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8

素素V587
首页 > 论文发表 > 卢柯当院士发表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石门小可爱

已采纳

现在她已经回到我们的国家了,而且也在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也是相当的感人了,也说明她非常的有勇气。

188 评论

小百合2011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放弃了,卢柯一集不落地看完。他有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1985.09—1988.0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王景唐先生;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88.08—199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2013年9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129 评论

Xzylongfeng

在很大程度上,化学很受人喜爱,因为神奇多变的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舒适。执著于金属研究的卢柯说,作材料研究是如此地令人激动,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超音速”的科研经历 卢柯以常人所不能及的“超音速”,20岁念完大学,25岁拿下博士学位,28岁成为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担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大学时就读于机械制造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的卢柯与金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的课程是《金属学》与《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985年,卢柯从华东工学院(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在“纳米浪潮”还没有掀起的时候,他较早地进入了后来很热门的纳米领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卢柯对非晶态金属的晶化动力学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晶态材料的有序原子集团切变沉积化机制,并解释了一系列用经典理论难以解释的实验结果,为以后研究非晶体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修正了被引用10多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晶化机制。在新晶化微观机制的基础上,卢柯于1990年提出制备纳米晶体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论文在美国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发表后,已被引用数百次。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审稿人对卢柯的这一成果极为赞赏,指出“非晶晶化法无疑对纳米材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材料科学家师昌绪认为,这一方法“为纳米材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他撰写此领域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在纳米晶体研究领域一跃进入国际前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纳米材料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如何使金属具有超塑性——可承受很大的塑性变形而不断裂,成为各国材料学家面临的一道难题。20年前,葛莱特教授曾预测:如果将构成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材料在室温下应具备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但多年来,尽管预测得到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肯定,各国材料学家的实验结果却令人失望:孔隙大、密度小、被污染等因素使绝大多数纳米金属在冷轧中易出现裂纹,塑性很差。2000年,卢柯课题组在实验室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的“奇异”性能——即纳米金属铜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论文在《科学》上发表后,获得世界同行的普遍好评,纳米材料的“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这项工作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专家指出,“奇异”性能的发现,缩短了纳米材料和实际应用的距离,意味着和普通金属力学性能完全不同的纳米金属,在精细加工、电子器件和微型机械的制造上具有重要价值。卢柯及其课题组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关于晶体过热熔化微观机制方面的,发表在2001年第87卷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很快,材料科学家、剑桥大学教授RobertW.Cahn就在《自然》杂志上给予了专题评论。2003年12月31日,卢柯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第二篇论文,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这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表面氮化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表面氮化过程中,材料或钢铁的表面氮化处理往往需要在较高温度下(高于500℃)进行,处理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仅能耗高,更重要的是,许多材料和工件在如此高温下长时间退火后会丧失其基体的高强度或出现变形,因此,表面氮化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大幅度降低氮化温度是长期以来表面氮化技术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瓶颈。2004年1月12日,“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第304卷《科学》杂志上,第三次出现了卢柯的名字。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纳米孪晶铜中获得超高强度的同时还保持了其良好的导电率;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铜进行强化以后,其导电率是下降的。成功的“奥秘” 在别人眼中,卢柯是战无不胜的“百胜将军”,是上天最眷顾的人。只有他和课题组的同志才清楚自己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气馁。“你们所看到的成绩只是我1%的工作,其余的99%都是失败,都是残酷的现实。在我过去的研究中,经常会走到几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卢柯说。“走不下去的时候,我总是勇敢地承认自己失败了。失败了,再换一个思路接着干。当然,这中间有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但是必须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重新开始。失败其实是科学工作的常态。跳高比赛是以失败而结束的,科学工作则是用一次次的失败来铺路,以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当你有了一个灵感,钻进了实验室里,半年,十个月,一年甚至两三年下来才有结果,可结果与你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当然沮丧极了。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你可以沮丧,可以暂时地消沉,但你不可以放弃你的目标。失败了,证明这个思路不对,从某种角度看,它就是你到达终极目标的一个过程。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对自己的思维一定要有极强的信心,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卢柯成功还有一个奥秘——自从上大学后,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以非常人的工作节奏始终跑在别人的前头。十几年来,他一丝不苟地走在自己的行程中,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虽然他现在成了媒体追逐的科学明星,但依然故我。“上天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有的人活得很轻松,一天的活儿用两天的时间干,我则希望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如果这样算来,我干一天的活儿等于别人干两天的活儿。我在金属所干了18年,等于干了三四十年的活儿,那么,我37岁当院士,这样算起来也并不年轻。”卢柯说。材料学面临最好的机会 卢柯在努力工作、享受研究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材料学家的责任感,“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的最好时期,也给材料学的研究创造了最好的机会”。卢柯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对材料学科提出了许多严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镍的需求量开始上扬,镍的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镍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供需矛盾尖锐,原因就是中国的工业化。镍是用来做不锈钢的,工业化的显著标志是需要大量的不锈钢。其实,现在所有的原材料都在涨价。如果不发展先进的材料,将面临资源减少,价格上涨,中国的工业化成本将是非常巨大的。

272 评论

萤火虫BB

中科院院士,辽宁副省长卢柯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荣获“物质科学奖”,他在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方面贡献突出,拿下中国诺奖。

337 评论

背信弃翊

辽宁省副省长卢柯因其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获得物质科学奖。

138 评论

曾涛~家居建材

现在生活的非常好,而且也是因为自己是高考状元,所以这种情况下也是成功的进入了美国,而且在美国现在发展的相对较好,最重要的就是在这方面也是不断的学习。

132 评论

相关问答

  • 卢柯院士发表论文

    玄武区。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校区。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 1953

    万达集团乔梦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蓝柯论文发表

    全系有教授、副教授、助教、讲师46人 其中教授6人 银建军 海虑太 陈祯伟 温存超 谭为宜 龙殿宝 副教授12人 彭丽萍 韦家业 蓝利萍

    sofa上的猫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卢柯发表science论文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开着拖拉机飚车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柯召发表的论文

    温州籍数学家十院士胡毓达 (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温州,325035;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上海,200030)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大半个世纪中,在

    大施兄帅呆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小柯论文发表网

    随着近几年国内掀起的“物流热”,第四方物流正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热点。本文从第四方物流的含义、运作方式及作用入手,通过对第四方物流实践案例的剖析,探讨了我国发展第

    哼哼家的猫猫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