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公众号的分析和规划策略研究论文

公众号的分析和规划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公众号的分析和规划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微信公众账号的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 微信公众平台的黏性传播模式、高接触度的信息推送、个人化体验的信息接收等特点,让这个平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成为了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的一方沃土。但是企业能否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将互联网思维理念灵活运用到品牌传播中是企业利用微信公众账号进行品牌形象传播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成功的个案经验分析,提出了使用微信公众账号进行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的策略和建议,为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新媒体品牌推广探索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品牌形象 品牌传播 微信公众账号

Abstract: The viscous micro-channel communication model public platform, high contact degree of information push, personalized experience receiving information and other features, make this platform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to pay attention, become a fertile ground for the party spread the corporate brand image ?? But enterprises can follow the new media law, the concept of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thinking to br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use of micro enterprises believ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of public accounts were br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ase put forward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 the use of micro-channel public accounts were spread brand image for enterprises to develop a deeper exploration of new media branding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brand image brand communication micro-channel public accounts

社会化媒体发展到如今,能在诸多媒介形态上占据潜力优势的当属诞生时间最短的微信了。2011年2月微信发布,2012年5月微信用户突破一亿。根据腾讯2015年3月公布的一季度财报中的数据,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亿,其中用户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高数量的用户群体,高活跃度的用户表现,给予了企业依托此媒介平台开展品牌形象传播的新思路。这一新思路实施的有效保障则是基于微信提供的开放性平台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大量的企业、商家在平台上注册认证企业公众账号,截止到2014年12月,微信公众平台数量已超800万。企业可以直接通过公众账号与广大用户和消费者进行点对点的交流互动,借助于这种细腻的交流沟通方式,深化自身品牌形象。

一、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的沃土

1、基于熟人关系网络的黏性传播模式

在学者克莱舍基的《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提到社会化软件、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计算等一系列基于网络出现的沟通工具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我们的能力在大幅增加,这种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与他人互相合作的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这是互联网社交化趋势带来的结果:“任何人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种社会化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这种关系是有黏性的。”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形成的网络社群是基于情感、身份或喜好等共同趋向而形成,成员们通过社交工具产生虚拟式的黏性交往。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微信工具构建的关系网络,是将手机通讯录、QQ好友与同一地域使用者三个关系圈层合并,将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生活圈更强烈地融合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基于熟人关系网络的黏性传播模式。出于维持现实社交关系的需要,或者出于对熟人社交网络的信赖,或者出于对周围环境的关心,微信用户会更热衷于阅读、评论或转发朋友圈的内容。根据腾讯旗下深度研究性栏目企鹅智酷发布的数据显示,微信用户80%的人会选择阅读朋友圈里发布的内容,而只有20%的用户会直接去订阅号查看资讯。

2、基于高接触度的信息推送

与一般性社会化媒体使用计算机作为主要载体这一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微信的载体是移动终端,包括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随身携带性质的电子工具。移动随身的载体特性保证了微信用户能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评论信息和分享信息。在微信平台使用数据调查中发现,微信的重度使用者比例接近全部用户数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亿。这些用户每天打开微信的平均次数超过30次。相比较微博依赖资讯和媒介属性搭建的弱关系信息网,微信更偏向于搭建以人际交往与互动为平台核心,信息附着其上的强关系网。所以微信平台中的信息推送比微博平台接触度和到达率都更高。在历经了四年的发展和渗透之后,微信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更增强了人们对这一信息渠道的依赖。

3、基于个人化体验的信息接收

微信平台的信息表达行为和接收行为与传统网络社交媒体相比,更具个人化体验。在微博平台上,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对某条信息的反馈,也能同时看到别人对同一条信息的反馈。但在微信平台上,信息接收渠道具有私人化的特点。对公众订阅号的信息发布者来说,信息的推送模式是一个发布者推送到多个对应的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布者能准确掌握信息接受者的数量、账号情况和个人基本资料。从信息接受者角度来看,他们所看到的是,此条信息由某一发送者推送给单个的“我”。这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信息接收过程中的“杂音”和“噪音”。接受者以个人身份阅读和体验信息内容,注意力和情绪不会受到其他声音的影响,继而保证了微信平台上信息接收的有效性和体验感。

二、公众账号的企业品牌形象传达:基于“FitTime睿健时代”的个案研究

公众账号是微信平台中企业进行品牌形象传达的重要符号载体,品牌消费者会借助于这个符号载体完成自身对企业品牌意义的生产。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让它成为了众多企业开展品牌形象传播的重要阵地。在这块众多企业争夺的战场上要想打一场漂亮的品牌传播战,就要依赖于完成作为品牌消费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因此,建构一个有助于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的企业公众订阅号,是一次从外而内的全方位包装。

