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邓丽君歌曲演唱特色研究论文

邓丽君歌曲演唱特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邓丽君歌曲演唱特色研究论文

邓丽君的歌不仅曲调柔美,而且字字斟酌,相当一部分是直接为唐诗宋词谱上新曲,邓丽君把每一个词句的优美这一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听邓君的歌有一种让人忘记痛苦的甜蜜,邓丽君的笑容温柔的让人窒息,邓丽君那种隐藏在心灵深处的久违甜美和人性美,会在不经意的悄悄流出!

楼上概括得很好,是用心去欣赏君的!

可以说音乐无国界

邓丽君小姐是华语流行乐坛第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歌手,是20世纪百大最具有影响力的艺人,世界十大女歌星,她的音乐是对中华民族音乐一种新的诠释。邓丽君小姐以其甜美圆润、温婉动人的嗓音,以温温尔雅、亲切可人的形像征服和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扉!邓丽君小姐作为华人乐坛中不可替代的巨星,不仅影响了中国流行乐的发展,更在华人文化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她不仅是一位歌者,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符号!

论文幼儿歌唱音准特点研究

1.愉快地参加... 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三岁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 音域方面三至四岁...... 中班年龄幼儿在唱他们所熟悉和理解的歌曲时,可以做到用速 度、力度、音色的明显变化来表现歌...2.倾听音乐和唱歌可以发展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情感反应,在某种特殊作用的音 乐帮助下,可使儿童保持情感的激动状态,同样在必要的时候舒缓、柔和的音。

幼儿园唱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论文

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声音,只是这个原音的遥远的回声。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幼儿唱歌可以陶冶情操,活泼身心,抒发感情,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但有时会出现幼儿不乐意参与唱歌活动,或总觉得孩子的歌声不动听,唱歌音不准,或是缺乏感染力。为什么会这样呢?重新审视我们的唱歌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们老师自身。笔者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歌曲内容的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歌,我认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和欲望。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适合幼儿唱歌,因为有些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了,所以歌曲的选择影响着幼儿歌唱的质量。那么怎样的歌曲适合幼儿演唱?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像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优美的、诙谐的、欢快的……其实,还有一些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活动相关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电视剧里的插曲,有时代性,又适合幼儿歌唱,让幼儿唱,为什么不行?如果一棍子把这些歌曲打死,不是可惜?现代的教育应具有现代的气息,孩子们对于新事物比成人来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那些歌曲的.一出现,如《老鼠爱大米》、《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他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对歌词或一些旋律进行适当的改编,幼儿在学的过程就会学得更加快乐。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幼儿比较难掌握的问题,如:符点音、顿音、音的跨度以及唱歌时的感情,在此时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老师应有的放矢地为孩子们选择歌曲,因为孩子们是社会的人,也是“与时俱进”的人。

二、教师的范唱

幼儿还没有能力视唱,听唱便成了幼儿学唱歌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的范唱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范唱要以清唱为主。

1、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发展幼儿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唱歌又是音乐活动中幼儿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在听唱过程中幼儿同样需要和教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范唱时就要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出发,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像幼儿一样怀着极大的热情,富有感情地唱幼儿喜欢的歌曲,贴近幼儿,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教师离开琴,走近幼儿,和幼儿面对面地唱歌,把唱歌的技巧、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亲切的态度充分地表现出来,以感染幼儿,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发展其积极丰富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幼儿学唱的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使幼儿与教师一起唱歌。

2、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功能已发展到今天广义的人格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从而更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游戏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时,随时有可能要带着幼儿边游戏边唱歌,边表演边唱歌,边打击乐器边唱歌,这些都需要教师离开伴奏,自由、自如地演唱。

三、幼儿唱歌时的伴奏

伴奏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幼儿唱歌时的伴奏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首先是教师范唱要以清唱为主,但这不是绝对的,可以考虑在几次范唱中穿插运用伴奏。范唱中的伴奏要简单,突出主旋律,不能妨碍幼儿听清曲调。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唱歌的熟练程度和演唱形式来安排伴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安排不同的伴奏。如小班幼儿注意易受干扰,感知水平低,音乐的感受力和音准能力弱,为小班幼儿设计的伴奏显然应以旋律伴奏为主,突出歌曲的旋律,以便幼儿感知和模仿。大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时便可考虑和弦伴奏的运用,以加强层次感,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力。但是,这些伴奏要根据幼儿掌握歌曲的熟练程度来设计伴奏。如初学歌曲或唱歌不太熟练时,伴奏应以旋律为主,甚至可不用伴奏。在根据不同的演唱形式运用伴奏时,除了要考虑伴奏的复杂程度外,还要十分注意伴奏的音量控制,如独唱和齐唱,音量的大小应有明显的对比。再次是伴奏的运用应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如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强,节奏感等音乐感受里发展较好,伴奏时的和声运用可适宜加强;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弱,伴奏则应突出旋律。

四、唱歌时幼儿声音的运用

发声是唱歌技能中的关键。幼儿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要让幼儿用自然声音唱歌,就是在平时说话发声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歌唱。幼儿很喜欢唱歌,但由于缺乏训练,普遍存在喊唱、白声、咬字不清等缺点,纠正这些缺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音乐活动发声练习。因为简短而集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幼儿良好嗓音的重要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但以往由于我习惯于老方法、老习惯,总是反复使用单调的几种练声曲,是发声练习枯燥、无趣。经过新《纲要》的学习,我认识到,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主动参与趣味的发声练习,创造幼儿乐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培养幼儿的练声兴趣,幼儿才能用自然、自如的声音来唱歌。

因为幼儿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对小鸡、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感兴趣。因此,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采取情趣模仿法,设计模仿发声练习效果很好。在一开始的模仿练习,我引导幼儿:小狗怎么叫“喵喵喵”,小鸡怎么叫“叽叽叽”等,开始幼儿还感兴趣,几次下来,幼儿就厌烦了。我就根据幼儿的特点,改变了教学方法。我将小狗“拟人化”,设计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曲,边唱边引导边提问。如:

教师:小狗肚子饿了是怎么叫?

