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公差配合与几何测量检测技术论文

公差配合与几何测量检测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

公差配合与几何测量检测技术论文

覃杨 你gr的居然还 百度知道

本学期所带这门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联系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作用,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有一定基础后学习也很合理。本册教材内容丰富而又相对集中,主要就围绕着公差相关内容和有关测量概念展开的,本着准确,清楚,易懂,详略得当,并重点突出实用性的原则进行教授。一、教材处理 本册教材共十章,教学用时将近百节,而且有些内容确实远离生活,考虑到各方面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和补充,如:第一章的学习时,淡化了优先数的概念,而增加了互换性的应用与发展的相关内容;第十章,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机齿轮测量内容改为让学生自己小组互助学习为主,教师提示指导为辅。等等..二、学习内容的处理 1、严格执行国家最新标准,力争和生活接轨,如: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中,详细介绍了国家相关标准,在教学中严格执行GB/T~—1998,在学生心中牢固建立国家标准的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会。2、严谨对待每一个概念、术语和定义,对涉及道德概念、术语、定义均严格按标准给出,并强调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强调公差标准的实际应用,结合教材中给出的例题和练习,紧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深入浅出的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指导生产实际,更让学生在生活中明白基础理论的重要意义。四、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思想教育,让学生不仅理解理论与生活的重要意义,更是要让学生初步建立认真,严谨,灵活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从而推而广之,人生途中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树立莫不如此五、有待提高的地方由于教者本身理论水平有限,再加之实践生产经验也不足,导致在教学中难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总之,我也是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相信只要有付出就获得等值的回报的,通过不断努力,相信定会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更大进步的!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规划教材。全书共分绪论,光滑孔、轴尺寸的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光滑极限量规及典型零件的公差及检测共七章。本书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以应用为主,在光滑孔、轴的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的基础上,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介绍几种常见零件图的识读及零件的检测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和中级技能人才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见的公差配合及测量技术的标准有哪些介绍如下: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与基本尺寸之差。如轴承内径的基本尺寸为 25mm,若某一套的实际尺寸为 ,则此轴承内径的实际偏差为 。

公差:即允许的偏差范围。也就是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的差数。

1. 标准公差系列:公差等级:20级(IT01,IT0,IT1,IT2……IT18),公差等级越大,公差值越大,精度越低,制造越容易。基本尺寸分段:在£500mm内分为13段。基本尺寸越大,公差值越大。

2. 基本偏差系列:孔的基本偏差:28个,大写字母表示轴的基本偏差:28个,小写字母表示孔公差带和轴公差带由基本偏差代号和公差等级的表示,例H8,K7,h7,s6等。基本偏差与公差值无关,基本偏差是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可以是上偏差也可以是下偏差。

公差配合有哪些:

公差配合的类型分为三种:间隙配合(原称:动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原称:静配合)。

1、间隙配合——轴与孔之间有明显间隙的配合,轴可以在孔中转动 。

2、过盈配合——轴与孔之间没有间隙,轴与孔紧密的固联在一起,轴将不能单独转动 。

3、过渡配合——介于间隙配合与过盈配合之间的配合,有有可能出现间隙,有可能出现过盈,这样的配合可以作为精密定位的配合 。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论文

转向驱动桥在四驱越野车中是指具有转向功能的驱动桥。其主要功能一是把分动器传出的功率经其减速后传递给车轮使车轮转动;二是通过转向器把方向盘所受的转矩传递给转向杆从而使车轮转向。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的不断建设,汽车正逐渐进入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用、福特、日产、丰田……一批世界一流汽车生产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入世后,技术竞争将是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课题是结合科研进行工程设计。由于四驱越野车的普及,因而对于转向驱动桥是非常需要的。为了让越野车能更好的适应野外的行驶,对于转向驱动桥提出了以下要求:a.车轮转向要达到45°b.方向盘向各边能转动圈c.前轮采用麦弗逊悬架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进行了方案论证。经过讨论与研究,对于桥壳部分改变了以前的非断开式,最终确定对于主减速器部分仍采用整体式而两端分别装一球面滚轮式万向节。在转向节部分采用球笼式万向节,转向器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由于转向驱动桥最终要于其它部分组合在一起组成四驱车,所以整个设计过程要考虑最终的组装。我们根据厂方提供的数据首先对驱动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计算各部分的轴向力、扭矩、传动比以及功率。进而对各部分进行设计。转向驱动桥改变了以往的非断开式桥壳,使其更适和在一些非平坦路面上行驶。本课题新颖实用,在技术上有较大改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本转向驱动桥将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考文献参[1] 胡迪青, 梁高福,胡于进,李成刚. 重型越野车驱动桥智能设计系统[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11):27-30.[2] 胡迪青, 易建军, 胡于进, 李成刚. 基于模块化的越野汽车驱动桥方案设计及性能综合评价[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0,(03): 12-15.[3] 陈效华, 余剑飞, 龙思源. 驱动桥集成建模系统概要设计[J]. 汽车工程,2003,(01):42-43.[4] 吴瑞明, 周晓军, 赵明岩, 潘明清. 汽车驱动桥的疲劳检测分析[J]. 汽车工程,2003,(03):21-24.[5] 王红, 方晓红, 谷书伟, 王明训. 东方红LF80-904WD前驱动桥的结构改进[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1,(01):44-45.[6] 高梦熊. 地下装载机驱动桥壳强度计算[J]. 工程机械,2002,(08):33-34.[7] 曲补和!030009. 地下矿车用驱动桥的国产[J]. 山西机械,1999,(S1):33-35.[8] 陈家瑞. 汽车构造(上册)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9] 陈家瑞. 汽车构造(下册)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王望予. 汽车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 徐灏主编. 新编机械设计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12] 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3] 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 汽车工程手册:(基础篇)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4] 成大先. 机械设计手册[M]. (1~4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15] 何光里. 汽车运用工程师手册[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6] 甘永力.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 刘惟信. 汽车车桥设计[M]. 北京:清华出版社,2003.[18] 陈秀宁, 施高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19] 王宗荣. 工程图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0] 徐锦康. 汽车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转向驱动桥总装图 4WD-YY-04-00-00 A02 主减速器 4WD-YY-04-01-00 A03 转向器 4WD-YY-04-02-00 A14 转向器壳体 4WD-YY-04-02-01 A15 上盖 4WD-YY-04-02-02 A36 螺杆 4WD-YY-04-02-03 A37 摇臂轴 4WD-YY-04-02-04 A38 螺母 4WD-YY-04-02-05 A39 侧盖 4WD-YY-04-02-06 A310 从动齿轮 4WD-YY-04-01-01 A311 行星齿轮 4WD-YY-04-01-02 A412 半轴齿轮 4WD-YY-04-01-03 A4

