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阳极效应毕业论文

阳极效应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阳极效应毕业论文

[闻邦椿][邱竹贤][方肇伦][张嗣瀛][陆钟武][柴天佑][王国栋] 一共7位闻邦椿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男,汉族,1930年9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IFToMM(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转子动力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等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兼职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创立了振动学与机器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发表专著和合著6部、论文250余篇,专著《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制成功十多种新型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获国际奖两项,国家级奖3项,省、部、委级奖10项,为国家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指导的和联合指导的研究生有30名取得了硕士学位,有16名取得了博士学位。组织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该国际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曾应邀去日、澳、德等十多个国家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过20余次学术报告,宣读论文40余篇。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邱竹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21年5月出生,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北大学教授。他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融盐湿润、融盐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均有新发现,形成了融盐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新学科。总结了节省电能的规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建设和发展我国铝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来,他单独或合作撰写轻金属冶金方面的论文150余篇,单独撰写的专著有《铝冶金物理化学》和《预焙槽炼铝》两本,合作撰写的有教材《铝电解》等三本,合作翻译的有《冶金热化学》等七本,其中,《铝冶金物理化学》一书能够把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铝冶金的生产初中联系此书成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于1989年和1990年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属溶解和电流效率研究)和一等奖(铝电解中的界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研究)以及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邱竹贤参加了大型电解槽的试制工作,经过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鉴定,电流效率达到90%,电耗率降低到13500千瓦/吨铝,该课题获有色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此种槽型在扶顺铝厂和包头铝厂得到推广应用。 方肇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1934年8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195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研、副所长、研究员。现任东北大学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理事,流动注射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分析化学期刊J.Analytical Atomic,Spectrometry, Talanta,Analytica Chemica Acta,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J.Em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和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及国内《分析化学》等十余种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 自1977年以来方肇伦教授为流动注射分析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84年以来曾有五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取得多项重要成就。他当前的研究领域包括流动分析、原子光谱分析及微芯片上的微流控分析及其联用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在顺序注射—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流动注射毛细管电泳分析,智能化流动光度分析系统,微流控分析芯片及流动分析在生物过程分析中的应用。自1995年以来,以他为首的研究集体在微流控芯片的研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并在该领域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的资助。 张嗣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男,汉族,山东省章丘县人,1925年4月5日生。1948年8月武汉大学毕业,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7年9月至1959年7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进修自动控制理论。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微分对策》,主编《现代控制理论》。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均获国家教委的奖励。 现为博士生讲授"微分几何方法"等两门课。已培养博士21人,硕士30余人,博士后2人。1981年以后分别任《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1983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编委兼控制理论分支主编。1985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陆钟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汉族,1929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专业研究生班。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至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博士点。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查明了一批普通平炉改为内倾式后指标下降的原因,结束了各地的争论,使各厂明确了措施。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压下炉头式加热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载能体概念,创立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编写或参编10多种专著和教材,撰写了100多篇论文。 任院长期间,贯彻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并获准试办研究生院。主持制定了学院2000年的发展纲要,提出办学"六大要素"的概念。确立既为冶金工业服务,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院校办学经验。提出创办科技开发区和建设"大学科学园"的建议,被沈阳市政府采纳实施。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院士,国际知名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专家,1985年获工学博士,并留东北大学任教;1988年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被晋升为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任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柴天佑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智能解耦控制、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企业重大自动化工程等30余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产生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针对常规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难于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多变量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难题,他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的研究方向,打破传统解耦控制思想,提出了基于控制器设计与直接对闭环系统解耦相结合的在线解耦控制策略, 系统地提出了20余种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结合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生产条件与运行工况变化大、常规控制系统难于投入运行的复杂工业过程开展了应用研究,将所提出的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成功应用于冶金多段加热炉、余热锅炉、合金钢棒材连轧机立式活套、大型风洞、化工精馏塔等,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该项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37篇,经SCI检索被引用38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及应用”专著。