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5

我就叫小猪
首页 > 期刊论文 > 形位公差检测技术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女王Z大人

已采纳

钳工高级技师职称论文篇二 传统钳工与现代工业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技术工人的大量缺乏,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现代工业造就了大量的岗位紧缺,特别是技术型工人的缺失,作为一名工作了多年的实习指导教师,我在这里谈的是如何在实习过程中来妥善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钳工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传统 钳工 实习 中图分类号:T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067-02 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技术工人的大量缺乏,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现代工业造就了大量的岗位紧缺,特别是技术型工人的缺失,在无锡地区,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各类制造业的空缺岗位与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差距仍然很高,特别是一些传统工种,如现在的钳工专业,毕业生虽能应聘进企业,但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而这些学生,往往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和钳工加工的技能训练,达到了劳动部门规定的技能等级,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那为什么不能尽快适应工厂的岗位需要呢?这就是技能标准与厂矿实际需求的矛盾,也是当今职业类学校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学生要通过国家技能资格证书的鉴定——应试教育;另一方面要迅速适应企业技能需求——素质教育。这些矛盾,是需要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来解决的,作为一名工作了多年的实习指导教师,我在这里谈的是如何在实习过程中来妥善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钳工之间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分析传统钳工的应试教育:从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钳加工工艺基本没变,还是按部就班的从钳加工最基本的技能开始,一环套一环,这些工艺已经经过历代人的实践证明,没有丝毫的缺陷,可以说是最佳工艺了,实习教材也按照国家技能标准,从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等来安排实习工件,难度也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转化。当然,学生在实习期间按照此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顺利通过中级以上技能的考核,获得相应的中级资格证书,但是一到工厂,就碰到的新的问题。 现代工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个别企业已经是自动化生产了,像传统钳工加工的那部分已为机械加工所代替,如:錾削、锉削加工由刨削、铣削加工所代替,精度高的可以磨加工,随着数控机械的投入使用与普及,还可以通过数控设备来加工(如线切割、加工中心加工等),精度等级和劳动效率更高,这是传统钳工手艺无用武之地了。大量的企业要的是技能型的装配钳工,而装配钳工技能的考核还是老样子,考试以镶配来定等级。我国《职教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术能力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关于学识内容较易掌握,而技能要求不容易达到。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按照就业岗位的需求,按岗位技能考核标准,集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确保通过职业技能考核。 那么传统钳工真的已经没用处了?其实不是,相反,在工厂中用途更大,现代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后劲,进步很快,经过企业生产一线不长时间的锻炼,可以很快进入角色,独当一面。 要如何独当一面,这就是在钳工实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不光是为了应付国家技能的考核,更重要的是通过钳工实习来了解并掌握一些在工厂中要使用到的东西,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通常所说的岗位技术含量。