上海财经大学 中外合作本科生 金融学院 金融学 专业 银行与国际金融(中外) 培养计划 (2008-9) 分类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按学期周课时分配 开课院系 备注 普通共同课 100586 1 法律基础 26 2 2 法学院 101103 2 西方文化I(中外) 34 2 2 外语系 101104 3 西方文化II(中外) 34 2 2外语系 101105 4 西方文化III(中外) 34 2 2 外语系 101156 5 形势与政策 17 1 1 学生处(学生工作部) 102983 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I 26 2 2 人文学院 102984 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II 34 2 2 人文学院 102985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4 2 2 人文学院 103716 9 管理信息系统 34 2 2 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104013 10 英语视听I(中外) 26 2 2 外语系 104014 11 英语视听Ⅱ(中外) 34 2 2 外语系 104015 12 英语视听III(中外) 34 2 2 外语系 104016 13 英语视听IV(中外) 34 2 2 外语系 104400 14 大学英语I(中外) 52 4 4 外语系 104401 15 大学英语II(中外) 68 4 4 外语系 104402 16 大学英语III(中外) 68 4 4 外语系104403 17 大学英语IV(中外) 68 4 4 外语系 104880 18 哲学 34 2 2 人文学院 104884 19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34 2 2 人文学院 105201 20 大学语文 39 3 3 人文学院 105202 21 体育I☆ 26 1 2 体育教学部 105203 22 体育Ⅱ☆ 34 1 2 体育教学部 105204 23 体育Ⅲ☆ 34 1 2 体育教学部 105205 24 体育Ⅳ☆ 34 1 2 体育教学部 105229 25 体育锻炼I(大三) 17 1 1 体育教学部 105230 26 体育锻炼II(大三) 17 1 1 体育教学部 105674 27 高等数学I(A级) 78 5 6 应用数学系 105675 28 高等数学II(A级) 102 5 6 应用数学系 106001 29 卫生保健 17 1 1 门诊部 106401 30 军事理论 13 1 1 武装部 学分小计 1136 66 24 学科共同课 107801 31 财政学(中外) 34 2 2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07802 32 计算机应用(中外) 68 2 4 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107809 33 统计学(中外) 51 3 3 统计学系 107811 34 国际贸易(中外) 34 2 2 金融学院 107812 35 管理学(中外) 34 2 2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107813 36 市场营销学(中外) 34 2 2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107816 37 会计学I(中外) 68 4 4 金融学院 107817 38 会计学II(中外) 34 2 2 金融学院 107818 39 政治经济学I(中外) 39 3 3 经济学院 107819 40 政治经济学II(中外) 34 2 2 经济学院 107820 41 西方经济学I(中外) 51 3 3 金融学院 107821 42 西方经济学II(中外) 34 2 2 经济学院 107822 43 线性代数(中外) 51 3 3 应用数学系 107823 44 概率论(中外) 51 3 3 应用数学系 107829 45 货币银行学(中外) 51 3 3 金融学院 107830 46 国际金融(中外) 51 3 3 金融学院 学分小计 719 41 3 共同限选课/限定选修课模块I 34 2 2 共同限选课/限定选修课模块II 34 2 2 共同限选课/限定选修课模块III 34 2 2 共同限选课/限定选修课模块IV 34 2 2 共同限选课/限定选修课模块V 34 2 2 共同限选课/限定选修课模块VI 34 2 2 专业课/专业核心课 102401 47 保险学原理 51 3 3 金融学院 102418 48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51 3 3 金融学院 105601 49 证券投资学 51 3 3 金融学院 学分小计 153 9 3 3 3 专业课/专业方向课 100098 50 Financial Econometrics 51 3 3 金融学院 100099 51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34 2 2 会计学院 100100 52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34 2 2 金融学院 101110 53 公司金融 51 3 3 金融学院 108687 54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34 2 2 金融学院 108691 55 Financial Engineering 34 2 2 金融学院 学分小计 238 14 3 7 4 专业课/专业选修课 100038 56 金融分析师教程精选 34 2 2 金融学院 100065 57 企业与个人信用管理 34 2 2 金融学院 100067 58 信用评级△ 34 2 2 金融学院 100070 59 信用法律法规 34 2 2 金融学院 100074 60 信用信息与客户关系管理 34 2 2 金融学院 100097 61 社会保险 34 2 2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00101 62 金融监管 34 2 2 金融学院 100161 63 管理会计△ 34 2 2 会计学院 100242 64 企业价值评估△ 34 2 2 金融学院 100243 65 信用管理概论 34 2 2 金融学院 100416 66 风险与私募股权投资 34 2 2 金融学院 100473 67 公司金融实务案例 34 2 2 金融学院 100531 68 海上保险 34 2 2 金融学院 100535 69 公司兼并收购与重组 34 2 2 金融学院 100723 70 固定收益证券△ 34 2 2 金融学院 100796 71 Excel在金融决策中的应用 34 2 2 金融学院 100797 72 保险经营管理专题 34 2 2 金融学院 100798 73 信用分析定量模型 34 2 2 金融学院 100877 74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 34 2 2 金融学院 100878 75 国际公司金融 34 2 2 金融学院 100889 76 实物期权与企业投资决策 34 2 2 金融学院 100896 77 行为金融学 34 2 2 金融学院 100910 78 金融模拟与实验 34 2 2 金融学院 100911 79 资产组合管理 34 2 2 金融学院 100912 80 金融计算与编程 34 2 2 金融学院 100913 81 结构化金融产品▲ 34 2 2 金融学院 100920 82 公司治理 34 2 2 金融学院 100939 83 再保险 2 2 2 金融学院 100980 84 实验金融学▲ 34 2 2 金融学院 101175 85 实用金融计算 34 2 2 金融学院 101176 86 保险核心业务分析 34 2 2 金融学院 102033 87 资产评估学 34 2 2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02449 88 风险管理 34 2 2 金融学院 102471 89 利息理论 34 2 2金融学院 102506 90 信托与租赁 34 2 2 金融学院 102618 91 金融前沿问题讲座 34 2 2 金融学院 102627 92 保险法 34 2 2 法学院 102628 93 基金管理 34 2 2 金融学院 102631 94 保险会计 34 2 2 会计学院 102639 95 金融法 34 2 2 法学院 102641 96 银行信贷管理 34 2 2 金融学院102652 97 人身保险 34 2 2 金融学院 102661 98 计算机在精算中应用 34 2 2 金融学院 102665 99 精算数学 34 2 2 金融学院 103235 100 时间序列分析 34 2 2 金融学院 105621 101 证券投资分析△ 34 2 2 金融学院 105634 102 投资银行学 34 2 2 金融学院 108885 1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34 2 2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学分小计 170 8 2 2 4 任意选修课 68 4 4 课外学习与实践(军训2、学期社会实践7、计算机水平测试2、形势与政策1)/课外学习与实践 204 12 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204 12 12 全程总计 3096 178 27 28 28 27 26 16 10 12 指导教师 备注