幼儿:小狗肚子饿了就会没精神,没有力气。

教师:有谁来学一学?(这时,幼儿就尝试用轻轻的声音来唱出小狗无精打采的样子的叫声。5-︱3-∣1-‖这时,幼儿学会了连音唱法。

教师:当小狗有骨头吃了,它回怎样叫?

幼儿:这时幼儿就表现特别高兴,唱得较大声。于是,我就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的口形,听听我的声音,学唱531︱531‖。我用情景化的语言提示幼儿“唱得这么大声,小花狗会被你们吓跑的。”幼儿听到我这么一说,马上就会用轻柔、舒缓的声音来歌唱。经过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了非连音唱法。

教师:小狗吃到了骨头,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会怎么叫?

幼儿:“汪汪汪”的声音要提起来,要结实有力,清脆悦耳。这样,幼儿很快学会了顿音唱法。

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唱歌借助吐字的口型,口型能牵动共鸣腔,影响着幼儿在唱歌时声音的运用。因此,我根据不同班的年龄特点,要求小班幼儿用“圆圆的嘴巴”来唱歌;中班、大班幼儿用“嘴里像含着一个鸡蛋或含着一口水”来唱歌。

五、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一次歌唱活动下来,孩子们还不记得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其实,这是我们老师太重视我们的教学结果了,记住歌词在歌唱中的确是关键的一步,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让孩子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这首歌的性质,没有教给孩子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么唱歌有何意义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还应注重在我们教学中发展了孩子什么能力,锻炼了孩子什么技能,使孩子获得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态度,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会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孩子的歌声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放声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来,唱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最纯真天籁之音。

参考资料:《幼儿音乐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颖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次版。

曹冰洁著:《走进幼儿音乐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大班的幼儿歌曲的特点就是不活形象化的描述,而且朗朗上口,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自己也有一种启发的能力,对大班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大班幼儿园唱歌的特点的话还是比较整齐的然后了华经过一个训练所以说比小班的稍微好一点。

邓石如篆书艺术特色研究论文

邓石如(1745~1805),原名琰,因避嘉庆讳,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邓石如从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皇象《天发神谶》碑到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都达百本,还写《说文解字》20本以备其体,旁搜三代钟鼎,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天没就亮,研墨满盘,直到深夜墨用尽才睡觉,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学好篆体又学隶体,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孔羡》,《受禅》各50本,三年后学成。离开梅家后,他周游各地,以书刻为生。至安徽歙县,与金榜、张惠言一见如故,金榜荐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乾隆五十五年曹文敏入京,邓石如随同前去,刘墉、陆锡熊十分赏识他,称之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不久刘墉左迁失势,陆锡熊突然死去,曹文敏为治丧致之于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三年后辞官回乡,毕沅为他置田宅作养老之用,称他是“吾幕府一服清凉散也”。邓石如四体均工,他的隶、篆在包世臣的《国朝书品》中被列为神品,称为“遒丽天成,平和简静”。他的小篆有很高的成就。邓石如最主要的是在用笔上以隶书的方法写篆,这方法在邓石如之前的几千年中,无一人能突破其藩篱。邓石如晚年的篆书,线条浑雄苍茫,紧涩厚重,已臻化境。邓石如的篆书之所以成为一代宗法,主要是用笔得势,八面生风,实开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之先河,学篆者无不奉为圭臬。邓石如的行草书蕴涵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他最大的贡献是,将北魏书的笔意糅入行草,用笔平稳持重,笔锋翻转变化很大,转留自如,空灵畅达又迟涩古朴,帖学行草圆熟平顺的法度被他打破,显得恢弘纵横,不可端倪。传世作品《草书七言联》,写有“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佳句,直抒胸臆,气象开阔,神完韵足。

邓石如为书法大家,篆隶真草皆善,篆书被康有为尊为清代开山祖师。他以隶书笔法写篆,并以生动活泼的篆书体现在印上,看不出多少刀刻的痕迹。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就属这样的作品。他曾自言:石如“摹篆,刚健婀娜”,非常中肯。他“印从书出”的实践,开拓了新的印风格局。并使后来的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大受影响。吴熙载、徐三庚等更可称为邓派的传人。

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

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

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历史的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

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文人士大夫官场不得志,或不满社会,消极厌世,或寄情于山林,致力诗文书画。印章因而也成了他们抒发闲情逸志、诉诸喜怒哀乐的“方寸天地”。特别是宋元以来的中国画越来越明显地趋向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形式,更加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唐宋元是印章发展从实用向欣赏发展的过渡时期。

(三)篆刻艺术繁盛

我国真正的篆刻艺术是从明代兴起,文彭以汉印规范印学,推广石质篆刻材料,广收门徒,普及篆刻艺术。到了清代,篆刻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超越了前代,出现了万紫千红、派别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像皖派、浙派、邓派、吴派、赵派等众多的印学学派,造就了赵之谦、吴让之、邓石如、吴昌硕等一大批印坛巨匠,成就卓著。清代的印风一直支配和影响着中国印学的发展,对当今的篆刻家来说,仍有继承和借鉴之意义。

