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偶尔接触“和声张力”一词,但是我们很少会主动的去了解这一个名词的具体含义,近日看导师的博士论文《中国无声性调式和声的张力研究》,才逐渐对“和声张力”这一名词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现在摘抄几段导师论文中,关于“和声张力”的阐述。 在论文中,导师着重对“和声张力指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了说明。首先,和声张力指音乐的音高材料在结构上所呈现出的紧张度以及有逻辑的组织音高材料所呈现出的张度感知。对和声张力的定义表达出和和声张力有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音高材料在结构上所呈现出的紧张度包括由于音的势能而引起的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的音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协和程度,还包括音乐作品本身在音高逻辑方面所构建的系统以及系统下各音的相互关系;其次,和声张力还指音乐中组织音高材料的逻辑方法,它包括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将会以何种方式去实施音高的组织,使之形成人的听觉所感知的和声张力。 后来导师又就“张力”二字的含义做了阐述,“力”原本的含义是指力量、体力。《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力”的解释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叫力。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指力量,能力。”张力中“张”字有伸展开来,使伸开或伸展到一个较大的区域,增强扩大的意思。“张力”一词有三个意思:引起或倾向于引起伸长的两个平衡力之一;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用来表示由相反方向拉紧并引起或倾向于引起伸长的两个力所施加的应力以及由此引起的突变。 和声“张力”在音乐中,借用名词“力”,用以表达声音所具备的能量和效能,他们是听觉带来的冲击力、和音本身所具备的势能、推动音乐发展的动能、声音在瞬间爆发所具备的张力、和声场等。
给水净化给排水列表 给排水论文搜索 一,分质供水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浅议 作者 李田 (好文章,不能复制,自查一下) 二,有关表面张力的几个问题 作者:admin 转贴自: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7-3-29 资讯录入:admin 表面张力是一种特殊的力,它是液体(纯净液体、溶液)性质的一种表现.从微观上看,表面张力是因液体麦面薄层(约10-9米,并非几何面)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它不同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液体表面层具有一种特殊性质.表面张力是分子力的一种宏观表现,在内聚力的作用下,表面层液体分子的移动总是尽量地使表面积减小.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弹性薄膜,这样便出现了表面张力.表面张力起源于分子引力,从其作用效果来看,它属一种拉力. 不同液体表面张力不同,是由于它们有不同的摩尔体积、分子极性和分子力.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密度越大,越不容易蒸发的液体,其表面张力越大,比如:水分子是由氢键缔合的,因此水的表面张力较大.液态汞原子是由金属键缔合的,其表面张力更大.一般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约为40×10-3N/m左右. 液体能否浸润固体,与其表面张力有关.表面张力系数小者(30×10-3N/m左右),几乎能浸润一切固体;水的表面张力系数较大.它只能浸润某些固体.汞的表面张力系数更大,则仅能浸润某些金属. 表面张力系数是表征表面张力大小的物理量,是讨论液体表面现象、了解液体性质的重要物理参量.它与温度、压强、密度、纯度、气相或液相组成以及液体种类等有关,通常,密度小、容易蒸发的液体其表面张力系数较小.液氢、液氦的表面张力系数很小,汞则很大. 1、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微观解释 从力的角度分析:由于液体表面层分子显著地受到液体内部分子引力的作用(这其间也存在着分子斥力,只是分子引力占了优势).表面层外气体或其它液体分子的作用很小.于是,表面层内分子受力上、下不均,所以表面层分子仅受到了一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引力,这一引力导致了表面层分子有向液体内部运动的趋势,宏观上便表现出液体表面具有自动收缩的趋势.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由于液体表面层内出现了一个指向液体内部、自液面而下逐渐增强的分子引力场.液体分子由液体内部进入分子引力场,需要外力做功,其分子势能将增大(类似重力场中举起重物),而液体分子由表面进入液体内部,其势能会减小(类似重力场中下落物体).因任何物体的势能总有减小的倾向,以便使其稳定(势能最小原理),所以表面层的分子总想进入液体内部以获得“安稳”,从而使表面层分子的总势能尽可能减小.这一趋势宏观上使表面积趋于减小,即液面具有自动收缩的趋势. 2、表面张力和分子引力联系的解释 众所周知,表面张力及其形成和分子引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与液面共面相切的宏观力——表面张力,和垂直液面指向液体内部的微观力——分子引力合力,二者的联系如何理解? 如前所述,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因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分子引力的作用.表面层分子总要尽可能地向液体内部钻.这样一来,宏观上整个液面就会处在一种张紧的状态,表面上出现张力,即和液体表面共面且相切的表面张力.分子引力、表面张力的联系可用下面的事例说明类比:一直位于水平面上的小车,通过一个定滑轮在垂直向下的拉力作用下,该车上便会有一沿水平方向的力.分子引力和表面张力的关系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3、表面张力和温度的关系 表面张力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液体分子之间距离增大.相互吸引力将减小,所以表面张力要相应地减小.到达临界温度(物质以液态形态出现的最高温度)时,表面张力减小到零.通常表面张力和温度的关系成一直线;也有的表面张力虽随温度增加而减小,但不是直线关系;有的二者关系则更复杂.表1是不同温度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值. 表1(第二行数值均乘以10-3) 4、表面张力和表面接触物质的关系 表面张力和液体表面接触的物质有关.通常不说明接触物质的表面张力值,是液体和该液体的饱和蒸汽或含有其饱和蒸汽的空气接触时的数值.如果接触的物质是别的气体或液体,那么表面张力将发生变化,这有点类似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如木块与铁块,木块与冰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就不一样·表2是20℃下水与不同物质接触时的表面张力系数值. 表2 5、表面张力和杂质的关系 纯净液体中溶有不同种类的物质时,由于溶液中部分溶质分子进入到溶液的表面层.如此,表面层的结构将变化,分子组成将会改变,分子间作用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表面张力将改变.如:水中溶入酸、酯等物时,其表面张力(系数)相对纯水会减小,并随溶液浓度增加而渐小(20℃下,水中溶有肥皂,表面张力系数将从72.75×10-3N/m,减至40×10-3N/m);水中溶入食盐、蔗糖等物时,表面张力(系数)则会稍稍变大,且随浓度加大而逐渐增大. 纯净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和液体表面的大小无关,但有时表面张力系数也和表面的大小有关,溶解了活性表面物质的液体(如肥皂水)便是如此. 水的表面张力: 一切物质分子间都存在吸引力:同一种类物质分子间的吸引力称之为内聚力;不同物质分子间的吸引力称之为附着力。在流体力学中,水分子是在不断作布朗运动的,水分子间互相存在吸引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吸引力就越大,这就是水的内聚力。水分子的这种内聚力在水表界面上的作用就使得水表界面(其厚度只有水分子直径的数量级)自动收缩的现象称为水表张力。但是,浮漂(固体)周围表面和水(流体)接触之间存在着的吸引力,则是两种不同物质的吸引力——即附着力。附着力和水表张力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力,有其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 回答时间:2006-08-14 17:15:56
经的住考验,能反复验证。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在一定领域内可以解释某些现象的一套理论
科学 SCIENCE 从狭义上讲,科学单单指的是自然科学, 即常讲的理科(理性的学科). 这种 "科学",指的是一门探求一切自然的客观规律(把人文学科与自然相对的分开),以标准化的方式来丈量认识世界,追求自然界客观真理和事实的学科. 而如今,科学一词以不仅仅是这么狭义.广义上的科学,指的是: 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理皆科学,无论人文和自然,皆追求符合客观规律, 探求所有事物的联系,产生原因和本质. 这种"科学"是博大的,是精华,是包容,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进步. 人们的追求,必定是这种科学.
科学家们试想着有一天能够利用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的特性,用某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一个大活人进行穿越时空的传输。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量子纠缠,如果你看了我之前写的关于量子理论的文章,会有所了解。什么是量子纠缠呢?通俗点可以这样理解,构成我们身体微观下的极微小的一种粒子,也就是量子具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它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而且当一对有关联的量子分别向它们相反的方向发射后,无论它们分离的多么遥远,哪怕一粒在地球上,另外一粒已经穿越出了银河系。
当一方显示出某种信息的时候,另一方的粒子马上就可以测量到同样的信息,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为“量子纠缠”,这个理论并不是空想,已经得到了证实。目前人类利用量子纠缠理论已经实现了量子通信,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完全可以对人类进行同样的传输过程。
举个例子。如果A在北京,他想到上海,普通的方式需要几个小时时间,但如果用量子纠缠技术可以瞬间达到,起码理论上可行。只需要在上海放置一个装满粒子的容器,并且与放在北京的同样的容器发生纠缠,这时A就可以进入位于北京的容器,然后启动容器,这个容器会扫描A身体里大量的粒子(有点像扫描机和传真机)。
同时,位于上海的容器内粒子也要接受扫描,并生成一份两组粒子的量子态的对比清单,接着纠缠现象加入作用,基于远距离幽灵作用的结果,那份清单也会显示A身体粒子的原始状态与北京那些粒子状态的符合度。
接着这份清单会发给上海,在那里利用这些资讯来重建与A身体的每个粒子完全相同的量子态,然后形成了一个新的A。这并不是将构成A身体的粒子从北京送到上海,而是通过量子纠缠理论,提取身处北京的A身体内的量子态信息,并在上海重组起来。
不过A真的是从北京被传输到了上海了吗?在上海的只是A的复制品,在北京测量A身体内所有粒子量子态的过程已经摧毁了原来的那个A,这里涉及到了量子力学中有关量子纠缠相关的原理,在量子传输协议中必须说明,物理在传输途中已被摧毁。
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身体其实只是承载我们灵魂的一个机器呢?这个机器由于有能量的循环和适合的条件才使得我们的灵魂飘落在其上,当摧毁人体这个机器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无法附着在这个机器上了,就会展现在量子存在的空间里,其实也是可以在这个宇宙的任何一个它能够存在的地方。
第三个问题是,假如现在我们用特殊的机器设别同时提取三个不同状态下的A身体的信息,结果又将会是怎样的呢?是不是说,能将三个不同状态在的A全部信息完整地进行传输复制呢?
