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俞大猷研究论文集

俞大猷研究论文集

发布时间:

俞大猷研究论文集

明朝的强人!!!!俞大猷(1504-1580年)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洛江河市,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武术家、棍术大宗师,官至都督同知。他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俞大猷少时,家境贫困,经常断炊,依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维持生活和读书。他勤奋学文习武,勇敢机敏,在清源山下读书时,常独自一人在清源山虎乳岩攀援上下,锻炼灵活的手脚。俞大猷当秀才时,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及军事家赵本学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向精通荆楚长剑的李良钦学习剑术。父亲死后,他弃文就武,承袭百户官世职。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写了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五名武进士,授任为守卫金门、 同安一带,放粮救济饥民,被称为“俞佛”。 俞大猷一生戎马舟楫,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他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用福建楼船在浙东、苏 南大败倭寇,消灭敌兵四五千,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他抗倭 有功,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暑浙江都督同知。 俞大奠性格则毅沉着,豪迈乐观,不知忧苦。在浙东的一次海战中,突然风浪狂作,天昏地暗,船只几乎倾翻。军士因此断炊两天,号哭不已,副将汤克宽大呼 “海神保佑”,拼命许愿。俞大猷却不求神插佛,岿然自若地对汤克宽说:“我平生无所忧挂,今天如能与你一起溺海,了却生命,无负大业,是最痛快的了!”须臾风平浪静,安然无恙。汤克宽很佩服他的胆略,遂拜他为师。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攻陷兴化。朝迁提升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断光为副总兵,隶属闽浙叫督谭纶指挥,会同剿倭。谭纶命令戚断光、刘显、俞大猷分别率领三路大军,会攻倭寇于平海卫,歼敌2200多 人,并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胜利光复了兴化城。其后,俞大猷又在晋江沿海歼灭倭寇,据传,一次他化装潜入安平卫(今安海 镇)倭穴,侦察敌情,遇到倭寇 正在宰杀从民间抢来的牛羊,大开宴会。倭酋座们喝得酩酊大醉,营木栏中还关着许多尚未宰完的牲畜。俞大猷便派一个勇敢机智的随从,乘倭寇醉得东歪西倒之时,从木栏中抱来一只羊,缚起倒挂在大鼓的前面,让羊挣扎,踢动大鼓。倭寇以为明兵劫营,顿时大乱,自相残杀,乡兵趁机杀进敌营,全歼倭寇。又一次倭寇攻占永宁卫,养着两只凶猛的军犬,警卫营盘。他带领士兵,乔装百姓,深夜潜入敌营,在铁钩上挂上香牛肉,先诱军犬争抢牛肉上钩而杀,然后带兵冲杀敌营。倭寇溃乱,争相登船从海上逃窜,俞大猷率军在永宁卫海口一块大石旁全歼敌寇。后来,俞大猷亲自在这块石上题勒“镇海石”三个大字 。俞大猷多才多艺。嘉靖年间,他亲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棍法(后世称“俞大猷棍”), 使少林棍法丰富并得以继传。他创造一套用偻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棍术经典《剑经》,堪称明朝一代儒将 。 俞大猷的遗迹文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的很多。如今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是都督第遗址,门前巷仍叫都督第巷。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他少是锻炬胆量的“练胆石”,仍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 明朝洪武十九年,朱元璋下旨,除准留舟山本岛居民547户,8085人外,其余居住在舟山46个岛上的居民,全部驱迁内陆。舟山各岛从此荒废,海防力量大大削弱。嗣后海盗勾结倭寇长期骚乱并盘踞各岛,使舟山军民遭受极大灾难。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二月,以汪直为首的一伙海盗,勾结倭寇进犯镇海关,遭到明朝守军的反击,退据金塘岛,集聚于沥港。由于金塘岛形势险要,官兵一时难以攻克。次年三月,浙闽提督王抒缜密地侦察金塘岛地形后,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遣参将俞大猷从沥港正面进攻,参将汤克宽从西堠门堵住倭寇退路,采用两面夹攻的战术。 俞大猷是位抗倭名将,从小跟名师学习武艺,还精通兵法。当时,俞大猷部下有名士兵,叫侯得,因严重违犯军纪,被判为死刑,但他却熟悉金塘沥港地形,俞大猷得知后便将他免了死罪,派遣他潜入沥港倭寇营寨放火接应,以此立功赎罪。进攻那天夜里,约定三更时间,为令,侯得放火大烧倭营,顿时,沥港上空浓烟滚滚,烈焰冲天。俞大猷率兵乘机攻入沥港,还在睡梦中的倭寇,遭到突然袭击,惊慌失措,一片混乱,四处逃散。俞大猷部下士兵骁勇善战,乘胜追击,打得倭寇丢盔弃甲,纷纷争船抢渡,落水溺死者不计其数。只有汪直率残兵突出重围,潜逃外洋。俞大猷亲自率战船奋勇追击至马迹潭时,不巧遇上大风,不少战船在风浪中沉没,汪直才侥幸脱逃。另一股从沥港溃逃的倭寇,到了岑港,也被把总刘恩至领兵歼灭。在这场围歼倭寇的战斗中,正面进攻的士兵非常勇敢,当俞大猷的战船被倭寇的船缆勾住,遭到倭寇猛攻时,舟山籍士兵叶七,在这紧要关头,拿起斧头,奋不顾身潜入大海,猛砍船缆,头部被倭寇连刺七刀,血流如注,他视死如归,拼死把缆绳砍断,使俞大猷的战船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壮烈牺牲了。 沥港一战,歼灭倭寇280余人,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大大地鼓舞了舟山军民抗倭的信心。这场战斗也是舟山历史上抗倭首次大捷,影响深远。为此,俞大猷把沥港改称为“平倭港”,当地百姓为了褒扬俞大猷抗倭的业绩,又在沥港建立了“平倭碑”,以供后人瞻仰。 俞大猷保卫东南海防,抵御倭寇进犯,战功卓著。舟山多处留有他率兵剿灭倭寇的史迹。440多年过去了,岁月流逝,山河改观,神州大地,换了人间。然而这块珍贵的文化遗产——“平倭碑”,如今仍然竖在沥港下街头。此碑高近1丈,上刻 “平倭碑”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碑铭记叙了明朝嘉靖年间参将俞大猷率兵围歼倭寇的英勇事迹。该碑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严嵩想法子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俞大猷墓地址:福建晋江磁灶镇苏垵村,卧牛山。墓前有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石将军二尊,气势磅薄。俞虎戚龙,戎马一生,一代儒将。我们不该忘却,我们应该缅怀,我们应该祭奠。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的,这世界变化太快。但亘古不变的穿越时空的深入骨髓的是那铮铮的民族魂。

俞大猷(1504-1580年)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洛江河市,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武术家、棍术大宗师,官至都督同知。他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俞龙戚虎”。

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

俞大猷少时,家境贫困,经常断炊,依靠母亲杨氏编发网和亲友资助,维持生活和读书。他勤奋学文习武,勇敢机敏,在清源山下读书时,常独自一人在清源山虎乳岩攀援上下,锻炼灵活的手脚。

俞大猷当秀才时,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及军事家赵本学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向精通荆楚长剑的李良钦学习剑术。父亲死后,他弃文就武,承袭百户官世职。

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参加全国武举会试,写了一篇《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荣获第五名武进士,授任为守卫金门、 同安一带,放粮救济饥民,被称为“俞佛”。

俞大猷一生戎马舟楫,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他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用福建楼船在浙东、苏 南大败倭寇,消灭敌兵四五千,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他抗倭 有功,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暑浙江都督同知。

俞大奠性格则毅沉着,豪迈乐观,不知忧苦。在浙东的一次海战中,突然风浪狂作,天昏地暗,船只几乎倾翻。军士因此断炊两天,号哭不已,副将汤克宽大呼 “海神保佑”,拼命许愿。俞大猷却不求神插佛,岿然自若地对汤克宽说:“我平生无所忧挂,今天如能与你一起溺海,了却生命,无负大业,是最痛快的了!”

