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超man
教授、高级记者,硕士生导师,1966年12月生,祖籍河北曲周。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新闻媒体工作,有过15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先后担任过报社多个编辑部门的主任,创作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其中有50余篇次新闻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后进入高校从事新闻理论和业务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新闻评论、新闻舆论监督。2015年10月22日上午,河北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彦勤,党委组织部李海峰同志到我院宣读校党委的干部任免决定。我院党委书记王景明教授主持了仪式。我院中层领导干部及各系所负责人参加了仪式。党委组织部李海峰同志首先宣读了学校党委做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经校党委研究决定,韩立新同志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试用期一年),白贵同志不再担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职务。接受任命后,韩立新院长首先感谢了校党委的信任和学院教职工的支持,同时表达了对上一任院长白贵教授的崇高敬意,感谢白贵教授十五年来对学院做出的辛勤付出,并恳请白贵教授能一如既往的关心学院的发展。韩立新院长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全心投入,一定不辜负校党委和学院教职工的期望,与学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精诚合作,在新闻传播领域面临重大变革压力与机遇的背景下,谋求学院的继续发展,再创更大辉煌。主要论文和著作:1、《可喜:新闻智能化,才露尖尖角》,《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八期。2、《论建设沿海强省的舆论策略》,2007年10月21日,《河北日报》。3、《新闻传播中的负联想与负放射》,《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2006年新华社出版。4、《新闻质疑:一种信息加工新方式》,《中国记者》2005年第十期。5、《论中国新闻发展的五个阶段》,《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6、《地市报在传媒产业化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获2003年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将一等奖。7、《传统晚报向现代晚报转变的观察与分析》,《新闻新悟》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8、《再谈新闻策划》,《新闻新悟》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9、《晚报今天的优势是什么?》,《新闻战线》,2000后第十期。10、《按照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工作》,2002年第二届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奖一等奖。11、《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2006年新华社出版,参编。12、《新型新闻信息人才的互动模式》,2007年获河北大学教改成果二等奖。13、《舆论监督的理性思考》,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4、《新闻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5、《经济新闻的文化视野》,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16、《谈报纸期刊的特色问题》,1997年5月《晚报的探索》新华出版社。科研项目(2006至2008的项目):1、《舆论监督对象应对行为研究》,河北省社科课题,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主持。2、《建设沿海强省舆论策略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6至11月。3、《河北日报集团业务与经营管理研究》,横向,2005,参与。4、《科学发展观对新闻策划的启示》,河北省教育厅课题,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主持。5、《新闻评论教程》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 回族,1956年9月生于呼和浩特市,原籍河北定州。教授、博士,现任河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75年参加工作,在呼和浩特中学任语文教员。1982年一月毕业与河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进入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5-1986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研修美学,师从阎国忠教授。期间修完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1992年9月-1993年1月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修新闻。从1992年起,任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负责人,后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化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经营管理,兼及广告学、美学。参与及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八项。先后出版 《 广告学教程 》 (主编),《 美学基本理论 》 (主编),《 最新编辑实用写作 》 (与陶丹合著),参编 《 青年美育手册 》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社会兼职有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传播学教育学会理事,河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河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报业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河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新闻传播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等。