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班会课的生命活力研究的论文

班会课的生命活力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班会课的生命活力研究的论文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班风、学风的有效形式和阵地。如何有效地发起和组织大学生主题班会,对高校班主任工作来说意义重大。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经历,针对大学主题班会的确立和实施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主题班会 大学生 主题 一、前言 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不仅责任重大,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主题班会就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而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对整体教育和对个体教育相结合、个别进行的教育和集体进行的教育相结合原则的有效环节,是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 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在学习生活上会经常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班主任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也许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普遍认为,主题班会是一个发现和解决大学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好大学生的主题班会呢?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任职经验,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二、方法探讨 1.选好主题,确定方向 主题是班会的核心,选择主题是开班会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活较高中生活而言形式、内容更加丰富,除学习外,社会形势、学校活动、生活问题、实事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班会主题素材来源。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班会主题,首先,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经常了解本班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其次,要对学生思想实际及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用心思考、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现实性、启发性、对学生思想行动起重要影响作用的问题来组织班会活动。同时,要找出理论性较高、说服力较好的思想材料,来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以促进班级朝期望的方向健康发展。 在学校整体的规划下,班会的主题也可以适当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来定。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班会规划,通常情况下大一新学期设定爱国爱校爱班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理想志向教育、意志品格教育等主题。大二大三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教育,思考方法、学习方法、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大四进行与社会接轨,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教育等。有一年大一的下学期,我发现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情绪有所松懈,在经过思考后提前灌输了通常大四时期才应该有的“危机意识”,并让大四已经有过实习经验的学生到班里边叙述自己的实习经历,学生们都如敲警钟。还将高考时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的现状作比较,来说明班里的学风问题,学生表示要将这一节班会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 2.做好最完善的准备 每次主题要有新意,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班会结束后,要让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和强烈的共鸣。这里说的“最完善的准备”,既包括形式和内容,又包括对学生听后反应的预测,现实感要强,要解决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形式可以多样且灵活有趣,这样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但内容一定要直指问题的关键。对大学生而言,时间上班会应两周一次,尽量安排在每周一,两周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周一则是为了预防“过节”产生慵懒的毛病。 大学生处于生命中最旺盛的青春期,很容易被一些事情刺痛最敏感的神经。我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农村的学生,在竞选班干的活动中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连报名竞选的勇气都没有,在一部分农村学生眼里,外表光鲜、多才多艺的城市学生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市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见识、经历都比较丰富,也觉得高农村学生一等。以我上学和工作经历来看,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拓展训练中的一个游戏,先由一个城市学生站在讲台上背朝地面摔下去,由一群农村学生来接住他,然后角色反调,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都表现得很好。再进行集体和团队概念的引导,指出在这个班级里缺了谁都不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班里的中坚力量,不断奋斗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大家逐渐抛弃成见,最终农村学生勇敢地站出来参与竞选,城市学生也不再冷漠,同学们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毕业时很多学生都感慨要一生互助,亲如一家。 3.形式多样灵活 既可以教师主讲,也可以让学生活动主体,内容、形式都可以是各个方面的。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生动活泼,无疑会增强主题班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此教育的渗透性就会水到渠成了。除此之外,主题班会还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组合,既可以班与班联办,也可以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联办,班级与社会联办等。除此,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也可请学生家长参与主题班会,还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投身自然,加速受教育个体的“内化”过程。大四毕业前夕,学生们忙于找工作,思想也比较复杂,他们即将面临人生的一个十字口,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压力。思想乱、心里烦,有急于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作效率的,也有放弃不干、心灰意冷的。我开了一次“如何排除烦恼”的主体班会:首先,罗列了班级当时种种烦恼的表现,分析烦恼产生的原因,提出克服烦恼的几种办法,指出经过努力克服烦恼,对调整情绪、磨练意志、正确面对生活、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然后,组织讨论、交流,大家交谈现代社会状况、互相分析失败原因、互相帮助估价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正确估价自身发展空间,大胆表达自己合理的目标,对自己和他人具有激励作用。班会过后又多次与同学们个别交谈,解决具体问题,给以鼓励和方法上的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学生重拾自信心,思想状况大有好转。 就形式而言,还采取过答记者问的方式开班会。如事先告诉同学们班会主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相关问题,并让少数学习上有些优势的同学重点准备好一些题目。班会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意提问,“如何处理听课与自学,学习效率不高怎么办、班里几位同学成绩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等。气氛很活跃,效果也挺好。 4.找好切入点,增强趣味性 有时候开班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主题,就找一些相关的文章、故事或一些相关的事件做素材,和大家一起学习。但不是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是抓好契机,借题发挥,联系班级情况,解决一些问题,效果也挺好。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能引起全班同学的触动和共鸣,能打动人心,让学生受益匪浅,达到良好的沟通和教育效果。有些班会死气沉沉,干巴巴说教;有些班会杂事连篇,纪律卫生迟到早退请假等“大杂烩”,缺乏震撼性、思想性、针对性、艺术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切入点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无效班会的产生。好班会的切入点应该能抓住全班同学思想深处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让多数学生感到老师或同学是在和自己对话、交流,在讲自身的问题,在帮自身解决困惑。这样的班会能培养好的班风,弘扬正气,形成积极的思想共识,和谐师生、同学关系,还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主题班会有合适且有针对性的切入点之后,也要注意在过程中适度的增加趣味点,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应有的活力与效应。换言之,就是要找准学生内心的“兴奋点”,要让学生即使在严肃的话题上也不至于压力过大,合理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达到教师组织班会的作用。 5.做好总结和善后工作 一次班会不仅要事前充分准备,事后还要总结、反馈,观察效果。一次班会再充分准备,也不会至善至美,还要注意会后补充,还要解决由班会引出的具体问题。班会之后,会有一些同学,或者受了感染启发而想和老师再交流,想进一步深化思想成果,或者有些有不同想法要和老师面谈。这时,老师不能认为是麻烦,而是检验班会结果的良好契机,是解决问题的难得的环节。 三、总结 要开好班会,不能没有理论,琐事一堆,学生听了没有收获;也不能空话连篇,不着边际,不解决实际问题。形势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主题班会因时而变、因事而变。主题班会只有与时俱进,其教育效力才会永葆生机与活力。组织完善且有针对性的班会确实费心、费力、耗时,远比讲一节课要花费精力。但是,这是解决班级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水平,是与学生沟通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金周.高校班主任工作五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89-90. [2]杨凤安.浅论高校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J].教育探索,2010,(2):20-21. [3]高爱晟.浅谈班主任对无效班会的规避[J].教学与管理,2010,(1):29-31. [4]高慧珠.主题班会--学生思想转变的契机[J].教学与管理,2010,(5):24-25. 本论文系河南省精品课程(豫教高[2008]309号)。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职生心理危机现状与生命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易引发学业危机、情感危机、家庭危机、自我危机、择业危机等发展性危机。这些危机的存在易引起他们行为的偏差,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自伤、伤人、沉溺网络、离家出走、怀孕、情感波动、学习无力等不良后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经过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初步构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各部门的协同教育。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危机;生命教育