该成果获得200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他带领课题组将自适应解耦控制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并应用国产2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进口3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机炉协调等复杂工业过程,解决了由于具有多变量强耦合、强非线性、参数时变、运行工况变化频繁等综合复杂特性,使得常规控制系统不能投入自动运行,造成能耗高,污染严重这一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变量智能解耦控制理论、方法及应用”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他提出了建模与控制相集成的以综合生产指标为目标的复杂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方法。他率领课题组针对我国矿山资源品位低,采、选、冶生产过程复杂,关键工艺参数等难于在线连续测量、工况多变、运行环境恶劣、难于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的难题,提出选矿生产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及企业综合自动化的全局解决方案,研发了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功应用于辽宁排山楼金矿,酒钢集团选矿厂等企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该项成果的论文应邀两次在IFAC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金矿选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获1999年国家经贸委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金矿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被控对象特性不确定、非最小相位和开环不稳定、具有各种干扰、未建模动态、执行机构出现故障、输出不可测、大检测采样周期与小控制周期不匹配、强非线性等复杂工业过程难于实现自动控制的难题,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适于复杂工业过程的随机自适应、前馈自适应、鲁棒自适应、容错自适应、推理自适应、自整定PID、非线性自适应等20余种控制算法,建立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上述成果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甲类)。他领导研究小组结合复杂工业过程开展工业研究,将自适应控制与智能控制想结合,提出了适合复杂工业过程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并结合抚钢的炼钢—精炼—连铸—连轧四位一体合金钢棒材新流程生产线的建设工程,提出了带有非线性自适应补偿的活套解耦控制技术等关键自动化技术,保证了我国第一条合金钢棒材生产线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收录38篇,EI检索收录170篇,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被ISTP收录76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8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应邀到国外20余所大学讲学,主持国际会议6次。创建了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其中共有9名博士后出站,40余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百余名硕士生获得硕士学位。培养建设了一支年轻的研究与开发队伍,有的成为自动化研究中心的学术骨干,有的成为东大自动化公司的技术骨干。他领导的东大自动化公司被评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产业化基地,辽宁省十佳校办企业。 他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为我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国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栋,男,1942年10月生,辽宁大连市人。现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国栋院士主要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的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在板形理论和板形控制、热轧板带组织和性能的预测与控制、塑性加工理论与有限元方法、轧制过程的人工智能优化、板带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对轧制理论发展和轧制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 承担国家的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项目(863)、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所发表的论文被SCI、EI收录200余篇次,专著4部,合作完成译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担任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轧制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王国栋院士主要学术成就: 在超级钢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想,解决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和在现有轧机上生产超级钢两个关键问题,完成了板材、棒线材生产工艺制定、原型钢研制、热轧超级钢轧制、产品工业应用等系统研究工作。在一批热轧带钢连轧机和棒线材连轧机批量工业生产超级钢,在汽车和建筑等部门推广使用。相关成果“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集成和开发了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的新路,相关成果已经在首钢、南钢等中厚板厂的新建和改造中得到应用。相关成果“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获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组织性能预测、有限元等方法,建立连轧过程数模开发工具和模型参数调优工具,利用轧制过程得到的海量信息,进行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提出将“变形参数调优”、“组织性能参数调优”和“人工智能调优”三种方法融为一体进行轧制过程优化的创新思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轧制过程智能优化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宝钢、抚钢、本钢等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相关成果 “板带钢轧制过程的智能优化与数模调优”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国栋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开拓,深入实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培养博士36人,硕士34人。在1996-2004年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正确把握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带领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凝聚团队、深入现场、躬行实践、争创一流的实验室特色,成为促进我国轧制技术发展和钢铁工业进步的有生力量,在我国轧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没有基础都从零基础学习,认真学不难的,基础学下的话,要一两个月的。以下学习内容参考:1.电工基础:电工基础、电路基础、电子原器件、电气识图;2.电工仪表使用与安全用电:仪表使用与维护、安全用电;3.照明线路供电与运行:学习照明线路,动力线路,检修安装知识,用电及供电知识,电气线路的运行及维护和漏电保护知识及各种小型家用电器的构造,维修;4.低压电气控制线路:学习各种常用的低气电气设备的用途,性能,结构,选择要求,智能低压电器控制线路的配线与检修知识;5.电机与变压器:电动机与发电机的作用与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原理结构与维修技术。