在这种情况下,量子纠缠对人体进行传输就存在一个悖论,假如传输人的特殊仪器能录入三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信息,那么就意味着人类确实存在灵魂,死人与活人所带有的物质信息在极微观下是可以度量的。如果所得到的生命信息是同一种,那么利用量子纠缠理论对人类进行传输就根本无法实现。
无论如何理解,量子纠缠理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事实真相,人类的灵魂是存在的,可能就是以量子的物质状态表现的,所以它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中,比如我们所说的人的灵魂出窍,比如我们在睡梦中到了不同的地方,经历了不同的事情,还有比如我们在休克和昏厥的状态下,有可能就是灵魂离体了!
楼主写的~~真好
张力在字典中有很多解释。举一些常见的给你: 物理学中的张力: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站在你的左右边,同时拉你的两只手,你感到手要断了,两只手同时往出力,把另外两个人拉过来。两只手出力方向相反,这就是张力。 哲学论文中使用的张力:在哲学论文中使用的张力一词,其意义与矛盾相当。简单的说就是两种观点相互矛盾。例如:中国足球世界第一。中国足球不是世界第一。 这两种观点就存在张力。 满意请采纳,谢谢祝你学习进步。
竹篮打水并不空 ——例说水分子张力常言道“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竹篮打水并不空:在竹篮底部和四周的空隙处,张满了无数的水膜。这是什么原因呢?还得从分子间的作用力说起。我们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仅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而且分子与分子之间既有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又有着相互作用的斥力。正常情况下,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若设这时分子间的距离d为平衡距离,那么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若大于分子直径10倍,分子间就几乎没有作用力了);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引力。当竹篮浸在水中时,由于竹篾分子对水分子有引力作用,使得提起竹篮时篾隙间的水分子距离变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就形成了无数的水膜。其实任何水面上都有着一层水膜。这是因为水面一部分运动较快的分子不断跑到空气中去(即水蒸发),使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间的引力也就明显大于斥力,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张力,使得水面好像有一层薄而又有弹性的“表皮”。这也是许多轻小昆虫能在水面上行走自如的原因之一。要说这里的表面张力还真还不小呢,足可以使一些轻质塑料淘米篮漂浮在水面不下沉。但如果水膜一部分受到破坏,其他部分在引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运动。例如,用剖开去芯的木质铅笔制成一个小船,在船后打钻成的小孔里嵌插蜡油,将小船放到水面上,船就前进了。这是因为与水接触的蜡油,破坏了水表面的张力,使这部分水面的张力突然减小,于是船就向着张力较大的方向移动,另外由于扩散,蜡油分子按一定的速度射向水,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产生了推动船前进力。你看,世界多奇妙,竹篮打水也不空,真是留心处处皆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用科学的眼光欣赏这美妙的世界吧!
胃肠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需放置多种管道以方便临床病情观察和治疗,因此,管道护理在胃肠外科护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胃肠外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本文对胃肠外科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了探讨。选取了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间接收的50例胃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人,一组为优质护理组,另一组为一般护理组,最后将两组所得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胃肠外科;优质护理;分层管理;基础护理;技术革新
胃肠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胃肠外科手术会对患者造成很大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痛苦和经济压力,在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也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优质临床护理,既可以帮助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又可以减轻其身体上的痛苦,帮其消除理顾虑,进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
1 资料与 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50例研究对象中,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在(34.2±5.4)岁,其中有32例为男性患者,18例为女性患者。胃肠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直肠癌、胃部肿瘤、胃穿孔、十二指肠穿孔等,均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优质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一般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一般护理服务。
1.2方法
1.2.1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 随着我院责任护理模式的改进,护理 规章制度 也得到进一步完善。近来分层管理模式正为医院各部门广泛关注和运用,使医院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护理服务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医院应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2]。首先要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具体的服务内容;重新建立分层培训管理机制,结合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级别的不同对其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做适当的安排,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工作能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时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对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有欠缺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指正,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1.2.2加强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如舒适的休息环境、严格卫生的治疗器械、与患者适当的沟通等等。对于入住到医院的胃肠患者,首先要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卫生的病房,向其宣传和普及护理知识以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在患者的床边,尤其是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建立流动式的护理工作站,加强护理流动车的巡逻检查工作,可以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多个流动输液架,方便手术后的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帮其缓解心理上的顾虑,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等等。
1.2.3加强技术革新 由于胃肠疾病和容易导致患者及其周围的人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加强胃肠护理技术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3]。如对于结肠癌患者来说,手术后使用的人工肛门会给其带来严重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粪便很容易污染到造口周围的皮肤,发出异味,并容易产生由于感染导致的并发症。此外,由于恶劣的气味和不忍直视的画面,让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害怕被家人和朋友嫌弃、厌恶,有些患者还对癌症和死亡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良好、完善的护理技术,并加强及时更新,利用先进的护理技术尽量为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增大痊愈的速度。
2 结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小组中,有18例患者取得显著效果,5例患者效果较明显,2例患者的效果一般;在一般护理服务小组中,有8例患者的效果显著,12例患者效果较明显,5例患者得到的护理效果一般。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3 讨论
笔者认为,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点。平等对待健康人、残疾人和疾病患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服务;将护理、生理和心理护理的服务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把护理服务的科研、管理、对策、环境和效果作为一个整体;将治疗前、治疗时、治疗后的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时间上的整体。
在我院肠胃外科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使患者的医疗环境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硬件设施的舒适度也有所增强。临床护理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同时的促进与维护。除了要帮助患者消除身体上的痛苦外,还要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安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其社会需要,同时通过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获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4]。
本次调查研究是严格按照优质护理的服务计划进行的,并根据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患者的实际病情细化工作环节、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技术的革新,使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其及其家属的满意率。
4 结语
在本次胃肠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过程当中,笔者获益匪浅,得到深刻的认识。胃肠外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都是相对复杂的,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素质上都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优质护理服务达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在掌握最新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已获得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加上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一定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骆菊英,朱慧琴,罗庆玲.优质护理在胃肠外科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6:419.
[2]严娜萍,任品芬,王品楠.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6:77-78.
[3]陈敏.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224-225.
[4]王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纠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27-1128.
