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的形成和平时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饮食不注意,平时吃过烫、过凉或是过辣的食物,长期如此就会刺激到食管粘膜,而导致食道癌的发生。另外,长期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也会造成食道癌的发生,对于食道癌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同时配合化疗,可以大大的降低复发的几率。
食管癌的病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亚硝胺类化合物、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如食用过烫、粗糙或霉变食物)相关,并且食管癌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食管癌的病因有哪些?吸烟、饮酒我国食管癌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鳞状细胞癌,吸烟与重度饮酒是引起食管鳞癌的重要因素,对于食管鳞癌,吸烟者的发生率增加3~8倍,而饮酒者增加7~50倍。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而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因素。在食管癌高发区,粮食和饮水中的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亚硝酸盐是一种常用的食用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腌制食物。因此,长期食用腌制食物导致亚硝酸盐摄取过量与食管癌的发病有关。真菌毒素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菌、镰刀菌等真菌不仅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且能促进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的合成,并常与亚硝胺协同致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饮食长期缺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尤其是硒、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的因素之一。肥胖对于食管腺癌,肥胖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癌前疾病食管癌的癌前疾病也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病因。由巴雷特(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等慢性食管疾病引起的炎症,均可导致食管癌发生率增高。遗传因素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倾向
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但确切原因不甚明了,有待研究探讨。
全球一半以上的食道癌,都是在中国,这也有可能和中国的饮食习惯有关,中国人就愿意吃一些热的食品,太热的食品很容易产生食道癌。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高树庚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主任李子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吴健雄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主任孔大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
根据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和食管癌。这5种癌不分性别,男女都会发病。本期我们一起来关注,在治疗五大癌的道路上,人类走了多远?
肺癌:精准靶向 治疗
肺癌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且增长最快。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5%,大部分病人到医院看病时,都已是中晚期了。要提高肺癌生存率和治愈率,就得从早诊早治入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高树庚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延长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是医护人员努力的方向。”
应对肺癌的重点是做好预防。高树庚说,要研究肺癌的发病机制,争取在没有发生肺癌的时候,进行基因筛选。通过人为进行基因干预,去除自身致癌因素,防患于未然。在治疗方面,精准医疗在肺癌诊疗上日益受到关注。高树庚介绍,精准治疗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手段,它通过活检的方式进行精准检测,了解肿瘤标志物的改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治疗。这种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针对个体差异、不同肺癌类型进行治疗。“过去我们边治边看,现在要看准了再治,用最小的创伤、最低的耗费,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适用于肺癌病人。在临牀工作中高树庚发现,对肺癌有着正确认识,又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性格开朗的病人,明显恢复得快。未来,他希望通过研究来证实这一发现。
胃癌:力求早期发现
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全球每10位胃癌患者,就有约5位是中国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主任李子禹说:“胃癌最大的特点是异质性比较强,简单来说就是每个病人的肿瘤都不一样,同样的肿瘤组织里面不同的部分也有差异,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胃癌在日本和韩国也同样高发,但目前胃癌早诊早治率在这两个邻国可达60%以上,而在我国还不到20%。这是胃癌诊疗面临的巨大挑战。李子禹表示,提高胃癌的早诊率是未来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之一。
病理分期较早的胃癌,通过规范治疗,治愈率能达到95%,技术已相当成熟。晚期胃癌主张以系统治疗为主,包括化疗和靶向药物等,但效果欠佳,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10%。针对晚期胃癌,医生们仍在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子禹表示,目前药物研究未能实现很大突破,免疫治疗现在还处在研究阶段,没有实际用到临牀上,但值得期待。未来,对于中晚期的病人,若能通过一些联合药物治疗,如化疗、靶向药物,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不仅延长患者生命,更重视他们的生活质量,才是胃癌诊疗真正的春天。
肝癌:微创技术为主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恶性程度极高,且因为肝脏血管丰富,手术治疗难度很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吴健雄说:“目前肝癌的治疗难点是手术后复发率高,重要原因一是就诊病人里早期病例少,二是高危部位的中央型肝癌治疗难度大,三是肝癌容易侵犯脉管导致转移。”
