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 成都日报总编辑高齐强

成都日报总编辑高齐强

发布时间:

成都日报总编辑高齐强

高齐强结局被抓了。

这说明过山峰强迫高启强跳楼时,安欣肯定及时赶到了。要不然高启强很难活下来。无论是过山峰还是黄瑶,都不会放过高启强。因此,高启强的结局是,被安欣所救,最后主动自首。一旦高启强被捕,那赵立东也就会被拖下水。毕竟,高启强的证词,就足以让指导组调查赵立东。

最终,赵立东和高启强都被被判处死刑,京海重归祥和。而安欣和徐忠,也会因扫黑除恶有功,被国家表扬,最终两人事业双双晋升。至于感情方面,安欣和孟钰的最后一次摊牌,证明了他们从未放过彼此。按理来说,两个人现在没有了任何阻碍,理应走到一起。

不过,该剧的导演徐纪周表示《狂飙》的结局是惨胜,而不是爽剧。因此,安欣和孟钰只能点到为止,以遗憾收场。

高齐强的成功之路

高启强这个人物角色悟性高,通过借力借势,整合了京海市的关键人脉资源、项目资源以及背书资源。但是这些能力要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行,贪婪让高启强偏离了方向,与正义背道而驰,等待他的终将是法律的惩罚。

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些能力才能有他的价值存在。资源整合的核心就是提升客户的价值,将市场资源、能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把价值对等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彼此共赢的局面。正确价值是关键,共赢是重点。

被大家喻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他一生中很多的传奇故事都跟“借”字有关:借天时、借地利、借人和、借荆州、借东风、草船借箭、借火、借雨、借思维等。所以他是借又不是借,事实上他是在做整合。

假如用一个字来替代资源整合,最好的就是“借”。借万物以御天下,借天时地利之和圆成功之梦。

没有。高启强是电视剧《狂飙》中的人物角色,剧情介绍:高启强早就明白了,只要自己这一生能安稳度过就行了,有了孩子不就有了软肋,也就有了被攻击的地方,但是没有孩子,也没有那么多负担了。《狂飙》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立意深度等方面也给当下的刑侦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成都日报总编辑

1993年12月1日,第一张《成都商报》(内刊,试刊号)在成都人民北路林业厅的老砖房内问世。1994年1月1日,作为成都市工商联合会下属的内刊《成都商报》创刊。当时由来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的副主任何华章任常务副总编辑、社长、总编辑,来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陈舒平任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初步具备了现代都市报的模式。《成都商报》因是内刊,不允许公开发行、从事广告经营,只得谋求正式刊号。1995年2月与《生活科学报》合并而得到全国公开发行刊号,只能忍痛更名为《成都科技商报》,1995年8月18日,复更名回到《成都商报》。当时全国仅有“晚报热”,《成都商报》一开始便出早报,与雄居几十年的《成都晚报》形成强大竞争。此时的《成都商报》由何华章主持报社全面工作、陈舒平主持内容采编工作,再加上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曹万声(笔名曹显声、曹耀元)任总编助理主持广告经营工作,主要由这三人开始了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创造特殊神话的创业之路。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与《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都市报”和“报业传媒”的概念开始兴起并蔓延全国。1997年5月,成都商报在华西都市报对面买下五层亚太大厦,从破烂的林业厅老砖房跃进了无纸化办公。看到别人的成功,许多人均摩拳擦掌急欲效访,从1997年起,成都很快诞生(或改版诞生)了《商务早报》、《蜀报》、《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等大型都市类报纸。成都一下子就滋生出7家大型市场化都市报,加上其它报纸,日报就有20多家,现代都市报大战最猛烈的硝烟在成都上演,成都也就成了“中国报业第一城”。1997年12月,成都商报投资1.23亿元组建成都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曹万生任总经理。1998年1月,成都商报率先在中国西部报媒实现无纸化办公。1998年底,《成都商报》发行、广告跃居西部报媒第一,成为主流强势媒体。1999年7月,成都商报旗下成都博瑞投资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四川电器而“借壳上市”,成为“中国报业第一股”(后改名“博瑞传播”,代码600880)。2001年,成都市推出《成都日报》,新创刊的《成都日报》被定位为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而原来的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晚报》则被重新定位为市民报,并计划成立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划归该集团管辖。至此,受够了竞争之苦也尝尽了竞争之甜的成都商报被“收编转正”,原商报社长何华章先出任新成立的《成都日报》总编,后进入成都政界,《成都商报》的总编由陈舒平出任。2002年9月,《成都商报》成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中的一员。2005年2月,成都商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三届全国地方报纸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12月,《成都商报》成为成都传媒集团中的一员。2007年9月,成都商报入选全国新闻出版业纳税百强,2006年度单张报纸年纳税额全国第二。2008年1月,成都商报入选 “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传媒”“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报业案例”。2008年2月,成都商报第二次入选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2008年6月,成都商报以26.12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第五次入选“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2008年6月,成都商报入选2007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30强、“四川第一都市报”。如今,成都商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均受到社会肯定,被誉为“西部第一都市报”,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广告收入连续保持15年增长,2008年广告收入近9亿元人民币。

