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着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好的卢梭《爱弥儿》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本文!
最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感受颇深。尤其卢梭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地然地发展“,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
该书卷首介绍了卢梭最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分期:婴儿期(0—2岁0、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卢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自然教育过程。其中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是一种消极教育。
看着这开头的四五页里,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让自然说话,那我们教师要来做什么呢?0—12岁不进行教育怎么行,怎么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呢?我疑惑这样的观点怎么会被全世界认可这么久?我没有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带着问题继续在这本书中慢行,带着问题试图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寻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记得有一次出去旅游,与我同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没有座位,只好几个人挨一个。这时有个男生站起身来说:“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并犹豫着站起身来,作为老师的我当然是反对她这样的做法,因为在车里站着万一有个刹车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何况他平时身体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对他说。谁知道这一说他倒反而坚定地要站着。看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本来还想继续发挥教师的威严。但是又突然觉得也许干脆就让他站着,让他品尝到因为车子启动、停下带来的不平衡,到时我不说他也会自动坐下。今天如果我强制让他坐着下次他还是要站起来,也许那时真正的危险还大一些。我默认了他的决定,自己往他那里站一站。静下来时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消极教育,不是对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更不是向着错误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时候当看着学生在犯错误或者在违反理想的规则做事情,教师不积极地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边上留意着他的进展,让他体验到错误带来的麻烦,用自己的亲身体检发现自己的错误。到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稍微的点拨,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达到了,而且不用担心学生会屡教不改。看似消极的背后是“不教育,让自然说话”的魅力!看来卢梭的放任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美感。
不禁想到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是什么苦?挑灯夜读的苦?盘旋在各种培训班的苦?不,挑灯、培训都只是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已。这个苦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错误带来的苦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是知道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或者发现孩子即将要犯错误的时候马上制止,学生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换来的是孩子在家长、老师背后偷偷犯错,换来的只是我们大人口边的“屡教不改”。这原来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错是什么!书本往后看果然有卢梭的这样一段话“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伤,相反,他要是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点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苦恼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们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为要他们遭受这些没有危险的重要教训”,我为自己能在实际教学生中找到卢梭思想的真谛而感到高兴。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卢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充实,《爱弥儿》为我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态。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自由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谋而合《窗边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长从不要求我们穿新衣服到学校,而是要提倡我们穿干净的旧衣服,这样哪怕在爬树的时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尽情地玩。”,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除了体育课学生有多少时间是在尽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权,尽管卢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徘徊在我们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如今的社会竞争是热门的话题,分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趋势所向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已经承认了“玩”是种错误,我们教师也习惯了当看见学生在玩时送上严肃的目光,以为这是在进行教育,学生以为自己在犯错误,其实我们都在犯错!而且在对待玩的问题上,往往老师犯的错误更严重!于是我对学生看见我走向教室就赶紧跑进教室、藏好自己手里的卡片、游戏立即停止这些画面感到自责和难过,虽然我还曾为此骄傲过。说得简单些我是无形地制止了玩的现象,严重些我是在制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杀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你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感谢《爱弥儿》指出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不至于让我走得太远。我想对所有大人们说:面对孩子的玩,让我们多些“不教育”,还孩子们该有的自由童年吧!
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对于一个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爱弥儿》是一本让思维爆发革命的书,哪怕没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让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享受“爱弥儿式”的自由和谐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着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着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一、《爱弥儿》简介
该书共分五卷。前四卷以爱弥儿为主人公,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要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
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
第五卷,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闻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二、作者简介
卢梭(公元1712年6月28日-公元1778年7月2日),代表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思想精华:人民主权
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个时间,不存在私有制和不平等,私有制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平等,国家是因订立契约而产生,人民是制订契约的主体。
由此他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一切人权的表现和运用必须表现人民的意志,法律是“公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高于法律。
三、创作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
《爱弥儿》最初是卢梭应德舍农索夫人之请而写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一、《爱弥儿》对后世影响
《爱弥儿》问世以后,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许多教育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巴西多、康德、裴斯塔泰齐和杜威都从不同方面受到卢梭思想的启发。
二、卢梭的故事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1750年卢梭对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在这篇论文里面卢梭主张,从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弥儿
艾米尔的主要内容就是三个字,AI迷和耳,爱代表热爱爱情和友爱弥,说的是洋洋洒洒,弥漫在人世间儿呢,就是儿童的意思,儿子的意思
百度百科一下吧。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论文
摘 要: 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卢梭歧视女性,要把女性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也有人认为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正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教育”,女子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但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男女双方是自由的,都是主人。18世纪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卢梭从男性的视角提出了其理想的女子教育思想,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爱弥儿》;女子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男权势力;启蒙运动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其中《社会契约论》最为著名,人们在谈到自由平等时,不提它便不够彻底。但卢梭说“《社会契约论》不过是《爱弥儿》的附录而已。”[1]由此可见在卢梭思想意识中,《爱弥儿》比《社会契约论》更为重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教育方面的巨人,也是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爱弥儿》(1762年出版)中集中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书中第五卷提出了对女子教育的看法,自从其观点公开之际就颇受争议。本文拟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对现当代女子教育的┢羰尽