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年龄一般在十七到十九岁之间,过渡性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最根本的心理特点。在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由于社会认知的偏见,社会、学校、家庭等对中职生普遍存在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中职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大。青春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加上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体验造成中职生成为易引发心理危机的一个特殊群体。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杀人、自杀等恶性案件频频发生。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心理问题在校园内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现象,中职生作为中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中职生群体心理危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除自然灾害、亲人丧失、不治之症等引发的意外性危机外,它们更易发生的心理危机包括学业危机、情感危机、家庭危机、自我危机、择业危机等发展性危机。中职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这些危机的存在易引起他们行为的偏差,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自伤、伤人、沉溺网络、离家出走、怀孕、情感波动、学习无力等不良后果,这些后果会严重影响中职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中职生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生命教育的开展应该得到重视。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特别是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3]。”我国的生命教育刚刚起步,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命教育体系还未建立,因此我们要借鉴各国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方法,结合我国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们中职生的生命教育方法。

一、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采用随机及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厦门工商旅游学校5个专业部5个班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回收问卷242 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22份,问卷有效率为88.8%,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1 被试情况分布表(单位:人)

性别 年级 家庭情况 住宿情况

男107(48%) 一年级143(64%) 独生子女75(34%) 走读61(27%)

女115(52%) 二年级79

(36%) 非独生子女147(66%) 住宿161(73%)

总数 222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本问卷为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目前中职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共有13道题目,由参与课题的老师担任主试,对被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被试若对指导语有不明确的地方则由主试重复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要求逐项填写。

(三)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51%的同学认为,在现阶段人际交往及友谊的问题最容易引发个体的不良情绪体验,紧接着是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感情不和睦等,占38%,然后是学习问题和恋爱问题,分别占36%和20%。由此可见,中职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断乳期”,朋友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他人”的地位,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够拥有知心朋友。而且,本校的中职生中住宿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长期“同住屋檐下”的相处过程中易出现矛盾和磕磕碰碰,友谊危机的发生在所难免。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由于忙碌,无暇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发展动态,同时由于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现情绪的困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体验到的更多是学习的失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导致他们也出现了学习危机。另外,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在异性交往方面也开始产生兴趣,他们开始关注异性也开始希望被异性所关注,他们存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因此一部分中职生也开始谈起了恋爱,但由于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因此由恋爱关系引发的各种问题也常常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危机。

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无助甚至焦虑的情绪,近5成的学生表示,当生活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伴有焦虑的情绪体验。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59%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42%和31%的同学选择向同学和父母求助,仅有5%的同学会选择向老师求助。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教师是目前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的群体,但教师的作用更多是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的影响作用较小。

在“是否听到或看到过身边的同学有哪些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问题上,60%的学生选择“攻击别人”,44%的学生选择“**”选项,12%的学生选择“自杀”。可见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大多采取对外攻击别人,对内伤害自己的行为,而且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自杀的情况。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面临心理危机时,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排解压力,面对自身的负性情绪,如何转化消极的心理为正能量,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

在回答“学校如何面对心理危机,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珍惜生命时”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表示,老师只是在上课偶尔提一提或者根本不讲。我们学校虽然也建立了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但67%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25%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没接触过,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自己有接触过。这一项数据说明,我们的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到实处,除了对学校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外,在全校师生当中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在问到“学校的生命教育应如何开展”时,52%及40%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讲座及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有同学表示应该积极提供心理咨询等。事实上,学生对于学校对他们提供生命教育是持欢迎的态度的,他们也希望能够从学校、从老师的教育中得到更多的生命教育的知识。

二、讨论

(一)生命教育途径探索

1.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初步构建。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危机现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刻不容缓。2009年,厦门市正式成立了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该小组成员主要由厦门市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并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中小学教师担任。

目前,我校也建立了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分为一般流程和特殊流程。该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将来自全校110个班级对心理学感兴趣,有意愿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吸纳为心理委员,每周四下午由专职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心理委员的组织机构为各班心理委员――各专业部会长――心理协会会长。一般流程也就是分级上报制,由心理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当中的个案,发现个案存在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时,及时上报至分部会长,由分部会长联络总会长,然后总会长报告心理教师,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介入处理,或者联系班主任及分部德育主任,必要时报告学校主管部门或进行转介。特殊流程及紧急上报制,当心理委员发现较为紧急的个案情况时,直接上报心理教师,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理。

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对全校的班主任进行培训,建议各班班主任自主建立班级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建立档案,及时更新;严格保密,及时反馈;严防意外,及时转介。

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危机的出现是有预兆的,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2. 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生命教育与许多学科领域相关,“与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价值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品格教育、情绪教育等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要进行生命教育,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之外,其它基础课及专业课也应将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教育的范围。除了正式课程,还应通过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等形式,强调生命教育的实践行动,尤以体验活动和服务学习为主。

