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章还有没有其他要求,详情私聊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方式各个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导教师成绩,检查评阅成绩,答辩小组成绩3部分综合而来.1论文阶段须提交材料各个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论文档案袋,论文中期检查表,汇报表,论文成绩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2答辩委员会1)答辩工作在学院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2)答辩委员会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可聘请部分基础课教师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主持答辩工作,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最终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3)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包括秘书1名)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浅谈盆景艺术盆景为我国独创,历史悠久。它主要是应用各种深浅不同、形态别致的花盆,栽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植物材料或模仿大自然的山水景色,配制盆石而成的艺术观赏品。我国因各地造型不同而风格各异,形成了许多流派,如岭南派、苏派、川派等。 盆景是大自然的缩影。仿效大自然的风姿神彩、秀山丽水,于方寸盆间,尽显大自然物气变换,树木荣枯的四时景观,让人从中感悟无穷。历代文人雅士喜爱以盆景点缀生活,陶治情操。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六朝,起源初唐,发展于宋代,兴感于明清。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盆景和花卉业又进入了新的兴旺时期,我市曾举行过多次盆景展,档次一次比一次高,让参观者赏心悦目,亲身体会到不是自然胜自然的景地。现代生活使更多人渴望亲近自然,于屋中置一盆景,既古雅而又显得富有生机。 盆景依其材料和制作不同可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桩盆景简称桩景,泛指观赏植物根、干、叶、花、果的神态,色泽和风韵的盆景,一般选取姿态优美,株短叶小,寿命长,抗性强,易造型的植物,根据其生态特点和艺术要求,通过修剪、整枝、吊扎或嫁接等技术加工和精心培育,长期控制其生长发育,使其形成独特的艺术造型,有的苍劲古朴,老干扎枝;有的枝叶扶疏,横条斜影;有的亭亭玉立,高耸挺拔。桩景的类型有直干式、蟠曲式、横枝式、悬崖式、垂枝式、提根式、丛林式、寄植式等。采用的手法不同,其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广州和本地地区常用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树、榆树、六月雪等为桩景材料修剪成型,自然流畅。其手法称“岭南盆景”。而杨州一带多用黄杨、桧柏、五针松、雪松、榔榆等经人工剪扎,寸枝三弯,层次分明,称“苏派盆景”。四川的金弹子、银杏、紫薇、红果等植物,悬根露爪,古奇雅致,称“川派盆景”。广西的“云盆树桩”等野趣横生别有一格。 山水盆景亦称水石盆景,是将山石经过雕琢、腐蚀、拼接等艺术和技术处理,布设于雅致的浅盆之中,缀以亭榭、舟桥、配植小树、苔藓,构成美丽的自然山水景观。山石材料一类是质地坚硬、不吸水分、难长苔藓的硬石,如英石、太湖石、钟乳石、斧劈石、木化石、九龙璧石。另一类是质地较为疏松易吸水分,能长苔藓的软石,如鸡骨石、芦管石、浮石、砂积石等。山水盆景的造型,有孤峰式、重叠式、疏密式等。山石材料的质、纹、形、色不同,运用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方法各异。因此其表现的主题和所具的风格各有所长。钟乳石盆景着重表现岫岩幽洞,奇峰突起的桂林山水之美,砂积石盆景再现“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的壮丽奇观。山水盆景,小巧精致,意境深远。 盆景艺术运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感染,是自然风景缩影。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顺于自然之理。巧夺自然之工。盆景艺术以诗情画意见胜。人们把盆景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如果我们工作之余培养制作一、二盆树桩盆景或山水盆景,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处。浅谈盆景意境“诗情画意凝佳境,巧夺天工胜自然。”诗情画意凝聚在小小盆景的佳境之中,比起自然的客观景物,更美、更雅,真是巧夺天工,这是对盆景“美”的赞誉。美在何处?唯一的表现是指意境的深邃。 盆景的意境又从何来?盆景的意境是来自大自然丰富秀丽的美景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加工,更加超越自然,胜过自然,升华为比自然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意境”之美,也是审美鉴赏的中心。无论是山水盆景、树桩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都要追求意境,以求“千里锦秀盆间吃,古朴丘壑望中存。”如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先生,涵养自然,他所作的盆景,追求诗情画意,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性,常借鉴古人和近人的名画,取其意境,曾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张大千的“松岩高士图”、齐白石的“独树庵图”等,以及他自己的创作“归樵图”、“听松图”、“散牧图”、“枫林雅集图”、“观瀑图”等。如唐寅的“焦石图”盆景,反以两棵抑制生长的小芭蕉合栽,配以拳石,浅盆栽植,布景简洁,意蕴丰富,给人以清凉幽境。又如沈石田的“鹤听琴图”盆景,在古木之下配一老叟抚琴,旁边配一小件仙鹤及点石,“使人联想到诗人林和清的梅妻鹤子,又或许抚琴者正弹着一首梅花三弄。这些盆景的制作,取材以植物为主体,配以石料、人物、亭榭等小件,巧妙的结合,颇富诗情画意,就能充分体现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感情、认识、意象等主观因素与客观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盆景艺术和盆景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表现。绝非主观“营造”,而是以景结情的结果。“以景结情”也是创造意境的最重要的过程。仅此树桩盆景而论,取材于老干虬枝,蝇根露爪,是利用自然形态,而栽植的形成,也是以客观自然与主观意象的结合统一。如单株式、丛林式、悬岩式、附石式等都是“以景结情”的创造意境。如在92年一次江苏盆展中见到南京的一盆“石城古貌”以叠石为主的山水盆景,山上配以比例得当的茂密小树,气势恢宏,能在一小小的盆盎里,再现祖国的锦秀山河,该多伟大、美丽!油然而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第六届江苏盆展,所见一盆老干虬枝的雀梅树桩盆景,主干老气横秋,横卧盆中,枝繁叶茂,翠盖葱葱。景名为“静卧芳园不再武”。“静”与“武”取其园主夫妇的名字,园主人毕生精力追求盆景,当到退休之年,专心致志于盆景艺术,不再为琐事争衡,以娱晚年,寓意言志,颇有意境。 树桩盆景枝干的处理也大有讲究,江苏盆景多以剪扎结合,云片造型为主,而云片的由来,历史悠久,又以扬派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流派纷呈而各具特色,在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不得不追求高格调意境。在技艺的要求方面,云片的造型,以扬派来说,要求平稳、严整,精扎细剪“一寸三弯”的技法,要求较严,在这方面,南通的盆景大师朱保强和已故盆景大师扬州的万观堂、泰州的王寿山,他们的作品都有较高的意境,绝非一日之功,能不令人叹为观心。但也有人认为云片造型,似乎太为呆板,以我个人管见,云片造型之所以有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国山水画宗出“四王”的传统,云片造型也是符合自然神韵的,如云片的分布,高低错落,有显有藏,云片的造型有平、有垂、有偏、有空,这也就是根据山水树石的画理,“晴树平整”、“雨树下垂”、“风树偏斜”、“雪树空白”的原理,表现盆景的动势,能从云林深渺中领略千姿百态之风采,这就是追求意境。这里并非否定其它流派盆景的特色,我国盆景的流派,丰富多采,兼容并蓄。如岭南树桩盆景,以蓄干截枝的手法造型,追求意境,非常自然,以自然古木为借鉴,可谓是大自然的缩影。近年来苏州的盆景艺术除传统风格外,更有所创新,以抽象的手法,制作盆景,给人以遐想。如戏曲盆景“魂断牡丹亭”的处理,仅以一个草亭(牡丹亭)亭旁植以两棵古木,略配点石,能呈现出一座大花园的荒凉境界,从杜丽娘的伤春,到梦境幽会,化情思为景物。真可谓“则见风月暗消磨,倚逗着断垣低垛”表现出幻境中虚实相映的情趣。 总之,盆景的制作,既要有充分的艺术修养、思考、功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艺术加工,又要有灵巧的手法,能够入画,才有意境,方为上品。插花艺术浅谈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种繁多的鲜花供人们选择,满足家庭和单位各种庆典、迎客、结婚和装点家居的需要。 插花就是把花卉包括枝、叶、花、果作为素材,插在花瓶、花盘、花盆等容器里,不需泥土栽培,以达到给家庭带来一种情趣和温馨,使人观赏后起到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与盆景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花卉不带根,没有泥土,插在瓶里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受到限制,花期多则十余日,半个月,少则一至两天。因此,瓶插花卉作品,要求做到根据不同季节,掌握好花期,才能按时欣赏和品味到插花艺术之美。 学会插花并不难,但要学得精并不容易。初学者要掌握好花卉素材的选择和处理,造型和搭配,先从简单易学开始,不妨可找些彩色插花图片作参考。与此同时,还应学些有关花卉、绘画、文学等方面有关知识,提高和丰富艺术修养。在熟练技巧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再去学习高难度的插花艺术。 插花的种类,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1.鲜花插花,具有自然之美,色彩艳丽,清新真实,适用于家庭客厅、卧室、书房等,其缺点是保养时间短。2.干花插花,所选用的花材是经过脱水,加工后的自然植物材料,既不失去花形自然美,还可修饰染色,经久耐用,管理方便。其缺点是怕潮湿环境。3.人造插花,即各种绢花、绦纶花、水晶花、塑料花等,仿真性很强,品种较多齐全,使用时间较长,还可清洗扫尘,缺点是生命力的真实感差。浅谈插花艺术的魅力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及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的民族素以风雅著称,以花赞人、以花喻人、赋予花人格魅力是我们的传统,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誉为“四君子”等等可谓家喻户晓。我国插花在风格上崇尚自然,朴实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线条、构图的完整和变化,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脱俗,朴素大方;在意境营造方面,插花表现题材广泛,多赋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观之耐人寻味,回味悠长。插花艺术是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插花艺术品是凝固的音乐。音乐的美感富于流动性,音符的跳动旋律或缠绵、或高亢,给人以无限遐思和联想。插花作品中那飘扬的丝带,斜逸的枝叶,优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仿佛聆听到了美妙的音乐。绘画是以形象和色彩来表现主题的,插花作品也具有这种特性,而且插花的立体感和观赏性比绘画更强烈,插花的制作更便捷,取材更广泛,可操作性更强。作品完成以后仍可依据作者的构思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调整,以表达变动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诗歌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千变万化,韵味无穷,激发出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插花作品也具有这种功能,它所营造的意境或模拟植物的自然生态美,或以夸张手法表现景物或园林景观,或以事件、人物为题材进行抽象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观或抽象地表现人的思维灵感火花,插花也与之有相似之处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插花是一种鲜活的艺术,充满了盎然的生机,这又是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说,插花艺术同其他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插花以其简洁的表现形式,广泛的取材与表现题材的多样化,使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比如时装展示会展示的服装,有些可以演变为日常着装,而有的则纯粹是艺术性展示。但是这些纯艺术性的时装也可以起到引导潮流或拓宽人们视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属性,插花有艺术插花和礼仪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较强,制作难度很大,起着引导潮流的作用;而后者的普及性更强一些,非专业人员不具备系统理论和实际经验,但采撷一些鲜花,准备一些普通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创作出一些插花作品来装点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广泛的公众特性,这是插花艺术普及与推广的社会基础,也是插花艺术品进入市场,形成规模效益的依据之一。 插花艺术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制作过程中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鲜花为主要制作材料。尽管保鲜技术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插花作品的寿命仍然是短暂的。通过鲜花这小巧生灵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与光阴的无情流逝,从而萌生怜花、惜花更护花的情怀,也激发和培养了人们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高尚情操。源自网址: 能帮上忙吗?记得采纳哦。
