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看病难看病贵论文文献

看病难看病贵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看病难看病贵论文文献

1.【期刊论文】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路径分析与思考期刊:《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 2021 年第 007 期摘要:围绕"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难题,从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等4个方面阐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路;从降低药耗占比、医保改革、加强医院治理体系建设、发展中医药等4个方面阐述了医疗收支结构优化建议.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各级政府需协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资源;医疗质量与效率;分级诊疗;医保基金;发展路径链接:.【期刊论文】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势下门诊药房拆零给药模式优势探讨期刊:《中国药业》 | 2021 年第 013 期摘要:目的 探讨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新医改)形势下医院门诊药房药品实行拆零给药服务模式的优势.方法 调取医院信息系统(HIS)2019年1月至12月门诊的拆零处方92406张,分析门诊药房拆零给药模式对药品费用、患者用药安全、医疗资源、合理用药的影响.结果 拆零药品处方数量占总处方数量的%,共节约药品费用约万元,平均每张拆零药品处方节约元.结论 实行拆零给药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促进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药学服务.门诊药房实行拆零给药模式,有利于提升药学服务,能更好地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要求.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门诊药房;拆零给药;药学服务;药事管理链接:.【期刊论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指标体系期刊:《卫生软科学》 | 2021 年第 005 期摘要:】目的】构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指标体系,为深化医改考核工作提供评价工具.】方法】基于"结果链"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头脑风暴法构建指标池,形成初步的考核指标体系,发放正式调查问卷,选取20位专家进行2轮Delphi专家咨询,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结果】经过2轮专家咨询后得到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和%,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熟悉程度系数均在以上;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指标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良好,可为实际的医改评估提供评价工具.关键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果链;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体系链接:.【期刊论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21〕20号)期刊:《科学中国人》 | 2021 年第 018 期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通知;印发;直辖市;深化链接:.【期刊论文】以思政工作推进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期刊:《办公室业务》 | 2021 年第 008 期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融合,探索如何加强基层支部建设,筑牢医改政治保障;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准确掌握政策要求;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推进政策贯彻落实.有效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能够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关键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链接:

论“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对策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重点阐述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而且也详述了它的成因及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医疗保险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显现越来越凸显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觉得看病难看病贵,那些病人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吓倒,同时心理为这笔昂贵的医药费用而产生崩溃。所以像这种情况也就犹然而产生了。其次,从国家的方面来看,不但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政策方面,我国关于医疗立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立法还很不健全,法律监测也很不完善,所以当病人在上医院看病接受治疗时只能是心理感觉价格高而无法用法律来得到根本的保障,况且,医院以及一些卫生院或诊所是属于事业单位,也是具有赢利性质的,所以患者就更加受蒙蔽了。同时,国家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严,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这就大大地主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状况。至于财政投入方面,在2007年我国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比2006年的亿元增长了,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较2006年27亿元增长了40%。其中江西、上海、辽宁、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各级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江西、上海和河南等地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徽、重庆等地今年财政投入比2006年增长了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很不足,这么大一个国家投入这么的少,不仅让我们老百姓看病难,同时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只占世界的2%,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左右,用2%的医疗费用去解决22%的人口健康问题肯定会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据前几年统计部门称,中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面对这种压力,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不要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的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农民、城镇非正式就业人员、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还没有被保险制度所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性和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有的农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的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充分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从电机屏幕中看到农民工因工伤或意外伤害而没有钱治病,就算给农民保险,但仍还是不够充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基层社区集体经济力量的下降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向农民投资的难度,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但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甚少。然后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因为国家对医疗合作大多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执行政策的主动 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此外,近期国家实行一些惠民政策而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发展国家医疗政策的难度。