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蝴蝶飞不过
(一)论著《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获2009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45万字,参撰10万字)(排名第三)。(二)项目主持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排名第三)。(三)论文1.《社会认知是具身化的吗?》,《社会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译者)2.《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1年第2期(独立)3.《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心理学版(第二作者)4.《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文核心,CSSCI),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5.《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8期(独立作者)6.《教育神经科学: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7.《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8.《教室里的神经科学: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取向》,《外国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9期(第一作者)9.《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2期(独立作者)10.《从颅相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百年演进》,《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5期(独立作者)11.《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12.《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13.《共享身体表征:心智阅读起源的具身匹配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孤独症碎镜假说述评》,《心理科学进展》(中文核心,CSSCI,CSCD),2010年第2期(通讯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15.《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启示》,《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6.《围绕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实验的争论与启示——纪念符茨堡学派创立11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17.《神经现象学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纲》,《系统科学学报》(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脑与行为的进化史观:整合心理科学的“战役式”设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立作者)19.《第三种文化在认知科学中的浮现》,《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0期(独立作者)20.《镜观人猿揖别的里程碑——评丁峻教授的新著〈思维进化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独立作者)21.《社会认知的双重机制: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22.《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通讯作者)23.《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its plasticit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4.《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25.《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26.《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27.《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28.《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29.《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09年第1期(通讯作者)30.《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碎镜假说述评》,《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31.《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32.《Mirror neuron system as the joint from action to language》,《Neuroscience Bulletin》(CSCD,Spring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3.《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34.《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35.《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学术月刊》(中文核心),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36.《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整合实验:一个“阶段-分类”的框架》,《心理研究》,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37.《具身模仿:从神经元到现象体验》,《求是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5期(译者)38.《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神经现象学进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39.《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世界哲学》(中文核心,CSSCI),2007年第6期(译者)40.《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1.《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42.《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意义》,《自然杂志》(中文核心),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43.《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模仿行为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4.《镜像神经元研究概况述评》,《生命科学》(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45.《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46.《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06第3期(第一作者)47.《耗散结构视野下神经质症的发生机理与治疗———从森田疗法到新森田疗法的嬗变》,《医学与哲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48.《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49.《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科技核心),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50.《Mirror system based 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Springer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51.《功能主义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蒙蔽》,《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52.《近十余年来国外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飞翔飞飞
SCI/SSCI论文Hao, N.*, Ku, Y., Liu, M., Hu, Y., Bodner, M., Grabner, R. H., & Fink, A. (2016). Reflection enhances creativity: Beneficial effects of idea evaluation on idea generation.Brain and Cognition, Volume.103. Hao, N.*, Yuan, H., Cheng, R., Wang, Q., & Runco, M. A. (2015). Interaction effect of response medium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Volume.6. Hao, N.*, Wu, M. X., Runco, M. A. & Pina, J. (2015). More mind wandering, fewer original ideas: Be not distracted during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 Acta Psychologica,Volume.161. Hao, N.*, Liu, M. G., Ku, Y. X., Hu, Y., & Runco, M. A. (2015). Verbal divergent thinking facilitated by a pleasurable incubation interval.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Volume.9. Ku, Y. X., Zhao, D., Hao, N.,Hu, Y., Bodner, M., & Zhou, Y-D. (2015) Sequential roles of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and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n tactile-visual cross-modal working memory: A single-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pTMS) study. Brain Stimulation, Volume.8. Hao, N.*, Yuan, H., Hu, Y., & Grabner, R. H. (2014). Interaction effect of body position and arm posture on creative thinking.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32. Hao, N.*, Ku, Y. X., Liu, M. G., Hu, Y., Grabner, R. H., & Fink, A. (2014). Enhancing verbal creativity via brief interventions during an incubation interval.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Volume.26, Issue.1. Hao, N.*, (2010).The effects of domain knowledge andinstructional manipulation on creative idea generation.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Volume.44‚ Issue. 4. 国内期刊论文郝宁,赵琪琛.(2014).创造性思维酝酿效应研究进展及其实践隐意.教育生物学杂志.郝宁.(2013).创造力的神经机制及其教育隐意. 全球教育展望.郝宁,袁欢,敖然,刘玫瑰.(2013). 中小学教师应急能力结构模型.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2011). 知识背景对觉察配对词间语义联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10). 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述评.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9). 天赋在专长获得中有限作用述评.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9). 职业专长发展中刻意训练的效用与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施轶‚郝宁‚梁晗‚ 李文君. (2009). 刻意训练在高中数学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上海教育科研.张蕾‚ 郑弘非‚郝宁.(2009).免费师范生现有与所需教师知识的调查研究. 心理研究.郝宁‚吴庆麟. (2009). 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 对教师的新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郝宁‚吴庆麟. (2008). 论智力对专长获得的非决定性.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8). 试析教学专长的发展.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 (2008). 浅析天才儿童的鉴别.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 (2007). 试析解释天才的不同视角. 上海教育科研.胡谊‚ 郝宁.(2007).基于课堂的教育心理干预研究的实验逻辑. 教育研究与实验.郝宁. (2007). 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郝宁‚吴庆麟. (2006). 刻意训练: 解释专长获得的一种理论. 当代教育论坛.郝宁‚吴庆麟. (2005). 刻意训练在AOC电子竞技运动专长获得中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郝宁‚吴庆麟. (2005). 创造力与能力、专长及胜任力关系述评. 心理科学.郝宁‚吴庆麟. (2005). 专长研究视野下的智能观. 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郝宁‚吴庆麟. (2004). 专长的获得: 一种智力与特质联合体整合的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郝宁. (2004). 论专家型学生的培养. 上海教育科研.郝宁‚吴庆麟. (2004). 埃德尔森的编程过程模型简介. 开放教育研究.郝宁‚吴庆麟. (2004). VB编程领域知识的专家―新手比较. 计算机时代.郝宁. (2002).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网路教育的缺陷. 教育理论与实践.郝宁‚刘朋. (2001). 学校管理者的战略规划策略. 教育理论与实践.
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青岛祥苑干燥剂为您服务!2002年杜洛克的育种记录。测定猪总数为2963头,其中公猪1776头,母猪1187头;测定期75天左右,体重从30千克到100千克;公
在神经元经济学诞生的过程中,有三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它对我们理解这门新兴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经济学与神经科学的结盟并非源于经济学家的一相情愿,事实
神经性耳鸣是一种常见病,是指自觉耳部或者头部有异常声音的感觉。神经性耳鸣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以由噪音刺激、心理等因素引起。患者在无外界声音的情况下,可自
做出来了可以吃的发臭 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