治疗肝癌,目前以微创技术为主,联合全身系统的综合治疗,这也是今后很长时间内肝癌治疗的重要措施。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局部消融及放疗等精准治疗。更精细的“超选介入治疗”,依然是重要研究课题。系统治疗主要是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中医药的进一步研究应用。吴健雄表示,还应注重病人精神和心理的关怀及辅导,以及对机体的扶正调理。
要提高肝癌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必须强调早诊早治。吴健雄说,肝癌诊治未来有4个努力方向:对高危人羣的普查、随诊;有效防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感染;宣教良好生活方式;提高多学科协作的诊治水平。
肠癌:最大程度保肛
结肠癌和直肠癌统称为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早期大肠癌的临牀治疗手段已经很完备,但仍有约1/5的患者发现时已属于晚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主任孔大陆教授介绍,目前1期肠癌治愈率可达90%,2期可达80%,3期有60%左右的五年生存率,即使到了4期,仍有10%以上的五年生存率。从生存率来讲,相比其他癌症,肠癌已经算“仁慈”了,但它也有十分危险的一面。孔大陆解释,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特点:大约有超过50%的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很多人得了结肠癌之后,发现癌细胞转移到肝脏上了,给后续治疗带来很大麻烦。对于大肠癌容易肝转移的原因,业界看法不一,这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孔大陆说:“将来,我们希望能摸清究竟哪种类型的大肠癌是高危的,并采取预防措施,让患者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好。”
近年来,大肠癌发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很多病人保肛意愿强烈。但有些直肠癌离 *** 比较近,若直接手术,保肛较为困难。对此,孔大陆主张先放化疗再手术,通过术前联合放化疗让癌灶进一步缩小,再施行手术切除,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 *** 。
此外,肠道息肉困扰很多人,也确实有恶变可能,但据相关统计,大肠息肉恶变机率仅0.75%~5.6%。孔大陆提醒,息肉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带蒂的息肉,像茄子把一样,良性的多;还有种像小山丘一样的息肉,需要提高警惕。但这些都不可怕,因为现在肠镜治疗技术提高了,通
过微创手术都可以解决。目前,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大放异彩。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微创介入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手段打起组合拳,这种多学科联合诊治的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食管癌:晚期不要放弃
在我国,食管癌主要是中、上段食管鳞癌。早期治疗效果最好,五年生存率可达70%~90%,但80%的食管癌患者一经确诊就是局部晚期或全身转移,治疗难度较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说:“目前食管鳞癌的治疗主要还是三大基本手段:手术、化疗和放疗。由于近几年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通过这三大治疗手段适时、适度、适量的结合,使食管癌治疗有了很大进步。
曾有位77岁时患晚期食管鳞癌的患者,颈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但经过放化疗,患者现在已经5年多没有复发转移,实现了临牀治愈。张晓东感慨:“这样幸运的患者并非个例。在我们曾经进行的一项研究中,58例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有8例获得临牀治愈。晚期食管癌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有10%左右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如何筛选出这些生物学行为较好、可能治愈的患者,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医学界不会停止对食管癌研究的步伐。今后对食管癌的研究将更多关注多学科综合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更重视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适量饮水有益 健康 ,但水的温度不同,获益也有所区别,尤其是食管所受影响较大。相关研究显示:经常喝高温热饮,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那么,热饮温度达到多少才算高温呢?我们如何预防食道癌?接下来,专科医师将为您解析。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球有一半食道癌患者在中国,已高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排名第四位,更重要的是食道癌的危险因素防不胜防。作为食物通过胃肠道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与食物的摩擦,还是与热饮的接触,食道均可能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但食道粘膜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轻微的损伤无伤大雅,然而问题在于反复出现的损伤因素,超出食管的修复能力则会增加癌变风险,长期喝热饮就是这样的危险因素,但这并非意味着热饮中隐藏了未知的致癌物质,而是与饮料的温度有关。
几乎所有人都有喝热饮的习惯,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都是食道癌的高危人群,致癌因素主要来自“高温”,对高温热饮的定义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经常喝65 及以上的饮料,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该机构也因此将65 以上的热饮列入2A类致癌物。但致癌因素与饮料的种类关系不大,无论你喝绿茶、红茶,还是喝牛奶、咖啡,只要饮品温度不高,几乎不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但若同时存在食管癌的其它危险因素,则需高度警惕。
在不同的人群中,高温热饮的致癌风险不同,倘若存在长期吸烟、饮酒等,发生食管癌的风险则较高。与高温热饮一样,吸烟、饮酒也是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每日饮酒(酒精摄入量)达15g以上,食管癌的发生率会增加7-50倍;长期吸烟也会使食管癌的发生率增加3-8倍。倘若饮酒、吸烟的人群长期喝高温热饮,则会协同损伤食管,其中以饮酒最为显著,吸烟次之,既不吸烟又不饮酒的人发生风险最低。因此,预防食管癌不仅应喝常温或稍低温度饮料,还应远离烟酒,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吸烟、饮酒的人少喝高温热饮,也会降低食管癌的发生风险。