接着是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农民从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保障的主体、方向、管理方法方面都构成了障碍。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农村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卫生医疗网点业务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直接去县或乡级医院。因此县或乡的医疗布局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二是卫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还有卫生人员的分布非常不协调。总之这些都是产生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后自然就产生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就是县域经济困难,特别是很多西部的一些县域非常贫因,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公立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社会网络结构(网络密度、结构洞与网络桥、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范围)与社会网络互动(交流频度、亲密程度、联系强度)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知识转移 网络结构 网络互动 社会网络研究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领域,研究社会经济行为和过程。这些研究最近逐渐扩展到企业领域。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对于什么是社会网络,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定义。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有: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Coleman(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它通过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并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本。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转移,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结构及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一、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网络分析家提出特定的网络结构能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网络结构是指一个参与者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根据信息的流动,网络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维度:结构密度、结构洞与网络桥、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范围。网络的不同结构特征对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有不同的影响。 1.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 网络密度是一个社会网络中成员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成员间交流的密切程度和频度决定了他们的网络密度。从社会资本的关系和认知视角来看,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一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数量之间的比率。当实际的关系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的所有可能关系的总量,网络的整体密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高度连接的网络有助于有价值知识的流动,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网络密度越大,知识转移越有效。 网络密度是一个团队内聚性的指示器,内聚性能够产生信任。信任机制意味着指团队中的成员能够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持续的交换信息,合作与义务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网络密度对于知识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2.结构洞、网络桥与知识转移 Burt在1992年提出结构洞理论,结构洞指社会网络中网络节点间间隙,反映不同群体间联系的缺乏。结构洞相对两端的个体处于不同的信息流中。Burt认为富有结构洞的网络为通过中介人获取非重叠信息提供了机会,中介人就是善于建立跨越结构洞的人际桥梁的人。当社会网络中存在网络节点间间隙的桥梁——网络桥时,便产生了跨越边界的“信息收益”,因为特定群体中的信息相对是重叠的,与那些只局限于单一群体的个体相比,联系不连贯群体的个体将面临更广阔的思想和机会。组织中跨越结构洞的经理人,能够获得信息和控制的优势。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3.中心性与知识转移 网络中心性是一个网络围绕一个中心的程度。中心性的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独立访问其他成员的能力,中心性程度越高的成员,访问其他成员的路径就越短,获取知识就越容易。网络的中心性是确保信息能够以低成本容易的获得,中心性低的网络对于知识的转移具有消极的影响。在中心性高的一个“紧密”的网络结构中,一个网络成员能够容易的获得整个网络的所有信息。当信息资源是高度隐性的,或者信息变化迅速时,这种结构对于知识转移极为有效。 4.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 网络范围是指在跨制度的、组织的或者社会范围的连接的延伸程度。Reagans和McEvily(2003) 引入了网络的网络凝聚力和网络范围两个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的容易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Tsai(2000)提出一个人的网络范围越广,他的个人网络越复杂。在组织的内部或外部,跨边界的知识转移能提高绩效。例如,在公司内部,在一个生产部门的不同生产线上的知识转移能降低生产成本。不同生产线上的知识转移能使不同的工人从他人的工作经验中获益。这个界限也可以在外部。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网络范围越大,越有利于知识转移。二、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网络互动是网络的团结和同质维度。在一个网络中,互动的类型将影响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网络成员间的交流频度、亲密的程度和联系强度能够影响网络中知识的转移。 1.交流频度与知识转移 交流频度可测量两个网络成员间资源流动的次数。一个网络成员同其他成员交流的越多,就越容易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就越有利于网络成员间的信息交换与知识转移。交流的频度对于获取复杂和易变的信息与知识是极为重要。Aldrich、Rosen和Woodward(1987)提出,网络成员间的交流频度与知识转移的绩效正相关。 2.亲密程度与知识转移 亲密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成员间的互相信任程度的,测量两个人信息交换的深度,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亲密包括自我发现、互相帮助和支持、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信任和接受。当网络成员间谈论家庭情况和政治目标时可以被看作是比较亲密的关系。当成员间有共同的朋友、相似的观点和兴趣时,也可以被看作是比较亲密的关系。亲密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意愿越强,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3.联系强度与知识转移 早在1973年,Granovertter就以两人间交往频率的高低为标准,将联系区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强联系会导致更频繁的知识交换,引起更多的努力付出,保证知识寻找者对获取知识的充分理解,强联系能够影响知识转移的容易程度。弱联系则是接触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路径。Granovertter认为,弱联系对于知识共享和转移是有效的,弱联系能够与组织中无连接的团队或个人建立桥梁,为新的信息提供通道,相反强联系则容易产生知识冗余。Hansen(1999)认为,组织内部团队间的弱联系有助于项目团队在其他团队中寻找有用的知识,弱联系有利于非复杂知识的转移但却不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 三、结论 本文对社会网络的网络结构与网络互动特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进行了探索,主要结论如下:在网络结构方面,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有效,因此网络密度越大,知识转移越有效;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转移;网络范围越大,越有利于知识转移。在网络互动方面,交流频率越高,越有利于网络成员间的信息交换与知识转移;当成员间有共同的朋友、相似的观点和兴趣,亲密程度较高时,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在联系强度方面,强联系可使知识被充分理解,但容易产生知识荣冗余,弱联系有助于接触新信息、获取新知识,但却不利于复杂知识的转移。