前年死了两个,现在只有5个了闻邦椿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张嗣瀛 信息学院陆钟武 材冶学院柴天佑 信息学院王国栋 材冶学院

邱竹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多年中,培养了大批轻金属冶炼专业人才。早在1950年,抚顺铝厂因建设需要,举办了铝冶炼训练班,邱竹贤兼职任课,编写讲义,开设了中国最早的铝电解课程。学员在毕业后,成长为中国首批铝冶炼专业人才。1952年,东北工学院为适应中国铝冶金和铝加工事业的发展需要,组织两个班级进行专业培训,借调邱竹贤来担任该校的铝冶金专业课教学工作。这批学员毕业后成长为中国铝冶金与加工事业的技术骨干。1955年春,东北工学院成立,轻金属冶炼专门化。邱竹贤从抚顺铝厂调入东北工学院任教,担任轻金属冶炼教研室主任。多年来他精心授课,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成绩优异。早在1966年前,邱竹贤就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邱竹贤成为全国首批有色冶金专业博士导师,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生。邱竹贤目睹中国铝工业的落后现实,认识到从事教育工作培育炼铝人才的重要性,故坚定地选择了从教的道路。他认为,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编写该国的教材。而要写好教材,宜先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科研成果,借以充实教学内容,加深理论认识,发展新的学说;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工业生产实际,使学以致用。因此,他和研究生一起成年累月地在实验室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又深入到全国大小铝厂吸取丰富的营养,同时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技术人员和工人。他把勤奋看书学习、努力开展科学研究,深入实际进行工业生产试验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铝冶金物理化学》一书是邱竹贤的重要著作。此书经徐采栋先生推荐,出版于1985年,其初稿则草拟于1964~1972 年间。其间虽然历经坎坷,他始终坚毅地从事此书的撰写工作。1973年后,他又广泛地查阅了英、俄、日、德等国的有关文献,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分门别类整理成60余册原始资料;对若干重要的课题——铝电解中的湿润现象、渗透现象、阳极效应、金属溶解、电流效率和电能节省等积极从事实验室的研究和工业生产试验,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终于在1980年完成了此书初稿的修订。1982年他去挪威奥斯陆大学和特隆赫姆工业大学访问,对铝冶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之后,才最终定稿。因此,他在此书中能够把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铝冶金的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此书成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著。 融盐是一种高温离子溶液,冶金工业上应用于电解法生产铝镁等多种金属。邱竹贤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发展融盐电解理论。他在融盐化学和电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涉及融盐相图和结构,工业铝电解质组成和性质,界面现象和电极过程等。融盐不但温度高而且具有很大的腐蚀性,理论研究工作难度大,若干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存在分歧意见,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得不透彻,许多作者往往浅尝辄止。邱竹贤及其同事力戒时弊,对于所要研究的课题一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而获得新的重要进展。融盐湿润性研究起始于1964年。在当时的实验中观测到电极对融盐的“排斥——吸引——再排斥——再吸引”的现象。此项工作一度被迫中断,1978~1980年间得到恢复。他通过拍摄大量而系统的实验照片,归纳到普遍的湿润现象,揭示出阳极排斥电解液和阴极吸引电解液的基本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融盐电解中发生阳极效应以及电解液向阴极渗透的机理,能够有效地设法在工业上加以防范,达到节省电能和物料消耗,并延长电解槽使用寿命的目的。邱竹贤及其同事研制了一台高温透明电解槽,在此槽内观测了铝电解、镁电解以及各种碱金属电解中金属在融盐界面上的溶解现象,用摄影机记录下金属雾颜色和特征。发现:铝雾呈蓝紫色,镁雾呈灰黑色,钾雾呈绿色,钠雾呈蓝色,锂雾呈灰色;鉴别出金属雾是一种细微的粒子,具有还原性。从量子化学研究,提出了生成胶体溶液与真溶液的混合溶液观点。邱竹贤在融盐理论研究中是总体学术思想与重要创新点的提出者。他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和他的同事先后于1989年和1990年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属溶解和电流效率研究)和一等奖(铝电解中的界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研究)以及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 铝工业是个用电大户,节省电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邱竹贤在研究融盐电解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铝工业节电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1988年他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年会上发表的“铝电解中节能”的论文是其研究心得的总结。他从计算最近40年来世界上不同型号和不同电流强度的24台电解槽的能量平衡入手,总结出减少电解槽的热损失系数、提高电流效率和保持能量平衡三条节电基本规律。他以单位电量核算电解槽的热损失量,称之为热损失系数,其量纲为伏特。每减小1单位损失系数,相当于节电3300千瓦时/吨铝。邱竹贤以亲身的工作经验认识到提高铝电解槽的电流强度可以节电。40年代他在台湾铝厂工作时,电解槽的电流强度只有2.7万安培,而现在大型槽已达到28~30万安培,由于热损失系数减小1.3伏特,电能消耗量减少了4300千瓦时/吨铝。这一节电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也可推广至其他金属或合金的冶炼。1982~1984年邱竹贤参加了抚顺铝厂首批三台13.5万安培大型电解槽的试制工作,承担铝电解质组成研究和电流效率测量。大型槽试验成功后,经过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鉴定,电流效率达到90%,电耗率降低到13500千瓦时/吨铝,该课题获有色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此种槽型在抚顺铝厂和包头铝厂得到推广应用。邱竹贤长期研究铝电解质的新组成,谋求改进铝电解的生产指标。早在1956年他在苏联教授А.И.莱涅尔(Лайzер)的指导下,完成了铝电解质添加氟化镁的论文。以后抚顺铝厂在6万安培电解槽上试验此种新型添加剂成功,全厂推广应用,以至于全国。经过长期考验,确认为氟化镁是一种优良的添加剂,可以提高电流效率并节电,而且价格低廉,其原料菱镁矿是中国丰产资源,有长远的应用价值。1985年邱竹贤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年会上宣读了题为《低温铝电解》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可以在温度850~900℃之间电解的低熔点电解质,预期电解槽的热损失量会因电解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少,而且电流效率会明显提高,两者均可节电。此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澳大利亚铝业研究中心,于1991年与邱竹贤签订了技术协作合同,开展低温电解的半工业性试验。这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工作。邱竹贤于1975年提出了加宽电解槽导电母线以减少其电压降的建议,这和许多铝厂技术人员的想法相符合。中国铝厂在此项技术改造中群策群力,取得了明显的节能效果,每吨铝节电200千瓦时。80年代中在研制惰性电极方面做了应用基础工作,并与山东铝厂合作在工业槽上进行TiB2惰性阴极工业试验,1992年通过有色工业总公司鉴定,每吨铝可节电200千瓦时。历年来,邱竹贤及其共同工作者用融盐电解法研制了多种铝基母合金,其中有铝—硅、铝—钛、铝—钛—硼、铝—锰、铝—镁、铝—钙、铝—铬、铝—锶、铝—稀土等,使合金的质量提高而生产成本降低。铝电解生产中出现失常状态,称为“病槽”。国外书上载有若干治理方法。邱竹贤以其丰富的生产经验,对治理病槽有独到之处。他根据中医辨症施治的原则,视电解槽为一有机整体。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务求消除其致病原因,同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例如:侧部漏电问题非常棘手,邱竹贤则着重于清理槽底,使电流均匀通过槽底,不日便见成效。因此,他在所编教材中,写下“病槽及其治理”一章,以供中国铝工业参考选择。邱竹贤不愧为中国铝冶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驱,他谦虚谨慎,勤奋工作,为发展中国铝工业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北极圈温室效应研究论文

