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爱疯
学习与记忆--脑与行为研究的前沿学习与记忆是大脑主要的高级神经功能活动过程.传统的实验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指获得经验,记忆则指经验的印记、认知与回记.学习过程是神经系统有关部位暂时联系的建立,记忆是其痕迹的保持与恢复.近代生理心理学则进一步认为,学习是指经验信息(行为习惯、感知、思维)的获得或发展,记忆是经验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再现),学习与记忆是两个不同又密切相关的神经活动过程.近十几年,学习记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为脑科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热点.学习记忆研究广泛采用认知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其他神经科学的各种方法,对人类"脑与行为"这一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也是长期致力于各种心理活动的研究和观察,从对人类行为和复杂心理学活动的内视(introspection)研究,转向定量化地对一些可以观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如对知觉、记忆、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甚至意识本身进行研究,比如将复杂的行为和心理功能分解为不同的认知亚成分(模块,modularity),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现人们已可以对感觉、运动的表象等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的实验研究,加深了对各种认知和心理内在活动的理解;行为学的实验建立了各种心理行为的认知模型,加速了学习记忆的研究,揭开了大脑工作机制学习与记忆中无意识过程的整合取向研究笔者认为,对学习与记忆的无意识过程的研究,应立足于测验任务的决策行为,因为它处于整个信息获得、提取、利用、表达过程的末端环节,便于直接考察,并直接承载了学习记忆机能对个体而言的环境适应意义.五个实验对学习与记忆中的无意识过程进行了整合取向的研究.实验一证明经典的人工语法任务也可以观察到如内隐记忆研究般的测验分离,体现出间接测验优势.实验二改变了训练阶段的记忆尝试次数,发现知觉流畅性对新合法串的促进作用减退,换而促进了对非法串的错误记忆.实验三探索了基于知觉流畅性启发式的反应策略的特征.实验四将内隐学习关注的信息获得与内隐记忆关注的信息表达整合在一起,研究不同的训练和测验任务组合下人工语法学习效果的表现.实验五采用典型的内隐记忆间接测验,在汉字辨别启动效应中论证了其知觉层面的机制,以及知觉流畅性启发式反应策略的存在.在文章的总结部分,笔者重申了对学习记忆中无意识过程进行整合的必要.研究的新开端.
继续改一个
错误记忆的概念:是指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或者对经历过事件的错误回忆。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当人们体验了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信息之后,易于将一些和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相关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判断为是发生过的。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三明治和饮料供被试品尝和评分,但是这些食品中大部分是为了分散被试的注意力,毕竟实验者感兴趣的是那些鸡蛋沙拉三明治。他们发现那些接受吃鸡蛋沙拉会感到不舒服的错误记忆的被试吃得鸡蛋沙拉三明治远远低于那些控制组以及不相信错误记忆的被试。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当人们体验了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信息之后,易于将一些和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相关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项目判断为是发生过的。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得益于1959年Deese的实验,他描述了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但并未在记忆研究者中形成广泛的兴趣。直到1995年,Rodiger和McDermott的工作才使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错误记忆现象寻求更多的理解。
一梦三只鸭
自70年代始至今的近30年里,认知心理学的兴盛使记忆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记忆组织结构和功能理解的加深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出现,使得记忆错觉现象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同时人们开始从记忆错觉的研究中寻找理解记忆本质的线索,尤其是近年来记忆错觉研究已逐步成为了记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动向。记忆错觉形式多种多样,以下介绍的是几种经常被用以定量研究的形式:1.关联效应(relatedness effects)心理学实验发现,如果测验时呈现的句子和段落与先前学习的材料意义相近时,人们可能会错认它们曾经呈现过。在采用单词进行的研究中,人们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这就是关联效应。Underwood(1965)在一个再认测验中,要求被试确定每个呈现单词是否在先前的学习词表里出现过,当测试词能够由先前学习过的词通过联想获得,则较容易出现虚报(再认该词曾学习过,而事实上没有学习过);而当测试词与学习词无甚关联时,则不易出现虚报。 Underwood认为,关联效应这种记忆错觉现象,是由编码时的内隐联系反应(implicit associative responses)造成的。当学习词“桌子”时,关联词“椅子”能效激活,导致后来的记忆错觉。除再认外,Roediger等(1995)的实验还证实:呈现关联词表导致错误回忆率增加的现象。2.干扰和误导信息效应(effects of interference and misleadinginformation)Loftus等(1974)采用误信息干扰范式(misinformation effect paradigm)对记忆错觉进行了研究。他们给被试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然后向被试发放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两辆汽车_____时,汽车时速约是多少?”对于不同测试组,下划线处的动词不同,当动词为“碰撞”(hit)时,被试估计时速为34英里;而当动词为“撞毁”(smashedinto)时,被试对时速的估计升为41英里,更为有趣的是,当被试后来被问及是否看到现场打碎的玻璃时,动词为“碰撞”组的被试有14%作了肯定回答;动词为“撞毁”组的被试则有32%作了肯定回答。事实上录像中现场根本没有碎玻璃。Loftus认为,动词 “撞毁”的效价使被试对撞车事故的记忆编码和组织方式发生改变,结果使他们在以后更可能“记得”并不存在的碎玻璃。