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成就:近三年担任了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西方哲学史、宋明理学(研究生)三门课的教学工作,指导了7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均通过答辩获得学位)。任现职以来共立项三项研究课题,其中主持省社科课题一项(明末清初河北实学思想研究)、参加省社科课题一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持横向课题一项(传播学教材编写,河北人民出版社资助5.1万元)。 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河北省重点学科一个:新闻学教育部特色学科一个:新闻学一级硕士授予权:新闻传播学二级硕士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省部级精品课4门 新闻学学制四年 , 1982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新闻业务工作能力、懂得党的方针政策、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 影、电视新闻采编 、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大众传播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新闻业务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和文秘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 含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 ) :学制四年, 1993 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 2000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广播电视学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运用现代手段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工作的专门 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理论、新闻评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史、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写作、电视新闻采访与拍摄、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片创作、广播电视管理、播音与节目主持、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中国当代文学,古代诗文选、外国文学和基础写作等。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除学习一般基础课和新闻专业基础课外,还要开设播音理论基础、播音与节目主持等专 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节目编导工作,有的还可以从事播音和节目主持人等工作。 广告学学制四年, 1993 年招收第一届专科生, 199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信息搜集与整理、市场调研与企业 整体形象设计等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告学概论、广告心理学、广告美学、广告与营销、广告设计基础、 广告专业设计、广告写作、广告摄影、广告创意与案例、公关理论与实践、传播学概论、 传播媒介概论、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广告策划、广告管理与法规、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学、语法与修辞、中国历代文选和基础写作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广告公司等单位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 广告管理与公关等工作。编辑出版学学制四年, 2001 年招收本科生,培养具有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和技能、宽广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编辑学概论、出版发行学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出版美学、书业法律基础、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出版现代技术、出版社管理、音像电子出版物、版权与图书外贸、专业外语等。学生毕业后可在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以及其他新闻宣传单位、文化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及科研工作。
风风一样的自由
1981年11月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叫边塘的小山村中一个名叫“龙背岭”的村落,父母均是农民。1990 年,父亲去世,家境陷入极度贫寒。1997年,在萍乡一份名叫《红杏》(内部刊号,每期发行量约4万份)的报纸上发表处女作,当年共在该报发表习作10余篇。1998年,获得江西省中学生写作比赛第一名;同年,陆续在《萍乡日报》和湖北、江苏等地的刊物发表散文数篇。1999年—2000年,陆续在各地刊物发表散文十余篇;在学校内发起成立临泉文学社,编辑油印刊物《临泉》。2000年,9月他考入大学,有了系统阅读的机会。进入学校后成为校园文学报《苔花》的主编,担任学校校报编辑和学生记者团团长,在这个岗位上写了大量平庸的新闻稿;同年加入萍乡市作家协会。2001年,在大学内发起成立飞廉文学社,主编社刊《飞廉》;同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2002年,年底开始学习写诗歌;同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一等奖。2000年—2003年间,陆续在各类刊物发表散文诗歌若干。2004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萍乡市政协工作。