自然也体现人自身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面貌。而希腊神话,作为一个极其复杂完备而又绚烂多彩的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一、现实基础古代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各岛屿。此外,他们很早便与黑海沿岸地区的居民交往,向意大利半岛南部沿海和西西里岛等地区移民,足迹远至西地中海和北非。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神话的产生历史久远,它乃是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期的远古人类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的产物。由此,古代神话必然包括神的故事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故事,即英雄传说两个方面。神的故事更明显地反映了古代人类把强大的自然现象形象化的丰富想像力,英雄传说则主要是对可能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和与自然进行的顽强斗争。古希腊神话也是包括了这两个方面。 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神话起初口传,后来见之于书面文字。它的最早的传世书面文献当推荷马史诗。史诗中除了主体故事外,还提及了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那些故事显然在当时已是广为流传、普遍知晓的。在荷马之后不久有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的长诗《神谱》,扼要地记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并立力图把那些故事谱系化。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是作家对那些神话故事的现实理解的戏剧体现。公元前3世纪之后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在对古典作品的收集和注疏中,对古希腊神话的收集和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诗人则在学识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神话典故。 与所有已知的民族神话相比,古希腊神话最为丰富多彩。不仅如此,古希腊神话还具有别的民族神话无法比拟的人性内容和系统结构,构成了它独特的世界景观。这种独特的神话世界景现是古希腊人的伟大创造,但不可否认,它还与前希腊文明即爱琴文明相关,与以克里特一迈锡尼为核心的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文明相关。 从纪元前四——三千年开始,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区的文明揭开了人类在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地区的历史,这就使得地中海地区和希腊地区处在几大文明交汇的优越位置,因而,民俗文化的多元化首先使这个地区的居民及其流动人比印度或中原更具有宽容大度的容纳性。虽然这里各民族,各部族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但这是在异质文化的交际之中进行的,而异质多元的文化使这个地区的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由此,在所有的前希腊文明被消灭以后,多元异质的的文明记忆在新的希腊民族心中依然存在,并且还据之以新的历史创造。古希腊神话长久以来被人们当作一种泛灵的表现,或者被当作是梦幻的象征,或者被当作对自然的变形模仿,或者被看成是神明的传言。总之,泛灵论的神秘主义思想和自然崇拜的狭隘唯物主义思想流行多时。然而在前苏各拉底时代,古希腊人却从来没有怀疑过神话与真实历史之间的联系,而在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谢里曼,得费尔德等人古迹发掘和考古工作的展开,线型文字A和线型文字B的发现及对线型文字B的解读与阐释,前爱琴文明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就冲破了历史的黑幕,轮廓清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关于古希腊神话和史诗的内容就成为一种扎根于民族土壤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不是虚幻飘渺的远古梦呓而被人们重新认识。十二世纪多利安人侵入希腊地区以前的历史文化,在兹拉特科夫斯卡雅的小而有趣的著作《欧洲文化的起源》里有引人入胜的介绍。然而关于多利安人侵入希腊地区以后到荷马时代的四百年的历史却杳然而渺茫。然而,从欧洲整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这黑暗时代的四百年,却犹如妇人怀胎,孕育了一个人类文明中从没有出现过的怪胎—— 希腊文明—— 逐渐形成了的独特社会民主政治形态 — —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要是说人类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了现代,那么我们可以说从公元前六到五世纪的希腊开始。因为过去的一切文明历史,都是王权专制的历史,而所谓现代时代,也就是社会民主政治的时代。虽然希腊罗马以后,人类历史又走进一千几百年的王权专制时代,但是在今天看来,希腊与我们的时代却似乎非常接近。而希腊的神话和史诗的丰厚的人文内容依然是我们今天 “认识你自己”的逻辑起点。二、是神或是人?希腊诸神不似中国的神明般高高在上,而是高度人格化现实化,有其喜怒哀乐和私欲纷争,后人才诧异从中竟看到了原始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希腊神话对人对神都作了真实的展现,不粉饰光明,也不掩盖黑暗。对人对神,它都同等对待。不因为他是英雄而遮盖其卑鄙,不因为他是神而掩盖其虚伪。若要略谈与中国神话的差别,大致可概括为三点:1、中国古代神都是,断绝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充满神秘色彩。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2、对神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中国尚德,希腊更侧重于智慧。3、中国的含有祖先、宗教崇拜成分,希腊的没有。