须臾风平浪静,安然无恙。汤克宽很佩服他的胆略,遂拜他为师。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攻陷兴化。朝迁提升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断光为副总兵,隶属闽浙叫督谭纶指挥,会同剿倭。谭纶命令戚断光、刘显、俞大猷分别率领三路大军,会攻倭寇于平海卫,歼敌2200多 人,并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胜利光复了兴化城。

其后,俞大猷又在晋江沿海歼灭倭寇,据传,一次他化装潜入安平卫(今安海 镇)倭穴,侦察敌情,遇到倭寇 正在宰杀从民间抢来的牛羊,大开宴会。倭酋座们喝得酩酊大醉,营木栏中还关着许多尚未宰完的牲畜。

俞大猷便派一个勇敢机智的随从,乘倭寇醉得东歪西倒之时,从木栏中抱来一只羊,缚起倒挂在大鼓的前面,让羊挣扎,踢动大鼓。倭寇以为明兵劫营,顿时大乱,自相残杀,乡兵趁机杀进敌营,全歼倭寇。

又一次倭寇攻占永宁卫,养着两只凶猛的军犬,警卫营盘。他带领士兵,乔装百姓,深夜潜入敌营,在铁钩上挂上香牛肉,先诱军犬争抢牛肉上钩而杀,然后带兵冲杀敌营。

倭寇溃乱,争相登船从海上逃窜,俞大猷率军在永宁卫海口一块大石旁全歼敌寇。后来,俞大猷亲自在这块石上题勒“镇海石”三个大字 。俞大猷多才多艺。

嘉靖年间,他亲往河南嵩山少林寺,教僧人棍法(后世称“俞大猷棍”), 使少林棍法丰富并得以继传。他创造一套用偻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棍术经典《剑经》,堪称明朝一代儒将 。

俞大猷(1504-1580), 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自小喜欢读书,熟知兵法,世袭百户。

嘉靖十四年(1535)武会试,被授千户职,守御金门。军事奇才俞大猷在朱纨巡视福建时,被荐为备倭都指挥。在交黎之战中,战功卓著,晋升为参将。后转战江浙闽粤,抵御使寇。

他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因而屡战要胜,战功无数,时称俞家军,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嘉靖三十一年(1552) , 俞大猷奉命从华南调到浙江、任宁、台诸郡参将。在浙江抗倭前线,俞大猷出生人死,给倭寇以沉重打击。战争有时也难免会有失误,因而被人弹劾,让他戴罪杀敌。功过抵销。

俞大猷接替汤克宽为苏松副总兵驻守金山卫时,由于军队调防不到位,恰时大股倭寇进犯,俞大猷初战失利。此时永顺兵、保靖兵赶到。俞大猷带领他们,与浙江嘉兴的王江泾,总督张经的部队协同作战,大败倭寇。在王江泾战役中,俞大猷立有大功。

然而,赵文华、胡宪宗等人借口俞大猷不附从他们,隐去了他的战功,还借金山卫之事,将他贬为一般军官。

倭寇惨败后,不久又纠集一批贼寇,在江浙沿海大肆侵扰,这股倭寇非常凶悍,明军八次围期,收效甚微,这时,一些朝臣想起了俞大猷。于是上疏力荐。俞大猷被重新起用任浙江总兵官。

不久,俞大猷就围歼了倭寇的重要首领徐海、陈东。雪夜焚烧徐海的营寨,浙西倭乱渐平。

嘉靖三十五年(1556) . 俞大猷平倭有功 加都督佥事,紧接着又加署都督同知。

嘉靖四十一年(1562) , 朝廷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职。两位抗倭名将携手作战,共同收复了被倭寇占领的城镇,营救出许多被掳掠的百姓。

后来,俞大猷调往广东。当时,盘踞在潮州的倭寇有二万人,与海上大盗吴平相勾结,四处烧杀抢掠,地方上的人也乘机作乱。其中有个叫伍端的头领,颇有实力,惠州参将与他七战皆败。

他气焰十分嚣张,不知道俞家军厉害,结果被打得惨不忍睹。伍端心服口服,并自缚到俞大猷营中投降。俞大猷把他们编入了抗倭队伍。

在随后的海丰一战中,“俞家军”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取得了海丰大捷。不久,广东境内的倭寇残余,在俞大猷、戚继光、汤克宽等将领的共同抗击下全部被荡平。

