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蝦米
一、孙应鳌 一代帝师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二、杨龙友 诗书画三绝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三、周渔璜 黔中诗帅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四、郑珍 西南巨儒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1818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五、莫友芝 西南巨儒莫友芝(1811-1871) 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官至知县。为晚请宋诗派诗人。六、丁宝桢 晚清名臣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1886年,66岁的丁宝桢死于成都。他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惊,至今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七、黎庶昌 晚清大使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中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八、张之洞 晚清重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九、何应钦 一代枭雄何应钦(1889—1987) 字敬之。祖籍江西,生于贵州兴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黔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1922年夏任云南讲武堂教务长。1924年春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不久,任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后兼教导一团团长,成为蒋介石的亲信。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刘杨叛乱和两次东征陈炯明。1926年任第一军军长兼黄埔军校教育长。同年7月率第一军参加北伐。1929年任国民党海陆空司令部参谋长。在国民党“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后任“剿共”军前线指挥。参与对中央苏区的一、二、四次军事“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别事务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溏沽协定》、《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暂代总司令职,主张“武力付伐”张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负责战时的军制、计划和指挥。1941年和蒋介石一起策划了皖南事变。1944年任中国陆军总司令,指挥了长衡会战和湘西反攻战。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后赴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委员会中国政府代表。1948年回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任国防部长。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一度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1950年任蒋介石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兼任国民党中央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十、王若飞 铁嘴革命家王若飞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生于1896年10月,贵州安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1923年4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3月回国后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共中央训练部主任。1925年10月至1926年3月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1926年调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 ,参与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装暴动。1927年起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民部部长和宣传部部长。 1928年6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1年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后在内蒙古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他坚贞不屈。