当然,高温所致食管损害不仅来源于饮料,还可来自食物。虽然高温热饮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但真给你一杯65 的饮料,几乎不可能一饮而尽,因为65 的水不仅烫手,喝下去会有一股明显的“烧心”感,如果换成食物,就另当别论了,比如火锅。我们吃火锅追求的是麻、辣带来的味觉体验,然而部分人同时爱上了火锅滚、烫的刺激感,甚至可以将刚捞出来的食物狼吞虎咽,这种情况下,不仅高温会损伤食管,食物本身也会损伤食管,因为未嚼细或较硬的食物本身会损伤食管。所以,我们在进食前应将菜品凉一下,细嚼慢咽,进食不易过快,尽量少吃较硬的食物,可减轻对食管的损伤。
虽然饮料的种类不是食管癌的致病因素,但不同种类的食物却可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尤其是富含亚硝酸盐与霉变的食物。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我们常吃的酸菜、腊肉、剩菜剩饭以及袋装零食等,均含有一定亚硝酸盐,它们进入人体可转换为亚硝胺,后者属于强致癌物,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霉变食物中的真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也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除此之外,非食物因素如牙齿缺失 4颗(可能与食物缺乏充分咀嚼有关),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以及空气污染等均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食管癌这类恶性肿瘤的预防,需综合干预。
与其它恶性肿瘤一样,食管癌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留意食管癌的相关症状。作为传送食物的重要通道,食管病变的相关症状主要发生在进食过程中,若吞咽食物时有停滞感或异物感,或吞咽粗糙的食物时出现胸痛,应警惕食管癌可能。然而遗憾的是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症状,肿瘤组织的持续增长会使加重食管狭窄,同时会使食管变得僵硬,食物通过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不少患者以吞咽困难就诊,但此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即使给予了相应治疗,后期生存率也较低,因此食管癌需要早期筛查。
食管癌的筛查以胃镜为主,可能部分朋友会问:我才二三十岁,需要定期做胃镜吗?对于普通人群而言,通常以四十岁左右作为筛查食管癌的起始年龄,由于食管正常组织进展到癌症阶段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每五年检查一次即可,尤其是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筛查,主要包括:
①长期生活在食管高发地区的人群,这是因为食管癌发病具有显著地区差异,我国食管癌最密集区域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但不同省份也有各自的高发区域;
②家族中存在食管癌患者的人群,这是因为食管癌发病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且同一家族的成员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因素,如饮食、空气污染等;
③已经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等人群,慢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白斑症等食管癌前疾病虽属于良性疾病,但长期存在可能进展为食管癌,癌前病变如上皮内瘤变已被证实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更应引起重视,这些人群在必要时应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④有头颈部肿瘤病史,相关研究发现,患有口腔癌、鼻咽癌、下咽癌等头颈部肿瘤的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显著增高,也需要定期筛查;
⑤长期存在饮用高温热饮、进食滚烫食物、每日酒精摄入达15克以上、吸烟、进食过快、牙齿缺失等危险因素的人群,也应定期检查。
综上,长期饮用65 以上的饮水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同时存在饮酒、吸烟等危险因素会进一步增加食管癌的发生率,进食滚烫、粗糙、富含亚硝酸盐或霉变食物,以及进食过快、牙齿缺失等均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生风险,因此预防食管癌需避开这些危险因素。出现进食哽咽或停滞感、胸痛不适等症状应警惕食管癌,但多数食管癌患者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需要定期筛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若处于食管癌高发地区、家族中存在食管癌患者、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有头颈部肿瘤病史、存在食管癌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等,应定期行胃镜检查,普通人群每五年检查一次,癌前病变患者必要时每年检查一次。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 健康 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6月7日,据美通社报道, 三星制药株式会社宣布,该公司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学会年会上提交了其胰腺癌免疫治疗候选药物“RIAVAX (GV1001)”在韩国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 “RIAVAX(GV1001)”是一种从16种氨基酸组成的人类端粒酶中衍生而来的多肽药物。它是一种针对胰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用于激活免疫细胞来攻击癌细胞。现在已知的是,如果与当前的化疗(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联合给药,将可延长高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胰腺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在韩国16家医院(包括Severance医院),与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联合给药进行了RIAVAX三期临床试验,以研究在148名患有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生存期(OS)中位数为11.3个月,而对照组为7.5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p=0.021)。另一个关键终点是肿瘤进展时间(TTP),在这个终点上也显示出了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为7.3个月,而对照组为4.5个月(p=0.021)。没有报告特别的安全问题。这些结果表明, RIAVAX应被认为是具有高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的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治疗选项之一。 三星制药在2014年从其关联方GemVax & KAEL Co., Ltd.引进RIAVAX的国内权利许可。2007-2011年,GemVax & KAEL在英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RIAVAX三期临床试验(“TeloVac”),有1062名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参加了这次试验。TeloVac研究的结果于2013年ASCO年会上提交,之后在2014年ASCO年会上提交了使用GV1001治疗胰腺癌患者中高Eotaxin水平和生存期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胰腺癌虽然总体发病率不像肺癌那么高,但死亡率很高,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男性比女性高发,70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胰腺癌之所以称为癌中之王,是因为其癌细胞恶性程度高,且诊断和治疗都比较困难,早期难以发现,且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胰腺癌患者手术后能活多久?这个不好回答,具体生存时间因人而异。而且这个手术是胰腺癌根治性手术还是姑息性手术,如果是根治性手术,说明病灶不太大,肿瘤未转移,分期还算比较早,手术后如果配合化疗及放疗,极少数人有临床治愈的机会,能在无瘤状态活过五年。