一、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
在《爱弥儿》开篇中,卢梭阐明了著述此书的原因之一——“这本集子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德舍农索夫人—杜宾夫人)看了高兴而写的” [2]。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7-1797)在其《女权辩护》(1792 年出版)中说“卢梭要把女子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3]。若依此意分析,卢梭为什么要取悦一位“女仆”?纵观卢梭一生,是在法国贵妇人的培养下实现了与上层社会的接触,进而名扬天下,卢梭著述此书也许恰恰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提出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前四卷(男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即自然教育,这是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自然教育并非一味消极顺应自然,而是建立在社会文明状态下的教育,恰如卢梭在教育爱弥儿过程中所说:“爱弥儿生来不是为了永远过独居生活的,作为社会成员,他要为社会履行他的义务”。[2]女子教育同样如此,女子并非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的女子教育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按年龄对女子施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德性教育”、“知识教育”、“劳动教育”、“爱情教育”等方面。卢梭理想中的女性就是要有健康的体质、机智的才能、理性的`头脑、高雅的修养、温柔的性格,为人谦逊却又端庄大方。健康的体质是理想女性的先决条件,机智是其真正资本,理性使其明白事理,高雅令人尊重,温柔是为妻的重要品质。这些教育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局限于家庭,与男性紧密相连时,就成为众矢之的。20世纪初《爱弥儿》传入我国,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指责。如1923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爱弥儿》中文译本的序言中这样写到…本书的第五编即女子教育,他的主张非但不彻底,而且不承认女子的人格,与前四编的尊重人类相矛盾。[4]1926年,梁实秋先生发表了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认为卢梭论教育无一是处,唯其论女子教育,的确精当,因为那是根据男女的性质与体格的差别得出的,……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5]鲁迅先生发表了题为《卢梭与胃口》直接针对梁先生的文章,指责卢梭歧视女性,把女性看成是男性的附庸,引起学界一时“争鸣”。卢梭作为法国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智者,承接了旧王朝,开启了新思潮,其女子思想难免打上新旧时代的两重烙印,一方面尊重女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将女子局限于家庭。因为女性离开家庭后的去向在哪里,这是卢梭本人都无法解答的一个社会发展问题。
卢梭在《爱弥儿》中,首先承认了普遍状况下男女存在差别,在农业社会状态下女子的生活更多是以家庭为中心,妇女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不是学校。[6]当时的法国一个妇女如果只生四个或五个孩子的话,还会被看作是生殖力不强的女人。[2]在农业社会的现实中,男女分工不同,差别较大。试想若让一个女子生上四、五个孩子,再去田间劳作,她又如何去平衡家庭与“事业”,难道这样妇女就算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权利吗?18世纪的法国仍旧是一个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耕作,而男性的体质优势决定了他承担养家的责任,男性的社会权力自然就占了上风。女性相对柔弱的体质,被农业社会限制在家庭范围内。
卢梭的女子家庭观是建立在男女间爱情基础上的。人们愈不平等,自然的情感就愈容易败坏,爱情、婚姻生活更是如此。因此卢梭认为在家庭中男女都是主人,男女的平等在婚姻美满中起着很大作用,相爱而不相敬,是不能持久的,因为无论男性或女性,他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思想的人。[2]人生而平等,他反对轻视女子的传统习俗,永不认为女性地位高是一种罪过,每一个有道德的国家无不尊重妇女。[6]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17世纪后期-18世纪初,主要内容:呼唤理性,批判专制主义,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堪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法国妇女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觉醒。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法国,女性有着一定的自由空间及权利,尤其是贵族妇女利用自己的身份、权利和地位广泛地活动于文化领域。然而教会势力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女人是用男人身上抽出的肋骨造成的,女人并不被当作“人”看。反映了女性受歧视、不被尊重的事实早已存在,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观念远非朝夕之事。作为那个时代的卢梭能提出男女平等的家庭观,无疑是反封建、反教会、反传统的进步观点。
更重要的还是卢梭的女子择偶观。历来人们大多苛责卢梭“男子是裁决女子行为端正、品德优良与否的评判者” [2],殊不知卢梭同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妇女是男子良好行为的天然评判者”,“真正理想的妇女可以成为丈夫的灵魂和导师”。[6]婚姻问题是女子的终身大事,一个女子的幸福是寄托在一个好男子的幸福之中,没有什么事情比选择一个好男子更难的了,如果说真有比选择好男子更难的事情,那就是选择一个好女子,婚姻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两个人的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应当互相选择。[2]
卢梭的女子自由择偶观,主要体现在苏菲父母与苏菲的一段谈话中:“我们要求你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要求把选择丈夫的权利交还给你,只要你能同一个以娶你为荣的男子结婚;世俗的做法是:父母替他们的女儿选择丈夫,而只是在形式上问她是不是同意。我们的做法要同世俗作法完全相反,由你去选择,而只是形式上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苏菲,你要使用你的权利,你要自由地和明智地使用你的权利。应当由你去选择同你相配的人,我们所考虑的并不是别人是否赞同,而是你的幸福”。[2]卢梭这样做是因为爱情本身是一种充满公平之心的情感,在婚姻中,男女双方应当采取的办法是彼此忠实而不是互献殷勤、讨取欢心,因为两个人都是自由的,男女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夫妇的权利问题。[2]卢梭能在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提出这样的观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男女地位的平等创造了思想契机。在当时多重背景的社会转型期,女性真正的解放要靠女性,但是男性的呼吁也是大有裨益的。
18世纪的法国,农业社会将妇女局限于家庭,男权势力压制着妇女,启蒙运动又促进女性的觉醒。卢梭站在时代大背景下,以自然教育为基准,在尊重女性的前提下,从男性的视角提出其理想的女子教育——以家庭为中心展开,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爱弥儿》中,卢梭的教育是要培养理想王国中的理想人,而现实社会不是卢梭的理想王国,因此理想中的苏菲在现实中就很难遇到理想中的爱弥儿,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成了人们责难卢梭的原因之一。细读卢梭的作品,能够体会到的是在当时他更多的是运用自己的情感去创作,他的作品又恰恰符合了民众心理,获得了市场。然而留给我们的却是其不朽的思想,作为后人更应该做的就是从这有进步意义的女子教育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
二、对现当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和社会大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有其合理和进步的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女性,健康的体质、机智的才能、理性的头脑、高雅的修养、温柔的性格、独立自信、自由择偶不正是我们向往的吗?而且卢梭的晚婚晚育原则、知识教育等一系列观点也都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后人在女子教育问题上未必就比卢梭高明多少。如20世纪初罗素提出,他并不真正相信男女平等,……相信男性的智力要优于女性。他说,因为与女子有关的教育问题,被男女平等的愿望弄得很不正常,一直有人企图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相同的教育,即使这种做法很不妥当。[7]
而在我们这个东方文化的国度里,对妇女的歧视也许更甚。传统观念认为家庭妇女不需要知识,历史上女性没有进学校的权利,女人不必接受高等教育;女人没有相对自由的情爱权、择偶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改善,生存空间更大一些,但现在每每提到某某是个“女强人”仍含有贬低意味,提到某男是个“妻管严”更多是讽刺意义。我们是不是首先应该从“精神平等”上去追求自我解放呢?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权利逐渐增多,可不见得时时会去运用自己的权利。没有权利,也就谈不上选择。有了权利而不懂得选择,则等于将权利束之高阁。选择是权利的纵深,是权利的落实。但是由于中国人从小就没有接受“选择”的教育,权利送到我们手里,反而不知如何运用。比如婚姻破裂了,可以离婚,女人却抱着不放。“选择”意味着主动运用权利,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追求和规划,而这也是中国女性必须补习的一门功课。
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诞生于18世纪法国社会,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封建王朝和教会扼杀它,18世纪的民众崇拜他,19、20世纪的人们研究他,谁又能断言后人不能从其女子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作为后辈学者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站在历史角度考察其女子教育思想?同时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教育思想,去解决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正确认识它而不是一味责难,这个启蒙运动中教育巨人的思想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经典与解释6: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
[2] ROUSSEAU.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37.
