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客声声
张新泉 张新泉(1941—),原名张新荃,生于四川富顺。曾任《星星》诗刊常务副主席、编审。出版的诗集有《男中音和少女的吉他》、《人生在世》、《鸟落民间》等。 王尔碑 原名王婉容。四川盐亭人。1949年肄业于重庆南林学院外文系,1951年又毕业于北京新闻学校。历任《川北日报》及《四川日报》文艺部编辑、记者,副编审。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4楼蒋蓝 蒋蓝(1965- ):当代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加盟古古图书工作室,同年加入非非主义。已出版有《词锋断片》等20多部个人著作。现为成都晚报编辑。 周世通 周世通,笔名:丁乂 、野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作协全委委员。1968年生于四川营山,摄影写诗写小说。从1986年至今,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数十种报刊及收入多种选本并被译成11种文字采用。出版《浪漫之旅》《彳亍的野风》诗集两部,诗合集一部,编著《中国西部文学书系》12卷近300万字的文字著作。其作品荣获四川文学奖及国内多项奖。周伦佑(1952-),重庆市荣昌县人,知名诗学理论家,非非主义代表诗人之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地下诗歌写作;1986年为首创立非非主义,主编《非非》、《非非评论》两刊。自1995年起与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王宁、张颐武合作,策划并主编“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已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两辑共10种)。出版有:《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诗集)、《燃烧的荆棘》(诗集)、《反价值时代》(理论文集)、《成名学构想》(学科专著)等多部汉语文学及学术著作。此外,还编选有:《打开肉体之门》、《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破碎的主观铜像》、《迷宫中的死亡图案》、《仙人掌梦幻之女》、《脱衣舞的幻灭》、《后现代主义的突破》等多种当代前沿文学思潮选集。现为自由作家。朱晓剑 0位粉丝 柏桦(1956- ),出版的诗集有《表达》。朱晓剑 0位粉丝 白鹤林(1973-),原名唐瑞兵,1973年生,四川蓬溪人。作品入选《70后诗人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选》、《汉诗发展资料》、《巴蜀—人物》、《当代诗歌评论300篇》等。著有诗集《四个短途旅行》、《五人诗选》。“终点”发起者之一。现居四川绵阳。朱晓剑 0位粉丝 何小竹(1963- ),非非主义诗人之一,出版的诗集有《梦见苹果和鱼的安》(1989)、《回头的羊》(1991)等。朱晓剑 0位粉丝 胡亮,生于1975年,四川蓬溪人。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第三条道路金牌评论。诗文被收入多种文集。近期潜心于构建“元批评”理论体系,编选大型同人诗歌刊物《元写作》。朱晓剑 0位粉丝 吉木狼格(1963-),彝族。1963年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现居四川西昌。1983年开始诗歌写作。“非非”诗派重要成员之一。朱晓剑 0位粉丝 李亚伟(1963- ),莽汉诗人之一,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朱晓剑 0位粉丝 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出版的诗集有《农村夜曲》(1956)、《流沙河诗选》(1982)、《游踪》(1983)等。朱晓剑 0位粉丝 廖亦武(1958- ),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朱晓剑 0位粉丝 林童(1963—),原名刘丹俊,四川邻水人,第三条道路写作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美之殇》。 李拜天(1971-),祖籍河南,现居成都。曾与朋友创办民刊《诗界》。现供职于《星星》诗刊杂志社。诗作散见《诗选刊》、《人民文学》、《诗歌月刊》、《诗潮》、《星星》诗刊、《诗林》等报刊杂志,并入选各种诗歌选本。随笔散见各地晚报日报都市报等报纸副刊专栏等。作品入选《中国网络诗人100家作品选》、《2002中国年度最佳诗歌》、《2005年中国诗歌精选2005中国年度诗歌》等多种选本。著有《深夜与词语交谈》、《前天以前》等书。
香城宝地邑人
2019年1月5号星期六下午,这天虽然是24个节气的小寒,天气却不冷,成都冬天少有的太阳照在身上感到暖暖的。按《行脚成都》编辑朱晓剑老师的通知,在桃蹊书院举行《行脚成都》作者、读者、新春茶话会。我己是第二次到这里参加活动了,不到两点就轻车熟路的来到书院的三楼。唐劳绮、葛加林、王耀川、岳开贵、张浩明、莲子及一些不认识的老师己早早地来到了会议室。与熟悉的老师打了招呼后正准备坐下,听到有老师在说:怎么没有水呢?我才细细的看了下,桌面上茶杯和茶叶到是有的,开水瓶却没有。这些年纪大的老师们都是离不开喝水的。因上次来过,知道书院的情况,我急忙的下到一楼,吧台边,两个年轻的女孩一边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边忙着烧水。我向她们说明情况后,她两将刚烧开的水给了我两瓶,并说到:我们这里也是等着要开水。我知道这个书院也是真的不容易,整个一楼完全是免费向市民开放,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而老板还得请工作人员等等。因我家有开实体书店的亲戚,我深深的体会开实体书店的不容易。