面向海洋的民族开放自由、富有冒险探求精神,而深居内陆的民族则拘谨保守、有自安心态;这在神话中也表现无遗。这既是由当时社会现实和人们真实的思想文化差异所决定,又对这两个世界的统治力量、人们的价值观念起了深远影响。以下浅提希腊诸神,以窥一斑:在奥林匹斯神统中,有数不胜数的各种各样的神,一般认为其中有十二主神,但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之一是:1) 宙斯:天神之父.雷电之神,天地间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正义而任性、好色2) 赫拉:宙斯的正妻。是女性的代表,掌管婚姻和生育。性格特征嫉妒。3) 雅典娜:起初被视为女战神,后逐渐变为智慧女神和雅典城的守护女神。4) 阿波罗:太阳神,在诗与艺术中表现为光明、青春和音乐之神。5) 阿尔忒弥斯:月神,又是狩猎之神、处女之神,是女性纯洁的化身。6) 狄俄倪索斯(又称巴古斯):是洒神与狂饮欢乐之神。7) 阿佛洛狄特(又称维纳斯):美和爱之女神。她的忠实随从小爱神厄洛斯(又称丘比特)手持弓箭,被射中者即跌入情网。8) 波塞冬:海神。9) 哈得斯:冥王。10) 赫斐斯托司:火神和匠神。11) 阿瑞斯:战神。12) 赫斯提:灶神。十二个主神都有鲜明的性格与七情六欲。他们具有人的性格和情绪,具有超人的特殊本领。古希腊除了神的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由神与人交媾而生的半人半神的“英雄”。关于英雄的传说,最为有名的是阿喀琉斯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立十二大功的故事和伊阿宋率领英雄夺取金羊毛的故事等等。这个得到统一的系谱,结束了神与神之间的征战和相互仇杀,每一位神都有他独特的职权及其管辖范围。这个组织起来的新的世界秩序成为神和人在其中活动和安享的宇宙。虽然此后还有提丰等恶神试图扰乱这个秩序,但终究没能得逞。在这个神话系谱里,我们看到,即使是十二主神,他们有管辖天、海和地中冥府的神,也有星宿之神,有管辖人间主要活动领域的灶神,有人类得以自立的火神匠神,有处女神和爱神婚姻女神,有起干戈斗智慧的战神和智慧女神。可见,在各个可能的领域,都有着它的主宰,并且他们相互之间并不老死不相往来,而是频繁接触。奥林匹斯是他们每日欢娱嬉戏的神圣场所。这样的神话观念,可以说植根于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盛极一时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人们的民主观念,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希腊人灌输奴隶制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意识。将神人格化,绝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需要;因为这样使人认为,神——或者说它所象征着的权威,并不是不可触及的。用现在的话说:“神之所以成为神,只是因为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便成了神。”换句话说,从思想上出现了否定一切权威的倾向。甚至在人之中也出现了英雄,这说明连英雄崇拜也带有“民主”色彩;正是在这种观念指引下,西方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特别强烈,这也早早地为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土壤。这就不难理解拿破仑的那句经典名言:“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以说,作为一个刚刚从沿海洞穴搬入内地的奴隶制文明来说,在生产力条件落后、粮食油布等生存资料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下,绽放出如此一朵惊艳的奇葩,也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了。这不由得令我们想到了年代相近的春秋战国,也是奴隶社会,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产生的思想和文化也成了中华民族乃至东方许多国家的思想文化源泉,却总能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语句,不住让人感叹历史的相似与迥异。只是正是在这样的时期,也就注定了东西方文化要就此彻底分道扬镳。而神话,就正是一片三秋的叶子,可以“一叶知秋”。三、深远影响及启示古希腊神话里强烈的人本思想不仅为当时繁荣一时的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而且成为近现代西方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及民主运动的有力武器。既然神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那么,作为君主,即使像路易十四那样宣扬“朕即国家”的理论,也显得多么苍白无力:那么,作为教会,即使极力宣扬禁欲思想和来世说,又能禁得起多大挑战?所以,当千百年后人们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旗号的时候,封建主和教会才会感到无比的恐惧;而事实也证明,他们的恐惧很有道理。既然人应该有自己的位置和尊严,那么,在这种精神鼓舞下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变革者们才能不惮于前驱,争相在历史的拐角处书写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就对文化本身的影响而言,其作用也是非比寻常的。许多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之为题材,承袭其遗风。古代西方早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之说。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绚烂夺目的浪漫主义艺术的源泉。而文化特色与现实意义交汇融合,形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寄寓于这些神话之中,更是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让后人忍不住细心凝视,深深陶醉。其文化内核既明显与婆罗门教等强烈的等级观念对立,又与很多声称“人生而平等”的宗教的干涩说教和苍白论调不同。它声言正义而用朴素的语言缓缓道来,其文化魅力和现实色彩让人陶醉不已。