1937年获释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抗战爆发后,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兼中共中央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1940年春至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41年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室党务研究室秘书。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研究局党务研究室主任。194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负责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8日在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
dp24044979
2009年6月2日,我与朋友一行瞻仰了周渔璜故居。 在贵州提到周渔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位曾经让贵州人“长脸”、当年名震京华、如今被誉为“黔中诗帅”的历史名人。 周渔璜的一个故事至今仍在各地流传: 周渔璜酷爱读书,当年他走进京城一家大书店,浏览一番之后无不遗憾地自言自语:“可惜都是看过了的。”听见此话的书店老板很是不屑:“先生,既然你都看过,我任意指定一本,你能说出书中的大意么?”周渔黄点头,老板却更加轻蔑,说:“先不要肯定,我给你一晚上时间,让你好好回忆是不是都看过了,咱们明天再来检验。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宁愿把整个书店的书全部送给你。”周渔璜也是点点头,并答应第二天一定回来。 当晚周渔璜思来想去,觉得那店里只有一本时宪书(即历书)他没有看过。书店老板表面不服这位傲慢的贵州小子,内心却根本不敢小瞧,心想万一真的赌输了,输掉的将是自己的平生所有财产,所以要想胜券在握必须出奇制胜,真是无巧不成书,他睡在床上左思右想,居然也想到了用时宪书来考周渔璜,因为这种书是阴阳先生用来查黄道吉日的,从来没有谁会去阅读它,他相信读书再多的周渔璜也不可能读这种没有阅读意义的书,于是对自己的“创意”喜不自禁,就等着周渔璜难堪到底吧,他还可以一举两得:既保全了书店,也教训了周渔璜。 周渔璜第二天如约来到书店,老板“善意”地说:“算了吧,还是别赌了,让你输了我很不忍心的。”周渔璜却说:“愿赌服输!”这更激起了老板的“赌劲”,他假巴随意地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时宪书放在周渔璜面前,说:“来一本简单的,你就说说这本书的大意吧!”没想到周渔璜竟说:“只说大意未免太简单了,我还是背给你听吧。”接着就不慌不忙地把时宪书背了一遍,正背还不算,又再倒背一遍,简直听得老板满身虚汗——原来,昨晚他就把这本书倒背如流了。 书店老板一言既出,感到相当为难却毫无退步之处,也算是一位敢说敢为的老板,表示整个书店的书都是周渔璜的了,即刻可以运走。而周渔璜则说:“算了吧,这些书都装在我肚子里了,我拿去也没有意义,我只有一个要求,以后不要小看贵州人就行了。”从此这个故事不胫而走,并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不能不说这个故事有夸饰的成分,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渔璜的博学多才。 下面介绍一下真正的周渔璜: 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野,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周渔璜才华横溢,在清初中国诗坛有很高的地位。他幼年即工诗,十四五岁时,曾赋《灯花诗》一首,传诵乡里。清初中国诗坛门户之见陋习严重,他不为时风所染,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以新、奇见长。周渔璜在京城二十多年,初以一首瑰丽特出的《万佛寺大钟歌》名震京华(万佛寺大钟即华严经大钟)——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夺其侄帝位,改年号永乐,迁都北京。一到北京,朱棣就铸华严经大钟,意在超度“靖难”死者以减轻自身罪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周渔璜写此诗时正供职于翰林院,诗中鞭挞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残酷,指出“南兵百万刲羊豕”、“忠臣十族飘冤魂”、“当年杀戮成丘墟”;揭示刻有二十万字的华严经大钟“一字忏除一冤命,字少冤多除不竟。”、“钟声夜发老狐鸣,头戴髑髅暗中听。”;最后沉痛地说李闯王入京、崇祯吊死、明朝灭亡前的景象是“帝子王孙无处所,血溅丘陵一抔土。”可谓磅礴大气,意境幽旷,沉雄悲壮。袁枚曾赞他的“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为“终身不忘”的佳句。 周渔璜的《桐野诗集》,清代就有四种刻本流传:初名《回青山房》,又名《稼雨轩》,又名《燕山尘土》,后定名为《桐野诗集》。其弟周起濂刻于北京,称北本;周渔璜的朋友、同榜进士汪千波再刻于江苏吴县(苏州),称为南本;三刻于贵阳,为贵筑人谢廷薰所刻,称为谢本;四刻于独山莫友芝,咸丰二年(1852年)印于贵阳。今之常见《桐野诗集》,即莫友芝的咸丰本,分为四卷,第一卷68首,第二卷77首,第三卷89首,第四卷118首,总计352首诗,记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堪为诗中精品!1999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校注本《桐野诗集》问世。 康熙皇帝曾问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当代诗人数谁?陈廷敬回答:周起渭(渔璜)和史宇义(蕉饮)。