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鱼鳞病研究进展论文

中医鱼鳞病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鱼鳞病研究进展论文

鱼鳞病目前不能完全根治,只要不乱用药还是可以治好的,重要的是对鱼鳞病有正确的认识,用对药了鱼鳞病也是很容易治好的!

我也是深受鱼鳞病困扰,正在尝试这个方子,是正规医学论文上面搜到的,这个是周鸣岐医生发表在中医杂志;1980年08期 中医药治疗鱼鳞病70例疗效观察 【来源】《千家妙方》卷下引周鸣岐方。 【组成】生地20g,熟地20g,黑芝麻40g,枸杞子15g,何首乌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当归20g,川芎10g,桂枝10g,丹参15g,苦参15g,防风15g,蝉蜕10g,甘草10g,大枣3枚。 【加减】心悸、气短、失眠、健忘者,加炒枣仁、合欢花、党参、生黄耆;纳呆脘胀者,减生熟地,加白术、鸡内金,砂仁;便溏者,减黑芝麻、枸杞子、生熟地,加白术、山药;服药后自汗多者,减防风,加生黄耆;初春,深秋和冬季,可加麻黄10g,威灵仙15g。 【主治】全身性皮肤角化症。 【用法】水煎2次,早、晚温服。 【临床医案】全身性皮肤角化症:胡某某,男,19岁,学生。1977年6月2日初诊。患者自述据父母言,生后不久即见全身皮肤干燥,随年龄增长而加重,色灰,糙裂。若浴后皮鳞翘起而更为明显,且微痒,冬重夏轻,曾经多方治疗,内服外搽多种药物均不见效,而失去治疗信心。现头晕、耳鸣、腰痠、倦怠无力,因汗腺分泌减少,感觉周身不适,食欲尚可,二便自调。查其四肢,胸腹、躯干皮肤为鱼鳞状,鳞屑且色泽深灰,干而不润,用手摸之刺手似甲错,舌苔白腻,舌质红,脉来虚。拟用鱼鳞汤或丸剂加减,治疗八个月而愈。

其实你的苦恼与很多人都一样,这个鱼鳞病是不能根治的,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治疗过后,一定要坚持控制下去才最主要,现在治疗的方法这么多,不管你采用的方法治疗后要听医嘱坚持护理下去,要是同你说治疗后不用管了,就好了,那就真了,这个治疗后要坚持护理不让他复发是关键。 你这不出汗的情况是因为鱼鳞病皮屑覆盖皮肤造成的皮肤毛囊汗腺的堵塞,无法排汗代谢,才会这样,只要皮屑脱落以后,不让他再起皮,不再干燥了,慢慢的毛囊汗腺堵塞现象就会缓解恢复,就可以了。关于鱼鳞病其它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问我就行。