【关键词】外科;胃肠减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0254―01
护理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 措施 ,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共进行胃肠减压术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年龄17―80岁,平均58岁。肠梗阻40例,胃癌5例,胰腺炎12例,胆石症8例。
1.2 胃肠减压方法先将患者充分准备后,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胃管,用液体石蜡油充分润滑全管后,将胃管从一侧鼻腔轻轻地、均匀地插入患者的胃内,边插边瞩其吞咽,同时耐心地告之不要紧张,要放松。待插入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
2 护理
2.1置管前 普外科患者均为清醒患者,所以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2.1.1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
2.1.2说明置管过程中不适,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1.3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及配合的重要性。
2.2置管中
充分润滑胃管:润滑的长度为需要的插入的长度。插管中,病人若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做深呼吸或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以减轻不适。插入不畅时,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提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对清醒病人插管,由于患者恐慌,加之疾病带来的痛苦,有时不�与医务人员配合,所以成功率可能会降低。根据我科临床可采取口含温开水或石蜡油使患者唾液分泌增多,促进吞咽动作,有时也可坐起插管。插管时先将胃管与鼻孔平行插入2cm后改呈60°角,继续插入至鼻咽部,约插入15cm后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使胃管顺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定。
2.3检查胃管是否通畅的方法:
2.3.1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
2.3.2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
2.3.3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mL空气,同时用听诊器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音。然后,用注射器抽尽胃内容物,以胶布固定在鼻尖部,接上胃肠减压器。
2.4胃管固定方法:传统的固定方法因受出汗、胃管重力影响,固定的胶布�脱落,经改良后的胶布固定法克服了以上缺点,大大减少了胃管因固定不当而脱出的机率。方法是首先将固定处管周的石蜡油和病人鼻梁上的油渍用纱布擦净,用3m贴剪成碟翼状备用,将剪好的胶布头部固定于鼻梁上,胶布两翼分别缠绕于胃管上,一般每日更换一次,汗液分泌物浸湿胶布后应及时更换。
2.5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有无出血情况,如有鲜红色液体引出,说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及时通知医生。观察胃液的量,判断吸出量是否过多而影响水电解质平衡。应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及速度,若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应与医生联系,及时纠正。
2.6基础护理在置管期问,随时评估病人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感染及咽部不适情况作好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定时清洁鼻腔;长期使用胃管病人,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改变胃管置人部位,避免胃管压迫鼻腔黏膜或软骨,引起鼻孔黏膜溃疡或坏死。加强呼吸道理保持适宜的病室温湿度,一般温度为18―20度,湿度为5O一70%,经常协助病人拍背咳嗽、做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3]。
2.7拔管的护理肠蠕动恢复,肛门有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胃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以减少刺激。拔出胃管后,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3 胃肠减压管脱出的原因:留置胃管是普外科术后各种引流管中最不适的引流管。
3.1对于神志清楚的部分患者由于对鼻胃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之承受着病痛和疾病带来的心理冲击,不能耐受鼻胃管所带来的咽痛等不适,情绪急躁将胃管强行拔出。
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不适,稳定患者的情绪。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②留置胃管期间,向鼻孔处滴石蜡油,每日1次。减小胃管与鼻黏膜的磨擦,减少不舒适感。
3.2固定不牢,自行脱出主要原因:①鼻胃管固定不妥,胶布成为活环。传统的方法是将胶布绕管缠绕360°,然后交叉粘贴在上唇面颊部。缺点是缠绕鼻胃管的胶布�受鼻涕浸湿,形成活环,上唇面颊分泌的油渍�造成胶布失去粘性而脱落。②鼻饲治疗或胃管内注药时因操作不当或病人不注意或活动时均可导致鼻胃管脱落。
3.3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 鼻饲治疗时由于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调节加大胃管营养液的滴速,或鼻饲物过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营养液倾倒入胃,引起胃部不适引起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同时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少,当鼻胃管被药物、黏稠的胃液、食物残渣等堵塞造成不通时,胃肠道的积气积液不能排出,造成胃肠道的逆蠕动,鼻胃管和胃内容物一同呕出。
4 预防对策
4.1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关心体贴,耐心解释病情,讲述鼻胃管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鼻饲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营养状�的作用以及经胃肠道用药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昏迷病人护士应向家属讲解,以取得配合,做好监护避免将鼻胃管自行拔出。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
4.2做好胃管知识的健康 教育 为了保证宣教效果,应在插管前、后多次宣教。在插胃管前宣教时,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留置胃管的意义和脱落的危害,胃管固定方法及如何防止胃管拔出。通过宣教,引起患者的重视,掌握在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时动作宜缓慢,不要突然变换体位,不要牵拉胃管。在发现或无意识中将胶布抓脱落时,及时按信号灯让护士重新固定。
4.3加强巡视特别是加强夜间巡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解决。对意识障碍患者,在无护士专人护理的情�下,进行适当和有效的约束,防止无意拔管。 护理操作中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大家去思考,去反复的推敲,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死板的,其实每一项操作都会有人性化护理穿插与整个操作当中,就需要大家去努力,增强病人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5 体会
胃肠减压在普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术前都要留置胃管。所以护理人员要熟悉局部解剖和操作方法,力争插管顺利,减压通畅。不断 总结 经验 ,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常巡视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建芳_夕 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及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3卷第1期
[2] 郭桂芳姚兰_夕 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在文坛中赫赫有名的她,却因为和胡兰成的失败婚姻,最后只得远走他乡!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现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张爱玲也曾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南北一家亲》等六个剧本,之后也曾从事翻译与考证工作。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过宋淇介绍给夏志清先生,肯定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誉国际。张爱玲遗产的继承人是宋淇夫妇,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出水面来,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人性意识;悲剧 论文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诠释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性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初,她以小说集《传奇》和 散文 集《流言》名震文坛,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女才子,1952年,她悄然移居境外,似一颗彗星划了一条美丽的轨道,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杰出的作家”“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的观察的透彻和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的确如此,当我们今天“借助古老的记忆”重新解读她的作品时,我们的灵魂仍被深深地震撼着,仍受到强烈的撞击,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她那颗“冷酷”的心、她留下的那些深远的启迪。本文试从张爱玲的经历、创作题材和她介人人生的切人点等方面谈谈她的小说的人性意识。 一、传奇生涯对张爱玲人性意识形成的重大影响 张爱玲出身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她有着显赫的身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是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母亲是一个受西方 文化 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寂的新派女性。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这种生活使张爱玲过早地钡略到了生存的阴暗与没落的一面:“像拜火神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的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了张爱玲的内倾性格。