[3] WOLLSTONECRAFTMARY.女权辩论[M].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8-66.
[4] ROUSSEAU.爱弥儿[M].魏肇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4.
[5] 梁实秋.卢梭论女子教育[N].晨报副刊,1926-12-15(C01).
[6] 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57-167.
[7] 罗素.教育论[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5.
《爱弥儿-论教育》看卢梭的人的自由全面 论文关键词:卢梭;自由观;自然主义教育观 论文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论教育》中自由观和教育观的剖析,探讨了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小时候的他喜欢与农村儿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并养成了他爱好自然的天性,孕育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743年,卢梭到了巴黎,亲眼观察了法国革命前几十年巴黎激烈动荡的社会场景,并与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启蒙学者有过十几年的交往。在这段时期他撰写了《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从剖析私有制、法律、科学艺术入手,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1762年,《爱弥儿——论教育》和《社会契约论》相继问世,标志着他的激进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卢梭的自由观。卢梭生活在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面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繁荣景象,他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指出了文明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认为文明的发展、人的价值的提高和道德的进步不是相互同步,而是相互背离的。卢梭指出:“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在卢梭看来,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失去了自由,或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由,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而且,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从于我们的意志,……做了主人的人,就不能自由。”[1]也就是说,自由与平等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卢梭自由观的显著特点。 卢梭认为,人类的自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或天然的自由;一种是社会的或约定的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所享受的自由。人类在这种状态下是以孤立的个人而存在,其理性还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只有感性,所以自然的自由以情感和欲望为基础。所谓社会的自由是指在社会状态下可以取得的自由。卢梭认为,在社会状态即文明状态中,人滋生了野心、贪婪、虚伪、竞争等非道德性情感,变成了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碎片,成了习俗、舆论和偏见的奴隶。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而在文明社会中,人则变成了“相对的存在”。因此,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不在于人的'天性,而在于社会文明。所以,卢梭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社会文化的进步,把人的完善化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他认为,要消除不平等现象,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社会的真正自由,就必须推翻以往的社会制度,寻找和建立一种使大家都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2]因此,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所有参加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政治的和道德的共同体,即国家,由它来保卫大家的自由与平等,并以所有参加者的共同意志作为法律。这样,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除了受法律的管束外,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而法律既然是公意当然也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可以像以往那样地自由,这就是卢梭设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这种理想国家能把自然状态的好处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结合起来,并使人性发生变化: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理性取代本能,使人类从仅仅服从于自己欲念的奴隶变成了道德自由的人,因而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阶段。 从以上可以看出,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而以往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因此,他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了以往的社会制度,设计了一个能体现人的本性、保护与促进人的自由的理想社会及其政治法律制度。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对法国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人权宣言》确认“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然而,作为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卢梭在积极地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看不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忽视了社会大生产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他并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极力鼓吹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因此,恩格斯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卢梭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在书中,卢梭以自然人性善理论为根据,通过对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服从自然法则,听从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就是保存并扩充人的天性,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然人”,就是人的天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全面的人。他认为教育力量“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其中“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了,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他还认为,劳动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教育必须把人培养成身心两健的人,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进行体力劳动。在卢梭看来,参加体力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书本知识“是用来培养人的心灵而不是用来培养身体的”。如果不依赖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手所制成的东西,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发展,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只有在劳动中,人的身心才能得到锻炼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参加劳动的手段,也是参加劳动的目的。他说:“至于我的学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正因为他不知道教育的意图,它所受的教育愈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样,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得到了锻炼。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他能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得愈加聪明和愈有见识。这个方法可以使他获得一般人认为不能同时具有的东西,获得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具有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哲人的理解力和力士的精力。”[3] 卢梭从自然教育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自始至终是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 总之,卢梭是个理性主义者,他强调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相信理性进步的必然性,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是用理性取代本能,他相信人具有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理性能力,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3][法]卢梭:《爱弥儿》[上卷],第139-140页,商务印书馆,1983。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下面我整理收集了卢梭《爱弥儿》读后感,欢迎阅读!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爱弥儿》读后感。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他对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爱弥儿》是阐述其自然教育理论的不朽之作,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卢梭表达了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今天读来仍然震撼很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卢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力量。这些东西全是教育赐予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持习惯罢了。卢梭强烈反对采取打骂吓唬等方法,同时也不赞成给予儿童过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养孩子。