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华罗庚实验学校第一期梯队教师考核方案 学校自2006年10月起建立了全校青年教师梯级发展队伍,分别设置了第一、第二梯队(共86人)。在两年多的教育与教学实践中,许多梯队教师在行政管理、班级工作、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为促进梯队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学校将对教师在2006年10至2008年10月两年期间的工作绩效作全面考评,请各位教师认真参与考核,其考核结果将作为年度考核及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考核机构 考核领导小组 组 长:吕水庚 副组长:李 俊 张和忠潘建明 孟国伟 蒋守成 杨国庆 组 员:曹开华 王建平 邓珍华 季雅娜 张五芳 张 俊 李俊民耿春琴 一、考核对象 中小学第一、第二梯队教师。(见附件2) 二、考核内容 2006年10至2008年10月两年期间,在师德、教育、教学、科研、学习提高及指导青年教师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绩效。 梯队教师针对《2008华罗庚实验学校第一期梯队教师考核表》(见附件1)认真填写相关内容。 三、考核时间 2008年12月15日——2008年12月30日。 请所有参加考核的教师务必于2008年12月15日前填好《2008华罗庚实验学校第一期梯队教师考核表》,并按师德、教育、教学、科研、学习提高及指导青年教师的.顺序提供材料复印件(装订成册)。其中—— 1、公开课、示范课提供学校及教研部门的正式活动通知; 2、论文及其他获奖证书为金坛市二等奖以上; 3、发表论文提供论文封面、目录、原文复印件; 3、本人主持的课题已结题的,只需提供结题鉴定书; 4、本人申报的课题刚刚立项的,提供立项证明材料; 5、参与他人课题的,应有该课题组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以上材料全部于2008年12月15日前上交到行政办公室邓珍华主任处。 四、考核程序 1、材料审核 学校考核领导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及材料,对照评分标准逐项审核确定最终得分。 2、满意度测评 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该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满意度测评。 3、课堂考核 12月下旬对梯队成员进行分组课堂考核。 4、等级拟定 校考核领导小组及教科室将依据以上各项考核得分,综合学校各部门意见进行综合考评,并根据考核总分设置等级。初步拟定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奖和合格奖两类;其中优秀奖占被考核总人数的20%。 另外,凡梯队成员已取得“名教师”或“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称号的,可免于考核。 2009年1月将初评名单上网公示。 华罗庚实验学校 教 科 室 2008年12月2日附件1: 2008年华罗庚实验学校第一期梯队教师考核表 (2006年~2008年)姓 名 队 别 第 梯队 学 科 2008年华罗庚实验学校第一期梯队教师考核表(一)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学 部 工作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称号授予 时间 政治面貌 党政职务 任教学段及学科 周课时数 师德及取得荣誉 政治思想、师德表现 主要荣誉 教育工作 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 教育管理工作 教学工作 教学质量 市级公开课、示范课 市级专题学术讲座 教科研 工作 发表或获奖论文 课题研究及成果 学习提高 参加继续教育及培训 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 指导培养青年教师 2008年华罗庚实验学校第一期梯队教师考核表(二) 2006—2008两年来个人成长情况(含德、能、勤、绩等方面,字数不超过500字):被考核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校 综合 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附件2:第一期第一、二梯队教师名单(共86人) 一、第一梯队教师候选人名单(共29人): (一)初中部共12人 1、语文组:张五芳、于雯玉。 2、数学组:吴粉连、谢丽。 3、英语组:季雅娜、韩志芳。 4、物理组:仇泽民。 5、化学组:李卫珍。 6、政治组:曹益群。 7、历史组:李英俊。 8、信息技术组:王 华。 9、体育组:倪海青。 (二)小学部共人(17人) 1、语文组:毛海鹰、俞惠珍、钱旭燕、吴建强、李俊民。 2、数学组:居云慧、高 萍、高友忠、王建平。 3、语组:移 建、钱荷琴。 4、组:张 俊。 5、乐组:靳红娟、龚爱武。 6、育组:窦美婷。 7、术组:陈薇茵。 8、信息技术组:王 叶。 二、第二梯队教师名单(共57人): (一)初中部共17人 1、语文组:李小伟、沈芸霞。 2、数学组:赵敏、丁益谦、闵红霞。 3、英语组:孙静芳、贺红霞、郑玉贵、张蔚莹。 4、物理组:顾雪松。 5、化学组:唐辉、张锁保、韦艳蓉。 6、政治组:潘俊英。 7、历史组:潘春花。 8、生物组:汤晓梅。 9、体育组:练宏俊。 (二)小学部共40人 1、语文组:张国琴、臧雪飞、尹钰俊、陈 艳、虞 芸、汪 芳、费海燕、史建英、张敏敏、冯立生、耿春琴、张春明、孙建新、高 飞、刘 飞、钱新民、贺勤方、丁仙霞、周红勤。 2、数学组:王益琴、陈爱珍、王 霞、李 霞、仇钰、赵建华、李 逸、许云平、王子华、高云芳、彭燕梅。 3、英语组:洪永秀、邓黎莉、王丹凤、刘湘云。 4、科学组:李 俊。 5、音乐组:曹 华。 6、体育组:李益平、欧阳红珍。 7、美术组:吴保乾。 8、信息技术组:冯 君。
Xiaoqiang Zhang, Pingzhi Fan, Zhongliang Zhu, “A New Anomaly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wo-Hierarchy HMM”, PDCAT03,Chengdu,2003(EI Index) 2. Xiaoqiang Zhang, Zhongliang Zhu“Combining HMM and Neural Network to recognize novel intrusion”,ICMLC2004,Shanghai,2004(EI Index)3. 张小强,朱中梁,范平志,“基于系统呼叫和网络数据包的两层入侵检测系统”,计算机工程,2005 (EI Index)4. Mingxing He, Pingzhi Fan, Xiaoqiang Zhang,”K-party shared RSA key generation”,电子信息学报,2003.1(英文版)5. Xiaoqiang Zhang, Zhongliang Zhu,Pingzhi Fan. “Intrusion Detection Using Cross-Correlation of System Call Sequences”, ICTAI05, Hong Kong, November 2005(SCI, 9025859)6. 张小强,朱中梁,范平志,“基于SVM和序列互相关特性的入侵检测研究”,全国博士论坛,北京,2005年7月7. 张小强,朱中梁,范平志,“基于序列互相关特性和SVM的入侵检测研究”,铁道学报, Vol.29, No.3, 2007,68. 张小强,朱中梁,范平志,“基于T检测和SVM的入侵侵检测研究”,铁道学报, Vol.29, No.6, 2007,129. Xiaoqiang Zhang, Zhongliang Zhu,Pingzhi Fan. “Intrusion Detection Based on the Second-stochastic Model”, Journal of Electronics,June 200710.Xiaoqiang Zhang, Pengyan, “Design of the Integrated Security Defending System for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CCLTP2008, October 2008, Chengdu(EI待收录)11.Xiaoqiang Zhang, Yan Peng, “Anti-collis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passive RFID tag”, ICCLTP 2008, October 2008, Chengdu (EI待收录)12.张小强,高速移动环境下多目标RFID信息获取的关键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动态 2008.313.张小强,彭燕,物流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2008四川省高教学术年会,2008.1014.张小强,RFID的自适应二进制搜索算法研究,2008海峡两岸物流学术年会15. Yihaiyang,YeHuaizheng, Zhangxiaoqiang,Risk Management Models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With Segregated Option Contract,ICCLTP2008, ASCE16.Xuling, Yangqing,Zhangxiaoqiang,Research On Hybrid Simulation of Production Logistics Equipment Based on Industrial control Network,ICCLTP2008, ASCE17.肖筠,张小强,基于RFID的快递物流配送系统设计,《经营管理者》2008年10月第10期 18.付江月,张小强,区域物流中心自动配送流程设计,《中国储运》2008年12月
南昌二中彭燕老师在哪补课?南昌二中彭燕老师没有在哪儿补课。因为在职老师有偿给学生补课是违法的,会被开除公职的。违法教师法。请尊重正确答案。
南昌二中彭燕老师在苏圃路补课,彭燕是高级教师,南昌市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南昌市劳模。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5年,善于归纳总结,能够根据高考的形式变化和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并结合本校学生素质特点,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与提高,效果显著。目前,江西师大附中、南昌二中、南昌三中和南昌大学附中等多所省级重点中学,已有80多位名师明确加入“江南名师团”。昨日,南昌一中、南昌十中等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领导和老师们也表示要加入这一活动,与报社一起,各尽其能,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最好的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尽一份力。为更好地展现“江南名师团”的名师风采和形象,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身边的名师,本报将陆续分批刊登加入活动的名师照片、简介等资料,今日首批刊登的是23位名师资料,他们都是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是我省甚至全国教育界的教学能手,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们都总结出了自己的“独门”教育心得,平日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爱戴。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校园文化的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坚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富有医学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以甘肃医学院为背景,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是学校产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隐形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引导、规范、调节、熏陶、教化等文化功能[1]。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毕业后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性。
当前,在高校间竞争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特点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课题。
1、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困境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关注并重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不足,梳理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校园文化认识有偏差。许多医学院校投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这种重物质轻内涵培育的校园建设模式,势必导致大学文化的魅力和个性文化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2]。
二是特色文化缺失。如今,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但真正有内涵、有意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比较突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活动忽视了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校园文化中隐含的医学精神,脱离了医学院校主流文化,导致校园文化无个性、无特色。
三是忽视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上,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20世纪初,梁思成曾在《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3]。在当前医学院校这种育人模式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越来越高,但人文修养严重缺失。据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医学人文教育缺失[4]。因此,作为医学生,仅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过硬的人文素质。
2、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以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服务目标。为此,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自身条件、着眼学校未来发展前景,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依据这一特殊要求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同时,学校要完善管理机制,建设项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广大教师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双向互动模式,最终实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以甘肃医学院为例,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立足陇东,面向甘肃,辐射周边,服务西部”的`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为西部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围绕这一目标,制订了以护理和检验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做强特色专业的同时,促进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甘肃地方输送大批优秀医护人才。