这也引发了人们另一个自然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什么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决不是教条上“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那么简单。作为文明本身,它兼收并蓄,既继承了原始的穴居文化,又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广泛吸取亚欧非各地的文化精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能以虚怀而待八方文化,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一定能发展壮大。而对于思想上而言,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个人权利和思想自由,既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又是人类漫长历史的一贯追求。所以,古希腊神话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根源在于它既是时代的精华,又是人类永远不朽的宝贵财富。它传达着古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点,也启示我们思考对今人应有的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这,就是它真正魅力所在,是它永恒不朽的闪耀光芒。 望采纳,谢谢!!!

自己去挖几个古墓吧,开个玩笑。坐享其成?似乎大学有点太滋润了吧,你自己到网站上找几篇文章就行,就论述文物保护不力啊等等很多都可以做论文的。

试论利用考古学资料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相关问题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0-22 15:53:00 ] 作者:杨杰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兴盛时期。在当时和其后的研究中,出现了使用材料杂芜、牵强附会和过分强调考古学资料的两种倾向。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研究关系密切,但不能简单地在二者之间画等号。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层次性。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论文关键词:考古学;百越;民族史;研究 百越作为我国古代早期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民族群体,曾长久地活跃于祖国南方的大地上。他们是当地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与比之更早的当地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渊源关系。 关于百越民族的情况,在先秦时期就见诸文献记载。正史《史记》、《汉书》等也都有所叙述。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专著或章节也记述了越族的历史情况。这些记载是后人了解和研究越人历史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百越地处南部一隅,社会发展水平又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因而古代文献记载既简略又带有歧视性,百越的历史始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也甚为活跃,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文化》一、《百越源流史》•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论著。 《百越民族史》是建国后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分l3章,分别论述了百越的名称、分布、来源、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社会性质、民族关系以及百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附有《百越大事年表》,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翁独健先生为之作序。 《百越民族文化》是同一作者群体在《百越民族史》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写成的,两本书并无本质区别。何光岳撰写的《越源流史》是于l989年底出版的,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写成。在20世纪80年代还多次召开关于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全国性会议,并出版有《百越民族史论集》、《百越民族史论丛》、《百越史论集》、《百越史研究》、《百越民族研究》等论文集。 《百越民族史》等一批论及百越史的专著尽管已经出版20多年了,但作为开山之作,我们在涉猎百越民族史时不能不读。因为其可谓集那一阶段百越史研究成果之大成,而在那次研究高潮之后,百越史研究并无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一是有一批“文革”前就活跃于民族史学界、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经多年积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迎来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时期。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大量发表;二是改革开放后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空前,考古新发现随之层出不穷。现在重新审视相关考古资料,不难发现为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成为综合研究支撑点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大多出自20世纪70—80年代。