开题报告一、设计题目卧式加工中心的机械手升降机构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机械工业中,应用机械手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1)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应用机械手有利于实现材料的传送、工件的装卸、刀具的更换以及机器的装配等的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2)以改善劳动条件,避免人身事故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有灰尘、噪声、臭味、有放射性或有其他毒性污染以及工作空间狭窄的场合中,用人手直接操作是有危险或根本不可能的,而应用机械手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人安全的完成作业,使劳动条件得以改善。在一些简单、重复,特别是较笨重的操作中,以机械手代替人进行工作,可以避免由于操作疲劳或疏忽而造成的人身事故。3)可以减轻人力,并便于有节奏的生产应用机械手代替人进行工作,这是直接减少人力的一个侧面,同时由于应用机械手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个侧面。因此,在自动化机床的综合加工自动线上,目前几乎都没有机械手,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进行工作生产。综上所述,有效的应用机械手,是发展机械工业的必然趋势。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工业机械手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工业机械手的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机械手作业的准确性和各种环境中完成作业的能力,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机械手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置。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机械手被广泛的运用于自动生产线中,机械人的研制和生产已成为高技术邻域内,迅速发殿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技术,它更加促进了机械手的发展,使得机械手能更好地实现与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机械手虽然目前还不如人手那样灵活,但它具有能不断重复工作和劳动,不知疲劳,不怕危险,抓举重物的力量比人手力大的特点,因此,机械手已受到许多部门的重视,并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了应用自动换刀装置是数控加工中心在工件的一次装夹中实现多道工序加工不可缺少的装置, 主要由刀库、机械手和驱动装置几部分组成。机械手和驱动装置是两个关键部分, 根据驱动装置的不同, 自动换刀装置可分为凸轮式、液压式、齿轮式、连杆式及各种机构复合式, 其中以凸轮式用得较多。发达国家数控加工中心的立式自动换刀机械手主要采用凸轮式, 我国加工中心技术起步较晚, 对自动换刀机械手研究较少。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 北京机床研究所、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济南第一机床厂、青海机床厂以及陕西省的秦川机床厂都对立式自动换刀机械手进行了研究和开发。迄今为止, 我国制造的加工中心配置的自动换刀机械手大多数是进口的。其主要原因: 一是国内生产的换刀机械手质量较差, 成本也不低; 二是进口换刀机械手价格虽然较高, 但在整个加工中心中所占份额不大。作为加工中心的配套技术, 自动换刀机械手的研究和开发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从经济上、技术上考虑都是十分必要的。立式换刀机械手和卧式换刀机械手已得到广泛应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数控加工技术得到迅速的普及和发展, 数控机床在制造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带有自动换刀系统的数控加工中心在现代先进制造业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它能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 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 适合柔性加工。加工中心是数控机床中较为复杂的加工设备, 由于其具有多种加工能力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强大的加工能力和效率得益于其配置的自动换刀装置(A u2tomat ic Too l Changer)。换刀装置作为加工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加工过程中的非切削时间, 提高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 进而提升机床乃至整个生产线的生产力。加工中心自动换刀装置是实现多工序连续加工的重要装置, 其结构设计及其控制是实现加工中心设计制造的关键。加工中心的换刀过程较为复杂, 动作多, 动作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多, 因而自动换刀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加工效率的高低。四、研究内容及方案拟定各已知的参数和要求如下:①机械手装置的行程:1260mm;②机械手重:m1=40kg;③刀具的最大质量:m2=10kg;④机械手的回转及装卸刀具装置质量:m3=200kg;⑤换刀时间:t1=3s;⑥刀具的升降时间:t2=6s。机械手基本形式的选择:常见的工业机械手根据手臂的动作形态,按坐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种:(1)直角坐标型机械手;(2)圆柱坐标型机械手;(3)球坐标(极坐标)型机械手;(4)多关节型机械手。其中圆柱坐标型机械手结构简单紧凑,定位精度较高,占地面积小,能够较容易地实现凸轮轴加工机床的运动要求。(5)机械手主要由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6) 机械手的工艺流程: 机械手原位→机械手前伸→机械手上升→机械手抓取并夹紧→机械手后退→机械手前进(小车)→小车停止→机械手左转90°→机械手前伸→机械手松开→机械手后退(小车)→机械手下降→机械手右转90°→小车后退→退至原位控制系统的选择:1.考虑到机械手的通用性,同时使用点位控制,因此我们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对机械手进行控制.2.国际上生产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厂家很多,如日本三菱公司的F系列PC,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IMATIC N5系列PC、日本OMRON(立石)公司的C型、P型PC等。考虑到本机械手的输入输出点不多,工作流程较简单,同时考虑到制造成本,因此在本次设计中选择了OMRON公司的C28P型可编程序控制器。3.气动机械手的工作流程如下:(1) 当按下机械手启动按钮之后,首先立柱右转电磁阀通电,机械手右转,至右限位开关动作。(2) 立柱上升电磁阀通电,立柱上升,至上限位开关动作。(3) 手臂伸长电磁阀通电,手臂开始伸长,至限位开关动作。