二、清代篆刻艺术兴起的原因

进入清代,在金石、文字学迅速复兴并推动书法界好古风气的同时,篆刻艺术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大家为了深入研究、把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一时汉碑、汉印、金文款识等的收集、整理之风随之而起,这就大大推动了书法、篆刻艺术的繁盛,同时清朝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国内经济、清廷注重文化的政策,清代主流学术的影响,以及其它艺术对篆刻艺术的滋养均对篆刻艺术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

(一)文字的影响

从乾隆朝开始,书法的发展异军突起,一批长于金石古刻的书家从帖学的包围中突围而出,举起了振兴篆隶的大旗。篆书和隶书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年代,邓石如、钱坫、桂馥等,他们的成就可以说直接秦汉远在唐人之上了。在“帖学”之外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另辟蹊径,篆书和书法的结合引起了清朝书法艺术的复兴,有了“篆隶中兴”的成功经验,书法界学习古碑刻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在新书法形成的发展浪潮中,清朝的篆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代。篆刻离不开篆书,清代篆书的复兴,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艺术载体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二)金石学的影响

金石之学始于宋,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以及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清代金石学的兴盛对当时篆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金石学还有玺印的研究在清朝这一形势下,治印者与学者们一样,也接触了大量金石文字,并在赏鉴、研究过程中触发了艺术的灵感,提高着印章的审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篆刻实践。金石学对古代印章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它的理解,也直接丰富、深化了篆刻艺术的各种风格,金石学中各门类的研究,扩大了篆刻艺术以资取法的范围,直接孕育了“印外求印”理论。从现象上看,清代著名篆刻家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印史上都是空前的,而且他们常常是篆刻家、金石家、书法家、画家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也统一于一身。

(三)其它影响因素

清朝篆刻艺术的兴盛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与清朝的文化背景、政治质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清王朝的建立,割断了明末诸贤所形成的浪漫书风,把偏离主线的书法革新局面重新扳回到中和体系上来。石质印材引入制印领域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有清代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发展对篆刻艺术产生了需求。另外作为篆刻主体的制印者,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到,文化层次的提高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清代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清代是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风格各异,流派独立,特别是在清代碑学盛行时,碑学家无不兼擅篆刻,可以说清代的碑学与篆刻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清代,最有影响者当属浙派、邓派和黔山派。浙派为丁敬首创。以古玺和秦汉印为宗,有刚劲朴茂、雄健苍古之目。邓派亦称新皖派,以邓石如为代表。石如工四体书,“书自印出,印由书出”,推崇阴柔,以圆取胜,作品苍劲质朴,恢弘酣畅,洒脱清新,自成面目。对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后学晚辈有较大影响。黔山派,为黄士陵所创。士陵早年学吴让之,取法古玺,于浙、皖两派之外另辟蹊径。布局峻峭,用刀凌厉,平洁光滑,静中见动,古雅秀美。承继者有黄石、李尹桑、乔大壮等。现着重介绍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派系―浙派和邓派。 (一)丁敬和浙派

浙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四人篆刻风格较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合称为“西冷八家”。“西冷八家”是浙派的代表,反映了国人对乡先贤的尊崇,因都是浙江杭州人,后人就把他们及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浙派崇尚秦汉玺印,应用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柔美流畅的皖派诸家,所以有“皖派阴柔,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丁敬远承何震,博采众长,不主一家。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等,以“碎刀”为技法,千变万化,强调节奏起伏,锋颖明快,线条呈现轻重疾涩的变化,能有效的克服明人浮华的风气、纤巧的弊端。丁敬的篆法特点在于简洁工稳,自然平淡,不假华饰,达到脱尽豪华见真淳的境界。他的“两湖三竺万壑千岩”、“洗句亭”、“采菊东篱下”、“心无妄思”、“启淑私印”诸白文印,篆法逐渐删繁就简,参以隶法,简古平淡,尚率真而厌华巧,颇有高古含蓄、大智若愚之风度。如其中的“水”字旁,多参用隶书写法,“无”字写法则完全借用隶书结体,“启”字则参用简体字。尤令人惊异的是,丁敬在五十五岁时为其诗友大恒和尚所刻祝寿印,以佛教的一个吉祥标志“�”来代“万”字,此符号本梵文“吉祥万德之所集”之义,丁敬将此字置于印的中部,取佛典所云“如来佛胸现大人相”之义,蕴义甚深。自此,后世多有模仿者。

蒋仁诗书画兼工,印风师丁敬,朴拙苍劲,洗练简古,自有创格,别具情趣。因性情耿介,不轻易奏刀,流传作品不多,其代表作有 “真水无香”“邵志纯字曰怀粹印信”等。

黄易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等。专研金石学,善山水画,书法以篆隶名世。其治印受业于丁敬,而以稳中求变、灵动清劲出之,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耐人寻味。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

奚冈著有《蒙泉外史印谱》,诗词书画皆有声于当时。篆刻服膺丁敬,印风能拙中见放,透落秀逸之气。篆法方圆互见,更得自然率真。

总之,蒋、黄、奚三家从不同方向对丁敬平方正直一路的朱文印和仿汉白文印有所发挥并走向精熟稳定的阶段,碎刀、短切的刀法进一步强化,呈现出浙派上升期的勃勃生机。

(二)邓石如和与邓派

在清代的印坛上,邓石如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巨匠,有《完白山人印谱》传世。清代魏锡曾对其作过“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他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深刻剖解。在书写工具上,他突破“秉笔烧毫”之法,充分发挥羊毫刚柔相济的特性,形成体势方圆互见,结构宽阔开张,意态千变万化,线条富有笔情墨趣的雄浑朴茂的篆书新体。篆书风格的变革,为他印风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在书法和刀法、笔意和刀味完美统一上,邓石如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