各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生命教育的实施可采用渗透式教学法,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学习各种防灾减灾的知识,讲述正确逃生的重要性和技巧;体育课可以渗透如何积极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知识;烹饪类专业课程可渗透如何防火、如何合理使用危险物品等知识; 汽修类专业课程可以渗透如何防爆炸、如何安全行车、行车遇突发状况如何逃生等知识。

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在学生入学初期,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利用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系统反应出的存在异常状况的学生及时关注,必要时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同时与班主任联系沟通,加强关注。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还要依赖各班班主任的积极配合,目前我们建立了特殊学生心理档案上报制度。各班班主任根据自身在带班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筛选各班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形成“特殊学生档案”,必要时联系专职心理教师协助筛查并及时进行干预。

4.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多年经验,我校德育教研组开发了《生命教育小读本》,需进一步申请并完善形成校本教材。具体的开课形式有以下集中方式:德育教研组成员在任教班级中结合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进行授课;《生命教育小读本》形成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通过学生处将该读本分发到各班班主任手中,鼓励他们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生命教育;定期在班主任当中开展讲座,将生命教育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进行宣传,利用班主任的力量进行开展生命教育。

5. 学校各部门的协同教育。学生处利用升旗仪式或其它全校集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宣传;各专业部利用课间操及其它部门集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保卫处每年定期开展防空防灾演习,让学生学会“防范于未然”。保卫处目前开展了较为完善的“部门联动”制度,做到“三防”联动,即技防(监控等技术)、物防(灭火器、警棍等)、人防(医务室、后勤、保安、生管、专业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

三、结论

调查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危机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存在各种心理危机,而且不懂得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消除心理危机,易引发不良反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经过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初步构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各部门的协同教育。

希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内容,可以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生命意识,而且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正确地面对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 章爱先,王永刚.浅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之――青少年的心理危机[J].中外教育研究,2010(06).

[2] 杨胜勇.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04).

[3] 王北生,郭颖.我国中小学应加强“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8(06).

[4] 李雪峰.职校生心理危机及危机源调查研究.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是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摘要:根据我国《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在目前的大环境、大趋势下,对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还能够为我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关键词:培养 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家长们作为经济社会的主力军,则更加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充电。出于独生子女以及隔代亲等种种原因,家长们往往更重视的是对孩子们身体上的照顾和智力上的启发,而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不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我们曾用开家长会、家园之窗中的相互沟通、个别联系等各种方式向家长做了一定的宣传。同时这些也引出了家长的不少困惑:毕竟小班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没有那么重要?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能做到何种程度?有何办法进行培养?……基于此,应当分析有关的家教事例,在获得更多的家教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生活自理能力就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按照以上要求,我们请家长配合,养成孩子按时进餐和不多吃零食的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通过常识活动认识餐具,使幼儿认识了碗、勺、茶杯等;通过语言活动给幼儿讲故事,餐前教师朗诵诗歌“下巴上的洞洞”,让幼儿听、念一些有关蔬菜的简单儿歌;教师还经常向孩子们介绍饭菜的色、香、味,激起孩子的食欲。这样就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用游戏作为载体,寓教育于各项游戏活动中,注重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乐,同时在游戏中学习。我们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了解到,小班的幼儿喜欢在游戏中学习,所以,我们就应当把这一特点抓住,创设各种游戏的环境背景,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以下列举的游戏:可以让宝宝在洗手、玩水时学会使用肥皂。宝宝们虽然喜欢洗手,可不懂如何把手洗干净,常把衣服弄得湿湿的,于是我告诉宝宝:洗手前先把袖子拉上一点点,水龙头开得小一点,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我还自编了洗手诗歌:“小小手儿伸出来,水宝宝和我做朋友。先搓手心一二三,再搓手背一二三,我的小手洗干净。”通过形象的洗手游戏,宝宝们掌握了基本的洗手方法。另外,宝宝们在玩肥皂泡泡的游戏中渐渐学会了使用肥皂.。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从而达到培养小班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中既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了幼儿们的竞技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而且,经过游戏的练习,孩子们也完成了从游戏中的玩乐向生活中的能力迁徙,让其知道了实际的生活过程,让幼儿培养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四、树立榜样并加以鼓励来培养幼儿能力孩子小时候的动作及能力通常是由对其他人或事的模仿后产生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为小班幼儿们展现出如何自理的一些方式方法。如在整理衣物时,让孩子在幼儿教师先示范方法后对自己的衣物和被子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在进行榜样的示范时,要让幼儿们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对示范人的动作进行简单的模仿后掌握技巧方法并且喜欢上自己动手去做。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榜样的模仿后,幼儿们不但学会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还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除了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来让孩子们养成生活自理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孩子们进行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们都是喜欢被表扬的,尤其是小班孩子,他们能力较差,情感也相对较脆弱,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我们都不该忽视,更不要吝惜我们的表扬和鼓励。针对孩子们的这种心理,我们可以时常地对孩子们进行鼓励教育,鼓励他们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同时在孩子做完事情后一定要记着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说“你真棒”“你是好样的”,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孩子佩戴一朵大红花;对于没有把事情做好的幼儿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告诉他们不要灰心,要努力完成下一次的事情,这样的方式不但不会让失败的孩子感到沮丧和难过,还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通过对孩子自信心不断的提高后,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会一直陪着他们,所以在对小班幼儿们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时候,幼儿们父母的配合是必需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校通和家访的形式来加大幼儿园和家长们的沟通,从而提高家园对幼儿的管理能力。在这些形式下可以向家长宣传小班幼儿为什么要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后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以及一些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式方法。在这些活动后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近阶段我们对孩子在园的教育情况,并指出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使得对孩子自理能力的教育在家庭的配合下得以延伸,让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加强。六、结束语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耐心地引导,努力坚持对孩子们进行指导和提醒,同时还要看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孩子多点关心,少点苛责;多点爱护,少点训斥;多点信心,少点灰心;多点耐心,少点灰心。这样才能够培养好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必定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很多的帮助。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就是为了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为了中大班打下基础。