此后人们用误信息干扰范式进行了大量研究,揭示随初始事件之后的特殊信息如何组织和改变对事件的记忆。研究重点包括被试对初始事件的遗忘,以及被试将暗示的事件误记为真实事件等。结果表明,误信息的重复作用,使被试更不可能准确地回忆初始事件。3.词语遮蔽效应(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s)一般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部刺激事件的词语化有助于记忆。但当所需要记忆的事件难于用语言来把握时,词语化可能反而会有损记忆,导致错误记忆的发生,这种现象就是词语遮蔽效应。Schooler等(1990)动用呼名不同的刺激,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证实了此现象。比如,当被试观看面部图形,并须描述它们时,则对面部图形的记忆差于无须描述面部图形的被试。Melcher等(1996)还将词语遮蔽研究范式扩展到对白酒味道的再认。他们的研究发现,未经训练的品酒者在初次品酒时,如果借助语言描述白酒味道,则对白酒的再认差于那些品酒时无需对酒味进行言说描述的对照者。词语遮蔽效应可以用前述Glanzer等提出的词语环结假设来解释,人们对事件的记忆是关于事件的词语描述,而不是事件本身;也有学者提出采用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效应,可能更为有效。4.源检测的错觉(illusionsofsourcemonitoring)源检测研究的重要假设是人们不但能从记忆系统直接提取有关事实以及知识观点的记忆符号,同时还能够判断记忆符号的来源,如记忆是来源于外界的信息(确实发生的事件)还是产生于个体内部的信息(如推断的和想象的事件)等。源检测的研究发现记忆系统在具有识别信息来源能力的同时,也常常会混淆信息来源,导致源检测的错觉。如Johnson(1988)实验发现,被试容易混淆一段记忆中的话是同伴所说的还是自己想象同伴所说的;Belli等(1992)发现,被试将自己从刊物中读到的东西经常说成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源检测依赖可能激活的记忆信息,它的基础是记忆系统所登录的初始事件的信息类型,这些记忆记录是初始经验的知觉和反映过程的产物。信息获取过程中,任何有碍于知觉和反映过程的因素都将影响相关源信息的编码,例如紧张和注意分散。同时在源判断过程中,时间压力、严格要求下的紧张、分心等都会降低人的检测能力,这些都将导致源检测错觉。5.流畅错觉(fluencyillusions)Jacoby等(1988)在一项实验中要求被试判断背景噪声的响度,背景噪声中事先插入了一些被试先前听到过的词或者一些被试没有听到过的词。当包含听到过的词时,被试评价该噪声的响度要小于包含没有听到过的词的噪声响度。事实上,这两种噪声的响度是一样的。为什么被试会作出如此的评价呢,Jacoby等(1989)提出了记忆的错误归因理论对此现象加以解释,而将这种记忆错觉称之为流畅错觉。Jacoby等认为记忆是两个因素的结合物:一个是对事件的流畅加工,另一个是将加工流畅性归因于过去经验的心理定势。Jacoby等(1991)还区分了两种不同基础的归因:一种以快捷的、不加分析的直觉为基础;另一种以深思熟虑的分析为基础。此处隐含了这么一种记忆错觉:当过去经验导致了流畅性,而此刻被试的注意力集中在执行其它的任务,这种流畅性可能被直觉地归因为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不是过去经验(记忆)本身,从而导致流畅错觉。5.记忆中的错误联接(illusoryconjuctioninmemory)Underwood等(1973)采用呈现由两个单音节合成词(如handstand,shotgun)给被试学习的方法来研究记忆中的错误联接现象。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呈现词混合了先前所学的有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maid)、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 handgun)以及与所学单词无关的控制词,要求被试进行再认判断。结果表明,被试对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比对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和与所学单词无关的控制词,产生更高的虚报率。Reinitz等(199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发现在对面部图形的编码中,也表现出同样的效应。对于记忆中的错误联接的解释认为,学习对象(如合成词)的各部分特征并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各部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漂浮,当来自不同单元的两个特征组合在一起时,容易导致错误再认。长期以来,人类似乎习惯于将记忆看作为一个高度精密的整体。恰好相反的是,记忆仿佛是一位干粗活的修补工的手艺品,而不是一位精明的工程师的产品(Tulving,1995),记忆有其不完美的一面,事实上,记忆错觉无时无刻不是融入在我们生活之中的。记忆错觉是记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记忆错觉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大脑在完成记忆这一复杂功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而造成错觉?这种错觉的程度和持久性究竟如何?是否可以把它看作是有机体对外部环境能动适应体现呢?同时记忆错觉研究还具有很现实的社会意义:如证人证词的准确性问题,双语现象,更如为什么社会和文化群体可能系统地错误记忆他们过去的历史等问题。总之,记忆错觉研究展现着光明的前景。参考文献1.JacobyLL.&whitehouseK.Anillusionofmemory:FalserecognitioninfluencedbyunconsciousPerlep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General.1989,118.126-135。2.JohnsonMK,HashtroudiS,&LindsayJDS.SourceMonitor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993,114:3-28。3.LoftusEF.Therealityofrepressedmemories.AmericanPsychologist1996,35,76-100。5.SchacterDl.Memorydistortion:Historyandcurrentstatus.InD.L.Schacteretal (Eds.),Memorydistortion.Cambridge,MA:HarvardUniv.Press.1995,1- 43。
为什么会集体记忆错误?人类为何会同时记忆错误,真的存在平行宇宙?2个已发生神奇案例真的有平行宇宙吗?人类对此争论不一,有人认为平行宇宙真实存在,只是受限于我们目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记忆作文10篇,仅供参
这就好办 自己去慢慢的背吧
1、发现文章中的语法、拼写或标点错误时,应及时修改。2、如果是初稿,发现错误时就应当及时修改。如果是已经刊出的稿件发现了问题,作者可与编辑部联系,也可自己查找有
寂静的沙滩残留着一个个脚印,灰暗的天空散漫着一缕缕余辉,枯老的古树铭刻着一道道年轮,记忆,眷恋地被挽留了题记悠扬的琴声总是在静默的夜里泛起思绪的微波,记忆就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