一、 从GDP增长看农村社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 中国经济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通过对农业部门的分析我们能发现,农业部门始终存在着较总体经济更加不稳定的增长结构,无论农业部门GDP的总量还是其增长率,都能印证这一点,而增长的时序变化则与相应时期农业政策的变革力度息息相关。 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5年发布了中央1号文件,把每年的首要工作布局均放在了三农领域,通过大胆的谋篇布局,切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的生产关系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了深化调整工作。正是这几年的大动作,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体现在GDP上就是农业GDP增长率迅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降低,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一个例证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政策效果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8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经济进入了平台期,增长幅度逐渐趋缓。自1993年开始,农业GDP又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时期,但是,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来看,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快速的通货膨胀引起的名义GDP的大幅提高,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处于粮食保护价政策的发力期。1995—199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保护价收购政策,由于粮食价格较高,1995年农户家庭当年从粮食作物获得纯收入比1990年增加了1448元,占同期农民家庭纯收入增加值3776元的,占同期农民家庭全年纯收入增加值5635元的。这说明在保护价政策实施的初期,保护价政策对于农民收入增加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随着其后粮食价格的不断下滑,农户家庭粮食作物纯收入由1995年的2436元减少到2000年的元,减少元,粮食作物减少值占种植业纯收入减少值的。对于家庭经营中非农产业不发达,种植业结构单一的粮食生产农户来说,粮食价格的不断下降成为农户收入水平增加的主要制约因素[ 2 ]。由此可以看出,在保护价实施初期,由于政府维持了较高的收购价格,使得这一政策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但其后随着政府不断下调保护价标准,同样又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以粮食保护价政策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政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十分明确。 1997年以后,农村经济再次进入平台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连续多年的负增长。期间,中央虽多次出台农业新政,但均未能扭转发展乏力的局面。究其原因,可以说一是因为农业内部缺少内生增长的有效机制,二是庞大的冗余农业劳动力和二元制的社会结构限制、消耗了农业自身发展的有限资源,而同时又缺少外部资源的注入。 2004—2005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两个1号文件,直接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政策运作的目标。2004年采取“两减免、三补贴”等更为直接的政策措施,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创纪录的2600多亿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于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作为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心。从2004年的政策效果来看,2004年度仅“两减免”、“三补贴”就使农民直接得到实惠451亿元。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34元,比2003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打破了1997年以来的低速增长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9390亿斤,超过预期的9100亿斤,增产9%,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政策目标[ 4 ]。 再回过头来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业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审视,足以看出政策导向式的发展特征伴随了农业经济的每一个高潮与低谷。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1号文件,以前的重点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可以说是在农村经济的内部进行的成功变革,这一基于体制自身的变革基本上已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其效力的极限;而后两次均把政策目标直接指向了农民增收上。虽然2005年度的中央政策更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无论是从政策本身的功能还是从农业领域的现状来说,政策性依赖仍是目前农村经济中最为突出的发展特征。 二、 当前“三农”问题的困境 总的来说,农业经济的最大困境还是其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的不足。仅就2005年与2004年作一个对比,2004年“增收”效果可谓满意,但从2005年的上半年情况来看,同样的政策力度若想取得与2004年相似的目标的难度已明显加大。一方面2004年农产品价格较之2003年有很大的提高,农产品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加之自然灾害较少以及减免农业税、增加直接补贴等措施均能对农业的生产生活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2005年一季度,农产品价格已有所回落,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却难以有新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制约机制将使农业产出效益在现有的生产率水平上迅速达到封顶状态。长期的发展轨迹说明,政策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惟一有效的依赖,而这一依赖同时又是不可靠的、难以持久的。 当前“三农”的困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人口压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2003年底,全国农业人口有9亿3千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其中农业劳动力3亿1千万,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而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仅为%,城乡消费水平比为︰1[ 3 ]。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2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为,大大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小于的水平;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各种福利和补贴的因素,我国这一指数还会更高一些。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地区收入差距指数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指数为,而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和印度同期的地区收入差距指数分别为,,和。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占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份额达到80%以上。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农业经济总量很低,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另一方面,农业人口却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而2004年之前,这14%的农业经济总量不但要维持占总人口70%的全部农业人口自身的生存、发展的需求,还在很大程度上供养了以地方财政为基础的数量巨大的各类财政供养人员。从每百万美元GDP的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来看,美国为人/百万美元GDP,法国为人/百万美元GDP,日本为人/百万美元GDP,英国为人/百万美元GDP,而中国则为39人/百万美元GDP[ 5 ]。既使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衡量农村人口的人均财政负担,比例也相当之高。 与此同时,几乎全部的乡村建设、教育、卫生资源建设等关系生产发展和劳动力资源再生的各项投入,绝大部分都落在了农业人口自己身上,换句话说,农业人口的生老病死花费基本上都依靠其自身的收入,低收入也就意味着低投入。以卫生事业为例,我国卫生财政支出约整个财政的2%,而全部投入资源的80%分布在城市,只有20%分布在农村。 农业社会几乎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而建国后几十年的“抽农补工”政策以及“两种户籍”造成的农业人口的大量积淀,演变成今天似乎回天乏力的局面,几乎任何异乎寻常的大举措在根深蒂固的“三农”问题面前都像是花拳绣腿,人口压力与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离心力量,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凝结了层次复杂的各种矛盾。 由于农业经济先天的脆弱性以及其长期以来薄弱的基础,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在市场化进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权、话语权,而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一直都在低产出、高负担的恶性环境中艰难地发展,在这其中,人口的压力又处于一个绝对中心的位置。 2. 社会资源压力与内在发展动力的不足 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农村社会的自然资源供应总量也已接近其潜在的最大值,在现有条件下,农村社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已出现瓶颈效应。从最基本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来看,形势均不容乐观[ 6 ]。而在社会再发展资源(如金融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同样面临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多年以来,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绝对数量都是减少的,其中生态退耕所占比例最大。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方面,要还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之债,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也将有新的发展高峰,伴随着城镇化加速,相应的建设用地比重也会提高,这些都必然以牺牲耕地为代价,耕地形势将更为严峻。 表1 1998—2003年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7 ] 单位:千公顷 年末实有 年内新增 年内减少 年内净减 年份 地区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 建设占用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耕地面积 1998 129, 1999 129, 2000 128, 1, 2001 127, 2002 125, 2, 1, 2003 123, 2, 2, 2, 在人力资源方面,表2列出了2003年农户家庭人口与劳动力的统计情况,同样能看到,对三农发展最具有长远价值的人力资源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局面。“三农”内部人力资源的积累与再生机制已经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所需,人力、科技资源的积累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阻碍。 表2 2003年农户家庭人口与劳动力情况[ 8 ] (每个农村居民户) 指标名称 单位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被调查户数 户 20283 家庭常住人口 人 农村人口 人 家庭劳动力 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 人 在农村劳动力中: 1.文盲、半文盲 人 2.小学文化程度 人 3.初中文化程度 人 4.高中文化程度 人 在农村劳动力中: 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 人 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数 人 在家庭劳动力中: 1.从事农业家庭经营劳动力 人 2.从事非农业家庭经营劳动力 人 ……………… 全家劳动力外出从业时间 天 205 195 204 216 全家外出从业劳动力数 人 ……………… 注:…表示省略了部分内容。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中有在外出务工,而专职从事农业经营的家庭劳动力只占。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全市万外来农民工中,的人年龄在15岁至49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人数为万人,占全市农民工的比重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在全部农民工中男女比例相差较大,男性万人,女性万人[ 9 ]。可见,农村中最富有生产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为城市的发展服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一趋势会更为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已经釜底抽薪,所投入的单位人力资本价值日趋降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家庭劳动力的负担比是,从事农业家庭经营的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例是,按现有的从事农业经营的劳动力数量并把的人口负担比计算进去,农村户均人口应为,与现有的相比,即使按现状计算,农村人口中完全属于冗余的人口比例也达到了,而这些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并不能得到多少基于社会的外部给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基础性资源的缺失仍将限制农业人口的发展,即使农村人力资本的产出能够有很大突破,农村经济的弱质性也将阻碍其自身的受益能力,内在发展动力的缺失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性障碍,任何投入都会像雨水一样迅速渗漏,发展资源的不足与发展动力的缺失将形成三农问题中一个长期的且互为因果的根本性矛盾。