(4) 手腕逆时针转电磁阀通电,手腕逆时针转动,至逆时针转限位开关动作。(5) 立柱下降电磁阀通电,立柱下降,至下限位开关动作。(6) 手爪抓紧电磁阀通电,手爪抓紧,至限位开关动作。(7) 立柱上升电磁阀通电,立柱上升,至上限位开关动作。(8) 手腕逆时针转电磁阀通电,手腕逆时针转动,至逆时针转限位开关动作。(9) 手腕收缩电磁阀通电,手腕收缩,至限位开关动作。(10) 立柱左转电磁阀通电,机械手左转,至左限位开关动作。(11) 手臂伸长电磁阀通电,手臂开始伸长,至限位开关动作。(12) 手腕逆时针转电磁阀通电,手腕逆时针转动,至逆时针转限位开关动作。(13) 立柱下降电磁阀通电,立柱下降,至下限位开关动作。(14) 手爪松开电磁阀通电,手爪松开,至限位开关动作。(15) 手腕收缩电磁阀通电,手腕收缩,至限位开关动作。完成一次循环,然后重复以上循环动作。按下停止按钮或停电时,机械手停止在现行的工步上,重新启动时,机械手按上一工步继续工作。电动机的选择:本系统采用110BF 反应式步进电机为执行元件, 其步距角为每步 , 整个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如图:步进电机是一种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直线位移或角位移的执行元件, 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其机械角位移和转速分别与输入电机绕组的脉冲个数和脉冲频率成比例, 通过改变电脉冲频率可在大范围内进行调速; 同时, 该电机还能快速启动、制动、反转和自锁; 此外, 步进电机易于实现与计算机或其它数字元件接口, 适用于数字控制系统。步进电机通电相序的方向控制以软件代替环形脉冲分配器, 实现对相序的直接控制, 各相脉冲输出由并行口直接控制, 将控制字(步进电机各相通断电顺序) 从内存中读出, 然后送到单片机并行口中输出, 从而实现步进电机的正、反转。使用这种方案不仅简化了系统的硬件线路, 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可以根据控制系统的需要, 灵活地改变步进电机的运行方式。采用三相六拍步进电机, 电机正转时通电顺序为:A - AB- B- BC- C- CA - A; 反转时的通电顺序为:A - AC- C- CB- B- BA - A。此外, 控制进给脉冲的频率, 改变单片机输出端口状态代码(输出字) 之间的间隔时间, 即可调整电机的转速, 实现刀盘的加速-恒速- 减速之间的转换, 从而缩短换刀时间, 提高换刀效率。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⑴金属切削机床与数控机床 张俊生主编 1994年8月第一版⑵数控机床的结构与传动 北京航空学院机械加工教研室编 1977年9月第一版⑶数字控制技术与数控机床 杨有君主编 1999年10月⑷实用数控机床技术手册 1993年8月第一版⑸现代数控机床结构设计 王爱玲主编 1999年9月⑹现代数控机床 毕承恩 丁乃建等 1991年12月第一版⑺试谈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结构设计 机械制造出版社 1994年1月五、进度安排1、~ 毕业设计调研,完成科技译文及开题报告;(科技译文不少于3000汉字)2、~ 完成总体设计、零部件设计、控制电路设计等;(完成4张零号图,要求CAD出图;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内容有所不同,时间段相同)3、~ 完成设计(论文)说明书(40~60页,要求打印);4、~ 评审、答辩。(给出成绩及评语,注意答辩时间2010年6月15——20日,请在15日前完成所有任务)六、参考文献1.《机械设计手册》(1-5卷) 徐灏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简明实用机械手册》(第二版) 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 编机械工业出版社3.《汽车构造(下册)》陈家瑞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4.《机械设计图册》 成大先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5.《机械设计》(第六版)西北工业大学濮良贵、纪名刚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6.《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冯辛安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7.《现代机构手册》(上、下册)孟宪源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8.《机械设计常用元器件手册》(上、下册) 刘仁家等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9.《机床课程设计指导书》吉林工业大学机床教研室 宋在明 陶永兰 编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三版)甘永立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新编液压工程手册(上,下册)》 雷天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小论文:摘要:“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 介绍机械设计基本精度原理和几何量检测原理及方法,涉及机械电子产品 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是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是机械类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的鲜明特点是“四 多一广”,即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知识面广,同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关键词:互换性、测量技术、工业工程、制造业。互换性是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和其他许多工业生产中产品设计和制造的重要原则。在机械和仪器制造工业中,在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任何挑选或附加修配(如钳工修理)就能装在机器上,达到规定的性能要求。 在机械和仪器制造中,遵循互换性原则,不仅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所以,互换性是机械和仪器制造中的重要生产原则与有效技术措施 机械和制造业中的互换性,通常包括几何参数(如尺寸)和力学性能(如硬度、强度)的互换。 所谓几何参数,一般包括尺寸大小、几何形状(宏观、微观),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等。 为了满足互换性的要求,应将同规格的零、部件的实际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零、部件充分近似,即应按公差来制造。公差即允许实际参数值的最大变动量。使用方面看,如人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和手表的零件,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设备的零件等,当它们损坏以后,修理人员很快就可以用同样规格的零件换上,恢复自行车、手表和设备的功能。而在某些情况下,互换性所起的作用还很难用价值来衡量。例如在战场上,要立即排除武器装备的故障,继续战斗,这时做主零、部件的互换性是绝对必要的。来源:360论文网