在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当中,有两件对她的写作乃至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值得一提: 中学 毕业 那年,在一次“糟糕的讲演”中,后母动手打了张爱玲,她给予防卫,便遭到父亲的毒打,并且被囚禁达半年之久,她不仅丧失了自由,连生病也不能请医生,只能躺在床上想着那蓝色的月光,体昧着颜色的杀机、时间的苍凉和生命的暗淡.幻想着逃脱计划.像基督山伯爵、三剑客一样.最后,张爱玲在一个隆冬的夜晚,从那充满腐败气味的家庭逃走,从此再也没回去过。种种不幸,使得张爱玲变得敏感、沉静、庄重而忧郁,过早地接触社会,认识人生,使她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形成了浓郁的悲观气质。 此外,在香港读大三的时候,香港战争爆发,枪声、炮火给她的刺激是空前的,战争的恐怖已深深地渗入她的骨子里,战争给了她幻灭、虚无和绝望,她亲眼看到炸弹如何把“文明”炸成碎片,将人剥得只剩下本能,所以她坚信:“人性去掉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人类的文明努力要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基于这样的认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就具有了某种行为逻辑的一致性,太多坚定地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至高目标。如《十八春》中的曼璐,为了拴住祝鸿才的心,达到“跟定了他”的目的,她竞不惜牺牲自己亲妹妹的幸福,帮着祝鸿才设计占有了曼桢。《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要挽住“时代的巨轮”,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丑恶到荼毒亲生侄女,为满足自己的情欲,以侄女为诱饵来吸引年青人,人性变得何等得冰冷,何等得可怖。 正是由于张爱玲那传奇式的家庭和求学经历,使她对时代的观察、人性的剖析完全站在另一种人性的高度。 二、用人物形象的悲剧,演绎人生,诠释人性 张爱玲说:“写斗争,写壮烈,虽给人’兴奋’,给人‘力’,但投有美,‘缺乏人性’,也不能给人启示,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好作品”;“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自己的 文章 》)。在她的小说中,她总是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来演绎人生,诠释人性。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对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被傅雷称之为“我们文坛最完美的收获之一”的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是一出最为彻底的展示了在古老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的悲剧。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里的性格变异的女人。她由一个小麻油店业主女儿的身份做成门第颇高的姜家的二奶奶,是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因此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受到深深的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得厉害,越是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情欲的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起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火,结果当情欲变相地借金钱之欲显形时,她丧失了人性。她的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就在她爱上了风流少爷——小叔子姜季泽,当她的小叔子将祖上遗留的那份家产挥霍得所剩无几,跑到她家向她倾诉起“爱情”来的时候,起初她也感到一种“细细的喜悦”,然而转念一想:“他难道是哄她?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便立即警觉起来,暴怒起来,她把扇子向他掷去,打翻了酸梅汁,泼了他一身。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以至于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子长白是个太少爷,他完全受着母亲七巧的控制。她给他娶了“不甚中意”的芝寿,扶正了绢姑娘,却不让他与妻妾同房,整夜陪她“抽大烟”,在她的折磨下,长白的妻妾相继离开了人世,“长白不敢再娶,只在妓院里走走”。她对女儿长安也是一样,给女儿裹脚,使女儿不能正常读书,安排女儿的婚姻,活生生地埋葬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对于张爱玲,认识人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而且这种认识,既不能给人带来安慰,也无助于现实处境的改变,相反,它将人放置于空虚、幻灭的重压之下。因此,张爱玲的小说是“没有多少亮色的无望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三、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性的虚伪 雨果说:“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的典型这两者圆满的结台中,才产生出近代的天才。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不但以审美的方式观照世态,同时也以“审丑”的跟光介人人生,还原人性的真实本性。她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暴露出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在她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烧着一炉炉“性心理、性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的沉香,牵动着读者心头上的一丝丝痛楚。 《花凋》中的郑先生是个遗少,“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尸骸”他“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养了一太群孩子;“全家不断吃零食,坐汽车看电影”,可是当女儿川嫦生病时却“不愿把钱扔在水里”,让其“一寸一寸地死去”,死去后,花钱在其坟头添个太理石的天使,碑上撰制着新式的行述:“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作者通过对一个没落时代家庭的叙述,揭露了一个虚假、做作的旧家庭,展示了在“家”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下,人情、亲情的虚伪、自私、做作。 《沉香屑第二炉香》和《金锁记》两书中的人物蜜秋儿太太和曹七巧经历相同,都是守寡之人,性格不同,但都为了自己失去的完美婚姻,破坏自己女儿的婚姻,有意霸占着自己的女儿,让她们过着与自己一样的生活。作品用深沉的态度,审视着“伟大母爱”隐藏下人性的虚伪。 四、写“无爱”的婚姻。揭示人性的丑恶 恋爱和婚姻是张爱玲的中心题材。她在《自己的文章》里说:“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的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张爱玲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 故事 ,但无法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小说中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是毫无爱可言的,她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她,用白流苏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而范柳原更谈不上爱白流苏这个破落户中离过婚的少妇,他是一个讲究“精神恋爱”的男人,“他要地,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在他们之间出现了“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丑恶”。他们本无真心,只是进行一场恋爱的智斗。说到底,他们只是在互相利用互相玩弄。如果不是香港的战乱极其偶然地成全了自流苏,那么她最好的结局不过是成为范柳原长期而稳定的情妇。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男女之间都无真情.人人戴着面具在爱情的舞台进行着玩世不恭的精神游戏。如果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写自流苏和范柳原还仅仅是一种“无爱的婚姻”,却用“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遮饰着虚伪丑恶”,那么,《心经》中的许 小寒 变态的恋父情结,那已是一种违背正常伦理的丑恶的道德的沦丧了。 《心经》里许小寒与她父亲峰仪之间存在着畸形的父女恋,她明明知道自己的真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她因为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请听她对父亲的一番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你也会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休记得这一切。”可当她得知父亲因为“有钱,有地位”而与“人尽可夫”的绫卿同居后,出于报复宣布与龚海立订婚,并宣称“我需要一点健康、正常的爱。”她母亲提醒她并不爱他时,她又坦言:“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而她哆嗦着感到她自己已经“管不得自己了”。 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爱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结果只能毁了自己。张爱玲就是这样通过写“无爱”的婚姻.揭示人性的丑恶的。 总之,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张爱玲正是用这种人生态度审视着加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的男男女女,给我们讲述“30年前还没完”的“传奇”故事的,她的作品揭示出的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人性之虚伪、自私和丑恶,饱含深深的悲剧感,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百年张说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依据20世纪以来对张说研究的文献,从文学史意义、生平与仕历交游、思想、诗歌、文章与传奇等几个方面对张说的百年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
[关键词] 百年;张说;研究;述评
Abstract: Zhang Yue is a famous literati and statesman at the turn of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rticle bases on the material of literature from 20th century,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n Zhang Yu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history, life & official position, thought, poetry, essay & legend, etc。
Key words: 100——years; Zhang Yue; researches; review
