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phelandStella
在初中教材中,对二次函数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由于初中学生基础薄弱,又受其接受能力的限制,这部份内容的学习多是机械的,很难从本质上加以理解。进入高中以后,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要对他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图象以及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灵活应用,对二次函数还需再深入学习。一、进一步深入理解函数概念初中阶段已经讲述了函数的定义,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集合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映射,接着重新学习函数概念,主要是用映射观点来阐明函数,这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为例来加以更深认识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从一个集合A(定义域)到集合B(值域)上的映射�0�6:A→B,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y=ax2+bx+c(a≠0)与集合A的元素X对应,记为�0�6(x)= ax2+ bx+c(a≠0)这里ax2+bx+c表示对应法则,又表示定义域中的元素X在值域中的象,从而使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函数值的记号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处理如下问题:类型I:已知�0�6(x)= 2x2+x+2,求�0�6(x+1)这里不能把�0�6(x+1)理解为x=x+1时的函数值,只能理解为自变量为x+1的函数值。类型Ⅱ:设�0�6(x+1)=x2-4x+1,求�0�6(x)这个问题理解为,已知对应法则�0�6下,定义域中的元素x+1的象是x2-4x+1,求定义域中元素X的象,其本质是求对应法则。一般有两种方法:(1)把所给表达式表示成x+1的多项式。�0�6(x+1)=x2-4x+1=(x+1)2-6(x+1)+6,再用x代x+1得�0�6(x)=x2-6x+6(2) 变量代换:它的适应性强,对一般函数都可适用。 令t=x+1,则x=t-1 ∴(t)=(t-1)2-4(t-1)+1=t2-6t+6从而�0�6(x)= x2-6x+6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最值与图象。在高中阶阶段学习单调性时,必须让学生对二次函数y=ax2+bx+c在区间(-∞,-]及[-,+∞) 上的单调性的结论用定义进行严格的论证,使它建立在严密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给学生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利用图象学习二次函数有关的一些函数单调性。类型Ⅲ: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研究其单调性。(1)y=x2+2|x-1|-1 (2)y=|x2-1| (3)= x2+2|x|-1这里要使学生注意这些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差异和联系。掌握把含有绝对值记号的函数用分段函数去表示,然后画出其图象。类型Ⅳ设�0�6(x)=x2-2x-1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是g(t)。求:g(t)并画出 y=g(t)的图象解:�0�6(x)=x2-2x-1=(x-1)2-2,在x=1时取最小值-2当1∈[t,t+1]即0≤t≤1,g(t)=-2当t>1时,g(t)=�0�6(t)=t2-2t-1当t<0时,g(t)=�0�6(t+1)=t2-2 t2-2, (t<0) g(t)= -2,(0≤t≤1) t2-2t-1, (t>1)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楚题意,一般地,一个二次函数在实数集合R上或是只有最小值或是只有最大值,但当定义域发生变化时,取最大或最小值的情况也随之变化,为了巩固和熟悉这方面知识,可以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练习。如:y=3x2-5x+6(-3≤x≤-1),求该函数的值域。三、二次函数的知识,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数学思维:类型Ⅴ:设二次函数�0�6(x)=ax2+bx+c(a>0)方程�0�6(x)-x=0的两个根x1,x2满足0
大筷子93
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求导方法初探摘要:本文利用微分中值定理对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一种求导方法。关键词:分段函数,分段点,导数,微分中值定理。一、问题的提出在《微积分》教材及很多高等数学参考书中,分段函数的导数一般按下面方法来求:(1)在各个部分区间内用导数公式与运算法则求导。(2)在分段点处按导数定义求导,即求分段点处的左、右导数。而分段点处可导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左、右导数存在且相等。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求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导数时,不按导数定义去求左、右导数,而是利用导函数在分段点处的左、右极限得出左、右导数。例如:设函数:讨论在分段点处的可导性时,一些学生这样来求左、右导数:而这样做得结果与按导数定义求左、右导数所得结果相同,那么这样做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一问题。二、问题探讨定理:设分段函数其中 ,均为初等函数,在a点右邻域可导,在点左邻域可导,在处连续,若极限 ,存在,则有:,证:因为在处连续,则当时,因在点右邻域可导,故在内可导,又为初等函数,故在上连续,从而在上满足微分中值定理的条件,由微分中值定理有:故由导数定义有:又因为,则当时,有从而可得:当时, 虽然在处无定义,但因为在处连续,则可以补充定义,令:又为初等函数,故在上连续,又在点的左邻域可导,故在上可导,从而由微分中值定理可得:完全类似地可推得:综上所述,我们有:关于该定理,我们进一步说明以下几点:1、在满足该定理条件之下,可利用该定理结论求出与,然后比较与是否相等,从而得出在处是否可导的结论。这样,就避免了用导数定义求左、右导数的麻烦。2、该定理要求在处连续。事实上,若在处不连续,由连续与可导关系知,不连续一定不可导,由此可得出在处不可导的结论。因此应用该定理结论时,应判断在处是否连续。否则,即使有,也不一定在处可导。例:虽然有,但在处不可导,因为在 处不连续。3、若与极限至少有一个不存在时,在处可能可导,也可能不可导,需用导数定义判断。例如函数:讨论在处的可导性时,由连续性定义可知在处连续,而极限不存在,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此时用导数定义求:则在处可导。4、该定理给出了分段函数只有一个分段点的情况,对于分段函数有多个分段点的情况,可完全类似得出相应的结论。三、应用举例例1、讨论函数 在处的可导性。解:故 从而在处连续由定理可知:从而有:所以在处可导。例2:讨论函数在处的可导性。解:由于则,故在处连续,由定理可知:故在处可导。例3.函数 ,确定的值,使在处可导。解:因为在处可导,则在处连续,故有:从而有: ,即 (1)又在处可导,则有从而有 (2)由(1)、(2)可得:参考文献:〔1〕李静芬,刘蒲凰 经济数学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一般要有这样几部分组成:提出问题,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观念;分析问题,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你的观点;解决问题,拿出解决问题方案,至于顺序,你可根据你的文章去定。也就是
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一部分知识,关于微积分的论文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数学微积分论文的 范文 ,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初等微积分作为高等数学的一部分,属于
这个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符合增函数的定义。
我不懂,但是可以提供一个网址,你自己去看看吧,看过的话就算了
递推公式斐波那契数列: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如果设F(n)为该数列的第n项(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