2.2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实践,在大学校园中,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创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医学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秉承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建设核心,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时代精神,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责任与使命,真正树立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甘肃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挖掘皇甫谧文化资源,建立了皇甫谧研究院,加强对皇甫谧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弘扬皇甫谧精神,将皇甫谧仁爱救人、安贫乐道、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结合时代特点,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师生员工对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由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并将皇甫谧文化精神融入校训、校歌、校徽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种优势资源的融合,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医学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对高校人文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要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科学素养是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必备品质,医学院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借助挑战杯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等,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增强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其次,活动载体应注重多元化与创新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今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高校通过校园网开办网上论坛、网上心理诊所、科技交流、艺术探讨等各种活动,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现自我价值,进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活动载体的管理和建设,把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媒体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医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推进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形成,为国家医学事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甘肃医学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凝炼特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以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皇甫谧论坛、皇甫谧针灸学术交流会、崆峒养生文化讲座等活动;同时通过电子屏幕、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周末放映古代医学经典相关电影等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促进医学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2.4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必须让校园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相融合。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点,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使校园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品牌,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学校办学软实力。
甘肃医学院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把皇甫谧文化和崆峒文化作为本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学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加强针灸医学和崆峒养生学的研究,大力发展针灸特色专业。学校还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皇甫谧文化园,组织学生深入崆峒山进行药物采集、药物价值研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将地方传统文化精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2.5以医学专业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5]医学院校应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针对医学院校实际,结合专业特色,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发挥专业优势。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义务支教,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人格。甘肃医学院紧密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不断拓宽实践渠道,如口腔协会、针灸按摩协会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走进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或在校园内为师生义务献爱心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砺,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和才干,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境界,最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专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高超的医学技能,更要加强其文化素养的培养。特色校园文化对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深刻挖掘与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便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夏宝慧.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构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67—68。
[3]李妍妍。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30):270—271。
[4]李霞。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2,12(4):291—294。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蒉
生物医学工程是个交叉学科,与生物工程密切相关,其主要特点是将工程学的方法应用到医学领域中。它将工程技术与医学相结合以提高医疗水平,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料以及提高健康个体的生活质量。研发是生物医学工程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它覆盖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生物信息学、医学图像、图像处理、生理信号处理、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系统分析、三维建模等等。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实例有生物兼容的假体(prosthesis)、医疗器械、诊断设备、MRI 和 EEG 这样的成像设备以及医用药品。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它有一个分支是生物信息方面主要攻读生物和化学.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现代医药产业的两大支柱,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各国、各组织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定义和圈定的范围很不统一,提供,甚至不同人的观点也常常大相径庭。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应用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整个人体系统多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和系统技术的总称。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以1984年为例,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美国科学院估计,到2000年其产值预计可达400~1000亿美元。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其前身可追溯到1977年在国内率先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以后相继建成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系所依托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以及引领当今国际未来的前沿学科,旨在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生物医学上的检测、诊断、治疗、管理等问题以及深入探索生命系统的各种运动机理及其规律性。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新一轮的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术声誉位列全国首位,与此同时,该学科自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2007年又再次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新近隶属该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被列入浙江大学首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国内生物医院临床机构中国已经把儿童健康和成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所以,生物医学的“绿色--微创--非侵害性”首先应用于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的儿童医院,比如北京儿童医院等国内知名的专业研究儿童疑难杂症的医学机构已经全面引进生物医学技术,改变了使用药物通过 肝、肾排泄从而增加肝、肾功能的损害,部分治疗中的兴奋剂、抗精神类处方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的伤害,使“绿色医疗”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国内部分知名儿童医院的生物医学临床应用,表明我国的儿童的健康保护事业和儿童疑难病的治疗已经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 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2.掌握信号检测和信号处理及分析的基本理论;3.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知识;4.具有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6.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7.