俞大猷长年从事抗倭斗争,屡建大功,名震东南。

他与戚继光各有所长,俞大猷“老将务持重”, 能受重任;戚继光则“飘发电举”、信赏必罚,能屡摧强敌。

万历八年(1580) 俞大猷病世,朝廷追赠赠左都督,谥武襄。

俞大猷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之立祠祭祀。

俞剑华先生学术研讨论文集

《书法指南》作者为陈师曾入室弟子,竟躬身为普通读者写这样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法指南。开篇总论求师于人与求师于书的不同,讲天才、学力、学程,接着讲笔墨纸砚的挑选,碑帖的选用,执笔、笔法,再谈点画、永字八法、偏旁,以及结体之法,书体之类。一一指点关窍,让初学者入门,也可让久习者受到启发与指点。作者简介俞剑华 (1895—1979),山东济南人,为陈师曾入室弟子,是20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美术史论泰斗。至今国外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仍然以他的著作作为基本读物,或直接引用他的论著。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史》、《国画通论》、《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历代画论大观》、《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目录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绪言 第二章求师 第三章天才 第四章学力 第五章学程 第二编用 具 第一章用具之必要 第二章笔 第三章墨 第四章纸 第五章砚 第六章其他文房用具 第三编碑帖 第一章碑帖总说 第二章拓本 第二三章印本 第四章丛帖 第四编运笔 第一章执笔 第二章笔法 第五编点画 第一章点画总论 第二章点画分论 第三章永字八法 第四章偏旁 第六编结体 第一章结体之原理 第二章欧阳询书“三十六法” 第三章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第四章九宫格 第七编书体 第一章书体总论 第二章书体分论序言写在前面吾师俞剑华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美术史论泰斗。先生189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原名琨,字剑华,后以字行,为陈师曾入室弟子。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科。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水彩画、铅笔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文学等。历任暨南大学教授,上海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53年出席过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先生一生生活俭朴,端方笃厚。从事美术教育60年,桃李满天下。除教学外,他不是外出写生考察,就是伏案著书立说,写字作画。如蜂酿蜜,如蚕吐丝。尤其在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术史论界所罕见。著名画家胡佩蘅在《参观俞剑华先生画展》一文中写道:“这次展出的手稿叠起来,真不止‘等身’的,一本一帙,一页一行,乃至一点一画,都是俞老付出艰苦劳动得来的,而且大部分是解放后的收获。俞老虽年近古稀的高龄,而孜孜不倦如此。”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史》、《国画通论》、《书法指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历代名画记》标点注释、《宣和画谱》标点注释、《历代画论大观》(十二卷)、《敦煌艺术考察记》(上下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其中《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其时,新文化运动的余韵尚在,先生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热情支持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但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弊端也看得非常清楚。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有目共睹,但是其中的民族虚无主义非常严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中有强烈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有许多政治性因素,革命的激情淹没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且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革命的又有许多是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不甚了了的政治人士,许多认为革命就要彻底的人士,倡导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先生深刻地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矫枉过正,认为绝不能以西代中,主次不分。他认为传统文化复兴大有希望,在传统文化自身内部有改良的可能。他认为:“教育之于国家,各有其特性,各有其专长,各有其发荣滋长之道,各有其补偏救弊之法。如衣之适于寒者,必不适于温;药之适于泻者,必不适于补。今一切不顾,见人之用之而效也,而亦采而用之,不问其适当与否,其弊诚令人不寒而栗矣。”正是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先生力图拉近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普通民众能够理解、能够学习而非遥不可及的空洞理论,《书法指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的。当时书法领域谬种流传,正如先生在《书法指南》中所言:“今日学校之中,虽科学之幼稚如故,而书法之陵迟乃莫可救药,以支离错误为习惯,视规矩准绳为迂腐,书法之坏,至此极矣!”在这样的情势下,一本匡正谬误、宣明意义、指导方法的《书法指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书法指南》《绪言》中,先生详细阐释了《书法指南》的目的:“在此应用为目的者,固可与此中寻得其入门之方法,与适用之技能,即以美观为目的而欲养成书家者,亦为必修之阶级,于此可筑其坚固之基础。惟书法之成就,由于技能之练习者多,由于知识之研究者少。学者苟能依本书指示之方法,加以努力不息之练习,始能有成……本书所述,采古人之议论,衡以个人之经验,期其有裨实用,无背大雅。其有涉于玄妙、空疏及偏激之言,概不列入,志在叙述书法之全概念及初学应具之常识……”在这本书中,既有初学者得入门径的方法,又有已窥门径者进阶的法门,亦简亦繁,直奔要义又条分缕析,使读者知从何处入手,何处努力。先生是学贯古今的大学者,又是书画家,他既有学者渊博的学识,又有书法绘画的深入体验,他很清楚什么样的指南对读者来说是真正切实可行、有可操作性的。因此《书法指南》既囊括了书法史上的经典理论,又有具体的操作步骤,语言平易朴素,是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如第一编《总论》中云:“求学之道无他,一曰有恒,一曰专一,一曰遵守规矩,一曰勿求急效”,这是给读者讲道理,然后又指出途径:“在已作事者,则年龄不拘,只要有此需要,有此清兴,便可从事练习,不怕丑,不畏难,不间断,不求急效,每日习半小时至一小时,则于不知不觉之中,将斐然可观矣!”讲完这些之后,开始讲述具体步骤。操作之前要工具,先生设身处地为读者想得非常周到,什么样的笔,什么样的墨,什么样的纸,什么样的砚,什么样的碑帖,各种不同的笔、墨、纸、砚、碑帖有怎样的特性,如何选择,都交代得一丝不苟,如一位认真、负责、和蔼的老师,仿佛真有老师在身边谆谆指授。然后又讲运笔、点画、结体、书体,在运笔中,先讲执笔,对执笔之种类、执管法、执笔之尺寸、五指之运用、笔管之形势、运用肘腕、执笔之松紧、执笔法之研究,一一交代,务必使读者清清楚楚。在笔法中,详细阐述笔法之研究、后汉蔡邕九势、晋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书论、唐太宗笔法诀、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唐孙过庭书谱、宋姜夔续书谱、元董内直书诀,最后对历代论笔法之批评,分析前人优劣,使学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1934年《书法指南》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至今已过去了79年,这70多年中也出版了很多教授书法的书籍,这些书籍中不乏佳作,但对书法的道、理、法的阐述大都没有《书法指南》全面、深入,实用。这是因为,很多书籍,多偏于技法,着重于笔法的传授,很少有大学者躬身编著此类书籍,限于编者学识,一般都浮于技法层面,所以先生的《书法指南》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而且,如今看来,也丝毫没有过时之虞,这是今天我们重新出版《书法指南》意义所在。俞剑华关门弟子周积寅及其再传弟子王宗英2013年3月于金陵

他毕生勤奋刻苦,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画论遗产的整理研究上成就卓著;新中国成立前, 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绘画史》、《最新图案法》、《立体图案法》和《书法指南》等。新中国建立后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画论类编》、《中国壁画》、《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顾恺之研究资料》,画家丛书《王绂》、《石涛画语录注解》、《宣和画谱注解》、《历代名画记注解》、《图画见闻志注解》,以及280万字的巨著《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等。并在报刊上发表大量的美术论文。他的著作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石涛画语录注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77年由滕光一翻译成日文出版, 英国伦敦大学瓦特宋教授也将它翻译成英文, 在伦敦出版。其《中国绘画史》已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研究中国美术的重要资料。 他擅长山水画,兼擅花卉,并工书法。创作的山水画笔墨苍劲,构图丰满,含蓄有味,风格独特。1976年,他把一生收藏的图书画册、资料期刊、著作手稿等4700余册,以及大量国画作品赠送给南京艺术学院。

俞和诗词研究毕业论文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2.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说“穷”的含义 此“穷”字非贫穷的穷,意思是困顿、没有出路的处境,与“穷途末路”的“穷”字意思相近。“诗穷而后工”意思是说,处于困顿境况(如仕途不顺、政治上受到打击迫害等)的诗人,常常能写出好的(“工”)诗歌作品。

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一脉相承的。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于是人们总以为只有穷困潦倒的人才能写出好诗来;换句话说,不是穷人就不是好诗人。

连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把这句话解释为:“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能够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能写出技巧高明的诗。”

如果说,诗人一定要穷困之后才有好诗;那么我想:许多有志于诗歌的人,都不愿入诗歌之门,绝大多数的朋友还是会注重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其实“诗穷而后工”,这个观点本身没错,只不过要把“穷”字解释为“穷困”就不大好了。

《辞源》中,对于“穷”字的解释有六种:一曰终极,二曰止、尽,三曰困厄,四曰贫苦,五曰寻根究源,六曰古国名。;3f 欧阳修理工这篇序中,总共用了7个“穷”字。

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可以解释为“穷困”。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当了官还会贫困么——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毕竟不至于贫困。