这就为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进行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诚然,我们在把握某一领域学术动态时,必须充分关注最新科研成果,但比起一些昙花一现的所谓学术著作来,那些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论述精辟、经得起推敲而带有经典性质的学术论著更值得我们去仔细玩味。 《百越民族史》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借助考古资料及成果,经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其中有许多方面迄今尚无定论,但其仍不失为一家之言。如对百越非夏民族之一支的论述,对东瓯、闽越及西瓯、骆越相互关系及地望的考证都言之成理,颇为精审。《百越源流史》依托历史文献记载,不拘一格地运用各方面材料,对历史上的百越民族及其各支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立论大胆而新颖。 《百越源流史》和《百越民族史》反映了百越史研究的两种倾向。 《百越源流史》一书使用的考古资料屈指可数,在其他材料的选用上也略显杂芜,有牵强附会之感。突出表现是将作者认为属于百越族系的各南方族群的源头绝大部分都追根到北方中原甚至是西北地区,对各族群迁移流向的研究也过于宽泛,解释随意,缺乏过硬的证据。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依靠文献记载和其他更为间接的材料是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在文献不足征引的情况下,大量运用考古资料是《百越民族史》一大特色。作者在论述族属的来源及分布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借助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应当说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结合进行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寻求突破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百越民族史》也存在过分倚重考古学资料的倾向,在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往往否定后者。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时代的局限性就会日益显露,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那种以今天的结论和视角去恣意评判、指摘前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首先观其成果是否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其次是不苛求于前人,应尽量去吸收前人成果的合理成分,总结他们的得失,在其基础之上吸纳新的东西,力求有所突破,得出新的结论。 通过考察上述有关百越民族史研究的资料,引发出笔者对考古学资料与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的关系 在中国,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以其数不胜数的重大发现和辉煌成果,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最有成就的学科之一。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所以考古学在学术界中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当今中国从事古代史综合研究,完全不理会考古学所提供的材料是不可想象的,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势必受到局限,对于先秦史的研究更是如此。 尽管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和领域的不断拓宽,其研究成果越来越为历史学界所重视和吸收,但由于考古学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二者的结合难如人意,尚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的。但考古学文化是由人通过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加以判断后确立的,因而这种主观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事实上,考古学研究只能是不断地接近于历史的原貌,而几乎不可能完全复原之。 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说:“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愈益增进,即逐渐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永不能达到完善的认识”,“一代一代的人们向着历史的真实走去,可是,这一代一代的人们只能接近这历史的真实,却永远摸不着它,更不能全面地认识这历史的真实”。在考古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在考古学文化的认定上,就中国而言目前还没有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取得一致意见的。即使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类稍有历史知识的中国人就知晓的名称,对其内涵在考古学界仍有许多不同观点。 在考古工作中,只要田野工作基础扎实,科学可靠,并且达到一定的工作规模,那么在量化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把握若干遗迹群的整体文化特征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当这种特征,也就是差别达到怎样的程度就可以确定为一支考古学文化?换言之,就是确立考古学“文化”、“类型”等不同层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看到,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赵宝沟文化”等都是以筒形罐为主的考古学遗存,这些文化尽管略有时间早晚上的不同,但其在特征上的差别似乎并不比“河南龙山文化”中各类型之间的差别更大。