如果术后不做任何治疗,大部分人可能会在术后1-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这时候不治疗的话生存期可能就几个月,积极的治疗,比如使用白蛋白纳米紫杉醇或者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化疗,生存期可能能得到一定的延长,但也就数月到一年多不等。
如果做的是胰腺癌姑息性手术,什么是姑息手术呢,比如胰头癌胆道梗阻,进行胆汁引流手术,比如胰腺肿瘤因浸润其他器官只能进行部分切除手术,比如癌细胞广泛粘连,无从下手而仅取活检的“开关”手术。
这类手术可以说并不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甚至因为手术创伤而使患者免疫力进一步下降,缩短生存时间。但是,没办法,病情太晚,而且有时候术前评估并不能做到完全精准。这类病人术后如果体质太差,进食少,基本上最多只能维持半年的时间。如果手术后体质能恢复,进行局部放疗或者同步化疗,可以延长一定的生存,但治愈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胰腺癌癌患者手术后能活多久,没有固定的答案,病人的年龄、术后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术后有无治疗、治疗是否规范、治疗有无效果这一系列因素影响着病人的生存时间,病人本身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及有无其他的基础疾病同样对生存期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胰腺癌5年生存率低于1%,切除术后病人平均生存时间16个月,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并加用放疗的患者,其2年生存率可达40%。
不知道。有的人说,是说“一般”,“一般”也不知道,因为没有说明分期。实在要“一般”的话,一般来说,胰腺癌通常一发现就是分期偏晚,手术机会少,即便可手术,由于分期偏晚,复发概率大。当然,术后配合辅助放化疗等,有可能降低一些复发风险,但总体上,还是不如其他恶性肿瘤,所以,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这也是原因之一。
胰腺癌早期如果直径小于25px,病变主要局限于导管内皮,那么根治术后五年生存率可接近100%,但这么早期的胰腺癌是极少的,而一旦直径超过25px,即便只是1-50px,也可有局部淋巴结、血管和淋巴管、神经、胰腺包膜等部位的侵犯,那术后五年生存率就急降至只有10%左右,更不要说更超过50px的胰腺癌了。
由于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的,典型的表现,也没有及太有效的早期发现手段,就诊时多数已经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仅20%左右,另40%为局部晚期,40%为晚期,预后很差。而一旦晚期伴有远处转移的放在,不能手术,生存时间更是非常短,通常以4-6个月左右计算生存期,当然,不是说只能活4-6个月,有的可能超过这个时间,一年多也有可能,有的4个月都不到,但多数难于超过一年。
做为一名普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也就是说只有5%左右的人可能活过5年,大部分人在诊断胰腺癌的半年内死亡。所以,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死亡率是所有恶性肿瘤最高的。
胰腺癌的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胰腺位于腹腔深处,位于腹膜的后方,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等到出现不舒服,例如腹痛,黄疸的时候,往往是胰腺癌的中晚期了,大部分患者发现的时候,肿瘤已经广泛浸润,侵犯了大的血管,失去了手术机会。
既然你已经做了手术,说明肿瘤的分期没有那么晚,还有手术的机会。术后能够存活多少时间,需要看你的肿瘤病理分期,胰腺癌可以分为一二三四期,数字越大,分期越晚,一期和二期的胰腺癌,预后较好,相对的生存时间更长,而三期和四期胰腺癌,预后较差,生存时间短。所以,你应该提供患者的肿瘤病理情况,肿瘤是不是完全切除了,切缘干净吗?肿瘤有多大,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有多少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分化程度怎么样?有没有脉管瘤栓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患者的生存期。
所以,我很难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希望你能够请提供详细的病史资料。但是总的来说,胰腺癌的预后不好,肿瘤恶性程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生们对胰腺癌根治术的预后进行了临床统计分析,其中的一些数据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序勤,贾淞淋,祁洁,申雪芳,龙江,缪长虹.影响胰腺癌根治术预后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19,29(07):521-527.
胰腺癌手术后可以活多久
由于胰腺癌临床确诊者大多属于肿瘤的中、晚期,手术切除率只有10% 20%,术后5年生存率5% 20%,术后平均生存17.6个月。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胰腺癌死亡率很高,其5年生存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到20个月,出现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小于6个月。胰腺癌初诊原因以腹痛及黄疸最常见,其余包括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腰背痛、腹胀、腹部肿块、腹泻、皮肤瘙痒等。 体检发现亦是极少数胰腺癌患者的初诊原因。初诊原因为消瘦及体检发现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优于其他初诊原因患者,体检确诊患者预后好与其能够早期发现肿瘤,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复发率低有关,所以定期体检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有效方法。
本内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胰胃外科 副主任医师 钟宇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能活多久?这可是一个神仙也无法判断的问题。医学上讲的都是统计概率,比如5年生存率5%,这只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发生在某一个个体身上,那可就是百分百,没发生到你身上,就是0;所以对于个体来讲,没有任何意义。
胰腺癌俗称“癌中之王”!