梅圣俞的“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是因其丰才吝遇,当不上更大官。而“内有忧思感愤”,使其心志受累到极点,而“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则“其兴于怨刺”,“而这穷者之诗”,“写人情之难言”——这就是好诗了。

“盖愈穷则愈工”,是依据梅圣俞为例而提出来的,既然梅圣俞并不穷困,那么这个“穷”字就不能再当成“穷困”。我想:把这个“穷”字理解成为“止、尽”,再加上一层“寻根究源”,较为接近于欧阳修的本意。

则容易理解得通。如《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因穷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学术境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了,但无论怎么说,这个“穷”字一定不能解释“贫困”。

上面已谈了3个“穷”字,而欧阳修文中还有另外4个。“诗人少达而多穷”和“多出古穷人之辞也”,这2个“穷”字与“穷其心志”的“穷”同一种理解,文学作品强调人性价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古今同是一理。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这2个“穷”是寻根究源之解。这样理解,全篇贯通起来,就能够意思完整。

学诗的人多半是感情丰富,很多人在说及“诗穷而后工”,便顾影自怜,因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与梅圣俞相比,错误的以为就是该穷困才是诗人,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易成“诗富而后工”,同样这个“富”字不能理解为金钱财富,而是“学富五车”的富。

当然要达到学富五车没在相当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没有人民币前提试问,有几人能安心的读书。但也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知识、能写出好诗,还要有学习过程,还会遇上问题,让人去寻根探源。

这样说“诗穷而后工”与“诗富而后工”是同一个道理。参考文献:?si=5?si=1。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

盖穷则语多感慨,易于见长耳。若富贵中人,既不可忧贫叹贱,所谈者不过风云月露而已,诗安得佳?苟思所变计,惟有出游一法。

即以所见风土人情或当疮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涝灾祲之后无一不可寓之诗中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则诗亦不必待穷而后工也。 参考译文: 古人说:“诗人一定要在经历困窘之后才可以写出精妙的诗歌。”

这是因为经历困窘之后的话语饱含无限感慨,容易表达内心真实动人的感受。像富贵中生长的人,既不能为贫穷担忧又不能为贫贱慨叹,所谈论的不过是风云月露罢了,诗又怎么可能写得好呢?如果想有所改变,唯一的方法只有外出游历。

游历所看到的风土人情,或者正当兵火破坏之后的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景象,或者正遇干旱、洪水、天灾人祸之后所见的悲惨景象,没有一件不可以在诗中表现出来。借用别人的困窘忧愁来给自己提供歌吟咏叹的材料,那就不用在经历困窘忧愁之后才能写出精妙的诗歌了。

1.A 2.B3.B 4.D5.C6.B7.C8. (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1、穷:困顿2、①然而,转折连词;②并且,并列连词3、应为“梅圣俞”4、③写梅圣俞如何成为官吏的;④是梅圣俞文风的特点;⑥作者的评价5、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此6、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7、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8、参见译文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没有久历贫苦,他的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没有久历贫苦,他的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

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

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

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

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

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

诗穷而后工

【译文】诗人(总是)在仕途不顺、穷途末路以后诗歌才会写得好。

【出处】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原文】

《梅圣俞诗集》序

作者: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文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

【译文】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意的少,穷困潦倒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怀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索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致力于六经仁义学说的研究,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庭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曾经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现在看到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我立刻高兴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

韩愈的《师说》启示: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zhi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韩愈的一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万事应以不阿之态来面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这就是韩丞相给我们的启示. 摈弃浮华 认清现实 学以致用 坚持自我 。

韩愈,我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数都是有风骨的,比如孔孟时代“不吃嗟来之食”,“建安”风骨,陶潜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文人的风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文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他们血液中流淌着一种为民请愿,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情怀!因而世代为人们所纪念,为人们所传颂!

王子猷小论文范文

是周也,吾未能成事,亦不知己之过,古人云:闻己过而能改者,大善。然吾少不更事,课业未竟,又因文字了了,治学不谨,术业不专,为吾师所不喜,吾亦闻古人云:一日为师,而终身为父,吾深以为然。吾今已明了己之过,亦深悔之,仅祈望师不因之而迁怒于吾,吾愿立誓永不再犯,望师玉成之。至于学习标兵,初吾亦为此忧心竟至不能食。 今者,吾以为师不必过于伤怀,人生在世,有得亦有失,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故此事亦不失为吾辈不消弟子之警示耳,吾愿为班级奋匹夫之力,所谓班级兴衰,匹夫有责,所谓弟子强则班级强,班级强则校强。某不才,只愿效仿,古人程门立雪,于学则孜孜以求,于人则信诺重诚,于其他则不敢奢,谨望吾班能于下周再夺学习桂冠。

弟子:XX 顿首

呵呵,小弟弟or小妹妹,写了一点,不知道你看过有何意见,不过我还是建议你要好好学习,别经常用这种方法,记住自己的命运不是由他人决定的,而是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哦。今天心情不错,多写了一点,别见怪哦

结 束

岁尾打烊,回眸思忖,碌碌一载,乏善可陈。提笔素描,感叹良深,愈描愈拙,未敢自矜。无功即过,惶遽吾心,愆尤不赦,反省吾身。如次:

蒙有司之谬爱,赖同僚之弼佐,罄毕身之余贾,凝万念于一纸,期年劬劳,幸不辱命。幸甚,幸甚!

一曰立党为公,赤诚不二;理念时尚,敬仰新风。遵旨因循,慎言慎行;恪守律令,不徇私情。此乃思想作风者也。

二曰岗位奉献,敬业为本;埋首句读,甘于清贫。潜心释卷,务穷真谛;于业于学,庶无懈怠。此乃工作业务者也。

三曰职业风范,道义先行;虚怀空灵,不类衙风。友善僚侪,援手助困;和谐环境,独善兼善。此乃道德情操者也。

要之,政治有度,业务尚可,德操自诩。此乃总括者也。

然人无完人,瑕疵自度颇多。如惰如躁,是为大病。日后,定然自持自律,涅盘图新,求先求进,奋力劳作,以不负上峰所冀望也。

谨—告白。

XXX

XX仲冬书于案头

语文: 1.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并不全面,选择题存在失分现象,以后会加强对一些较 生僻字词的积累,并巩固课内所学生字词.以及对课文的作者的相关资料的记 忆,争取在字词方面和语文知识的正确率为百分之百. 2.对于阅读理解题的把握不很准确,存在失分,可能是课外阅读面不广造成, 以后会加强一些课外阅读,会定期读一些中外名家的散文或小说. 3.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掌握不牢固,以后会加强背诵记忆. 4.作文的字体欠缺,语言知识运用贫乏,出现作文分偏低. 数学:1.对于。

《晏子使楚》一、文言知识1、通假字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2、古今异义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王曰,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3、一词多义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上使外将兵(派)闻:楚王闻之(听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谓:谓左右曰(对) 太守谓谁(是)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学而时习之(复习)固: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汝心之固(顽固)4、文言句式何以也(倒装句。