1、品牌形象表达的认可度:界面设计的服务性与友好度

界面是受众进入公众账号中的第一印象体验,其作用类似于舞台。这是在进入一出戏剧之前,受众会接收舞台的布局和背景,幻化出对戏剧本身的期待。“FitTime睿健时代”(后简称睿健时代)是由无锡睿健时代贸易有限公司运营的企业公众账号。它的定位是致力于用互联网思维做健身事业,将正确、健康的健身习惯带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健身概念起步晚于西方,因此在健身市场中存在着大量有健身需求,却没有渠道获取正确健身知识的“菜鸟”级消费者。为了让有信息需求却没有信息满足渠道的健身“菜鸟”们尽快获取归属感,消除他们对自身健身信息匮乏的恐惧和羞涩,睿健时代在自身界面的开发设计上,给予了初学者和入门者充分的尊重和学习空间。界面中单独开设“新手”系列信息链接,从训练、饮食、营养补充和技巧要领等全方位入门资讯打包提供给新手。除此之外,界面还提供一些健身的简单服务,比如打卡服务和社区交流服务,打造了一条“资讯获取―训练实践―交流分享”的良性循环路径。

2、品牌形象表达的效度:用户体验式的故事表述

品牌形象的传达,并不仅仅是传达品牌定位,树立品牌认知。在微信的关系圈层传播中,最具有说服力和传播效度的是体验和感受。体验或感受层面的信息,在资讯堆积的微博中或许无法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在以人际交往为核心的微信这一社交媒体中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共鸣。由于微信信息接收方式的私人化,让微信用户不那么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更能够对体验式的故事表达内容产生共鸣。睿健时代特别设置有“FT变型记”这一栏目,邀请睿健时代的粉丝们和健身爱好者用图文的方式展现健身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图片以时间为轴线顺势放出,呈现出逐步阶段性的改变。文字细腻,信息丰富,表达健身粉丝们对自身努力结果的欣喜和艰辛过程的坚持。这些故事的表述,扭转了睿健时代在纯技术贴和指导贴中冷冰冰的技术形象,增添了品牌的生命力,丰富了品牌的核心――健身的人文内涵。由此,人们感知到的不仅仅是我们追求健康的期望,更是健康应以我为标准的决心和勇气。

3、品牌形象表达的热度:结合时事热点的话题推送

基于微信的黏性传播模式,微信用户的信息阅读习惯更多依赖于朋友圈的推荐。所以作为企业公众账号,在内容运营中需要给予信息接受者们更充分的转发理由,才能借内容传播的热度形成有更多关注度和更广泛传播热度的品牌形象表达。睿健时代在这一点上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抓住当下热点,寻求时事热点与品牌核心理念的结合,以热点话题助推品牌形象传播。比如结合《复仇者联盟2》的热映推出话题为“武装自己”的健身照片评比活动。顺应恋爱真人秀《我们相爱吧》的热播风潮,推出参与此真人秀明星的健康饮食和健身生活写照。傍上娱乐圈 “昆凌怀孕”的热门新闻表达运动型孕妈的美好生活。这些热点话题与核心定位的结合,既能形成新的话题热度,又能引发转发热潮。结合“昆凌怀孕”的娱乐热点所做的题为“你和天王嫂差的不仅是一个周杰伦”的内容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除此之外还获得大量粉丝的评论和转发。

三、公众账号的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策略建议

使用任何工具或渠道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都应该是双面的`。微信公众平台虽然给企业品牌形象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选择和更具新媒体特性的传播机遇,但目前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平台上进行的品牌传播或品牌运营基本都处于探索状态,因而与其说这是一次机遇,倒不如说这是企业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遭遇的一次重大挑战。当然也有类似睿健时代这样的公众账号,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地运用微信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索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传播方式与技巧。这些艰辛的探索也逐渐构成了依托微信公众账号开展企业品牌形象传播的可行性较强的策略建议。