穿丝袜呀 颜色深的丝袜盖住腿的颜色

鱼鳞病研究硕士论文

内容精要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皮肤的解剖和功能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学第二节 皮肤的组织学一、表皮二、真皮三、皮下组织第三节 皮肤的功能一、皮肤的防护作用二、皮肤的吸收作用三、皮肤的感觉作用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五、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六、皮肤的代谢作用七、皮肤免疫系统第二章 皮肤病的症状和诊断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一、自觉症状二、客观症状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一、病史二、体格检查三、物理方法检查四、实验室检查第三章 皮肤病的治疗第一节 内服药物疗法一、抗组胺类药物二、糖皮质激素三、抗生素四、抗病毒药五、抗真菌药六、维A酸类七、免疫抑制剂八、免疫调节剂九、其他类药物第二节 外用药物疗法一、外用药物的性能二、外用药物剂型三、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第三节 物理疗法一、电疗法二、光疗法三、冷冻疗法四、水疗五、放射疗法六、微波疗法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一、磨削术二、切割术三、毛发移植术四、体表外科手术五、腋臭手术疗法六、皮肤移植术七、Mohs外科手术第四章 皮肤保健与美容第一节 皮肤保健一、正常皮肤的基本要素二、影响正常皮肤性状的因素三、皮肤的保健第二节 皮肤美容一、皮肤美容疗法二、皮肤皱纹的防治第二篇 各论第五章 生物原性皮肤病第一节 真菌性皮肤病一、皮肤癣菌病二、念珠菌病三、花斑癣四、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五、孢子丝菌病第二节 细菌性皮肤病一、脓疱疮二、麻风三、丹毒四、类丹毒五、皮肤结核病第三节 病毒性皮肤病一、单纯疱疹二、水痘带状疱疹三、水痘样疹四、疣五、传染性软疣第四节 动物性皮肤病一、疥疮二、螨虫皮炎三、毛虫皮炎四、虱咬症五、隐翅虫皮炎六、虫咬蜇伤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一、尿道炎二、宫颈炎三、生殖器溃疡四、尖锐湿疣五、梅毒六、艾滋病第六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第二节 湿疹第三节 特应性皮炎第四节 荨麻疹第七章 药疹第八章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第一节 神经性皮炎第二节 瘙痒症第三节 痒疹第四节 结节性痒疹第九章 职业性皮肤病第一节 工业职业性皮肤病第二节 农业职业性皮肤病第十章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第一节 银屑病第二节 玫瑰糠疹第三节 单纯糠疹第四节 毛发红糠疹第五节 扁平苔藓第六节 多形红斑第七节 离心性环形红斑第八节 慢性迁移性红斑第九节 红皮病第十一章 结缔组织病第一节 红斑狼疮一、盘状红斑狼疮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三、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二节 皮肌炎第三节 硬皮病第四节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第一节 天疱疮第二节 类天疱疮第三节 疱疹样皮炎第四节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第十三章 物理性皮肤病第一节 日光引起的皮肤病一、日晒伤二、 多形性日光疹三、慢性光化性皮炎第二节 痱子第三节 夏季皮炎第四节 冻疮第五节 鸡眼与胼胝第六节 手足皲裂第七节 褶烂第八节 放射性皮炎第十四章 遗传性皮肤病第一节 鱼鳞病第二节 毛周角化病第三节 掌跖角化病第四节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第五节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第十五章 皮肤血管炎病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第二节 变应性皮肤小血管炎第三节 荨麻疹性血管炎第四节 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第五节 白塞病第六节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第十六章 营养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第一节 维生素缺乏病一、维生素A缺乏症二、维生素B三、烟酸缺乏症第二节 肠病性肢端皮炎第三节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第四节 皮肤卟啉病第五节 黄瘤病第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第一节 寻常性痤疮第二节 脂溢性皮炎第三节 酒渣鼻第四节 斑秃第五节 雄激素源性秃发第六节 多汗症第七节 臭汗症第十八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第一节 白癜风第二节 黄褐斑第三节 雀斑第四节 黑变病第十九章 皮肤肿瘤第一节 良性皮肤肿瘤一、细胞痣二、线形表皮痣三、婴儿血管瘤四、皮脂腺痣五、瘢痕疙瘩六、脂溢性角化病七、汗管瘤八、粟丘疹九、皮肤纤维瘤第二节 癌前期皮肤病一、日光性角化病二、黏膜白斑第三节 恶性皮肤肿瘤一、鲍温病二、湿疹样癌三、基底细胞癌四、鳞状细胞癌五、恶性黑素瘤六、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第二十章 黏膜病及其他皮肤病第一节 光化性唇炎第二节 剥脱性唇炎第三节 腺性唇炎第四节 接触性唇炎第五节 皮脂腺异位病第六节 口腔黏膜白斑病第七节 色素性荨麻疹第二十一章 皮肤病综合征第一节 Behcet综合征第二节 Sweet综合征第三节 GianottiˉCrosti综合征第四节 舍格伦综合征第三篇 常用皮肤科诊疗技术第二十二章 实验室检查第一节 真菌检查一、直接镜检二、培养三、滤过紫外线检查第二节 皮肤试验一、斑贴试验二、光斑贴试验三、划痕试验四、皮内试验五、结核菌素试验六、光试验第三节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一、适应证二、损害选择三、标本采取四、切片制作五、染色种类六、皮肤基本病变及其常用术语第四节 