日本插花艺术世界第一
我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插画艺术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插花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插花艺术论文 范文 篇一:《浅论东西方的插花艺术》 摘要:东西方在插花艺术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东方的插花艺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更加注重的是意境美,而西方的插花艺术(以欧美各国为代表)更加注重的是造型,追求的是理性美。本文就是由东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探讨,试图对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做一个归纳 总结 ,为插花艺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理论环境。 关键词:东方插花艺术;西方插花;特点;原因 一、 前言 插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另一类是西式插花,以欧美等国为代表。东西方的插花艺术因其历史及地域的影响,其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来说,东方的插花更加注重的是整体的线条美、意境美和自然的姿态美,而西方的插花艺术更多的是讲究热情奔放的美感,讲究的是整体的几何造型。 二、东方式插花艺术的特点 东方式的插花艺术的主要代表就是中、日两国,其中日本的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之后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总体来说,就是深受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 文化 积淀下,东方式的插花艺术逐渐形成了追求意境美、线条美、自然姿态美的审美趣味,其具体的风格特点如下: (一)不求数量,更多的是要画龙点睛。东方的插花艺术非常讲究用青枝绿叶来衬托鲜花的美好,对造型进行勾勒,经常用到松、竹、梅等枝叶。 (二) 强调线条和自然姿态的美。东方式的插花追求的是线条的自然流畅和构图的意境深长,自然的姿态美胜于一切,或是两三杆青竹,或是一两朵折枝花卉,或是幽静的风景小品,都要求自然流畅。东方式的插花艺术要求遵循由3大主枝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法原则,但是也要力求“合同于一体”,不能拘泥于规则。 (三) 用花要求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不追求花色和数量的多寡。东方式插花较为淡雅,在花色选择上,一般多是只用两三种,在对色彩的处理方面,对比色方面运用的较多,比如说在容器的选用方面,其色调要可以更好的反衬花卉的效果,当然冲突不能过重,协调色的作用也就十分重要,所以,枝叶的衬托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四) 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色彩和线条并不是东方式插花的全部因素,用插花来传情达意才是东方式插花的主要目的。东方式插花讲究形神兼备,即不仅要能够欣赏到插花的外在形态美,还要能够深入地理解插花作品的富有深意的内涵美,追求其美的意境。“内外兼修”才是东方式插花的最重要特点。 三、西方式插花艺术的特点 西方式的插花艺术主要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由于其历史、地域等因素与东方的截然不同,也就造就了其在插花艺术上有别于东方式插花的艺术风格,西方式的插花艺术多追求插花的造型,用花量大,而且色彩艳丽,富有理性。 (一) 西方式插花用花数量大。其讲究要有花木繁盛之感,所以用花多选用草木花卉,如百合、菊花、月季、菖兰、香石竹、扶郎花等。 (二)讲究造型,一般多为几何构图。西方式插花多讲究对称,要求要有雍容华贵之态,例如对称式的球形、半球形、等腰三角形等,不对称式的则有新月形、S形等。 (三)色彩艳丽,气氛热烈。西方式的插花多追求强烈的色彩,要有雍容华贵之感。西方式的插花往往会在一件作品上选用多个颜色的花朵,将每个颜色进行组合,以形成多个彩色的块面,所以西方式的插花也常会被称为色块的插花;当然,西方式插花有时也会将各种颜色的花混合在一起进行扦插,以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效果。 四、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不同的原因 (一)东方式插花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 东方式的插花深受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所影响,而且也与文学艺术、建筑艺术等密切相关。而且以中、日两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域的人性格趋于内向稳重,喜欢探究的是事物的内涵,所以在进行插花时较多的追求的是插花艺术的意境美。 1、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深深地浸润到东方式插花的的每个枝条中。先秦时期,我国的插花艺术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孔子的儒家学说也已成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学说已经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学说在插花方面,讲究的是人文之善与自然之美兼修,此思想也就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而在东亚地区流传开来。 2、东方式的插花是由中国传播开来的。而传统的中式插花的形成基础则是基于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对东方插花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东方式的插花枝条众多,是为了追求枝条带来的外延美,这无不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二)西方式插花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 1、 西方式的插花艺术与其民风和地域密切相关。西方人性格多奔放,讲究征服自然,酷爱冒险,所以其体现到插花上的特点也就是注重色彩美和形式美,讲究插花作品所要达到的整体效果,而对作品的深刻意境则没有过多追求。 2、 西方的哲学思想大多比较强调理性,讲求一切事物都要“唯理”。将一切物体程式化、规范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插花艺术的发展。所以,西方式的插花多讲究的是色块、色彩的热烈绚丽,以此来营造热烈奔放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李林,唐世斌,林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插花艺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07). [2]沈鹏飞.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刘薇萍,杨从玉,宛成刚,汪海平.中国艺术插花意境[J].中国花卉园艺,2004,(07). 插花艺术论文范文篇二:《试谈艺术插花及环境布置》 艺术 插花是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 自然 美和人工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看似简单容易,但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因它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是溶生活情趣、 文化知识、艺术修养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插花界的朋友都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 一、艺术插花的种类和特点 插花种类从形式上可分瓶插、盆插、悬挂式插花、异型花器插花、花篮插花、花架插花、人造花插花等。从风格上可分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 现代 自由式插花。 (一)东方式插花:是以 中国 和日本为代表的一种插花形式。由于受东方各国 传统文化 和习俗 影响 ,它和东方园林一样特别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善于利用花材的自然美来感人。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东方式插花选材讲究简练,以少而精的花材有机组合取胜,造型注重自然,以流畅线条勾勒为主,形体小巧玲珑,色彩朴素淡雅,意境含蓄深远,主题突出,耐人寻味。因而东方式插花以形式美和意境美著称于世。 日本插花:插花在日本称为花道,公元六世纪至七世纪初,日本飞鸟 时代 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来中国(隋朝)建立邦交,作为遣隋使节的他,在潜心 研究 佛学之时,兼学佛教插花,回到日本后,将日本当时的佛前供花 发展 起来,形成池坊花道。它是日本插花史上最为悠久的插花流派。中国插花进入日本后,经几代插花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已形成 目前 3000多个流派,其中的池坊流、草月流、宏道流、小原流,为日本著名四大插花流派。日本插花和中国插花均属东方式插花范畴,它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到插花之中,表现东方人细腻、含蓄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二)西方式插花: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的一种插花形式。与东方式插花迥然不同。它受西方人崇尚自然、开敞外露、热情奔放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影响,擅长用花材的人工美来表现主题。西方式插花选材讲究繁盛,以表现植物的群体美取胜,造型注重规则,以对称的几何图形为主,形体大而端正,色彩鲜艳丰富,追求块面效果,表现出热情奔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风格。 (三)现代自由式插花:是一种抽象、写意、非常个性化的插花形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插花交流也日趋增多,现代自由式插花是在东、西方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兼容了东西方插花特点。在花器花材的选择、构思造型的确定,花叶色彩的处理等方面更趋自由、随意。常用非植物材料如金属、玻璃、塑料、棉织品等陪衬和点缀,表现的主题往往使人较难理解,作品完全溶入了个人的性格、 爱好 和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艺术插花的布置 根据 环境的不同,插花布置的手法和要求是有区别的。如展览馆、宾馆大堂、会议室等大型公共场所,以西方式插花或现代自由式插花为主,要求体量大、数量多、色彩丰富。如居室等小型空间范围,则以东方式插花为主,只需少数小体量的插花作品点缀,即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展览馆插花布置:这种场合的插花布置,首先是区域划分,因参展单位众多,若无指定场所和地段,不但给布展造成混乱,而且参观者也难觅自己钟爱的参观 内容 。如今年5月在深圳高交会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插花花艺博览会",组委会按参展对象不同,分境外展区、省(区)市展区、宾馆饭店展区、花店业展区、切花 企业 产品展区、押花作品展区、家居布置展区、中国插花花艺史展区等八个区域,使布展者和参观者一目了然。其次是空间补白,展馆留一定的空间是需要的,但对于空中、墙面等处可利用的场所放弃是一种浪费,或者说是一种不够到位的布置。如今年3月在马来西亚绿野仙踪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马中插花艺术交流展",对墙体和展厅柱子的利用就非常得体。布展者根据墙体的大小,布置了形状各异、规格不等、以下垂式为主的插花作品。展览中心的柱子四面均呈凹字形,作者就在凹字形上作 文章 ,用三把大、中、小绸伞倒挂串连起来,上缀垂挂的花叶,既利用了柱子,弥补了柱子的缺陷,又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空间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又如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空中悬挂的大小不等、高低错落的花球,这种布置手法,若能利用在展馆中,那将会达到很好的布展效果。 (二)宾馆大堂的插花布置: 插花能为宾馆舒适的环境平添几分热情、优美和高雅,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大堂插花因等级不同,以及平时和 节日接待档次不同,其布置手法和要求有所区别。原则上要求布置在大堂中央、几架和花器上乘;造型以规划的几何图形为主,常见的有圆形、半圆形;花材新鲜、色彩丰富、花朵大而艳丽;体量较大且可四面观的西方式插花。若大堂是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来装潢布置的。则插花形式必须要与之相协调,否则,不伦不类,给客人以别扭的感受。至于大堂副理、吧台、收银台、总台等处的插花以插花小品布置为主。