两瓶水拿上楼,很快就没有了。又下去换开水瓶,水还没开,我站在那里打量了一下书店,宽敞明亮的书店里,各种图书分类整齐地排放在书架上,高、低合适的桌、椅坐满了不同年龄的读者。有的安静的在看书,有的一边看书,一边记着笔记,有的指着书上的某一页与同伴低声地交谈着。我望着眼前的景像,心想:住在这一带的居民真的好福气!有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可以看书、查找资料。在这寸土寸金,时间就是金钱的商品社会,怡福路社区与毛边书局的老板所做的这件事真的是功德无量。当我再次把水拿上三楼会议室时,又来了很多不认识的人,他们大概把我当作是工作人员了吧,指着自己的位置说:“给我这里来杯茶吧”。我心里也暗暗地好笑,为了我们这个《行脚成都》“大家庭”,我索性就当一次“工作人员”吧!两点半,会议开始。如上次的活动一样,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喻峰担纲活动主持,成华区电视台也来到现场对此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成都晚报》副刊首席编辑李杨、《晚霞报》编辑、四川省散文学会副长何一东老师各自介绍了他们负责编辑的报纸副刊的当下架构及关于成都稿件的撰写等系列话题。成华区文化馆馆长、《沙河风》主编蒋松谷老师介绍了成华区文化刊物《沙河风》的情况,金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上风》杂志编辑王大可老师,在会上介绍了金牛区作协的每月十五的文学活动,同时,介绍了《上风》杂志,这是紧扣金牛区发展的一本人文刊物。《成都晚报》副刊年轻编辑杜均老师介绍了《成都晚报》的发展情况。摄影家葛加林老师也在活动现场讲了话,这位从事摄影工作多年的老人,去年以80岁的高龄登上了珠峰,刷新了成都人登珠峰的记录,是一位值得受人尊敬、佩服的老人。何定镛老师是成都的媒体专家,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在会上,他讲述了做媒体、写作的故事。媒体人、作家郑光福老师在活动中谈到了文史写作,不能仅凭经验、资料写作,更要脚踏实地地走访,这样才能取得一手素材。成都手机摄影达人冯晖老师虽然脚因打球受伤,但他持着拐杖也来到现场教大家如何进行手机摄影。在《行脚成都》上投稿,除了精彩动人的文字外,再加入技术高超的照片,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一篇文章啊!诗人、书法家李兴辉老师在会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谈到了文史不分家,对如何撰写好《行脚成都》文章进行了阐释。在会议下来后的交谈中我才知道李兴辉老师曾经也是住在少城长顺下街竹叶巷的人,我们彼此一摆起长顺街的人、物、和一些店铺都是那样的熟悉和了解,又钩起了我的长顺街情结。尔后的自由发言、交流更是让活动气氛充满了掌声和笑声。全体人员下楼到书院大门合了影后,回到三楼自由交流。我坐在崔显昌老师旁边,这位80岁的前《龙门阵》杂志的老编辑,用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从住家的天府新区来到这里,虚心的听着各位老师的讲话,不时给以讲话人真诚的鼓掌。并给我指出写本土文化文章的要点,他说:“写本土文化的文章,要注意加一些地方用语,这样文章看起来更有本土风味和活力。并且说到:“等我学会了往平台发文章的操作,争取也给《行脚成都》作点贡献,这么久了,光“坐席”,不“上菜”,实在不好意思。”崔老师真诚的指教让我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与热心地爱在《行脚成都》文章后面留言的网名“萧老九”萧老师的认识也颇有意思,我在《行脚成都》的留言上看到萧老师报了名要来,想拜访下这位与我曾经都住在少城、并且热心地给我文章留言的老师,我问王耀川老师知不知道萧老久老师来了没有?他指着我对面的一个老大姐说:就是她,而我还一直拿眼睛在男同胞人群里找,总以为萧老九应该是一个男老师。这时萧老师也知道我就是爱写长顺街文章的那人,走向前来拉住我的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她说就是想来认识我一下,也在寻找我。我们坐在一起,就像与李兴辉老师一样,都曾经生活在少城,都有很多共同语言,聊得很开心,用萧老师的话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参加这个活动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感谢朱晓剑老师创建了这个《行脚成都》公众号,是它让我们这些喜欢这座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城市,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同时,希望在新的一年,《行脚成都》越办越好,将有更多的老成都人、新成都人都积极地参与到《行脚成都》之中,用不同的方式打捞、发掘和守护这座城市的记忆。
胡文辉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羊城晚报》,业余研究学术。著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最是文人》、《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洛城论学集
白天能钓,晚上可以偷着钓,可以靠近二院那里钓,有时候保安来劝你走。镜湖是不可以钓鱼的。
1993年12月1日,第一张《成都商报》(内刊,试刊号)在成都人民北路林业厅的老砖房内问世。1994年1月1日,作为成都市工商联合会下属的内刊《成都商报》创刊。
张新泉 张新泉(1941—),原名张新荃,生于四川富顺。曾任《星星》诗刊常务副主席、编审。出版的诗集有《男中音和少女的吉他》、《人生在世》、《鸟落民间》等。
2000年元月 作品入选《20世纪陕西书法作品集》 评论《丹青难写是精神》载于《中国青年报》 论文《心灵的自由》载于《书法研究》第一期,并获第五届全国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