“开元宗臣”张说在初盛唐转变之交,“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1],身兼朝中重臣和文坛翘楚的双重身份。然而对张说的研究,却跟张说应有的文学史地位极不相符,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才逐渐进入文学研究视野。目前的研究专著仅见《张说年谱》[2],研究论文有大约六十篇。本文将全面梳理百年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总结主要成就与不足,展望张说研究可供拓展的研究空间。
文学史意义与地位述评
陈子展的《张说一千二百年忌》是20世纪对张说进行专文评说的开山之作,文章旗帜鲜明地指出:“有唐代隋,张说显贵于开元盛时,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很足以抬高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他能主一时坛坫,开一时风气。”[3]惜此后嗣响寥寥。近二十五年,张说的文学史地位渐渐凸显,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张说在初盛唐之交文坛上所起的作用。葛晓音在《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中,认为张说是介于四杰、陈子昂和盛唐诗人之间的过渡人物,为盛唐文学勾勒出“奇情新拔”、“天然壮丽”的风格和“属词丰美,得中和之气”的旨趣相结合的理想艺术风格[4]。许总《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将张说置于文化史中予以观照,认为盛唐诗的繁荣除了政治社会背景及文学史自身规律因素外,张说及张九龄标举弘远阔大的审美境象并提拔众多杰出诗人,以其宰辅地位的权威性力量,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和走向,是不可或缺的主观因素的一环[5]。邓小军《盛唐时期诗歌人文意义的再发现》指出,以张说为代表的盛唐人把唐诗提升到与六艺经典同等的高度[6]。这些新见的提出,对于确认张说的文学史地位很有推动意义。
概而言之,对于张说的文学史地位的认识整体上尚有不少值得审视和开拓之处,研究相对薄弱,视野较为狭窄。对张说文学史意义和地位的评价,乔象钟《唐代文学史》涉及张说生平、文学业绩以及诗文、传奇、版本,认为其是“盛唐文学的开路人”[7],是当下文学史对其评说最为详尽的。其他对张说立有专章的文学史还有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8]、章培恒《中国文学史》[9]、聂石樵《唐代文学史》[10]、王永宽、白本松《河南文学史》[11]等,而更多文学史则对张说只字不提或一笔带过,不重视其文学史地位。在张说在初唐渐盛文学的转型意义未被学界正式确认之前,这种局面还将维系很长一段时间,学者对张说意义的探讨,一时之间还很难激起研究的热潮,但是张说文学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已经渐渐呈现升温之态势。深入理解张说的文学思想、文化活动和诗歌散文创作实绩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剖析其研究未受重视的原因,是将来张说文学史意义研究或有进展的突破口。
生平、仕历与交游研究
对张说生平与仕历考证发明甚多的《张说年谱》,对谱主的文学史地位、籍贯、生平、交往以及作品系年都有比较确切的论述,体例完备,言简意赅,参考价值很高。傅璇琮通过对《唐才子传》的校笺,也梳理了张说的生平、仕途、文学诸方面[12]。海外汉学也对张说的生平及诗歌予以考证评价,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张说传记与文学》[13]、美国学者克罗尔《张说卒日考》[14]、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张说及过渡到盛唐》[15]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张说生平仕历的某些细节。通过这些努力,基本理清了张说的生平与仕历的若干问题,比如籍贯归属,就考证得相对明晰;但家世脉络、仕宦系年等似是而非的问题,仍然有待廓清,以明了张说的仕宦生涯对“开元之治”和“盛唐气象”形成的确切贡献。
对张说的政治与文化意义进行评价,学界做过一些努力。曾智安《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 *** 到来的曲折过程》论及张说在贬谪生涯中汲取教训经验,主动迎合玄宗追求时用的政治观念,逐渐实现对现有吏治格局的突破,对盛唐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6],突破传统囿见,颇见新意。汪篯提出的“吏治与文学之争”为学者关注,杜晓勤《“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前期诗坛之影响》指出开元前期张说等“文学”派,较之姚崇、宋璟的“吏治”派实则处于劣势,这对于文学的影响是促成以张说为核心的贬谪诗人群体的形成;而张说开元九年复相以后对文坛的积极影响和对诗歌艺术发展的推动,要到开元十五年以后逐渐显现[17]。作为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张说引起了很多关注(包括负面的,如其对封禅的鼓吹、“泰山”称谓的由来等),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但是与文学相关的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张说在国史监修与大型图书编撰中的文化意义、身为文儒的文治主张、三度从戎生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后进的诱掖奖劝对盛唐文学的带动意义,都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张说交游和同时代作家的比较研究中,丁放《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力证“二张”是开元政坛和文坛的双重领袖,同备识拔文士之功,并考察二人诗歌的渊源和创作倾向,得出结论二张集团代表的是盛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18]。张说、苏颋合称“燕许大手笔”,两人散文充溢着格调雄浑、气势恢弘的盛唐气象,开启了由骈趋散、清拔宏丽的一代新风,王太阁《论“燕许大手笔”》就苏张之关系、“大手笔”之由来及演变、“燕许”散文的共性与个性详加考论,指出二人在唐文由骈趋散的发展史中的开拓之功[19]。但纵观研究史,张说与其他士人的交往研究所见寥寥,实则张说与初盛唐诸多文士如杨炯、李峤、崔融、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卢藏用、王翰、王湾、李邕、贺知章、孙逖、孟浩然、崔颢、房琯、高力士皆有过从;而以张说为中心的代表初盛唐文化转型的士人群体的研究几乎仍是一片空白,珠英学士集团、集贤学士集团、湘岳贬谪诗人群三个文士团体中张说的地位和意义等重要问题,则较少有学者论及。若能从张说为圆心的诗人交游与诗人群的角度来把握初盛唐文人交往,对于全面理解初唐渐盛的时代风尚和文化背景,当是不无裨益的。
思想研究
唐朝的宗教文化政策是“三教并流”。张说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认为张说是以礼乐和仁义扭转初盛唐之交学术风气的关键人物和在复兴儒学的进程中文儒知识阶层的领军人物[20],持论比较中肯。张说的佛禅因缘也很深,张海沙指出张说不仅与僧人交往甚密,还参与译经,深受空观和定慧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禅学思想促使张说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崇尚天然、素而不饰的观点,对其创作由初唐渐入盛唐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21]。总体来说,在唐代“三教调和”的背景下,对张说儒释道的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其思想的主导性和偏向性,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甚突出;对张说三教思想的融合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影响问题、道家思想的表现与在文学创作中的印记等问题还重视不足,仍需要做更深入地考察。
文艺思想方面,作为盛唐气象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张说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又强调文学表现的各种艺术,其文艺思想对于初盛唐文风的转变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杨洁琛比较完整概括了张说的文艺思想,其《“完美”的追求:张说文学思想论略》认为张说兼备功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强调“风雅”、“吟咏性情”,再加上对“风骨”、“滋味”、“文采”、“声律”更为具体的要求,构成张说传统儒家诗教的思想体系[22]。尽管还有一些论文对张说文艺思想已有一些总结,但仍然值得继续探讨,以对张说在初唐渐盛过程中之于文学的意义予以确认,在更为总体的把握和综合的考察中,横向比较其与同时代的有突出创见的文艺理论提出者如陈子昂、苏珽等的异同,有助于重构张说在中国传统思想史和文艺理论史上的地位。在初唐向盛唐文学转变中,唐初史学家、四杰、陈子昂等已经在理论和创作上有所准备,但是就整个文坛来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创作风尚和创作队伍。要使整个社会出现文学高度繁荣的局面,这一任务事实上是由张说来承担的。张说以四杰、陈子昂的诗歌、散文理论为基础,综合诗歌发展的方向和主张,提携后进而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创作队伍,改变了个人孤军奋战变革文风的局面,转向形成团体创作的兴盛繁荣,以共同的审美风尚带动诗风的转变,推动了当时诗潮向盛唐转变的进程,这应该是将来张说思想研究的方向。
诗歌研究
闻一多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张说的第一人,他把张说的诗介于初盛唐之间,张说不仅承继初唐风格,而且作品整篇匀称,无句可摘,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代表盛唐新调,并认为他是“试帖诗典型的建立者”,对唐诗的影响重大[23]。但此后便无嗣音,学界往往笼统地认为张说多作应制诗,充满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基调,往往与初唐的上官体、颂体诗相提并论,谈不上对张说诗歌艺术价值的客观评价。
八十年代以来对张说诗歌研究多维度次第展开。许总《论张说与盛唐诗歌审美理想》将张说的诗歌艺术创作置于唐诗史的大背景中,认为其诗歌创作实践以时代性主题为基点和核心,其多样化表现特点是时代各种艺术范式和类型的融汇,提到其对诗境的构造是对新的艺术理想和境界的标举和倡立[24];杜晓勤从文化阐释的角度指出张说在诗歌表现题材、诗歌形式、诗境、骨力等方面都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开创盛唐诗歌新风貌作了全面的准备[25]。还有一些论文对张说诗歌的研究涉及到风格、境界、气象、韵味、体裁等诸方面,张说诗体现魏晋与齐梁诗风的结合的倾向,是初唐跨入盛唐的新起点的标志之一,其诗歌创作在题材深化、构思方式、文体类型、表现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这些认识是非常可喜的。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如张说诗歌发展脉络、诗风的多样性、诗学渊源及影响、时代性主题的表现力度、应制诗的价值估量等则几无学者触及,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挖掘。
题材方面,学界对张说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山水诗的关注相对较多,如葛晓音《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开元前期的山水诗虽然再度复兴了齐梁诗风,却并未重蹈其绮靡的覆辙,原因之一便是张说的正确引导,兼取大、小谢两种不同的风格,促使晋宋与齐梁两体趋于合流;而张说更大的贡献在于其以一代文宗的地位引导诗歌发展的方向[26],概括张说在山水诗的发展上所做的努力。张说贬谪岳州,诗风为之一变,人谓得江山之助,关注者相对较多,这对于研究的深入很有帮助,但对于其山水诗承前启后的意义似乎未能形成共识,而对张说其它地域如京洛、蜀道、荆州、岭南等诗作则未加深究。张说其他诸如送别诗、边塞诗、感怀诗、咏史诗、感怀诗等题材,都没能引起学界重视,对张说诗歌艺术如体裁、格律、修辞等方面的研究也是亟待填补的空白。目前所见极少部分涉及到地域、音乐等题材的研究论文是对张说诗歌进行多面阐释的尝试,丰富了研究的畛域,但是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少有创获,这也许是将来张说诗歌题材研究突破的重点,而张说诗歌对于后代诗人诗作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散文、骈文及传奇研究