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一些问题。 以钳工初级加工中最典型的凹凸镶配为例,如图1。 这是凹凸镶配件,技术等级是初级中的三级,也是钳工实习中学生要做的。从技术要求上看其配合间隙≤,错位≤在加工过程中,根据加工精度与要求,采取有效的加工工艺和测量手段,基本上能保证配合间隙和尺寸要求。就是其中一两个尺寸做错了也没多大影响,只要60分就是及格。学生在加工中以锉削为主要加工方法,结合锯割钻孔等去处大部分加工余量,关键是面锉平锉垂直平行,尺寸在公差范围内就可以了,基本知识点就是对称度的加工与测量,而加工工艺也就是围绕配合间隙、对称度来安排的。做到这些,就满足了该工件所达到的技能要求。但在实际生产中,也生产这凹凸镶配,那么,这不仅仅是靠钳工来加工的,就是做个样板,也不一定有钳工来完成。它可以用机械生产来保证所有的技术要求,加工质量也能得到保证。而钳工在里面用到的只是去毛刺和装配测量检验工作了,去毛刺工种钳工技术含量特低,只有测量装配检验才发挥应有的水平了。凹凸镶配通过机加工完成后,要用一定的测量手段来测量是否合格,合格的程度怎样以及怎样装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涉及到这方面的东西。在实习工应该这样引导学生。 一是:加工过程中面的基本形位公差保证,树立尺寸观念。 轴颈类尺寸大为次品,小了为废品,孔类尺寸小为次品,大为废品,也就是说尺寸越加工越离标准远的为废品,而次品也就是要返工后才有能成为正品的。特别是关键尺寸不能超差。而在尺寸允许范围内也存在质量隐患,如尺寸为最大或最小极限尺寸时,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等原因而迅速失效,达不到规定的使用期限,这也是要不得的。 二是用正确的工量具和工艺手段来检测尺寸与形位公差。 如凹凸镶配,要测量凸件的尺寸,就必须对凸件有个全面的了解。每个面都与基准有位置关系,这可以用刀口角尺来测量透光程度,也可以用万能量角器来测量具体的角度,还可以用正弦量块和杠杆百分表来测量,所以,不同的精度等级要用不同的测量手段来测量,这是在实习中要灌输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看到垂直度就用刀口角尺来测量。 还有对称度的测量,在加工中测量对称度是按照加工次序精确计算和间接测量来保证的,但加工完成后测量的方法就不能套用加工中的方法了,因为测量基准已经加工缺损,很难测量——原因之一还有学校实习设备不够多,特别是测量的量具,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用深度千分尺直接测量两边的深度后取差的绝对值就是所要测量的对称度了,当然还有用百分表来测量,还有就是投影测量仪来测量等等,这些方法多要在实习中教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那么,就教会了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而不会碰到一些没见过的测量手段而束手无策了。这就是所说的开拓视野、见多识广、举一反三的道理。 还有平行度和表面粗糙度,平面度等等,在具体测量中根据实际使用场合来综合考虑,特别是表面粗糙度和平面度,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当然还会影响到位置度。在教学中是考目测来完成,很难有个准确的数据,根据公差配合中所列举的测量手段,也要讲给学生们听,再一次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触类旁通。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数据,这样学生好理解好掌握。 三是合理装配。 虽然此工件为简单的凹凸镶配,但也是一个配合件,也存在着装配工艺问题。配合面有间隙,属间隙配合。一般间隙配合在机械中是活动部件,有间隙就存在泄漏,在密封件(如液压元件)中就必须考虑泄漏的问题。这些在单钳工实习中学生是很难能联系起来的。在生产中是用整体综合质量来体现的,不是简单的某个尺寸不对就能马虎过关的,往往一个尺寸错误就引来整个工件报废。就是所有单个工件尺寸正确,配合后的质量也千差万别。所以在实习中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这样的事实:自己完成的工件是所有工件中的一个,在大批大量生产中,要能互换或分组互换,这就培养学生整体质量意识。当然,在全部完工后再分开打乱,让学生来检测后装配成最好的配合件。这样就确定了解在加工中每一道工艺工序都是相互关联的。 学生完成修配的工作实际上也模拟了模具加工的过程,就相似于冲裁模。间隙大小应该相同才能落料冲裁正确。特别是清角部分就引起重视,一般没有工艺孔,但不能过清,不然有应力问题存在,在生产中会引起开裂等损坏现象。但圆角又不能过大,否则也不能落下规则的料等等。 总之,传统的钳工实习必须灵活变革,既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又与现代化生产实际挂钩,强化装配工艺研究,通过引导,深刻了解钳加工工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岗位工种,不管是质量检验员,还是装配工,或者是维修工,更高级的模具钳工,都能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胜任,这才是钳工实习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看了“钳工高级技师职称论文”的人还看: 1. 化工钳工技师职称论文 2. 化工钳工技师职称论文(2) 3. 技师竞聘报告范文3篇 4. 钳工技师培训心得体会 5. 模具钳工技术论文