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灾害,造成各类天灾人祸.如:随着全球日益变暖,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所含营养可能会越来越少.这是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后得出的结论.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报道中指出,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大学研究人员的这一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变暖不仅会导致洪水和干旱,从而使农作物减产,幸存的农作物还会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产生更少的蛋白质.研究人员说,这一结果令人担忧,因为许多贫困国家的人获取的蛋白质有大约一半依赖于这些农作物.连企鹅也会遭受灾难:这份名为“南极企鹅与气候变化”的报告,显示了生活在南极大陆的四种企鹅正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压力.对它们中的一部分来说,全球变暖使它们丧失了抚养幼崽的珍贵场所,而由于全球变暖及捕捞过度的共同影响,也使得其他企鹅的食物越来越缺乏.“南极企鹅已经经历了一次长途跋涉.”WWF全球气候变化项目副总监Anna Reynolds表示:“现在看起来,这些南极大陆的象征不得不去面临另一场去适应无法预料的气候变化的艰苦战争.”

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

写作思路: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温室效应及是怎么产生的,其次写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温室效应影响如下: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融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温室效应对的危害。

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4、海平面上升。

5、气候变暖。

6、海洋生态的影响。

沿岸沼泽地区消失肯定会令鱼类,尤其是贝壳类的数量减少。河口水质变咸可会减少淡水鱼的品种数目,相反该地区海洋鱼类的 品种也可能相对增多。至于整体海洋生态所受的影响仍未能清楚知道。

通过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每位组员都十分团结融洽,才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次活动,也增加了我们的友谊。并且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温室效应,也深刻地体会到全球温室效应给人类和自然所带来的灾害。

为了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少开汽车;另一方面则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 温室效应导致有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60%左右。温室气体浓度愈高,近地表的温度就愈高。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到很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效应创造了一个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古物然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甲烷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2 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命体无法承受这种快速相加的巨大变化。 2.1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新华通讯社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反复变化的过程中走向灭绝,现存物种即是这些变化过程后生存下来的产物。物种能够适应过去的变化,但它们能否适应由于人类活动而改变的未来气候呢?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变暖经纬过去的自然波动要迅速得多,那么这种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2.1.1 对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气温持续升高,北温带和南温带气候区将向两极扩展。气候的变化必然导致物种迁移。然而依据自然扩散的速度计,许多物种似乎不能以高的迁移速度跟上现今气候的迅速变化。以北美东部落叶阔叶林的物种迁移率来比较即可了然。当最近的更新世的冰期过后,气温回升,树木以每世界10~40千米速度的速度迁移回北美。而依照21世纪气温将升高1.5~4.5℃.的估计,树木将向北迁移5000~10000千米。显然要以自然状态下数十倍的速度进行扩散是不可能的。况且,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片断人只能使物种迁移率降低。所以,许多分布局限或扩散能力差的物种在迁移过程中无疑会走向灭绝。只有分布范围广泛,容易扩散的种类才能在新的生境中建立自己的群落。 2.1.2 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热带雨林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虽然全球温度变化对热带的影响比对温带的影响要小得多。但是,气候变暖将导致热带降雨量及降雨时间的变化,此外森林大火、飓风也将会变得频繁。这些因素对物种组成、植物繁殖时间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将改变热带雨林的结构组成。 2.1.3 对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湿地和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然而它们也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温度升高会使高山冰川融化和南极冰层收缩。在未来的50~100年中,海平面将升高0.2.~0.9米,甚至更高。海平面的升高会淹没沿海地区的湿地群落。海平面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许多生物种类来不及随着海水上升迁移到适当的地域。特别是建筑在湿地地区的居住房、道路、防洪大坝等将成为物种迁移的直接障碍。海平面升高对珊瑚礁种类有极大危害。因为珊瑚对海水的光照及水流组合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海水按预算的速度升高的话,那么即使生长最快的珊瑚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此外海水温度升高同样会对珊瑚产生极大危害。由此将导致大量的珊瑚沉没以致死亡。

