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卢柯发表的论文

卢柯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卢柯发表的论文

2020年9月6日,辽宁副省长卢柯拿下“物质科学奖”,奖励他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剃度纳米结构实现铜金属的“三高”,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先来大概介绍一下卢柯是什么人

卢柯,男,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县人。

那么现在我们来说说卢柯为我们国家做了那些贡献。

2018年10月11日卢柯被任命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2019年1月5日,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卢柯为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卢柯的一生还做许多职业,例如卢柯,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卢柯的科研成果奖励有

1993年的急冷非平衡合金及固态反应机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

1996年        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2年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非晶态与纳米晶形成及结构研究    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奖,排名第3。2009年    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获得了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排名第1等等等等卢柯的科研贡献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截至2017年,卢柯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5次、专利25项。

卢柯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最近一次热搜

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名单里就有卢柯。卢柯再一次获得了大奖,这一次大奖的奖金约有700多万

卢柯给我们国家社会带来的贡献很多一一列举是说不完的,希望多一些人向卢柯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辽宁省副省长卢柯因其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获得物质科学奖。

卢柯是2018年10月11日被任命为辽宁省的副省长,那时他已经有53岁,除了担任此职位外,他还是中科院的院士。作为副省长,他主要负责科技,卫生健康等方面工作,因此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研究冶金化工等方面的课题,振兴东北经济,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刚刚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卢柯获得了“物质科学奖”。为振兴辽宁的经济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卢柯发表的所有论文

2020年9月6日,辽宁副省长卢柯拿下“物质科学奖”,奖励他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剃度纳米结构实现铜金属的“三高”,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卢柯是2018年10月11日被任命为辽宁省的副省长,那时他已经有53岁,除了担任此职位外,他还是中科院的院士。作为副省长,他主要负责科技,卫生健康等方面工作,因此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研究冶金化工等方面的课题,振兴东北经济,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刚刚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卢柯获得了“物质科学奖”。为振兴辽宁的经济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81年卢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0年1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8年获得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扩展资料

卢柯近年来的科研成就: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金属的未来》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2013年,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在论文中重点介绍了利用自行研发的技术装备通过高速剪切塑性变形在块体镍金属表面施加高梯度应变,可在其表层形成二维的纳米层状结构。

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2000年,卢柯在极具影响力的《科学》(《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他赢得了这份国际权威刊物入场券的论文,曾经17次易稿。2003年1月,《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这是卢柯科研小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4年4月16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采用纳米尺寸的生长孪晶强化金属的新途径获得了同时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铜。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铜进行强化以后,会使其导电率有所下降。这一成果的创新性在于,把难以统一在一起的性能统一在了一起。

卢柯发表science论文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81年卢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0年1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8年获得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扩展资料

卢柯近年来的科研成就: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金属的未来》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2013年,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在论文中重点介绍了利用自行研发的技术装备通过高速剪切塑性变形在块体镍金属表面施加高梯度应变,可在其表层形成二维的纳米层状结构。