这种情况表明,在考古学文化和类型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借助考古学材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就存在一个方法问题。 首先,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否可以和历史记载中的某一族属划等号?笔者认为对此要持慎重态度。完全巧合并非不可能,但显然概率极低。一般来讲,一支考古学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要小于一个部族或民族共同体。因为既然是一族属,其分布范围就不会过分狭窄,其内部的文化面貌也很难整齐划一,而其内部差别在考古学研究中就极有可能被识别出来并确定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张忠培先生说过:“古籍记载的一族,有时恰等于一个考古学文化,有时包含着几个考古学文化,还未见过一个以上的族共有一考古学文化的现象。”事实上,真正从事田野工作的考古学者是不轻易把考古学文化和族属研究相联系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的差别不一定就是族属上的差别。 当然,在考古学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规模时,适时就其族属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因为考古学作为一门成熟学科,通过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是其最高目标。考古学分期、分区及“文化”、“类型”的研究仅仅是进行深入研究的手段而绝非目的。然而当我们在掌握已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一个事物的描绘越详细,则离其真实情况就可能相去越远,因此笔者以为在目前情况下,运用考古资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具体操作上宜粗不宜细。只要我们能够大致描绘出某一或某些族属分布区内当时人类的物质文化是怎样的,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及其主要文化特征也就可以了。在特征上宜捕捉那些数量多、具有普遍性的最为典型的共性因素,而不能拘泥于考古学本身对遗存的过细区分与描述。严文明先生说:“考古学资料虽然不可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总还是那个社会的直接遗留和缩影。通过它不仅对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可以有形象的真切的认识,也能了解整个社会大致的轮廓及其发展轨迹,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应当是现代考古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百越民族史》认为广泛分布于东南部地区的有段石锛、有肩石器及几何印纹陶器等属于百越族物质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就是针对最典型因素来说的。 (二)文化及其层次性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文化方面的情况。文化是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核心的内容,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掉了自己的特性。同时,“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个古代国家是否就只有一个民族(即单一民族)、一种文化(此处指广义的文化)?一种文化是否就只能由一个民族所拥有?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存在,问题是当我们由一支考古学文化反推族属甚或国家时,就不能简单地去画等号,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严文明先生指出:“考古学文化同族的共同体尽管有密切的关系,毕竟还不是一回事,不能在二者间画等号。要通过考古学文化来研究与族类有关的问题,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上来加以论证。” 从理论上讲,考古学文化所反映并主要研究的是古代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也会讨论更高层面上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超出了纯粹考古学所研究的范畴。任何一支考古学文化无疑都属于某个族群,但其所属族群不一定都在历史上留下记载。因此,只有一部分考古学文化可以和古代文献记载的族属相关联,而且我们看到的考古学文化内容只是该族属全部文化的一小部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考古学文化研究古代族群的困难所在。 《百越民族史》从考古学材料出发,认为“句吴”、“于越”、“东瓯”……都是由新石器时代居民发展而来的土著居民,几乎否定了人口迁徙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从考古学编年谱系角度看,在文献记载中提到的百越民族分布区内的青铜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是有不少文化继承因素,但也不应无视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尤其是青铜器方面)对南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应因暂时找不到考古学证据而一概加以否定。 文化是有层次的。平民和贵族的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不一样的。考古学文化中除大中型墓葬、宫殿衙署、宗教祭祀、礼器等遗迹遗物属贵族文化外,用以确定考古学文化属性的最为重要的陶器、石器、聚落形态、墓葬习俗等,大都属于平民文化。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和归纳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所反映的远非当时社会的全部内容。用占主流的平民文化来否定统治阶层可能存在的另有族源和迁徙现象,同样是缺乏说服力的。 