他的代表作“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淫读古文甘闻异言”,具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独特印风。前二方在章法上颇有特色,“意”印三密一疏,构图自有空灵之处;“江”印篆法流动自然,婀娜不失刚健,拿浙派驻涩势切刀相异,对角虚实交叉,读来饶有起伏,堪称绝胜之作。“淫”印可以视为邓氏的基本风格,以小篆作白文,颇为大胆,不落陈规。无显匠意,一气呵成,流露明确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刀法方面,此期作品则开始走出徽派印人讲求笔画匀整、工致的习尚,以较为自由的运刀手法表现线条,走刀如笔、转运轻浅的特点已经形成。从这一点上看,邓石如刀法的“写意”性格也已经十分鲜明。

邓石如的篆刻美学思想,直接催生了他的艺术新面目并启迪了后世印人。他提出“刻印白文用汉,朱文用宋”,阐发了不同形式的印章用篆的差异性:他以“刚健婀娜”这一审美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在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对比效应。以求生动出奇趣,呼应得平衡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记载着厚重的悠久传统。篆刻是书写、刻印、转印相结合的艺术,是浓缩的、有蕴含的美,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多种艺术形式中的奇葩,除了它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寸方天地、刀石生趣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魅力,深受历史文人雅士的青睐。千百年来,传承演进、异彩纷呈、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邓散木.篆刻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2]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

[4]高文亮. 试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3).

[5]戴林.中国印章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褚晓琼(),女,浙江嘉兴人,本科,副研究馆员,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群文专业书法艺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篆刻的学术论文

重章复唱歌曲论文格式

就是诗经表现手法之一的重章叠唱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四言句式。 重言叠字、双声叠韵、隔句押韵,富于音韵声情之美