张说存文二百五十余篇,但对其文章方面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一方面是散文研究方法论上的单调,一方面也在于对张说文价值认识的不足。初唐时骈文大行于世,张说将部分表奏改为骈散夹杂,在应用文转向散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过渡作用,如王太阁《论张说散文创作的“新变”》认为张说开一代散文之新风,文章体式上运散体之气于骈体之中,气格情调则于宏丽之中洋溢雄浑之气,文法技巧开创以传记手法撰写碑志[27],颇有建设性,然而对此的探讨却显得异常单薄。而对于张说散文“大手笔”的认识则相对深入一些,如肖瑞峰《论“大手笔”张说的散文》从时代特征着眼,以张说的礼乐雅颂和碑文墓志两类文章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散文特点是创作手法多样,体式骈散兼行,气势雄浑,肯定了张说在文体革新过程中最早大量创作“笔”类应用文的重要作用[28]。张说的碑志久负文名,他力图摆脱传统碑文虚假和程式化的弊病,以创作手法之新、章法结构之变开创了碑志文创作的新局面,但费解的是,学者很少对这块肥沃的土地勤加开垦,几无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对张说文研究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整体把握,往往未能深入,少有研究者通过作品的细读来把握张说的创作心态,多凭一、两篇作品的阅读印象遽下结论,往往采用简单的印象式的批评术语,缺乏对其散文与韵文创作真正深入的剖析。张说在唐代文章史的发展中具有转折作用,研究其文整体的创作情况,探讨其骈散相间、运散于骈的艺术创造,以及其于宏丽之中洋溢雄浑大手笔的气格,对确定张说的文学史地位是很有帮助的。
传奇研究是张说研究中的新领域。早在五十年代,王运熙就提出张说可能是《虬髯客传》的作者一说,认为其可能填补盛唐无传奇的空白[29],但臆测大于坐实。对张说传奇进行考论后面还有一些视野有所开阔的研究成果,然而囿于文献的匮乏,对于张说是否撰有传奇,撰有哪些传奇,学界尚未统一认识,这限制了张说传奇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版本与系年考证
作品系年与考证方面,陈祖言《张说年谱》和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30]对张说的大部分作品予以系年,据理考证、精细梳理,不可不读,但其中仍有一些遗漏舛误之处;朱玉麒在整理《张说之文集》过程中检讨张说诗文重出、误收的几类原因,并对重出于他人名下的张说作品二十八篇、误收于张说名下的他人作品二十四篇进行了辨识,很见功力[31]。版本方面,万曼对《张说之集》的版本介绍详尽可信,颇有发明之功[32];朱玉麒研究宋本《张说之文集》的流传,对宋刻本的著录与影宋本的发现作了介绍[33],材料详赡,考辨精细,较有参考价值。
既是初唐渐盛之际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又兼为唐代诗文由初入盛的发展过程中关键人物之一,张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文学特长建功立业,展现盛唐蓬勃慷慨的精神风貌,但是张说研究整体上来说仍然相对冷落,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通行的唐诗分期研究法,忽略了过渡阶段的作家作品;其二,研究多以印象式的批评为主而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张说文学以歌功颂德为主调;其三,张说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坚分子,本身会受到历史阶级主义者的批判,而力倡封禅,则被认为助长了玄宗骄奢淫逸的执政作风。可喜的是,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文学研究方法的丰富、文献资料的新发掘和整理,新时期张说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涵盖文艺理论、美学思想、诗歌创作、散文韵文创作、传奇创作、文化政策的制定及其文化活动、文士提携、对盛唐文坛的影响等诸方面。但是各方面的研究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和谬漏之处,研究领域狭窄,热点过于集中在其政治地位、山水诗等,研究往往失之总体性、厚重感,尚不足与张说在文学史的地位相匹配,还有很多空白亟待填补(如,仍无学术专著以及点校本、注释本面世)。加之学界对张说的研究向来关注不足,且言其一端,各自为阵,没有出现以张说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者,目前很难扭转张说在文学研究史上地位不高的现实,这是十分遗憾的。学界呼唤对张说更为整体、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昫。 旧唐书(卷97)[Z]。 北京:中华书局,1975。 p3057。
[2] 陈祖言。 张说年谱[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
[3] 陈子展。 张说一千二百年忌[J]。 现代文学:第1卷,1930——12——16。
[4] 葛晓音。 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1995(2):p191——208。
[5] 许总。 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J]。 中州学刊,2002(2):p91——95。
[6] 邓小军。 盛唐时期诗歌人文意义的再发现[J]。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5):p101——103。
[7] 乔象钟,陈铁民。 唐代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p246——261。
[8] 谢无量。 中国大文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本影印,1918。p38——39。
[9] 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中)[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p43——46。
[10] 聂石樵。 唐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99——301,p407——410。
[11] 王永宽,白本松。 河南文学史(古代卷)[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p340——343。
[12] 傅璇琮。 唐才子传校笺(卷一)[M]。 北京:中华书局,2002。p130——139。
[13] [日]吉川幸次郎。 张说传记与文学[A]。 吉川幸次郎全集(卷11)[M]。 东京:筑摩书房,1975。
[14] [美]克罗尔。 张说卒日考[J]。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and Reviews,1980(2)。
[15]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初唐诗[M]。 北京:书店,2004。 p293——322。
[16] 曾智安。 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 *** 到来的曲折过程[J]。 文学遗产,2006(1):p57——65。
[17] 杜晓勤。 “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前期诗坛之影响[J]。文史哲,1997(4):p60——64。
[18] 丁放。 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J]。文学评论,2002(2):p153——159。
[19] 王太阁。 论“燕许大手笔”[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p41——45。
[20] 葛晓音。 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J]。文学遗产,1998(6):p30——44。
[21] 张海沙。 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p106——118。
[22] 杨洁琛。 “完美”的追求:张说文学思想论略[J]。郑州大学学报,1999(2):p15——20。
[23] 闻一多。 说唐诗[A]。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p114——120。
[24] 许总。 论张说与盛唐诗歌审美理想[J]。辽宁大学学报,1997(5):p36——40。
[25] 杜晓勤。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p266——309。
[26] 葛晓音。 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J]。 江海学刊,1991(6):p146——154。
[27] 王太阁。 论张说散文创作的“新变”[J]。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p120——123。
[28] 肖瑞峰,杨洁琛。 论“大手笔”张说的散文[J]。清华大学学报,2003(6):p17——22。
[29] 王运熙。 “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N]。光明日报,1958——3——2(5)。
[30] 陶敏,傅璇琮。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M]。 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p193——664。
[31] 朱玉麒。 张说诗文重出误收考[J]。文教资料,2000(3):p115——131。
[32] 万曼。 唐集叙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2。p39——42。
[33] 朱玉麒。 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J]。文献,2002(2):p87——104。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二张研究 张说、张九龄不但是初盛唐之际极为重要的政治家,而且是当时诗坛的领袖,对盛唐诗歌兴盛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加上他们本身的文学创作成就比较大,故本世纪有关他们文学作品和创作活动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一、张说研究 关于张说的专题论文,本世纪上半叶只有一篇,即陈子展的《张说一千二百年忌》,大部分成果产生在八十年代以后。张说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张说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陈祖言的《张说年谱》、傅璇琮《唐才子传笺证》第一册"张说"条、乔象钟《张说》等。 关于张说的籍贯,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曰范阳人,一曰洛阳人。陈著对此两说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辨,最终认为,张说籍贯河东,范阳既是越认,洛阳亦属讹传。。傅著则认为,张说籍贯应为洛阳人。 对于张说生平重要行事,陈著发明较多。如张说制举登科之年,《新唐书》等说是永昌元年,清人徐松说是垂拱四年,据本书作者考订应为载初元年;张说迁荆州之年,唐史学者岑仲勉《唐史余沈》提出开元五年、六年两种可能,本书作者则认为是开元五年;张说镇并州之年,《旧唐书》说是开元七年,本书认为应是开元八年,等等。 另外,作者还化了大量的笔墨考证了张说与盛唐著名文士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的提携,强调了张说对盛唐文学兴盛的巨大贡献。将张说诗文能考知所作月份的,都予以系年。不能确定作于哪一年,只能确定一段时期的,则系于这段时期的最后一年,并予以注明。这些都有助于对张说文学创作活动和诗文成就的进一步研究。傅著在陈谱的基础上稍有补充。 张说诗文成就研究 对于张说的文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陈子展在《张说一千二百年忌》中作了较详细的、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张说"是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学家,今年是他的一千二百年忌。