1981.09-1985.0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1985.07-1991.06 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编辑;1991.06-1993.09 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副主任;1993.09-1994.06 成都商报社常务副总编辑;1994.06-2000.12 成都商报社总编辑、社长;2000.12-2001.06 成都商报社社长;2001.06-2001.08 成都日报社总编辑;2001.08-2002.09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临时党委副书记、编辑出版委员会总编辑、经营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成都日报社总编辑;2002.09-2002.12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编辑出版委员会总编辑、经营管理委员会总经理,成都日报社总编辑;2002.12-2003.08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2003.08-2003.08 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2003.08-2003.09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2003.09-2003.10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2003.10-2006.02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2006.02-2007.12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成都市台商投诉中心主任;2007.12-2008.01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兼),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成都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成都市贸促会会长,成都市台商投诉中心主任;2008.01-2009.04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2009.04-2011.11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兼);2011.11-2012.03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兼),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兼);2012.03-2012.04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2012.04-2012.05 中共遂宁市委副书记,遂宁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2012.05-2014.04 中共遂宁市委副书记,遂宁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十届四川省委委员。

福建日报总编辑潘贤强

写作思路:真情实感的表达,结合实际情况描写。

正文:

今年暑假旅游来得颇为迟迟,三天两头地一催,四天一个条件,真是令人烦不胜烦呀!终于,经过与妈妈的商议,我们去了厦门。

来到厦门,住进宾馆放好行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胡里山炮台边的海滩上。啊,多么蔚蓝的海,多么金黄发亮的沙滩!我吮吸着椰子汁,赤着脚在沙滩上兴奋地走来走去。天空中,一架直升飞机从我们头上飞过,那还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见到的呢!

我欢呼着,奔向海边,仰头仔细地看着,直升机黑色的外壳上面好像写着“巡查队”,看不清,十分地模糊。突然“嗖”的一声,把我的眼睛拉回到海面上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艘快艇疾驶了过来,白色的船身还没等我看仔细,便一眨眼地驶远了。

快艇开过,激起的海浪向沙滩涌来,然后又快速地退去。我很想和大海来个亲密接触,便小心翼翼地向海水走去。海风凉丝丝的,吹在人身上,真是舒服,海水“轰隆隆”地,翻起来了一朵朵白色的小梅花。我的脚任海水肆意地舔着,当浪退去时,沙子也跟着退去,我的脚好像也随着沙子滑动,似乎要把我带向大海。

我忙抓住爸爸的手,怕自己真被拉下海。当发觉这是假的,和我想的不一样时,我胆子就大了起来,慢慢地往前走,直到海水浸到我的大腿,方才罢休。海滩上还有很多漂亮的贝壳,各种各样的都有。

正当我捡得高兴时,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巨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飞似的朝我这边涌来。我吓得不禁“啊”地一声惊叫起来——衣服裤子全湿了,还粘了满身的沙子。没等我回过神来,海浪退去了,可怜的我呀,成了一只落汤鸡!

我换了一身衣服,游了胡里山炮台,观赏了厦门大学的美景,便来到了鼓浪屿。那儿,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也有高高的山,我们玩了好一阵子,来到了我们真正去的地方——日光岩。这日光岩的本名,原是晃岩,当年,郑成功来到这儿,看了这迷人的风景,一高兴就把岩壁上竖写的“晃岩”读成了“日光岩”。

人们都说:“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我兴致勃勃地登了上去,从日光岩上俯视周围,那是一片多么美的景色啊!海显得那么清澈、蔚蓝,小岛被树环抱着,就像海面上点缀着的一颗绿宝石,真是太美了!在鼓浪屿,还吃了许多特色小吃,每样都可口,还买了我喜欢吃的小玩意呢!

以爱之名共建厦门,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厦门!