形位公差检测技术论文

钳工高级技师职称论文篇二 传统钳工与现代工业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技术工人的大量缺乏,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现代工业造就了大量的岗位紧缺,特别是技术型工人的缺失,作为一名工作了多年的实习指导教师,我在这里谈的是如何在实习过程中来妥善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钳工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传统 钳工 实习 中图分类号:T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067-02 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技术工人的大量缺乏,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现代工业造就了大量的岗位紧缺,特别是技术型工人的缺失,在无锡地区,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各类制造业的空缺岗位与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差距仍然很高,特别是一些传统工种,如现在的钳工专业,毕业生虽能应聘进企业,但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而这些学生,往往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和钳工加工的技能训练,达到了劳动部门规定的技能等级,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那为什么不能尽快适应工厂的岗位需要呢?这就是技能标准与厂矿实际需求的矛盾,也是当今职业类学校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学生要通过国家技能资格证书的鉴定——应试教育;另一方面要迅速适应企业技能需求——素质教育。这些矛盾,是需要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来解决的,作为一名工作了多年的实习指导教师,我在这里谈的是如何在实习过程中来妥善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钳工之间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分析传统钳工的应试教育:从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钳加工工艺基本没变,还是按部就班的从钳加工最基本的技能开始,一环套一环,这些工艺已经经过历代人的实践证明,没有丝毫的缺陷,可以说是最佳工艺了,实习教材也按照国家技能标准,从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等来安排实习工件,难度也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转化。当然,学生在实习期间按照此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顺利通过中级以上技能的考核,获得相应的中级资格证书,但是一到工厂,就碰到的新的问题。 现代工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个别企业已经是自动化生产了,像传统钳工加工的那部分已为机械加工所代替,如:錾削、锉削加工由刨削、铣削加工所代替,精度高的可以磨加工,随着数控机械的投入使用与普及,还可以通过数控设备来加工(如线切割、加工中心加工等),精度等级和劳动效率更高,这是传统钳工手艺无用武之地了。大量的企业要的是技能型的装配钳工,而装配钳工技能的考核还是老样子,考试以镶配来定等级。我国《职教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术能力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关于学识内容较易掌握,而技能要求不容易达到。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按照就业岗位的需求,按岗位技能考核标准,集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确保通过职业技能考核。 那么传统钳工真的已经没用处了?其实不是,相反,在工厂中用途更大,现代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后劲,进步很快,经过企业生产一线不长时间的锻炼,可以很快进入角色,独当一面。 要如何独当一面,这就是在钳工实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不光是为了应付国家技能的考核,更重要的是通过钳工实习来了解并掌握一些在工厂中要使用到的东西,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通常所说的岗位技术含量。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一些问题。 以钳工初级加工中最典型的凹凸镶配为例,如图1。 这是凹凸镶配件,技术等级是初级中的三级,也是钳工实习中学生要做的。从技术要求上看其配合间隙≤,错位≤在加工过程中,根据加工精度与要求,采取有效的加工工艺和测量手段,基本上能保证配合间隙和尺寸要求。就是其中一两个尺寸做错了也没多大影响,只要60分就是及格。学生在加工中以锉削为主要加工方法,结合锯割钻孔等去处大部分加工余量,关键是面锉平锉垂直平行,尺寸在公差范围内就可以了,基本知识点就是对称度的加工与测量,而加工工艺也就是围绕配合间隙、对称度来安排的。做到这些,就满足了该工件所达到的技能要求。但在实际生产中,也生产这凹凸镶配,那么,这不仅仅是靠钳工来加工的,就是做个样板,也不一定有钳工来完成。它可以用机械生产来保证所有的技术要求,加工质量也能得到保证。而钳工在里面用到的只是去毛刺和装配测量检验工作了,去毛刺工种钳工技术含量特低,只有测量装配检验才发挥应有的水平了。凹凸镶配通过机加工完成后,要用一定的测量手段来测量是否合格,合格的程度怎样以及怎样装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涉及到这方面的东西。在实习工应该这样引导学生。 一是:加工过程中面的基本形位公差保证,树立尺寸观念。 轴颈类尺寸大为次品,小了为废品,孔类尺寸小为次品,大为废品,也就是说尺寸越加工越离标准远的为废品,而次品也就是要返工后才有能成为正品的。特别是关键尺寸不能超差。而在尺寸允许范围内也存在质量隐患,如尺寸为最大或最小极限尺寸时,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等原因而迅速失效,达不到规定的使用期限,这也是要不得的。 二是用正确的工量具和工艺手段来检测尺寸与形位公差。 如凹凸镶配,要测量凸件的尺寸,就必须对凸件有个全面的了解。每个面都与基准有位置关系,这可以用刀口角尺来测量透光程度,也可以用万能量角器来测量具体的角度,还可以用正弦量块和杠杆百分表来测量,所以,不同的精度等级要用不同的测量手段来测量,这是在实习中要灌输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看到垂直度就用刀口角尺来测量。 还有对称度的测量,在加工中测量对称度是按照加工次序精确计算和间接测量来保证的,但加工完成后测量的方法就不能套用加工中的方法了,因为测量基准已经加工缺损,很难测量——原因之一还有学校实习设备不够多,特别是测量的量具,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用深度千分尺直接测量两边的深度后取差的绝对值就是所要测量的对称度了,当然还有用百分表来测量,还有就是投影测量仪来测量等等,这些方法多要在实习中教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那么,就教会了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而不会碰到一些没见过的测量手段而束手无策了。这就是所说的开拓视野、见多识广、举一反三的道理。 还有平行度和表面粗糙度,平面度等等,在具体测量中根据实际使用场合来综合考虑,特别是表面粗糙度和平面度,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当然还会影响到位置度。在教学中是考目测来完成,很难有个准确的数据,根据公差配合中所列举的测量手段,也要讲给学生们听,再一次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触类旁通。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数据,这样学生好理解好掌握。 三是合理装配。 虽然此工件为简单的凹凸镶配,但也是一个配合件,也存在着装配工艺问题。配合面有间隙,属间隙配合。一般间隙配合在机械中是活动部件,有间隙就存在泄漏,在密封件(如液压元件)中就必须考虑泄漏的问题。这些在单钳工实习中学生是很难能联系起来的。在生产中是用整体综合质量来体现的,不是简单的某个尺寸不对就能马虎过关的,往往一个尺寸错误就引来整个工件报废。就是所有单个工件尺寸正确,配合后的质量也千差万别。所以在实习中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这样的事实:自己完成的工件是所有工件中的一个,在大批大量生产中,要能互换或分组互换,这就培养学生整体质量意识。当然,在全部完工后再分开打乱,让学生来检测后装配成最好的配合件。这样就确定了解在加工中每一道工艺工序都是相互关联的。 学生完成修配的工作实际上也模拟了模具加工的过程,就相似于冲裁模。间隙大小应该相同才能落料冲裁正确。特别是清角部分就引起重视,一般没有工艺孔,但不能过清,不然有应力问题存在,在生产中会引起开裂等损坏现象。但圆角又不能过大,否则也不能落下规则的料等等。 总之,传统的钳工实习必须灵活变革,既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又与现代化生产实际挂钩,强化装配工艺研究,通过引导,深刻了解钳加工工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岗位工种,不管是质量检验员,还是装配工,或者是维修工,更高级的模具钳工,都能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胜任,这才是钳工实习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看了“钳工高级技师职称论文”的人还看: 1. 化工钳工技师职称论文 2. 化工钳工技师职称论文(2) 3. 技师竞聘报告范文3篇 4. 钳工技师培训心得体会 5. 模具钳工技术论文