由于母亲更容易倾向于溺爱子女,因此卢梭告诫道:“当一个妇女不是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的道路脱离自然。这时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为她的偶像,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它将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教育是要帮助儿童摆脱软弱和愚昧的,要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地适应习惯,而不是过的干预。给孩子过的溺爱或是打骂,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坏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不是对孩子太过于溺爱使其成人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现“啃老族”的现象;要么就是对孩子经常性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与关怀,从小养成胆怯与冷漠的性格。因此,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给于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管教,二者兼顾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所谓“自然后果法”即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小儿童讲道理是没用,卢梭说道:“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诺言,情况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诺言追溯为一种谎言。由此可见,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当儿童犯错误时,你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当时迫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答应你信守诺言,但由于他没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对他的损害,因此,这样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非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学会了撒谎。教育儿童改正错误,要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的错误行为本身给他造成的损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儿童自己认识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时,他就会试着去改变他的行为。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习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这些闪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他强调儿童要锻炼身体,增其适应性,同时要训练感官,发展外感觉能力,重视劳动教育等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
总之,《爱弥儿》这部经典的教育学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发展。鉴于时间有限,目前就谈着几点感受,若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再继续从中获取经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艾米尔的主要内容就是三个字,AI迷和耳,爱代表热爱爱情和友爱弥,说的是洋洋洒洒,弥漫在人世间儿呢,就是儿童的意思,儿子的意思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编辑本段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论教育》看卢梭的人的自由全面 论文关键词:卢梭;自由观;自然主义教育观 论文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论教育》中自由观和教育观的剖析,探讨了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小时候的他喜欢与农村儿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并养成了他爱好自然的天性,孕育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743年,卢梭到了巴黎,亲眼观察了法国革命前几十年巴黎激烈动荡的社会场景,并与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启蒙学者有过十几年的交往。在这段时期他撰写了《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从剖析私有制、法律、科学艺术入手,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1762年,《爱弥儿——论教育》和《社会契约论》相继问世,标志着他的激进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卢梭的自由观。卢梭生活在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面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繁荣景象,他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指出了文明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认为文明的发展、人的价值的提高和道德的进步不是相互同步,而是相互背离的。卢梭指出:“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在卢梭看来,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失去了自由,或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由,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而且,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从于我们的意志,……做了主人的人,就不能自由。”[1]也就是说,自由与平等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卢梭自由观的显著特点。 卢梭认为,人类的自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或天然的自由;一种是社会的或约定的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所享受的自由。人类在这种状态下是以孤立的个人而存在,其理性还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只有感性,所以自然的自由以情感和欲望为基础。所谓社会的自由是指在社会状态下可以取得的自由。卢梭认为,在社会状态即文明状态中,人滋生了野心、贪婪、虚伪、竞争等非道德性情感,变成了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碎片,成了习俗、舆论和偏见的奴隶。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而在文明社会中,人则变成了“相对的存在”。因此,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不在于人的'天性,而在于社会文明。所以,卢梭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社会文化的进步,把人的完善化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他认为,要消除不平等现象,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社会的真正自由,就必须推翻以往的社会制度,寻找和建立一种使大家都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2]因此,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所有参加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政治的和道德的共同体,即国家,由它来保卫大家的自由与平等,并以所有参加者的共同意志作为法律。这样,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除了受法律的管束外,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而法律既然是公意当然也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可以像以往那样地自由,这就是卢梭设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这种理想国家能把自然状态的好处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结合起来,并使人性发生变化: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理性取代本能,使人类从仅仅服从于自己欲念的奴隶变成了道德自由的人,因而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阶段。 从以上可以看出,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而以往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因此,他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了以往的社会制度,设计了一个能体现人的本性、保护与促进人的自由的理想社会及其政治法律制度。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对法国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人权宣言》确认“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然而,作为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卢梭在积极地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看不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忽视了社会大生产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他并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极力鼓吹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因此,恩格斯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卢梭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在书中,卢梭以自然人性善理论为根据,通过对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服从自然法则,听从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就是保存并扩充人的天性,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然人”,就是人的天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全面的人。他认为教育力量“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其中“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了,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他还认为,劳动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教育必须把人培养成身心两健的人,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进行体力劳动。