总之,在文献资料有限、百越之义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考古学研究成果是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有赖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提高和丰富。 (三)物质文化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社会形态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在此我们不打算对社会形态论本身发表评论,只是对以考古学文化为代表的早期物质文化史与社会形态的关系进行简略的讨论。 社会形态的表述是以生产关系的状况为基础的,而生产关系又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但这只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生产力某些要素的变化并不一定迅速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有些学者认为广东发现了青铜文化,其发展阶段当属奴隶制社会。《百越民族史》一书也认为西瓯使用青铜器,青铜器时代即奴隶制。我们认为,青铜器和奴隶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使用一些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但不一定就会立即引起社会性质的改变。 从目前发现的岭南青铜文化面貌观察,当时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但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那些富贵者就一定是奴隶主,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等级和贫富差别,而且这种差别贯穿于其后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因而也不能以此作为当时就是奴隶制社会的证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反对的是青铜文化直接等同于奴隶制的观点,至于岭南青铜文化的具

2000年前的计算机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它的城邦制度和民主制度成为后世欧洲政治的基础,而其文学、艺术、科学成就则成为14世纪文艺复兴的模板,直接推动了现代世界的诞生。古希腊诞生了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得、阿里斯塔克、埃拉托色尼等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璀璨辉煌的成就,令后世对古希腊充满敬仰和赞叹。然而另一个更加让人震惊的发现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这就是2 000多年前的计算机!1900年,一群希腊渔民在地中海沿岸的瑟梅岛附近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渔船被吹到克里特岛西北的安蒂基西拉岛,这群渔民登陆后无意中在这里发现了一艘沉船的遗骸。从遗骸看来,这艘沉船年代十分久远,上面装有许多货物,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大堆青铜和大理石雕像。这一发现引起了希腊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根据沉船上留下的物品,考古学家们确定这是一艘古希腊的沉船,随即他们开始了清理工作。1901年9月,潜水员艾利亚斯·斯塔迪亚托斯在清理过程中找到了一些刻有希腊铭文的青铜碎片和残片,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强烈兴趣。经过认真地拆卸和清洗之后,这块青铜残片逐渐显出了它的真面目,它既不是雕像也不是青铜器,而一台制作精密的仪器。这台机器由活动指针、旋转的齿轮、复杂的刻度盘和刻着文字的金属版组成,里面包含许多个小型齿轮,还刻有许多金属铭文。这到底是一台怎么样的仪器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有人认为它来自一架天象仪,是用来描绘行星运行轨道的装置,还有人认为它是古代祭祀卜筮的器具,种种论点不一而足,但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后,这台仪器便被称为“安蒂基西拉机器”,对它的研究和破译也正式开始。1959年,英国历史学家德雷克·普莱斯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认为“安蒂基西拉机器”是一台用来测算月球和其它行星运动的仪器,在这一设想指导下,他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机器内部的指针和齿轮等构造,并在此后的20多年间里逐一确定了大约31个零部件。到2001年,伦敦帝国大学的科学家米切尔·怀特利用X光机扫描“安蒂基西拉机器”的内部结构,证实了普莱斯的设想,这个由30多个齿轮组成、制作精密的仪器确实是用于测算天体运动的。后来,加的夫大学、牛津大学和希腊国家地理博物馆的科学家又在怀特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最终成功破解了“安蒂基西拉机器”的内部构造,并于2006年向世人公布了利用电脑成像技术复原的三维原貌,参与研究的加的夫大学教授麦克·埃德蒙欣称:“你不仅能看清它的外貌,还可以知道它的工作原理。最惊人的是,我们靠最新的技术还发现了这台神秘机器内部更加隐蔽的地理铭文,比如说‘南’、‘法罗斯半岛’等等,其中‘法罗斯半岛’是世界奇迹亚历山大灯塔所在地!”。这个包含30多个小型齿轮的仪器,有一种卷动转动装置和一只冠状齿轮,外一侧是一根指轴,拔动指轴时,刻度盘便随之转动,指针被青铜活动版保护着,上面刻有铭文供人阅读,主轮转动一圈等于一个太阳年,较小的齿轮则显示太阳和月亮以及其它数颗最重要的恒星上升时的位置,它既可以用来进行准确的数学运算,又可以跟踪太阳、月亮的运行轨迹,还能预测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准确时间,甚至能算出月球的运行轨道是椭圆的。牛津大学历史博物馆天文测算专家史蒂汶·乔丹则说:“它先进得出人意料,其复杂程度超过1 000年后才发明的中世纪钟表,它是古希腊的计算机,也是人类最古老的计算机!”