生命力课堂研究结题论文

生命教育初探论文篇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大 热点 ,各高校的相关数据不断攀升。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死亡。大学生自杀的缘由主要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个人信仰的偏失以及心理素质脆弱。为此,高等教育必须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并适时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关键词:自杀;大学生;生命教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充满青春激情、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他们在“象牙塔”内一边忘我地吸纳人类知识精华、探寻社会发展真理,一边尽情展示活力四射的亮丽才华。毋庸置疑,担负着民族复兴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最宝贵、最紧缺的人才资源财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天大学生的发展状况昭示着国家明天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的事件却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4月,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一名研三女生服毒轻生,第二天该校经济学院金融系又一名研一女生跳楼轻生[1];2009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毛巾系在一起自缢于宿舍的卫生间,从而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2010年3月,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属硕博连读的高才生)从该校本部主楼跳楼身亡;2012年3月,仅10天内,南京就有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2]。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吸引社会眼球的一大热点,其数据不断攀升。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5年,全国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存活72人,死亡209人,自杀死亡率为74.4%;2006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剧增到130起之多,被称为自杀“高发年”;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63起,其中上海、北京各23起;2009年,北京仅上半年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而上海这一年则发生了21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13人死亡;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新学期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仅上半年江苏高校学生自杀人数就超出了40人[3]。由于就业压力、 毕业 论文、恋人分合等因素的交织影响,每年5月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最多。故而,这个石榴怒放、热情似火的5月被称为大学生“黑5月”。 二、自杀现象的哲学省思 自杀,这一极具悲情色彩的沉重话题,不仅是教育家、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哲学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自杀现象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瘟疫”,全世界每年每十万人中就有16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却是自杀“成功”者的20倍。就中国而言,自杀现象极其严峻,每年约23-25万人自杀身亡,自杀未遂者高达200万人,每2分钟就发生8起自杀未遂事件,1人自杀死亡。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披露,自杀已成为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然而,在15-34岁的死亡人群中,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并非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而是令人震惊的自杀[4]。2012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廖桂芳教授主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课题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重庆十余所高校的980名大学生中,针对“脑中是否有过自杀念头”这一问题,41.09%的学生选择“偶尔有”,18.95%的学生选择“经常有”;而在“是否有过自杀行为”一项中,17.39%的大学生选择曾经有过自杀行为[5]。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今社会,人们不再为果腹之食、蔽体之衣而终日忧虑与奔波,不少中产阶级女性为了追求“波澜起伏”的身材体形每天殚精竭虑地搜寻瘦身、整形与美容的最佳方法。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攀升的自杀率不得不让社会学家、哲学家们陷入沉思。 学术界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领域。就社会学领域而言,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是系统研究自杀的第一人,1897年他发表的《自杀论》可谓是研究自杀的第一本经典力作。他在该著中有力地反驳了有关自杀的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解释,深刻指出其解释的缺陷性,故而不能自圆其说。他认为自杀与心理状态、自然条件、种族、遗传素质、精神病、个人素质、气候变化等并无直接关联,而是与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婚姻变迁、经济危机、工作变更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将其概括为“自杀的社会性质”[6]。迪尔凯姆把自杀作为一项极其严重的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超越了以往或简单经验式归纳或主观臆想式的研究。但是,不无遗憾的是,他只对与自杀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比如降职、失业、离婚等)进行线性描述,而没有对自杀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作出“彻底的和有说服力的解释”。 心理学家采取迥异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尤其是致力于精神分析学领域的学者们努力从人格特征、无意识、本能以及早年的经验等场域试图揭开自杀的神秘面纱。奥地利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自杀是个体极度的自我攻击。他认为当个体处于焦虑、忧伤、抑郁寡欢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释怀时,他就会采取自我惩罚、自我攻击的方式分散、转移心中郁积的愁怨。在此基础上,他把自杀解释为个体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身上皆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二者分别代表人格系统中的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当人格这架天平因破坏性倾向超重而失衡时,个体就会出现病态而走向或自杀或杀人的危险之极端。美国的卡尔·门林格尔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观并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的破坏冲动总是要竭力寻求宣泄途径,当这种宣泄对外受阻时他就会转过身指向自己,当自我宣泄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度”时,就会发生悲惨的自杀行为[7]。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主要认为自杀是个体人格障碍的结果。当自杀行为发生时,他们置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于不顾,总要追溯到自杀者患有某种程度的抑郁症;反之,当某人抑郁寡欢,人们就会担心他有朝一日会走上危险的自杀之路。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说从“死亡本能”的角度解释自杀现象,虽然在逻辑结构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经验层面却难以得到证实。因为生命的本质是维系生命对永恒的追求,即活得越长越好。那么作为具有高级 理性思维 能力的鲜活的个体何以舍生求死?我们认为自杀源于痛苦,痛苦是生命某一方面受到破坏的标志,当生命破坏的量积累到一定的限度就产生死亡,因此痛苦的本质是死亡。失恋是精神上的痛苦,失业是因物质损失而产生的肉体上的痛苦,降职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当生命产生痛苦时,理性思维就会支配他寻找解除痛苦的良方。当没有别的更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主体摆脱痛苦时,死成了一种选择,于是就产生了自杀。当然,以献身为目的的自杀不在此讨论之列(比如公元前278年自投汨罗江的屈原,又如1905年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的陈天华等,这样的自杀其实是一种生命的转换,即以牺牲生物生命而换取社会生命)。 三、大学生自杀缘由探析 尽管从哲学的视角审视自杀,发现自杀源于个体对痛苦的解脱,即以死亡的方式解除痛苦的折磨。但是,我们从自杀者的遗书以及与自杀未遂者的深度交流中可以发现,每一个选择自杀的大学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错综复杂的因素,只有解开这些扑朔离迷、催促自杀的“死结”才能唤醒每一个试图自杀的大学生热爱生活、抵制忧伤、拒绝自杀。 (一)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强大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出生“草根”阶层、没有任何社会关系而又债台高筑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不能顺利就业,故而往往会助推走向不归的自杀之旅。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直到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统招统分”制度,在此期间,大学生只要能够顺利毕业,政府会给你安排一个相应的就业岗位。自19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甚一日。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08.3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5%,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661.76万人,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6.7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并非热衷科学研究的本科生选择 考研 以缓解就业压力,当硕士毕业时由于就业岗位与理想岗位落差较大故而选择考博。博士研究生一般年龄较大,学业任务繁重,如果再叠加上经济拮据、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常常会使其走上不归路。 2010年3月22日,北京邮电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13层楼上纵身跳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吴博士缘何自杀,其遗书明白显示,“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我在这里再怎么折腾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他多么希望年迈的母亲“不用再为了我去捡垃圾、拾破烂,不用再去给人家工地上做饭赚钱瞧人家白眼……”可是,毕业后的窘境使他不能回报含辛茹苦的母亲,在强烈的自责意识驱使下,他选择了以死谢罪。北邮吴博士因对前途隐忧而自杀一事令人扼腕叹息,而刘伟的自杀则直指就业受阻。石家庄学院的大三女生刘伟(专科),来自威县农村,2009年1月23日自溺于一个倾倒垃圾的狭小水池。刘伟自杀身亡后留下多达10万字的 日记 ,其日记显示,令刘伟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找不到工作——毕业前夕的就业压力,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8]。目前,中国高校每年有6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历年的累积,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逾700万。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心理素质较差、自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则会萌生出自杀轻身的念头。 (二)学业压力 在对自杀大学生轻生缘由的深度探讨与挖掘中,我们发现学业压力(尤其是女生)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很多跨入大学校门的“天之骄子”在此前接受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成绩优秀,出类拔萃,既得到教师的肯定、家长的夸赞,同时更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在伴随着鲜花与掌声的成长过程中自我优越感非常突出。然而进入高校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集体皆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昔日那些鹤立鸡群的优秀生变得不再优秀,成绩平平,故而心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落差遂萌发轻生之念。 另一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学校管理宽泛,自己或沉浸于网络游戏而荒芜学业,或广泛交友,成天穿梭于不同的校园,或盲目疯狂考证等,从而导致专业欠缺,“挂科”红灯频频闪亮,当自我良知发现后,悔恨交加,遂以死谢罪。2010年3月,西安某高校一男生因两度拿不到毕业证,遂服药自杀。2010年3月28日,南京林业大学一黄姓女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其死因与考研压力有关。2010年4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大三女生陈蕾从本校逸夫楼的九层跳下,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学校教务档案显示:截止到大三当年,陈蕾还有60多个学分没有修。大三时,陈蕾11门功课全部不及格(缺考两门)[9]。 (三)个人信仰偏失 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青年才俊,理应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运行发展。就个人的成长发展而言,必须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理性地辨别真仿,自觉地抵制歪理邪说,而不应该受社会上一些邪教组织所蛊惑。