在卢梭看来,参加体力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书本知识“是用来培养人的心灵而不是用来培养身体的”。如果不依赖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手所制成的东西,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发展,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只有在劳动中,人的身心才能得到锻炼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参加劳动的手段,也是参加劳动的目的。他说:“至于我的学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正因为他不知道教育的意图,它所受的教育愈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样,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得到了锻炼。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他能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得愈加聪明和愈有见识。这个方法可以使他获得一般人认为不能同时具有的东西,获得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具有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哲人的理解力和力士的精力。”[3] 卢梭从自然教育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自始至终是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 总之,卢梭是个理性主义者,他强调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相信理性进步的必然性,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是用理性取代本能,他相信人具有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理性能力,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3][法]卢梭:《爱弥儿》[上卷],第139-140页,商务印书馆,1983。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日本文学的论文题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高低。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日本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 2. 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3. 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 报告 4. 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5. 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 6. 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 7. 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 8. 《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9. 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 10. 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 11. 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 12. 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 13. 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 14.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 教育 指导 15. 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 16. 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 文化 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 17. 《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 18.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9. 中日同形异义四字 成语 的对比研究 2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 广告 语言对比研究 2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22.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运用 23.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产品 说明书 翻译 24. 从《探求中国的山水》汉译本看游记类文本的翻译策略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二) 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 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说研究 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 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 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 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 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 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 近义词 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日本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中日色彩语「青」侦娭偡傞対照研究 2.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3. 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 4. 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 5. 从《伊豆舞女》中文译本看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6. 《源氏物语》和歌汉译研究 7. 关于中日色彩词的对照研究 8.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9. 中日耻意识及其在言语表达上的体现 10. 惠普日语客服的翻译实践报告 11. 关于低碳增长的日语学术论文翻译实践报告 12. 「逼傛偮偲」的暧昧性及其原因 13. 中日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与信息再现 14. 时尚类杂志文本的日译汉翻译实践 15. 新闻类稿件的翻译策略研究 16. 关于日语中食感表达的研究 1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语中以“心”为中心的惯用句意义 18. 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究 19. 星新一小说翻译实践中翻译技巧的应用 20. 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21. 对加译和倒译技巧的研究 22. 日汉翻译技巧-加译在实例中的运用和分析 23. 日译汉实践报告-《日本人和中国人这里不同》中常用翻译 方法 的应用分析 24. 日语长句的翻译方法-《日本人与中国人这里不同》翻译实践报告 2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日译汉 句子 结构调整 26. 常用翻译技巧的应用 27. 日语中“手”的概念隐喻意义研究 28. 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译日分析 猜你喜欢: 1. 日本文学论文选题 2. 日本文学的相关论文 3.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4. 日本文化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6.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教育学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育学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踏足《爱弥儿》研究之路绝非一个简单随意的沙滩拾贝,因为后者始终没有摆脱兴之所至的盲目性。但这并不是说沙滩拾贝毫无可取之处,若说真正的思想面临的是无路可走的荒原,那么沙滩拾贝未尝不是莫大的惊喜。不过,这同时意味着,只有当这惊喜作为沿途之风景而归属于更加宏阔的道路时,也即,只有当贝壳不仅仅是作为美丽的贝壳而更是作为透露出海洋信息的海之贝时,这惊喜才能超越自身而成为思想的。思想是道路的奋力延伸,一切不过是作为脚下的路而将被裹挟于身后的。对《爱弥儿》的到达,同样是惟一之思想在探索之道路上暂作回望的滞留之处。 首先,生活乃是一切问题的源出和归宿,对《爱弥儿》的朝向也正是根源于此。我们当下引以为傲的生活被普遍定义为现代生活:“在许多现代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要将一种优越意识与现代性意识联系起来”[1]。现代人认为历史总是在进步的,但这一源自启蒙运动的对进步的乐观精神在 19 世纪末开始变得灰暗:“在法国之后的时期,现代社会被描绘成破坏性的和异化的”[2]。奉行理性和技术的现代性,在“耗尽了文化的意义”(韦伯)之后在根本上造成了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所以,作为生存于现代性中的我们不得不回溯现代性的源头以便重新检审我们生活的根基。在此一回首中,卢梭以一种突出的样式展示在我们面前:“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出现在让-雅克·卢梭的思想中”[3]。危机,乃是常态与危险因素的碰撞,这就意味着在危机之处,我们不仅能够目睹现代性的根本样态,亦能反思现代性的根本问题,细究之下,卢梭以一种拒斥而又推进的形象矗立在现代性的道路上。 其次,在卢梭看来,“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但是是我们掌握得最少的,是关于人的知识”[4]。卢梭在他的第二论文里以醒目的方式展示着他对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双重批判,在此,卢梭从根本上把握了现代性的特征所在:正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变革导致现代性的诞生。这也正相契合“主体性”作为“现代性的基本概念”[5]所标示出的深层内涵。但是,卢梭关于人的知识的探究并不仅限于“人是谁”这样的科学式的疑问,他更为关心的,乃是“人应当是谁”这样的深具人文关怀的问题。而这就意味着,《论不平等》作为人类之进程的历史展示仅是“一个可资参考的资料”[1],更为重要的,乃是在此一资料之上对人类生活的重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2]。言外之意,《爱弥儿》才是那最终的目的。所以,《爱弥儿》才是卢梭思想的根本展示。最后,卢梭在教育中呈现自己的根本思想意味着他对教育的独特观念:教育乃是“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3]。教育关切的是人之为人,也即以人为目的的事业,而这也正是现代社会的根本谬误:将人作为工具:“某一专业的一个精英学者很像工厂里这样一个工人,他终其一生无非是做一个特定的螺丝钉或者手柄,隶属于一种特定的工具或一台机器”[4]。教育所展示的这样一种对人的工具化的理解铸就了当今现代的技术化的生活,一切都在异化为可以算计的物。正是远眺到了这一点,卢梭才将文明社会的拯救寄希望于教育。