可见周渔璜当时在全国诗坛上已是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晚清“西南大儒”郑珍在瞻仰周渔璜的遗像后赞说:“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惟渔璜公。桐野一篇,眉山放翁。经纬宫商,继盛长通。”他认为周渔璜是继承盛览(长通)之后,堪与苏东坡(眉山)、陆游(放翁)媲美的诗人。周渔璜的诗不但造诣很深,而且成就很高,大画家刘海粟在《诗人周渔璜小传》中称他为“黔中诗帅”,认为“这位开一代风气的人物,论学术成就之高,阅历之广,反映民间疾苦之深,他不如郑珍(子尹)、莫友芝(郘亭)、黎庶昌(纯斋)(黎在刻画民生方面亦不如郑、莫),而才气或在三家之上”。 周渔璜的另一些学术成就是奉诏参与编篡《皇舆表》、《康熙字典》、《渊鉴内涵》等书。《皇舆表》即《大清地舆图》,是清初编成的地理学重要图籍;《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旨编篡的,周渔璜名列二十七名篡修者之第三,可见其担当之重任;该书收字47053个,是《中华大字典》出版前我国最大的一部字典,是查找汉字的古音、古义和生僻怪字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渊鉴内涵》是一部类书,采自《唐内涵》、《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玉海》等十七部古类书,分为天、岁时、地、帝王、文学、武功、人、草、木、鸟、兽等四十五部,共四百五十卷,集我国清代以前类书之大成,周渔璜即是该书校录官。 周渔黄对地方文化建设也有突出贡献。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年仅27岁的周渔璜参加了贵州巡抚卫既齐组织的《贵州通志》修篡工作,担任分篡。当时贵州著名文人吴中蕃主持该项工作,十分器重周渔璜的才能,认为他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吴中蕃有诗云:“欲觅替人欣已得,可知倒屣自难禁。原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限心。”周渔璜担任分篡的(康熙)《贵州通志》,全书三十六卷,后又增《杂记》,总计三十七卷,史料丰富,篇幅浩大,是贵州省地方志的重要著作。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值得贵州人骄傲的历史名人,他的故居竟是我眼前的这个样子!想起一些原本没有名人也要想办法“制造”出名人或与某名人扯上点关系的地方,心中的滋味难以言说!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贵州名人的姓名古代历史名人 舍人、亡波、尹珍、谢暹、付宝、尹贡、谢元深、田道远、赵国珍、海通、赵主俗、孙应鳌、越其杰、谢三秀、宋昂、宋昱、大明奢香夫人、马士英、何腾蛟、梅友月、朱万年、郑珍、周渔璜、严寅亮、傅玉书、何威凤、唐炯、莫友芝、赵以炯、郑知同、肖光远、莫与俦、黎恺、黎庶蕃、黎恂、黎兆祺、黎兆铨、黎庶焘、陈田、吴中蕃、孙竹雅、夏同和、朱洪章、成世瑄、蒋允焄、陈夔龙、丁宝桢、、黎庶昌、杨芳、文天骏、陈法、刘清、周之翰...... 现当代名人 谢六逸、李端棻、周素园、王家烈、刘显世、何应钦、王天培、任可澄、曾元三、毛光翔、王伯群、戴之奇、谷正伦、谷正鼎、梅达夫、滕久寿、席正铭、王若飞、龙大道、金国楠、刘子健、陈曾固、朱启钤、邓恩铭、柏辉章、戴戡、黄芝萌、谷正纲、张道藩、王文华、周西成、袁祖铭、平刚、王天锡、王伯勋、周达文、安健、杨志成、龙世昌、周逸群、邝继勋、雍文涛、陈泰运、何兆清、宋思一、黄超、杨家骝、姚茫父、蹇先艾、周昌寿、周恭寿、吴数德、彭荃、邹市明、周林、戴秉国、廖锡龙、陈培忠、王应学、申万胜、贾若瑜、张芝庭、秦元勋、易家训、张筑生、越民义、郎世俊、罗登义、张永立、顾建中、丁道衡、刘遵义、陈世炬、熊毅、肖序常、邢其毅、乐森璕、殷宏章、刘孜、宁静、哑默、周显欣、阿幼朵、颜振豪、经纬、何洁、卓定涛、聂远、杨长槐、舜天齐、黄征、龙超云
翔雨lollipop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土家族,贵州思南府水德司(今思南县城)人 [1] ,明代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为官二十年,直言敢谏,廉洁奉公。他是开发贵州人才,兴办州县学校的先贤,功德卓著,业绩昭然。贵州自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至嘉靖的百余年间,全国13省有12省都有乡试科场。惟独贵州科考仍归并于云南省,凡要考举人的学子都得到云南昆明应试。千里迢迢,道路崎岖,行旅艰难,这对贵州选贤育才带来很大不利。贵州抚按也曾向朝廷申报自设考场,未能如愿。往往被朝廷以“旧制难改”或“旧制不可轻改”而了之。这样,就造成了贵州教育的发展缓慢,边远州县的教育就更落后了。田秋于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向皇帝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独立设乡试考场。十四年(公元1535年),获得朝廷批准。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首次开科,从此贵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
舒婷的诗歌既承载了诸如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精髓;又能吸取现代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积极因子,如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感性欲求的肯定、对女性命运的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6]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