成都商报何总编辑

1993年12月1日,第一张《成都商报》(内刊,试刊号)在成都人民北路林业厅的老砖房内问世。1994年1月1日,作为成都市工商联合会下属的内刊《成都商报》创刊。当时由来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的副主任何华章任常务副总编辑、社长、总编辑,来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陈舒平任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初步具备了现代都市报的模式。《成都商报》因是内刊,不允许公开发行、从事广告经营,只得谋求正式刊号。1995年2月与《生活科学报》合并而得到全国公开发行刊号,只能忍痛更名为《成都科技商报》,1995年8月18日,复更名回到《成都商报》。当时全国仅有“晚报热”,《成都商报》一开始便出早报,与雄居几十年的《成都晚报》形成强大竞争。此时的《成都商报》由何华章主持报社全面工作、陈舒平主持内容采编工作,再加上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曹万声(笔名曹显声、曹耀元)任总编助理主持广告经营工作,主要由这三人开始了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创造特殊神话的创业之路。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与《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都市报”和“报业传媒”的概念开始兴起并蔓延全国。1997年5月,成都商报在华西都市报对面买下五层亚太大厦,从破烂的林业厅老砖房跃进了无纸化办公。看到别人的成功,许多人均摩拳擦掌急欲效访,从1997年起,成都很快诞生(或改版诞生)了《商务早报》、《蜀报》、《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等大型都市类报纸。成都一下子就滋生出7家大型市场化都市报,加上其它报纸,日报就有20多家,现代都市报大战最猛烈的硝烟在成都上演,成都也就成了“中国报业第一城”。1997年12月,成都商报投资1.23亿元组建成都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曹万生任总经理。1998年1月,成都商报率先在中国西部报媒实现无纸化办公。1998年底,《成都商报》发行、广告跃居西部报媒第一,成为主流强势媒体。1999年7月,成都商报旗下成都博瑞投资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四川电器而“借壳上市”,成为“中国报业第一股”(后改名“博瑞传播”,代码600880)。2001年,成都市推出《成都日报》,新创刊的《成都日报》被定位为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而原来的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晚报》则被重新定位为市民报,并计划成立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划归该集团管辖。至此,受够了竞争之苦也尝尽了竞争之甜的成都商报被“收编转正”,原商报社长何华章先出任新成立的《成都日报》总编,后进入成都政界,《成都商报》的总编由陈舒平出任。2002年9月,《成都商报》成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中的一员。2005年2月,成都商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三届全国地方报纸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12月,《成都商报》成为成都传媒集团中的一员。2007年9月,成都商报入选全国新闻出版业纳税百强,2006年度单张报纸年纳税额全国第二。2008年1月,成都商报入选 “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传媒”“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报业案例”。2008年2月,成都商报第二次入选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2008年6月,成都商报以26.12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第五次入选“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2008年6月,成都商报入选2007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30强、“四川第一都市报”。如今,成都商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均受到社会肯定,被誉为“西部第一都市报”,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广告收入连续保持15年增长,2008年广告收入近9亿元人民币。

2018年11月,陈海泉调任成都电视台副台长,李少军出任成都商报总编辑。

陈舒平,《成都商报》总编辑,中国十大报业创新领军人物;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广告经营一百人”;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专家。陈舒平,男,汉族,成都商报社总编辑。1985年从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四川人民出版社,历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1993年参与创办《成都商报》,历任成都商报总编助理、副总编辑、总编辑。现为成都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成都商报社总编辑。作为创办都市报的先行者之一,14年来,陈舒平和前任一起,坚持“创新、务实、理性、开朗”的办报理念,逐步形成“权威、公信、主流、大报”的办报方向,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优秀团队,将《成都商报》从一张内部小报办成了深受读者尊重和喜爱的主流大报,在内容、形式、创意、发行、广告等方面领跑行业前列。陈舒平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从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四川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93年参与创办成都商报,历任成都商报总编助理、副总编辑。2000年12月,任成都商报总编辑。2002年9月起,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成都商报党委书记、总编辑,成都市记协副主席。曾获得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所编图书获得中国图书奖,撰写的系列评论《龙年十评》获2000年度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和成都新闻奖一等奖。是四川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成都晚报编辑