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动态;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 生物电子与神经系统的工程· 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 生物材料· 生物力学和生物转运· 生物医疗仪器、传感器、人工器官和纳米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成像、图像处理及可视化· 生物医学建模· 临床工程、耐磨和实时健康监测系统· 基因工程· 基因组学· 医学生物化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 纳米生物分析· 核磁共振/ CT /心电技术和电磁场仿真· 生理信号处理· 蛋白质组学· 医学工程中的软件、工具和应用· 结构药物设计 主编李孟森 教授 北京大学 (Prof. Mengsen Li, Peking University)编委会董健 教授 复旦大学 (Prof. Jian Dong, Fudan University)范代娣 教授 西北大学 (Prof. Daidi Fan, Northwest Universty)官家发 教授 中国科学院 (Prof. Jiafa Gu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洪葵 教授 武汉大学 (Prof. Kui Hong, Wuhan University)胡火珍 教授 四川大学 (Prof. Huozhen Hu, Sichuan University)梁淑芳 教授 四川大学 (Prof. Shufang Liang, Sichuan University)刘鹏 教授 兰州大学 (Prof. Peng Liu, Lanzhou University)任宇红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Prof. Yuhong Re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孙建国 工程师 美国Tufts大学 (Dr. Jianguo Sun, Tufts Universtiy)唐惠儒 教授 中国科学院 (Prof. Huiru T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王金福 教授 浙江大学 (Prof. Jinfu Wang, Zhejiang University)王久存 副教授 复旦大学 (Dr. Jiucun Wang, Fudan University)尤学一 教授 天津大学 (Prof. Xueyi You, Tianjin University)俞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Dr. Qiang Y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张俊波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Prof. Junbo Zh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张建中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Dr. Jianzhong Zhang,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张健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Prof. Jian Zh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彭勇 教授 中国燕山大学 (Prof. Yong Peng, Yanshan University) 《生物医学》期刊论文被以下收据库收录:维普万方读秀学术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UNICAT)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图书馆Academic Journals Database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Google ScholarIndex CopernicusJournalseekNewJourNYULibrariesSJSUScirusSHERPA/ROMEOTrueserialsUlrichswebWorldwide ScienceWashingtonWorldCat 1. PGRMC1蛋白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The Function of PRGMC1 and Its Role in Tumorgenesis and Tumor Development马 雯,夏祥颖,梁淑芳DOI:10.12677/HJBM.2013.320022. D-丝氨酸与丝氨酸消旋酶D-Serine and Serine Racemase冯延琼,肖虹,石亚伟DOI:10.12677/HJBM.2013.32003
20 世纪70 年代末童坦君教授揭示生物体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质,此物质对癌细胞有具有杀伤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20 世纪90 年代初,他在肽类生长因子信号传递方面提出了生长因子干预原癌基因转录因子及DNA 甲基化的设想,所领导的研究组率先揭示表皮生长因子(EGF)具有降低某些原癌基因甲基化,促进染色质蛋白激酶活性,使某些原癌基因特异结合蛋白增多等作用,并对影响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童坦君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不仅揭示p16 基因在细胞衰老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延缓衰老研究提供了基因模型,为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调节人类某些细胞的寿命提供了新依据。他们还在寻找衰老相关新基因、深入研究细胞其他重要衰老相关基因、信号传递通路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创新性工作,克隆出延缓衰老的RDL 与加速衰老的TOM1 两种细胞衰老相关新基因,发现在细胞衰老相关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p21 可促进p16 表达,这一促进作用是通过转录因子Sp1 引起的。此外,RDL 和TOM1 有可能是通过p16 影响细胞衰老的。 童坦君教授发表论文约200 篇,国际SCI 收录论文约40 篇1童坦君、张宗玉,医学老年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第一版),2008(第二版)。2童坦君、李刚,生物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2009(第二版)。3张宗玉、童坦君,健健康康活百岁 有滋有味过百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张乃蘅、童坦君,医学分子生物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童坦君、张宗玉,衰老机制及其学说,生理科学进展,2007,38(1):14~18。6童坦君、张宗玉,衰老分子生物学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华老年医学杂 志,2000,19(3):167~169。7童坦君、张宗玉,端粒酶的医学应用前景与局限性,中华医学杂志,2000,80(3):170~ 171。8童坦君、张宗玉,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杂志,1999,79(2):158~160 。9张宗玉、童坦君,衰老与长寿的分子机理,香港老年学报,1997,11(1):30~37。10张宗玉、范新青、童坦君,中国人外周血白细胞端区长度随增龄缩短,生物化学杂 志,1997,13(5):605~607。11张宗玉、范新青、童坦君,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端区长度的代龄变化,生物化学杂志 ,1997,13(1):43~45。12童坦君、蔡家新,表皮生长因子对辐射转化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科学 通报,1995,40(12):1140~1143。13蔡家新、童坦君,表皮生长因子对p34cdc2激酶活性的影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 报,1994,26(4):423~426。14彭勇、童坦君、张昌颍,表皮生长因子对DNA甲基化影响的研究,中国科学 (B辑),1993 ,23(3):291~296。15彭勇、童坦君、张昌颍,表皮生长因子与正常细胞和恶性转化细胞核的结合,生物化学与 生物物理学报,1993,25(3):255~261。16彭勇、童坦君,成纤维细胞表皮生长因子的胞吞和向细胞核转移研究,实验生物学 报,1993,26(3):179~86。17童坦君、卢静轩,医学分子生物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华医学杂志,1992,72(11):643 ~646。18郑元盛、童坦君,表皮生长因子对neu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实验生物学报,1992,25 (4):413~416。19黄平、石星源、 童坦君,小鼠成纤维细胞的辐射转化对染色质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生 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0,22(5):483~486。20童坦君、杨世欣、孙诠、吴平、张昌颍,小鼠血清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蛋白的研究,科学通 报,1984,29(11):26~29。 21童坦君、孙诠、杨世欣、吴平、张昌颍,患癌小鼠血清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蛋白的研究,中 华医学杂志,1984,64(5):291~293。22周爱儒、童坦君、陈明,体液抑癌活性的专一性,中国科学(B辑),1980,(10):1011~ 1016。23童坦君、陈明,体液的抑癌活性,中国科学,1978,(6):694~702。24童坦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科学通报,1975,(4):162~172。25童坦君、刘思职,肝癌大鼠的氨解毒及解毒机制的初步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 报,1965,5:618~627。26Tian F,Tong TJ,Zhang Z.Y.,McNuttA,Liu XWAge-Dependent Down-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 in SAM-P/8 Mouse Brain and Its Effect on Brain,Rejuvenation Research,2009,12 (3):209~21527Zhao L,Zhang ZY,Tong TJ,Expression of the Leo1-like Domain of Replicative Senescence Down-regulated Leo1-like (RDL) Protein Promotes Senescence of 2BS Fibroblasts,FASEB Journal,2005,19(6):521~53228Guo SZ,Zhang ZY,Tong TJ,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s in Human Fibroblasts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2004,298 (2):465~47229Li SP,Zhang ZY,Tong TJ,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Inhibitor,LY294002,Induced Senescence-like Changes in Human Diploid Fibroblasts,Chinese Medical Journal(English Ed),2003,116 (6):901~90530Ma H,Zhang ZY,Tong TJ,The Effec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o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Fibroblasts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Animal,2002,38(8):481~48631Duan J.M.,Zhang ZY,Tong T.J,Senescence Delay of Human Diploid Fibroblast Induced by Anti-sense P16(INK4a) Expression,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1,276 (51):48325~4833132Jiang K,Qin Y.,Tong TJ,The Decline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Responsiveness to EGF by Down-regulation of C-erbB-2 Expressio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9,9 (4):273~27833Liu Y,Tong TJ,The Growth-inhibiting Epidermal Pentapeptide,PyroGlu- Glu-Asp-Ser-GlyOH,Inhibits Growth and Alters Gene Expression in Non- transformed NC3H10 and Transformed TC3H10 Fibroblasts,Oncology Reports,1999,6 (2):445~44934Li LY,Chen MH,Tong TJ,Huang HY,The Molecular Basis of Chinese Herbs (Astragali and Angelica) on Increasing Serum Albumin Synthesis in Nephrotic Rats,Nephrology,1998,4 (5-6):373~37835Mao ZB,Zhang ZY,Tong TJ,Induction of c-fos/c-myc Expression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Decreases with Alteration of Their Gene Binding Proteins in Senescent Fibroblasts,Chinese Medical Journal (English Ed),1997,110 (10):755~759 36Li JH,Zhang ZY,Tong TJ,The Proliferative Response and Antioncogene Expression in Old 2bs Cells after Growth-factor Stimulation,Mechanisms of Ageing & Development,1995,80 (1):25~3437Yu LM,Zhong J,Tong T.J,64DP in the Nucleus of Human Hepatocyte,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English Ed),1991,3(3):1~538Chen JH,Tong TJ,ZhangL,Rapid Enhancement of “MIP” 26Kda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by RF-36 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Lens Cells,Lens & Eye Toxicity Research,1991,8(4):469~48739Chen JH,Shen DF,Tong TJ,Zhang LB,Liu HL,The Pleiotropic Roles of RF-36 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DNA Topology and Receptor Response in Crystallin Gene Expression,In Papas,TS (Ed)Advance in Applied Biotechnology,Series Vol7Greek:Gulf Publishing Co,1989:107~12140Yang SX,Tong TJ,Wang H,Chang CY,Ye XS,Chen DX,DNA- binding Protein in the Erythrocyte of Mice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Berghei and Plasmodium Yoelii,Kexue Tongb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English Ed),1987,32(23):1654~165541Tong TJ,Yang SX,Sun Q.,Wu P,Zhang CY,DNA-Binding Protein in the Serum of Mice,Kexue Tongb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5,(3):388~39042Tong TJ,Chen M,Cancer-suppressive Activity of Biological- Fluids,Scientia Sinica (Science in China,English Ed),1979,22 (7):835~843