这是一种远不同于古代和现代的思想,盖因为他为教育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教育,而不是政治或者科学,才是人类现代生活的救赎所在,这正是卢梭对问题重重的现代性的救治方案。所以,沿着对现代生活之追溯的指引,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耸立在现代性转折之处的卢梭上。而卢梭的思想或明或暗地被全部容纳在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里。《爱弥儿》不但揭示了现代生活的由来和问题所在,更重要的,它亦以一种值得深思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生活应有的朝向。这也就是必得研究《爱弥儿》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也即,在通达卢梭根本思想的道路上:1、呈现作为教育著作的《爱弥儿》在卢梭著作(思想)中的集大成的位置;2、深究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与现代性的关联,梳理出卢梭不同于其他现代性思想家的现代性方案,展示卢梭作为“现代性思想家”而不是“反现代性思想家”的根本地位。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一般地,对于西方思想家,其生平与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这当然不是以愚蠢的形式否定思想家的思想是在“生平”中得以孕育和展现的,而是说,在“知”、“行”分离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从生平中窥见思想家的真实思想,所以,对生平的研究实在不是件紧要的事。但是,卢梭是极其特殊的一位:“卢梭的作品与其人格个性的联系实在太紧密了”[2]。原因一方面在于卢梭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一生奉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将此番“塑造”明确地彰显在《忏悔录》里。对卢梭生平的最好的介绍当然是他的自传——《忏悔录》,但是,很难有人能够跳出自身来评判自己,这对满是激情和坚定信仰的卢梭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来自他者的重新梳理和审视。萨利·肖尔茨[3]、雷蒙·特鲁松[4]之类的著者显然意图做这样的工作,但是,此类传记大部分停留在对《忏悔录》的简要重述上,并未对其做更深入的反思和解读。不过,对此,近来有两个研究趋势颇为值得关注。一是布兰查德的《卢梭与反叛精神——一项心理学研究》。观其书名,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著者的意图:“本书最好被描述为对卢梭和他的政治理论的心理分析”[5]。这样一种研究倾向显然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之上,换言之,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口味。无人能够否认心理学的价值,但是,心理学意图通过科学的确定性来客观地把握人脑的活动——思想,这实在远远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所以,当它最终得出“卢梭建构理想的政治体系时他所陷入的两难境地的解决方法:个人偏见,个人口味,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渴望,对于理智运行的感情损害”[6]这一结论时,一种更为广阔的对思想的思想被“心理活动”所遗忘了。卢梭的生平乃是作为“思想”生平而不是一种童年心理创伤的成年反映。另一研究倾向乃是与政治哲学的现代复兴相伴而生:《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凯利看到了“卢梭修改了一些重大事件,以某种有意义的顺序加以记载,精心描绘,以揭示这些事件的一般含义”[1],但是,他将卢梭对其生平的展示解读为“卢梭意图树立一个新的榜样人生,可以保存文明的幸福而无伤政治利益”[2],这实在有着过度解释之嫌。因为在《忏悔录》里,卢梭宣称这是“一副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3],这就是说,卢梭是在陈述自己的生平,他的榜样或者理想人格,不在于他自身,而在于《爱弥儿》。卢梭对“重大事件”的揭示,在童年时是为了肃清他的思想的来源,在中老年时,则是为了清白名誉的申辩。综上看来,卢梭的生平并未得到应有的如实的对待。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首先,呈现卢梭思想、性情的渊源,也即,通过解读《忏悔录》来梳理《爱弥儿》中所表达的思想的最初源头; 2、其次,《忏悔录》里所展示的时代乃是以科学与艺术为典型表征的时代。通过解读卢梭的第一篇论文[3]展示出与《爱弥儿》中的教育相对立的卢梭时代的教化,指明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所导致的最大恶果:不平等; 3、再者,追溯不平等的来源,即,通过解读卢梭的第二篇论文[4],一方面铺展开人类生活的历史变迁,解释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不仅呈现出《爱弥儿》奉行的自然教育的根本依据,而且在厘清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之转变时,亦显白地言说出文明——教化社会的诞生; 4、接着,《论不平等》里显现出的仅是自然教育的部分依据,另一部分依据根植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以,在表面上,能够清晰地觉察出《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里的教育思想的矛盾。通过对诸多矛盾的深层消解,指明卢梭思想的根本统一之处:《爱弥儿》; 5、紧接着,通过道路的追溯,在此就达到了本论文的一个终点:《爱弥儿》在卢梭思想中的大成位置。不过,对于这一教化——改善方案,卢梭本人已有清醒的认识:它在文明社会中可能的凄凉遭遇。这认识真切地反映在《爱弥儿》的结尾和《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梦》里; 6、最后,需要解读的是,《爱弥儿》的现代地位折射出的乃是现代性的朝向和精神。卢梭呈现在这条道路上的思想,虽然是以对现代性的清醒批判起始的,但是,无论是在误解还是正解的情况下,卢梭都急剧地推进了现代社会的进程,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性”乃是对人之存在的前无古人的关注之意义上,卢梭本质上就是一个现代性思想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6-9 Abstract 9-12 序言:卢梭何以能够显现? 13-16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6-32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背景 16-17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7-28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28-30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 30-32 第二章 爱弥儿之师:卢梭是谁? 32-50 第一节 家庭之化育 32-38 第二节 日内瓦与卢梭的共和理想 38-41 第三节 失败的教师与父亲 41-44 第四节 作为申辩的《忏悔录》:另一部教育文本 44-50 第三章 科学时代中的“人”:《爱弥儿》立身时代的教化 50-69 第一节 《论科学与艺术》的由来 50-53 第二节 知识进步与风俗改良的隐喻 53-56 第三节 从形而上学与宗教脱离而出的人之尊严 56-59 第四节 科学之本质 59-62 第五节 科学的六种败坏 62-69 第四章 自然教育的起源:《爱弥儿》的“自然状态” 69-103 第一节 《论不平等》的由来 70-73 第二节 自然法 73-76 第三节 卢梭的人类学研究 76-80 第四节 自然状态与自然教育 80-97 第五节 文明教化的诞生 97-103 第五章 通向自由之路:《爱弥儿》的公民教育 103-119 第一节 《社会契约论》的地位 103-106 第二节 教育的两种来源:自然与社会 106-109 第三节 社会中的野蛮人:自然人与公民 109-112 第四节 自由与公意:道德、法律及宗教 112-119 第六章 现代性方案:作为拯救之道的《爱弥儿》 119-137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里的卢梭 119-123 第二节 谁是爱弥儿? 123-126 第三节 卢梭思想体系的终点:《爱弥儿》 126-128 第四节 拯救之道:人性本善对人性本恶的制衡 128-132 第五节 《爱弥儿》的结局:《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132-137 第七章 结语:卢梭·教育·现代性 137-147 第一节 《爱弥儿》的现代道路 137-140 第二节 失落的教育:《爱弥儿》的湮没 140-142 第三节 卢梭:一个转折的现代性 142-147 参考文献 147-1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152-153 致谢 153
《爱弥儿-论教育》看卢梭的人的自由全面 论文关键词:卢梭;自由观;自然主义教育观 论文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论教育》中自由观和教育观的剖析,探讨了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小时候的他喜欢与农村儿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并养成了他爱好自然的天性,孕育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743年,卢梭到了巴黎,亲眼观察了法国革命前几十年巴黎激烈动荡的社会场景,并与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启蒙学者有过十几年的交往。在这段时期他撰写了《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从剖析私有制、法律、科学艺术入手,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1762年,《爱弥儿——论教育》和《社会契约论》相继问世,标志着他的激进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卢梭的自由观。卢梭生活在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面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繁荣景象,他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指出了文明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认为文明的发展、人的价值的提高和道德的进步不是相互同步,而是相互背离的。卢梭指出:“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在卢梭看来,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失去了自由,或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由,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而且,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从于我们的意志,……做了主人的人,就不能自由。”[1]也就是说,自由与平等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卢梭自由观的显著特点。 卢梭认为,人类的自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或天然的自由;一种是社会的或约定的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所享受的自由。人类在这种状态下是以孤立的个人而存在,其理性还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只有感性,所以自然的自由以情感和欲望为基础。所谓社会的自由是指在社会状态下可以取得的自由。卢梭认为,在社会状态即文明状态中,人滋生了野心、贪婪、虚伪、竞争等非道德性情感,变成了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碎片,成了习俗、舆论和偏见的奴隶。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而在文明社会中,人则变成了“相对的存在”。因此,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不在于人的'天性,而在于社会文明。