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青年志愿者。献血

在很大程度上,化学很受人喜爱,因为神奇多变的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舒适。执著于金属研究的卢柯说,作材料研究是如此地令人激动,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超音速”的科研经历 卢柯以常人所不能及的“超音速”,20岁念完大学,25岁拿下博士学位,28岁成为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担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大学时就读于机械制造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卢柯与金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的课程是《金属学》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985年,卢柯从华东工学院(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在“纳米浪潮”还没有掀起的时候,他较早地进入了后来很热门的纳米领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卢柯对非晶态金属的晶化动力学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态材料的有序原子集团切变沉积化机制,并解释了一系列用经典理论难以解释的实验结果,为以后研究非晶体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修正了被引用10多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晶化机制。在新晶化微观机制的基础上,卢柯于1990年提出制备纳米晶体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论文在美国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发表后,已被引用数百次。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审稿人对卢柯的这一成果极为赞赏,指出“非晶晶化法无疑对纳米材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认为,这一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他撰写此领域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在纳米晶体研究领域一跃进入国际前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纳米材料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如何使金属具有超塑性——可承受很大的塑性变形而不断裂,成为各国材料学家面临的一道难题。20年前,葛莱特教授曾预测:如果将构成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材料在室温下应具备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但多年来,尽管预测得到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肯定,各国材料学家的实验结果却令人失望:孔隙大、密度小、被污染等因素使绝大多数纳米金属在冷轧中易出现裂纹,塑性很差。2000年,卢柯课题组在实验室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的“奇异”性能——即纳米金属铜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论文在《科学》上发表后,获得世界同行的普遍好评,纳米材料的“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这项工作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专家指出,“奇异”性能的发现,缩短了纳米材料和实际应用的距离,意味着和普通金属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纳米金属,在精细加工、电子器件和微型机械的制造上具有重要价值。卢柯及其课题组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关于晶体过热熔化微观机制方面的,发表在2001年第87卷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很快,材料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RobertW.Cahn就在《自然》杂志上给予了专题评论。2003年12月31日,卢柯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第二篇论文,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这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表面氮化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表面氮化过程中,材料或钢铁的表面氮化处理往往需要在较高温度下(高于500℃)进行,处理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仅能耗高,更重要的是,许多材料和工件在如此高温下长时间退火后会丧失其基体的高强度或出现变形,因此,表面氮化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幅度降低氮化温度是长期以来表面氮化技术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瓶颈。2004年1月12日,“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第304卷《科学》杂志上,第三次出现了卢柯的名字。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纳米孪晶铜中获得超高强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其良好的导电率;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铜进行强化以后,其导电率是下降的。成功的“奥秘” 在别人眼中,卢柯是战无不胜的“百胜将军”,是上天最眷顾的人。只有他和课题组的同志才清楚自己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气馁。“你们所看到的成绩只是我1%的工作,其余的99%都是失败,都是残酷的现实。在我过去的研究中,经常会走到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卢柯说。“走不下去的时候,我总是勇敢地承认自己失败了。失败了,再换一个思路接着干。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但是必须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重新开始。失败其实是科学工作的常态。跳高比赛是以失败而结束的,科学工作则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铺路,以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当你有了一个灵感,钻进了实验室里,半年,十个月,一年甚至两三年下来才有结果,可结果与你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当然沮丧极了。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你可以沮丧,可以暂时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弃你的目标。失败了,证明这个思路不对,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你到达终极目标的一个过程。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对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有极强的信心,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卢柯成功还有一个奥秘——自从上大学后,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以非常人的工作节奏始终跑在别人的前头。十几年来,他一丝不苟地走在自己的行程中,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虽然他现在成了媒体追逐的科学明星,但依然故我。“上天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有的人活得很轻松,一天的活儿用两天的时间干,我则希望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如果这样算来,我干一天的活儿等于别人干两天的活儿。我在金属所干了18年,等于干了三四十年的活儿,那么,我37岁当院士,这样算起来也并不年轻。”卢柯说。材料学面临最好的机会 卢柯在努力工作、享受研究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材料学家的责任感,“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给材料学的研究创造了最好的机会”。卢柯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材料学科提出了许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镍的需求量开始上扬,镍的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镍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供需矛盾尖锐,原因就是中国的工业化。镍是用来做不锈钢的,工业化的显著标志是需要大量的不锈钢。其实,现在所有的原材料都在涨价。如果不发展先进的材料,将面临资源减少,价格上涨,中国的工业化成本将是非常巨大的。