免疫检查一、免疫荧光检查二、免疫酶标检查第五节 卟啉检查一、尿卟啉检查二、粪卟啉检查三、红细胞中卟啉检查四、尿液卟胆元检查第六节 性病检查一、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二、梅毒血清学检查三、淋球菌检查四、沙眼衣原体检测五、解脲脲原体检测六、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七、乳头瘤病毒醋酸白试验第七节 其他一、疥螨实验室检查二、毛囊虫实验室检查第二十三章 常用外用药处方 真题与答题要点真题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病学试题真题2 首都医科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性病科试题真题3 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4 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病与性病学试题真题5 青岛大学医学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科试题真题6 浙江大学医学院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性病学试题真题7 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病与性病学试题真题8 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病与性病学试题真题9 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病与性病学试题真题1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皮肤性病学试题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一些疾病的发病却在增多,比如特应性皮炎、哮喘等一类与过敏相关的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病越来越多,北京大学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文明病”。 发病 与遗传、环境有很大关系 张教授介绍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它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一样,同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俗称过敏性疾病)范畴。过敏性疾病有随年龄而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宝宝小的时候可能仅仅表现为皮肤和胃肠道过敏,出现湿疹、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了以后很可能会出现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过敏症状,医学上称作“特应性皮炎马拉松”。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超过230万青少年受到特应性皮炎(湿疹)的困扰。面对儿童这个高发群体,2002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南京、西安、杭州、武汉和沈阳等10城市对0~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病率为3%,受困扰的儿童高达200~300万。 引起特应性皮炎的原因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清楚,但是总的来讲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就是遗传易感性,比如父亲有哮喘、过敏性皮炎,儿子有可能得特应性皮炎,遗传因素占很大比例。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比如说气候干燥、食物、空气当中的花粉等等,还有就是生活方式,由于现在人们洗澡次数增多,破坏了皮质,让皮肤失去保护。最后一个因素是感染,皮肤破损后有细菌感染,外部过敏源的侵入。 诊断 特应性皮炎与普通湿疹的区别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且长期的皮肤病,没有传染性,不会传染他人,一般在2岁之前发病,成年人也可能发病,但是比较少。患有特应性皮炎的病者,皮肤会变得极度痕痒。搔抓患处会导致皮肤红肿、龟裂、浸出透明液,最后甚至变硬、脱屑。大部份患者的病情会时坏时好,一部分的患者,其病情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有所改善,甚至完全康复,但皮肤仍然会较干燥和容易过敏;另一部份的患者就算长大成人后仍会继续受到特应性皮炎的困扰。 特应性皮炎发病的早期表现与一般的婴儿湿疹非常相似,如面部出现对称性红斑、针头大小红色丘疹、鳞屑,严重时出现红肿、小水疱、糜烂及渗出等,常伴有很明显的瘙痒,所以很容易被误诊为一般的婴儿湿疹。但是,特应性皮炎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点:第一,特应性皮炎的症状比普通湿疹重。湿疹相对较轻,虽有复发倾向,但湿疹的皮疹往往比较局限,仅仅发生在宝宝身体的某个部位,如脸颊部、手背等,一般不会泛发全身。而特应性皮疹更为广泛,常常波及宝宝的头皮及耳根部,严重时躯干、四肢甚至手足背均可受累,并且随着年龄增长,颈部、双肘窝、腿窝逐渐出现典型的肥厚、苔藓样皮疹。第二,特应性皮炎更容易复发,时轻时重,病程常持续3个月以上。第三,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宝宝皮肤异常干燥、粗糙。大约 60%~70%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宝宝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或特应性皮炎的家族史。最后,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宝宝可能有面色苍白、眼圈发黑、鱼鳞病、弥漫性头皮屑、唇炎等表现。 治疗 面部推荐使用他克莫司 特应性皮炎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病,临床上分成三期。两岁以内为婴儿期,15岁以前属于儿童期,以后就进入成人期。