论文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如何编辑论文页码的方法,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如何编辑论文页码 一、 在菜单栏选择插入,进入页脚选项,在弹出的窗口点击编辑页脚 二、接着在菜单栏会出现设计这一选项,点击页码,在弹出的窗口选择页面底端,然后出现底端各种样式,一般选择居中的页码也就是选择普通数字2 三、点击普通数字2选项 四、有时我们的毕业论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页码,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数字,这时就需要在页码选项点击设置页码格式选项 五、在页码格式窗口,选择编号格式,起始页码,点击确定. 六、最后在页脚就出现数字 关于创业的论文范文 创业环境三问 摘 要: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保障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重要,创业环境是进行创业活动所必不能少的元素,而如何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则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尤其在城市商业发展过程,城市商业圈聚集很多创业主体,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环境。但是,创业环境并未从理论上实现突破。因此,文章旨在从理念、实践、检验三个层面对创业环境的重要性、可行性、科学性等方面提出疑问,阐明作者的思考和疑虑。但作者并未就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出任何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创业环境建设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实践。 关键词:创业环境;理念;实践;检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创新机制。”支持创业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一直广受关注。就目前来看,作为创业的基础和激发因素的创业环境,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地区对于创业环境的理念理解还未统一,因为在实践中就显得凌乱和分散,对创业环境的解释也往往苍白无力,因此容易产生以下三点疑问。值得说明的是,本文着重提出关于创业环境的三个问题,但并未立即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而是期望通过这三个疑问引起社会对创业环境的关注。 一、理念:创业环境的价值 创业活动对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创业的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其中,创业环境是影响创业的要素之一,对创业活动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其对于创业的价值如何确定?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沈超红在总结国外创业环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对创业者和政府管理部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沈教授给出的是一个框架性的概念,到底创业环境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判断其重要程度?仍值得我们探索。 一般来说,创业活动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主要指的创业时机,包括经济形势、市场变化等;“地利”则是包括就业环境在内的创业资源;“人和”主要是指创业者特质以及创业团队等。诚然,这三项需要配合,缺一不可。但在实证上,三者对创业成功的贡献大小应该有一个具体比值。就创业环境而言,如果它对创业贡献率过低,我们似乎无需过多关注,相反,则需要努力去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在判断创业环境的重要程度时,我们应该选择哪些变量呢?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现实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存在差异,影响创业环境的因素也是有区别的,因此是否需要分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从而确定某些相对固定的衡量指标来作为普遍适用的判断标准?当然,除了地区差别外,是否还要考虑同一地区内,不同行业对于创业环境的不同要求,甚至不同创业者之对创业环境的不同适应力? 此外,考察创业环境是否还应将创业环境与其他主题相联系?比如创业环境是否有利于改善商业环境、就业环境、人文环境、人才环境、教育环境、自然环境等。 二、实践:创业环境的构建 假设我们都认可创业环境的价值,且亦需要我们构建的时候,就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是应该构建什么?第二是由谁构建,怎么构建?对于“构建什么”,基于对创业环境的不同理解而有不同的内容。Devi R.Gnyawali和Daniel S.Fogel将创业环境定义为:创业者在进行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一般包括了创业文化、创业服务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等环境要素;学者张玉利、陈立新则认为创业环境是在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一方面指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另一方面则指获取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从实务来看,杭州市提出“和谐创业”的理念,始终结合“环境立市”的战略,在构建创业环境过程中,重点涉及以下领域,包括硬件、体制、法治、政策、政务、人文、人居、治安、生态等各种综合因素,为在杭创业的人才提供方便、指导和帮助。可见,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构建创业环境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对城市商业而言,应该如何因地制宜,来构建创业环境?在营造创业环境过程中,如何契合商业自身发展逻辑和城市发展的要求,有目标地实现多赢?商业主体又如何才能在城市商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商业自身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包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至于“怎么构建”,一般需要作为创业主体的企业和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共同作用,而对于“由谁构建”则需明确哪方起主要推动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当地的生活方式、人文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于此,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活跃的苏南和温州,形成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苏南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推动力大、作用强;而“温州模式”则拥有强大的民间推动力,经济自发性强。同样的,在创业环境的构建主体上也应遵循同样的趋势。从台州的发展实际看,我们该如何找到适合自我特色的发展路径,政府主导为主,还是民间推动为主,抑或两者协调推进呢? 三、检验:创业环境的评价 不管创业环境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政府等外力助推下而形成,一旦成型都存在一个如何评价的问题。评价既是对创业环境价值及其程度的判断,也是对实践成果的一个检验,有助于提高认识,丰富实践,同样有助于企业和政府决策,降低社会成本。 现阶段,国内学者所应用的创业环境评价模式基本上都采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提出的模型。GEM是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旨在研究全球创业活动态势和变化,发掘国家创业活动的驱动力、创业与经济互动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评估国家的创业政策。GEM模型中的创业环境包括了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市场开放程度/进入障碍、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国内学者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虽根据实际研究需要,不断增加二级指标或者三级指标,但是中国创业环境与国外的相比毕竟存有很大差异,国外创业环境评价模式的直接适用性有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按照一定的原则去选择应用适合我国实际的评价模型?而且创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动态性,如何消弭这项变量的影响,从而对创业环境进行更系统考量,以增强评价模式的可操作性?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淮南子・说山训》)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则兴办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又繁荣经济、带动就业,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打造良好创业环境在于明晰理念,坚定实践、不断检验。如此,才能一步步解答所有疑问。 [参考文献] [1]沈超红、彭巍.国外创业环境研究内容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李君、陈寒松.我国创业环境研究的文献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6). (作者单位: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浙江 台州 318000) 看了“如何编辑论文页码_论文页码如何编辑”的人还看: 1. word论文页码如何编辑 2. word中怎么编辑页码的两种方法 3. 论文怎么编辑页码 4. word的论文如何设置不同页码排版 5. 毕业论文的页码如何设置页码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妇产科护理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妇产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因素,完善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的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护理。结果:100例产妇住院期间未发生医疗事故,产后均顺利出院。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改进管理方法,减少妇产科的护理纠纷。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预防措施
护理纠纷是医患纠纷的一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递增,医患关系日益紧张[1]。妇产科工作风险大、强度高、事故率高,是护理纠纷发生率高。现对我院妇产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妇产科接诊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28.5岁。
1.2方法
抽取100例产妇病例,查阅相关记录,结合妇产科临床护理经验,对100例产妇中,存在的各类护理风险与处理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预防风险与有效护理的方法。
2常见风险的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因素
2.1.1医护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随着社会舆论对医患纠纷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患者的维权意识得到提高。有的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律知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当遇到护患纠纷时,不懂得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职业行为。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不注意言语的准确性。主要书写字迹不清,随意涂改护理记录内容,与医师病情记录相矛盾,有的护理人员在公众场合谈论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或失误,使之成为患者投诉和争议的来源。
2.1.2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妇产科是对护理技术要求较高、风险较大的科室,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护理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导致护理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体力严重透支,身心俱疲。很多护理人员都容易产生不耐烦、急躁、激动等情绪。有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给患者以冷漠、生疏的感觉,另外,产妇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期望较高,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较为敏感,言语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不满情绪,难免会出现护患纠纷。
2.1.3护理人员业务技术不熟练。护理技术差错主要表现在技术不熟练、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工作责任心不强、产程观察不细致等。有的新进护士缺乏应急经验,面对产后大出血、休克、昏迷等特殊情况时,缺乏心里准备,手足无措。有的护理人员对新购的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这使得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产生疑惑,为护患纠纷埋下了隐患。
2.2医院管理因素
妇产科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下降。有较多文献报道,患者对医疗费用的不满,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2.3患者因素
生存竞争日益加剧,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患者存在的医疗风险也随之上升,极易出现妊高症、早产、巨大儿或合并其他病症[2]。另外,因独生子女政策导致部分患者过度紧张,容易情绪不安引发各种意外。部分患者家属对分娩存在错误认知,对分娩及产妇护理知识所知甚少,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任何异常情况便惊恐不已。
3预付及处理对策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应尽快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维护正当权利。增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应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做到对患者有爱心、有真心、有耐心,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和产妇。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能,消除交流隐患。在护理工作中,每个护士都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通过有效的沟通给患者更多的关爱,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何丽贞,孔碧华,梁焕棠,等.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预防[J].现代医院,2011,11(7):117-118.