汽车系毕业论文|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佚名 2007-10-23 12:57:29 摘要:通过对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零部件检测领域的应用的具体阐述和总结,进一步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关键词:现代电子技术检测显示智能化力的测量形位公差中国一汽的汽车生产,经历了五十个春秋,在这五十年的历程中,经受了由卡车到轿车;由单一产品到多元化产品;由手工制作到年产一百万辆的历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汽车示产品是否合格。这种检测手段工人师傅们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对多个品种产品的检测项目可以通过一台检测仪来实现,给使用者带来极大方便。 3 形位公差的测量 在形位公差的测量上,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主要是测跳动和测平面度两个方面。测跳动——轮辋与轮辐总成跳动电检测量仪;测平面度——后盖-变速器/中间轴-变速器/侧盖-倒档孔平面度数显检测仪、从动锥齿轮平面度电子数显检测仪。 为一汽热处理厂设计的多品种从动锥齿轮平面度的电子数显检测仪(见下图),实现了多种产品多工序平面度的精确测量,测量半自动化,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检测效率,使检验工装智能化、先进化。热处理检测从动锥齿轮平面度采用两种方式: ①采用滑尺法,需重复测量很多次;②采用塞尺法,塞周边。两种方法由于都重复测量,效率低,不能满足生产节拍需求。另外,现场采用喷丸的工艺去应力,粉尘较多,经常附着在工件表面;其中一道工序检验时,制件刚淬火完毕,制件表面挂满淬火油,而且,温度很高,如果等温度冷却后,油又会粘在工件表面。由于这些恶劣的环境因素,对检测过程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经过研讨,确立了机电结合的设计方案。 在设计中,机械部分采用目前检测方面新研发的结构和技术,如:检测仪采用了回转运动、重力平衡、多产品快换等机构;增加了防尘、防油、隔热等功能:将运动部件安装在封闭的箱体内,减少粉尘的影响;设计了特殊的雨伞式结构,防止油的渗漏,添加了排油槽;设计了灵活的传递杠杆,避免了高温对传感器的影响。电气方面应用了传感器技术和单片机技术,采用12 个传感器,实现了数据重复采集、运算,保证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自动打印测量结果,满足生产节拍要求,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检测手段工人师傅们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对多个品种产品的检测项目可以通过一台检测仪来实现,给使用者带来极大方便。4 轴/孔尺寸的高精度测量 专门用于测量高精度汽车零部件轴径和孔径的数显便携式电子卡规和电子塞规。它的液晶数显表头采用3 位半数字显示,数字读取精度在,实际重复测量精度在,完全可以适应生产现场的最高测量要求。电子卡规和电子塞规在实际测量前,需用标定实际值的校准件进行比较校准。汽车零部件轴径和孔径的测量现状及测量,现在在现场普遍采用的轴径和孔径的测量方法有这样几种:卡规、塞规测量,这种测量方法应用最广,时间最长;各类气动测量,应用比较普遍,尤其是水柱式量仪是我们公司李学授发明的,一段时间以来,在高精度轴径和孔径的测量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电子柱量仪测量轴径是20 世纪9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方法,由于引入了电子信号测量的量化才真正开始;气转电的测量则把气与电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是新型测量技术应用的具体体现。 卡规、塞规测量的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对生产现场没有任何要求,单件成本确实很低,但对于高精度轴径和孔径,磨损也很快。它的最大缺点是对于高精度轴径和孔径测量的可信度太差,在国外,高精度轴径和孔径早已不采用这种测量方式。 浮标量仪和水柱式量仪的测量精度可以满足现场实际需要,但也只能作为产品判定合格与否的一种测量手段,而且,量仪调整困难,易受气源干扰,对现场条件要求较高。 电子柱测量的最大优点是提供了可以量化的刻度,根据放大倍率的不同,每一个刻度所代表的精度指标不同,它的最大缺点是需要使用电源,而且由于使用笔式传感器,调整困难,机械结构受限制。它的典型应用是发动机活塞裙部分组,效果不错。

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论文关键词:互换性;标准化;精度设计;教学模式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与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与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与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互换性与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容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点,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与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与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原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关于互换性与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与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二、关于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与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与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点,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与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与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与应用。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与教学质量。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与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与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与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与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特别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安排与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与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与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与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与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参考文献[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85-86。[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89-91。[3]付凤兰等。培养互换性标准应用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设计[J]。标准化报道,1999,(4):35-36。[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与检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种子质量检测技术论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包括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其他材料的广泛领域的领域,可形成制备,加工,结构与性能的各种材料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等方面领域的其他材料,以适应高层次,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清一色全面发展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基本理论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习和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规律。基本训练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聚合物,在各种先进的材料的复合材料和制备,性能分析和测试能力。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设计,提高材料性能和产品,在分析和测试基本技能培训发展的质量。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基本技能,研究和开发新材料和新材料,工艺和产品性能开发的质量。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高科技材料科学和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设计等专业知识;  2.基本材料性能检测和质量控制,研究和新材料,初始容量的新工艺开发方面的知识;  3.掌握材料加工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设备进行材料研究,材料设计,初始容量材料开发;  4.具有必要的专业机械设计,电气和基本知识和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能;  5.熟悉的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  6.掌握文献检索,查询数据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实验步骤: 一、种子的选择及准备:选用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五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原因是这五种 种子容易取得、发芽快、现象明显,其中,黄豆、绿豆、红豆、豌豆为双子叶植物,且前三者为出土萌发,豌 豆为留土萌发;玉米为单子叶植物。用这几种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萌发类型。所有干燥(或新 鲜)种子进行实验前,均置于水(只要不是高温的)中24h进行催芽。 二、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 1.水与空气 (1)用铁丝将豌豆种子(比较大,容易绑)固定(不要弄伤)在筷子上的3个不同位置 (2)将固定有种子的筷子斜插入水杯中,使3粒豌豆处于杯中不同的高度 (3)把冷却的开水(防止水中溶解气体的干扰)注入杯中,深度控制在:完全没过最下面的豌豆(1号)、没过 一半中间的豌豆(二号)、最上面的豌豆(三号)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不与水接触 (4)做几个类似的装置,同时放在室温、有光条件进行实验(注意适当补充水以保持水面位置) (5)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光 (1)将绿豆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左右 (2)把棉花摊开、形成一片棉层,加水,使其浸透,分成两片 (3)将种子放在棉花上,进行发芽(这是传统发芽方法)。其中一组在室温有光条件下,另一组在室温的暗盒中 (4)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土壤 (1)将5种植物种子各取十颗左右 (2)把种子分成一号、二号两大组,两组中都有5种种子,且两组中同种种子数量相同 (3)把一号组的种子在[三]-二-2的无光条件下进行培养,二号组种子埋在花盆土壤中距离土面表层约5毫米处( 土上面看不到种子就行了,不要埋得太深) (4)观察得出结论 4.种子的活性 (1)将绿豆种子分为两组,每组5颗左右,一组在催芽前煮熟晾干,另一组不做特殊处理 (2)按照[三]-二-2的有光条件方法共同培养 (3)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类型 种子的萌发类型 (1)在[三]-二-3的土中萌发状态时同时观察发芽状况 (2)记录并分析