看病难看病贵的论文文献

各位网友:大家好!广州市政协会议期间,我的一些观点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由于时间关系我未能阅读,亲朋好友不断转来网上信息。媒体关于我发言的报道基本是属实的,但是受篇幅限制省略了发言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另外为了吸引读者,用了惊人的标题,误导了重要观点并引起广泛争论。从新闻学的角度,“语不惊人少关注”,我理解。而且,引发不同的观点碰撞也是好事。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我写下了下面一些话。不求“以正视听”,只想讲几句实事求是的心里话。如果大家阅读过我的发言的全文,不难看出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就实际费用而论,我们国家看病不比一些发达国家更难更贵;二是呼吁及早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和互助体系,解决因患者承担全部医疗费用而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很多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医疗费用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经济收入的平均比例,在世界上横向比较是低的,与国内大部分物价横向比较也不高。但问题是仍有许多人看不起病,交不起医疗费。为什么?患者自己承担全部医疗费用是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尽快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和互助体系,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的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十七大提出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待遇。这也是我发言的中心意思。我是一个具有近三十年临床经验的儿科医生,当过赤脚医生,也当过知青和工人,大学毕业以后也经常下乡行医,所以我对基层社区特别是农村山区(因为我下乡在粤北山区)的医疗现状非常熟悉。各位网民,你们所见到的看病难、看病贵只是个案,而我过去作为一名院长和危重病专业医生,经常面对这样的实事,一些家长甚至因为交不起医疗费流着泪哀求。作为一名医生,我与这些患儿的家长一样心痛、心碎!我的同事们经常会悄悄将没钱治病的孩子的家长指点到我办公室,申请医院减免医疗费用。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是我知道生命可以挽回,我就会和同事们一起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儿。我工作过的医院每年医疗欠费高达百万,我们至今还保留无数的欠条(因为财务帐目要清楚,不是为了催债),医院少收了很多费用,但换来的是无数宝贵的生命和家庭的欢乐。虽然我们医院不能承担这种社会责任,但也尽了我们的微薄之力。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各行各业服务都要收费,医院也要生存,到了医院就要少收费或不收费,这既不符合社会规律,也不符合价值规律。医疗价格的高低不能以低收入作为标准,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机制,给全社会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使全社会的人都“病有所医”。这是个国际性的难题,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强,但仍有四千万人没有医疗保障,只有在北欧、澳洲等口稀少、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才解决得比较好。我们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通过科学、合理而现实的办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正在努力,我这也是为民请命、责任所在。我们国家底子薄、贫穷落后的历史长,文革期间医疗卫生体系又遭到巨大破坏,历史的欠帐正在通过努力逐步偿还。为了改善我们国家的医疗状况,政府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把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作为重点,投入大,抓得紧。这几年,人大政协委员们反映民意,帮政府做了许多实事。当然,仍然有很多落后的地方,比如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教育工作等。要不然为什么温总理说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最近有读者来信,让我当当工人、农民,体会一下社会疾苦。其实我在前面提到过,我曾当过知青和工人,我当知青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还兼任赤脚医生,当工人是七十年代中期,读大学是在七十年代后期。那时候的日子比现在苦多了,所以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高。卫生局副局长在我心幕中就是个公仆,我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一职务的。既是公仆,就要为人民服务。扪心自问,我还是个干实事、说实话的人。其次我是个从医近三十年的儿科医生,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也热爱我的病人,治病救人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和快乐。如果现在让我回归一个普通医生,我个人会更快乐更轻松,收入会更高(因为我是个高年资医生)。但是我受党培养多年,必须服从党和国家的安排,服从工作的需要。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是党和人民的信任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上来,而我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一些网民以为我经常公款出国,我确实到过不少国家,但不是所谓的“走遍世界”,而出国是因为进修学习(考取奖学金)、学术交流和援外工作,从没乱花纳税人的钱。我外语和专业都是有口碑的,经常与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卫生官员进行交流,也为不少年轻医生创造了出国进修的机会。相反,很多属于我自己的机会我都让给别人或推辞掉了。比如我是局管优秀人才,按规定每年有一次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但我一次也没去过,这也算为国家省了钱吧。参政议政是每一位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义务,广州市政协会议期间我的发言仅属一名普通政协委员的看法,不代表广州市卫生局和市政府。现在是下班时间,回归普通公民的位置和心态,上面所说的话也仅代表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观点。对于我发言的观点提出与不同看法甚至漫骂的网友,我表示理解。老百姓心中有苦发泄一下很正常,我是公仆又是医生,我能理解大家的苦衷,但我也希望大家都以积极的心态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也请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朋友们放心,我能承受任何不同意见,我会一如既往努力工作,争取做一个好公仆,多为老百姓的健康办实事。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中国看病最不难最不贵”【1】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认为市民医疗消费的价值观念需更新“大家对医疗机构有误解,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老百姓老要自己掏钱(看病)所以觉得贵,但出不起不等于贵。”昨日下午,广州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在分组讨论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全要自己掏钱所以觉得贵”曾其毅说,中国人为什么觉得看病难,看病贵?因为中国的老百姓看病全要自己掏钱,但出不起不等于贵。在中国,全国一流的专家挂号费只要7元钱,而在香港挂号看一次病要300元,在加拿大要25加币。他在国外的弟弟生病了,也要打电话回国找他,因为国外看医生、甚至照B超都要排几个月队。“大家对医疗机构有误解,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他说,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医疗体制是互济共助式的,国家补贴多、市民都会买保险,雇主也会帮雇员买医疗保险。但在中国全靠老百姓自己承担,所以我国应该建立良好的共济互助体制,良好的医保机制。他同时认为,老百姓也要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有市民反映,一次感冒到医院看病要一两百元。但“喝一次茶要多少钱?大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所以就觉得看病贵,”修“一个人100多元觉得贵,修一个机器、换一个汽车零部件都要几千元就没人觉得贵,这是价值观的不对。”【3】大医院不靠补贴就产生赤字谈到药品暴利问题,曾其毅说,其实,药品收入在大医院的盈利里面只占很少部分。目前,大医院不靠药赚钱,靠国家经费补贴。如果国家不给经费,医院就会产生赤字。曾其毅还认为,鼓励大学生毕业就去社区医院工作是不对的。大学生毕业的头5年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训练,等他们有经验、有技术再去社区医院。他认为,社区诊所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股份制的,建议政府还可以向这些民营医疗机构购买服务,即政府公费医疗可以在民营医疗诊所报销、把它们纳入医保范围的医疗机构。(记者 彭美 实习生 吴少娥)曾其毅,历任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医学博士、管理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省急救学会常委,《临床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儿科学》编委,《小儿急救医学》、《广东医学》、《岭南急诊》等专业医学杂志编委。