所以,卢梭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社会文化的进步,把人的完善化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他认为,要消除不平等现象,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社会的真正自由,就必须推翻以往的社会制度,寻找和建立一种使大家都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2]因此,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所有参加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政治的和道德的共同体,即国家,由它来保卫大家的自由与平等,并以所有参加者的共同意志作为法律。这样,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除了受法律的管束外,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而法律既然是公意当然也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可以像以往那样地自由,这就是卢梭设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这种理想国家能把自然状态的好处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结合起来,并使人性发生变化: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理性取代本能,使人类从仅仅服从于自己欲念的奴隶变成了道德自由的人,因而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阶段。 从以上可以看出,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而以往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因此,他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了以往的社会制度,设计了一个能体现人的本性、保护与促进人的自由的理想社会及其政治法律制度。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对法国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人权宣言》确认“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然而,作为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卢梭在积极地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看不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忽视了社会大生产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他并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极力鼓吹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因此,恩格斯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卢梭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在书中,卢梭以自然人性善理论为根据,通过对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服从自然法则,听从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就是保存并扩充人的天性,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然人”,就是人的天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全面的人。他认为教育力量“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其中“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了,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他还认为,劳动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教育必须把人培养成身心两健的人,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进行体力劳动。在卢梭看来,参加体力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书本知识“是用来培养人的心灵而不是用来培养身体的”。如果不依赖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手所制成的东西,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发展,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只有在劳动中,人的身心才能得到锻炼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参加劳动的手段,也是参加劳动的目的。他说:“至于我的学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正因为他不知道教育的意图,它所受的教育愈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样,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得到了锻炼。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他能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得愈加聪明和愈有见识。这个方法可以使他获得一般人认为不能同时具有的东西,获得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具有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哲人的理解力和力士的精力。”[3] 卢梭从自然教育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自始至终是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 总之,卢梭是个理性主义者,他强调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相信理性进步的必然性,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是用理性取代本能,他相信人具有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理性能力,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3][法]卢梭:《爱弥儿》[上卷],第139-140页,商务印书馆,1983。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爱弥儿》 哈哈,,,,,给 您,,,,,,做, ,,,,,的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论文
摘 要: 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卢梭歧视女性,要把女性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也有人认为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正是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是“自然教育”,女子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但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男女双方是自由的,都是主人。18世纪的法国仍是农业社会,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卢梭从男性的视角提出了其理想的女子教育思想,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爱弥儿》;女子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男权势力;启蒙运动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其中《社会契约论》最为著名,人们在谈到自由平等时,不提它便不够彻底。但卢梭说“《社会契约论》不过是《爱弥儿》的附录而已。”[1]由此可见在卢梭思想意识中,《爱弥儿》比《社会契约论》更为重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教育方面的巨人,也是近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爱弥儿》(1762年出版)中集中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书中第五卷提出了对女子教育的看法,自从其观点公开之际就颇受争议。本文拟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对现当代女子教育的┢羰尽
一、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
在《爱弥儿》开篇中,卢梭阐明了著述此书的原因之一——“这本集子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德舍农索夫人—杜宾夫人)看了高兴而写的” [2]。英国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7-1797)在其《女权辩护》(1792 年出版)中说“卢梭要把女子培养成取悦男性的女仆”[3]。若依此意分析,卢梭为什么要取悦一位“女仆”?纵观卢梭一生,是在法国贵妇人的培养下实现了与上层社会的接触,进而名扬天下,卢梭著述此书也许恰恰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卢梭在《爱弥儿》第五卷提出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前四卷(男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教育必须“顺应自然”,即自然教育,这是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自然教育并非一味消极顺应自然,而是建立在社会文明状态下的教育,恰如卢梭在教育爱弥儿过程中所说:“爱弥儿生来不是为了永远过独居生活的,作为社会成员,他要为社会履行他的义务”。[2]女子教育同样如此,女子并非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的女子教育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按年龄对女子施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德性教育”、“知识教育”、“劳动教育”、“爱情教育”等方面。卢梭理想中的女性就是要有健康的体质、机智的才能、理性的`头脑、高雅的修养、温柔的性格,为人谦逊却又端庄大方。健康的体质是理想女性的先决条件,机智是其真正资本,理性使其明白事理,高雅令人尊重,温柔是为妻的重要品质。这些教育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局限于家庭,与男性紧密相连时,就成为众矢之的。20世纪初《爱弥儿》传入我国,同样受到了人们的指责。如1923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爱弥儿》中文译本的序言中这样写到…本书的第五编即女子教育,他的主张非但不彻底,而且不承认女子的人格,与前四编的尊重人类相矛盾。[4]1926年,梁实秋先生发表了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认为卢梭论教育无一是处,唯其论女子教育,的确精当,因为那是根据男女的性质与体格的差别得出的,……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5]鲁迅先生发表了题为《卢梭与胃口》直接针对梁先生的文章,指责卢梭歧视女性,把女性看成是男性的附庸,引起学界一时“争鸣”。卢梭作为法国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智者,承接了旧王朝,开启了新思潮,其女子思想难免打上新旧时代的两重烙印,一方面尊重女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将女子局限于家庭。因为女性离开家庭后的去向在哪里,这是卢梭本人都无法解答的一个社会发展问题。