“安蒂基西拉机器”的最终破译充分展现了古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体现了2 000多年前古希腊在天文和数学方面达到的高超水平,让人们对古希腊的伟大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然而这一发现也引起了诸多疑团,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占据主导地位,这台机器却能计算出月亮、金星、木星等行星的运行轨迹,多少有些与时代不符,而相关技术至少要到1 000年后才诞生,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项技术的发展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我们对古希腊历史的了解来看,“安蒂基西拉机器”的出现却没有其必要的积累和铺垫,而是以横空出世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古希腊科技的了解。因此有人对“安蒂基西拉机器”提出质疑,认为它不可能是古希腊人的产物,而很可能是史前文明留下的遗迹,这样人类历史的源头就得重写;还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外星文明遗落在上球上的遗物,是外星文明造访地球留下的纪念品。但诸此种种都只是猜测,真相究竟如何还需考古学家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古希腊神研究论文

希腊神话-迷宫里的米诺陶诺斯希腊神话(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μυθολογία)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另有同名图书。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奥德(Ησίοδος)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οφοκλής)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最有名的故事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Ιάσων)寻找金羊毛、海格力斯(Ηρακλής)(即赫拉克勒斯)的功绩、忒修斯(Θησεύς)的冒险和俄狄浦斯(Οιδίπους)的悲剧。希腊文化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和中国商周文明略有相像之处。他们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想像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链,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西元前十一二世纪到七、八世纪间则被称为「神话时代」。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宙斯——众神之主(因武器为闪电又被称为雷神),赫拉——天后,妇女的保护神,波塞冬——海神,哈迪斯——冥王,雅典娜——智慧女神、胜利女神和女战神(阿瑞斯代表的是暴力与血腥之战,雅典娜则代表正义之战),阿波罗——太阳神,阿尔忒弥斯——助产、狩猎与月亮女神,阿弗洛狄忒——美与爱女神,阿瑞斯——战神,赫菲斯托斯——火与工匠之神,赫尔墨斯——神使,冥界引渡,狄俄尼索斯——酒神(经炉灶女神赫斯提让位)。其他著名神只如: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被称为先知者,赫拉克勒斯------著名的大力神,德墨忒尔——农事和丰产女神,三大处女神明之一,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而且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两个明显可见的中心论点:①想要成功就得有实力,,有力量;②再强大的人也有弱点,只要攻他弱点,,他再强大也会失败事例你自己想吧,,下面的是我找的,,有点不靠谱哈,,请原谅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段落,叫做“安泰之死”。安泰是个英雄,是地神之子。无论多么残酷的战斗,只要他不离开地面,不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他就会有源源不竭的力量,这是安泰的制胜法宝,同时也成为他的灭顶罩门。终于,另一位神郝拉克勒斯抓住这一弱点,当安泰忘乎所以时,将他扼死在空中。从“安泰之死”中,我们或许会得到很多启示。单就记者工作而言,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肩上的摄像机,手中的笔都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去发现生活真谛,怀着平常之心发现寻常之事,于小见大,于平凡见不凡。如果脱离了生活和实际,游离于群众之外或之上,我们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墙头芦苇,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根本点在于记者必须首先学会客观真实地反映、表现和诠释生活。我们须抱定敬畏的心态,向生活学习。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生活比作文艺的“源”,把前人的经验比作“流”,他告诫我们,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天津作家肖克凡也说,一个作家的双脚必须站在大地上,因为大地代表着不可回避的生活。这也就要求做好记者必须从宁静博大、火热深邃、活泼生动的生活和实际汲取营养,点燃灵感。有了生活之源,就要有生活之悟。记者“记录者、见证者、瞭望者”的角色定位,注定了他们必须作为实践者和先行者去体验、去投入、去研究、去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生活的态度要求记者善待已知,践行为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生活的角度要求记者全局在胸,审慎独到;“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入生活的深度要求记者善于挖掘,敢于突破。记者的创作灵感更多源自于实际,根植于群众,它应该是一种生动的体察,厚重的积累和对本源的尊崇。就像“台上一分钟”的演员,须花“台下十年功”;就像躬耕书斋的作家,下笔如有神的前提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深藏于窖的美酒,须经历选、煮、蒸、兑诸多工序,才会有香飘十里的佳酿。生活给记者的回报,是让我们思想丰满,脚步迅捷,眼睛传神,笑容灿烂。希望我有帮到你,麻烦给个好评哈o(∩_∩)o

写一篇克诺洛斯的统治下吧

伯纳特公园研究论文

如果你相信,就是你了