论“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对策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重点阐述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而且也详述了它的成因及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医疗保险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显现越来越凸显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觉得看病难看病贵,那些病人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吓倒,同时心理为这笔昂贵的医药费用而产生崩溃。所以像这种情况也就犹然而产生了。其次,从国家的方面来看,不但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政策方面,我国关于医疗立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立法还很不健全,法律监测也很不完善,所以当病人在上医院看病接受治疗时只能是心理感觉价格高而无法用法律来得到根本的保障,况且,医院以及一些卫生院或诊所是属于事业单位,也是具有赢利性质的,所以患者就更加受蒙蔽了。同时,国家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严,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这就大大地主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状况。至于财政投入方面,在2007年我国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比2006年的亿元增长了,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较2006年27亿元增长了40%。其中江西、上海、辽宁、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各级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江西、上海和河南等地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徽、重庆等地今年财政投入比2006年增长了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很不足,这么大一个国家投入这么的少,不仅让我们老百姓看病难,同时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只占世界的2%,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左右,用2%的医疗费用去解决22%的人口健康问题肯定会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据前几年统计部门称,中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面对这种压力,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不要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的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农民、城镇非正式就业人员、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还没有被保险制度所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性和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有的农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的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充分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从电机屏幕中看到农民工因工伤或意外伤害而没有钱治病,就算给农民保险,但仍还是不够充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基层社区集体经济力量的下降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向农民投资的难度,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但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甚少。然后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因为国家对医疗合作大多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执行政策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此外,近期国家实行一些惠民政策而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发展国家医疗政策的难度。接着是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农民从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保障的主体、方向、管理方法方面都构成了障碍。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农村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卫生医疗网点业务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直接去县或乡级医院。因此县或乡的医疗布局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二是卫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还有卫生人员的分布非常不协调。总之这些都是产生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后自然就产生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就是县域经济困难,特别是很多西部的一些县域非常贫因,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有所淡化。然后,很多不发达地区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到医疗卫生及药品上去,这样一些公立医疗机构(大型医院或地市级医院)就只重视经济效益来使自己继续发展下去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有可能淡化。最后就是对卫生投入普遍不足,我刚在说财力有限时,与这是一回事。因为投入卫生的不足,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没有足够人力那也就没有专业人才来做先导,没有充分物力证明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设备仪器、床位、常用药品或者急救药品等等,没有充分的财务也就说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新的医药设备,药品以及吸引一些特别有名的专家,所以,对卫生投入不足。对卫生投入不足,一些医疗机构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生存和发展,那些医院的工作人员故意抬高药价和医疗费用,使得患者觉得看病越来越难,甚至出现有病不去医的现象。因此,公立医疗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缘由。最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进行分析。一提到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引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一概念。同时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项指标越高,反映医院的经济效益越好。它的公式就是: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比如一家医院的就诊人数是300人,平均每人就珍的费用是400元,而医院为每个人就诊的实际成本是150元,但它提高医疗价格时说受益得就越大。再者还可以用成本效益法来阐明它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政府投资的项目投资要持续许多年,发生效益和成本必须加总的效益流和成本流,计算公式如下:NSB=PV(B-C),我们可以把NSB看成是经济效益,从这公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果它通过提高B的价格是B的数量远远超过C,那么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所以医院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比如看大处方或给病人提供不必要的检查等,这只会更加增大病人看病的负担,从而造成病人看病难看病贵。2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途径对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尤为严重,但是近几年我们国家正逐步实施了一些政策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1)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使东部和西部的卫生资源以及城镇之间的更加的合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2)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根据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更大程度地承担起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超收倾向。关键是明确政府责任,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对公立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片面创收的机制。(3)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坚持教育与监管有机结合,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医疗机构坚持合理检查,严格执行疾病诊疗规范,明确基本检查和基本用药,防止因常规药物滥用和不合理检查而增加病人负担。物价部门应加大医药价格的专项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防止乱设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收费现象发生,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药负担。(4)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老百姓的用药需求。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和听证,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名义把药品的价格太高。(5)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强人员的培训,让医务工作者真正的明白群众看病的需求,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6)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辅助弱势群体。由政府领导,民政、红十字会等社救部门积极落实,结合社会救济体系建设,多方面筹集资金,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基金,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病人员及“三无”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同时明确指定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卫生医疗机构,对下岗失业人员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员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收床位费。切实降低弱势群体的用药负担,加大投入举办惠民医院、惠民门诊、平价医院等,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群众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医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7)建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服务体系。当前要建立医务人员定期到基层的制度,推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巡回医疗制度。同时,借鉴国外做法,制定政策,要求医学毕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工作3到5年,充实乡镇医院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的原则,对社区卫生资源重新布局,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卫生服务网络。参考文献[1]胡善联. 上海市“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和对策研究[J]. 卫生经济研究. 2006,2: 21-23.[2]周子君,曹维金,申轶.北京市看病难看病贵成因分析[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23(1): 53-56.[3]邱 童,顾 海. 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析及解决建议[J]. 卫生软科学. 2006, 20(6): 536-537.[4]孙利华,黄泰康,吴春福. 用系统观点认识“看病贵”与“药价高”的关系[J].中国药房,2006,17(24):1844.[5]何志高. “看病难、看病贵”之我见[J].中国药房,2007,18(13):961-963.[6]王振刚.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进社区医院工作是要误事的,应该鼓励优秀的有经验的医生下基层。”“其实在中国看病并不贵,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问题。”昨日,政协委员、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为看病难和看病贵“把脉开方”。 不应鼓励毕业生下基层 大医院收费贵,但是挂号处总是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社区医院收费便宜,但人们连感冒都不放心去那里看。对于这种情况,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委员说,事实上这和政府的导向有关。 曾其毅说,现在政府鼓励找不到工作的医学院毕业生到基层医院,实际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他说,没有在正规大医院训练5年以上的医生,单独到基层医院给病人看病“是要出问题的”。而且,这还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病人到基层医院,结果病没看好,就再也不来了,病人没有了,基层医院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好医生下去。曾其毅说,政府应该鼓励有良好资质、有经验的医生到基层去开诊所,“可以是私营的,也可以是合股的,现在有些地方也在搞。由政府购买私人医院的服务,比如天河区的龙洞医院,它是个私人医院,但是你到那里去看病也可以用医保”。 “看病最不贵是中国” 曾其毅说,在中国,专家门诊的诊金是7元,但是国外要请一个医生看病,诊金是300元。“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贵呢?因为我们不像国外那样有共助互济体系。”曾其毅说,国外看病是个人、国家和雇主各出一部分,中国是全部由病人自己出,所以觉得看病贵。“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曾其毅直言。 曾其毅认为是国人的价值观在作祟。他说:“喝一次茶要多少钱?大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所以就觉得看病贵,修一个人一百多觉得贵,“修”一个机器、换一个汽车零部件要几千块却没人觉得贵,这是价值观不对。”