现在我们要提起他,就该重估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至少也该知道他在当时文坛上的位置。""他在当时,不曾明白的提倡散文。他的文章也还未脱出整体的型范。可是他以碑文墓志叙事之文见称当世。而他的文章也很可以拿来代表那时文体由整列散的这一趋势。""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也就正因为他的文章能把握当时的社会意识的缘故。自然,他于当时文坛上有不小的权威,有不小的影响。……有唐代隋,张说显贵于开元盛时,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很足以抬高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他能主一时坛坫,开一时风气。……他在文学上虽不曾有若何明白主张,而宋初《新唐书》却把他列在王杨和韩柳之间,作为由王杨变到韩柳的一个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 在四十年代,闻一多把张说划到盛唐时期第一个复古阶段"齐梁风格"的作家群中,但他又认为,"张说的诗比同派其他诗人写得深刻,如'闲居草木待,虚室鬼神怜。'(《闻雨》)竟有泛生主义看法。又如:'云霞交暮色,草木喜春容。'(《侍宴浐水赋得浓字》)态度更为积极,认为自然是神秘而有灵性者。……张说的'雁飞江月冷,猿啸野风秋。'是模仿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中的两句,而他的身分官职,正好证明他是直接继承了初唐的风格。"张说的《还自端州驿与高六别处》五律一首"整篇匀称,无句可摘,才是盛唐新调","张说的诗能高于这一派的小家诗人,这是重要的原因"。"他又以自己的地位把这种作风加以提倡,当时除了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大家之外,一般想由科举出身的举子们谁不竞先响应。因此,我们有理由把张说说成是试帖诗典型的建立者,也就是他对唐诗所起的重大影响,而试帖诗的影响唐代诗坛,也就是张说影响的普遍化了。" 此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学术界似乎将张说淡忘了,无论是文学史还是唐诗研究专著对张说大都很少提及或一笔带过。直到八十年代,人们才又开始注意张说的文学成就,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新作出评价。如陈祖言在其《张说年谱·前言》中就着重强调了张说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他主要的建树在文学上。他'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是开元前期的'当朝文伯',而唐代文学由初入盛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时期最后完成的。""张说所奖掖的文学后进(包括一些和他年龄差不多的人),现在我们能考知的就有:张九龄、贺知章……等二十余人(还有些当时以文学受知于张说,日后却并非以文学著称者,如房琯、李泌、刘晏等)。这简直就是一张开元前期的文学家名单!这批人又提携了一批盛唐的大师,如张九龄之于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之于李白,孙逖之于李华、萧颖士。可以说,张说的'延揽后进',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张说本人的文学成就,本书作者认为,"他的碑志文和山水诗尤其出色","同时,张说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曾以权威的口吻对当时的著名文人逐一作了精彩的评论。"文章还说:"要了解张说对唐代文学的贡献,还应注意他和玄宗的关系。玄宗尚在东宫时,张说为太子侍读,两人就异常亲近。后来张说又'独排太平之党,请太子监国,平定祸乱,迄为宗臣'。正是凭藉这种特殊的关系,张说对玄宗的文学好尚和由此制定的政策,可以施加很大的影响。比如,张说在景云二年《上东宫请讲学启》中提出的'崇道尊儒'、'博采文士'等主张,即为玄宗全面采纳。因此,韦述曾说:'上之好文,自说始也。'宋祁则说:'开元文物彬彬,说力居多。'" 乔象钟《张说》也曾对张说的文学成就详加论述,该文认为,"以大手笔驰名的张说为初盛唐大臣、名将所写的碑铭、行述,是唐史的原始资料,也是唐代将相的画廊。其中有王方翼、裴行俭……等。他为一代伟人所树立的形象,是不朽的。""张说的诗歌有一半是奉和应制之作,这样的体制已限制了他的诗歌自由发挥,抒情写性。歌功颂德,四平八稳,词藻富丽是其特点,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也可以使人了解到当时社会一些侧面。不过,他的更多的诗歌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怀的。描写了他一生多变的政治生涯和他的欢乐悲愁。""张说的山水诗也写得景象开阔,活泼而富情趣,……就是那些奉和应制的诗,也不可一概予以抹煞。有的写得也很工巧。" "在形式的运用上,张说写过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歌行,这些诗歌都明丽、流畅,音韵响亮,可资吟咏。他是初、盛唐间一位重要诗人。" 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对张说在唐代山水诗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该书认为,"开元前期的山水诗虽然再度复兴了齐梁诗风,却并未重蹈其绮靡的覆辙,而且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盛唐山水诗奠定了优美清新的基调。除了吴越山水诗境界开阔、生机勃勃、新鲜健康等自身原因以外,张说、张九龄的正确引导也起了重要作用。"在论述张说山水诗时,她认为,"张说的思想以儒家济世的观念为主,不喜道教的方外之说","因此张说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在山水诗中表现了拯世济人的理想,躬逢盛世的自豪感,以及不计沉浮得失的达观心情,使山水诗显示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张说虽不喜方外之说,但他向陈子昂一样,常常探索天道变化的规律,并往往落实到社会人事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张说这些思考在行役贬谪之时为多,所以能和山水诗相结合。"这样无疑就深化了山水诗的意境。同时,张说的山水诗还"将陈子昂提倡的比兴寄托引进了山水诗","虽然张说这类诗作极少,但为盛唐诗人进一步将比兴寄托融入山水诗打开了思路。""张说的山水诗能兼取大小谢两种不同的风格,促使晋宋与齐梁两体趋于合流。这主要体现在他的部分游览诗中,有的效法大谢式的双声叠韵字和艰涩声调","但张说不像陈子昂、沈、宋的古体那样追求大谢的重涩繁缛。或许是因为岳州面临浩渺的洞庭,他更多地吸取了小谢描绘水景的艺术","小谢式的清朗和大谢式的密实相协调,体现了张说所理想的中和之美。"文章还指出,张说对开元诗风的影响不仅在他的创作实绩,更重要的是他一代文宗的地位引导着诗歌发展的方向:张说所提携的许多人"在南方山水诗传入京洛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小的作用";"张说还从理论上倡导'逸势标起,奇情新拔'的风骨,以及'属词丰美'的中和之气'的辞采,预见到'天然壮丽'应是盛唐诗理想的风貌。"在谈到张说称赏王湾《次北固山下》诗的诗史意义时,文章认为:"王湾这一联以宏大的气魄写出诗人从海日生于残夜、新春入于旧年的自然景象中领悟的哲理意味,较之崔、杜之句仅限于写景的意境更为深广,标志着五律诗境已彻底摆脱齐梁山水诗赋物象形、即景寓情的阶段,进入了盛唐。张说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变化的意义,并'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全唐诗话》),便及时防止了开元前期齐梁清媚诗风流行,容易失于肤浅的潜在危机,并为近体山水诗指出了艺术升华的途径。" 杜晓勤的《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一书也比较重视张说在初盛唐之际诗风转变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 "由于张说等人外贬时间较长,此时之政治斗争乃是持不同政见朝臣间的倾轧,远不如武周朝酷吏对朝臣残酷,所以他们便能在初唐宫廷诗歌艺术传统之外,另寻野径,从汉魏诗歌,从陶潜、王绩的隐逸诗,从阮籍、陈子昂的感遇、咏怀诗,从南朝的山水诗中吸取艺术养料,作更多的艺术尝试,为盛唐诗歌新风貌的形成作了必要的艺术铺垫。""在这些作品中,首先值得重视的,是张说等人直接继承汉魏文人诗言志述怀,表现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对人生功名的思考"。"而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灭的理想正是盛唐诗人学习建安诗风而又有别于建安诗风的关键所在,张说于此点实有首倡之功。""其次,张说遭贬之后,还有意学陶渊明、王绩之达观、萧散,而隐逸自适,静以待时"。"也许正是在张说的影响下,王维、孟浩然等盛唐诗人才不至于沉沦于山林、田园之中,而是形成了乐观、任真、自然、放达的健康人生观。""在张说等人的贬谪诗中还有一些直接秉承了阮籍、陈子昂《咏怀》、《感遇诗》的艺术传统,感慨怀抱,兴寄遥深"。"后来盛唐诗人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在天宝初年游梁宋时多作有感慨古今、意气纵横之诗,疑亦有张说的影响。"该书最后说:"总之,张说在开元初年遭贬时期,在诗歌艺术方面博采众长,从诗歌表现题材、诗歌形式,到诗境、骨力等方面都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开创盛唐诗歌新风貌作了比较全面的准备。" 另外,八十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专门探讨张说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的论文,比如肖砾的《唐大手笔张说在钦州》、李剑国的《张说的传奇考论》、彭菊华的《张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徐定祥的《漫论张说及其〈邺都引〉》、张步云《论从初唐到盛唐的过渡诗人张说》、陶新民《初论张说对盛唐文学的贡献》等,也都各有侧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张九龄研究 本世纪关于张九龄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广东学者做出的,而且其中很多成果是在三四十年代的《岭南学报》和八十年代的《韶关师专学报》发表的,这反映了整个学术界对张九龄研究并不是十分重视,这自然影响了张九龄研究的发展。不过,八十年代以后,其他地区的学者和学术刊物也逐渐刊发了一些有关张九龄的论文,而且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加上九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一些诗歌史和唐诗研究论著也加强了对张九龄文学成就和在唐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论述,故到世纪末张九龄的研究也就显得比较充实了。 本世纪上半叶 张九龄生平研究 本世纪关于张九龄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何格恩的《张九龄年谱》、何格恩《曲江年谱拾遗》、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张九龄》、李世亮《张九龄年谱》、乔象钟《张九龄评传》、崔文恒的《张九龄小传》、刘斯翰《张九龄年谱简编》、张明非《张九龄生平事迹考辨》等。 何格恩文《张九龄年谱》将张九龄一生重要行事都作了考证、系年,如: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张九龄生;武后载初二年(690),张九龄十三岁,上书王方庆;长安二年(702),二十五岁,擢进士;长安三年(703),见张说;中宗神龙三年(707),三十岁,中材堪经邦科,授校书郎;睿宗太极元年(712),三十五岁,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玄宗先天二年(713),上书姚令公,劝其远谄躁,进纯厚,不纳,拂衣南归;开元四年(716),三十九岁,请行郊礼,开大庾岭路;开元八年(720),四十三岁,四月八日转司勋员外郎;开元十年,转中书舍人内供奉;开元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加中散大夫;开元十五年,三月,授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十八年,七月三日传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十九年(731),五十四岁,三月七日,守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二年(734),五十七岁,五月二十七日,加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开元二十五年,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六十三岁,五月七日,卒于韶州曲江之私第。