[一]实验用具: 5种植物的种子、暗盒、棉花、塑料盒、筷子、铁丝、水杯、花盆等 [二]实验目的: 探究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三]实验步骤: 一、种子的选择及准备:选用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五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原因是这五种 种子容易取得、发芽快、现象明显,其中,黄豆、绿豆、红豆、豌豆为双子叶植物,且前三者为出土萌发,豌 豆为留土萌发;玉米为单子叶植物。用这几种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萌发类型。所有干燥(或新 鲜)种子进行实验前,均置于水(只要不是高温的)中24h进行催芽。 二、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 1.水与空气 (1)用铁丝将豌豆种子(比较大,容易绑)固定(不要弄伤)在筷子上的3个不同位置 (2)将固定有种子的筷子斜插入水杯中,使3粒豌豆处于杯中不同的高度 (3)把冷却的开水(防止水中溶解气体的干扰)注入杯中,深度控制在:完全没过最下面的豌豆(1号)、没过 一半中间的豌豆(二号)、最上面的豌豆(三号)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不与水接触 (4)做几个类似的装置,同时放在室温、有光条件进行实验(注意适当补充水以保持水面位置) (5)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光 (1)将绿豆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左右 (2)把棉花摊开、形成一片棉层,加水,使其浸透,分成两片 (3)将种子放在棉花上,进行发芽(这是传统发芽方法)。其中一组在室温有光条件下,另一组在室温的暗盒中 (4)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土壤 (1)将5种植物种子各取十颗左右 (2)把种子分成一号、二号两大组,两组中都有5种种子,且两组中同种种子数量相同 (3)把一号组的种子在[三]-二-2的无光条件下进行培养,二号组种子埋在花盆土壤中距离土面表层约5毫米处( 土上面看不到种子就行了,不要埋得太深) (4)观察得出结论 4.种子的活性 (1)将绿豆种子分为两组,每组5颗左右,一组在催芽前煮熟晾干,另一组不做特殊处理 (2)按照[三]-二-2的有光条件方法共同培养 (3)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类型 种子的萌发类型 (1)在[三]-二-3的土中萌发状态时同时观察发芽状况 (2)记录并分析 [四]实验结果: 一、[三]-二-1的记录: ┏━━━┯━━━┯━━━┓ ┃一号组│二号组│三号组┃ ┠———┼———┼———┨ ┃发芽数│发芽数│发芽数┃ ┠———┼———┼———┨ ┃ │ │ ┃ ┠———┼———┼———┨ ┃发芽 │发芽 │发芽 ┃ ┃ 天数 │ 天数 │ 天数 ┃ ┠———┼———┼———┨ ┃ │ │ ┃ ┗━━━┷━━━┷━━━┛ 二、[三]-二-2的记录 光源(人造还是阳光): 光照时间(小时): ┏━━━┯━━━┓ ┃光照组│黑暗组┃ ┠———┼———┨ ┃发芽数│发芽数┃ ┠———┼———┨ ┃ │ ┃ ┠———┼———┨ ┃发芽 │发芽 ┃ ┃ 天数 │ 天数 ┃ ┠———┼———┨ ┃ │ ┃ ┗━━━┷━━━┛ 三、[三]-二-3的记录 浇水量(两组相同): 土中培养组: ┏━━┯━━┯━━┯━━┯━━┓ ┃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 │ ┃ ┗━━┷━━┷━━┷━━┷━━┛ 常规培养组: ┏━━┯━━┯━━┯━━┯━━┓ ┃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 │ ┃ ┗━━┷━━┷━━┷━━┷━━┛ 四、[三]-二-4的记录 ┏━━━┯━━━┓ ┃第一组│第二组┃ ┠———┼———┨ ┃发芽数│发芽数┃ ┠———┼———┨ ┃ │ ┃ ┠———┼———┨ ┃发芽 │发芽 ┃ ┃ 天数 │ 天数 ┃ ┠———┼———┨ ┃ │ ┃ ┗━━━┷━━━┛ 二、[三]-二-2的记录 光源(人造还是阳光): 光照时间(小时): ┏━━━┯━━━┓ ┃光照组│黑暗组┃ ┠———┼———┨ ┃发芽数│发芽数┃ ┠———┼———┨ ┃ │ ┃ ┠———┼———┨ ┃发芽 │发芽 ┃ ┃ 天数 │ 天数 ┃ ┠———┼———┨ ┃ ┃ ┗━━━┷━━━┛ 三、[三]-二-3的记录 浇水量(两组相同): 土中培养组: ┏━━┯━━┯━━┯━━┯━━┓ ┃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 │ ┃ ┗━━┷━━┷━━┷━━┷━━┛ 常规培养组: ┏━━┯━━┯━━┯━━┯━━┓ ┃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 ┃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 │ ┃ ┗━━┷━━┷━━┷━━┷━━┛ 四、[三]-二-4的记录 ┏━━━┯━━━┓ ┃第一组│第二组┃ ┠———┼———┨ ┃发芽数│发芽数┃ ┠———┼———┨ ┃ │ ┃ ┠———┼———┨ ┃发芽 │发芽 ┃ ┃ 天数 │ 天数 ┃ ┗━━━┷━━━┛ 五、[三]-三的记录 [每种种子的发芽(所需)天数、发芽率、每天的变化、出土时间、芽苗形态等] [五]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一、[三]-二-1: 二号组比其他两组的发芽率明显高出很多,说明种子的发芽需要空气。 二、[三]-二-2: 光照组和黑暗组的实验记录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光照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三、[三]-二-3: 两组全部发芽……(剩下的根据具体情况接着写吧) 四、[三]-二-4: 煮熟的一组种子全部没有发芽,正常的一组种子正常发芽,说明植物种子必须具有活性才有可能发芽 五、[三]-三: 黄豆、绿豆、红豆的子叶在在萌发后伸出土壤表层,属于出土萌发类型; 豌豆、玉米的种子本身在萌发后都没有深出土壤表层,属于留土萌发类型。 [六]种子各部分发育去向的推测: 黄豆、绿豆、红豆的胚根发育为植物体的根,胚轴发育为茎,胚芽发育为最初的叶,子叶随胚轴伸长而变动位置,在发芽后不久萎缩脱落; 豌豆的胚根发育为根,胚芽发育为茎和叶,子叶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逐渐萎缩; 玉米的胚根发育为根,胚芽发育为茎叶,胚乳逐渐萎缩。 种子的萌发过程 一、 做实验 1.材料工具 (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 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 2.方法步骤 (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 (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 通过观察,我发现1、3、4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 二、研究 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然而,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1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虽有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无水分,所以它不可能发芽。 2号种子既拥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还有水分,所以它发芽了。 3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没有氧气,所以它也不可能发芽。 4号种子也因缺适宜的温度未发芽。 三、讨论结果