[2]琚金梅,刘华莉,唐会枚,等.探讨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及人性化管理的实用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409-41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n=80)与对照组(n=8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服务规范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工作中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成本,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妇产科;疗效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护理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人们对妇产科护理服务更加重视,对妇产科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期望[1]。健康教育是实施人性化、优质高效、整体护理的一个主要单元[2]。在妇产科开展健康教育可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促进产妇更好地生产及尽快康复,提升妇产科整体护理的质量。2014年2月至10月我们对我院收治的产妇80例开展健康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60例,年龄在22~36岁,平均年龄为(28.4±2.5)岁;初产妇108例,经产妇52例;孕周29~42周,平均孕周(38.4±2.5)周;顺产86例,剖宫产74例。入选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
1.2.1妊娠期健康教育向孕产妇精心开辟孕妇课堂,运用图文并茂的讲座与个别访谈、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电话指导等形式向孕产妇传授妊娠期保健知识,并关注妊娠期孕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认真指导其开展营养和保健教育,并让其了解正常分娩及剖宫产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而引导她们学会科学地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向孕产妇介绍进行胎教的价值,告知其间接及直接的胎教方法,使孕产妇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胎教,进而促进胎儿能够更好地生长及发育。向孕产妇介绍在孕期期间适量运动的意义、运动的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让她们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从而促进母婴健康[3]。告知孕产妇开展产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频率等。指导孕产妇学会自数胎动的方法,让孕产妇能够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情况,并引导其定期到医院接受胎盘功能及成熟度检查等。
1.2.2分娩期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孕产妇认真介绍分娩的生理过程,分娩可能会出现的不适症状,并向传授相应的技巧与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临产妇和已分娩的产妇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待产妇增加分娩的信心及自控感。让产妇尽快熟悉环境、及规章制度。加强产前健康教育,认真指导孕产妇学会掌握自我监护母胎的方法[4];加强产妇的产前心理护理工作,在心理上给予安慰,消除恐惧感。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可安排责任护士进行陪伴,并实施“一对一”的产时健康指导教育,指导她们学会如何降低宫缩造成的痛苦。护理人员在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要及时向产妇沟通产程进展的情况,帮助增强分娩的信心,促进产妇顺利分娩。
1.2.3产褥期的健康教育产妇分娩后,护士要对分娩完的产妇的身体及心理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制订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产妇身心状况较佳及产后的24h之内,指导安排科学合理的饮食,以促进产妇的体力能够尽快恢复,帮助产妇促进乳汁分泌,确保母乳喂养能够顺利进行。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向产妇介绍母乳喂养的意义及作用,并指导产妇准确掌握喂奶的姿势,做到“早吸吮、早接触、早开奶”[5],并引导产妇掌握有效吸吮特征及意义,进而提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6]。加强新生儿的健康护理:护理人员要认真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学会密切关注及观察新生儿哭声与大小便,并使得产妇学会新生儿脐部护理措施,讲解新生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还可以向产妇介绍婴儿抚触、婴儿游泳等科学有益的育儿方法。给予必要的性生活与计划生育方面的指导,并且告知产妇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节育环的放置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妇产科护理工作质量;运用本院制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与服务规范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8.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孕产妇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指标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规范、沟通能力、服务规范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是要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让孕产妇在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等层面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进而让孕产妇可以在最优的状态下顺利分娩[7-9]。为此,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素养及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尽量让自身掌握更多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妇产科诊疗工作水平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让孕产妇能够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面对怀孕及分娩的整个过程。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母婴健康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会改善产妇的自我防护意识。本研究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孕产妇的认知水平,提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降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规范临床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等[10-12]。综上所述,向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介绍健康教育的价值,使产妇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让孕产妇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间得到较好的健康指导、正确的饮食指导、心理支持干预,则能保证母婴健康,促进妇产科护理工作水平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曾伙梅,陆红艳,陈勉.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妇科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3):134-136.
[2]燕继华.健康教育在疗养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1(4):67-69.
[3]顾春怡,张铮,朱新丽,等.孕晚期干预支持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69-571.
[4]李加平,高茜,沈芳,等.健康教育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28):2680-2681.
[5]李敏.优质护理在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92-193.
[6]夏青,孙娟.专业技能指导表在剖宫产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0):921-922.
[7]齐朝晖."家庭式"健康教育对孕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7):1081.
[8]孙明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2(33):3108-3109.
[9]雷春梅,李雪兰,魏斌.对HDP产妇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4):588-590.
[10]宋晓月,王志阳,俞晓梅,等.河南省城乡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全科护理,2014,12(30):2865-2866.
[11]杨玉芬.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33):7037.
攻略吧,一楼的全了。。。反正好玩。。。
2002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SCI论文27篇、SSCI论文2篇),国际期刊收录英文论文摘要10篇(SSCI期刊收录),中文论文115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篇。获得两项省部级人民政府等级奖励;出版专著、教材(含章节)10种。 (1) 陈安涛,李红,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李富洪,杨东. 分段设计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35(3):275~283(通讯作者)(2) 陈安涛, 李红, 邱江, 罗跃嘉. 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电生理证据. 科学通报. 2006, 51(11):1281~1286(通讯作者)(3) 陈安涛,张庆林,王乃弋,邱江,李红,王秀芳,李小晶. 分类活动中的认知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1):1388~1394(通讯作者)(4) 何媛媛,袁加锦,伍泽莲,李红. 正性情绪刺激效价强度的变化对外倾个体注意的调制作用.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5) 马晓清,冯廷勇,李宇,李红. 抑制控制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6) 李富洪,孙弘进,李红,曹碧华,邬德利.几何模块论的局限性——来自梯形实验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 40(2):175~183(通讯作者)(7) 吴文婕,张莉,冯廷勇,李红.热执行功能对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8, 40(3):319~326(通讯作者)(8) 张婷婷,李红,龙长权,冯廷勇,陈安涛,李富洪,王秀芳. 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 心理学报, 2007,39(4):400~410(通讯作者)(9) 陈安涛, 王乃弋, 李红, 刘强, 冯廷勇. 类别归纳的时间过程和源定位. 心理学报, 2006, 38(6):815-823(通讯作者)(10)冯廷勇, 苏缇, 李红, 张莉.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测验编制,心理学报,2006:38(5),497~501(通讯作者)(11)李一员,吴睿明,胡兴旺,李红,P D Zelazo.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心理学报,2006,38(3):356~364(通讯作者)(12)龙长权,吴睿明,李红等. 3.5~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心理学报,2006,38(1):47~55(通讯作者)(13)张婷,吴睿明,李红,P D Zelazo等. 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1):56~62(通讯作者)(14)廖渝,吴睿明,P D Zelazo, 李红, 张婷,张莉,高山,李小晶. 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通讯作者)(15)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龙长权. 物体颜色与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199~209(通讯作者)(16)魏勇刚,吴睿明,李红,冯廷勇,Philip David Zelazo.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5,37(5):598~605(通讯作者)(17)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李红,张志杰. 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通讯作者)(18)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研究,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19)李红,冯廷勇。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95~399。(20)李红,林崇德。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心理学报,2001,33(6):518~525(21)陈安涛,李红,杨耘云,龙长权,李富洪. 归纳推理是领域特殊还是领域一般的?一项实验研究证据. 心理科学,2008,31(3):567-570(通讯作者)(22)李富洪,李红,曹碧华,陈安涛,龙长权.视觉归纳概括的加工机制与策略. 心理科学,2008,31(2): 332-335(通讯作者)(23)刘凤英,张庆林,李红,姚志刚。类别学习中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8,31(2):308-311(24)魏勇刚,李红。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科学, 2007,30(6):1514~1516(通讯作者)(25)张仲明,李红.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符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7,30(1):104~107(通讯作者)(26)雷怡,李红.5岁儿童能够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对Moe任务的质疑,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通讯作者)(27)李红,王永芝.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及其言语能力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6),1306~1311(通讯作者)(28)冯廷勇,李宇,李红,苏缇,龙长权. 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通讯作者)(29)龚银清,李红,方美玲. 规则顺序与规则类型对儿童规则推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318~1323(通讯作者)(30)文萍,李红,彭宇,罗卫华. 