舒伯特艺术歌曲鉴赏圈伯特是近代艺术歌曲(Lied)的奠基人。他在海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他的词唱同一旋律的分节歌,音乐优美动人,充满抒情气息。歌曲常常是和诗人交沐思想感情的产机当他读到一首诗,情动于中,不能自己,诗的音乐形象也就闪现在面前了。为了有效地表现诗的内容和境界,他扩大了旋律与和声的表现力,并提高了钢琴伴奏的作用。抒情歌唱性旋律在他的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将英国女高音歌唱家玛格丽特·普赖斯(1941一)演唱的21首舒伯特歌曲择要介绍如下(汉译歌词是笔者所译,可以配谱演唱):《夜与梦)}(。卜43No津.0827)(/霖黔黔默言诗升邺神圣的夜马上要消近温馨的梦也核沉沦,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里,照亮人们静悄悄的心。当她听到白昼已睡醒,当她听到白昼已睡醒,不禁声声呼唤回来吧,神圣的夜!把温馨的梦找回来!音乐悠长缓慢,轻柔婉转,描写夜深人静、似梦似幻的精神境界,是一首二部曲式的抒情歌曲。((欢笑与哭泣)}(,)歌词是德国诗人弗里德利希·吕凯尔特(Fridc逾土Rt比ert,1788一18肠)的诗1.我对变幻莫测的爱情保持冷静,变得时而欢笑,时而哭泣,捉摸不定。早晨怀着希望欢笑,为什么要在晚上对着落霞哭泣悲伤,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也不知道。2.我对变幻莫测的爱情保持冷静,变得时而欢笑,时而哭泣,捉摸不定。晚上还在哭泣伤心,为什么早晨醒来忽然面带笑容,我要问你,我的心,我要问你,我的心。音乐是一首变化分节歌,两段歌词前半唱同一曲调,后半稍有变化。每逢歌词说到哭泣时从大调转入小调,突出调性色彩的变化。《春天的信念》()歌词是德国诗人路易·乌兰德(LudwigU拟and,1787一1862)的诗,描写图宾根附近尼卡河沿岸的山谷里,春天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的景色,洋溢着乐观主义精希电1.柔和的春风已苏醒,簌簌地吹拂昼夜不停,它装点万物,除旧布新。啊清音燎亮,啊香泽氦氯!可怜的心灵别‘优愁!如今一切都要变更。2.世界一天比一天美丽,不知道要达到什么境地,鲜花常开无尽期,开在遥远的深谷里可怜的心灵别忧愁!如今一切都要变更。舒伯特为这首诗谱写了一首两段歌《致音乐)}(。‘。547)歌词是舒伯特的朋友法朗茨·冯·索伯(Franzvonschober)的诗:1.高雅艺术,我常常心烦意乱,许多凡夫俗子把我包围,您在我心中点燃起爱的火焰,使我在美的世界中神迷心醉,美的世界,神迷心醉!2.你常在琴中发出一声叹息,奏出神圣而又甜蜜的和弦,带我走进尽善尽美的夭堂里。高雅艺术,我对您深深铭感,我对您深深铭感!舒伯特把这首诗谱写成两段歌词唱同一曲调的分节歌;歌唱性的旋律深情婉转,妩媚动人。《西尔维亚.她是谁?》(,D891)歌词选自莎士比亚的双维罗纳二世》(由鲍伦菲尔德译为德文),是维罗纳青年瓦伦廷赞美米兰公爵之女西尔维亚的歌1西尔维亚,她是谁,青年们一致赞美?圣洁、秀丽而又聪慧;这般天赋的温雅,使她为人一致钦佩,使她为人所钦佩。2.她很秀丽,也很和气,因美和善是兄弟慈爱来到她眼睛里,救助盲目的人儿,得救后住在一起,_得救后住在一起。3.让我们来歌颂伊人,歌颂她超绝群伦,她胜过茫茫尘世居住的一切众虫我们要用花冠献敬,要用花冠献敬。舒伯特为这首诗谱写成三段歌词唱同一曲调的分节歌,音乐优美流丽,活色生香。见与上帝喜相逢,走完人间崎岖路程和平安宁归千万灵。舒伯特为这首诗谱曲,写成两段歌词(原有三段)唱同一曲调的一首分节歌。音乐悠长缓慢、庄严肃穆。生活的欢情。一心倾慕着你我心心相印,唉,这就是苦痛所以产生!《死神与少女》(,D531)歌词是德国诗人马蒂亚斯·克劳迪乌斯(Matt扭aselau山us,1740一1815)的诗,分二节,拟写少女和死神的话:[少女】快走开,唉,快走开!狰狞的骼骼,走!我还年轻,走,朋友,不要向我追求,不要向我追求。〔死神】伸出手来,你美丽的芳体!‘是朋友,并不来要挟你。尽管放心!我并不凶,温柔地睡在我的怀里。舒伯特采用二部曲式为此诗谱曲,少女的曲调坚定沉着,死神的曲调以单音为主,显得阴森暗淡,死气沉沉。1824年3月,舒伯特把这首歌的音乐用于《D小调弦四重奏抓)第二乐章,作为变奏曲的主题。((迷娘之歌})()歌词是歌德的诗,作于1785年6月上旬,后收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迷娘与弹竖琴老艺人的二重p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能理解我的哀怨。我孤身只影,总是郁郁寡欢。我只有凄然面对那边的蓝天。啊!我的知心人远在天边。头昏目眩像火烧我的心田。只有懂得相思的人能理解我的哀怨。舒伯特为此诗谱曲,写成了一首三部曲式的抒情歌曲。音乐分四段,从缓慢平静转向热情洋溢,最后又回到开始的段落。是否向林间去逃避?一切一切都白费!生命的花冠幸福无际,爱,就是你,啊,爱就是你!舒伯特采用没有再现部的三部曲式为此诗谱曲,用“无穷动”式的快速伴奏表达不可遏制的热情。《流浪者的夜歌》(。p,甲_歌词是歌德的诗,作于_178。年9月6日夜晚,当时歌德居住在德国中部图林《万灵节祷词》(0343)万灵节是每年十一月二日(逢星期日顺延一天)为死者祈祷的天主教节日。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德国诗人约翰·乔治·雅各比JohannGeorgJaco悦的诗:1.万灵享有和平安宁,曾经遭受创巨痛深,曾经做过好梦无数,饱经沧桑历艰苦,走完人间崎岖路程和平安宁归于万灵。2太阳已经收起笑颜,忧心如捣难于人眠,从皎洁的天光中《无穷尽的爱分沁p·sno·ID.,3田歌词是歌德的诗二1776年歌德因迷恋着一个有夫之妇仁魏玛宫廷御马司之妻斯坦因夫人)而深感烦恼,适奉大公爵之命来到图林根山区的伊尔美瑙山城,5月6日在雨雪交加中写了这首诗抒发爱情的苦闷:甘冒雨和雪,甘冒寒风急,穿越峡谷中的雾气径直向前走!向前走!永远不停留!我情愿自作自受寻烦恼,放弃享受许多根山区的游览城市伊尔美瑙城西南基刻尔罕山上的别墅里,他在别墅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其后在1813年8月29日,刚过了54岁生辰的歌德又登山游览,在别墅的墙壁上看到了三十三年前的题诗,摩掌吟诵之余,用笔加深了墨迹。再过十八年,在1831年8月27日,歌德在72岁诞辰(也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诞辰)的前夕,再度登上基刻尔罕山,回诵壁上的旧题诗句,引起了无限的感慨,不禁喃喃自语:“待一会,你也要去安憩。”啼嘘叹息了一回,才拭着眼泪,慢慢离开别墅下山。七个月后,诗人就与世长辞,这首诗也就成了歌德抒情诗的绝唱(但并非最后的诗作);后来曾由许多作曲家谱成歌曲,总数在二百首以上,其中包括德国作曲家策尔特、吕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作品。一片沉寂笼罩群峰,所有的树梢都已停止摆矶小鸟在林中默默地栖息,待一回,待一回,你也要去安憩。舒伯特在这首歌曲中用轻柔缓慢的抒情笔触和简单朴素的乐段结构,表现恬静安谧的诗的境界后乐句的反复,使人感到余音袅袅,韵味无穷。来自山间耕地。我看见菩提树边,有一群翩翩少年,我把他们说服。腼腆腼腆少年郎,拘拘束束小姑娘,都跟着我起舞。有趣的游戏我同你耍,五彩的花朵开在岸上,我的母亲给你缝金衣裳。”“父亲啊,父亲啊,你听见了吗,魔王在轻轻地同我讲话?”“安静些,不要紧张,我儿,是风吹枯叶瑟瑟作响。”((诗神之子》(,)歌词是歌德的诗,抒写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快乐逍遥。原诗分五节,每节六行,按“裙韵”(Schwe汀reim)的格律用韵,六如虎添翼的诗人,穿山越谷有精神,顿觉天宽地广。活泼可爱的诗人,何时再见到你们,共度安闲时光?舒伯特为此诗所谱的曲,是一首三部一一五部曲式(ABABA)的变化分节歌,中段(B)是同节奏的对比段落。全曲自始至终保持着和谐、统一的节律,表现诗人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乖巧的孩子,跟我来吧,我的女儿在那里等你呱我的女儿将陪你寻欢作乐,每天夜里要为你唱催眠歌。”“父亲啊,父亲啊,你看见没有,他的女儿正在暗中转悠?”,’)口阿,儿啊,我看得清楚,那好象是灰色老柳树。”行诗的韵脚是aabccb,笔者译诗也用裙爵我口吹一支小调,在野外林间逍遥,到处信步走!受小曲节拍鼓舞,被小曲韵律迷住,大家跟着我走。果真如我所预料,花园里开花最早,树上一枝先放。我唱歌表示欢迎,哪怕冬天又来临,我为春梦歌唱。《魔王})()歌词是歌德的叙事诗。1781年4月,歌德在图林根的极树旅馆听到一则传闻前几天夜里,有一个库尼茨村的农民抱着生病的孩子骑鸟去耶那,想请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诊治,但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这位父亲只好抱着孩子赶回家去,在没有到家之前,孩子已经死在他怀里。歌德听到这个传闻写作叙事诗《魔王》时,显然是受了德国诗人赫尔德根据丹麦民歌改写的《魔王的女儿》一诗的影响,不仅诗的内容受到赫尔德的启发,连诗的命题和遣词措意都明显借鉴了《魔王的女儿》一诗:夜深风又大,谁还骑马?是父亲带孩子赶回家他抱住小孩在怀里安放,紧紧地抱着,怕他受凉。“我喜欢你,你长得很漂亮,倘若你不情愿,我要把你抢。”“父亲啊,父亲啊,快把我抱住,魔王抢我去,使我苦楚!”父亲心害怕,他策马狂奔,把呻吟的孩子在怀里抱紧,回到家中,力竭精疲,怀里的小孩已经断气。歌唱远方的伊人,虽然遍地已冻冰,冬花开得艳丽!尽管鲜花会枯死,却迎来新的喜事,“我儿,你为什么这般惊惶?”“父亲,你可曾看见魔王?他穿着长袍冠冕堂皇。”“我儿,那是一阵雾光。”“你,小宝贝,跟我来吧!原诗分八节,每节四行。舒伯特的叙事歌曲也分八节,按通谱歌的原则每节歌都唱不同的曲佩一头一尾(第一和第八节>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第二节是父亲和孩子的对话;第三节是魔王引诱孩子的甜言蜜语;第四节是孩子和父亲的对话;第五节是魔王进一步巧舌如簧的媚语第六节又是孩子和父亲的对话第七节是魔王凶相毕露地最后威胁的话语。每一节用不同性质和木同音区的曲调来谱写第三人称的叙事性诗句和不同人物的对话。孩子三次惊呼“父亲啊”,曲调一次比一次高半音,使孩子痛苦、惊惶的情绪一步步达到高潮。全曲从头至尾贯穿着描绘马蹄声的伴奏音型,最后马蹄声告歇,第三人称的宣叙调唱出了“怀里的小孩已经断气”。刚