269 评论

海上花的故事

汽车系毕业论文|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佚名 2007-10-23 12:57:29 摘要:通过对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零部件检测领域的应用的具体阐述和总结,进一步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关键词:现代电子技术检测显示智能化力的测量形位公差中国一汽的汽车生产,经历了五十个春秋,在这五十年的历程中,经受了由卡车到轿车;由单一产品到多元化产品;由手工制作到年产一百万辆的历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汽车示产品是否合格。这种检测手段工人师傅们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对多个品种产品的检测项目可以通过一台检测仪来实现,给使用者带来极大方便。 3 形位公差的测量 在形位公差的测量上,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主要是测跳动和测平面度两个方面。测跳动——轮辋与轮辐总成跳动电检测量仪;测平面度——后盖-变速器/中间轴-变速器/侧盖-倒档孔平面度数显检测仪、从动锥齿轮平面度电子数显检测仪。 为一汽热处理厂设计的多品种从动锥齿轮平面度的电子数显检测仪(见下图),实现了多种产品多工序平面度的精确测量,测量半自动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检测效率,使检验工装智能化、先进化。热处理检测从动锥齿轮平面度采用两种方式: ①采用滑尺法,需重复测量很多次;②采用塞尺法,塞周边。两种方法由于都重复测量,效率低,不能满足生产节拍需求。另外,现场采用喷丸的工艺去应力,粉尘较多,经常附着在工件表面;其中一道工序检验时,制件刚淬火完毕,制件表面挂满淬火油,而且,温度很高,如果等温度冷却后,油又会粘在工件表面。由于这些恶劣的环境因素,对检测过程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经过研讨,确立了机电结合的设计方案。 在设计中,机械部分采用目前检测方面新研发的结构和技术,如:检测仪采用了回转运动、重力平衡、多产品快换等机构;增加了防尘、防油、隔热等功能:将运动部件安装在封闭的箱体内,减少粉尘的影响;设计了特殊的雨伞式结构,防止油的渗漏,添加了排油槽;设计了灵活的传递杠杆,避免了高温对传感器的影响。电气方面应用了传感器技术和单片机技术,采用12 个传感器,实现了数据重复采集、运算,保证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自动打印测量结果,满足生产节拍要求,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检测手段工人师傅们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对多个品种产品的检测项目可以通过一台检测仪来实现,给使用者带来极大方便。4 轴/孔尺寸的高精度测量 专门用于测量高精度汽车零部件轴径和孔径的数显便携式电子卡规和电子塞规。它的液晶数显表头采用3 位半数字显示,数字读取精度在,实际重复测量精度在,完全可以适应生产现场的最高测量要求。电子卡规和电子塞规在实际测量前,需用标定实际值的校准件进行比较校准。汽车零部件轴径和孔径的测量现状及测量,现在在现场普遍采用的轴径和孔径的测量方法有这样几种:卡规、塞规测量,这种测量方法应用最广,时间最长;各类气动测量,应用比较普遍,尤其是水柱式量仪是我们公司李学授发明的,一段时间以来,在高精度轴径和孔径的测量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电子柱量仪测量轴径是20 世纪9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方法,由于引入了电子信号测量的量化才真正开始;气转电的测量则把气与电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是新型测量技术应用的具体体现。 卡规、塞规测量的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对生产现场没有任何要求,单件成本确实很低,但对于高精度轴径和孔径,磨损也很快。它的最大缺点是对于高精度轴径和孔径测量的可信度太差,在国外,高精度轴径和孔径早已不采用这种测量方式。 浮标量仪和水柱式量仪的测量精度可以满足现场实际需要,但也只能作为产品判定合格与否的一种测量手段,而且,量仪调整困难,易受气源干扰,对现场条件要求较高。 电子柱测量的最大优点是提供了可以量化的刻度,根据放大倍率的不同,每一个刻度所代表的精度指标不同,它的最大缺点是需要使用电源,而且由于使用笔式传感器,调整困难,机械结构受限制。它的典型应用是发动机活塞裙部分组,效果不错。

341 评论

无人边框

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与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与应用。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与教学质量。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与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与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与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特别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安排与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与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与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与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参考文献[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85-86。[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89-91。[3]付凤兰等。培养互换性标准应用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设计[J]。标准化报道,1999,(4):35-36。[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50 评论

相关问答

  • 检验检测技术论文

    工程检测技术论文篇二 浅论工程质量检测 摘 要:对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全面完善,有关部门和机关应贯彻落实好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不断加强质量

    五月的史努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ai技术检测论文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降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学术论文中,抄袭和剽窃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降重方法:研究并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和规则。在写论文之前

    汤包sam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无损检测技术射线检测论文

    钢结构无损检测 摘要:通过对应用于建筑钢结构行业中的几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的简述,归纳了被检对象所适用的不同无 损检测方法。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学习

    基督城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公路工程建设材料检测技术论文

    道路桥梁,一般由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工程和交通工程设施等几大部分组成。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论文题目,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道路桥梁

    飘泊四方的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公路试验检测技术分析论文

    评审助理工程师职称不需论文,多此一举!

    国王的咖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