1、碎片化的品牌内涵表达

碎片化不只是微信这一媒体的独特内容传播特性,而是绝大多数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这个特性的形成是由于社交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依赖手机移动终端,成为了大多数社交媒体用户用以打发碎片式时间的信息工具。碎片化的微信话语传播方式,使得这个平台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更偏向于短、平、快。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表现在事实层面则是多元化的信息源、分散的观察视角、零碎的信息表达、不完整的信息要素等。由此,企业遵循此规律进行品牌形象传播行为时,品牌内涵的表达、品牌认知的传递要依托更多样化的表达技巧和多角度的表达视野,而不是将品牌内涵表达诉诸于同一个内容或者同一种类型的内容推送中。睿健时代的品牌表达视角就是在不断转换的,大体上产生的三个视角包括:其一,“我”的导师视角,这是从品牌角度直接入手推送品牌内涵。其二,“你”的用户视角,以向用户提供方法和督促性引导的方法增加品牌理解。其三,“她”的示范者视角,讲述第三方通过健身从“土肥圆”变身男神女神的逆袭故事,传达激励精神,提高品牌认同度。

2、嵌入式的品牌信息传递

在腾讯提供的微信平台数据中可以看到,微信用户中的人群都关注了企业和媒体的公众账号。其中的人关注微信公众账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资讯,的人是为了方便生活,的人是为了学习知识。这个比例占据了全部份额的。从数据上看,用户的目的性十分明显的集中在资讯获得、便利生活以及知识学习上。所以信息的丰富性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公众账号进行内容运营时必须要考虑的事情。然而每个企业公众账号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传达企业品牌信息,这种必然附着的行为特质会造成内容信息量的损失。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嵌入式的品牌信息传递,即寻求品牌广告信息和资讯信息的优质结合点,让品牌信息成为资讯信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户在阅读和获取信息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内容中关于品牌信息的表达。健身与饮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食谱是睿健时代内容推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食谱推荐内容中,睿健时代选择的结合点是食谱的信息内容与睿健时代的粉丝文化、专业身份等品牌信息相结合。这些食谱的创作者都是睿健时代在不同网络渠道的粉丝群,藉由创作者身份的介绍也进一步帮助用户明确睿健时代的品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每个食谱都有睿健时代营养师的点评专栏,睿健时代营养师的专业身份也影射和彰显了睿健时代内容运营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用户产生更多品牌信赖。

3、拟人态的品牌形象定位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拥有的公众账号超过了800万。而且微信用户关注公众账号和接收相关信息的行为具有私人化特点,因此如何让自己企业的公众账号与众不同,个性突出,其中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采用拟人化的品牌形象定位。用户或许记不住你的品牌名称,但个性明确、形象独特的拟人式品牌形象会给他们留下更长久的记忆和更深刻的品牌印象。诸如睿健时代着力打造的全面、细致的专业级健身教练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懂咖啡更懂生活的小资咖啡专家形象;杜蕾斯的会调皮会卖萌的坏坏小男生形象。这些形象的建构,赋予了品牌更多人性化色彩,也让用户能以更快的速度了解、领会并接受这一品牌形象定位。

【参考文献】

[1] 腾讯: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EB/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2] 克莱舍基著,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童慧: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3(9).

[5] 余明阳、舒咏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3).

一、微信公众号规划策略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对了,接下来,运营起来就顺利多了。1、统筹布局:运筹帷幄2、团队建设:招兵买马:内容方面、功能建设、用户分类一般团队建设需要以下类型人才:(1)新媒体策划人员(2)美编(3)营销推广人员(4)内容编辑(5)客服人员3、兴师动众:调兵遣将4、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一、微信公众号规划策略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对了,接下来,运营起来就顺利多了。1、统筹布局:运筹帷幄2、团队建设:招兵买马:内容方面、功能建设、用户分类一般团队建设需要以下类型人才:(1)新媒体策划人员(2)美编(3)营销推广人员(4)内容编辑(5)客服人员3、兴师动众:调兵遣将4、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二、公众号的定位1、明确定位:服务客户,不是营销工具2、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找准定位(注重垂直度)3、一步到位:锁定目标找客户:独有特色、相对特色、错位特色。三、公众号取名技巧虽然现在微信公众号的推荐和搜索算法还未公开,但跟其他平台注重搜索优化、掌握SEO技巧一样重要。