极值的应用毕业论文

极值是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函数极值一直是数学研究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科学和生产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和极值有关的问题。函数极值不仅仅是函数性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并且在实际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中, 工农业生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其实质都是函数极值问题。由于函数极值应用非常广泛, 极值函数本身亦变化纷繁, 所以人们对求函数极值的方法研究比较多, 这些和许多数学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为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诸多领域的实际工作提供了便捷, 如在物理、经济、现实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使得许多问题很便利地得以解决。 经济学中有很多求最优量的问题。比如, 最大产量、最大收益、最小成本、最大利润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可以很好地运用数学中的有关求极值的方法加以解决。具体可以运用到一元函数极值, 多元函数极值等一些求极值方法。 国外的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是运用数学工具全面提高现代经济学分析水平的经典之作。《经济分析基础》第二个问题:极大化行为理论, 证明均衡点的位置与极值点的位置存在一致性, 并指出极大化行为研究对现在与过去广泛的经济思想领域提供了一种统一的研究方法。我国王洪涛教授也对极值的研究做了很大贡献, 着有《函数极值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1]。结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此课题的研究, 根据本人在学校掌握的有关知识, 对日常经济中常遇到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库存管理问题、需求分析问题、成本最小化问题进行探究。在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经济增长转型的时期, 相信极值在经济中的应用会更大。 1 极值在数学专业下的真实意义 在数学分析中,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最大值和最小值) 被统称为极值 (极数) , 是给定范围内的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本地或相对极值) 或函数的整个定义域 (全局或绝对极值) 。皮埃尔·费马特 (PierredeFermat) 是第一位发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数学家之一。 如集合理论中定义的, 集合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集合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无限无限集, 如实数集合, 没有最小值或最大值。 极值是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如果一个函数在一点的一个邻域内处处都有确定的值, 而以该点处的值为最大 (小) , 这函数在该点处的值就是一个极大 (小) 值。如果它比邻域内其他各点处的函数值都大 (小) , 它就是一个严格极大 (小) 。该点就相应地称为一个极值点或严格极值点。 极值是变分法的一个基本概念。泛函在容许函数的一定范围内取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分别称为极大值或极小值, 统称为极值。使泛函达到极值的变元函数称为极值函数, 若它为一元函数, 通常称为极值曲线。极值也称为相对极值或局部极值。 “极大值”和“极小值”的统称。如果函数在某点的值大于或等于在该点附近任何其他点的函数值, 则称函数在该点的值为函数的“极大值”。如果函数在某点的值小于或等于在该点附近任何其他点的函数值, 则称函数在该点的值为函数的“极小值”[2]。 2 极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极值是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函数极值一直是数学研究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科学和生产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和极值有关的问题。函数极值不仅仅是函数性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并且在实际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中, 工农业生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其实质都是函数极值问题。由于函数极值应用非常广泛, 极值函数本身亦变化纷繁, 所以人们对求函数极值的方法研究比较多, 这些和许多数学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为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诸多领域的实际工作提供了便捷, 如在物理、经济、现实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使得许多问题很便利地得以解决。 经济学中有很多求最优量的问题。比如, 最大产量、最大收益、最小成本、最大利润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可以很好地运用数学中的有关求极值的方法加以解决。具体可以运用到一元函数极值, 多元函数极值等一些求极值方法。 如库存管理问题;经济活动是离不开存储的, 存量过多将会造成资金积压和资源的闲置, 存量不足又会面临供不应求从而影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丧失获利良机。因此, 我们要在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科学地作出存货决策, 我们要以最低限度的库存量和费用, 使有关的业务活动取得最大的效益。 企业为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必须得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材料。但是, 在总需求量一定的条件下, 订购次数越少, 订购批量越大, 订购费用就越小。而保管费用就要相应地增加。相反, 订购费用越大, 保管费用越小。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怎样确定订购批量从而使总费用最少的问题。 我们来研究整批间隔进货的情况, 即在某种产品的库存量下降到零时, 随即订购、到货, 库存量从零恢复至最高库存量Q, 再每天保证等量供应的生产需要, 使之不发生缺货[3]

首先你要说下研究函数极值的意义:在很多工程实际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优化。当然,本人是学飞行器设计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飞机的升力主要由机翼提供,那么机翼的截面到底设计成什么形状,或者机翼的平面投影设计成什么形状,其升力可以达到最大,甚至在保证升力的同时还不能让阻力太大,所以这些都涉及到一个最优的问题。(当然,楼主可以就具体工程实际给出例子),再比如,就拿天气预报来说吧,通过实验测得很多气象数据,那么我们怎么处理这些数据,或者说用什么方法处理这些数据,才能达到预测结果最为准确呢,这其实也是一个广义上的极值问题。还有就是经济学的投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国家搞什么高铁、高速公路的,都是浩大的工程,动不动就几百亿的,如何合理布局(要考虑建设成本、怎么选定线路、建成之后为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运营费用、会不会对环境有影响,那么污染治理费也要考虑),才能让这些公共基础建设的利远大于弊。。。。一般实际问题都是一个或者一组多元函数,那么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工程实际将有莫大的裨益,对节省能源等等问题都有好处