近几年来,流行仿真人造花插花,它鲜艳、明快、亮丽、逼真,可达到以假乱真的观赏效果。 (三)会议室插花布置: 会议室插花布置的形式以低矮、匍匐形,宜四面观赏的西方式插花为主,在沙发转角处或靠墙处茶几上也可用东方式插花。无论哪重插花形式,一是花要新鲜、艳丽、盛开。二是花无异味或浓香。三是花的高度切忌遮挡与会者发言或交谈的视线。插花的规格依会议的级别而定。一般会议只是在主席台或中间(圆桌会议)插制一至数盆不等,而高级会议在一般会议布置的基础上,不但花要高档,而且数量也要增多。如签到处、贵宾休息处、会议室四角等处都应布置。 (四)居室插花布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 环境的改善,人们已不满足在风景区赏花,要把大 自然 的绿色和鲜花带回家,用它们来美化居室,装饰生活环境,丰富日常生活。居室摆上1~2盆插花,可使居室充满生机。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和布置,可以调剂生活,陶冶情操,所以插花越来越受大家的喜爱和青睐,正慢慢地走入千家万户,成为美化居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客厅的布置: 一般来讲,客厅是家庭中最大的一个空间,是主人休息和会客的地方,插花的风格宜选择西方式插花,这种风格的插花,用花的数量较多,一般以草本花卉为主,如香石竹、非洲菊、唐菖蒲、百合、玫瑰等,形式注重几何构图,比较多的是对称型插法,常见款式有半球形、椭圆形、三角形或扇形,色彩力求浓重艳丽,营造出热情、友好的待客气氛,花色的搭配,常采用的是几种颜色的混用,给客人以春天般的五彩缤纷之感,插花宜摆放在茶几中央,其大小一般来讲是茶几桌面积的四分之一较为适宜,高度在40厘米之内,以不挡住交谈者彼此间视线为宜,插花要四面均可观赏,形状多为半球形、椭圆形等,如茶几是靠墙摆放,插成单面观赏即可,可高大些,形状多为三角形或扇形。 书房的布置 书房是主人看书、 学习 的地方,空间范围不大,宜布置东方式插花,这种风格的插花,使用的鲜花不多,只需几支鲜花,再配以绿叶,便能产生一种很好的观赏效果。造型较多运用青枝绿叶来勾线,作框架,常用的有藤蔓、小竹、水蜡烛、银柳、针葵、松枝等。造型构图讲究简洁明快,一般采用三主枝构成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 方法 ,花色朴素大方,不宜艳丽,一般只用1~2种花色即可,简洁明了,常用的花有菊花、马蹄莲、梅枝、荷花、水仙等,再配以绿叶。 卧室的布置: 卧室的空间较小,不宜布置西方式插花,以东方式的插花较恰当。但更多的是采用一种随意的插花方式,从花店里购来一种或几种鲜花,往玻璃瓶等容器里放入即可,或一把玫瑰,或一把满天星,以单个品种配以少许绿叶为宜。 厨房的布置: 环境较为特殊,做饭时产生的煤气、油烟味和较高的温度等因素对鲜花极为不利,但有情趣的家庭主妇不妨将买回来的蔬菜和水果,在消费它们之前,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搭配,能创作出一件别具匠心的果蔬 艺术 品。这里简单向大家介绍一种。选择一只较大的果盘或鱼盘作容器,用4~5枝芹菜作背景,上部插开花的蔬菜如韭菜花、葱花等,中部放若干粗壮的鲜红长辣椒,下部一边放一串香蕉,一边放茄子,用卷边的生菜叶作铺垫,上述材料处的空隙处用香菜填充,红绿和黄紫两种色彩对比强烈,一件别致的果蔬作品就诞生了,使厨房环境徒然增色。形式别具一格,你不妨一试。 餐桌的布置: 餐桌是供主人用餐的,布置的鲜花应无刺、无异味、无病虫害痕迹。宜选1~2朵鲜花配以绿叶和满天星,用瓶插即可,有条件的话,布置可精巧些,用一白色台布作铺垫,上摆2~3瓶形状各异的洋酒和酒杯,点缀一些亮丽的水果诸如葡萄、芒果、柠檬等,再配以少许绿叶和鲜花,使餐桌的布置别具匠心。 墙体的布置: 居室布置中的墙体装饰被人们越来越重视,除悬挂 风景画 、挂历、 布艺 作品等外,用于花装饰与点缀正被大家慢慢接受,墙体作品一般悬挂在较高外,适应仰视,若用鲜花布置,给制作、固定、浇水、调换等带来诸多不便。干花不用浇水, 管理方便,且不需要浇水调换,加之干花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特别是仿真花,更是逼真,所以用干花装饰墙体正渐渐流行开来。 插花艺术论文范文篇三:《东西方插花的艺术特色》 摘要:指出了插花艺术是表现植物自然美的造型艺术,也是自然美和人工装饰美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再创造。插花艺术主要依靠植物生动优美的形态和作者赋于的情感给人们一种感染力,激起人们的美感,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生活乐趣。 关键词:插花艺术;艺术特色;艺术形式 1引言 当今社会插花艺术流派众多,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东方式插花,另一种是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式插花。插花艺术的表现,在较大程度上受民族习惯、地域的影响,使东、西方插花各具特色。西方式插花讲究强烈的美感,给人以热情奔放的印象。东方式插花注重线条造型,着重于自然姿态美,清雅绝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被人们认识和吸收。东、西方插花出现了相互渗透的局面,彼此取长补短,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 2东方式插花艺术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早在东汉时,插花即作为佛前供花。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出现了花文化。宋元时期,插花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明清时期,插花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有关插花的专著也随之出现。插花艺术随着文化、宗教活动的交流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发展。 东方式插花的艺术特点 (1)崇尚自然。东方式插花以植物的自然形态为基础,通过作者的艺术创造,使作品充满自然的生命力和美感。 (2)讲究意境,以形传神。东方式插花不仅注重花材的形体美和色彩美,而且更讲究以花传情,以花达意,形神兼备。既追求插花作品的内涵和神韵,又注重作品外在的形态美和色彩美。 (3)注重线条造型。东方式插花通过不同线条的长短、粗细、强弱、虚实、疏密、曲直、顿挫等变化勾勒出或飘逸、或粗犷的不同形态。此类插花不失自然风姿,形式多样,婀娜多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4)色彩朴素雅致。东方式插花选用花材考究而精练,不以量取胜,而以花材的姿态和质量取胜。使用花材以木本居多,作品中用花种类少,数量少,色彩简单。 (5)东方式插花注重季节特点,在不同季节选取具有该季特色的花材着力表现该季节的主题。如兰桃迎春,荷榴庇夏,菊桂护秋,梅竹斗寒等。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界四季变化的景象(图1)。 东方式插花的艺术形式 东方式插花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盛华与瓶花两类。所谓“盛华”是指在阔口浅身的花器内,使用“剑山”或花泥插出的插花作品。而瓶花,是指在口小而身高的花器内,进行插制的插花作品。东方式插花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基本构图形式有直立式、倾斜式、平展式、下垂式等四类,但没有不变的固定格式,在基本构图形式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植物的自然形态,通过高低错落、动势呼应、俯仰顾盼、刚柔曲折各得自然之妙,形成千变万化的不对称式自然结构。其作品清新自然,秀丽多姿。 3西方式插花艺术 西方式插花起源于古埃及,早在4600年前古埃及人就将睡莲花插在瓶、碗里作为装饰品、礼品或丧葬品。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插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插花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形成了造型简单规整,花朵均匀丰满,色彩艳丽,形态直立的西方大堆头式插花风格。 18~20世纪,插花作品已广泛应用在室内装饰和社交活动中。同时它还吸收了东方插花艺术的一些特点,不仅所用花材种类丰富,而且量大,各种几何图形的构图既匀称、丰满而且对称和规则,充分表现出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又注重用枝、叶表现线条美。既表现直立的线条,也追求斜出、下垂和弯曲等各种流畅的线条。这种丰满而活泼的构图更进一步地完善和形成了西方插花艺术风格。 由于受当前世界现代艺术潮流影响,为适应表达现代意识和情感,西方插花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西方式插花的艺术特点 (1)注重几何图案的丰满造型。在构图上较多采用对称式几何造型,不论采用哪种形式,插出的作品,互相对称,图案美丽。 (2)注重装饰美、色彩美、图案美。不考究花材个体的线条美和姿态美,只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运用花色较多的花枝配置在一起,形成各种颜色的块面,也可多种颜色巧妙地混插在一起,形成华美的图案和色彩。 (3)采用的花材种类多、数量大,以盛取胜。西方式插花作品多使用草本花材,讲究造型对称、比例均衡、色彩艳丽。给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端庄大方的感受。 (4)通过外形表现作品主题。西方式插花作品大多直接用外表形式来阐明作品的主题,如用红色心形作品表现爱情,用十字架形作品表示哀悼等,充分表现了西方插花豁达率直的风格(图2)。 西方式插花的艺术形式 西方式插花以几何形体构成为其主要形式,根据外形轮廓不同,常见的有:圆球形、球面形、椭圆形、金字塔形、直角三角形、新月形等,这几种形式是西方传统的普通插法。 东方式和西方式插花艺术的形式,之所以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是由各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的。东方人含蓄内敛,喜爱温和雅致的意境,少见外露手法。而西方人热情奔放,喜欢能够直接表露的东西。 4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东西方插花艺术交流日益频繁,通过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使插花艺术日臻完美。西方插花吸取东方插花线条造型的优点,使作品显得更活跃,更流畅,更诱人了,还吸取了东方插花不对称式自然构图的长处,突破了规整的几何图形的限制,在注重外形美的同时,注重作品的内涵,使插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随着西方插花的引入,特别是礼仪插花的广泛应用,东方式插花也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相应的创新和改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插花艺术体系。但还应该采取有效的 措施 对传统的插花艺术进行传承,使其不断发扬光大。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本源,是进一步弘扬东方插花艺术的基础。还应该在充分体现传统插花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插花其他插花的优点和精髓,使之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改善缺点,弥补不足,更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卜复明.花卉应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王迎迎.插花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马晓梅.浅析东方式插花艺术[J].南方农业,2008(2). [4]王静.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比较[J].文学 教育 ,2009(6). 猜你喜欢: 1. 艺术插花的技巧和注意 2. 中国传统插花花艺与茶道的关系 3. 人造花和艺术插花的固定技巧有哪些 4. 插花艺术的东方特色怎么体现 5. 插花艺术比赛主持词范文
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人生哲学 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历史上产生过不同派别的人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有的把自己的哲学体系称为人生哲学,如存在主义。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