微信公众号从2012年开始,以其特有的宣传推广魅力、低廉的营销成本,深受广大企业的青睐。微信公众号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从原来的粘贴复制别人文稿到自主原创的内容营销时代,主要体现在音频录音、视频原创、文稿撰写上,内容上偏向与产品、运营模式相近或靠近的话题上,文笔风格创意、清新,有深意。运营思路上从——前期“公益的”喜闻乐见的大众话题向专业化利益化转变。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运营策划:一、前期主要是增加关注,运营上需寻求粉丝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有学习、互动,以增加关注度,简称吸粉。方法上:大众文化/学习天地/关注送礼品等。二、前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之后,组织相关活动维护粉丝的黏稠度和忠诚度,具体活动可线上线下都行,活动同时吸引新的粉丝。微信猜谜语活动三、阅读量,粉丝的多少和阅读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大量的粉丝群体中,阅读量很少,就要挖掘影响阅读量的原因,及时改变文篇风格、文笔、话题;其次想办法增加分享率等,及时做好数据分析,针对性调整策略。四、后期,粉丝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开始从流量——份量——交易的转变,可在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加入商城或第三方交易平台,在文章推送内容里引导粉丝购买。内容营销上开始慢慢向产品上靠近,相关文案要体现软广告,切莫直推,主题上可以讲故事/情怀/记忆,引发共鸣,促成交易。(如:小时候,在老家砸吃青皮核桃的童年记忆。)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五、建立会员体系或者储值模式。六、其他营销收益方法:广告主和流量主/赞赏/内容付费等(课程视频/培训等)/广告变现等/大号带小号收益等赞赏七、特别注意的是,不做恶意营销或者言论语言攻击,以防封号和处罚,在追热点和事件营销上,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和公正客观性,热点营销的技巧和话术上要特别注意。八、相关重大节日,是自媒体营销的优势,可主推产品或者借助节气做广告文案营销。九、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可借鉴学习,最重要的是突出自家优势和风格。十、中后期软文最好是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在文章下方可与读者留言互动。

分析一个公众号应该从用户分析、图文分析、菜单分析、消息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

1、用户分析:

包括用户的增长,用户的属性。在用户增长方面,需要去观察用户增长以及负增长背后的逻辑。用户量激增,是因为我们的某篇文章的某个点打动了用户;还是某次活动,形成了裂变传播。在用户属性方面,包括对于用户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地域分布,兴趣标签等的分析。

2、图文分析:

包括阅读来源,阅读量等。单篇图文分析包括转化率朋友圈传播分享等。通过对单篇图文的深度剖析,深挖用户的兴趣点,做针对性的内容生产。舍弃用户不感兴趣的点,在用户感兴趣的点去深度挖掘。

3、菜单分析:

舍弃冗余的菜单设置。通过菜单的点击率了解用户对哪方面的需求更敢兴趣,对哪些菜单设置视而不见。点击率较低的菜单设置,分析其原因,不断舍弃不受欢迎的菜单,增加新的菜单。

4、消息分析:

用户公众后台留言。统计用户对设置关键词的回复数量,从而来指导判断文章的好坏。以及对用户留言的统计分析,客服与用户深度交流,了解用户的影藏需求。

公众号的分类:

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

1、订阅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申请,每天群发一条信息,认证后有自定义菜单。没有高级接口,不能用开发模式。

2、服务号只面向企业或组织机构申请注册,申请后自带自定义菜单。认证后可以有高级接口,每周群发一条信息。均不可主动添加微信好友。

论文分析及策略研究

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卫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策略研究相关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卫校护理学专业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因此,作为卫校护理学教育教学的老师,很有必要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做以深入研究,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一、中专护生的压力

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中专护生对于本专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中专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专生都明白,中专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中升专”。在中升专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中升专”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专”还是“先升专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二、实习护生的压力

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

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三、应对策略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