大约95%的胰腺癌是腺癌,通常来源于胰管内侧的腺细胞。大多数腺癌发生在靠近小肠的前端也就是十二指肠的胰头。
胰腺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它通常50岁之前发病率不高,诊断的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两倍,并且在吸烟人群的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3倍。慢性胰腺炎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癌变几率也很高。
1、吸烟、慢性胰腺炎和长期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2、典型症状包括疼痛、体重下降、黄疸和呕吐。
3、CT是最准确的检查手段。
4、胰腺癌常常致命。
5、手术可能治愈未转移的患者。
1、症状
胰头肿瘤科影响胆汁排泄进入小肠。
由胆道阻塞引起的黄疸是典型的首发症状。黄疸引起的并发症是全身瘙痒,主要由于胆盐晶体沉积于皮下所导致。
呕吐是由于肿瘤位于胰头组织胃内容物进入小肠或小肠本身梗阻。
2、并发症
胰体或胰尾的腺癌常没有症状发生,直到肿瘤长到很大。
90%的患者在诊断明确时候已经转移至胰腺以外。胰腺癌通常转移到附近淋巴结、肝脏或肺部。典型手法症状是疼痛和体重减轻。诊断时,90%的患者有上腹部疼痛,通常是剧烈疼痛并放射至背部,而且明显的体重减轻。
胰体或胰尾的腺癌可引起脾静脉梗阻,导致脾脏增大。梗阻还可引起食管和胃部周围的静脉肿胀和扭曲。
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大出血,尤其是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时。
胰腺癌被发现前通常已经发生远处转移,所以预后效果很差。
明确诊断后只有少于2%的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
唯一可治愈的希望就是手术,仅有10-20%的未转移患者可以实行手术治疗。手术是仅切除胰腺或者一切切除胰腺和十二指肠。
术后仅有15-20%的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化疗和放疗不可能延长生存或从根本上提高生存率。
轻度疼痛可用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来减轻。但大多数时候,需要强效止痛药。
胆道流出道梗阻可在肝脏和胆囊排除胆汁的管道放置支架来坚强。在许多患者,肿瘤最终会阻塞支架以上或者以下的所有流出道。
胰腺癌的治疗进展仍然缓慢,其总体发病凶险,生物学行为具有很强的侵袭性,目前的治疗手段效果都欠佳,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多数在确诊后的一年内死亡,素有癌中之王之称。
这个问题只能从统计概率上讲。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实体肿瘤,在所有分期的胰腺癌患者中,5年生存率约5%左右。目前手术依然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但即便是进行了根治性切除手术,胰腺癌的预后也较差,中位生存期也只有20 24个月。
欢迎与我一起共同关注 健康 科普!
需要根据手术情况和病理结果、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综合判断。
一般不超过一年。
我不是医生,是患者家属,平台不要轻易删掉作者家属亲身经历,真实感受。我今天实事求是的讲述一件真实事件。
我丈母娘三年前,感觉有低热37度3,脸上出现轻度黄旦,到离家最近的地段医院检查看病,碰到负责任的许医师,她耐心地检查血压,询问近来身体情况,丈母娘告知胃口差时许医师警觉起来,要求去做C丅,做完后,分析病情,怀疑是胰腺有问题,丈母娘回来后没有把这病放在心上。
苐二天,我们夫妻俩去看望她,得知情况严重,小舅用车送到华东医院,做一只加强cT,结果出来初步确诊是胰腺癌,医院开出入院通知
书。
考虑到浦东仁济医院有熟人在医院工作,方便联系,马上上车到仁济医院。
办好手续入住,照样-系列各种检查,这里不展开。
丈母娘被推进手术室,这次有胆胰科主任医生操刀,切除了胰腺,胆,胃部三分一,推出手术室,丈母娘安祥的脸没有一丝痛苦表情。
在电梯房内,一个老护工拉了我一下,凑近我的耳朵轻声问我,是什么病,我告诉他是胰腺癌,他压低声音说,我做护理工多年,见到多了,胰腺癌生命期只有半年,最多8个月,说完做了个安慰我的手挚,走出电梯。
走进病房,安排好丈母娘上床休息,接着按护士按排先吃流质,到苐三天,丈母娘黄旦全部消失,她要座在床头写体验日记,刢床的病人和拌护人非常吃惊,到傍晚她要下床走动,我们怕意外,不让她下床。
丈母娘出生在上海的资本家家庭,从小保养的很好,受过高等教育,天资聪明,她对疾病有她独特看法,她经常和我们讲,人老了,尤如一部机器,内部机器另件己磨损,需要调换与修复,对恶性重度很高的胰腺癌,她坦然相处,每天保持乐观的情绪,又过了几天,丈母娘自己下床在病房里来回走动,活动胫骨,恢复的很快。
一星期后,出院回家,她到家将医院配的化疗药物全部扔掉了,她告诉我们,年龄大了,再用化疗,毒付作用可以将自己好的细胞一起杀掉,反倒加速死亡来临,平时加强食补,煅炼身体,心情愉快,一星期后复查,癌细胞遂消失。
如今己过去二年多了,丈母娘每天从5楼下去,到小区和刢居座着谈山海泾,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体检显示,癌细胞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个说不一定,关键在于早发早治。而首发症状就是腰背痛,经过休息自行缓解,很多误以为是劳累所致,执不知大多已是中期,前期一殷没有其它不适,以消化道症状为主,食欲减退,腹胀反酸嗳气等大多按胃肠疾病治疗,或大意失治。至于术后能存活多久,那要以病程与患者身体与心理素质而定。有存活三五年者,有一年者,也有半年甚至更短。术后调养与心理素质最为重要。
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但确切原因不甚明了,有待研究探讨。
我还是建议手术治疗,如果可以耐受手术的话。可以来找我。
我从不相信有任何药可治食道癌.不吃以下食物,油榨,腌制,可乐,牛奶,糖,汉堡,坚果,豆类,荤菜.多喝水日3000毫升,多吃青菜.自会慢慢好转,乃至康复.