何以,即“以何”)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省略句)5、整体感知:《晏子使楚》这则古诗开头即点明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楚王欲辱之,楚王的手下献计欲共同侮辱晏子。晏子到出国后,楚王及手下按计划上演一出诬齐人为盗的假戏,而机智、善变的晏子则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反驳,挫败楚王的阴谋。

6、文章结构: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起因) 楚王和手下预谋侮辱晏子(发展) 晏子反驳楚王( *** ) 楚王低头认输(结局)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家、外交家7、写作技巧: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晏子在反驳过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政治家风度,不辱使命、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跃然纸上。

楚王:趾高气扬、自作聪明、傲慢自大的神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窘态表现无余《人琴俱亡》一、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亡:而子敬先亡(死) 亡羊补牢(丢失)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已:此已丧矣(已经)惧其不已(停止)已而夕阳在山(不久)了:语时了不悲(完全)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绝:因恸绝良久(气息中止)以为妙绝(极点)沿溯阻绝(断)群响毕绝(消失)2、文言句式何以都不闻消息(倒装句。何以,即以何)二、整体感知本文写的时王子猷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第一句写了弟弟子敬先亡,然后写子猷通过“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已经死了,但其说话时语不悲伤,给人们留下疑团;去奔丧的途中,子猷一路不哭,更加加深疑问;待盗悼念时,通过写子猷掷琴,表现了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结尾“月余亦卒”,使我们明白了子猷之所以对“子敬先亡不悲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全文基调低回,以不悲更突出其悲。

三、结构内容人琴俱亡:子猷、子敬俱病笃 子敬先亡(人亡) 子猷:奔丧不哭; 取琴弹,不调掷地(琴亡);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情感:手足情深四、写作特色1、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有个性,主要是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得恰如其分,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语言十分简洁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子敬先亡、子猷问丧、子猷奔丧弹琴、子猷掷琴、子猷月余亦亡的情节均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情节的展示中,子猷痛悼爱弟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人心。而子猷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人琴俱亡”的哭喊又增添了多少凄凉,令读者唏嘘扼腕,感叹世事无常!《小石潭记》一、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去)2、一词多义乐:心乐之(以……为乐,有“感到”“觉得”之意) 山水之乐(乐趣) 醉能同其乐(欢乐)道:伐竹取道(道路) 得道者多助(仁政)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以: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翻译) 必以情(以,按照) 何以战(凭、用、靠) 以其境过清(因为)为:为坻(成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蔓:青树翠蔓(蔓:茎蔓) 不蔓不枝(蔓:牵牵连连)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二、整体感知《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结构内容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潭清流——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四、疑难问题:1、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先总结语文.我认为这个月我的语文学得还不错,每次上课我都能认真听讲,老师讲的重点都能记住并把它们抄在本上,这对语文复习有很大帮助.我的作文也有了很大进步,虚实文能写得比较好,现在正努力写一些议论文或小说,希望能是作文水平上升一个台阶.我打算在暑假完成这个愿望. 在做语文作业时,我有时会有一些烦躁的心理,一看到那些作业就打不起精神,放弃了很多练习机会.从放暑假开始,我要尽量使自己平静,认真完成每一道题,尽量写对.学语文是一个慢功,课文的分析和理解,词句的应用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为此,我对自己提出要求:每星期记五个成语;每星期读一篇好作文;每星期学会一个阅读技巧.此外,我还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头脑. 在数学方面,我担心的比较少.我的数学成绩总令我满意,在大考时数学总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解题是用数学思想来解的.“拥有数学思想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的确,学数学不能把写看得太重视,重点应该是想. 学完一课后,谁都会做这一课的基本练习和作业,但是把易题变难题,一题变十题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了.我认为难题是由基本的数学思想结合而成,看清本质,解题就不难了.我虽然会解难题,但那是凭着“题海战术”和活脑子练出来的.而数学并不需要用“题海战术”来获得做题经验.所以,对于很难的题,我就束手无策了.看来,我的数学要真正入门还需要努力.此外,我心态的好坏也决定成绩的高低,因为自己心态不定,使我的数学成绩高低起伏.但我认为小考只是一种练习,虽然各种练习都要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同,大型考试我是尽力去做,而小型考试我可以不用使出全部精力,而是从空闲时间中去学习其它课程,这反而有利于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初二数学是分化点,领会者上,未领会者下. 英语,我担心得最多,它是我所有科目中最“小气”的,每次都只“给”我那么一点儿分.看着别人从英语上大把捞分时,我又羡慕又妒忌.但又能有什么用?经过长期思考,我发现我的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背诵很好,还有一些不足:1.词汇量小.所以做“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时我感觉吃力.有些生词不认识就别想看懂文章大意,我连意思都看不懂,更别提把题作对了.大把丢分!说到原因,只有俩字:缺练! 有句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学期我没有得过什么病,身体比较健康.体育成绩比以前有所提高.立定跳远、抛实心球、单杠等项目我都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 再总结一下心态.我的心态可以分为“沉稳”和“浮躁”两种.“沉稳”是从期中考试之后到期末考试前十天.在这些天里,我一直踏踏实实地学习,每次作业和考试成绩都较好,第二次月考我也正常发挥,取得不错成绩.而期末考试前十天我的心态却变得浮躁了.或许是老做卷子做烦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忽高忽低,很不平稳.如果期末考试还是这么浮躁的话,那可就糟了!不过,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我使用各种办法,终于使心平静了一些,但愿能考出高分来. 我希望在暑假储存能量,好好休息,锻炼好,为下学期学习打一个良好基础.在初二的学习中,我要做到在学习上时刻不放松自己,努力学习,取得优秀成绩,我相信我能行! 最后,我希望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自满,不自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学生. 你可以作适当的修改!毕竟因人而异。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粗体为句子补充)1、不使 之 学 2、令 之 作诗 3、受之 于 天也 4、余 还自扬州二、倒装句:还自扬州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6.不能称前时之闻.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7.泯然众人矣!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词类活用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 ,宾客其父,宾客。

一处胜景,在不同人的眼中,自有它不同的佳妙之处;同样的感受,在不同人心中有它各自的韵味。其实,世间万物,哪一个不是如此呢?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理也正是这样。不同的地域、心境、个性便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感悟。

我想,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我们如能撇开世俗的眼光,细细体味,就不难挖掘到它隐藏在表象之内的本质。我们应该以一颗开放、豁达的心看待生活,热情地拥抱生活,看到它的灿烂与辉煌。

有很多东西呈给我们的只是平淡无奇,但我们同样能以千变万化的思想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美。

比如生活,比如困境。

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时,我们便注定了要不断得到与失去,每一次的得到便是下一次失去的开始。而生活正是这样捉弄人,让人们在得到与失去中往复循环,永无止境。可是,我们不必为生活的玩笑而悲伤却步,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坦然地正视生活,以关爱的心欣赏周围的万物,不论是江南的清丽,还是高原的旷达,不论是山间丛生的小草,还是窗前娇羞的花儿,都会令我们感到“生命美如斯,意气风发时,举杯共饮,此时何妨把酒问盏;困顿失意时,更应笑谈风云,豪饮沧桑。”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老桑地亚哥的海上奋争的描写正是人生的写照,不论成功与否,我们都应坦然面对,以开放的心看待生活,生活便是多姿多彩的。