浅谈盆景艺术盆景为我国独创,历史悠久。它主要是应用各种深浅不同、形态别致的花盆,栽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植物材料或模仿大自然的山水景色,配制盆石而成的艺术观赏品。我国因各地造型不同而风格各异,形成了许多流派,如岭南派、苏派、川派等。 盆景是大自然的缩影。仿效大自然的风姿神彩、秀山丽水,于方寸盆间,尽显大自然物气变换,树木荣枯的四时景观,让人从中感悟无穷。历代文人雅士喜爱以盆景点缀生活,陶治情操。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六朝,起源初唐,发展于宋代,兴感于明清。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盆景和花卉业又进入了新的兴旺时期,我市曾举行过多次盆景展,档次一次比一次高,让参观者赏心悦目,亲身体会到不是自然胜自然的景地。现代生活使更多人渴望亲近自然,于屋中置一盆景,既古雅而又显得富有生机。 盆景依其材料和制作不同可分为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树桩盆景简称桩景,泛指观赏植物根、干、叶、花、果的神态,色泽和风韵的盆景,一般选取姿态优美,株短叶小,寿命长,抗性强,易造型的植物,根据其生态特点和艺术要求,通过修剪、整枝、吊扎或嫁接等技术加工和精心培育,长期控制其生长发育,使其形成独特的艺术造型,有的苍劲古朴,老干扎枝;有的枝叶扶疏,横条斜影;有的亭亭玉立,高耸挺拔。桩景的类型有直干式、蟠曲式、横枝式、悬崖式、垂枝式、提根式、丛林式、寄植式等。采用的手法不同,其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广州和本地地区常用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树、榆树、六月雪等为桩景材料修剪成型,自然流畅。其手法称“岭南盆景”。而杨州一带多用黄杨、桧柏、五针松、雪松、榔榆等经人工剪扎,寸枝三弯,层次分明,称“苏派盆景”。四川的金弹子、银杏、紫薇、红果等植物,悬根露爪,古奇雅致,称“川派盆景”。广西的“云盆树桩”等野趣横生别有一格。 山水盆景亦称水石盆景,是将山石经过雕琢、腐蚀、拼接等艺术和技术处理,布设于雅致的浅盆之中,缀以亭榭、舟桥、配植小树、苔藓,构成美丽的自然山水景观。山石材料一类是质地坚硬、不吸水分、难长苔藓的硬石,如英石、太湖石、钟乳石、斧劈石、木化石、九龙璧石。另一类是质地较为疏松易吸水分,能长苔藓的软石,如鸡骨石、芦管石、浮石、砂积石等。山水盆景的造型,有孤峰式、重叠式、疏密式等。山石材料的质、纹、形、色不同,运用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方法各异。因此其表现的主题和所具的风格各有所长。钟乳石盆景着重表现岫岩幽洞,奇峰突起的桂林山水之美,砂积石盆景再现“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的壮丽奇观。山水盆景,小巧精致,意境深远。 盆景艺术运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感染,是自然风景缩影。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顺于自然之理。巧夺自然之工。盆景艺术以诗情画意见胜。人们把盆景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如果我们工作之余培养制作一、二盆树桩盆景或山水盆景,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处。浅谈盆景意境“诗情画意凝佳境,巧夺天工胜自然。”诗情画意凝聚在小小盆景的佳境之中,比起自然的客观景物,更美、更雅,真是巧夺天工,这是对盆景“美”的赞誉。美在何处?唯一的表现是指意境的深邃。 盆景的意境又从何来?盆景的意境是来自大自然丰富秀丽的美景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加工,更加超越自然,胜过自然,升华为比自然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意境”之美,也是审美鉴赏的中心。无论是山水盆景、树桩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都要追求意境,以求“千里锦秀盆间吃,古朴丘壑望中存。”如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园艺家周瘦鹃先生,涵养自然,他所作的盆景,追求诗情画意,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性,常借鉴古人和近人的名画,取其意境,曾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张大千的“松岩高士图”、齐白石的“独树庵图”等,以及他自己的创作“归樵图”、“听松图”、“散牧图”、“枫林雅集图”、“观瀑图”等。如唐寅的“焦石图”盆景,反以两棵抑制生长的小芭蕉合栽,配以拳石,浅盆栽植,布景简洁,意蕴丰富,给人以清凉幽境。又如沈石田的“鹤听琴图”盆景,在古木之下配一老叟抚琴,旁边配一小件仙鹤及点石,“使人联想到诗人林和清的梅妻鹤子,又或许抚琴者正弹着一首梅花三弄。这些盆景的制作,取材以植物为主体,配以石料、人物、亭榭等小件,巧妙的结合,颇富诗情画意,就能充分体现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感情、认识、意象等主观因素与客观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盆景艺术和盆景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表现。绝非主观“营造”,而是以景结情的结果。“以景结情”也是创造意境的最重要的过程。仅此树桩盆景而论,取材于老干虬枝,蝇根露爪,是利用自然形态,而栽植的形成,也是以客观自然与主观意象的结合统一。如单株式、丛林式、悬岩式、附石式等都是“以景结情”的创造意境。如在92年一次江苏盆展中见到南京的一盆“石城古貌”以叠石为主的山水盆景,山上配以比例得当的茂密小树,气势恢宏,能在一小小的盆盎里,再现祖国的锦秀山河,该多伟大、美丽!油然而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第六届江苏盆展,所见一盆老干虬枝的雀梅树桩盆景,主干老气横秋,横卧盆中,枝繁叶茂,翠盖葱葱。景名为“静卧芳园不再武”。“静”与“武”取其园主夫妇的名字,园主人毕生精力追求盆景,当到退休之年,专心致志于盆景艺术,不再为琐事争衡,以娱晚年,寓意言志,颇有意境。 树桩盆景枝干的处理也大有讲究,江苏盆景多以剪扎结合,云片造型为主,而云片的由来,历史悠久,又以扬派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流派纷呈而各具特色,在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不得不追求高格调意境。在技艺的要求方面,云片的造型,以扬派来说,要求平稳、严整,精扎细剪“一寸三弯”的技法,要求较严,在这方面,南通的盆景大师朱保强和已故盆景大师扬州的万观堂、泰州的王寿山,他们的作品都有较高的意境,绝非一日之功,能不令人叹为观心。但也有人认为云片造型,似乎太为呆板,以我个人管见,云片造型之所以有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国山水画宗出“四王”的传统,云片造型也是符合自然神韵的,如云片的分布,高低错落,有显有藏,云片的造型有平、有垂、有偏、有空,这也就是根据山水树石的画理,“晴树平整”、“雨树下垂”、“风树偏斜”、“雪树空白”的原理,表现盆景的动势,能从云林深渺中领略千姿百态之风采,这就是追求意境。这里并非否定其它流派盆景的特色,我国盆景的流派,丰富多采,兼容并蓄。如岭南树桩盆景,以蓄干截枝的手法造型,追求意境,非常自然,以自然古木为借鉴,可谓是大自然的缩影。近年来苏州的盆景艺术除传统风格外,更有所创新,以抽象的手法,制作盆景,给人以遐想。如戏曲盆景“魂断牡丹亭”的处理,仅以一个草亭(牡丹亭)亭旁植以两棵古木,略配点石,能呈现出一座大花园的荒凉境界,从杜丽娘的伤春,到梦境幽会,化情思为景物。真可谓“则见风月暗消磨,倚逗着断垣低垛”表现出幻境中虚实相映的情趣。 总之,盆景的制作,既要有充分的艺术修养、思考、功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艺术加工,又要有灵巧的手法,能够入画,才有意境,方为上品。插花艺术浅谈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种繁多的鲜花供人们选择,满足家庭和单位各种庆典、迎客、结婚和装点家居的需要。 插花就是把花卉包括枝、叶、花、果作为素材,插在花瓶、花盘、花盆等容器里,不需泥土栽培,以达到给家庭带来一种情趣和温馨,使人观赏后起到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与盆景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花卉不带根,没有泥土,插在瓶里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受到限制,花期多则十余日,半个月,少则一至两天。因此,瓶插花卉作品,要求做到根据不同季节,掌握好花期,才能按时欣赏和品味到插花艺术之美。 学会插花并不难,但要学得精并不容易。初学者要掌握好花卉素材的选择和处理,造型和搭配,先从简单易学开始,不妨可找些彩色插花图片作参考。与此同时,还应学些有关花卉、绘画、文学等方面有关知识,提高和丰富艺术修养。在熟练技巧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再去学习高难度的插花艺术。 插花的种类,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1.鲜花插花,具有自然之美,色彩艳丽,清新真实,适用于家庭客厅、卧室、书房等,其缺点是保养时间短。2.干花插花,所选用的花材是经过脱水,加工后的自然植物材料,既不失去花形自然美,还可修饰染色,经久耐用,管理方便。其缺点是怕潮湿环境。3.人造插花,即各种绢花、绦纶花、水晶花、塑料花等,仿真性很强,品种较多齐全,使用时间较长,还可清洗扫尘,缺点是生命力的真实感差。浅谈插花艺术的魅力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及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的民族素以风雅著称,以花赞人、以花喻人、赋予花人格魅力是我们的传统,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誉为“四君子”等等可谓家喻户晓。我国插花在风格上崇尚自然,朴实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线条、构图的完整和变化,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脱俗,朴素大方;在意境营造方面,插花表现题材广泛,多赋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观之耐人寻味,回味悠长。插花艺术是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亲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插花艺术品是凝固的音乐。音乐的美感富于流动性,音符的跳动旋律或缠绵、或高亢,给人以无限遐思和联想。插花作品中那飘扬的丝带,斜逸的枝叶,优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仿佛聆听到了美妙的音乐。绘画是以形象和色彩来表现主题的,插花作品也具有这种特性,而且插花的立体感和观赏性比绘画更强烈,插花的制作更便捷,取材更广泛,可操作性更强。作品完成以后仍可依据作者的构思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调整,以表达变动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诗歌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千变万化,韵味无穷,激发出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插花作品也具有这种功能,它所营造的意境或模拟植物的自然生态美,或以夸张手法表现景物或园林景观,或以事件、人物为题材进行抽象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观或抽象地表现人的思维灵感火花,插花也与之有相似之处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插花是一种鲜活的艺术,充满了盎然的生机,这又是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说,插花艺术同其他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插花以其简洁的表现形式,广泛的取材与表现题材的多样化,使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比如时装展示会展示的服装,有些可以演变为日常着装,而有的则纯粹是艺术性展示。但是这些纯艺术性的时装也可以起到引导潮流或拓宽人们视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属性,插花有艺术插花和礼仪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较强,制作难度很大,起着引导潮流的作用;而后者的普及性更强一些,非专业人员不具备系统理论和实际经验,但采撷一些鲜花,准备一些普通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创作出一些插花作品来装点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广泛的公众特性,这是插花艺术普及与推广的社会基础,也是插花艺术品进入市场,形成规模效益的依据之一。 插花艺术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制作过程中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鲜花为主要制作材料。尽管保鲜技术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插花作品的寿命仍然是短暂的。通过鲜花这小巧生灵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与光阴的无情流逝,从而萌生怜花、惜花更护花的情怀,也激发和培养了人们珍惜生活,热爱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高尚情操。源自网址: 能帮上忙吗?记得采纳哦。
你最好去插花艺术的论坛看看。那里有好多
你可以参考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对你来说,它应该是有价值的。
一 花是美丽的代表, 花是柔情的象征。她的精细、柔弱与丽质, 都与女性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 令人看到花就想到女人。从《诗经》开始, 花就成为诗词歌赋吟咏的题材, 以花喻女人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 许多名诗佳句脍炙人口。花给诗人以灵感, 诗人给花以神魂。形成了落花的意象。 意象的形成要求事物与观念之间的相似性。花开时, 美丽灿烂, 摇曳多姿。花落时, 随风飘零, 纷纷洒洒。面对落花, 多情敏感而又才思隽永的诗人触目感怀, 形诸笔端, “落花”的意象从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落花乘载着观念, 观念在落花中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 扩大, 辐射, 就在中国古代表达思妇念人怀远的情诗中形成了落花意象的凄婉与伤感。 首先, 落花意象表示伤春、惜春, 感叹时光流逝, 青春不复返。谢脁《王孙游》写道: “绿草蔓如丝, 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 君归芳已歇。”绿草萋萋, 繁花似锦的明媚春光里, 一位女子盼望远行的情人早日归来, 一起赏春。她猜想, 即使情人能够回来, 等他回来时, 芬芳的花儿也凋谢了, 早已是“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李昱《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更何况情人根本不会回来。“君归芳已歇”一句, 以芳香代繁花, 以繁花喻女子。女子面对香消花损, “明媚鲜妍能几时”( 《红楼梦•葬花吟》) 的惜春之情充溢胸怀。花开有时, 人亦如此。女子的思人情怀像如丝的绿草一样, 剪不断, 理还乱, 而她的容颜也在思念中渐渐消逝, 充分流露了“美人迟暮”的酸楚。正如《红楼梦•葬花吟》感叹的那样“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这首诗中, “绿草蔓如丝”一句中, “丝”与“思”谐音, 写出了女子情思缱绻, 蔓延横亘。“王孙游”的诗题出自《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息萋萋。”