本文中,我整理了科学家们近年来在抗肿瘤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doi:10.1038/s41586-019-1228-x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基因STING(干扰素基因的刺激子)的一小片段或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关键。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基序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新型药物,来抑制引发自身免疫性障碍的人类机体未知免疫反应。
STING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其能在人类和其它动物机体中发送免疫反应的信号,文章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LPLRT/SD的蛋白质基序,其是STING蛋白质末端附近的短链氨基酸序列,在开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抵御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TBK1是一种与多种疾病发病相关的蛋白激酶,比如额颞叶痴呆、某些癌症和诸如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者Li表示,我们在蛋白质STING中鉴别出了一种短链序列,其能够招募并激活TBK1,从而开启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
【2】Sci Rep:重磅!一种新型药物或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有效抵御肿瘤攻击
doi:10.1038/srep25311
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庆应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通过刺激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一种用来治疗血液障碍的药物或有望帮助阻断多种类型实体瘤的生长。这种名为5-aza-CdR的药物当前被用来治疗会诱发白血病的血液障碍,其能抑制DNA甲基化,从而抑制酶类对基因组DNA进行化学修饰,诸如这样的修饰会改变控制多种关键细胞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生长和生存等。
如今有些研究发现,诸如5-aza-CdR的甲基化抑制剂还能被用来治疗其它类型的癌症,这些效应或许归因于药物能再度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但其中所涉及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是很清楚。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Yoshimasa Saito及其同事开始通过研究阐明药物5-aza-CdR的工作原理,首先他们评估了5-aza-CdR对肠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应,结果发现,该药物能够抑制大约三分之一的肿瘤进行生长,而且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小鼠相比没有接受治疗的小鼠而言机体中肿瘤的尺寸趋于更小。
【3】Sci Immunol: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T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doi:10.1126/sciimmunol.aap9520
近日,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因抵御癌症而耗尽的T细胞的功能,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员阐明了烯醇化酶1(enolase 1)水平的下降对T细胞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绕过该影响给机体免疫系统“充电”。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系统有时无法有效抵御癌变的肿瘤组织,因为当肿瘤浸润性的淋巴细胞(TILs)攻击肿瘤组织时常常会失去能量,疲惫的T细胞或许就无法有效杀灭癌细胞,从而就会使得肿瘤组织不断增殖,研究者认为,T细胞或许会因饥饿的肿瘤细胞夺走葡萄糖而变得“无精打采”,这项研究中,他们就找到了一种新方法来克服这种问题,从而让TILs能够有效攻击癌症。
【4】Nat Cell Biol:鉴别出帮助机体抵御癌症的特殊“染色体扫描仪”蛋白
doi:10.1038/s41556-019-0282-9
近日,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修复人类DNA严重损伤的一种新型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ell Biology上,研究者指出,细胞中的这种特殊“扫描仪”能够决定无瑕疵的DNA修复过程是否被开启。
对于DNA的严重损伤而言有两种基本的修复系统,但仅有一种修复系统是无瑕疵的,如果该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就会增加DNA损伤后机体患癌的风险;我们都知道,BRCA基因的突变会诱发遗传性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研究者Anja Groth教授表示,我们阐明了细胞开启修复严重DNA损伤的“完美系统”(flawless system)的分子机制,其能够保护机体免于癌症发生。
【5】NEJM:个体化癌症疗法或帮助抵御肿瘤对靶向药物的耐受性
doi:10.1056/NEJMoa1508887
靶向作用驱动肿瘤生长的遗传突变的药物为多种严重癌症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很多时候,肿瘤都会对药物产生耐受性,而且肿瘤经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耐药性的出现,这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更有潜力的药物来克服耐药性的肿瘤,近日一项发表在NEJM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者就利用多种不同的靶向疗法检测了肺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进化情况,当耐受性促进第三代靶向疗法的开发时,新的突变就会恢复癌症细胞对第一代靶向疗法的反应。
Alice Shaw博士说道,对于很多使用第一代抑制剂药物复发的肿瘤患者而言,比如克里唑蒂尼,更多潜在且具有选择性的新一代抑制剂疗法或许对于治疗患者更为有效,然而对新一代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癌症经常会对并不是那么强大的抑制剂产生耐受性,而且通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对新一代抑制剂的耐药性,而对老一代的抑制剂变得敏感。
doi:10.1080/2162402X.2019.1608106
利用免疫细胞刺激身体攻击肿瘤的癌症疗法,可以通过一种增强其功能的分子得到改善。对老鼠的研究发现,改进后的疗法产生了强大的抗癌免疫反应,导致了肿瘤缩小。初步实验表明,这种分子对人体细胞有类似的作用,并可能促进癌症治疗的成功。这种被称为LL-37的分子是人体对感染的自然反应,有助于杀死有害的细菌和病毒。
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它还影响免疫细胞,增强它们的功能。特别是这种分子增强了特定细胞的功能,这些细胞负责启动被称为树突状细胞的靶向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已被用于癌症治疗,因为它们可以触发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肿瘤。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取患者自身细胞的样本,在实验室特殊条件下培养,然后再注入患者体内。这一过程成本高昂,而且由于难以制备足够数量的树突状细胞而受阻,这些细胞具有用于治疗的正确特性。
【7】PNAS:抗肿瘤细胞如何治疗神经胶质瘤?