话题“出发和到达”作文指导及例文 2010-03-29 13:14:17| 分类: 作文讲评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话题“出发和到达”作文指导及例文 平度九中 李玉祥 一、 话题及审题指导: 一个海员/他最欢喜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和“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

“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

“出发与到达”与人生中的无数个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的。

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

二、例文: 出发与到达 出发是一朵绚丽的小花,那么到达便是一个丰实的果子;出发是一颗小小的鹰卵,到达是翱翔在长空的雄鹰;出发是放飞的希望,到达便是收获的成功。

人生中每一个奋斗目标都是一条曲折坎坷之路,迈出的每一步便是出发,成功的巅峰就是到达。

从迈出奋斗之路每一步起,荆棘、暗礁便迎面而来。

很多人由于缺乏恒心、信心没能走完这条道路,成功的巅峰也随之化为泡影。

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呢? 面对挫折,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心理去对待,不能缩手缩脚,总是射着走。

我们要学会利用挫折,把它当成砥砺自己的磨刀石,使我们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头脑聪慧。

以至斩尽荆棘、踢开礁石,达到成功之巅。

故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 面对挫折,首先我们应正视它,认真分析,绝不能两次掉进同一陷阱;第二,我们要经常自我检讨,从自身找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第三,我们一定要有战胜挫折的决心,摔倒了再站起来。

至于终日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之徒,是一辈子不会有功成名就的时候的。

我们每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幸福家庭的普通人,更没有理由在困难面前退缩。

只要我们去努力、去拼搏,一定会谱写出人生中最绚丽、最辉煌、最壮丽的篇章。

有些人登上胜利之巅后,便乐于其中不思进取,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定要“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再从起点出发,争取到达更美好的明天。

“出发”未必要“到达” “出发”与“到达”构成了人生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期间,充满了磨难,也充满了希望。

“出发”是蕴含生机蕴含挑战的,而“到达”则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成功,尽管每一次的到达都让人欣慰让人陶醉,可是出发了却也未必要到达。

东晋王子猷居山阴时,有一晚雪后初晴,月光明丽,子猷独自在清澈的雪地上,边喝酒边吟哦左思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忽然,他想起了好友戴逵,一股思念之情溢满胸间,于是连夜驾上了叶扁舟,在明月雪光中前往100多里外的剡溪去探访戴逵。

在漫漫无边际的冬夜的旅途中,浆声灯影寒山飞雪的美妙景致,不知不觉间已饱满了子猷的心灵,于是当第二天黎明子猷来到戴逵门前时,未进其门便驾着小船回去了。

这便是东晋名士在对待“出发”与“到达”问题上的与从不同。

记得古人有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今天却并非如此了。

由于功利之心的无所不在,由于对“到达”的肤浅理解,造成了不想出“这个发”,不敢出“那个发”;“这个”是不符合我的“到达”的,“那个”是不可“到达”的。

反之则一味地有“始”必有“终”,就像穿上红舞鞋,一旦舞起来,就决不停下来,哪怕自己力难及,哪怕追求的过程已很美好,在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自私怯懦的心态之下,我们把自己逼进了窄窄的死胡同。

其实,任何事情,“目的”固然重要,但“追求”更为重要。

不是所有的出发都可以到过,但所有的到达都必须以出发为前提,到达只能相对而言,出发则是绝对必须的,换言之,到达未必是出发的惟一标准。

王子猷驾舟一夜并未见到戴逵,但随兴而去兴尽辄止,心灵得到了自由释放,这样的出发能以到达来衡量吗?才貌卓然的居里夫人向镭的目标不懈而进,但途中她却为另一种美丽的放射性元素——钋所吸引,你能说钋的发现不是她原有的目标因而就没有价值了吗?还有,那个“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工程师田中耕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直默默无闻,为公司潜心研究一项产品,于198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却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不也是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意外地获得了另一项成功吗?这样的事,又何尝说得尽? 最后,还想说一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使得他因此而流芳百世。

不过,事实上他在回西班牙的途中已被杀害,最终绕地球回到始发地的是他的同伴,但人们记住的不是他的同伴,而是这个克服重重阻力坚持出发的人。

...

出发是一朵绚丽的小花,那么到达便是一个丰实的果子;出发是一颗小小的鹰卵,到达是翱翔在长空的雄鹰;出发是放飞的希望,到达便是收获的成功。

人生中每一个奋斗目标都是一条曲折坎坷之路,迈出的每一步便是出发,成功的巅峰就是到达。

从迈出奋斗之路每一步起,荆棘、暗礁便迎面而来。

很多人由于缺乏恒心、信心没能走完这条道路,成功的巅峰也随之化为泡影。

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呢? 面对挫折,我们要用积极向上的心理去对待,不能缩手缩脚,总是射着走。

我们要学会利用挫折,把它当成砥砺自己的磨刀石,使我们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头脑聪慧。

以至斩尽荆棘、踢开礁石,达到成功之巅。

故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 面对挫折,首先我们应正视它,认真分析,绝不能两次掉进同一陷阱;第二,我们要经常自我检讨,从自身找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第三,我们一定要有战胜挫折的决心,摔倒了再站起来。

至于终日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之徒,是一辈子不会有功成名就的时候的。

我们每一个拥有健康体魄、幸福家庭的普通人,更没有理由在困难面前退缩。

只要我们去努力、去拼搏,一定会谱写出人生中最绚丽、最辉煌、最壮丽的篇章。

有些人登上胜利之巅后,便乐于其中不思进取,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定要“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再从起点出发,争取到达更美好的明天。

可能有点短

世间万物,都有盛衰兴亡,像是一种许诺,告知生命的抵达。

——题记走下冗长的楼梯,推开大门,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望见了远处金黄的落叶。

捡起一片落叶,上面的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的>故事,它的一生。

它也曾有过青春,也曾有过茂盛的年华,但世间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盛衰兴亡,仿佛约定好了似的,在生命的尽头,告知生命的抵达。

落叶抵达了它的生命尽头,不盛不乱,姿态如烟,从枝头飘下的是它的灵魂,也是它新的希望。

第二年的春天,在它,和即将到来的更多的伙伴们的养育下,会有更多更翠的新叶出生,而后,再次告知生命的抵达,如此以往,如同轮回。

而我们,不也正如此吗?人生苦短,青春易逝。

些许年后,垂垂老矣的我们,是否会像它们一样,许诺告知生命的抵达?抵达,不仅仅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超脱。

人生路上,年少轻狂,中年敦实,老年沧桑,一路走来,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和重担,年少时叼着草叶斜躺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的情景,再也没有。