中专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

四、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然后是支援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定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问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络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几十万字的大论文,还是万八千字的小论文,其实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只有两个:写什么和怎么写。以下将从研究选题与问题、文献综述与研究创新、论文写作策略等方面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做研究或学术论文撰写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确定选题。这里,我们必须要对 “选题” (topic)和 “问题” (question)做出区分。研究选题是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问题是具体的研究任务。在指导学生的论文时,我通常想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同学们往往会给的回答是“国际制度”“中非共同体”“沙-俄关系”……其实,这些关键词只是研究选题而非研究问题。更进一步来说,研究问题是对具体研究任务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和表达。从研究选题走到研究问题,才算是开始了研究的第一步。 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对什么感兴趣?在我感兴趣的对象中哪些方面是重要的?这些方面为什么重要? 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不会陌生。我常常会问学生这个问题,不知为何,只有少部分学生会有明确的答案,部分学生会给出关键词,但有很多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选题,而是期待老师的“命题作文”。但是只有感兴趣,我们才会想要去了解,才会有疯狂阅读文献的动力,也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在确定研究兴趣后,应该不断的深挖,去关注更小的方面。如果你的研究兴趣是“国际制度”,缩小到“国家与国际制度的关系”已经往前走了一步。然后,你又关注到“国家退出国际制度”的现象,进而思考“国家为什么会退出国际制度?”“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国家退出与历史上的国家退出有何相似与差异?”等问题。此时,你的研究已经从宽泛的选题过渡到具体的问题了。 虽然我一直认为选题的确定和问题的提出都是非常主观的,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理解,但研究者不能回避去思考和说明第三个问题,即你选择的问题为何重要。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一项好的研究应该两者兼具。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更注重理论层面的重要性,也有一些研究仅仅立足于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不难看出, 从选题到问题,是一个不断缩小和明确研究任务的过程 。研究问题提得好不好,其实是研究任务选的好不好,而不是文字表达问题。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呢? 第一,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具体明确的问题,在论文中开宗明义,而非笼统模糊的问题,让人捉摸不透。 二,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以Why的形式提出的问题,因为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科学也是如此。第三,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在上文已经提到。 在审阅学生论文时,我发现有几个常见的误区,比如:没有明确而具体的问题,有多个研究问题或在行文过程中研究问题发生变化,以及忽略Why的问题而总是思考How的问题等等。其中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没有研究问题。我的建议是开始动笔前,以一个问句的形式将自己的研究问题写下来。提出一个好问题,甚至比给一个普通的问题以好的解释更为重要。从何处去寻找好问题呢? 一方面,从文献中寻找好问题。确定选题之后,即可疯狂阅读该领域内的相关文献,尤其是最新最重要的论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明确该领域内研究者们提出了哪些关键议题(issue),做出了哪些经典解释(theory)。在对该领域有了整体的了解后,我们就能进行反思该领域内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有哪些解释存在缺陷。 另一方面,在事实中寻找问题,即哪些事实缺乏有效的解释。最重要的事实就是变化,既包括纵向的变化,也包括横向的变化。所谓纵向的变化就是随着时间流动产生的变化,过去是怎样而现在又是怎样;横向的变化就是空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如同一时期面临同样的国际压力时,不同的国家有何不同反应以及为何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一定要注重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变化即意味着新现象,新现象就会产生新问题。 文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问题就是怎么去找文献,这就要学会合理地利用网络,学会利用关键词。关键词的选取取决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取决于你想做一项什么样的研究。 另外,关键词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最好是在3到5个左右。关键词太多,查阅到的文献数量有限,有可能会遗漏重要文献;关键词太少,会导致查阅到的文献浩瀚如烟,无法抓住重点。通过关键词查阅到的文献,包括中英文的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最少也有100份左右,多则上千。 我曾经听不少学生抱怨文献太多看不完,也发现有些学生花了太多时间在那些并不相关的文献上。 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对文献进行分类阅读。 我们通过关键词查阅到的文献中,60%左右都是相关性不强的文献,30%左右可能相关,但从具体问题来看又不直接相关,大概只有10%左右是最相关的。 对于那些相关性不强的文献,只读摘要即可;对于相关但不直接相关的文献也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只需要搞清楚其逻辑起点、研究脉络和结论;对于那些直接相关的,则需要精读和多读,不仅要读内容,也要读研究设计。 如果在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你发现直接相关的文献一篇都没有或者太多了,那就是非常坏的信号,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你的研究问题。完全没有直接相关的文献意味着你的研究问题可能并不是重要问题,没有研究的必要。当然不排除有天才型的研究者,但我们大多只是刚刚踏入学术的门槛,几乎不可能存在学界没有任何学者意识到而恰好被你发现的重大问题。直接相关文献太多则表示这一问题研究的人太多,甚至已经被研究烂了,我们再想要创新或做出贡献就会很难。 在继续探讨文献回顾之前,我们要先思考如何去定位研究的创新和贡献。