1.【期刊论文】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路径分析与思考期刊:《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 2021 年第 007 期摘要:围绕"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难题,从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等4个方面阐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路;从降低药耗占比、医保改革、加强医院治理体系建设、发展中医药等4个方面阐述了医疗收支结构优化建议.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各级政府需协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资源;医疗质量与效率;分级诊疗;医保基金;发展路径链接:.【期刊论文】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势下门诊药房拆零给药模式优势探讨期刊:《中国药业》 | 2021 年第 013 期摘要:目的 探讨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新医改)形势下医院门诊药房药品实行拆零给药服务模式的优势.方法 调取医院信息系统(HIS)2019年1月至12月门诊的拆零处方92406张,分析门诊药房拆零给药模式对药品费用、患者用药安全、医疗资源、合理用药的影响.结果 拆零药品处方数量占总处方数量的%,共节约药品费用约万元,平均每张拆零药品处方节约元.结论 实行拆零给药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促进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药学服务.门诊药房实行拆零给药模式,有利于提升药学服务,能更好地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要求.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门诊药房;拆零给药;药学服务;药事管理链接:.【期刊论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指标体系期刊:《卫生软科学》 | 2021 年第 005 期摘要:】目的】构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指标体系,为深化医改考核工作提供评价工具.】方法】基于"结果链"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头脑风暴法构建指标池,形成初步的考核指标体系,发放正式调查问卷,选取20位专家进行2轮Delphi专家咨询,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结果】经过2轮专家咨询后得到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和%,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熟悉程度系数均在以上;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2个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指标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良好,可为实际的医改评估提供评价工具.关键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果链;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体系链接:.【期刊论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21〕20号)期刊:《科学中国人》 | 2021 年第 018 期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通知;印发;直辖市;深化链接:.【期刊论文】以思政工作推进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期刊:《办公室业务》 | 2021 年第 008 期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融合,探索如何加强基层支部建设,筑牢医改政治保障;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准确掌握政策要求;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推进政策贯彻落实.有效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能够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关键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链接:

疑难病例讨论文档

护理疑难病例的讨论 - 百度文库21页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08日1.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的目的使在院疑难病例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解决患者实际护理问题,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2.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范围:正在护理的病情复杂、护理难度大、涉及其他护理专科的病例、开展护理新技术、新业务护理疗效不理想的病例或发生难以解决护理问题的病例等。3.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分为病区组织、护理部组织2个层次。1.病区组织的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应以完善护理措施、解决护理问题、确保护理安全为目的,由病区护士长主持,责任百度文库护理疑难病例的讨论 - 百度文库32页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29日1. 病例讨论范围:病情危重抢救病例、疑难病例、特殊和罕见病例、重大手术和新开展的手术、新业务、新技术及死亡病例2. 科室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护理病例讨论,形式采用科室、大科或几个相关科室联合举行,需多专业协作讨论的病例,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组织协调。3. 病例讨论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有准备,要明确讨论的目的及重要性,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准备好患者及相关资料,通知相关人员参加,做好发言准备。百度文库临床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管理电子教案.docx2020年11月13日(三)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的目的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目的是 通过疑难护理病例讨论, 督促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吸取宝贵经验及教训,有效提高护理业务水平 。原创力文档大家还在搜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目的及意义 优秀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主持人发言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流程 什么是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总结发言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主持人总结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的属性包括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的目的是 疑难病例讨论护士的目的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目的怎么写 picc疑难病例讨论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模板ppt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流程及ppt 内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ppt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模板 疑难病例讨论与护理查房区别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总结 疑难病例讨论护理问题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存在问题 pdca疑难危重护理病例讨论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基本要求 - 百度文库19页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23日1. 护理病例讨论制度护理病例讨论范围危重抢救病例疑难病例特殊、罕见病例重大手术或新开展手术新业务新技术死亡病例疑难病例讨论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2. 概念及分类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概念护理疑难

首先,要熟悉护理疑难病例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并建立完善的病例档案,以便在讨论时参考。其次1、记录强迫症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时,要充分记录每个参与者的观点和意见,以便确定最终的护理方案。2、在讨论中,要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包括病史、家庭状况、个性特征等,以便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3、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记录护理过程中的各种措施,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4、记录应用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过程中的效果,以便以后参考和总结。5、记录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反应,以及护理师对其反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强迫症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由秘书从开始记录到强迫症护理中期恢复情况,在到后期治愈出院都是依次写下来的,所以强迫症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就得依次写下来

小儿疑难病论文范文

腰硬联合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CES麻醉具有硬膜外阻滞和腰麻的双重优点,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文学网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腰硬联合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应用之论文范文。

1937年,Soresi等[1]第一次提出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esthesia CSE),并由Coates等[2]于1982年用一点法实施于临床。随着腰硬联合穿刺器械的改进和腰硬联合穿刺技术的提高,CSE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尤其在小儿外科手术中,CSE凭其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优势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仅就CSE在此方面的应用作以综述。

1 小儿椎管内解剖

脊髓在胎儿期与椎管长度相同,出生时其末端通常终止于L3水平,少数会延伸至L4水平,随后逐渐移向头端,2岁时其末端即达成人的部位,近于L1水平,故穿刺点选择在L3/L4或L4/L5间隙。小儿皮肤到硬膜外腔的距离存在很大差异,一中心对125位小儿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该距离与体重的相关性很小(相关系数),变化范围由5mm至65mm[3]。另一中心为586位小儿行硬膜外置管,发现新生儿皮肤到硬膜外腔的平均距离为10mm,变化范围4-15mm;年长儿该距离与年龄(相关系数)和体重(相关系数)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亦存在较大变异[4]。因此,当硬膜外针到达黄韧带时就应行阻力消失试验,以防穿破硬脊膜[5]。

成人腰段硬膜外间隙的宽度约5-6mm,国外一学者的报导分别为7mm(均值)和(均值)[6];蛛网膜下腔的宽度约15mm。小儿这方面的资料暂缺乏。

小儿硬膜外腔含脂肪组织、淋巴管和血管丛较丰富,腔内间隙小,脂肪组织疏松,有利于局麻药的扩散,且小儿硬膜外腔脊神经细,鞘膜薄,故局麻药中毒和全脊麻的危险性高于成人。

婴幼儿脑脊液的含量为4mlkg-1,其中50%在蛛网膜下腔,而成人脑脊液含量仅为2mlkg-1,且只有25%在蛛网膜下腔[7]。另外,小儿蛛网膜下腔血管丰富,脑脊液循环快。因而,局麻药在脑脊液中的稀释度婴幼儿要大于成人,这可能是小儿腰麻维持时间短的一个重要因素。

2 CSE穿刺技术

麻醉前先开放通畅的静脉通道。穿刺点选择L3/L4或L4/L5间隙。患儿取坐位或侧卧位,操作过程中由助手帮助屈曲其腰部。由于小儿皮肤到硬膜外腔的距离很短且变异大,需避免穿破硬脊膜,当硬膜外针到达黄韧带时就应行阻力消失试验。多数医生认为空气阻力消失法应用于硬膜外穿刺的感觉优于使用生理盐水[8]。该法穿破硬脊膜的几率较小,并且当硬膜外针或导管有液体流出时不会混淆是否为穿破硬脊膜所致[8]。但是在成人,空气阻力消失法会引起镇痛不全、皮下气肿、空气栓塞、有症状的腰段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的发生。故大多数专家推荐优先采用生理盐水阻力消失法。1mmkg-1可作为6M-10Y小儿硬膜外穿刺进针深度的指导[9]。当进针深度>1mmkg-1而仍未到硬膜外腔时提示进针角度不对或进针点偏离了中线位置[5],需及时调整进针方向。穿刺置管完成后应保持仰卧位,避免头高足低位或头低足高位。

蛛网膜下腔用药北美国家多选用tetracaine(amethocaine),英国则多选用bupivacaine。重比重的推荐剂量:<5kg小儿,5-15kg小儿,>15kg小儿。小儿的麻醉阻滞平面不易测量,腰麻维持时间较成人短。2个中心的研究表明小儿单次腰麻的维持时间平均为71min[10]和84min[11],故70-80min后需追加硬膜外用药。