青年学生价值目标结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487~1489(通讯作者)(31)李红,白琼英.某些影响儿童视觉写实绘画因素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2):277~280(通讯作者)(32)李红,王乃弋。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通讯作者)(33)高雪梅,李红,郑持军。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通讯作者)(34)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龙长权。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展望,心理科学,2004,27(6):1457~1459(通讯作者)(35)李红,郑持军,高雪梅。儿童内包量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53~55(通讯作者)(36)李红,龚银清。婴儿物理因果感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3期,448~451(通讯作者)(37)丁月华,李红。三种处理下条件三段论推理加工过程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947~950(38)白琼英,李红。儿童绘画中深度表征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113~115(通讯作者)(39)李红,高雪梅,郑持军。幼儿几何体绘画“知”,“见”矛盾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2期,234~235,230(通讯作者) (1) 何媛媛,李红. 外倾性和正性情绪关系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 李鹏,李红. 反馈负波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3) 吴文婕,李红. 标准窗口任务与儿童早期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4) 邬德利,李富洪,孙弘进,李红. 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及其局限.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319~325(通讯作者)(14)陈安涛,李红。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6期,607~615(通讯作者)(15)白琼英,李红。0~1.5岁婴儿表征能力的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卷第1期,57~64(通讯作者)(16)龙长权,路晓英,李红,范籍丹.儿童早期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的一致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6~12(通讯作者)(17)陈璟,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7~13(18)文萍,张莉,李红等,儿童执行功能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13~18(19)高山,李红,陈安涛,白俊杰. 老年人和大学生决策规则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72~75(通讯作者)(20)胡兴旺,李红,吴睿明.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2(2):127~130(通讯作者)(21)龚银清,李红。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2(4):12-16(通讯作者)(22)吴睿明,黄彦萍,李红,冯廷勇,龙长权. 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3):7~12(通讯作者)(23)李红,高山,白俊杰. 从儿童赌博任务看热执行功能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1):21~25(通讯作者)(24)高雪梅,李红.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 21(2):109~113(通讯作者)(25)崔云,李红。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80~83(通讯作者)(26)龚银清,李红。学前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4,22(4):48~52,62(通讯作者)(27)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期,78~86(28)王儒芳,李红。影响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因素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21~24(29)袁琳,李红,李宇。目前国外智力教学的新方向,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0卷第6期,28~32(30)文萍,李红,马宽斌. 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时性研究.青年研究,2005,12(通讯作者) (1) 吴霞,李红,儿童对人的行为进行推理的多样性效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2) 文萍,李红,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3) 张仲明,李红。智力测验分数解释的发展趋势,心理学探新,2004,24(2):24~28。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4)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22卷第1期,44~48(5) 王儒芳,阴山燕,李红。军人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Vol.13(1):64~65(6) 白俊杰,高山,李红。儿童家庭和个人危险因素与性侵犯行为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09~310,302(7) 高飞,李红。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过劳问题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11卷第3期,179~180(8) 李红,陈璟。国外关于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问题发展的组合模型及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225~228(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004年第9期(9) 李小晶,李红,胡朝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57~159(10)贾红桃,李红,孙翠碧,胡梅. 论婴儿类别形成的过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66-68(11)陈璟,李红.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教育探索,2006,11,102~104(12)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2(13)崔云,李红。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北方论丛,2003年第2期,136~137(14)何琳琳,李红, 潘春妮. 3—8岁儿童假装理解和绘画理解能力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7,33(1):143~147(15)张仲明,李红,杜建群. 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原则探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27~31(16)李宇,李红,袁琳. 论智力的文化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35~38(17)李红,李一员. 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21~2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6:29-33)(18)魏勇刚,李红.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36~40(19)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30(3):44~48(20)李红,陈安涛。“仁”对中国人基本人格结构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29卷第2期,16~2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1)冯廷勇,李红。类比推理发展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28(4),44~48。(22)李红。论大学生智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1年第3期。(23)李红,刘兆吉。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0年第2期(24)李红。3~11岁儿童解决解决形象语言的三项系列问题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0,Vol.25(4),487~494(25)李红,陈安涛,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理论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31(4),103~10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B4》,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26)龚银清,李红。婴儿感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发展研究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2002年3期,270~274(27)李红,贾宜锋,张富洪。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发展及其心理模型,西北师大学报(社),2004,41(4):93~97(28)贾谊锋,李红。智力的二元三层次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3年第35卷11月版,127~129(29)彭文会,周鹊虹,李红. 婴幼儿基于概念的归纳推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2006,29(1):54-57(30)卢天玲,李红。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规则使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19~123(31)张仲明,李红,陈璟。当代儿童传递性推理模型研究的新进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7~101(32)潘春妮,李红,何琳琳。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2004,19(1):67~69(33)贾谊锋,李红。智力理论的统合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4,33(10):46~50(34)李宇,李红。儿童认知脑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3年第1期(总9),22~25(35)贾宜锋,李红. 高效率教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2(36)高山,李红,白俊杰。关于智慧的心理学探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40~142(37)王儒芳,李红,罗昆仑。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5,Vol.7(2):70~74(38)潘春妮,李红,何琳琳. 家庭暴力与子女的人格障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 29(1):130~132(39)郑红兰,李红,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的关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6(40)白俊杰,高山,李红。有关当代人类智力模型的思考——神经功能模型和层次模型的构建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年第2期,86~89(41)陈璟,李红,张仲明。论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5:82~85(42)陈安涛,李红。信息加工的中介状态——国外对表征的一种新看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2002,Vol.20(2),99~103(43)何磊,李红。推理任务中的工作记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卷第2期,82~85(44)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研究取向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6~139(45)魏勇刚,李红.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2005第5期,97-102(46)李红,高雪梅.心理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西华大学学报(哲),2005,Vol.24(1):86~90(47)崔云,李红。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Vol.3(1):76~80(48)高山,白俊杰,李红。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2004,3(4):17~19(49)陈璟,李红,宋宜,唐艳。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策略,国际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5(2):117~118(50)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罗昆仑.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Vol.21(3):273~274(51)王儒芳,李红。表面相似性问题类比推理问题解决中的情感效应,宁波大学学报(教),2005,27(2)(52)贾谊锋,李红。传递推理脑机制研究进展,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1):47~50(53)王儒芳,李红。婴儿认知加工原理(IPP)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4):27~30,92(54)魏勇刚,李红。智力落后者的记忆的信息加工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5卷第1期,15—17(55)陈安涛,李红。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2年第24卷第1期,50~53(56)魏勇刚,李红。同伴指导在智力落后者教育干预中的作用,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92~93(57)王儒芳,李红。对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及人—我关系理解的新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9卷第6期,127~129(58)高飞,李红。由大学生自杀率增高质疑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青年探索,2003,2
秦时明月电视剧碧华是谁
素影 演员 朱虹
阴阳家女成员(原型为动画中的月神),碧华双胞胎
碧华 演员 朱虹
高月之母(原型为动画中的燕太子妃,但并非同一人)
碧华其本身是燕国太子丹的妻子,也就是燕太子妃,不过在逃亡之后,本身改名成碧华。不过碧华虽然在墓碑上,但是本身并没有死,碧华就是现在阴阳家的素影,这两个是同一个人的,还有碧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是如儿的母亲,那么如儿是谁呢?