卢柯——名副其实的青年学科带头人10年来,卢柯带领青年伙伴们在纳米材料科学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他们发展的利用非晶完全晶化制备全致密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纳米材料的三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及稳定性,在全致密纳米材料中发现了反常Hall-Petch关系,提出并在实验中证实了纳米晶体的晶格畸变效应。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点和理论框架,将纳米材料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均匀形核灾变模型,建立了固体熔点的动力学极限理论,提出了非晶态合金晶化的新微观机制有序原子集团切变沉积机制。这些结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非平衡相变过程动力学理论。卢柯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源刊物论文149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2次,有关论文被SCI引用达1200多次。2000年,他荣获美国SCI经典引文奖。1996年国际著名材料科学评论杂志《 Materials Science&En- gineering: Reports》特邀卢柯博士撰写了关于纳米金属材料的长篇综述论文并为其发表了专刊。1993年,卢柯被聘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成为我国材料科学界最年轻的高级科技人才,这一年他才27岁。随后,1995年,他被聘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任命为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被《Nanostructured Materials聘为副编辑、被《 Intemational Joumnal ofnon- equilibrium Processing聘为国际编委,1998年被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中国惟一)委员,2000年被选为德国《Z.met allkund编委和瑞士《Joumal of Metastable and Nanocrystalline Mate- rials》编委。这期间,他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分会主席或学术委员,兼任南京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兼职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特瓦鲁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几年来,卢柯获得了较高的荣誉。1991年获辽宁省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辽宁省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2年获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国家科委等部委授予的金牛奖;1995年获香港求是基金杰出青年奖(物理类);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人事部评出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由于在纳米材料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98年在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上,卢柯博士和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名教授被授予 ISMANAM金质奖章,以奖励他们在“材料与工程领域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是我国材料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青年学者。1999年,卢柯获何梁何利科技基金奖、沈阳市科技振兴奖,他的学生叶丰、赵永好分别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师昌绪奖学金;2000年,卢柯又获第三世界科学院 TWNSO技术奖等奖励。他负责领导的研究组获中科院优秀科研团队称号,辽宁省直属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卢柯是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国内外公认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成绩卓著。但是他的根还是深深地扎在金属所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脚踏实地地继续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国际前沿不断创新。

卢柯院士发表论文

玄武区。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校区。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 1953 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生,1981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 100 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合作工作。2012 年,学校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该研究所采用国际学术机构运行模式,汇聚了以赫伯特·格莱特院士、卢柯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知名纳米材料专家,致力于建设世界顶级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基地。

学术研究:“十一五”以来,学校科技活动经费达 56.74 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 236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 14 项共发表论文 23000 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数分别达到 4427 篇、6924 篇,出版学术著作 433 部,获得专利授权 1398 件。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81年卢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0年1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8年获得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扩展资料

卢柯近年来的科研成就: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金属的未来》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2013年,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在论文中重点介绍了利用自行研发的技术装备通过高速剪切塑性变形在块体镍金属表面施加高梯度应变,可在其表层形成二维的纳米层状结构。

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中科院院士,辽宁副省长卢柯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荣获“物质科学奖”,他在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方面贡献突出,拿下中国诺奖。

2020年9月6日,辽宁副省长卢柯拿下“物质科学奖”,奖励他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剃度纳米结构实现铜金属的“三高”,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卢柯当院士发表论文