暗示了女子所思慕之人如“信沉了鱼, 书绝了雁”( 关汉卿《沉醉东风》) , 怎“奈薄情未还。”( 刘庭信《醉太平》) 而此女子也只有像落花一样粉悴烟憔。 其次, 落花意象还表达了一种孤寂之感。谢脁《王孙游》一诗虽然没有交待女子所思之人因何行游在外,但是, 我们可以推知由于交通、通信处于原始状态, 因此, 在我国封建社会恋人或者夫妇离别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无论是戍守边地, 出征沙场, 还是游学求官,商旅往来, 都会造成大量的妻离子散、有情人两地相思的情形。因此, 描写恋人或夫妇念人怀远的孤寂之心的诗歌也应运而生, 而落花的意象为这种情感增添了几许凄美。 唐代诗人徐夤《梦断》诗云: “梦断纱窗半夜雷, 别君花落又花开。渔阳路远书难寄, 衡岳山高月不来。玄燕有情穿绣户, 灵龟无应祝金杯。人生若得长相对, 萤火生烟草化灰。” 诗中, 情人离别后, 魂牵梦绕。她梦见了什么呢? “梦君如鸳鸯, 比翼云间翔。梦君结同心, 比翼游北林。”( 傅玄《青青河边草篇》) 梦中情人就在身边, 缠绵殷切, 比翼而翔。她沉醉了。然而, 一声雷响,“梦断纱窗”, 所思之人仍在异乡。梦中的情景越是真切, 醒来时, 越是悲伤凄凉。“即觉寂无见, 旷如参与商。”( 傅玄《青青河边草篇》) 路途遥远书信无法寄送,“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山岳高峻明月不能共赏,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之情感, 也只能是一种奢望。院中的花儿也被雨点打落。花开花落, 一别经年, 情人还没有归来, 时光就在花开花落中消逝。打落的花瓣, 化作灰尘, 化作泥土。“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乙亥杂诗》) 看着落花, 想想自己, 她虽然柔弱, 却发出了“人生若得长相对, 萤火生烟草化灰”的心声, 这是凄美之中的决绝。 落花是孤独的, 她离开了枝杈, 枯萎了, 凋零了。她从高高的枝头跌落, “花谢花开花满天”( 《红楼梦•葬花吟》) 。她在空中飘荡的曲线是美丽的, 然而你可曾感觉到, 她在风中瑟瑟发抖? 可曾感觉到她渺小的身躯在浩渺长空中任风欺凌, 不知何去何从的无助与无奈? 她是弱者。同样, 思妇也是飘零无助的。那是一种囿于闺阁的飘零与无助。她们的命运, 她们的幸福与悲哀, 都随着远行人而沉浮。恋人或丈夫外出行远, 思妇在家中企盼无休, 她不禁发问: “沉浮各异势, 会合何时谐? ”( 曹植《七哀》) 进而她呼出自己的心愿, “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 曹植《七哀》) 可是“君怀良不开, 贱妾当何依? ”( 曹植《七哀》) 夫妻处境不同, “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这是一种无休止的等待中的飘零, 一种心灵的飘零。无休止的等待把她们折磨得心力憔悴, 等待中的飘零煎熬着一个个焦灼的灵魂。等待何时休, 飘零何时止, 她们无从左右。这就是中国古代男性诗人眼中的思妇, 她们永远处于一种无奈却以忠贞为贵的唯美的等待中, 她们放弃了青春和幸福, 通过贞洁来塑造可供男性咏唱的神话。 然而, 落花要去追逐。“落红乱逐东流水, 一点芳心为君死。妾身愿作巫山云, 飞入仙朗梦魂里。”( 戴叔伦《相思曲》) 她是那样地执着与超然, 尽管她伤心憔悴。“坠素翻红各自伤, 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状。沧海客归珠迸泪, 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 尽付芳心与蜜房。”( 宋祁《落花》)她精诚专一, 虽九死犹不悔。落花随风, 流水因道, 她要顺流而下, 去找寻。“溯游从之”, 哪管那“道阻且长”。( 《诗经•秦风•蒹葭》) 置身水中, 她思绪万千。 二 流水, 无论是潺潺的溪流, 浩瀚的大海, 还是湍急的江河, 都夜以继日, 奔涌前行不回头。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 像脱缰的野马不可勒制。面对滔滔流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流水在时间中前行, 奔流不息,让人联想到时光的流逝。流水在空间中展开, 或九曲回肠, 或漫无际崖, 似乎要赋予无形的时间以形象, 又似乎要夸大空间阻隔的不可超越性。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 流水的一去不复返和苍茫无垠都让人感到她是那么无情。这种情感也流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 流水中激荡着的是有情人分别后思人念远的情怀, 以及因阻隔而不得相见的咏叹。 首先, 流水向我们展现的是离别的依依情愫和别后思念断肠的情感。著名元曲作家卢挚在《落梅风•别珠帘秀》一曲中写道: “才欢悦, 早间别, 痛杀俺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 空留下半江明月。”船儿远行,人儿离去, 留下的是难以割舍的情怀, 剩下的是无尽的怅惘空寂。望着离人远去, 行帆隐没, 只有多情的月亮,在江水中沉浮荡漾, 照着江边呆望的送行人, 也照着江上频频回望的远行人。此情此景, 也画入了宋朝诗人姜夔《过德清》一诗中: “溪上佳人看客舟, 舟中行客思悠悠。烟波渐远桥东去, 犹见栏杆一点愁。” 这份愁情, 就像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随着游人的渐远而延伸, 又因游人迟归而与日俱增。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以流水喻思念愁情的诗歌层出不穷。建安诗人徐干有著名的《室思》诗五章, 第三章末四句是: “自君之出矣, 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 无有穷已时。”宋朝宰相寇准《江南春》: “杳杳烟波隔千里, 白萍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 柔情不断如春水。”再如唐朝女诗人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枫叶千枝复万枝, 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再如唐朝诗豪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山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朗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柔情不断就像流水不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相思》以流水的长度测量相思的长度, 他在词中写道: “汴水流, 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词中“汴水流, 泗水流”与“思悠悠, 恨悠悠”相对, 悠悠的离情别绪就像脉脉的流水一样绵长, 水有了长度, 思念也有了长度。然而, 纵然水有长度, 但她却不改奔流不止的性情,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刘禹锡《浪涛沙》) , 就像爱情与思念一样坚贞不渝。“江水为竭”, “乃敢与君绝! ”( 汉乐府民歌《上邪》) 。这思念的深刻, 又像流水一样深不可测。白居易在《浪涛沙》中写道: “借问江潮与海深, 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再如“人道海水深, 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 相思渺无畔。”( 李冶《相思怨》) 从这些诗词中, 痴情女子的每份相思都是啼血的情, 每份相思都是真切的爱。 因此, 这种啼血思念因其像流水一样永恒, 因其远渺无尽而让人愁思不尽, 肝肠寸断。 宋朝词人向滈《踏莎行》写道: 万水千山, 两头三绪。凭高望断迢迢路。钱塘江上客归迟, 落花流水青春暮。 步步金莲, 朝朝琼树。目前都是伤心处。飞鸿过尽没书来, 梦魂依旧阳台雨。 元曲作家赵显宏《昼夜乐•冬》写道: 风送梅花过小桥, 飘飘。飘飘地乱舞琼瑶, 水面上流将去了。觑绝似落英无消耗, 似那人水远山遥, 怎不焦? 今日明朝, 今日明朝, 又不见他来到!佳人, 佳人多命薄! 今遭, 难逃。难逃他粉悴烟憔,直恁般鱼沉雁杳! 谁承望拆散了鸾凤交, 空教人梦断魂劳。心痒难揉, 心痒难揉。盼不得鸡儿叫。 这两首词曲都描写了思念而不得见, 青春流逝, 愁情断肠的心绪, 令思妇痛感时空的阻隔就像漫无边际的长江大河无从跨越。《诗经•汉广》中“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汉之广矣, 不可方思。”一唱三叹, 凄苦无助而又悲壮。古往今来, 多少有情人隔水相望。“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如此, 思妇们不禁发出流水无情的呼号。“雁自飞飞水自流, 西风不寄小银钩。斜阳何处横孤簟, 十二栏干一样愁。”( 冯去非《所思》) “雁自飞飞水自流”一句中, 一个“自”字刻画了流水的自然本性, 也就是它的物性。它是非情感的, 外在与人类自身的客观物质。流水一去不复返, 向前奔流不息。它永恒的单一性无法改变, 由流水而发生的阻隔感, 漂泊感, 孤独感都是那么的悲怆, “将刀砍水水复连”( 戴叔伦《相思曲》) 。面对汪洋恣肆的流水, 人类自身是那么渺小, 心灵为之震颤, 产生的是一种具有悲剧色彩的敬畏之情。当人们怨恨流水无情的时候, 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自身局限性的无奈, 是人类自由飞翔的理想受阻后的沮丧。因此, 可以说这“无情”中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深刻, 更具哲学意义的“有情”。 三 “扬尘随风起, 飘叶逐水流。本是自然物, 何来喜与忧。”然而, 自然界中的万千事物, 一旦被中国古代诗歌所吸纳, 都会融情沁感, 表现诗人的襟怀。《乐记》论述“乐”产生的根源时说: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就是著名的“物感说”。陆机《文赋》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志眇眇而临云。”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写道: “人禀七情, 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他又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 “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由此, 诗歌的产生是人心感于物的结果。唐代诗人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中就有“诗成流水上, 梦尽落花间。”的诗句。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嘉祜《闻逝者自惊》中有诗句云: “黄卷清琴总为累, 落花流水共添悲。” 同时,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有所感, 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的某种感情色彩,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传统, 物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 表情达意, 形成了丰富的意象。“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人格化的自然及其变化同人的情感及其变化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对应关系。这就是《乐记》所说的“万物之理, 各以类相动也。是故,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比类以成其行。”而这个“类”, 就是“气”, 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的是对人这个主体的关注, 与“物感说”相联系, 要在外物中体现主体的情、意、理、趣、味。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点, 面对不同的事物, 人们会生发不同的情感, 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 “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同时, “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因而, “落花”、“流水”意象因其自身的特性,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念人怀远的情诗中, 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被诗人千古吟唱, 花香四溢, 源远流长。 落花有意情飞舞, 流水有情意绵长。