如儿身份揭秘:
如儿其实全称是姬如千泷,也就是燕国公主,所以其实姬如千泷就是阴阳家的人,这里可能会有影迷们会问那么姬如千泷是谁啊?貌似还没有出场吧~和月儿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姬如千泷的真正身份就是月儿,也就是高月,在月儿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比如本身拥有超高的阴阳家天赋,还有和天明相似的咒印力量,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电视剧秦时明月高月的身份是什么一直困扰着观众们,她的身份好像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而最后月儿和天明结局怎样也是大家关心的重点,在剧中月儿是燕太子丹的女人,也是燕国的公主,封号高月,天真无邪的他在燕国灭亡后和普通百姓一样过着平常生活,但言谈举止间却仍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在加入墨家之后成为了端木蓉的弟子,但是并没有学过武功,在机关城和天明、少羽相遇,在墨家禁地中她开启了神秘的幻音宝盒,最终被越神带走。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第一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应用杨海军辛修峰黄婧聚葡萄糖属于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是一种低热量、无糖、低血糖指数的特殊碳水化合物,还具有益生元的特点。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葡萄糖、和少量山梨醇、柠檬酸经高温熔融缩聚而成,是随机交联的葡萄糖组成的多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作用和性能最好的膳食纤维之一,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50多个国家被批准使用,它可用于各种食品的纤维强化,取代食品中的糖和脂肪,改善食品的质构和口感。因此在众多食品、饮料、保健食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社会背景1.1膳食纤维的社会背景膳食纤维是一种新型的食品配料,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第七营养素和活性成分。自20世纪60年代Trowoll首次列出现代“文明病”的特征,并提出膳食纤维在对抗“文明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来,膳食纤维的研究和开发便迅即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营养学界、临床医学界和食品科学界相继投人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究膳食纤维的热潮。目前,各国政府几乎都把营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膳食纤维正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和普遍重视。我国对膳食纤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3年2月9日,国务院颁发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由于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而造成的文明病已在我国登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等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同时,国家计委“八五”攻关计划首次对“高品质膳食纤维的研究”立项资助,极大地推动了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在我国膳食纤维的缺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城市到农村,从老年人到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平均每人每日摄人的膳食纤维为13-3g,其中最低11.5g,中等为13.2g,最高14.5g;上海地区为9.1g,天津为l2.7g,广东为8.6g。可见,膳食纤维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1.2 聚葡萄糖的历史背景聚葡萄糖由美国Pfizer中心实验室的H_H.Rennhard博士于1965年发明。80年代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批准聚葡萄糖(水溶性膳食纤维)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列人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FCC)。随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等多个国家批准使用聚葡萄糖,其中日本厚生省将聚葡萄糖定为食品。目前世界上超过57个国家批准聚葡萄糖应用于食品中,其中56个国家允许其使用1Kal/g的能量标签,聚葡萄糖在以下国家被承认为膳食纤维: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文莱、捷克、芬兰、法国、印尼、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挪威、中国、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韩、台湾、泰国、英国、美国、越南,以及中国台湾且在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2007年8月21日美国FDA在联邦纪事上将2003年CODEX食品化学物(FCC)第5修订版关于聚葡萄糖的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参考,并进一步扩大了聚葡萄糖的使用范围。2 膳食纤维及聚葡萄糖的市场状况2.1 发达国家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在全球有近40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在国外的应用主要是食品领域,作为一种常量元素添加到各种食品中去,使人们能够非常方便地在不同食物中自然摄取膳食纤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超市和便利店中甚至有专门的膳食纤维产品专柜,各类添加膳食纤维而包、饮料、饼干、乳制品等琳琅满目。国外研究应用的膳食纤维主要有六大类:谷物 豆类、微生物多糖及其它天然纤维和合成、半合成纤维,计30多个品种,其中实际应川于牛产 有10余种,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有聚葡萄糖、大豆膳食纤维、燕麦膳食纤维等6种。。Mintel公司的GNPD数据库资料显示,2006年约有0.9%的全球新 市的食品声称含有纤维,其中1.6%的焙烤食品、1-4%的乳制品和0.6%的饮料含有纤维。以前,食品中主要用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强化,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应用诞生后,这个情况很快扭转。以丹尼斯克的利体素(聚葡萄糖)为例,1981年经FDA批准后它最先问世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用作低热量填充剂。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市场上就有各种大品牌的低热量食品添加了利体素,例如日本LOTFE公司的ZERO系列低热量巧克力、营养棒等。H本的大琢制药(Otsuka)1988年推出了Fibe—MINI纤维饮料,每瓶含有7g聚葡萄糖,并于1997年获得FOSHU认证,目前该产品依然畅销。F】本的三得利公司(Suntory)于1993年开发了利体素的新应用,用它和一种低聚糖成功开发“Bikkle”酸乳饮料,创下了销售2亿瓶的记录。日本的Yakult专注于益生菌乳饮料,旗下有添加了利体素的Joie益生菌奶,还有含低聚半乳糖和利体素的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饮料等。最近日本市场上含利体素的新产品,还有明治乳业的酸奶和加钙乳饮料、明治制果的特浓奶片、Calpis的乳酸菌饮料、Suntory的DAKARA等渗运动饮料等。目前,Otsuka、Lotte和Yakult依然是日本最著名的强化纤维饮料和低热量食品生产商。2.2 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膳食纤维的真正市场是普通食品,但纵观我国各类膳食纤维产品,主要以保健品居多,而食品所占份额过少。据调查,仅保健品就占80多种,这与发达国家不仅存在量的差距,而且在市场格局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同时也与膳食纤维的普及和应用是不相适应的。由于膳食纤维知识普及不够到位,整个市场容量仍停留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上。总之,膳食纤维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行业法规上看,行业标准以及质量标准还不健伞,目前多数企业只有沿用国际标准执行;从供应 业来看,专业生产膳食纤维的企业还很少,国内应用企业及膳食纤维产品也少之又少;从产品质量来看,发展参差不齐,多数企业在膳食纤维的口感、含量、色泽等指标上还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多数食品企业仍处于尝试阶段,并未掀起膳食纤维的应用热潮。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良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21世纪初在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国外,聚葡萄糖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配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食品中,目前在我国也得到广泛的认可。2-3 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的发展趋势聚葡萄糖对人体的特殊疗效作用日渐明显,其特殊营养功能受到医学及食品界的广泛关注,开发和利用聚葡萄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聚葡萄糖用途进一步的拓展,它的各种独特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的种种优点将得到世人的不断认可,而且聚葡萄糖新产品也将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以聚葡萄糖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原料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纤维食品有“生命绿洲”之称,近年国际食品结构正朝着纤维食品的方向调整。