6公顷。伯纳特公园是一个大型公园,其中总面积是6公顷。伯奈特公园为一方形的城市公园,主要采用草坪、季节性植物和小树林作为设计素材,中间还铺设了许多花岗岩小路。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纳粹德国期间,他受到迫害和驱逐,他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几经辗转后于1932年被纳粹强行关闭。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格罗皮乌斯利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其代表作是1965年完成的《新建筑学与包豪斯》。另外可见.彼德•沃克 彼得•沃克,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哈佛大学设计系主任,美国SWA集团创始人,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的代表。 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于是,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有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彼德•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德•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需要说明的是,彼德•沃克曾是一名狂热的极简主义艺术爱好者,这也成为他日后运用极简艺术的主要动力源泉。其后的欧洲之旅,尤其是法国古典规则园林带给他的巨大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将极简艺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决心。在进行了一些初期的尝试之后,沃克发现这种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们所反映出的那种鲜明的特色“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昏暗的天空。”当时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年伯纳特公园等。初期设计尝试的成功促使沃克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他这种风格的成熟,如1984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园区规划、广场大厦以及1991年的市中心花园等。其中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尤为典型。它位于一个交*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巨石阵源自他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的研究,同时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而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与其原型:安德鲁的雕塑作品“石之原野”比起来,这件作品从内容和功能上都已经超越了它,唐纳喷泉也因此被看做是沃克的一件典型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步入晚年的沃克仍然在执著的追寻着设计的真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沃克的作品中有着相当明显的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子,这既是他对日本园林的兴趣与研究的成果,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极简主义与日本禅宗园林的某些设计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简洁与自然。当然,作为一名西方设计师,沃克运用得最多的还是日本园林中的要素:竹子、石块、水体、沙砾等。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日本播磨科学城、索尼幕张技术中心、丰田艺术博物馆等设计作品中。极简主义与日本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做是沃克设计思想的又一重大突破。彼得•沃克作为一位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数十年来设计了无数佳作,他因此也获得了包括ASLA设计奖在内许多重要奖项。此外,他还出版过《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两本书来详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对于他作为极简主义者这一重要特征,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各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你漫步于沃克的极简主义园林中时,不知是否会想起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那句名言:“少就是多”———简洁的形式中往往却包含了更深刻的意义。

极简主义,也称为简约、极少、极限主义,是由德国建筑设计大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经典设计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而推衍开来,风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地涉及于建筑、家具、室内设计、服装、文学、包装、摄影等众多领域,至今仍然散发着无限魅力。极简并不是简单、简陋,而是被提炼出来的纯粹和精华,它主张形式简单、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看似简洁却足见深蕴,非常适用于现代人彰显独立个性和精致品位的要求。也因为极简,所有“家装语言”要通过极其精炼的形式、家具来体现,因此很能掂量出设计者的水平和品位。 密斯·凡德罗

  • 索引序列
  • 希伯来书研究论文
  • 研究孔伯华的论文
  • 希腊考古研究论文
  • 古希腊神研究论文
  • 伯纳特公园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