抵达了人生的彼岸,也是抵达了一种境界,一种新的体悟,另一种不同的人生。

抵达,或许是爱,早已皈依了安宁;或许是痛,早已回归了幸福;或许是心灵,早已无怨无悔。

只有一颗纯洁的心,通澈地去等待,肩负着应负的责任,披荆斩棘,走过千山万水,踱过茫茫人生路,才能抵达忘川河的彼岸,欣赏到那如梦如幻的彼岸花。

我释然一笑。

那片落叶,还躺在那里,等着遇到下一个发现它的人,每一条纹路,便再次讲述它的故事,告知,生命的抵达。

是要写议论文吗?建议去读下艾青的诗+-+盼 望艾 青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最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再从海员们为什么喜欢“盼望出发”,又为什么高兴地“盼望到达”方面写注:出发是开始。

但到达不一定是结束。

可能是前进,可能是归去。

列:可写:故乡思愁具体靠你自己了,相信自己码字码多了,就会觉得作文不难的。

这篇文章仅供参考,祝你看后能写出更好的文章!你可曾听说,心灵的是大地的异乡者?是真,让灵魂直立行走,傲然挑战烈日;是善,让人与人之间产生称之为爱的纽带;是美,让心灵扎根泥土。

真善美,心灵的到达,到达时世界溢满芬芳。

心灵的到达,到达真时,世界变得简单可爱。

荷尔德林说:“人类最大的劳绩,莫过耕耘一片真诚的土地。

”我感动于“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感动于他感人事迹后的简单心灵,感动于他所传递的人类最为朴实的品质——真。

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捐助贫困学生,为什么多年来无偿献血时,他淡然地回答,这就像子女照顾父母,父母养育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太多的原因。

是的,当我们赶路,忙着追寻那些让人实用的东西的时候,蓦然,却发现我们离人类的本真已太远。

心灵本在真诚中,此时需要到达彼岸,坚守至真。

心灵的到达,到达善时,人性之花悄然开放。

海德格尔曾言:“人类的美德海中的排浪,是涌向天空的狂飙。

”你是否震撼于林徽因“让世界看见我的每一朵花开”的心灵宣言;你是否理解她“遍走中国大地,追寻一种可以感受的善意”的执着;你是否见证她“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真情吐露。

是相濡以沫的爱情,是一诺千金的友谊,是感人至深的亲子之爱。

林徽因将成为一种善意精神的化身,在世界喧嚣的地方,化作人性至善的雨露,滋润每一个荒芜的心灵。

心灵的到达,到达善时,每一个被现实所割的心灵将被缝合,人性之花弥漫芬芳。

心灵的到达,到达美时,世界变得充盈。

纪德深情地说:“美好的事物消耗着我的感情,它们的辉煌来自于我的消耗,但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消耗。

”如果说,容貌是至美的事物,居里夫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心灵的到达才能称之为至美。

居里夫人剪下秀美的金发,走进寂寞的实验室,她的美在那时达到的顶峰。

爱因斯坦称她是没有被上帝宠坏的孩子。

心灵的到达,到达美时,世界将因此而多姿多彩。

让心灵到达这片枝繁叶茂的地方,以真为根,扎根泥土;以善为干,拥抱阳光;以美为叶,带来绿荫。

当真善美的大树茁壮成长时,心灵将会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给个采纳呗!

心灵的到达纵然贝多芬听不到他最后的铿锵乐章,阿炳看不见映在泉水上的盈盈月光,可是当如苇草般脆弱的生命在残缺和遗憾中奏响了美丽的天籁,你听到了吗?他们在用音符的诉说直击我们的心脏——“没有心灵到不了的地方!”哪怕你站在世界的屋脊上,也触摸不到天堂,可是,画笔可以带你到达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你该看过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她们的眼神和微笑,永远宁静,温柔,慈爱,她们身上汇集了虔诚的基督徒们对美好的所有想象,配以遍地的鲜花,柔美的浮云,让你不得不相信,那就是圣子耶稣的所在——天堂。

因为那支画笔,正是随着拉斐尔的心,在纵情徜徉,最终,才能把信仰的种子洒在人们心上。

哪怕你用尽全力去奔跑,也穿越不了时光,可是,诗歌可以跨过生死,温暖鳏寡孤独的苍凉。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若不是借这一支生花妙笔,苏子何以见到死别多年的妻子,用泪眼倾诉别后的哀伤。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纳兰一曲好词,让人忍不住感叹,难得有情郎。

因为那笔啊,是蘸着他们从心底淌出的泪,才能力透生死,惹得千百年后的人也忍不住同声哭一场。

哪怕你用尽全力地去呐喊,也表达不出欢喜哀伤,可是,乐曲可代你欢笑替你哭诉,余音绕梁。

谁说身在江南小镇就感受不到塞外风光,你且听一曲《赛马》,要多么宽阔的草原,才能容得下那么多跳跃的音符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谁说少年不能识得愁滋味,你且听一曲《病中吟》,要经历多少病痛、多少沧桑,才能有起句那沉痛婉转、摧断人肠!因为那弦啊,一根一根,如剥茧抽丝般,从演奏者的心里抽出,幻化为桥,带你到达另一个人的心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一世之雄如曹孟德,尚且明白生命的有限,可他依然吟诵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昭示四海他吞吐日月的豪情。

是啊,人是多么有限——触摸不到天堂,穿越不了生死,甚至难以倾诉欢喜哀伤,可是,渺小的人类,却用心灵创造了生存之外的那些美好,用绘画、用文字、用音乐,用我们丰富心灵编织的七彩锦缎,把自己拯救出远古的蛮荒……于是,人间有了天堂,于是,我们不畏惧死别,于是,我们可以尽情表达欢喜哀伤,这,才是人之为人的高贵,就算脚累了,为了完成这场心灵的到达,我们,绝不投降。

那里我不曾去过,却有着隔不断的亲情。

那里我一生也就去过一次,但这一次我又是幸福者还是哀痛者?五年前去了那个地方,去参加一个葬礼。

初到那里,我讨厌极了,那是一个村庄,鸡羊到处都是,小路上全是泥土,并伴随着一股臭臭的味道。

在遥远的地方就听到鞭炮与乐队的声音。

走近后就有个瘦不拉几的人拉着我穿过人群,我下意识的将其甩开,周围的人投来诧异的目光,我也不甘示弱,回应了他们一双白眼。

我被拉到一个灵堂前,香烛味扑鼻而来。

看见一张黑白照,微笑着&hllip;&hllip;但却让我感到刺骨的寒冷,不知这寒冷从何而来?按照惯例,我为他烧了一些纸钱,点了些香烛后我就迅速的逃离了那灵堂,我认为那里一定充满了怨气。

人死后,总要在下葬钱热闹一番,何必呢?他们大摆宴席,要求各家人参与。

看死者静静的躺在棺材里,这又是副怎样的景象?在晚上这里有一项习俗,那便是死者的亲人必须全身白装,头戴白布,跪在死者身旁。

当我一听便使我惊叹不已,这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多么令人害怕的事情,但我还是做了。