几年前,非法邪教组织——“”利用参与者强身健体的初衷而传播邪教,使部分是非观念不正确、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陷入消极厌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受蛊惑而成为牺牲品的人群中也不乏令人匪夷所思的大学生。 安徽中医学院一大四女生,在大学期间发现结肠脾区长有肿瘤,在安徽省著名的肿瘤专家直接指导下进行治疗,病情迅速好转。其后有人向该女生兜售“”,宣传只要练功,不用服药和做手术肿瘤就会自然消失,致使该女生停药而“练功”。当病情恶化痛苦难忍时,该女生从医院五楼病房自杀身亡。1999年7月4日,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常浩驰,为求“”,在村外堆积树枝,浇上汽油自焚身亡。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学生吕涛,1997年开始练习“”并深陷其中,1998年6月15日凌晨从该校第二教学楼8楼跳楼身亡,时年24岁。由于个人信仰的偏失,在歪理邪教的蛊惑下,自杀身亡的大学生委实可惜、可悲、可叹。 (四)心理素质脆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少部分属于“80后”。无论是“90后”还是“80后”,独生子女者占绝大多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除了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外,还有爷爷奶妈、外公外婆的呵护、溺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极不利于其个性的健全发展,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情几乎全被家人“承包”,实属不折不扣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层层关爱的包围下,孩子变得十分任性、唯我独尊,由于没有(很少)经历挫折的磨练故而其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家庭中的实际人口数进一步减少,家庭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传统的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迪尔凯姆指出,“在一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共同的感情和怀念不可能十分强烈。在这种家庭中,不可能形成作为联系同一群体成员之间纽带的强大传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每当遇到挫折时,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而这样的大学生由于平常很少与同学交流、沟通,故而也难从同学那里获得真诚的帮助。为此,不得不承认心理素质脆弱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举措 (一)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个体科学认识生命,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生存能力,克服生命中所遇到的困难,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个体从出生到入学这一阶段家庭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在长达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期间学校则是主要承担者,个体成年后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高等教育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肩负着实施生命教育的重大责任。然而,自近代以来,高等学校在工具理性主义(Tool Rationalism)的强势冲击下而重理工轻人文,博雅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尤其是二战以来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现象。近年来,频繁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折射出高等学校对生命教育价值的低估与漠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深刻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帮助生命个体的正常发展,教育是助长生命健康发展的一切作为。”[10]而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则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出发点是个体的生命,归宿点是生命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爱生命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高等学校在引导学生探寻科学真理、剖析自然奥秘、不断创造新知识新科技的同时更应关爱生命(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点),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从而使个体愉快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化,由传统的稳健发展模式(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而驶进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高等教育扩招极大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适时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的持续推进,毕业生的就业率则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为了卓有成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少高校都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导向,同时在课程设置中也增大技能性、操作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许多高职院校更是恣意削减人文社科课程,使个体全面发展的天平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的任务、追求、价值与使命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不断发挖潜在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尚缺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而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理想。他认为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就教育追求而言,亚里士多德把体育、德育和智育分别与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对等重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等,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注解也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追求。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强化技能技巧、操作训练的同时,更要夯实哲学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生命的本源与心灵深处维护大学生的健康,使其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咨询与引导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介于成熟与半成熟之间,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故而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他们常常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绪、心理变化。此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学习成绩不佳、失恋等因素的叠加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推手。在对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访谈、分析中,发现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引导。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实现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通过心理咨询与引导让大学生正视现实,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在失败、挫折面前能够保持理性、正确的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学科及其进程与安排的课程既是学校践履正常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又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跑道”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仅高等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且为数不少的国家在基础教育中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港、台地区很重视生命教育,中国台湾曾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大力推动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中国台湾当局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哲学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宗教与人生》等,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然而中国大陆由于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故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且课程体系很不完善,在现有的1280所高职(专科)院校中几乎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国的第一本“生命教育”读本诞生于武汉大学,该校把生命教育从思想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列为全校通选课之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对选修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测试,其结果显示在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痛苦的9项危险因素中,已经有8项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南民族大学部分学院开设了生命教育必修课,强化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中国高校必须要提高对生命教育课程意义的认识,加强对生命课程的开发,使其系统化与科学化,把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从日常生活走进正式的课程与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海生,钟梓毅.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轻生:一人服毒一人跳楼[N].新快报,2012-04-18. [2]吴纪攀,黄昆. 南京10天内两名女大学生先后自杀身亡[EB/OL].[2012-03-09]. [3]黄永奎,张韵君.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转入快车道[J].高教研究,2011(2):31-35. [4]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45. [5]黄军.调查显示重庆17%大学生曾有自杀行为[EB/OL].[2012-03-16]. [6]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7]卡尔·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28. [8]杨继斌.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N].南方周末 ,2009-03-19 . [9]杨猛,姚欢.女大学生自杀:活着为何比死亡更痛苦[J].南都周刊,2010(19):62. [10]龙春平.新世纪大学生生命教育的 反思 [J].时代教育,2012(1):2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生命教育初探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 2. 浅谈生命教育的论文 3. 生命教育的相关论文 4.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论文 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生为本的生态模式。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并在他主持的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的观念和实践模式研究”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本文试图结合工作实践和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思考,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基本内涵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传统教学伦理观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人──人”,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看待,把课堂作为培养“社会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实体──教师与学生。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我们的教育必须创造这样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生本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和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生态模式。此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关系,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则形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环境。具体地说,就是要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课堂应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学生身处其中都会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课堂环境。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要求和愿望。