我们在阅读和整理文献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既有文献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所作出的努力正是研究的创新和贡献所在。创新的本质大体就是创造新知,淘汰谬误,降低知识的不确定性和更新知识的适用边界。 创新性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现有研究的创新而非空穴来风的创新, 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发现新现象并据此提出新问题;二是针对已有问题提出新理论或新观点;三是找到已有理论的新证据或新信息;四是采用新的分析方法。这四点只要能很好地贯彻其中之一便可以称得上是好的研究。学术论文的写作就要突出创新性。论证和展示创新性是研究者自己的任务和水平,而不是审阅者、编辑或读者的任务和水平。写好文献综述就能做到创新性的不证自明。 文献综述是一种系统的、明晰的和可再现的方法,这种方法用于寻找、评估和综合研究者已完成和有记录的工作,有助于研究者限定研究范围并向读者说明研究课题的重要性。文献综述工作实际上从确定选题时就已经开始。一旦通过初步阅读确定了有用的文献,就可以开始设计文献图了。研究文献图是对有关研究的一个可视化概述,并且通过一个图表来表达。 组织研究文献图的方法有多种: 一是层次结构,从上至下可列出研究主题,若干个副主题,代表性文献及其研究特征,将要进行的研究等;二是流程结构,从左至右可梳理出相关主题的研究发展,以及代表性文献。把代表性文献放入自己的文献视图中时,还要草拟最相关文章的概要。这些概要将会被综合进最后的文献综述中,并根据文献主题结构或按研究中罗列的重要概念进行归类。特别注意的是,还要以恰当的方式列出文献的准确出处。这样,论文的末尾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参考文献。 定量和混合研究的文献综述写作一般由5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第二至四部分别为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综述主题2,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有关的学术文献;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第五部分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体,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对于定性研究而言,文献综述可能分散于不同的具体主题领域,对阐述的中心现象的各个方面予以探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献综述并不是文献的简单罗列,重点应是评述,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创新性。 在讨论学术论文的写作策略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学术论文是写给谁看的。无论是老师、编辑还是评审专家,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行”。既然是写给同行看,那么就意味着学术论文要体现其专业性,在写作的过程中假定读者具有必要的专业背景知识,因此无需使用一整个部分来做历史回顾或背景介绍。 另外,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提高防御性和透明性。 一方面要“防御”专业的批评,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供专业批评。论文作者的写作态度也需具有客观性,要站在同行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论文。 其次,我们要明确学术论文的撰写有其特定的规范与风格。 一是学术论文必须要严格规范地注释 ,这是出于知识产权、知识可积累性、文献可扩展性的考虑。 二是学术论文有较为固定的文章结构 ,一般包括摘要、关键词、导言、研究问题与假设、论证和研究结论等。各个部分也都有几种模式化的写法,如导言部分的写作主要包括四个板块:研究问题陈述,已有研究成果综述,已有文献中存在的不足,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固定的结构能够满足知识共同体的预期,提高文献阅读的效率,保证研究的透明度。 三是学术论文有其特定的写作语言 ,强调的是学术严谨和逻辑的魅力而非文辞的魅力。论文作者应当学习和坚持科学风格的写作,即诉诸理性的灰白黑,尽量避免文学性、新闻性和口语化的写作风格。严谨的文风并不等于枯燥无聊的文字,有的人把本来很有趣的研究写得很平淡,有的人却能够挖掘出看似平淡的研究的有趣和意义。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简洁、有力、明确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文字的可读性。 所有写作经验丰富的人都知道写作是思考和概念化主题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我们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缺乏写作经验者的一种表现是,他们享受阅读文献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对自己的研究侃侃而谈,却总是书写不出来。 这里, 我要与大家分享一个写作小窍门:边想边写。 其实写作就是思考的过程,只思考不动笔或只动笔不去思考,都是论文写作的大忌。从研究过程的早期,我们就要把头脑中的想法提取出来记录在案,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文字才能对论文的走向形成直观化的印象,真正“看到”研究结果。 在写作过程中,我通常使用的是三段论模式: 第一步,提出一个大纲,它可能是句子或要点或直观的理念图;第二步,写出草案,然后围绕整个段落对理念进行筛选、删减和移动;第三步,对每句话进行编辑润色。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边想边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写作、检查、再写作的过程。 学术论文写作的 第二个小窍门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写作习惯 ,建立以连续性和规则性为基础的写作规范。文字写作仅仅是文献收集、阅读和思考的延续,写作草稿长期搁置会导致注意力和精力的耗损。最好的办法是选择最合适你工作的时间和一个避免分心的地点,然后坚持每天在这个时间里进行写作。不管情绪如何,也不管有没有做好写作的准备,坚持每天写作。写作量可以少,但要有规律。写作是循序渐进的,而且必须要以一种闲适的心态投入到写作中。舒适的写作工具如电脑,一支心爱的钢笔,一杯热茶或咖啡等都能提高我们写作的情绪值。 总之,论文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研究与写作的互动过程。成品论文是一个抹去了过程的光滑存在,但论文半成品的样子是极为粗糙的。即使在完成论文之后,可能还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反复的、痛苦的修改。只要我们内心深处有对学术研究的热诚,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去阅读思考,并不断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多写多练,就一定可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原标题:学术论文的构思与写作策略探讨。转自水木经管人文 书院。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规定统一性标准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测验法: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具体说说操作方法:(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案例研究法: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社会科学杂志公众号分析