诗歌《称呼》发表于《创作评谭》2004年第3期;诗歌《春天》发表于《散文诗》2004年6月;诗歌《怀念一把老蒲扇》发表于《创作评谭》;诗歌《火车经过家乡》、《中心公园的流动养蜂场》、《傍晚,走进一只蚂蚁的眼睛》发表于《诗刊》2004年11月上半月刊;诗歌《幸福生活》发表于《阳关》。本年度共发表诗歌50余篇次,另有散文约10篇发表于省、市报刊。2005年,诗歌《四月,石头开花》、《关于乡下的家》发表于《阳关》4期;诗歌《红薯》发表于《诗潮》2005年3-4月号;诗歌《丰收》、《老玉米》、《忠诚》发表于《延河》4期;诗歌《卑微的生活》(组诗四首)发表于《岁月》6期;诗歌《石头开花的季节》、《春日,早上6点30分》、《面壁》发表于《农村青年》7期;诗歌《称呼》发表于《都市文学》3月;散文诗《无序的组合》发表于《中国散文诗》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歌》(三首)入选《诗屋2005年选》(珠海出版社);诗歌《漆宇勤诗二首》入选《诗地理2005年选》;诗歌《漆宇勤的诗》(二首)入选《诗观察2005年选》。本年度共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歌80余篇次、散文约20篇次,另发有深度社会新闻百余篇、常规新闻报道200篇次。2006年,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燕赵诗刊》2006年第三、四合期(中国新诗巡展专号);诗歌《向往西部》发表在《星星》诗刊2006年第8期;诗歌《拾穗的人》、《对话》发表于《延河》2006年第2期;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第1期;诗歌《面朝田野》(组诗5首)发表于《岁月》杂志2006年第5期;诗歌《桃花,最初的怒放》收入《中国网络诗歌精选》(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诗歌《一些树木生长在广场》入选《2006中国最佳网络诗歌》;漆宇勤的诗三首入选《诗屋2006年度诗选》(珠海出版社出版);散文《金黄》发表于《创作评谭》2006年9月号。本年度共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10余篇次;本年度开始尝试感悟短文和时评的创作,有10余篇感悟短文和时评发表于《中国民航报》、《重庆日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7年,诗歌《与现实很近的草原》、《平遥:时间只是一个概念》入选《诗观察2007年年选》(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诗歌《一语成谶》入选《2007中国最佳网络诗歌》(中国文化出版社);诗歌《让荒野更荒》等三首发表于《合肥晚报》2007年2月8日;诗歌《流动》(外二首)发表于《当代小说·下半月》2007年第4期;诗歌《月色芬芳》(外一首)发表于《青岛文学》2007年7月;散文诗《午后,和一本书对视》发表于《散文诗》2007年第8期;组诗五首发表于《诗选刊》2007年第10期;散文《剃头匠》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诗歌《回到龙背岭》(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7年11月。本年度共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0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短文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意林》、《经济晚报》、《扬子晚报》、《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转载;另有新闻报道近300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8年,诗歌《灌浆》发表于《绿风》2008年第四期;诗歌《秋风》发表于《中国铁路文艺》2008年第5期;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五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8年8月29日;诗歌《呓语或一次逃离》(组诗四首)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8年第11期;诗歌《给童素心》等四首入选《默然爱你》一书(济南出版社);诗歌《萍水相逢》(组诗十三首)发表于大型诗丛《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第13卷;诗歌《重新点亮的灯:6452盏》入选《同饮一江水》(文汇出版社出版)、《撼动的情与魂》(江西教育出版社)、《五月的祈祷》(南海出版公司)等书;《漆宇勤的诗二首》发表于《北方作家》2008年第四期。本年度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150余篇次、散文20余篇次。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80篇次在《意林》、《新民晚报》、《辽宁青年》、《读者》、《视野》、《报刊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发表和转载;另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09年,散文《梦在江南一柄伞》发表于《岁月》2009年第2期并配发简历、照片重点推出;散文《曾经一灯如豆》发表于《半岛晨报》、《北京晨报》、《江西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并获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国庆征文一等奖;散文《粉笔记忆》获“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60年”大型征文活动一等奖;诗歌《莼鲈之思》(外二首)发表于《江西日报》2009年3月20日;诗歌《漆宇勤的诗五首》发表于《青春潮》(原《福建青年》)2009年第7期;诗歌《一茎花藤攀上窗台》发表于《乾坤诗刊》(台湾)第51期秋季号;诗歌《老木匠半眯起眼睛》、《正午的太阳泛着白》发表于《文学与人生》2009年第8期;诗歌《这一刻我突然想起》、《昼伏夜出的人》发表于《诗歌月刊》2009年第7期;诗歌《月亮出来了》、《苏醒》、《老木匠半眯起眼睛》、《当竹排在绿色中游动》入选《80后诗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诗歌《乡居:回到宁静》(组诗)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刊社选编《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诗歌《怀念》获得光明日报、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本年度有诗歌近200首(次)发表在《西江月》《威海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珠江商报》等近百家报刊;有哲理感悟和爱情感悟短文60余篇次在《辽宁青年》、《读者》、《才智》、《青年文摘》、美国《侨报》等数十家刊物发表和转载;有时评作品50余篇次发表于《海峡导报》、《重庆晚报》、《长江商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散文30余篇次发表于《桂林晚报》、《当代散文》、《光华时报》等数十家报刊;有新闻报道200余篇次发表于省、市报刊。