随着一群人进去,我被安排在最前面,为何?我不知。

我没有看他一眼,我害怕。

爸爸在一旁叫我:“快叫大伯啊。

”我惊恐与‘大伯’。

这就是大伯吗》躺在冰冷的棺材里的是他吗?我是多么的无知,连这死去的人是谁都还搞不清楚,那张黑白照也映入我的脑海,是啊!那笑容是多么的熟悉,我怎么就不记得了呢?在这几年间,只见过几次面,但每次大伯的到来不是都使我欢喜不已吗?我猛然回头,看见了大伯的脸,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他始终微笑着,我的心却开始痛起来。

我的心是受了多大的震撼,以致使我泣不成声,扑在爸爸的怀里哭了那么久,任凭他怎样劝说,眼泪反倒是越来越多。

这就是心痛的感觉吧。

第二天就是下葬的日子,还是那么热闹,还是那么多人。

我们爬到一个山顶上,是要将大伯长埋于此吧?只是我的心变了,我站在那一旁看着黄土一点点将其覆盖,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我转身面向山下,原来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丽,要是我的游人一定会欢喜不已,甚至吟诗作对。

但此时此刻我却朝着这世间的一切大吼了一声,这力量来自哪里,这就是我在发泄我内心的不悦吗?也许是吧。

我的心已随大伯一切到达了天堂,那里也和这里一样美丽。

我是多么的爱他,但却把他从我脑海里遗忘,我想弥补却不再有机会。

五年后的今天,我仍旧在这边好好的活着,而明天,我又将启程去那个村庄,去那个大伯离开我的村庄。

我的心会怎样?只希望我的心随我一起到达那里,共同去体味那曾有过的温存

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者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鲁象。

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春天真的来了,在池塘里,在田野上,在天空中,到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

大自然的景色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晴天里,暖洋洋的阳光照在身上,软绵绵的春风拂在脸上,既温暖又舒服:在下雨天,时不时炸响一阵阵春雷,既惊险又 *** 。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春天里人们的心情更美。

佝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欢快的笑脸充满着希望。

公园里又热闹起来了,照相的青年人,钓鱼的老人,捕捉昆虫的小朋友,一个个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流连忘返。

春天里人们更忙了。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你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地穿梭着忙碌的身影,乡村的田地里,农民们在播洒着希望的种子。

教室的墙壁上贴着新学期的课表,一本本新书中,有好多好多的知识果实等待着我们去采撷。

我热爱春天,我喜欢闻到花儿的芳香,看到大树的新绿,听到小乌的欢唱。

我热爱春天,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新的希望!

文笔

感动,点一瓣心香 (《谈感动》)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

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

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

--题记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早晨打开窗,看着阳光穿透每一片树叶,以一种无声而又朴素的方式与生命对话,我感动着。

傍晚散步,看夕阳落下,品味着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境,我感动着。

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

时代在发展,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否已经荒芜?我们是否缺失了心灵的一角? 行色匆匆,有多少人停下脚步倾听心灵的跫音?大多数人被生活磨砺得太粗糙,渐渐冷漠。

纽约曼哈顿街头,车水马龙。

一个小女孩守在一棵树下不肯离去。

人们惊奇地发现,她在等待秋天最后一片叶子的落下,孩子是纯真的,她会为一个平凡的自然更替而感动。

缺少感动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缺少感动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它缺少人文的养分,最终只能走向荒芜。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动?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托尔斯泰的浩瀚,雨果的雄奇。

我们有多久没有被那些高尚的背影感动?在冬天为人民打造一轮更温暖的太阳的屈原;撒下“人生自苦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孤独地守望着大汉三千里江山的苏武……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

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

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之路通向何方?学会感动吧。

当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不再遥远,我们的社会就多了几缕温馨。

当每个人都能体会他人心弦的震动,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和谐。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巴尔蒙特的话难道不会令我们感动么? 点一瓣心香,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都将开满长盛不衰的花朵,走向远方。

在生活中,语文,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着,学习着,可以说在出生就开始学语文。

从语文中我们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品味语言的魅力。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让我带你走进生活中去瞧瞧吧。

你平常如何与别人交流?语言。

你是如何从书中了解出一件事儿?阅读。

当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你的内心感受时,你又是如何做的呢?写。

还需要我举例吗?我想不用了。

因为你已经感受到了。

这就是语文。

有人说语文很难理解,很麻烦。

又有人说语文是美好的。

在我看来两者都有,我立足于两者之间。

语文既是易事,也是难事。

你难道不知道你现在就在学习和运用语文吗?如果知道那你还觉得难吗?但是,你所学习的只不过是语文微小的一部分,如果想更加渗透它,那就得从学习中入手,那就非易事,非得用功不可了。

语文非常的抒情。

从语文中我们看到朱自清的“背影”;感受出鲁迅的“身躯”;听到巴金一次又一次鼓励我们向前迈进的声音……多美好。

在生活中,这些不都能感受得到吗?瞧吧,这就是语文,语文的魅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而已。

有了语文,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有了语文,使我们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有了语文,使我们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假如生活中没有语文,你能想象是如何一个画面吗?所以,生活中不可缺少语文,希望你能浸默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以到达为话题作文。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论文

《武训传》批判是1951年

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4-1955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情人最近好忙,半个多月没来看我,他说最近对我太冷漠,说对不住我,因为工作太忙了,心里一直想着我,可信吗?

俞平伯。

俞平伯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红学家,他于1923年发表的《红楼梦辨》一文,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属曹雪芹原著而系出自高鹗伪续,并对后四十回有很严厉的批评。

此文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一样,是新红学的开山之作,新红学的学术地位从此得以确立。

1953年9月,俞平伯把他在30年前写的《红楼梦辨》稍经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再次出版,不料竟然因此陷入政治风波。

俞平伯所在的文学研究所从1954年11月25日至12月27日,共召开了6次批判会。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主席团从10月31日至次年2月8日,共召开8次批判会。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作协也召开联席会议,并组织了专题批判小组。据统计,仅1954年10月24日到年底1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组织各种层次的座谈会、批判会110多次,发表批判文章500多篇。这期间,俞平伯忙得晕头转向。他的任务是哪里有批判会就到哪里。

1955年3月15日,《文艺报》半月刊第五期刊登了俞平伯的检讨:《坚决与反动的胡适思想划清界限——关于有关个人〈红楼梦〉研究的初步检讨》。

检讨发表后,俞平伯也就从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批判中淡出了。

扩展资料:

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占其学术研究的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著作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其学术价值上。胡适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红楼梦》的研究中,但由于胡适的文学气质相对较弱,对《红楼梦》的研究仅停留在历史考证阶段。

而俞平伯则是真正地将考证运用到文本中来,将实证与艺术鉴赏相结合,开启了《红楼梦》文学批评的新模式,既不是纯史料的考证,也不是纯主观上的感悟式批评,更不是索隐派的附会之说。

而是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下现代转型期的文学批评,实现了红学研究上的飞跃。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在其学术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红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 索引序列
  • 俞大猷研究论文集
  • 俞剑华先生学术研讨论文集
  • 俞和诗词研究毕业论文
  • 王子猷小论文范文
  •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