doi:10.1073/pnas.1821442116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脑肿瘤,通常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有关。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的主要EGFR突变,称为EGFRvIII,用大约20年前由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开发的抗体mAb806进行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这种抗体如何作用于突变的EGFR,从而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该研究发表在PNAS期刊上,为癌症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该工作的结果表明,与先前认为的相反,mAb806可用于治疗许多携带EGFR突变的肿瘤,而不仅仅用于特定突变。此外,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EGFR未发生突变,也可以对其进行治疗,以使其对mAb806治疗敏感。 “这一发现奠定了抗EGFR联合治疗与抗体和激酶抑制剂的合理基础,而不是”盲目测试“它们,正如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IRB巴塞罗那分子模拟和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负责人Modesto Orozco说。以前的研究报道,mAb806识别通常隐藏的EGFR区域。在携带EGFRvIII的某些肿瘤中,已经除去了一半的受体,使得该区域变得可接近,从而允许抗体的治疗用途。研究人员现已证明,EGFR上的许多不同突变改变了受体的形状,使mAb806能够检测到这个“隐藏”区域。
【8】Nat Commun:诸如苹果和茶叶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或能保护机体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发生
doi:10.1038/s41467-019-11622-x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迪斯科文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苹果和茶叶)或能帮助机体有效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尤其是对于吸烟者和重度饮酒者。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3年间评估了53048名丹麦人的饮食状况,他们发现,习惯性摄入适量或大量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植物性食物和饮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人群或许并不太会因癌症或心脏病而死亡。研究者Nicola Bondonno博士说道,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的人群死亡风险较低,对于那些因吸烟及每天饮用两种以上标准酒精饮料而患慢性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而言,这种保护性效应似乎是最强的。
【9】JEM:首次直观地观察到CAR-T细胞抵御血液癌症的过程
doi:10.1084/jem.20182375
当癌症从机体免疫系统中逃逸时,我们的防御系统就会变得无能为力无法有效抵御癌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细胞)或许就能展现出一种潜在的免疫疗法,其能有效应对肿瘤,但某些患者疾病的复发往往给当前的疗法提出了巨大挑战,近日,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CAR T细胞的精确功能,或能优化未来癌症的治疗手段,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
抵御癌症的其中一种策略基于对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进行修饰来使其能够识别肿瘤细胞所表达的CD19靶点分子,从而就能有效清除癌细胞,临床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这种疗法常常用来治疗成年和儿童血液癌症患者,但其中有些患者的癌症会复发,为了能够改善疗法的有效性,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阐明了CAR T细胞的精细化工作机制。
【10】Nat Commun:肠道微生物组或能指挥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
doi:10.1038/s41467-019-09525-y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发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肠道微生物组和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能力之间的因果关联,文章中,研究者鉴别出了11种细菌,其能激活小鼠的机体免疫系统并减缓黑色素瘤的进展,此外研究者还阐明了一种未折叠蛋白反应(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关键作用,UPR是一种能维持蛋白质稳态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人员在对免疫检查点疗法产生反应的黑色素瘤患者机体中常常能观察到UPR水平的下降,这或许就能揭示对病人分层的潜在标志物。
研究者Thomas Gajewski说道,免疫疗法能够延长很多癌症患者的寿命,通过研究患者对疗法产生反应和耐受的分子机制,我们就能够扩大因化疗而受益患者的数量。这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微生物组和抗肿瘤免疫力之间的关联,同时揭示了UPR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对接受选择性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分类。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他们以为是对癌症如何在体内扩散---癌症转移---的直接调查却发现了液-液相分离的证据:这个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生物物质的液体团块如何相互融合,类似于在熔岩灯或液态水银中看到的运动。相关研究结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2021年3月的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论文通讯作者、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Yibin Kang说,“我们相信这是首次发现相分离与癌症转移有关。”
他们的研究不仅将相分离与癌症研究联系在一起,而且融合后的液体团块产生了比它们的部分之和更多的东西,自组装成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器(本质上是细胞的一个器官)。
Kang说,发现一种新的细胞器是革命性的。他将其比作在太阳系内发现一颗新的星球。“有些细胞器我们已经认识了100年或更久,然后突然间,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器!”