卢梭在《爱弥儿》中,首先承认了普遍状况下男女存在差别,在农业社会状态下女子的生活更多是以家庭为中心,妇女教育的中心是理想的家庭,不是学校。[6]当时的法国一个妇女如果只生四个或五个孩子的话,还会被看作是生殖力不强的女人。[2]在农业社会的现实中,男女分工不同,差别较大。试想若让一个女子生上四、五个孩子,再去田间劳作,她又如何去平衡家庭与“事业”,难道这样妇女就算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权利吗?18世纪的法国仍旧是一个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耕作,而男性的体质优势决定了他承担养家的责任,男性的社会权力自然就占了上风。女性相对柔弱的体质,被农业社会限制在家庭范围内。
卢梭的女子家庭观是建立在男女间爱情基础上的。人们愈不平等,自然的情感就愈容易败坏,爱情、婚姻生活更是如此。因此卢梭认为在家庭中男女都是主人,男女的平等在婚姻美满中起着很大作用,相爱而不相敬,是不能持久的,因为无论男性或女性,他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思想的人。[2]人生而平等,他反对轻视女子的传统习俗,永不认为女性地位高是一种罪过,每一个有道德的国家无不尊重妇女。[6]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17世纪后期-18世纪初,主要内容:呼唤理性,批判专制主义,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堪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法国妇女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觉醒。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法国,女性有着一定的自由空间及权利,尤其是贵族妇女利用自己的身份、权利和地位广泛地活动于文化领域。然而教会势力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女人是用男人身上抽出的肋骨造成的,女人并不被当作“人”看。反映了女性受歧视、不被尊重的事实早已存在,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观念远非朝夕之事。作为那个时代的卢梭能提出男女平等的家庭观,无疑是反封建、反教会、反传统的进步观点。
更重要的还是卢梭的女子择偶观。历来人们大多苛责卢梭“男子是裁决女子行为端正、品德优良与否的评判者” [2],殊不知卢梭同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妇女是男子良好行为的天然评判者”,“真正理想的妇女可以成为丈夫的灵魂和导师”。[6]婚姻问题是女子的终身大事,一个女子的幸福是寄托在一个好男子的幸福之中,没有什么事情比选择一个好男子更难的了,如果说真有比选择好男子更难的事情,那就是选择一个好女子,婚姻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两个人的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应当互相选择。[2]
卢梭的女子自由择偶观,主要体现在苏菲父母与苏菲的一段谈话中:“我们要求你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要求把选择丈夫的权利交还给你,只要你能同一个以娶你为荣的男子结婚;世俗的做法是:父母替他们的女儿选择丈夫,而只是在形式上问她是不是同意。我们的做法要同世俗作法完全相反,由你去选择,而只是形式上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苏菲,你要使用你的权利,你要自由地和明智地使用你的权利。应当由你去选择同你相配的人,我们所考虑的并不是别人是否赞同,而是你的幸福”。[2]卢梭这样做是因为爱情本身是一种充满公平之心的情感,在婚姻中,男女双方应当采取的办法是彼此忠实而不是互献殷勤、讨取欢心,因为两个人都是自由的,男女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夫妇的权利问题。[2]卢梭能在男权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法国提出这样的观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男女地位的平等创造了思想契机。在当时多重背景的社会转型期,女性真正的解放要靠女性,但是男性的呼吁也是大有裨益的。
18世纪的法国,农业社会将妇女局限于家庭,男权势力压制着妇女,启蒙运动又促进女性的觉醒。卢梭站在时代大背景下,以自然教育为基准,在尊重女性的前提下,从男性的视角提出其理想的女子教育——以家庭为中心展开,既超越了现实又存在局限,是其理想与现实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爱弥儿》中,卢梭的教育是要培养理想王国中的理想人,而现实社会不是卢梭的理想王国,因此理想中的苏菲在现实中就很难遇到理想中的爱弥儿,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成了人们责难卢梭的原因之一。细读卢梭的作品,能够体会到的是在当时他更多的是运用自己的情感去创作,他的作品又恰恰符合了民众心理,获得了市场。然而留给我们的却是其不朽的思想,作为后人更应该做的就是从这有进步意义的女子教育思想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
二、对现当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卢梭女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和社会大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有其合理和进步的意义。作为信息时代的女性,健康的体质、机智的才能、理性的头脑、高雅的修养、温柔的性格、独立自信、自由择偶不正是我们向往的吗?而且卢梭的晚婚晚育原则、知识教育等一系列观点也都在《爱弥儿》中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后人在女子教育问题上未必就比卢梭高明多少。如20世纪初罗素提出,他并不真正相信男女平等,……相信男性的智力要优于女性。他说,因为与女子有关的教育问题,被男女平等的愿望弄得很不正常,一直有人企图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相同的教育,即使这种做法很不妥当。[7]
而在我们这个东方文化的国度里,对妇女的歧视也许更甚。传统观念认为家庭妇女不需要知识,历史上女性没有进学校的权利,女人不必接受高等教育;女人没有相对自由的情爱权、择偶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改善,生存空间更大一些,但现在每每提到某某是个“女强人”仍含有贬低意味,提到某男是个“妻管严”更多是讽刺意义。我们是不是首先应该从“精神平等”上去追求自我解放呢?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权利逐渐增多,可不见得时时会去运用自己的权利。没有权利,也就谈不上选择。有了权利而不懂得选择,则等于将权利束之高阁。选择是权利的纵深,是权利的落实。但是由于中国人从小就没有接受“选择”的教育,权利送到我们手里,反而不知如何运用。比如婚姻破裂了,可以离婚,女人却抱着不放。“选择”意味着主动运用权利,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追求和规划,而这也是中国女性必须补习的一门功课。
卢梭的女子教育思想诞生于18世纪法国社会,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封建王朝和教会扼杀它,18世纪的民众崇拜他,19、20世纪的人们研究他,谁又能断言后人不能从其女子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作为后辈学者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站在历史角度考察其女子教育思想?同时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教育思想,去解决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正确认识它而不是一味责难,这个启蒙运动中教育巨人的思想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经典与解释6: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
[2] ROUSSEAU.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37.
[3] WOLLSTONECRAFTMARY.女权辩论[M].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8-66.
[4] ROUSSEAU.爱弥儿[M].魏肇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4.
[5] 梁实秋.卢梭论女子教育[N].晨报副刊,1926-12-15(C01).
[6] 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57-167.
[7] 罗素.教育论[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5.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1500字
最近在网上买了很多的教育书籍,大多数是推荐给教师要看的。很惭愧,直到现在才开始看《爱弥儿》。我经常在一些名师的讲座中看到一些卢梭在《爱弥儿》中的理念,直到自己真正开始读,才发现,原来是这么薄薄的一本书,原来是这样一本有趣的书,原来是一本我读得太迟了的书。
即使如此,当我如饥似渴地读着的时候,还是被两百多年前卢梭的思想所震撼!直到现在,他的理念还是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太先进了!我们赞同他的理念,他触到了我们心底的那根弦。特别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上该遇到瓶颈的时候,尤为感觉这本书的重要!有种生二胎的欲望!可是,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无法摆脱现行的这个社会的教育圈圈。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明了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自己,没有经常有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习惯,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卢梭主张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视孩子为宝贝般呵护,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中国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孩提阶段。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长不大的,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对于孩子的惩罚,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罚,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和老师作对。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我相信这样他肯定会改正。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掌握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误了学习,学习会一落千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批评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卢梭在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虽然外表不再年轻,但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走近孩子,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一个专制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学生的。同时作为年轻的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做一个真正称职的老师。在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懂得纯真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