其《曲江年谱拾遗》首先对张九龄集中所言"始兴林泉"与《旧唐书》本传中所说的曾祖家于始兴的问题,作了辨析,认为曲江在世日未尝居于始兴,此乃沿用旧称。另外,对上期发表的《年谱》中"曲江屯田"一节(开元二十二年)作了补正,而且对张氏广屯田议之动机也作了说明。总之,何谱考证精审,系年详明,许多结论现在仍为学界所援引,后出的一些《张九龄年谱》很少有从整体上超过它的。 傅璇琮《考略》首先针对五十年代以后的一些文学史专著及唐诗选本都定张氏生年为673年的情况,结合1960年新出土的《张九龄墓志》对张九龄的生年重新作了考辨,最终认为张九龄的生卒年应为高宗仪凤三年(678)至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年六十三岁。此说与闻一多《唐诗大系》和上引何谱相合。此文其他关于张氏生平的考证结果亦多与何谱相合。唯其对张九龄与盛唐文人交往的考述,可补何氏之阙。 刘斯翰《年谱简编》虽然在主要观点上也没有超过何谱,但它对张氏诗文作了一些系年,便于对张氏文学创作活动的作进一步的研究。 张明非的《考辨》一文考证了张九龄一生的三个重大问题:一是关于张九龄的生年,她从三个方面证明张氏应生于仪凤三年,而非高宗咸亨四年;二是关于张九龄开元初的辞病告归,虽然其结论也与何谱接近,但对张氏乡居时期活动的考证更细致;三,关于张九龄与张说的关系,该文也作了深细的辨析,认为九龄刺冀州后改洪州,确系受张说罢职之牵连,但改太常少卿,却不在此之列。 本世纪上半叶 张九龄政治生活和思想研究 本世纪关于张九龄政治生活的专题文章,只有何格恩的《张九龄之政治生活》,该文认为,"唐自武德贞观以来,大将之任,多以重臣领之。开元中,薛讷……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九龄无军功,独以文词显;而能致相者,则张说倡导之力也。"该文又对张九龄柄政时所实施之政策作了阐述:(1)守古礼,(2)慎爵赏,(3)重守令,(4)尚学问,(5)轻武功,(6)防胡将。此外九龄在政治上之设施:如废循资格,复置采访使,大抵率由旧章。如驰禁铸钱,则以同僚反对,未见实行。广屯田之议,未详其实施之方法。文章结尾说:"总之,张九龄之政策与李林甫完全冲突。玄宗用张九龄致开元之治;用李林甫成天宝之乱。" 乔象钟《张九龄评传》则侧重从张九龄的思想出发来论述其政治主张,如指出张九龄继承了儒家的人本思想,他幼长边远地方,注意到地方官对人民的重要性,曾上疏批评朝廷不重视地方官,往往把犯了罪的京官贬到地方去任官,有才能的人皆不愿任地方官。他主张凡是没有担任过地方官的,不得担任侍郎、列卿、台、卿、给、舍等京官。 顾建国《论张九龄的穷达出处观》联系张九龄的思想和创作特征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探索,细致地分析了张九龄穷达出处观的形成过程,指出张九龄"将勤劳国事与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一种及时建功立业的紧迫感,"同时在宦海风波与人生旅途上,坚守不屈己、不阿私的节操",这是他穷达出处观的重要特征。而他之所以形成这种出处观,"又与他先后经受忤相辞归、因事外放和被贬荆州这三次大的挫折有关。"顾文认为张九龄选择功成身退的人生道路,"这种思想萌发于开元十五年他外放洪州时","这次外放与张说的倒台有关", 因而"自然触发了他潜藏在心底的势孤族寒、难以立足朝廷的意识"。而张九龄的所谓退隐,实际上是把外放当作赋闲。文章还分析了张九龄所确立的"逢时报恩、功成身退"的盛世出处观对王维、李白等盛唐诗人的影响。这些论述,较之以前一般化地评价张九龄思想的文章,显然深入了一大步。 类似的文章还有钟梅坤《论张九龄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贡献》、黄志辉《试论张九龄的神道观》、顾建国《张九龄与岭南文化》、李锦全《张九龄思想探微》、曹作之《论张九龄与李林甫之争》、王镝非《论张九龄的政治远见》、萧文苑《张九龄的人格美》等。 本世纪上半叶 张九龄诗文成就研究 对于张九龄的诗文创作成就和在唐代文学史上的作用,学界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少泉在《诗人张九龄》中指出,"九龄之诗,在当时已有凌驾张说之评语矣",并谓其《感遇诗》与子昂"皆注重意境,撇开词藻,风骨高古,华丽诗风,为之一扫。但九龄所作与子昂稍有不同之处,盖正字古奥,曲江蕴藉;虽本源同嗣宗而精神面目各自别也。""按陈张二人个性不同,处境亦有顺逆,故发为诗歌,子昂沉雄激越,九龄温润而蕴藉。所以其诗能回旋于沈宋时代,而别有所自得也。"文章还认为,九龄诗之渊源,学自阮籍,但自有其特点:一,五古风流蕴藉,二、律诗婉而有致。 乔象钟《张九龄评传》认为张九龄的作品是相当精彩可观的,只是纯文学的诗、赋较少。她认为九龄集中那些看似枯躁、平实的敕、书等应用文,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活的记录。张九龄在朝时所作的奉和应制诗虽然率多平平,但也留下了一点开元之治的影子,而张九龄外出时所写的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如《壶口望庐山瀑布水》和《望月怀远》等。"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真意切,没有什么雕饰,这和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他的诗作虽不算丰富,也是有助于开一代风气的作家"。 刘逸生《张九龄对唐代诗歌的贡献》则对张九龄在岭南诗史和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热情洋溢的评价:"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正是由于他提拔、奖掖和团结了一批能诗善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在诗歌上的主张和实践,也就得到诗坛上许多人的赞扬拥护,进而'蔚成一代风气'。我们不妨这样说:陈子昂提出的诗歌理论,是通过张九龄这座'桥梁'而迅速到达盛唐诗国的。这是张九龄对唐代诗歌的重要贡献。""当然,张九龄的创作实践对当时诗风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张九龄的诗,以五言古体和五言律句最为突出。他的五言古诗,上接汉魏,而与陆士衡、谢康乐为近,不崇绮采,自有苍秀朴茂的韵味,其中《感遇》十二首,尤其深得风 *** 兴之旨。置于盛唐大家之前,也毫无愧色。""大抵张九龄的五律,法度严整,语言挺拔,恢然自有大家风度。""他的五言排律也颇有可观。对仗蝉联,在工整中自然流畅,很少刻缕雕琢的痕迹。"对于张九龄促使当时诗风转变的原因,作者这样认为:第一,张九龄是以奖掖风雅的当朝大臣的身分进行创作的。由于他的身分地位和社会声望,他的作品自然带有一种大的影响力量,足以转移或左右诗坛上的风气。第二,初唐诗坛上的齐梁颓风,到了先天、开元之间,已进入穷途末路,许多人都迫切要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事实上也已有人在进行探索。恰在此时,张九龄以朝廷大臣的身分,参与了这一探索,这就使探索者增加了勇气和信心,加速了诗坛上风气的转变。第三,张九龄公忠为国、正直不阿的道德品格,不但贯注于他的诗歌创作中,更体现在他的政治措施上,他生平处理几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如保护太子,阻李林甫、牛仙客拜相,知安禄山必反,铁骨铮铮,昭然在人耳目。做到"人如其诗,诗如其人"。这样也就为诗坛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促进诗坛风气的改变。 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张九龄诗歌的文章,主要有李玉宏的《论张九龄的诗》、沈贻炜《张九龄和他的〈感遇诗〉》、汪维尔《谈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玉宏《张九龄的生平和诗文新探》、陶文鹏《清思健笔 妙画活水——读张九龄山水诗札记》、陈建森《张九龄与陈子昂诗歌理论比较》、陈建森《张九龄与盛唐山水诗》、曹凤前的《续革新之业 开盛唐之先――论诗人张九龄》、陈新璋的《论张九龄诗歌的主体形象与艺术风格》、张明非《论张九龄山水诗的清澹风格》、葛晓音《唐前期山水诗演进的两次复变——兼论张说、张九龄在盛唐山水诗发展中的作用》等。 其中陶文鹏文认为张九龄的山水诗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写水的篇章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多为意境清新的佳作",文章还认为,张九龄对诗画有明确的美学要求,即写景状物不仅要"笔贵形似"、"极其天姿",更要"意得神传"、"见其风骨"。文章在分析张九龄的具体作品时说:"他在诗中描绘山水景物,吸取了谢灵运的繁冗堆砌、晦涩平板之弊,着重写出对于景物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寓神于形,以形传神,从而创造出许多风格各异的山水形象。"文章最后还涉及到对张九龄山水诗"清澹"风格的理解,作者认为,"清澹"确是张九龄的主要风格。所谓"清澹",即清新、澹远,不仅指所写的山水景物形象新鲜脱俗,色彩素淡而有神韵,而且更指诗中有深远的情思、意蕴,悠长的韵味。 张明非文专论张九龄的清澹风格,论述更加细致,文章认为"笔墨清新简淡而有隽永的韵致,此即胡应麟所谓'清澹'的含义,这也是由他提出并得到后人认同的张九龄诗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具体地说,张九龄在诗中对"清"景的确情有独钟;他诗中的景物很少着色,着色部分使用最多的也是"青"、"绿"、"白"三种清淡的颜色,造成和谐鲜明而又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从写景上看,张九龄诗中多写薄暮、夜景及烟景。清澹虽然应属阴柔之美,但张九龄的山水诗却能不落纤巧柔媚一格,于清澹中透出一股"清拔"之气。这一审美效果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他气魄宏大,极少着眼于琐细的景物,多摄取大景入诗。其次,本写静物,偏用动词点染,化静为动,也是张九龄诗富有气势而又不失清澹风格的一个原因。文章最后还指出张九龄的美学观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极力推崇"自然",以此为美的最高境界;二是在象、言、意三者的关系上,认为言不尽象,言、象都不能尽意。 葛晓音文则将张九龄的山水诗放在整个唐代山水诗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文章首先对胡应麟认为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他早年行役途中虽有几首描写江上清幽景色的诗篇,也只是当时风气使然。因清淡的吴越山水诗神龙中便流传上京,何况这不是他的代表风格。从他的大多数诗篇来看,他的特色恰恰是在神龙至开元中清媚诗风流行之时,以大谢式的沉厚凝重的风格另立一宗。张九龄诗本以情思深远见长,并不善于细致刻划景物的形貌动态,因此他取法大谢体,比起陈子昂和沈宋来,章法与词语模仿的痕迹更明显。所以文章认为,张九龄继陈子昂之后,将山水引入感遇类诗,创造出以感怀为主兼咏山水的五古体,充实并深化了山水诗的思想感情,使建安正始诗歌的风力在山水诗中得到体现,其实是他最重要的贡献。由于作者是在对原始材料的阅读、爬梳中得出这一观点的,故显得新警而又有说服力。 曹凤前文则着重分析了张九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盛唐诗歌革新中的作用,认为张九龄"在文学上沿着陈子昂业已开辟的革新之路将诗歌遗传进一步推向完善","用托物比兴的委婉笔法以表现自己幽独自守而又不甘寂寞的愁叹,成了其诗歌表现手法的主题部分。"曹文认为张九龄诗歌创作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表现在雍容平和、温雅醇厚的诗歌意境上",这"与他受儒家的'大雅正声'、 '温柔醇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诗教影响不无关系";三是"反对浮华,摒弃雕琢、崇尚自然之气",诗歌语言"随风卷舒、自然成态"。他"避免了陈子昂情与景游离的局面,把感情巧寓兴象之中且出乎自然,语言也比陈子昂圆熟清新、朴实而不质木"。因而"以其成熟的诗作昭示了这场革新的实绩"。 本世纪上半叶 张九龄作品和研究资料整理 本世纪的张九龄作品整理的新成果有刘斯翰校注的《曲江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该书总分诗集、文集两部分,并附著者张九龄年谱简编。本书主要部分是诗集,对诗作做了编年、题解、注释。文集仅作了校点。另外,梁健编的《张九龄研究资料篇目索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