[一]实验用具: 5种植物的种子、暗盒、棉花、塑料盒、筷子、铁丝、水杯、花盆等[二]实验目的: 探究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三]实验步骤:一、种子的选择及准备:选用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五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原因是这五种种子容易取得、发芽快、现象明显,其中,黄豆、绿豆、红豆、豌豆为双子叶植物,且前三者为出土萌发,豌豆为留土萌发;玉米为单子叶植物。用这几种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萌发类型。所有干燥(或新鲜)种子进行实验前,均置于水(只要不是高温的)中24h进行催芽。二、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1.水与空气(1)用铁丝将豌豆种子(比较大,容易绑)固定(不要弄伤)在筷子上的3个不同位置(2)将固定有种子的筷子斜插入水杯中,使3粒豌豆处于杯中不同的高度(3)把冷却的开水(防止水中溶解气体的干扰)注入杯中,深度控制在:完全没过最下面的豌豆(1号)、没过一半中间的豌豆(二号)、最上面的豌豆(三号)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不与水接触(4)做几个类似的装置,同时放在室温、有光条件进行实验(注意适当补充水以保持水面位置)(5)观察现象得出结论2.光(1)将绿豆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左右(2)把棉花摊开、形成一片棉层,加水,使其浸透,分成两片(3)将种子放在棉花上,进行发芽(这是传统发芽方法)。其中一组在室温有光条件下,另一组在室温的暗盒中(4)观察现象得出结论3.土壤(1)将5种植物种子各取十颗左右(2)把种子分成一号、二号两大组,两组中都有5种种子,且两组中同种种子数量相同(3)把一号组的种子在[三]-二-2的无光条件下进行培养,二号组种子埋在花盆土壤中距离土面表层约5毫米处(土上面看不到种子就行了,不要埋得太深)(4)观察得出结论4.种子的活性(1)将绿豆种子分为两组,每组5颗左右,一组在催芽前煮熟晾干,另一组不做特殊处理(2)按照[三]-二-2的有光条件方法共同培养(3)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三、种子的萌发类型种子的萌发类型(1)在[三]-二-3的土中萌发状态时同时观察发芽状况(2)记录并分析[四]实验结果:一、[三]-二-1的记录:┏━━━┯━━━┯━━━┓┃一号组│二号组│三号组┃┠———┼———┼———┨┃发芽数│发芽数│发芽数┃┠———┼———┼———┨┃ │ │ ┃┠———┼———┼———┨┃发芽 │发芽 │发芽 ┃┃ 天数 │ 天数 │ 天数 ┃┠———┼———┼———┨┃ │ │ ┃┗━━━┷━━━┷━━━┛二、[三]-二-2的记录光源(人造还是阳光):光照时间(小时):┏━━━┯━━━┓┃光照组│黑暗组┃┠———┼———┨┃发芽数│发芽数┃┠———┼———┨┃ │ ┃┠———┼———┨┃发芽 │发芽 ┃┃ 天数 │ 天数 ┃┠———┼———┨┃ │ ┃┗━━━┷━━━┛三、[三]-二-3的记录浇水量(两组相同):土中培养组:┏━━┯━━┯━━┯━━┯━━┓┃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常规培养组:┏━━┯━━┯━━┯━━┯━━┓┃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四、[三]-二-4的记录┏━━━┯━━━┓┃第一组│第二组┃┠———┼———┨┃发芽数│发芽数┃┠———┼———┨┃ │ ┃┠———┼———┨┃发芽 │发芽 ┃┃ 天数 │ 天数 ┃┠———┼———┨┃ │ ┃┗━━━┷━━━┛二、[三]-二-2的记录光源(人造还是阳光):光照时间(小时):┏━━━┯━━━┓┃光照组│黑暗组┃┠———┼———┨┃发芽数│发芽数┃┠———┼———┨┃ │ ┃┠———┼———┨┃发芽 │发芽 ┃┃ 天数 │ 天数 ┃┠———┼———┨┃ ┃┗━━━┷━━━┛三、[三]-二-3的记录浇水量(两组相同):土中培养组:┏━━┯━━┯━━┯━━┯━━┓┃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常规培养组:┏━━┯━━┯━━┯━━┯━━┓┃黄豆│绿豆│红豆│玉米│豌豆┃┠——┼——┼——┼——┼——┨┃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数 │数 │数 │数 │数 ┃┠——┼——┼——┼——┼——┨┃ │ │ │ │ ┃┠——┼——┼——┼——┼——┨┃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发芽┃┃天数│天数│天数│天数│天数┃┠——┼——┼——┼——┼——┨┃ │ │ │ │ ┃┗━━┷━━┷━━┷━━┷━━┛四、[三]-二-4的记录┏━━━┯━━━┓┃第一组│第二组┃┠———┼———┨┃发芽数│发芽数┃┠———┼———┨┃ │ ┃┠———┼———┨┃发芽 │发芽 ┃┃ 天数 │ 天数 ┃┗━━━┷━━━┛五、[三]-三的记录[每种种子的发芽(所需)天数、发芽率、每天的变化、出土时间、芽苗形态等][五]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一、[三]-二-1:二号组比其他两组的发芽率明显高出很多,说明种子的发芽需要空气。二、[三]-二-2:光照组和黑暗组的实验记录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光照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三、[三]-二-3:两组全部发芽……(剩下的根据具体情况接着写吧)四、[三]-二-4:煮熟的一组种子全部没有发芽,正常的一组种子正常发芽,说明植物种子必须具有活性才有可能发芽五、[三]-三:黄豆、绿豆、红豆的子叶在在萌发后伸出土壤表层,属于出土萌发类型;豌豆、玉米的种子本身在萌发后都没有深出土壤表层,属于留土萌发类型。[六]种子各部分发育去向的推测:黄豆、绿豆、红豆的胚根发育为植物体的根,胚轴发育为茎,胚芽发育为最初的叶,子叶随胚轴伸长而变动位置,在发芽后不久萎缩脱落;豌豆的胚根发育为根,胚芽发育为茎和叶,子叶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逐渐萎缩;玉米的胚根发育为根,胚芽发育为茎叶,胚乳逐渐萎缩。种子的萌发过程一、 做实验1.材料工具(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 黄豆)40粒。(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2.方法步骤(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3)在第三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然后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4)在第四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润湿,拧紧瓶盖。置于低温环境里。通过观察,我发现1、3、4号罐中种子未发芽,而2号罐中种子发芽了。二、研究1.为什么同样优质,同样品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没有呢?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然而,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1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虽有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无水分,所以它不可能发芽。2号种子既拥有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还有水分,所以它发芽了。3号种子未发芽是因为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没有氧气,所以它也不可能发芽。4号种子也因缺适宜的温度未发芽。三、讨论结果通过此次实验,我发现了种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仔细地观察,我还看到发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细细的,白白的根毛,其实他们能提高吸水率。实验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生物学实在是太奇妙了

测量技术期刊

5、出刊日期:半月刊,每月15日、30日出版。电子测量技术期刊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2个义项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贡献维护者 东北魔音坊 《电子测量技术》创刊于1977年,半月刊,是由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类专业刊物[1]。据2019年5月期刊官网显示,《电子测量技术》编辑委员会拥有编委19人、执行副主编1人、主编1人[2]。据2019年5月3日中国知网显示,《电子测量技术》总被下载1298269次,总被引42770次,出版文献共10095篇,(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3]。 据2019年2019年5月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电子测量技术》载文量为6926篇,基金论文量为1256篇,被引量为34589次,下载量为263250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4]。中文名电子测量技术外文名Electron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语种中文类别无线电电子学主管单位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你参考以下期刊:1.测绘学报2.测绘科学3.测绘通报4.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5.遥感学报6.测绘科学技术学报7.地球信息科学学报8.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公差配合与几何测量检测技术论文
  •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论文
  • 形位公差检测技术论文
  • 种子质量检测技术论文
  • 测量技术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