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建构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环境过分强调学习的预设性和封闭性,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原先设定的框架之下进行的,从而使教学变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即使有也很有限,且都被老师牢牢控制。这样,就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老师即将传授的知识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正比,最终使得课堂教学不能圆满的完成。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却不然,它强调学习的开放性、不确定性,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它有更温情、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的特点。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的布置、课桌的摆放等狭隘因素,而是要求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四要素的完美结合。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教授知识和交流知识的“生态环境”。1、抛弃传统的教师行为中的专权控制,重视师生间的互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形式。而在互动中,主要是教师发挥作用,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而学生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则很少。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教师成为语文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丢弃传统意义上的专权控制,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主动放下架子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谈,就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2、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中,要求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更富有生命力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它包括三种形式:师与师之间的合作、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及其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分工一般为4—6人为最佳,人数如果过多,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混乱的现象。而人数过少,又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最佳分工状态中学生之间才能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才能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能互相信任,有效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标。3、课堂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生本教育观认为,课堂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演变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堂内容无法理解。这样的语文教学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在此观念指引下,语文课一改以往的沉闷压抑,营造提问、读书、表达的氛围,学生发言踊跃、辩论积极。传统的师生单向信息传播,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参与课堂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的标准。因此说,学生的是否愿意参与教学已经演变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习的标准。4、尊重学生个性,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人的本能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也提出了统一的教学目标。这种看起来相当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智力为基础的。然而事实上,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立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的。为了建构新型的小学语文 “生命课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与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从不同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换角度、多方位探究,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5、发挥评价的建构功能,关注学习过程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要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关注学习过程。这里的判断,不只是好不好,对不对式的简单判定,而是在辩是非中帮助学生总结、反思经验,真正提高学生能力。我们列举一个镜头说明。镜头:“你读得真有感情!”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 “小青蛙表扬他” (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老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于是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的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镜头中,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顶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理智地看到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起的引导价值有几何?原来低沉的课文格调也被激扬的表扬声淹没,课文朗读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棒”学生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的好,没点出;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此时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扬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深化,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扬,而不时地眉飞色舞,却不知下次应如何适用朗读技巧。再看那位读得不怎么样,令老师不太满意的学生,他因此更是摸不着方向。原本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他,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老师的点化,让他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难道我们的教师只听得先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表演,却不能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给予点拔吗?这些判断式的模糊评价,没有起到提升和延伸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推进作用。这样的评价是肤浅的,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引导价值,也有悖于“生命课堂”的构建特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生命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又应帮其反思经验,再提供指引,帮助学生提升,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们进行建构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如果教师对第一位学生评价:“从你低沉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你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难过。”相信此生会主动建构起朗读此类情感基调句子的技能的经验,并巩固下来,对以后的朗读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建构性评价理论主张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思维、情感与表现,判断他们的认知与情感层次,再进行指导,发挥评价的提升功能。如教师在评价那位读得不怎么好的学生时,先要分析他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投入的感情程度,对他的认知与情感层次作出准确的判断,确定他对课文情景理解不深刻,朗读时才不能如身临其境,以及他掌握的朗读技能的缺乏,之后方可进行相应的建构性评价:“如果把课文中的描述的情节浮现在脑海里,注意语气和表情随着句子意思变,肯定会读得很棒!”。那么,不但该生在朗读过程会主动建构起自我评价,提升了原有经验,促进其文化心里结构的形成,而且对于全班的学生,这样的评价也是生长性的学习,从而真正构建起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建构性评价以建构为目的,评价过程中寻觅帮助学生建构的路经,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延伸思考的空间,如教师所叫的几位学生的朗读后,可先肯定他个性化的理解与表现,再把他们的思维性向深度引——如果你就是这条鱼,你能说说当时的感觉吗?向广度上引——你(小鱼)面临这样的处境,想到了什么?向长度上引——故事会怎样发展。这样的评价和诱导,就是建构性的,如果教师一味的只是表扬读得好,就只能让学生在愿地踏步,不利于他们进入故事的情感世界中去体验,不利于他们主动推进学习过程。6、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 “生命课堂”不仅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生活经验,使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同时,还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校、家庭、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各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生态”的孤军作战。作为学校应对构建良好的语文 “生命课堂”所需的硬件设施给与充分的支持;作为教师,不但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而且还要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作为家长应努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多与学生以及教师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和交流各种信息,让教师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修正课堂教学;作为社区,应关心社区内学生的成长,并为社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硬、软件设施;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整体上把握教育动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修正,而且还应引导社会各成员有一个健康、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三、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建构对教师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潜心教学而不循规蹈矩,不懈的探索创新,由“教研”而“科研”,由借鉴而创造,从而转向“科研治教”的共同目标。新课改的推出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小学语文“生命课堂” 的建构将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而每一位教师都应在这场变革面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新语文教材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阅读量翻了几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转变,教学评价有了新的标准。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构建“生命课堂”,教师不仅要“洗脑”,而且还要“充电”,阅读是教师的必修课。教师的阅读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教师的阅读不再只是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的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1、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彰显学生生命活力,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1)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语文教师须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到他们的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时掌握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2)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持久的记忆力。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与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也能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起示范作用。(3)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创造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再造想象,获得充分的体验,才能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总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是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同时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这预示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课题论文