到网上去找点嘛,东拼西凑就行了

重章复唱,也称作重章复沓,“重章叠句”,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演唱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创造内涵情感声与情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的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他们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了歌唱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了听众享受和情绪的感染。毫无疑问,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全面的歌唱技巧是一个成功歌唱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没有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唱歌技巧也就没有了艺术表现手段。就好像我们过河必须要有桥梁或渡船一样。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音给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人而已。”怎么才具备“感动观众的才能”呢?这就要取决于对歌唱的艺术处理,作为一个歌者在歌曲的二度创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内涵的理解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把握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基调,是悲是喜,是痛苦还是欢乐,细细体味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及深刻的内涵。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歌唱艺术是歌唱者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要准确深刻的表现好歌唱的内涵,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歌曲的音乐和歌词。音乐是歌唱的灵魂,在熟读乐谱的过程中,要反复体悟音乐的感情特征,领略歌曲音乐的旋律美,理解歌曲音乐的意境,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写作的歌谱看来是无声的,静止的,但是在歌谱之中却记录着复杂的艺术技巧,作曲家的深情厚谊也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就是要在歌曲的文学(歌词)语言造型和音乐旋律起伏中,发掘出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掌握歌曲的风格基调,引发我们心中的想象,发展自己的音乐思维,激起内心的歌唱热情,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从而艺术的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李耀伦先生所译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曾载有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的一段话:“总谱上的标志是忧伤,但是几分忧伤?哪种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作判断。”有造诣的艺术家总是以认真的研读作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作者的原始情感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准确传达和提高再现。一个演员或者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歌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二、情感基调的把握演唱一首歌唱,首先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在歌中为我们演唱所提示的表现意图,正确的把握作品的基本思想,然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处理歌唱。设身处地的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对准确表达歌唱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对印尼歌曲《宝贝》的演唱,有的歌唱者能设身处地分析,体现出对歌唱的感情,准确表达了一个年轻妻子怀念前线打游击的丈夫的纯真感情,并表达对革命战争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信念,同时也刻画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抚。然而有些歌唱者脱离具体的规定情景与情感表现,一味卖弄柔情,婉转,妩媚的所谓声音技巧,以至歪曲了歌曲的思想意义与歌唱主人公的健康情绪。同样,像演唱《军港之夜》这首歌曲时,也有类似情况,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海军战士的思想境界,去追求柔情蜜意,梦境缭绕,就会把一首健康的战士抒情歌曲唱成情调不好的海军战士摇篮曲,极大的歪曲了主人公的形象。可见了,“情”——感情不准,“调”——曲调也随之被歪曲了,而曲调主题就自然不可能得到准确地表达。有了对歌唱的真情实感后,就应该对歌唱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这里包括整个歌唱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问题。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唱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直到节奏、和声等给演唱者以艺术表现的总启示,它们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唱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句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三、声情关系的处理一首歌曲或唱段的演唱,要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掌握了曲式脉络和段落层次之后,要根据歌曲主题与形象表达的需要,进行全面的行腔设计,所谓“谋篇布局”就是运用声情的有机结合的一切手段来进行声腔的布置。戏曲声乐艺术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川剧一诀所云“开腔要审,行腔要领,板调要准,不飘不浮,准中见稳”。所谓“开腔要审”,是指在歌唱前要对所唱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入审视与分析,从局部到整体,从审字到审腔,从词格到腔格,从词意到曲情,从语气到势,从形象到主题,从情景到意境,从结构到风格。总之,要进行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细致琢磨,品味与推敲,这种审视分析一定要慎重,实际上是演唱者逐步体验与感受的过程。所谓“行腔要领”,“领”是指要突出重点,共鸣,气息,气口与行腔咬字,吐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要和谐适度,领出重心,推波助澜,顺势力行。所谓“板腔要准”,是说“调准便不慌,板准便不顶,字准无讹音,腔准便不凉。”要求字腔结合的高度准确,才能更好地抒情达意,从而达到“不飘不浮,准中见稳”。声圆腔满,深情并茂。声乐艺术讲究:意在唱先,成腔在胸,一气呵成,神韵贯通。这是因为时间性听觉艺术不容做分外的停顿与休止,如果不在唱前将声音的创造意义,思想主题弄清楚,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神韵贯通的艺术效果的,当然更达不到“响遏行云”“绕梁三日”的境界了。公务员之家:歌唱的抒情,或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是声乐艺术创造的核心,这是因为,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正是以情作为声的体现基础的完美结合,以及行腔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的表达,同样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所以说,“充满激情地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显然,声乐艺术如果失去了情感的动作性和它的表情力量,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唯有“声”与“情”的结合和统一,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 回眸中国民族声乐及其历史,其昭示着原生态唱法这种民族声乐艺术形式的存在意义。原生态及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的起源和不同分类所生发的独特的阐述,让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声乐的独到演唱艺术。本文从自然、实用、即兴三方面对原生态声乐艺术特征进行阐述,以领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也正因如此,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原生态声乐演唱的文化、艺术风格和民族性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方可以突出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中选取打破理性思维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联系生活、注重个性的培养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分析研究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教学方法创新,并能审视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启发更多的教学者对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更加重视和关注,以引导更多大众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 原生态唱法;声乐演唱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一、了解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都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风格迥异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制。原生态声乐艺术在民族声乐中最能原原本本的展现中国各个民族和地域的风土人情,是最原始生存状态的声音,是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修饰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原生态唱法的出现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举世瞩目的一朵芳花,博得众人关注。