现在她已经回到我们的国家了,而且也在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也是相当的感人了,也说明她非常的有勇气。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放弃了,卢柯一集不落地看完。他有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1985.09—1988.0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王景唐先生;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88.08—199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2013年9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在很大程度上,化学很受人喜爱,因为神奇多变的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舒适。执著于金属研究的卢柯说,作材料研究是如此地令人激动,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超音速”的科研经历 卢柯以常人所不能及的“超音速”,20岁念完大学,25岁拿下博士学位,28岁成为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担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大学时就读于机械制造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卢柯与金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的课程是《金属学》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985年,卢柯从华东工学院(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在“纳米浪潮”还没有掀起的时候,他较早地进入了后来很热门的纳米领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卢柯对非晶态金属的晶化动力学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态材料的有序原子集团切变沉积化机制,并解释了一系列用经典理论难以解释的实验结果,为以后研究非晶体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修正了被引用10多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晶化机制。在新晶化微观机制的基础上,卢柯于1990年提出制备纳米晶体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论文在美国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发表后,已被引用数百次。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审稿人对卢柯的这一成果极为赞赏,指出“非晶晶化法无疑对纳米材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认为,这一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他撰写此领域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在纳米晶体研究领域一跃进入国际前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纳米材料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如何使金属具有超塑性——可承受很大的塑性变形而不断裂,成为各国材料学家面临的一道难题。20年前,葛莱特教授曾预测:如果将构成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材料在室温下应具备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但多年来,尽管预测得到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肯定,各国材料学家的实验结果却令人失望:孔隙大、密度小、被污染等因素使绝大多数纳米金属在冷轧中易出现裂纹,塑性很差。2000年,卢柯课题组在实验室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的“奇异”性能——即纳米金属铜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论文在《科学》上发表后,获得世界同行的普遍好评,纳米材料的“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这项工作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专家指出,“奇异”性能的发现,缩短了纳米材料和实际应用的距离,意味着和普通金属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纳米金属,在精细加工、电子器件和微型机械的制造上具有重要价值。卢柯及其课题组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关于晶体过热熔化微观机制方面的,发表在2001年第87卷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很快,材料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RobertW.Cahn就在《自然》杂志上给予了专题评论。2003年12月31日,卢柯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第二篇论文,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这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表面氮化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表面氮化过程中,材料或钢铁的表面氮化处理往往需要在较高温度下(高于500℃)进行,处理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仅能耗高,更重要的是,许多材料和工件在如此高温下长时间退火后会丧失其基体的高强度或出现变形,因此,表面氮化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幅度降低氮化温度是长期以来表面氮化技术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瓶颈。2004年1月12日,“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第304卷《科学》杂志上,第三次出现了卢柯的名字。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纳米孪晶铜中获得超高强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其良好的导电率;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铜进行强化以后,其导电率是下降的。成功的“奥秘” 在别人眼中,卢柯是战无不胜的“百胜将军”,是上天最眷顾的人。只有他和课题组的同志才清楚自己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气馁。“你们所看到的成绩只是我1%的工作,其余的99%都是失败,都是残酷的现实。在我过去的研究中,经常会走到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卢柯说。“走不下去的时候,我总是勇敢地承认自己失败了。失败了,再换一个思路接着干。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但是必须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重新开始。失败其实是科学工作的常态。跳高比赛是以失败而结束的,科学工作则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铺路,以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当你有了一个灵感,钻进了实验室里,半年,十个月,一年甚至两三年下来才有结果,可结果与你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当然沮丧极了。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你可以沮丧,可以暂时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弃你的目标。失败了,证明这个思路不对,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你到达终极目标的一个过程。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对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有极强的信心,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卢柯成功还有一个奥秘——自从上大学后,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以非常人的工作节奏始终跑在别人的前头。十几年来,他一丝不苟地走在自己的行程中,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虽然他现在成了媒体追逐的科学明星,但依然故我。“上天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有的人活得很轻松,一天的活儿用两天的时间干,我则希望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如果这样算来,我干一天的活儿等于别人干两天的活儿。我在金属所干了18年,等于干了三四十年的活儿,那么,我37岁当院士,这样算起来也并不年轻。”卢柯说。材料学面临最好的机会 卢柯在努力工作、享受研究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材料学家的责任感,“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给材料学的研究创造了最好的机会”。卢柯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材料学科提出了许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镍的需求量开始上扬,镍的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镍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供需矛盾尖锐,原因就是中国的工业化。镍是用来做不锈钢的,工业化的显著标志是需要大量的不锈钢。其实,现在所有的原材料都在涨价。如果不发展先进的材料,将面临资源减少,价格上涨,中国的工业化成本将是非常巨大的。

中科院院士,辽宁副省长卢柯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荣获“物质科学奖”,他在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方面贡献突出,拿下中国诺奖。

  • 索引序列
  • 卢柯发表的论文
  • 卢柯发表的所有论文
  • 卢柯发表science论文
  • 卢柯院士发表论文
  • 卢柯当院士发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