张新泉 张新泉(1941—),原名张新荃,生于四川富顺。曾任《星星》诗刊常务副主席、编审。出版的诗集有《男中音和少女的吉他》、《人生在世》、《鸟落民间》等。 王尔碑 原名王婉容。四川盐亭人。1949年肄业于重庆南林学院外文系,1951年又毕业于北京新闻学校。历任《川北日报》及《四川日报》文艺部编辑、记者,副编审。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4楼蒋蓝 蒋蓝(1965- ):当代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加盟古古图书工作室,同年加入非非主义。已出版有《词锋断片》等20多部个人著作。现为成都晚报编辑。 周世通 周世通,笔名:丁乂 、野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作协全委委员。1968年生于四川营山,摄影写诗写小说。从1986年至今,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数十种报刊及收入多种选本并被译成11种文字采用。出版《浪漫之旅》《彳亍的野风》诗集两部,诗合集一部,编著《中国西部文学书系》12卷近300万字的文字著作。其作品荣获四川文学奖及国内多项奖。周伦佑(1952-),重庆市荣昌县人,知名诗学理论家,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地下诗歌写作;1986年为首创立非非主义,主编《非非》、《非非评论》两刊。自1995年起与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王宁、张颐武合作,策划并主编“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已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两辑共10种)。出版有:《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诗集)、《燃烧的荆棘》(诗集)、《反价值时代》(理论文集)、《成名学构想》(学科专著)等多部汉语文学及学术著作。此外,还编选有:《打开肉体之门》、《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破碎的主观铜像》、《迷宫中的死亡图案》、《仙人掌梦幻之女》、《脱衣舞的幻灭》、《后现代主义的突破》等多种当代前沿文学思潮选集。现为自由作家。朱晓剑 0位粉丝 柏桦(1956- ),出版的诗集有《表达》。朱晓剑 0位粉丝 白鹤林(1973-),原名唐瑞兵,1973年生,四川蓬溪人。作品入选《70后诗人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选》、《汉诗发展资料》、《巴蜀—人物》、《当代诗歌评论300篇》等。著有诗集《四个短途旅行》、《五人诗选》。“终点”发起者之一。现居四川绵阳。朱晓剑 0位粉丝 何小竹(1963- ),非非主义诗人之一,出版的诗集有《梦见苹果和鱼的安》(1989)、《回头的羊》(1991)等。朱晓剑 0位粉丝 胡亮,生于1975年,四川蓬溪人。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第三条道路金牌评论。诗文被收入多种文集。近期潜心于构建“元批评”理论体系,编选大型同人诗歌刊物《元写作》。朱晓剑 0位粉丝 吉木狼格(1963-),彝族。1963年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现居四川西昌。1983年开始诗歌写作。“非非”诗派重要成员之一。朱晓剑 0位粉丝 李亚伟(1963- ),莽汉诗人之一,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朱晓剑 0位粉丝 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出版的诗集有《农村夜曲》(1956)、《流沙河诗选》(1982)、《游踪》(1983)等。朱晓剑 0位粉丝 廖亦武(1958- ),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朱晓剑 0位粉丝 林童(1963—),原名刘丹俊,四川邻水人,第三条道路写作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美之殇》。 李拜天(1971-),祖籍河南,现居成都。曾与朋友创办民刊《诗界》。现供职于《星星》诗刊杂志社。诗作散见《诗选刊》、《人民文学》、《诗歌月刊》、《诗潮》、《星星》诗刊、《诗林》等报刊杂志,并入选各种诗歌选本。随笔散见各地晚报日报都市报等报纸副刊专栏等。作品入选《中国网络诗人100家作品选》、《2002中国年度最佳诗歌》、《2005年中国诗歌精选2005中国年度诗歌》等多种选本。著有《深夜与词语交谈》、《前天以前》等书。