(一)认识中国民族声乐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情感、意志、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传统的中国民族声乐基本上就是中国的原生态声乐,而现代的中国民族声乐是指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演唱艺术精华,通过借鉴吸收美声唱法后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演唱艺术形式。早在春秋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当时的北方民歌。20世纪以前,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开放思想的形成,中国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出现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进入一个转型期。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有了科学的演唱技巧和与时俱进的演唱内容,但是原生态声乐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其他演唱形式替代不了的自然和淳朴风格,同样应该被人们重视和关注。

(二)原生态的定义及原生态演唱的起源

原生态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中的生态研究领域,是指大自然赋予人最原本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具有复杂性、装饰性、技术性、利益性、时尚性,是最简单的、淳朴的一种存在状态,基本可以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所谓原生态演唱就是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内,由当地的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按照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和演唱方法自然形成的,不具有任何专业修饰和外来影响的民间作品,其中以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方法为代表。原生态唱法的首次提出,见于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中。原生态唱法中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和不加任何专业技巧装饰的'原汁原味嗓音,赢得了人们的点赞和关注。原生态声乐演唱是相对于学院派的民族声乐唱法而言,当地人民群众自创的积累,通过世代口头相传相授的方式继承了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民族传统习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原生态声乐艺术的不同分类

原生态声乐艺术根据其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独唱、重唱、对唱、群体齐唱、多声部合唱等。其既有委婉柔美的抒情也有高亢激昂、豪迈奔放的酣畅,曲调都非常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根据其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北方原生态民歌、南方原生态民歌,高原的原生态民歌、平原的原生态民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由于各地原生态民歌的语调、语气等会因其区域和地貌的不同产生出不同风格特质的原生态民歌,例如北方的粗犷、高亢,南方的细腻、悠扬等。根据原生态声乐艺术的演唱内容不同,原生态声乐演唱的题材和功能不同,又可以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爬山调、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等等。

二、探究原生态声乐演唱的独有艺术魅力

原生态声乐艺术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发展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拥有着自身不可磨灭的艺术特性,正是这样的艺术特征使得原生态声乐能在现代的艺术生活中独放光芒。

(一)原生态声乐演唱的自然艺术特征

原生态声乐演唱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行于农工、船夫、牧羊人或者劳动妇女之间,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是随口而出的俗语,不具有专业性,因其原始、贫乏单一的语汇,使得原生态声乐处于自然的艺术状态。这种自然不等同于随便和无秩序,而是顺其自然的流露情感和创作作品,细细体会就能感觉到原生态声乐在自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情感。例如,黎族原生态作品中唱道:“砍山我来迟了,迟到是留恋锅里的田螺,流连在纱纺的老婆。”还有其他作品中唱道:“要猪怕猪脏,要狗怕狗吠,要鸟怕鸟飞,只要亲人做伴长相随。”这些原生态作品的歌词通俗易懂,都具有自然不刻意的艺术特征,表达出的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生活和情感。