2010年,诗歌《越走越远》(组诗8首)发表于《诗刊》2010年4月下半月刊“特别推荐”栏目,配发照片和简历重点推出;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诗词月刊》2010年第2期;诗歌《一根稻草在风中瑟瑟旋转》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年第7期;诗歌《屈楚诗二首》(《后悔》、《一动不动》)发表于《北方作家》2010年第3期(总第181期);诗歌《我养了一片云》发表于《常德晚报》2010年1月5日并被《格言》2010年8月下半月、《可乐》2010年9月转载;诗歌《漆宇勤的诗》发表于《厦门文学》2010年第一期;诗歌《烟火爱情》发表于《北京文学》2010年第3期;诗歌《安于生活》(组诗,包括《属于我的葡萄》《停顿》《回归》《老得真快啊》《和继父的一次谈话》)发表于《青海湖·太阳河》2010年第3期(总第137期);诗歌《从季节的豁口路过》(组诗,包括《桃花即将盛开》、《补》、《湿》等)发表于《澳门月刊·华文百花》2010年第一期;诗歌《乡居》被《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7月下半月刊)转载;诗歌《工地上的男人抱起一只小狗》发表于《台湾诗学》2010年3月;散文《偷青》发表于《江西日报》2010年2月26日;散文《被用旧的花》发表于《草地》2010年第1期(总第168期);本年度另有大量散文、诗歌、感悟短文和时评等作品发表于《特别关注》、《知识窗》、《民主与法制时报》、《家庭主妇报》、《常州晚报》、《山东青年》、《知音女刊》、《知音美文》等各地报刊;有二十余篇感悟短文与散文被选入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地出版的多中选集中。
百度地图运营
仝文瑜原是燕赵晚报记者,现在中央电视台当编导。1992年1月1日燕赵晚报创刊号头版稿件《产院里的“元元”、“旦旦”》就是她采写的。如今,她回忆起当年创刊时午夜采访的情景仍激动不已。12月21日,本报记者与她进行了电话连线: 仝文瑜在电话里说:“《燕赵晚报》是1992年1月1日创刊的。此前几天,编采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开始谋划,准备选择一个在燕赵晚报创刊时诞生的新生命作为本报的象征性人物。“于是,创刊的前几天,编辑部决定派几组记者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采访几个代表性人物,集中报道。我和特约记者董德胜编在一组,负责报道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一个新生命的出生。“那时的新生儿不像这几年这么多,出生时间也难以事先确定,想要找到一个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出生的婴儿并不容易,所以,大家就把首选目标锁定在全市产妇最集中的地方:市妇产科医院,觉得在那里出现这个标志性婴儿的几率最大。“正式采访前几天,我就跟编辑弓晓光一起到市妇产科医院联系,确定是否有孕妇的预产期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前后。直到1991年12月31日下午,才得到明确答复:应该有两名产妇的预产期接近这一时刻。而编辑部这边差点因迟迟得不到妇产科医院的答复而临时改变计划。“19 9 1 年12 月3 1 日晚11时多,除了文字编辑王惠平(现任燕赵晚报副总编)和当时的燕赵晚报新闻部主任兰耀东留守编辑部以外,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就都陆续从报社出发,骑车采访去了。那时石家庄还没有出租车,记者们也没有手机、寻呼机等通讯工具,我们就借用采访对象单位的电话或寻找公用电话跟编辑部保持联络。那时候天很冷啊,但采编人员的热情都很高。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采访的经验很少,感觉很新鲜很紧张。“作为女性,我获得特许进入产房,亲眼见证了那个标志性婴儿的诞生。没想到的是,预产期最接近1992年1月1日零时的一个产妇直到当日凌晨1时才生下了一名婴儿。而另一名产妇却在1992年1月1日零点左右产下了一对双胞胎。我亲眼看到那一对双胞胎(元元、旦旦)的出生经过。那是我第一次看人生孩子,感觉很恐怖:为了帮助产妇顺利生产,医生用一把手术剪‘硬生生’地给‘元元’、‘旦旦’的母亲做了‘侧切’。我当时深切地感到:当一个母亲是多么不容易,一个新生命是多么弥足珍贵。“因为事先大家都没有料到这名产妇会生一对双胞胎,所以医护人员和记者都很兴奋。而这对双胞胎的父亲田京振却好像很平静。后来,我们了解到田京振家在藁城农村,已经有一个男孩了,可能他考虑更多的是再养一对双胞胎会很吃力。因这对双胞胎的出生时间最接近元旦零点,所以我就建议田京振管他们叫‘元元’、‘旦旦’。田京振同意了。“我给编辑部打去电话,报告了产院里的情况。同行的特约记者董德胜在手术室门外拍下了小哥俩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1992年1月1日凌晨一两点钟,包括我在内的各路记者纷纷返回编辑部写稿。那时报社只有一台电脑,记者们写稿都是用钢笔和稿纸。包括我在内的记者们都没有写过晚报类的稿子,都有点不摸门。编辑也很担心:这些急就章的稿子能不能用?果然,最后所有的稿子上都是勾勾改改一大片。但记者和编辑们都很有激情,没有人抱怨什么。1992年1月1日下午1时左右,燕赵晚报创刊号印刷出来了,头版头条刊登了组稿《1992,你早》,我写的《产院里的元元旦旦》成为这组稿件的头条。从此,元元、旦旦成为了燕赵晚报的标志性人物。”
胡文辉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羊城晚报》,业余研究学术。著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最是文人》、《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洛城论学集
张新泉 张新泉(1941—),原名张新荃,生于四川富顺。曾任《星星》诗刊常务副主席、编审。出版的诗集有《男中音和少女的吉他》、《人生在世》、《鸟落民间》等。
2000年元月 作品入选《20世纪陕西书法作品集》 评论《丹青难写是精神》载于《中国青年报》 论文《心灵的自由》载于《书法研究》第一期,并获第五届全国书学
纳米团簇控制合成;绿色化工、无机纳米粉体控制合成、高效催化剂制备、等离子体化学与工艺、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 1. 王兵,干友华,尚书勇,赵红霞.离心式气流纳米纤
柳陶,男,1993年生,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人,大学本科二年级在读,工商管理专业。“金牌九零”概念提出者、新浪网《校园新人榜》上榜者。现为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全国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