当然是核心。国字头大报嘛,全国没有第二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1979年成立。编辑、翻译出版七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承办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创刊 每周一至周五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5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0年创刊 季刊 季中月1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0日出版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3年创刊 季刊 季末月25日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7年创刊 双月刊 双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15日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20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倡导理论和学术创新,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朴实的文风,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学术积淀和完备的编辑出版体系,使《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

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30年宣传片

《社会科学》JournalofSocialSciences(月刊)曾用刊名:上海社会科学;1979年创刊,以“实、新、活、广、深、快”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致力于探讨新问题,发表新观点,鼓励学术争鸣,扶植理论新秀,倡导新兴学派。同时开展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一本高层次,有深度,反映国内外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权威性综合理论期刊。社会科学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1、中文核心期刊: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5、影响因子:截止2015年万方: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2190截止2015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社会科学杂志荣誉: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效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农药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论文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农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安道麦(000553)、扬农化工(600486)、新安化工(600596)、红太阳(000525)等。

本文核心数据:农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中国农药登记数量、中国农药产量、中国农药需求量

行业概况

1、定义

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的定义,农药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

广义的讲,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包括预防、控制仓储以及加工场所的病、虫、鼠和其他有害生物;预防、控制危害河流堤坝、铁路、码头、机场、建筑物和其他场所的有害生物所使用的物质及其制剂。

2、产业链剖析

农药主要用来防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杂草和病菌,实际使用的农药产品是由农药原料药和农药助剂制成的农药制剂,其中农药原药起主要作用,称为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农药除了用于预防、消灭和控制农林牧业的病虫草和其他危害外,还在卫生领域用于杀菌、杀虫等。

农业农药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苯、烯烃、醇、酯类等化工原料,通过合成加工成为中游的农药中间体、农药原药。最终生成不同配比的制剂,终端应用于下游的农林牧业及非农等领域。

农药行业上游相关企业主要有长治市霍家工业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金海晨光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游的参与企业一般都涵盖了农药中间体、原药、制剂等,主要参与者有安道麦、扬农化工、润丰股份等。产业链的下游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领域。

行业发展历程:我国农药行业进入调整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药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跃居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可生产300余种原药、千余种制剂,化学农药原药产量由1983年的33万吨上升至近年来最高值的约378万吨(折有效成分100%,下同)。中国农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农业发展很快,也带动了农药工业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农药生产企业急剧增加,产能产量提升较快,为满足农业的需求、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行业发展的平稳期。这一阶段,由于粮食产量已超过国内需求,国家开始致力于农业的结构调整,国内的农药需求增长速度也有所放慢。

第三阶段为进入21世纪到2015年。国家重新重视农业生产,陆续出台多项农业扶持政策;加之近年来,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果、豆类、油菜、观赏植物和青饲料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与大棚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且一年栽培数熟,对新型农药的需求有所增加。

第四阶段为2016年以后的调整发展阶段,一方面是国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全面实行去产能,清退淘汰农药行业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受到国家环保政策趋严的影响,整个行业进入调整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国家对农药行业的政策与监管趋严

近年来,随着农药新政的陆续出台,国家加强了对农药从登记、生产到经营、使用等一系列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在多项文件中提出要提高绿色防治技术,提高农药利用效率。虽然国家对农业保持着重视和扶持态度,并且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对农药行业的监管加大限制了农药行业的快速增长,同时“农药零增长”政策,在需求端逐步减少农药需求量。整体来看,为国家对农药行业的政策与监管趋严,一定程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行业发展现状

1、农药登记门槛有所提高 登记数量出现下滑

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植物保护产业是各国农药管理部门追求的共同目标。农药登记是各农药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农药企业取得发展的基础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据统计,2020年新增农药登记848个,相比于2019年,同比增长。农药登记是农药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通行证,因而中国农药登记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规政策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的趋势和现状。2020年国内新增农药中大田用药795项,卫生用药53项。

2020年新增农药登记中,除草剂登记数量为298个,占比;杀菌剂登记数量为203个,占比;杀虫剂登记数量为179个,占比;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数量为59个,占比;卫生杀虫剂登记数量为53个,占比;其他农药类别如杀螨剂、杀鼠剂等登记数量为56个,占比。

2、供给端:产能产量收缩 结构优化

2017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我国农药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数693家,同比减少26家。