(二)原生态声乐演唱的实用艺术特征

原生态声乐演唱作品的产生多半是人们在劳动中创作的,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原生态声乐艺术出现的初衷是为了实用,其次才是审美。例如劳动号子是最早出现的民歌载体,它的产生是人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发出吆喝或者呼号,为的是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或者协调步调,这些吆喝和呼号后来通过被人们美化,发展成声乐艺术形式,劳动号子的实用性就在于协调和指挥人们劳动。随着其实用性的出现,更多人开始关注并把它美化起来,在有节奏和韵律的配合下,逐渐展示出原生态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原生态声乐演唱的即兴艺术特征

原生态声乐演唱,都是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编什么,有感而发,即兴自创。实际上是方言腔调的音乐化,不需要考虑技术层面的要求,不用经过加工提炼,只需专注于自己有感而发的演唱就可以,展示的是“最本色的原作品”。歌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即兴及其“口语化”的民俗特征,在结构、文法、修辞、艺术逻辑、形态规律等方面形成了诸多新的族域性文化特征。例如,原生态民歌中山西的山曲《三天路程两天到》:“大青山高来呦乌拉山那个低,马鞭子一甩我就回口里,不大大那个小青马,我多喂上两升料,三天的那个路程我两天到。”歌词源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由于民间歌手不懂得专业的创作知识,不能像专业作曲家一样运用民歌素材创作民歌,只能靠即兴的情趣、始发冲动及强烈的情感支配而“创作”。

三、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重要意义

由于民族声乐的创作曲目较为单一和重复,千篇一律的民族声乐状态使得听众出现了听觉、视觉的疲劳,所以人们开始想要追求新鲜刺激的艺术形式,渴望和期盼民族音乐多元化。原生态声乐演唱显示出自然、质朴、粗犷的特点,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另类展现,具有别具一格的新鲜感和民族特色。因此,为了迎合人们愿意复兴传统文化的潮流,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不仅因为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是在原生态声乐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好的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引起更多人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

(一)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文化意义

原生态声乐演唱是工业时代前的自然的、乡村的、朴拙的、非商业化的文化。其中蕴藏着源自大自然的生态文化,例如有民族民间文化、原始文化、方土文化等,涉及到社会科学中的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需要在教会学习者演唱技巧的基础目标下,对学习者进行原生态声乐文化的教育和指导,让学习者在宽阔的声乐文化视野中学习原生态声乐,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声乐技巧的掌握,更有利于学习者今后的深入探究和创作。例如,在藏族原生态民歌《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教学中,同样要为学习者讲解该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让学习者在了解相关文化中掌握原生态声乐演唱。

(二)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艺术风格意义

原生态声乐演唱虽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演唱形式,不用经过专业修饰和提炼,但也不是随意的唱就可以的,也需要教学者在教学中不能忽略对艺术风格重要性的教学,逐渐思考出一些方法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炼和选择来指导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让学习者能够随心所欲的演唱原生态声乐作品时,流露出纯粹、质朴和干净的声乐艺术效果。例如,在学习不同艺术风格的原生态声乐作品时,抓住每一部原生态声乐作品中的闪光点很重要,掌握艺术风格精髓才能在丰富多彩中彰显个性。

(三)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民族性意义

原生态声乐演唱过程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作、风土人情、爱情婚姻等日常生活,是认识一个民族情感、性格、历史、民风民俗的重要名片。所以,做好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四、创新原生态声乐演唱教学的教学方法

从历代所有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看,几乎一切的民间艺术都是专业艺术产生的源泉和根基,任何一门艺术门类都是从生活走向艺术,从艺术走向专业。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也不例外,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只有把原生态声乐演唱搬进教学中来,不断进行扩展教学和创新,才能让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不断从原生态走向艺术舞台,由粗糙走向经典。

(一)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打破理性思维教学模式

在现实教学中,教学者往往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共性,注重教学方法的重复高效性,容易淡化或忽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容易限制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发挥,教学者应该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按部就班教学模式,毕竟原生态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教会演唱技法,而是要让学习者走出单纯理性的思维,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感性地学习原生态声乐,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空间去认识、研究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的现实意义和创作借鉴。

(二)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引导学习者联系生活

舍弃了原生态声乐艺术的情感人文成分,单纯追求知识与技巧的教学,只会让学习者对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产生缺乏个性和生命力的理解。由于原生态声乐大多形成于种地耕田、采药摘茶、行船放排等生活生产实际中,演唱技术是从生活中摸索而来,反过来又被用于表达生活情感。所以,教学者要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让学习者把学习原生态声乐演唱与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习者用声音去表达生活,传递情感,脱离僵硬的声乐演唱技巧学习。

(三)在原生态声乐教学中注重个性培养

原生态声乐演唱每一句每一腔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突出的艺术个性,如蒙古的长调,苗族的飞歌,羌族的酒歌,等等,可谓是“一方水土出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歌”。教学者要让学习者对原生态声乐的声音有正确的判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错误的模仿。教学者要培养学习者独到的个性思维,才能让学习者在声乐作品面前有自己的思想,不再唯师命是从,才能不埋没学习者的创新才能。结语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是要依靠原生态的生活环境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生态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原生态声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审美趋于多元化,对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毋庸置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在保护原生态声乐作品的前提下,朝着保护它、研究它、发展它、推广它的方向进行教学改进,要积极吸收原生态声乐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和音乐精髓,做到既保留特色又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岗编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俞子正等著.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

[3]徐晓懿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4]付晓玲.原生态民歌的理性思考——有感于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增设原生态演唱组[J].民族音乐,2006(3).

[5]田青编著.原生态唱法的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 索引序列
  • 邓丽君歌曲演唱特色研究论文
  • 论文幼儿歌唱音准特点研究
  • 邓石如篆书艺术特色研究论文
  • 重章复唱歌曲论文格式
  • 演唱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