学理科东西学会求本质 做类推二次函数都是抛物线函数(它的函数轨迹就像平推出去一个球的运动轨迹,当然这个不重要) 因此 把握它的函数图像就能把握二次函数 在函数图像中 注意几点(标准式y=ax^2+bx+c,且a不等于0):1、开口方向与二次项系数a有关 正 则开口向上 反之反是。2、必有一个极值点,也是最值点。如果开口向上,很容易想象这个极值点应该是最小点 反之反是。且极值点的横坐标为-b/2a。极值点很容易出应用题。3、不一定和x轴有交点。当根的判定式Δ=b^2-4ac<0时,没有交点,也就是ax^2+bx+c=0这个方程式“没有实数解”(不能说没有解!具体你上高中就知道了)如果Δ=0 那么正好有一个交点,也就是我们说的x轴与函数图像向切。对应的方程有唯一实数解。Δ>0时,有两个交点,对应方程有2个实数解。4、不等式。如果你把上面3点搞清楚了 参考函数图像 不等式你就一定会解了。

极值及其应用毕业论文

还有三个月就是毕业生们答辩的时间了,但是很多毕业生们目前连选题都还没有选好。时间紧迫,我立马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供毕业生们参考! 1、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2、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3、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4、等价无穷小在求函数极限中的应用及推广 5、迪克斯特拉(Dijkstra)算法及其改进 6、第二积分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性态 7、对均值不等式的探讨 8、对数学教学中开放题的探讨 9、对数学教学中开放题使用的几点思考 10、对现行较普遍的彩票发行方案的讨论 11、对一定理证明过程的感想 12、对一类递推数列收敛性的讨论 13、多扇图和多轮图的生成树计数 14、多维背包问题的扰动修复 15、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别方法及应用 16、多元函数的极值 17、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应用 18、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应用 19、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 20、多元函数极值问题 21、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 22、二元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23、二元函数的极值存在的判别方法 24、二元函数极限不存在性之研究 25、反对称矩阵与正交矩阵、对角形矩阵的关系 26、反循环矩阵和分块对称反循环矩阵 27、范德蒙行列式的一些应用 28、方阵A的伴随矩阵 29、放缩法及其应用 30、分块矩阵的应用 31、分块矩阵行列式计算的若干方法 32、辅助函数在数学分析中的应用 33、复合函数的可测性 34、概率方法在其他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35、概率论的发展简介及其在生活中的若干应用 36、概率论在彩票中的应用 37、概率统计在彩票中的应用 38、概率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9、概率在点名机制中的应用 40、高阶等差数列的通项,前n项和公式的探讨及应用 41、给定点集最小覆盖快速近似算法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应用 42、关联矩阵的一些性质及其应用 43、关于Gauss整数环及其推广 44、关于g-循环矩阵的逆矩阵 45、关于二重极限的若干计算方法 46、关于反函数问题的讨论 47、关于非线性方程问题的求解 48、关于函数一致连续性的几点注记 49、关于矩阵的秩的讨论 _ 50、关于两个特殊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51、关于幂指函数的极限求法 52、关于扫雪问题的数学模型 53、关于实数完备性及其应用 54、关于数列通项公式问题探讨 55、关于椭圆性质及其应用地探究、推广 56、关于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求解 57、关于一类非开非闭的商映射的构造 58、关于一类生态数学模型的几点思考 59、关于圆锥曲线中若干定值问题的求解初探 60、关于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研究 61、关于周期函数的探讨 62、函数的一致连续性及其应用 63、函数定义的发展 64、函数级数在复分析中与在实分析中的关系 65、函数极值的求法 66、函数幂级数的展开和应用 67、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判别法的推广和应用 68、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的判别 69、函数最值问题解法的探讨 70、蝴蝶定理的推广及应用 71、化归中的矛盾分析法研究 72、环上矩阵广义逆的若干性质 73、积分中值定理的再讨论 74、积分中值定理正反问题‘中间点’的渐近性 75、基于高中新教材的概率学习 76、基于最优生成树的'海底油气集输管网策略分析 77、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与几个特殊级数和 78、级数求和问题的几个转化 79、级数在求极限中的应用 80、极限的求法与技巧 81、极值的分析和运用 82、极值思想在图论中的应用 83、几个广义正定矩阵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 84、几个特殊不等式的巧妙证法及其推广应用 85、几个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及应用 86、几个重要不等式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87、几种特殊矩阵的逆矩阵求法

函数的零点等价于对应方程的根,计算方法主要是解方程。对区间上的可导函数而言,函数的极值点是导函数的变号零点,这时极值点的计算方法是先求导,再求导函数的零点,再讨论零点两侧的导数符号,最后结论。所以要经历求导运算,解方程,解不等式等。对于区间上的不可导函数而言,函数的极值可能存在,因而极值点存在。往往用初等方法。需讨论。例如y=|x|,因为y=|x|≥0,当且仅当x=0时,y min=0.所以极值点x=0.亲,以上是提供,供参考。您可以发散一下,并举些具体例子。必要时把零点和极值点的定义加进去。