一、自己能做的事情,放手让孩子去做,培养独立能力二、寓教于乐,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三、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家长密切合作,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班级课间活动研究论文

课间活动的总结范文篇一

大课间体育活动究其实质是全校师生每天在同一时间上一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其组织复杂而又严密,一般以集体做操为主,分班活动为辅,练习手段以适应学生身心需求,兼顾场地、活动空间的充分利用,全体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要有生命力,要生机勃勃发展,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安全

由于基本模式都涉及学生自由活动,其组织管理要求较高,在实施时要求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或骨干分子起好督促、管理、示范作用。

在整个活动中安全意识必须贯穿整个大课间活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问题具体到大课间活动需要强调几层意思:一是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场地设施包括场地的合理布局,设施本身的安全功能等;整个学生运动场地的合理安排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运动场地,挖掘新的场地资源,尽可能给学生大一点的运动空间;二是运动项目的安全问题,运动项目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情况,如趣味性、易开展性、对场地要求等,比如老鹰抓小鸡是最常见也低年级学生欢迎的游戏,但是在大课间时间可能绝大部分学校都不方便开展,因为它对场地要求比较大,再如快速追逐跑游戏,安全隐患大,也不适宜;三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安全意识。

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运动伤害的易发生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各级主管部门要做好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主针。定期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系统传授正确的体育技能和体育保健、运动康复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伤害处置方法,合理组织好教学、训练工作,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和学生把预防运动伤害事故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认识和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减少和避免校园运动事故的发生。

二、内容、形式等定期更新与补充

大课间之所以与传统课间操不一样,就是因为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不补充,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如音乐的选择,虽然开展大课间后音乐多了,形式灵活了,乐曲是学生们喜欢的,但如果一成不变,几年如一的话,学生也会感到厌倦,从而到了传统课间操的状态,不客气的说是新瓶装老酒。再如内容的选择上,目前内容比传统课间操丰富多了,有许多时代感强、学生自编自创的游戏等,但如果不进一步丰富,不与时俱进,不适时更换或者淘汰一些项目,学生玩多了,自然也缺乏新鲜感。基本内容如下:

1.学生感兴趣和创编、改造的各种趣味游戏。如“贴膏药”“丢手绢”等游戏的创编,有的如“木头人”“单足追人”游戏的创造,体现出了学生们良好的创造力,要注意及时鼓励和肯定。

2.民间、民俗、民族的体育项目。如阿细跳月、苍蝇搓脚、独脚舞、跳竹竿舞、踩高跷、走板鞋、玩空竹、抽陀螺、爬竿、坐跷跷板、象行赛、滚铁环。

3.学生、学校自编、自创的各种韵律操、形体操、校操、特色操等。

三、要注意找准开展的切入口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要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来,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先局部后整体,先片断后全面,先小后大。例如先在传统课间操的基础上加一套特色健美操、搏击操、秧歌操,其次再加上个性化自主练习,再次根据校情、生情加上特色练习等,逐步开展,循序渐进。

四、开展、设计大课间时要不断学习

一方面是学习兄弟学校的优秀成果、成功或者失败经验,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新理念、新思想的辨证吸收。

课间活动的总结范文篇二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积极抓好“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健康,使体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健康起来;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园活跃起来。我校从实施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至今,受到了全校师生与家长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是巩固和扩大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同时,形式多样的活动还是在强健体魄、锻炼意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活动还能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民族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精神。让教师都切实感到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大家转变以往的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科学设计,具体实施。

大课间活动虽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喜欢大课间活动是成功的关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我们设计创编大课间活动的首要原则。在大课间活动准备、设计创编阶段,教师、班主任走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了解学生的兴趣,征求他们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此进行梳理、归纳,形成设计创编原则和思路。因此,在整个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创编和实施过程,孩子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兴趣浓厚,欢心愉悦,真正实现了把快乐与健康送给学生。由此我们确定了大课间活动设计创编原则和活动内容与形式。