落花之下的独立人——从宋词中的落花意象浅析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关键词】 落花 命运偶然性 文人的个人际遇 家国忧患意识【内容摘要】宋词中的意象浩如烟海,本文将选取“落花”这一意象,从士大夫阶层、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词人,三个层面,结合具体作品,和词人写作时的背景和心态,试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词中的特殊意蕴和内涵,及其中所表达的宋代文人的命运观和家国意识。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落花凋零,飘摇随流水,太多的人看到这样的一幕,都会觉得一种不可自制的悲伤。这是因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从稿》中也曾这样写道:“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就如同飘忽不定的落花一样偶然,毫无定则。从而,产生了一种,命运无常的悲戚心理。落花便由一种单纯的自然事物,转变成为了一种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的意象。其实,最早提出这种落花意象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偶然观的是南朝的范缜。在《南史范缜传》中,这样写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开藩篱落于粪溷之中。”这段话是他与竟陵王萧子良就关于因果报应说所作的辩论。范缜说,“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风吹落到厅堂里,飘落到席子上,坐垫上,正如你一样出身高门,享受富贵;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粪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这即是说,人的富贵、贫贱,只不过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罢了。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现象。它包含了一种不可知论的前提,即人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只能听其自然安排,个人是无能为力的。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约六百多首。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因为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故而,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宋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同时,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处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内蕴也不尽相同。但是,我认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感时伤物的,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从历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个重文抑武,优渥文人的时代。为了适应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成为了入仕的主要途径,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读书办学和研究学术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明朝徐有贞在《重建文正书院记》中说:“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盛过之。”宋代统治者,鉴于前朝之教训,对文化没有实行专制,使学术思想得以活跃。宋代知识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论,与儒学相结合,形成了与“汉学”相对立的“理学”,以及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寻。但是,他们可以论政,却仍然是统治者手中的筹码。其次,在经济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长治久安,商业繁荣。这也使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宋朝的发展是一个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过程。北宋前期境内比较安定,但是,在逐渐迁移的过程中,国势渐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力已大不如前。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词人词作的不同。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词人心态和价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价值取向和处世心态一旦确立和稳固,宋代词人才会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随心而动,去实现冶游、饮酒、隐逸、谪居、参禅等多彩的人生体验。我大体上将宋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三类,将从三个类别分述之。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他们多沉浮于宦海,有报国之心,却难以为统治阶级所真正接纳,从而产生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类型,在宋代词人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以晏殊、欧阳修为例。提起落花词,不得不提晏殊。晏殊以一寒门士子而至于位极人臣,但是,检索晏殊长达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历史却无足以彪炳史册的突出建树。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这种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导致了他虽身居高位,但却无法很好的施展抱负的状况。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为他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无奈和悲哀。在耳熟能详的《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其中,“ 怜取眼前人”一句,语出自元稹《会真记》中的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是宴会上即兴之作。下片首两句虽然仍是念远伤春,但气度较大,从放眼河山到风雨惜别,引出眼前人,并与上片别宴离歌前后呼应。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定义此首为伤别之作。起句,叹浮生有限;次句,伤离别可哀;第三句,说出借酒自遣,及时行乐之意。换头,承别离说,嘹亮入云。意亦从李峤“山川满目泪沾衣”句化出。“落花”句就眼前景物,说明怀念之深。末句,用唐诗意,忽作转语,亦极沉痛。通过“落花”这两个富有生命流逝色彩的意象,明确地集中和体现了 “伤逝”之情。而因为春和美好生命的明显关联,对 “伤春”主题的揭示就等于展示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年华的留恋,而时间性作为规定此在之 “在世”的基本性质,就在这种特殊的、在本质上是对生存本身的 “留恋”中被揭示出来。可以设想,假若没有这两个负载着主人公万千情思的生命化意象,此在又如何能从 “生命”自身中直观地感受到生命流逝的痕迹呢?晏殊需要以“落花”中所蕴涵的这种哲学人生观作为化解痛苦的灵药,其中包含着的无理性,不公平,可以,使他聊以平息底里矛盾的声音,得到短暂的心灵超脱。而欧阳修与晏殊又有着很大同。虽欧阳修词作不多,但仍多次出现了“落花”的意象。如《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所谓“乱红”即是落花。此词写暮春闺怨,
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种伤感,落花不仅仅是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成为韶华即逝、容颜不再的深惋悲戚。
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篇辑录编写:欧亚学院09级学生左紫瞳2011 11 25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篇 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大家想想还会有人创造音乐、从事音乐教育吗?所以说呢,唐代音乐首先也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好,所以音乐才能有很好的发展。 二、隋唐音乐机构的发展和建立。 提到唐代的音乐机构,不得不首先提起太常寺,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规模甚为庞大。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也只有5000万人,光太长寺就有数万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比例在封建社会绝对是空前的。太常寺下面有两个机构,第一是大乐署。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内部有若干位乐师担任教学。当时政府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与成绩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第二个鼓吹署,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指古代皇氏要员外出时,前呼后拥的仪仗队(包括吹奏乐队),人数不等,少的时候有百余人,多的时候能有千余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的机构。“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校,未成,则十五年而校,以番上下”[3]学习音乐标准极高,“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着为业成。”[4]大乐署、鼓吹署是属于太常寺管辖,下面两个音乐机构是属于宫廷管辖的,第一个是教坊,教坊是管理乐工、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唐高祖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内教坊,教坊是归太常寺管辖,属于宫廷内部专门设计的音乐教育部门,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据《教坊记》上记载,教坊的成员有男有女,还有儿童,总人数能达一万人以上。唐玄宗时,特别重视教坊这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大拓展了教坊的规模。共设五处教坊,其音乐教育形式是口传心教的方式。教坊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5]唐朝教坊已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人员兼任领导职务。教坊的设立,客观上为俗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促进了音乐分工,培养了一大批宫廷音乐家,音乐技能逐渐流传入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第二个是梨园,梨园因设于禁苑附近之梨园而得名。“开元二年,以上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6]梨园是宫廷中培养歌、舞人才和器乐表演人才的地方。由皇帝亲自组建并经常由皇帝亲自组织排练,梨园中音乐教育内容多数是法曲,也有一些器乐的合奏,唐玄宗的创作也多半交给梨园表演。可以说,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从总体来看,梨园的学习内容比较窄,主要任务是演出和排练,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这些人成为全国音乐界的精华,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总体看,较完善的音乐形式与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音乐人才;高度繁荣的音乐文化是音乐人才培养成果显著的标志和最好的说明。因此,音乐教育为唐代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不仅推动唐代的音乐繁荣,并对以后的音乐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三、简述隋唐时期音乐教育的特点。第一,交流广泛:南北、中外音乐得到广泛交流的机会。正如同前面所讲的---“唐代不仅与天竺、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二,具有社会性:社会音乐活动广泛开展,无论是在宫廷内还是在社会上,音乐教育活动都有很大发展。《凉州行》中“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就是对当时音乐教育普及程度的真实描绘。此外,在唐玄宗的亲自倡导下形成的“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的爱乐局面。第三,音乐教育活动非常发达,官办音乐教育活动逐渐完备,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四、思考隋唐时期音乐兴盛对我们的启示。第一,唐朝音乐,是隋、唐以来民族大融合与文化大融合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第二,广泛交流是音乐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诱因。关于文化交往,大体有三种方式:一是舍弃传统,因而,诗人中全部接受外来文化;二是固守传统,全部否定外来文化;三是兼收并蓄。事实说明,何种交往方式并不重要,关键是民族的自信心,只有立足于自信的基础上,以客观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才会使自己的音乐文化得到健康地发展。第三,文化价值是相对的,只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能促进音乐文化和谐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里的“民族”不是指民族的“形式”,而是民族的“内容”,即民族的“精神”。————[1]《隋书·音乐志》。[2]《旧唐书·音乐志》。[3]《旧唐书·职官志》。[4]《旧唐书·职官志》。[5]《新唐书·百官志》。[6]《唐会要·杂录》。
在乐舞方面,唐朝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形成了继西周、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唐代宫廷乐舞(唐宫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清商乐舞是南朝旧乐,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遗留于唐。周边少数民族乐舞,隋时已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一部乐。散乐百戏为历代散乐之集合。祭祀乐舞,亦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兹约略介绍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和周边少数民族乐舞三类。
浅谈古田临水宫建筑艺术与文化论文