我知道能函授问题明白道理

太阳能光伏效应的现状研究论文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当前利用新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光伏并网发电是光伏发电的发展趋势。光伏并网发电的主要问题是提高系统中太阳能电池阵列的工作效率和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实现并网发电系统输出的交流正弦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1-2]。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重要技术,它能充分提高光伏阵列的整体效率。在确定的外部条件下,随着负载的变化,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也会变化,但始终存在一个最大功率点。当工作环境变化时,特别是日光照度和结温变化时,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也随之变化,且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变化非常复杂。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转换效率较低且价格昂贵,因此,使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太阳能电池的转换能量,应是光伏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应用现状 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特点 最大功率点 1 引 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正在不断增加,世界上的化石能源总有一天将达到极限。同时,由于大量燃烧矿物能源,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巨量的可再生能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各国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政府正在逐步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1]。而在我国,光伏系统的应用还刚刚起步,市场状况尚不明朗。针对这方面的空白,本文着重于今后发展前景广阔的光伏并网系统,通过对国内外市场和技术的调研,分析了目前光伏市场发展的瓶颈并预测了未来光伏发电的发展前景。相信作为当今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特别是光伏并网发电技术将为今后的电力工业以及能源结构带来新的变化。 2 光伏并网系统应用现状 2.1 全球应用现状 目前,全球的光伏市场正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据solarbuzz llc.年度pv工业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光伏市场比2006年增长了62%,2007年一年的安装量为2826mwp。其中德国2007年的安装量为1328mwp,占当年世界光伏市场总量的47%,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西班牙安装了640mwp,为世界第二;日本安装了230mwp,世界第三;美国市场增加了57%,达到220mwp,世界第四。表1和图1给出了2006年和2007年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光伏市场份额[2]。可以看出,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而德国在2006年降低了政府对光伏系统的补贴力度,日本也于2006年结束了光伏补贴政策,从而导致了两国的市场增速放缓。中国市场也略有增加,但对于全球光伏市场来说影响甚微。 表1 2007年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光伏市场及份额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图1 2006、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光伏市场份额 在国际市场中,光伏系统的应用形式主要分为离网系统和并网系统两大类,图2显示了1992年至2006年iea-pvps项目①成员国光伏系统的累计安装量。可以看到,并网系统已经毫无争议的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达到了90%以上,成为该领域的发展潮流。 j ka 图2 iea-pvps项目成员国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 并网系统又分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分布式主要应用在城市屋顶并网、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伏声屏障系统等方面。这种系统占地少、安装灵活、投资门槛低。与离网系统相比,因为有电网电压支撑,可以不考虑负载特性而最大化的提供功率,且省去了蓄电池降低了系统成本。在德国、日本、美国等提供上网电价补贴的发达国家,普通居民均可投资建设并获取利润。而集中式则主要指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因为需要大量土地,一般建于大漠中,作为大电源直接向高压电网送电。由于成本较高,一般由政府出资建设。 由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实施了相应的措施鼓励居民投资屋顶光伏系统。如德国实施了《上网电价法》,政府购电的价格达到德国火电价格的十倍左右;美国则是通过抵税政策来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光伏并网系统。因此,分布式并网系统的市场份额要远远大于集中式并网系统。在iea-pvps项目成员国中就达到了14:1。 2.2 国内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光伏电池年产量已位居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0下载券 415人已下载下载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世界第一,且年增长率达到100%~300%[2][6]。而与之相对,我国的光伏市场发展相对迟缓,甚至可以说严重落后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图3显示了自1995年以来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相当缓慢,2002~2003年国家启动“送电到乡”工程,导致安装量有所突增,2004、2005年回落到年安装量约5mwp的水平[2][7]。2006年以后,由于国家大型并网工程的促进又有所回升。以2007年为例,我国当年光伏电池产量达到1088mwp,但国内只安装了20mwp,其余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可见,我国真正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还远没有形成。 图3 1995年~ 2007年我国光伏系统的年装机和累计装机容量变化 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国内光伏系统的累计安装量只有100mwp,与全球近12gwp的装机容量相比所占份额非常小。其具体分配比例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这些装机大部分均用于农村电气化,以解决无电地区人民的生活用电问题,而并网系统仅占到了6%[2]。 图4 截至2007年底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分配 对于我国已建成的几十个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其安装功率从几千瓦到一兆瓦不等,其中大部分都是政府推动的示范项目。由于我国电网技术等原因,这些已建成的示范项目大部分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大多数都安装了防逆流装置,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而只允许在低压侧(380/220v)自发自用。 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建设并网系统的容量也在逐渐增大,目前有8座兆瓦级光伏电站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09年底可以完工。另外,为了体现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的精神,北京在国家体育中心、丰台垒球中心等奥运场馆均使用了100kwp左右的光伏并网系统,用来降低建筑物能耗。这些示范工程在促进光伏并网技术发展、降低co2排放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就其经济性来讲,由于当前组件价格较贵,所以还是很不划算的。以首都博物馆新馆安装的300kwp并网太阳能系统为例,总造价约2000万元人民币。而北京每天的标准日照时间为4~5个小时,如果以事业型部门电价0.6683元/度计算,一年最多节约电费:53000.6683365≈36.59万元。回收成本共需要:200036.59≈54.7年。而电池板的寿命一般只有20~30年,这显然是不划算的。又如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1mwp并网项目,总投资6600万人民币,而20年运营期内节约的电费只有1360万元[8]。因此,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光伏并网发电仍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才能发展。 3 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特点 3.1 主电路结构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根据光伏电池模块组合方式,可分为如05所示的四种主要方式:中心集中式(图5a)、组串式(图5b)、模块集成式(图5c)和多组串式(图5d)[9]-[14]。 图5 光伏系统与组件的组合方式 中心集中式是将多个光伏模块进行串并联的排列组合然后接入到一个逆变器上。这种结构可以直接向光伏逆变器输入高电压和大电流,提高了转换效率。而且装置比较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大型的高功率