1、设计创编原则: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原则;锻炼与休闲相结合,张驰有度原则;传统与现代完美统一原则。

2、活动内容与形式:整个大课间活动一小时,分为上、下午各30分钟。上午集体做广播体操或者长跑,下午做乒乓操或打乒乓球、跳长绳活动等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集结队伍:学生在《运动员进行曲》等音乐中,队伍整齐,情绪饱满的走向指定的班级活动区域,在节奏伴随下,轻松的律动中调整队列。

第二环节广播操或者长跑:全校整齐划一,表现小学生放飞远大理想,茁壮成长的精神风貌。

第三环节下午第一节课后学生做乒乓球操。结束后自主选择打乒乓球、踢毽子、跳长绳、羽毛球等。学生在自己最喜欢的自主游戏中进行快乐地动起来。学生在热情奔放的乐曲中健身,这个环节多侧面地表现了天真的童趣,张扬了孩子们的个性,体现了强烈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把大课间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放松整理: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让学生由兴奋紧张转入平静舒缓的状态,使学生生理心理机制得到充分的调整。最后,在轻音乐中,聆听老师温馨提示,有序地离开操场,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

课间活动的总结范文篇三

我们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和把快乐还给学生,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思想设计了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我们活动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高昂的热情去迎接崭新的教学生活。整个活动25分钟,全程由音乐统一指挥。

实施训练时我们把大课间分为前期体育教师训练、班主任教师集训(由体育老师马祥进负责)、分班级体育课训练、分年级训练和整体磨合、大课间活动比赛六个阶段。在各阶段实施前都要通过会议对师生进行培训,让大家明确各阶段的任务,提高了训练的效率。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设计活动的框架,操的编排和指挥音乐的选择与制作等,它是活动实施的起点。整体设计我们力争做到实际性、科学性、创造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制作了我们的指挥音乐,把体育与艺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了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整体磨合阶段是大课间训练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主要是做好活动各环节的衔接,它包括进出场,队伍的调动和服从音乐指挥等内容。教师编班分组,和学生一起入场共同活动。

后期由体育教师组织,各教研组长为评委,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大课间活动比赛。

我校大课间能以极短时间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整体化的轨道,离不开学校大课间领导小组细致的工作。领导组组长由校长马汉勇亲自担任,副组长马祥进(体育教师),组员各班主任。另外,学校建立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评制度,每天由学校值班护导老师和体育教师对各班出勤、活动、操姿、队列情况进行考评,并把考核结果纳入合格班级的评选和教师学期考核中,从制度上保证了活动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信息反馈的信箱,积极向师生和家长征求建议,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保证了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它更具生命力。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己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为学生提供素质发展的条件与时空的同时,也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丰富多采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大课间活动开展以来,师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非笔试体育测试合格率逐年上升:学校体育达标两年保持在96%以上;教师也变初期的“被动参加”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大家都感到30分钟的大课间对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同时在继续发现、研究和解决一个个出现的新的问题。

例如:

1、创设学校大课间的整体特色,解决人员多场地小的问题。

2、进一步突出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之间关系的问题。

3、如何更有效的实现以人为本、主动发展,使学生能在大课间中将体格与人格,生理与心理磨练有机融合的问题。

4、关于开展大课间活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研究的问题。

5、如何根据季节天气变化开展大课间活动,及开发室内大课间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回顾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几个月以来,艰辛而有效发展的历程,放眼方兴未艾的大课间前景,我们将继续深化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更有信心奏响以快乐为主旋律,突出特色,强调主动与和谐,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阳光体育我爱体育,我更爱运动,我尤其酷爱跑步。跑步,能活动四肢,强壮肌肉, 增加肺活量,温暖的阳光洒在赛场上,男子组标枪的比赛即将开始。赛场上,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将轻盈地划过天空。健儿们用手中的标枪向距离的权限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挑战。标枪在空中轻盈的姿态,是健儿们强健的力量和熟练的技巧的结合。谁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让我们拭目以待,让我们为他们呐喊、助威吧......平时,不经常运动的我在一开始有一些吃力,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锻炼后,也已经适应了,觉得自己的身体也比原先强壮了许多,生病的次数也少了,渐渐热爱起这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阳光体育不但可以促进同学间关系和谐发展,而且还可以带来欢乐,调节情绪,减少郁闷,舒展身心,陶冶情操,还有利人体肌肉的生长,真是一举几得啊。当明媚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时候,当洋溢着运动气息的旋律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一排排整齐的队伍会准时映入你的眼帘。看,同学们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跑步进入操场,校园里顿时充满了蓬勃的活力。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开始啦!“一二一,一二一……”每到大课间活动时,操场的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打篮球,有的打羽毛球,还有的玩一些体育小游戏。同学们玩的真是不亦乐乎,每位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脸。如果整天只知道知道学习或者工作的人,即使聪明也会变成傻瓜的。”学好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有好身体素质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身体好了,学习才能够更好。因此,我向同学们提议,让我们一起手牵着手,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亲近阳光,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世界更健康、更有活力!青春是充满活力充满阳光充满欢声笑语的。因为我们都有大量的时间去玩。没有任何的思想包袱。哪怕是参加跳绳皮筋之类的游戏,也是体育活动。因此,“阳光”和快乐其实离我们很近,只需要我们走出那最关键的一扇门,那么“阳光”的生活也会朝你起来。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所以,身为21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锻炼身体,好好学习。阳光已经拨开了云雾,天气也慢慢明媚起来;我已经准备好,欲振的羽翼正待打开翱翔。迎着风雨,我们在这里出发;向着阳光,我们舞出生命的精彩。

  • 索引序列
  • 班会课的生命活力研究的论文
  •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论文
  • 生命力课堂研究结题论文
  •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课题论文
  • 班级课间活动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