2019年1月5号星期六下午,这天虽然是24个节气的小寒,天气却不冷,成都冬天少有的太阳照在身上感到暖暖的。按《行脚成都》编辑朱晓剑老师的通知,在桃蹊书院举行《行脚成都》作者、读者、新春茶话会。我己是第二次到这里参加活动了,不到两点就轻车熟路的来到书院的三楼。唐劳绮、葛加林、王耀川、岳开贵、张浩明、莲子及一些不认识的老师己早早地来到了会议室。与熟悉的老师打了招呼后正准备坐下,听到有老师在说:怎么没有水呢?我才细细的看了下,桌面上茶杯和茶叶到是有的,开水瓶却没有。这些年纪大的老师们都是离不开喝水的。因上次来过,知道书院的情况,我急忙的下到一楼,吧台边,两个年轻的女孩一边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边忙着烧水。我向她们说明情况后,她两将刚烧开的水给了我两瓶,并说到:我们这里也是等着要开水。我知道这个书院也是真的不容易,整个一楼完全是免费向市民开放,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而老板还得请工作人员等等。因我家有开实体书店的亲戚,我深深的体会开实体书店的不容易。两瓶水拿上楼,很快就没有了。又下去换开水瓶,水还没开,我站在那里打量了一下书店,宽敞明亮的书店里,各种图书分类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高、低合适的桌、椅坐满了不同年龄的读者。有的安静的在看书,有的一边看书,一边记着笔记,有的指着书上的某一页与同伴低声地交谈着。我望着眼前的景像,心想:住在这一带的居民真的好福气!有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可以看书、查找资料。在这寸土寸金,时间就是金钱的商品社会,怡福路社区与毛边书局的老板所做的这件事真的是功德无量。当我再次把水拿上三楼会议室时,又来了很多不认识的人,他们大概把我当作是工作人员了吧,指着自己的位置说:“给我这里来杯茶吧”。我心里也暗暗地好笑,为了我们这个《行脚成都》“大家庭”,我索性就当一次“工作人员”吧!两点半,会议开始。如上次的活动一样,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喻峰担纲活动主持,成华区电视台也来到现场对此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成都晚报》副刊首席编辑李杨、《晚霞报》编辑、四川省散文学会副长何一东老师各自介绍了他们负责编辑的报纸副刊的当下架构及关于成都稿件的撰写等系列话题。成华区文化馆馆长、《沙河风》主编蒋松谷老师介绍了成华区文化刊物《沙河风》的情况,金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风》杂志编辑王大可老师,在会上介绍了金牛区作协的每月十五的文学活动,同时,介绍了《上风》杂志,这是紧扣金牛区发展的一本人文刊物。《成都晚报》副刊年轻编辑杜均老师介绍了《成都晚报》的发展情况。摄影家葛加林老师也在活动现场讲了话,这位从事摄影工作多年的老人,去年以80岁的高龄登上了珠峰,刷新了成都人登珠峰的记录,是一位值得受人尊敬、佩服的老人。何定镛老师是成都的媒体专家,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在会上,他讲述了做媒体、写作的故事。媒体人、作家郑光福老师在活动中谈到了文史写作,不能仅凭经验、资料写作,更要脚踏实地地走访,这样才能取得一手素材。成都手机摄影达人冯晖老师虽然脚因打球受伤,但他持着拐杖也来到现场教大家如何进行手机摄影。在《行脚成都》上投稿,除了精彩动人的文字外,再加入技术高超的照片,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一篇文章啊!诗人、书法家李兴辉老师在会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谈到了文史不分家,对如何撰写好《行脚成都》文章进行了阐释。在会议下来后的交谈中我才知道李兴辉老师曾经也是住在少城长顺下街竹叶巷的人,我们彼此一摆起长顺街的人、物、和一些店铺都是那样的熟悉和了解,又钩起了我的长顺街情结。尔后的自由发言、交流更是让活动气氛充满了掌声和笑声。全体人员下楼到书院大门合了影后,回到三楼自由交流。我坐在崔显昌老师旁边,这位80岁的前《龙门阵》杂志的老编辑,用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从住家的天府新区来到这里,虚心的听着各位老师的讲话,不时给以讲话人真诚的鼓掌。并给我指出写本土文化文章的要点,他说:“写本土文化的文章,要注意加一些地方用语,这样文章看起来更有本土风味和活力。并且说到:“等我学会了往平台发文章的操作,争取也给《行脚成都》作点贡献,这么久了,光“坐席”,不“上菜”,实在不好意思。”崔老师真诚的指教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与热心地爱在《行脚成都》文章后面留言的网名“萧老九”萧老师的认识也颇有意思,我在《行脚成都》的留言上看到萧老师报了名要来,想拜访下这位与我曾经都住在少城、并且热心地给我文章留言的老师,我问王耀川老师知不知道萧老久老师来了没有?他指着我对面的一个老大姐说:就是她,而我还一直拿眼睛在男同胞人群里找,总以为萧老九应该是一个男老师。这时萧老师也知道我就是爱写长顺街文章的那人,走向前来拉住我的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她说就是想来认识我一下,也在寻找我。我们坐在一起,就像与李兴辉老师一样,都曾经生活在少城,都有很多共同语言,聊得很开心,用萧老师的话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参加这个活动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感谢朱晓剑老师创建了这个《行脚成都》公众号,是它让我们这些喜欢这座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城市,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同时,希望在新的一年,《行脚成都》越办越好,将有更多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积极地参与到《行脚成都》之中,用不同的方式打捞、发掘和守护这座城市的记忆。

  • 索引序列
  • 成都日报总编辑高齐强
  • 成都日报总编辑
  • 福建日报总编辑潘贤强
  • 成都商报何总编辑
  • 成都晚报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