日本、美国的消费需求每年以10%速度增长。在欧美市场,将聚葡萄糖加入食品中已经流行了许多年,在日本、台湾、韩国加入聚葡萄糖的食品销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已有一些饮品中添加了聚葡萄糖,如娃哈哈的乳饮料思慕C等。在不久的将来,含有聚葡萄糖这种水溶性膳食纤维饮品或保健食品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食品的发展主题是健康+美味。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在可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食品的功能与健康,同时消费者也不可能会单纯因为健康的需求而牺牲口味。而聚葡萄糖作为一种高品质的膳食纤维具有如下优点:良好的口感、更低的热量、广泛的应用范围、更多的生理功效、合理的价格。这些优点使得各种食品不会因为聚葡萄糖的添加而影响其口感,且不至于因为添加膳食纤维而过多地提高食品的成本,让食品企业容易接受,从而使聚葡萄糖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 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3.1饮料行业聚葡萄糖是强化纤维饮料的理想纤维来源,它具有的水溶性好,低pH值及加热条件下的稳定性高,在货架期内稳定,纤维无损失等的优良特性,使其能广泛应用于饮料产品,包括固体饮料,无不良口味、色泽和透明度均良好,并可增强无糖或低糖饮料的口感。3.2 乳制品聚葡萄糖在低pH值下稳定,用于酸奶,能提供清爽口感和纤维强化;用于乳饮料中,能直接强化纤维。用在低脂无脂产品中能防止析水,赋予良好的质构和奶油口感。3.3 焙烤食品可用于生产高纤维的面包、蛋糕和饼干等焙烤食品,强化焙烤食品的纤维概念。聚葡萄糖十分耐热,作为蔗糖和油脂的替代品,能延缓淀粉老化,保持水分,提供良好的质构和口感,特别适于加工低糖、低脂的焙烤食品。3.4 保健品或药品因聚葡萄糖具有较低的热量值(1Kal/g),可用于生产低能量,瘦身、减肥的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饮料,针对爱美人士或年轻女性。3.5 糖果无糖糖果的良好配料,耐受性好。高水溶性和高黏度,保证硬糖和橡皮糖的良好咀嚼性;能防止结晶,特别是使用糖醇的糖果;非致龋性,适用于健齿糖果。添加聚葡萄糖的蔗糖糖果,起到强化纤维/益生元/降低蔗糖的作用,也可降低热量或降低总血糖生成值。3.6 其他应用还可用于巧克力、冰淇淋/冷冻甜点、果酱和果陷、肉制品等食品中,具有改善食品质构,起到营养强化的功能。(第二篇文章)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糖袁卫涛 高传林 杨海军现代食品工业既要满足人们的食欲. 义要兼顾人们的健康.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正~f-Jtlgi应了时代的要求 作为健康因子.水溶性膳食纤维聚葡萄精逐渐成为食品阡发者的新宠1.聚葡萄糖简介聚葡萄槠(俗名水溶悱膳食纤维). 为内色或乳黄色颗粒 体. 易溶于水, 是在柠檬酸、I“梨醇的存在下,将葡萄糖高温低压反应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其化学式为葡萄糖无舰则键合的缩埭物,但以1.6一精苻键结合为主 平均分于馈大于3 2(x】, 平均聚合艘大下20.的用量, 可以促进面团发酵速度..但是, 酵母用量过大时, 面闭中可用来提供的营_养不足. 则酵母的生长受到抑制. 会影响而团的酮发.从而影响到苏打饼干的疏松感(2) 小苏打用量小苏打是制作苏打饼干的一种重要原料,它在焙烘过程中受热分解.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饼坯体积膨胀增大..小苏打的分解温度为60℃ ~150 如果小苏打加入量过多. 会使饼干的碱性增强.影I晌口味.同时碱也会呵面粉中的色累反应.使饼干内部色泽变黄(3)烘烤温度烘烤苏打饼干时.筇1阶段应当使烤炉的底火Hl盛.面火温度则应 相应低蝗.这样町以使开始阶段的饼坯袭 尽可能保持柔软.防止其迅速彤成硬壳.有利于饼坯体积的胀发和二氧化碳 C体的敞逸..加强底火.热凰迅速传导到中心层. 促使饼坯内冈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急剧膨胀,在短时lⅦ 匈将饼坯胀发起来 ,如粜烤炉温度过低. 即使发酵良好的饼坯亦将变成僵片; 而在合理的烘烤处理F. 尽衍发酵并不太理想的面团也-Ⅱ得到较好的产品在烘烤的中间阶段.虽然水分在继续蒸发.但重要的是将胀发到最大限度的体积嗣定下米,获得优良的焙烤弹性 闻此,此时要求表 火势渐增而底面火势渐减 此阶段温度如不够岛.会使表面不能凝固定形.胀发起来的饼坯重新塌陷而使饼干密度增大。制品最终将不够酥松 最后阶段, 即饼干J二色阶段的炉温通常低于前面备阶段,以防止饼干色泽过深。(4)食盐用量食盐对耐筋有增强其弹性和坚韧性的特点.能使fli『团扰胀力提高,增强面闭的保气性; 食盐同时 是面粉巾淀粉阿雉的活化剂.能增加淀粉的转化率.以供给酵母觅足的糖分; 食盐还是调节口眯的主料.能满足口味的需求。食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抑制杂菌的作用..虽然酵母的耐盐力比其他痫原菌强得多,但过lIi;的食盐含量同样会扣I制奠活性,使发酵作用减弱 为此,通常将眄己方中用盐总量的30% 在第2次捌粉时加入, 余70% 的食盐刚在油酥巾拌人. 以防用睛过多对酵母产生影响。2.聚葡萄糖的功能(1) 调节血脂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在小肠内造成一层膜。并缠裹部分食物脂肪,能有效限制消化道内脂肪的吸收,促进类脂化合物的排泄,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从而达到调节血脂,减少脂肪堆积, 预防肥胖等功效。(2) 降低胆固醇聚葡萄糖进入肠道后被肠道微生物降解的产物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并能吸附胆同醇的代谢产物胆汁酸并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阻碍对胆固醇的吸收,预防胆结石的形成。(3) 调节血糖值聚葡萄糖能改善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受性,降低对胰岛素的要求,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阻碍对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日的,预防糖尿病。(4) 整肠作用 聚葡萄糖能促进人体肠胃蠕动, 消除便秘,预防痔疮;能促进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降低十二指肠中pH值, 创造微酸环境以刺激有益微生物如双歧杆菌及其他乳酸菌的生长。同时减低有害细菌的繁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减少肠道与有毒物质接触的机会,抑制有害物质的吸收并促进排泄。达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预防痔疮和结肠癌;改善体质。(5) 助控作用 可溶性纤维有助于预防过量的食物摄入和脂肪堆积。(6)减肥作用一方面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进食量, 并从人体内带走多余的脂肪和能量。另一方面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可在胃肠壁上形成薄膜,阻止葡萄糖的吸收, 阻碍营养素转化成热能,从而有效地起到减肥的功效3.聚葡萄糖在食品中的应用(1)在烘培食品中的应用聚葡萄糖具有保湿性, 能通过保持水分或防止水分迁移来控制食品含水I量的不利变化,延长货架期; 还能减少糕点制作过程中面筋的形成,保持酥性结构。(2) 水果馅料聚葡萄糖常被添加到低热量、低糖水果馅料中。能防止水分从馅料中转移到面团或糕点的内部。延长货架期。(3) 乳制品 聚葡萄糖作为功能因子用于牛乳及涮昧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和调制奶粉等乳制品中, 可以改善乳品口感,提高稳定性,不用担心会f“现与乳制品中的成分发生对人体不利的理化反应的情况。(4) 糖果聚葡萄糖的水溶性及黏性均很高,适于制造风味俱佳的无糖糖果;并且与其他原料混用。还能减少结晶。消除冷流动性并提高糖果稳定性。(5) 冷冻甜点聚葡萄糖具有冰点降低功能,用它能生产m富有奶油口感的美味冷冻甜点等。除了用于降低热量、糖分和脂肪的产品中外。还能向低脂冷冻甜点提供某些功能特性如控制水分、提供清新圆滑的口感及改进组织结构等。(6) 饮料南于聚葡萄糖溶解度大, 溶液清澈透明,在低pH 值的条件下稳定, 可随意用以增加饮料的固形物。改善及丰富口感,作为功能性膳食纤维来源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性饮料中。(备注:文章是从国内期刊中能找到此类内容的精华,如果满意,加分后留下邮箱,将原始PDF文档发给你,可以纠正个别的乱码)
文治,即以文教治天下,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礼记·祭法》云:“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普通百姓道德修养程度、文化建设的发展程度,是中国儒家衡量一个时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等景象,即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高度发达、人民的充分自律。这也成为后世统治者、儒士精英的重要政治理想和追求。而通观两汉以后的文治建设,其核心内容是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借助国家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一过程在汉武帝时就开始了,所谓“当武帝之世,表章儒术而罢黜百家,宜乎大治”(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91)。文化专制主义构成中国古代文治的精神实质,在具体操作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这一传统发展到极致,就是通过对社会实施系统的、严格的、全面的精神控制,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历代对所谓“异端”思想的严酷镇压,不时发生的文字狱、禁毁图书,即属此类;二是对百姓实施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体的教化,兴办学校,优礼士人,宣讲儒学,表彰节义,即属此类;三是编纂典籍,既为了彰显文治武功,也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装点盛世。像清乾隆朝就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启动一系列文化工程,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纂,被清人誉为“会诸家之大成,光稽古之圣治”,乃“文治之极隆而儒士之殊荣”(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卷23,《纪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