农药原药对研发能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环保和安全生产的要求较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一般不能直接施用,其核心技术为农药有效成分化合物合成技术。2014-2020年,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我国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产量出现下滑。近几年中国农药产量出现大幅下降是中国农药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也是全球需求下降自然调节的需要。

随着农业农村部“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政策的实施,特别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品种(其中绝大部分为杀虫剂)被逐步淘汰,农药总产量稳步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农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化学农药原药(折100%)产量为万吨,同比减少。

3、需求端:销量和使用商品量持续负增长

由于我国持续的去农药产能措施,以及环保压力的深入,2016年以来我国农药原药销量逐年下降,2019年中国农药原药销量为万吨,同比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2020年以来,农药原药市场整体仍呈现先降后升走势,受全球经济波动、新冠疫情和供需动态关系不匹配等影响,大部分原药价格呈下降趋势,但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化工周期波动等影响,大部分原药价格呈反弹上涨趋势。结合2010-201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来看,预计2020年原药销量为202万吨。

2015年农业部门提出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之后我国农药需求稳中有降,2019年农药使用量为万吨(折百原药为48万吨)。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最新的信息及预测,预计2020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基本持平,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方向不变。基于2019年暖冬气候的影响,预计2020年病虫害防治存在压力,需要关注草地贪夜蛾虫口基数和蔓延态势,预计杀虫剂和杀菌剂需求存在小幅增长,除草剂需求将出现小幅回调。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江苏省农药产量最多

从各省市产量情况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20年农药产量前3名的省份依次是江苏省、山东省和四川省,农药产量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万吨,产量均超25万吨,占总产量的;其次分别为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河南省,产量均在8万吨以上。

2、企业竞争:投资额较大,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呈现多而分散、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特别是众多小企业在生产过程的物耗和能耗较大,未能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造成环境污染监控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农药原药投资额较大,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国内农药企业前20名多数为农药原药企业。农药制剂企业投资门槛相对较低,导致我国农药制剂市场集中度分散。

将农药企业按2020年度销售额进行梯队划分,安道麦处于第一梯队;扬农化工、润丰化工、立华生物、嘉和生物等处于第二梯队,立本作物、利尔化学、兴发化工等企业处于第三梯队。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农药行业将保持稳定发展,发展增速会趋于平缓

从供给端来看,近年来农药行业环保、安全生产标准大幅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药行业供给格局大幅改善,我国农药产量接连出现明显下滑,农药供应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行业落后、中小产能退出明显。未来我国农药供应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前瞻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农药产量将持续下滑,这是中国农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从需求端来看,受益于我国农药行业经营结构的不断改善和行业集中度的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稳步增加,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药行业发展仍将面临相对较好的市场环境。在良好的市场环境的作用下,农药行业将保持稳定发展,但是发展增速会趋于平缓。在2021-2026年间,若以5%作为我国农药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的上限,以1%作为我国农药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的下限,以3%作为我国农药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的理想速度。那么,到2026年,我国农药行业最高销售收入约为105亿美元,最低销售收入约为83亿美元,理想销售收入约为93亿美元。

2、农药市场供给格局将继续改善

农药行业作为精细化工行业中的细分行业,受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三废”排放。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农药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已成为保证农药企业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我国农药市场供给格局将继续改善。随着我国中小农药企业在环保高压下逐步退出市场,大量农药企业受制于环保压力将无法发挥正常生产能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明显改善,大宗常规产品产能过剩程度有望显着下降,这都将成为驱动行业景气度提升的主要因素。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农药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自己的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地球不受到污染。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一张小纸屑开始做起。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环保”这两个字写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十分的困难。如果我们不做到“环保”,那么也许在五年后,也许在十年后,也许就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世界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可能是天灰蒙蒙的,到处都可以看到垃圾,每隔三两天就会来一次沙尘暴,就会来许许多多人们无发想象的事情…… 最近,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最近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前言: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1.农药的发展概况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3.农药的危害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4.农药污染的特点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化学农药的“3R”问题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5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保护 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应试教育你们骂考试,现在不需要考试要你自己查查资料写写论文,你们又不好好写!

儿童博物馆规划策略研究论文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所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相比无论是谁也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之”之名也正代表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是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D 说明了行动胜于语言,主动胜于被动。英语原文是 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其实这段格言是老外从中国学到的,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倍、1978年的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 索引序列
  • 公众号的分析和规划策略研究论文
  • 论文分析及策略研究
  • 社会科学杂志公众号分析
  • 农药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论文
  • 儿童博物馆规划策略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