摘要 :文章通过对福建闽东古田县临水宫的建筑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临水宫既包含了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闽东乡土文化的基因,进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祠庙建筑形态,对闽东乡土建筑艺术与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闽东;古田临水宫;建筑艺术;道教文化;乡土文化
近年来建筑学界对于“乡土建筑”的关注越来越多,祠庙建筑作为最能体现“乡土建筑”特质的一种建筑形态,自然是研究的重点。《左传》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祭祀礼仪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社会,祠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祠庙是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以及供奉神灵的场所,通常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散见于广阔富饶的中国大地上的祠庙建筑,因地域的区别,在建筑艺术与文化上各具特色。本文仅以福建闽东古田县临水宫为例,对其建筑艺术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道教文化和乡土文化对临水宫建筑艺术形态的影响,进而为闽东乡土建筑艺术与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福建闽东区主要涵盖福州、宁德两大地区。古田县为传统“福州十邑”之一,1970年被划归宁德地区。古田临水宫就坐落在古田县大桥镇中村,是祭祀道教女神陈靖姑的庙宇,也是海内外临水文化的发祥地。它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建筑风貌主要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修建。全宫分为前后左右4殿,总占地超过8000㎡,仅主宫就有4000㎡。临水宫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参差错落,与群山叠嶂相互辉映,极其磅礴大气,雄伟壮观。临水宫建筑为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宫内处处雕梁画栋,精美至极。古田临水宫作为闽东祠庙建筑艺术的典范,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田 临水宫的建筑艺术形态
从艺术形态上看,建筑是由结构、造型、立面、空间、色彩以及装饰等要素组成的集合体,它受到所处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等条件影响,通常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功能性特征。
(一)建筑形态
1.建筑结构与构架福建闽东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潮湿多雨,常年受到台风等灾害的影响,同时它又处在我国东南地震带上,因此房屋的结构与构架显得至关重要。古田临水宫主要为土木结构,整体建筑由木构架支撑,砖土砌筑外墙围合。建筑构架设计采用闽东民居常用的“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形式,稳定性强,柱间用梁、枋相连接,再辅以雕刻精美的斗拱、撑拱、雀替等构件固定,既有装饰效果又起到加固构架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2.屋顶构造和形式古田临水宫为重檐歇山顶,屋顶相互穿插,高低相叠,交织错落地结合在一起,起伏跌宕,像一座建在山腰的庞大宫殿,十分壮观。庙宇的屋顶体量巨大、造型独特,屋顶的飞檐呈现出极度夸张的弧形,两端翼角高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使原本宽大下压的屋顶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势,巧妙地化解了大屋顶带来的压抑感,让人在视觉空间心理上产生轻松愉悦的感受。屋顶正脊和檐角到处都是龙、凤、狮子、虎豹、大象、仙鹤等祥禽瑞兽泥塑,形象生动,姿态万千(图1)。屋面整体采用小青瓦覆盖,平缓舒展,整齐划一,随着屋顶的高低起伏,阴阳向背,产生不同形状、明暗、色彩的变化,在统一中形成了微妙的空间构成关系。
3.立面及造型要素古田临水宫的山门采用中国传统的牌坊式门楼造型(图2),气宇轩昂,意义深刻。墙脊为五山跌落式,下方用华丽的装饰边框修饰,装饰有精美道教题材的彩画和泥塑。庙门为青石门框,方正大气。左右两侧刻有一副“庙貌壮千秋鼎新有像,母仪昭百代坤厚无疆”青石雕刻对联,表达了古田人们对临水夫人陈靖姑的歌颂。庙门正上方为“敕赐临水宫”直匾,两侧为天官赐福雕刻,显示了庙宇的身份和地位。庙门两边的红墙上分别刻有一块双龙抢珠、虎豹临泉的精美浮雕,造型准确,形象逼真。临水宫山墙样式丰富,有平行跌落式、弓形、云形、鞍形等,形态各异的墙脊通过高低不同的穿插搭配,丰富了建筑的立面曲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不同的造型给人或轻盈活泼、或严肃庄重、或玲珑小巧、或气宇轩昂的视觉感。这种建筑立面特征是典型的传统闽东民居的风格样式,体现出浓郁的乡土建筑文化气息和人们审美情趣。
4.建筑空间与布局从空间布局与设计上看,古田临水宫分为前后左右4殿,前殿为主殿,内设有古戏台、钟鼓楼、拜亭和大殿等建筑,后为梳妆楼和三清殿,左右侧分别为婆奶殿和太保殿(图3)。不同空间功能分区明确,既是一个整体,又是独立的空间,动静分明。各殿建筑造型各异,营造出一个神圣庄严的建筑群。临水宫遵循道教宫观祠庙乾南坤北,坎离对称,尊者居中的原则而布局,坐北朝南,以纵面深、横面窄的态势将主体建筑和附体建筑有机的串联在一起,体现了以中轴线为基准,组合有序的建筑空间。古田临水宫采用“巧于因借,就地成形”的思路,巧妙地利用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设计建造,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特别是从建筑群整体空间角度看,其组合方式随着山势的变化,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再加上单体平面组合自由灵活,空间形式变化巧妙多样。
5.色彩构成及表现古田临水宫的建筑和装饰色彩构成及表现以红色和青灰色为主。红色作为墙体基色,象征着高贵、吉祥、喜庆;落地构件均为青灰色的花岗岩石和青石,屋面也都是青色板瓦,代表了庄严、稳重、刚毅的寓意。红色在青灰色的衬托下艳而不燥,青灰色在红色对比中沉而不闷,两者和谐统一。宫内木构件有的部分使用红色大漆髹饰,有的部分采用素髹工艺保留木头本色,还有的采用彩绘手法,彩绘色彩上多使用暗而庄重的深绿、钴蓝、孔雀蓝等颜色,避免过于富丽堂皇,追求道教自然朴素的意境,同时突出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严的气氛。
(二)古田临水宫的建筑装饰艺术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所表达的装饰艺术内容和风格对于建筑形式和人文精神的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古田临水宫装饰上充分展现了闽东地域的文化艺术形态,采用闽东地区传统的雕刻、彩绘、泥塑、髹漆等多种工艺的手法,因地取材,因材施艺,灵活运用,技艺精湛,重点突出人文精神的传递。
1.装饰题材与文化内涵古田临水宫的建筑装饰以歌颂陈靖姑信仰,体现道教思想文化为核心,通过庙宇的雕刻、壁画、泥塑等建筑装饰,形成了一种神秘、庄严的宗教氛围,也反映了古田人民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愿望追求。宫内的装饰题材主要以道家仙人、道经故事、各种神兽、仙境、法宝等为主,带有浓郁的道家神化色彩和强烈的宗教震撼力,从视觉心理上引导人们对仙界产生向往之情,进而强化了他们向道的信念;也有代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历史典故,如“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等,皆在宣扬“忠、义、气、节”等伦理美德,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积极作用;还有部分是动物、植物、民间器物等图案、符号装饰,利用谐音,通过假借,表达了世人美好的愿望,体现了古田淳朴的民风民俗。
2.工艺技法与传承古田的装饰工艺世代相传,图案设计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例如当地的祠庙顶棚装饰通常设计有藻井,象征广阔的天宇,其建造和装饰及其复杂。古田临水宫共有5口藻井,以古戏台覆莲藻井最为典型(图4)。藻井层次结构采用重复着直升——里拽出跳斜升的循环变化,隔层上升缩进的建造工艺,所有构件全部采用榫卯连接,层层叠叠,井然有序,繁而不乱,充满了节奏感。每一层都有内容丰富、寓意吉祥的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作品,从下到上依次为云水纹图案侧板、装饰小斗拱、垂花额枋、花卉、神兽主题8格雕花板,顶心象征太阳,正中央是一朵覆莲雕刻,代表着圣洁光明,古田民间还传说其有“避火”的.作用,带有强烈的民俗文化色彩,是集力学、美学、工艺为一体的艺术精品。
二、古田临水宫的建筑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具象形式,反映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因素对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古田临水宫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因子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建筑形态的成因。
(一)道教文化
古田临水宫是典型的道教庙宇建筑,它的基本形制、建筑特征、装饰艺术以及审美风貌都是由道教文化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通过建筑的形态具象化地传达着道教哲学思想、审美特征以及价值观念,从而体现出宗教庄严神秘的文化气息。临水宫地处偏远的山区,背山面水,山林清幽,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道教哲学,承载了道教远离尘俗、得道成仙的信仰追求。宫中随处可见的道家题材建筑装饰,共同营造出一个自然清净、超凡脱俗、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同时,临水宫作为一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道教文化载体,它又不能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谋求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好得吸引和教化信众,在建筑和装饰的表现形式上将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强调传统道德观,又迎合百姓心理愿望,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显示出道教文化“入世”的一面。
(二)乡土文化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血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形成了地域性的民间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乡土文化,同时构筑了以乡土文化为背景的建筑空间。乡土建筑既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深深地融入了当地资源、文脉和生活,是乡风、乡俗、乡情的物化与凝固。古田县地处闽东山区,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使之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无论四时节气、逢年过节,还是姑娘出嫁、成人礼仪、孩子出生等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千百年来这种朴素的民间习俗代代相传。尤其是陈靖姑信仰,承载着农耕社会中的许多生产习俗活动,形成了闽东地区一种影响广泛、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信仰。临水宫植根于这样土壤中,逐步形成了建筑、装饰等有形文化与神话、祭祀、民俗等无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百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礼制文化
《论语为政》中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作为弘扬礼制精神的祠庙建筑就是为了维护这种制度和道德人伦秩序所建造的,具有严格的等级性。至唐起,历朝历代对临水夫人陈靖姑的敕封多达数十次至多,陈靖姑也从民间神灵成为钦定神明、护国之神,其影响力非常大,尤其是清道光、咸丰两代皇帝敕封陈靖姑为“陈太后”“顺天圣母”之后,临水宫成为帝王的宫庙,在建筑礼制等级上达到空前的高度。为了突出高贵的地位,临水宫建筑形态参照中国唐代皇家宫殿建筑的风格、格局进行建造,高大威严、雍容华贵,并且大量采用龙的造型图案装饰,体现了皇家宫庙至高无上的气势。临水宫除供奉陈靖姑外,还供奉着林九娘、李三娘、杨太保等各路神仙,神仙等级和地位也是参照传统宗法等级制度进行划定,神祀所安排位置的非常讲究,对建筑整体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古田临水宫是闽东祠庙建筑文化的标志,是多种建筑与装饰艺术风格的综合性创造,是中国道教文化与地域性乡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一种祠庙建筑形态。古田临水宫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离不开闽东地域这块土壤,它是闽东乡土建筑历史的见证,凝聚了闽东乡土文化的精华,是当地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对临水宫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在它已然成为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文化遗产,我们要时刻抱着“尊重历史、留住历史、研究历史”的态度去珍惜对待它。
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8.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9.