什么是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有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整个系统造价很高;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省去蓄电池,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而且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好的环保性能。太阳能电池发电历史自从1954年第一块实用光伏电池问世以来,太阳光伏发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比计算机和光纤通讯的发展要慢得多。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对信息的追求特别强烈,而常规能源还能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促进了太阳光伏发电的发展。其发展过程简列如下:1839年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光生伏特效应”,即“光伏效应”。1876年 亚当斯等在金属和硒片上发现固态光伏效应。1883年 制成第一个“硒光电池”,用作敏感器件。1930年 肖特基提出Cu2O势垒的“光伏效应”理论。同年,朗格首次提 出用“光伏效应”制造“太阳电池”,使太阳能变成电能。1931年 布鲁诺将铜化合物和硒银电极浸入电解液,在阳光下启动了一个电动机。1932年 奥杜博特和斯托拉制成第一块“硫化镉”太阳电池。1941年 奥尔在硅上发现光伏效应。1954年 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太阳电池,效率为6%。同年,韦克尔首次发现了砷化镓有光伏效应,并在玻璃上沉积硫化镉薄膜,制成了第一块薄膜太阳电池。1955年 吉尼和罗非斯基进行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优化设计。同年,第一个光电航标灯问世。美国RCA研究砷化镓太阳电池。1957年 硅太阳电池效率达8%。1958年 太阳电池首次在空间应用,装备美国先锋1号卫星电源。1959年 第一个多晶硅太阳电池问世,效率达5%。1960年 硅太阳电池首次实现并网运行。1962年 砷化镓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3%。1969年 薄膜硫化镉太阳电池效率达8%。1972年 罗非斯基研制出紫光电池,效率达16%。1972年 美国宇航公司背场电池问世。1973年 砷化镓太阳电池效率达15%。1974年 COMSAT研究所提出无反射绒面电池,硅太阳电池效率达18%。1975年 非晶硅太阳电池问世。同年,带硅电池效率达6%~%。1976年 多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达10%。1978年 美国建成100kWp太阳地面光伏电站。1980年 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达20%,砷化镓电池达22.5%,多晶硅电池达14.5%,硫化镉电池达9.15%。1983年 美国建成1MWp光伏电站;冶金硅(外延)电池效率达11.8%。1986年 美国建成6.5MWp光伏电站。1990年 德国提出“2000个光伏屋顶计划”,每个家庭的屋顶装3~5kWp光伏电池。1995年 高效聚光砷化镓太阳电池效率达32%。1997年 美国提出“克林顿总统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在2010年以前为100万户,每户安装3~5kWp。光伏电池。有太阳时光伏屋顶向电网供电,电表反转;无太阳时电网向家庭供电,电表正转。家庭只需交“净电费”。1997年 日本“新阳光计划”提出到2010年生产43亿Wp光伏电池。1997年 欧洲联盟计划到2010年生产37亿Wp光伏电池。1998年 单晶硅光伏电池效率达25%。荷兰政府提出“荷兰百万个太阳光伏屋顶计划”,到2020年完成。中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中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界光伏市场的有力拉动下,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的产量继续提高,达到了200万千瓦。近5年来,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年增长速度为1-3倍,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也由2002年1.07%增长到2008年的近15%。商业化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也从3年前的13%-14%提高到16%-17%。因美国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从华尔街迅速向全球蔓延,致使部分金融机构轰然倒塌,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石油价格大幅下滑。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近年发展迅速,成为政府重视、股市活跃、风投青睐、各行各业蜂涌相聚的世界太阳谷。由于设备、原料和市场三头在外,它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际市场存在很大依存度。随着这场金融危机特别是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挫,对中国光伏发电业的投资资金、出口订单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但金融危机对光伏产业的巨大影响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得到消化。长远来看,世界光伏市场的政策推动力依然存在,光伏产业的市场成长依然强劲。注:更多资料,请参考光电新闻网,里面有太阳能光伏频道专讲的

  • 索引序列
  • 阳极效应毕业论文
  • 北极圈温室效应研究论文
  • 极值的应用毕业论文
  • 极值及其应用毕业论文
  • 太阳能光伏效应的现状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