论文第一作者、Kang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Mark Esposito说,这将改变人们对细胞是什么和做什么的一些基本看法,“每个人上学,他们都会学到‘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细胞器的知识,但是如今,我们对细胞内部的经典定义,对细胞如何自我组装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经典定义开始出现转变。我们的研究标志着在这方面迈出了非常具体的一步。”
这项研究源于普林斯顿大学三位教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这三位教授是Kang、Ileana Cristea(分子生物学教授,活体组织质谱学的领先专家);Cliff Brangwynne(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工程计划主任,生物过程中相分离研究的先驱)。
Kang说,“Ileana是一名生物化学者,Cliff 是一名生物物理学者和工程师,而我是一名癌症生物学家和细胞生物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刚好是一个让人们联系和合作的美妙地方。我们有一个非常小的校园。所有的科研部门都紧挨着。Ileana实验室实际上与我的实验室在Lewis Thomas的同一层楼! 这些非常紧密的关系存在于非常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让我们能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引入技术,让我们能够突破性地理解癌症的代谢机制--它的进展、转移和免疫反应--也能想出新的方法来靶向它。”
这项最新的突破性研究,以这种尚未命名的细胞器为特色,为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增加了新的理解。Wnt通路的发现导致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Eric Wieschaus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Wnt通路对无数有机体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从微小的无脊椎动物昆虫到人类。Wieschaus已发现,癌症可以利用这个通路,从本质上破坏了它的能力,使其以胚胎必须的速度生长,从而使肿瘤生长。
随后的研究揭示,Wnt信号通路在 健康 的骨骼生长以及癌症转移到骨骼的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Kang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Wnt、一种名为TGF-b的信号分子和一个名为DACT1的相对未知的基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时,他们发现了这种新的细胞器。
Esposito说,把它想象成风暴前的恐慌购物。事实证明,在暴风雪前购买面包和牛奶,或者在大流行病即将到来时囤积洗手液和卫生纸,这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它们也发生在细胞水平上。
下面是它的作用机制:惊慌失措的购物者是DACT1,暴风雪(或大流行病)是TGF-ß,面包和洗手液是酪蛋白激酶2(CK2),在暴风雪面前,DACT1尽可能多地抓取它们,而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则把它们囤积起来。通过囤积CK2,购物者阻止了其他人制作三明治和消毒双手,即阻止了Wnt通路的 健康 运行。
通过一系列详细而复杂的实验,这些研究人员拼凑出了整个故事:骨肿瘤最初会诱导Wnt信号,在骨骼中传播(扩散)。然后,骨骼中含量丰富的TGF-b激发了恐慌性购物,抑制了Wnt信号传导。肿瘤随后刺激破骨细胞的生长,擦去旧的骨组织。( 健康 的骨骼是在一个两部分的过程中不断补充的:破骨细胞擦去一层骨,然后破骨细胞用新的材料重建骨骼)。这进一步增加了TGF-b的浓度,促使更多的DACT1囤积和随后的Wnt抑制,这已被证明在进一步转移中很重要。
通过发现DACT1和这种细胞器的作用,Kang和他的团队找到了新的可能的癌症药物靶点。Kang说,“比如,如果我们有办法破坏DACT1复合物,也许肿瘤会扩散,但它永远无法‘长大’成为危及生命的转移瘤。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Kang和Esposito最近共同创立了KayoThera公司,以他们在Kang实验室的合作为基础,寻求开发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癌症患者的药物。Kang说,“Mark所做的那类基础研究既呈现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也能带来医学上的突破。”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DACT1还发挥着许多他们才开始 探索 的其他作用。Cristea团队的质谱分析揭示了这种神秘细胞器中60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谱分析可以让科学家们找出在显微镜玻片上成像的几乎任何物质的确切成分。
Esposito说,“这是一个比控制Wnt和TGF-b更动态的信号转导节点。这只是生物学新领域的冰山一角。”
Brangwynne说,相分离和癌症研究之间的桥梁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他说,“生物分子凝聚物在癌症---它的生物发生,特别是它通过转移进行扩散---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甚了解。这项研究为癌症信号转导通路和凝聚物生物物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它将开辟新的治疗途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Mark Esposito et al. TGF-β-induced DACT1 biomolecular condensates repress Wnt signalling to promote bone metastasis.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1-w. 2.Kiran D. Patel et al. Condensing and constraining WNT by TGF-β. Nature Cell Biology, 2021, doi:10.1038/s41556-021-00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