目前国内尚未生产适合于小儿的腰硬联合穿刺包,临床上多把小号的硬膜外针(19G或20G)与质优的硬膜外导管(23G或24G)和腰穿针(27G或29G)联合使用,可安全的用于婴幼儿甚至新生儿。

在进行小儿CSE穿刺过程中,操作应轻柔、准确,尽量争取小儿的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 CSE的优势

全身麻醉是我国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中等以上手术多采用全麻。全麻有利于术中呼吸管理,安全性高,可控性好,术中止痛和肌松完善,主动性强。然而全身用药不同程度加重了肝肾负担或损害,致使麻醉恢复期延长,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各脏器生理扰乱大,术后并发症多、管理被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稳定,常有嗜睡、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功能恢复差。全麻下新生儿易出现低血压,尤其是存在低血容、呼吸功能不全、心血管系统发育不良的新生儿,亦可出现低体温、低血糖、高血糖、肺不张或持续肺高压。早产儿尤其是有呼吸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患的小儿行气管插管全麻后易发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在满足手术需求的前提下,采用镇静药和有效且安全的部位麻醉,便可望避免以上全麻带来的不良影响,如有研究认为对于一些高危的婴儿采用腰麻可以减少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12]。

众所周知,腰麻只需小剂量的局麻药就可满足手术需要,具有起效快、肌松作用好、简单易行等优点,但由于是单次给药,因而不能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不能提供术后镇痛,并且腰穿后有出现术后头痛的可能。在辅以镇静药的基础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或骶麻也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相对全麻来说较小的方法,但是与腰麻相比由于硬膜外阻滞及骶麻局麻药首次剂量较大,吸收入血后血浆中的浓度高,且小儿硬脊膜较薄,有渗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这就增加了局麻药中毒和阻滞范围过广的危险[13]。有研究报导如果骶麻阻滞平面要到T11,需要布比卡因的量为1mlkg-1,而如果骶麻阻滞平面要到T8如进行疝修补术,需要布比卡因的量为 ,这是一个很高的剂量,且不可能完全避免血管内注射,因而对于高危的婴儿来说腰麻更加安全[14]。

CSE能在腰麻效果消退后继续用硬膜外导管进行麻醉,达到持续的麻醉状态,为长时间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而且可以保留硬膜外导管进行术后镇痛[13]。CSE延续了两者的优点,而避免了两者的缺点,降低了麻醉失败率[15]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受到麻醉科医生的欢迎,在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中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4 适应征和禁忌症

由于CSE具有以上优点,因而在小儿手术中可于镇静或全麻的辅助下充分发挥其优势,且对各系统影响小,减少了挥发性麻醉品物和气管插管的应用。CSE适用于腹部及以下部位的手术,尤适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患的'小儿和早产儿。小儿脐部及以下部位的手术也可在辅以镇静药的基础上进行CSE。

和硬膜外麻醉及腰麻一样,并存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脊柱畸形、低血容、局麻药过敏及外伤等为CSE的禁忌症。

5 并发症

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对不完善和血管阻力低而稳定,使得小儿在CES麻醉中较成人更易于保持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尤其是5岁以下的小儿,在麻醉阻滞平面达T5~T3水平时,其血压和心率变化均甚微。冯霞等[16]报道小儿CSE组血压下降不比硬膜外麻醉组(EA组)显著,相反EA组因追加药物,血压更易波动。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仅的患儿需用药物提升血压,且处理后很快恢复。

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判断常存在困难。穿破硬脊膜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一中心报道达10%以上[17],但通常认为发生率低于该水平[8]。用空气阻力消失法的发生率较使用生理盐水低[8]。

十岁以下小儿腰穿后头痛的发生率很低[18],陈信发等[19]通过对54例CES麻醉后的患儿的随访发现,术后头痛的发生率为0。其原因可能与穿刺针的改进和小儿蛛网膜下腔血管丰富,脑脊液循环快有关。

恶心和呕吐易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小儿,除了与精神因素有关外,术中血压下降和低氧血症也会引起。有研究报道,术中面罩吸氧较未吸氧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

尿潴留在小儿CES麻醉后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成人,极其少见[21],这也与小儿脑脊液循环快,局麻药易于排泄有关。

其他并发症:下肢麻木、无力,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血肿和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隙感染。硬膜外血肿是一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其发生率为190000:1[22]。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隙感染的发生率为~,但大多数与硬膜外穿刺无关,而可能由远处血液传播所致。

6 小结

CES麻醉具有硬膜外阻滞和腰麻的双重优点,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小儿自身的生理特点,CES麻醉后并发症少,安全经济,较成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如果小儿CES穿刺器械能得到进一步改良,必会有利于这一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论文格式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厘米;左:厘米;右:厘米;装订线: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厘米;页脚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11、使用软件:Microsoft Word 2000以上版本。希望我们可以帮你。毕业论文写作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抄袭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

医学学术论文范文:【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内儿科住院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其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不仅需要医师及时有效的救治,还需要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来源:360医学网。

植物病理学报难投吗

SCI: plant disease, phytopathology, MPMI, Plant journal, plant cell国内期刊: 各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病理学报之类

常投期刊: 植物生态学报 、 植物学报 、 植物研究、 菌物学报、 植物科学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 西北植物学报 、 广西植物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SCI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 索引序列
  • 看病难看病贵论文文献
  • 看病难看病贵的论文文献
  • 疑难病例讨论文档
  • 小儿疑难病论文范文
  • 植物病理学报难投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