[3]耿纪朋,郑小红.道教建筑——宫观祠庙的文化内涵考略[J].中华民居,2014(7):153.
[4]陈晶.古田县临水宫建筑群的设计思想与空间格局[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2):81-84.
[5]罗明,柳肃.湖南省文庙建筑装饰艺术探析[J].装饰,2012(4):137.
[6]李梦雷,李晓峰.社会学视域中的乡土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3(4):50.
[7]郭武.“‘出世’与‘入世’:道教的社会角色略论”[J].宗教学研究,2014(4):17.
[8]杨新磊,高贺胜.试论乡土建筑作为文化寻根的重要途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9-60.
[9]冷先平.黄陂大余湾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图形的文化资本属性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3):90-92.
日本插花艺术世界第一
找了一篇文章给你,可以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传统的哲学,凝聚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插花艺术的发展。插花不是一门简单的“手艺”,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艺术活动,它是一种文化,是人们世界观的艺术表达形式。中国的传统插花深受宗教、哲学、绘画艺术、民族审美与民俗等的影响,尤其深受哲学的影响。在不同的朝代,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这些哲学流派都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插花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插贮理念,形成不同艺术风格的插花。这些风格各异的插花又从侧面反应了哲学对插花的影响。1 汉魏六朝宗教花`初起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的寄托之外,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佛教插花。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借花`献佛”一词就源于此,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另外,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的同时,佛教插花也传入了中国。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经的讲授会堂上供花,主要有3种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银线穿各色珠子以及莲花瓣、花形剪纸等,于佛像出巡或佛经讲堂时散下,以助其盛。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记载佛像出巡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后秦的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亦有“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华(花)香而散其处”。`故而在佛画中多见飞天散花的形象,多源于此。皿花,是一种盆碗状的器皿内放置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花,是以宝瓶插上莲花,供养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宝瓶,象征光明、清净。在北魏时代的龙门石窟浮雕中,有一幅宾阳中洞的石浮雕画——《帝后礼佛图》,极为著名。此图表现北魏皇室成员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贵族妇女,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两边各衬一枝比主花低的莲雷、莲蓬,比例恰当,十分美观,表现了当时插花供佛的情形。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2 隋唐的院体花`在宫中流行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园艺技术的进步,为赏花、插花的广泛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思想界实行三教并尊,宗教哲学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佛教中的禅宗盛行,禅宗六祖慧能,主张以顿悟之法领悟佛家真理。他喜爱梅花,所过之处常插梅花作为标志。隐含着佛理之喻,对后世禅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卢愣迦绘的《六尊者图》中有缸插牡丹,为禅家花较早的图画记载。`在举世闻名的敦煌佛教壁画中,绘着人们去拜佛时多执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许多窟中绘有的手执托盘的飞天,凌空飞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写照。在《西游记》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就有手托宝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讲经法会上,也设有瓶花为装饰。一幅绘有唐代高僧玄奘讲经的《玄奘讲学图》上,绘有两`瓶莲花,花叶相称,成对装饰于讲经堂前,瓶中花`型对成,组织严谨,以正中一高枝为主,两边各配对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长生、成仙,多吟诵使人长寿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于《八十七神仙卷》中诸位神仙手持的盘花、瓶花更是丰富的插花艺术资料。哲学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时,隋唐时期,国家大一同,社会、政局较为稳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也影响着`艺术领域,雍容华贵`的气质、大气自由的精神贯穿于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唐代插花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涨力。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形式美。盛唐主导“势壮为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在花材的选取上,讲究雍容华贵的气质,主要以花形硕大的牡丹、芍药为主,此外,还经常选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剑兰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贵壮丽的风格为主,故此时期`的主要类型为宫体花,亦称院体花。宫体花,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宫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此花形体硕壮,色彩艳丽,花枝繁盛,结构严谨,装饰味浓,充满宫廷煊赫堂皇的气势,`庄严大方。此种花型要求衬托平衡,避免过疏过密,花枝长度约为花器高度加半径之和。3 宋元理念花、心象`花并蒂争辉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 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司马光《独乐园记》记述了他`迁居洛阳后,难与时人相同而独居独乐园读书游赏的`情趣。文中还记载了许多花卉,在其中独自逍遥“迁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总是`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讽时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元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中后期,极为注重吸收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也继承了宋代的绪统,尤其是花卉文化继承宋代之风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4 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竞相峥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萌芽的壮大,花卉商业生产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领域,明代的王守仁继承发扬了宋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朱`程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心学认为,“心外无`物,无外无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物”二合一,不可分离。虽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学说,但也表`现出当时的文士更注重于自我性灵的发展。将自我与宇宙万物结合起来,寄托着心性于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间,驾御着宇宙事物自由地`观照、思考自然与人生。诗人、花艺家袁宏道`便以此为依据,提倡在文章中抒发真形,不加矫饰。他的《瓶史》写及插花,构图、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纯真美,远离名利等污浊之物。这`些思潮,都继承了老庄的哲学,又有时代之特征。明清时期的陈腐礼教,森严的等级关系,腐败的朝政,都促使这种思潮出现,产生了抵御黑暗的力量。而严重的思想扼制,没有言论自由的大环境,又是不堪忍受的`,这更促使人们转向自然,更加爱花,以花为伴侣,抒发真情,隐逸于其间。如明代的高启《寻胡隐者》诗:“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有`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著名的《病梅馆》一文借用当时的人不爱自然之梅,偏爱病态的梅花,映射封建阶级严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选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枫等情趣木本,还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张谦德`、袁宏道、陈氵昊子等无不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出现了4种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以及象形花,贯穿于明清时期的插花艺术发展中,而这4种花型又不是相续发展,而是交错于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于明初,此类花型为院体花和理念花结合之产物。结构以中立型为骨干,花材有10余种,以瓶花为主,花器比例为二比一,有高大壮丽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场,不为祈福,主要讲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较为朴实,花材则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为主,借花明志抒情。`并注重陈设环境的衬托,使作品清雅脱俗。写景花,模仿盆景表现手法,描写赞美自然景观,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达到具备风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盘花为多。在色彩选择上,`多采用绿色、棕色系统之色彩,如`深绿、浅绿、棕色、黄色、白色等。写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与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盘、平盘、平板等,花材则可采用松、柏、杉`、柳、枫,或梅、竹、桃、梨、樱等树枝,以`及枯干、树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点缀,必能表达出山野景况,通过插花艺术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效果”,可以解说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怀,或狂热潇洒,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于花材与古董的自然结合,以干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泽为造型基础,进行设计布`置,根据时令、场所、个人爱好、时代特征`进行创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象,利用点、线、面、块的组合,予以技巧的运用。象形花名目繁多,应用极广,有的以花头编扎而成,有`的以常绿花、叶绑扎制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状有鸟、兽、鱼、虫、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菊花、月季、桂花、黄杨、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5 西南花艺培训学校小结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是伴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而发展的,传统哲学在得以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予插花艺术以新的指导思想,从而使插花艺术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汉魏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带来了莲花净土思想,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插花艺`术,中国开始了插花的漫长里程,此时期宗教花开始盛行;隋唐时期,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为插花的发展准备了思想准备,寺庙、宫廷竞相以插花`为乐,同时又由于隋唐国力昌盛、统一,在艺术上`注重壮势之美,因而大型的院体花流行于此,佛教和道教的插花也融入了这种时代精神在其中,花材的选取上也注重牡丹等花形较大的,花型也呈现`院体花的特征;宋元时期`,理学的发展为插花艺术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反映到插花艺术中就是虚实结合、俯仰呼应、高低有序、疏`密有致、顺应自然等插花原则的出现,加之`政局动荡,文人士流多避世,借花抒情,因而出现了理念花和心象花;明清时期,插花艺术得以更加的发展,许多插花理论的专业书籍出`现,心学的发展为`插花艺术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平台,新的宇宙观又促进了插花原则的发展,同时在时局的影响下,插花的花型多为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方式各个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导教师成绩,检查评阅成绩,答辩小组成绩3部分综合而来.1论文阶段须提交材料各个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论文档案袋,论文中期检查表,汇报表,论文成绩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2答辩委员会1)答辩工作在学院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2)答辩委员会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可聘请部分基础课教师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主持答辩工作,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最终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3)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包括秘书1名)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对文章还有没有其他要求,详情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