最常见的是小孩发病,得病的时候都是两岁左右,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的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但是大部分的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和年龄的增长会痊愈,张建中教授在临床上也经常形象地告诉患儿家长,等到孩子开始长青春痘的时候病就好了。 目前,治疗特应性皮炎以外用类固醇软膏及抗组织胺口服药为主,外用激素在临床使用已经超过40年历史,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皮肤萎缩、微血管扩张、肾上腺抑制、新陈代谢异常、继发性感染及免疫力下降等后遗症,涂抹在眼睛周围甚至可能导致青光眼。尤其是外用皮质类固醇不应该用于面部、腹股沟或腋窝,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肤最敏感、激素被吸收的危险性。另外,体表大面积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在皮肤薄弱处使用强效皮质类固醇,由于其系统性吸收,还会出现其他副作用。张建中教授提醒,选择激素的时候,儿童一般要选用柔和的、弱效的,成人要选用中长效的,而且使用时间不能太长。 现在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使用的非类固醇局部免疫调节剂的他克莫司软膏,临床证实没有全身性免疫抑制副作用,安全性相当高。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就是免疫反应,治疗的过程是纠正免疫紊乱,而他克莫司主要作用就是纠正免疫紊乱。2005年他克莫司软膏在中国上市,有和两个浓度,前者适合成人,后者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 张建中教授介绍到,他克莫司对儿童的效果更好,因为儿童的皮肤比较嫩。对于成人,也是皮肤比较嫩的地方使用效果好,比如面部一般推荐使用他克莫司。但是这种药物也尽可能缩短使用时间和剂量,用到一定程度病情好转,可以减少使用频率,增加使用间隔时间。 护理 同治疗一样重要 由于特应性皮炎容易复发,并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日常护理非常重要。 张建中教授谈到日常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日常衣着是纯棉的,比较宽松,其次洗澡两天一次即可,洗后要用润肤剂,水不要太烫,不要用过强的碱性肥皂。另外,一些容易过敏的场所要少去,家里不要养宠物,猫、狗掉下来的皮毛吸进去也可能是过敏源,还有饮食方面需要注意,比如辛辣的食物会使刺激病情加重。 同时,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比较干燥,日常一定要注意润肤, 降低皮肤的敏感性,减轻皮肤瘙痒,减少湿疹和皮炎的复发几率,润肤产品尽量选择简单的。相信通过细心的护理和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很好的控制特应性皮炎。 专家介绍 张建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对红斑狼疮、银屑病、分支杆菌感染性皮肤病有深入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18部。

马琳、皮肤科、主任医师(正教授)、科室主任。马 琳,女,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皮肤与性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儿童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小儿皮肤病学组副组长,第一届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届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北京健康科普专家。任《中华皮肤科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及《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编委,《临床皮肤科杂志》及《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Antimicrobials》审稿专家。曾留学澳大利亚1年(学习医院管理和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临床工作27年,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中国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主译《儿童皮肤病学》一部,副主编、副主译各一部,参加了10余部书的编写。近10年来,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留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教委中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基金、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等项目。获北京市卫生局2006年度百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的工作和研究方向:一、 儿童皮肤血管瘤与血管畸形: 2000年在儿童医院皮肤科建立儿童皮肤血管瘤专业门诊,2002年引入选择性血管治疗激光仪,目前治疗此类疾病超过5000例,在儿童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长期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婴儿血管瘤规范治疗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发表相关文章5篇,并在全国50次以上学术会议上大会发言,在全国(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辽宁、黑龙江、湖南、新疆、云南、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各省市举办的皮肤病学习班或专业会议上,就儿童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长期管理方面进行过多次专题讲座。2009年开始进行普萘洛尔治疗婴儿重症血管瘤,目前已诊治病人400余例,疗效显著。多次邀请国际上血管瘤知名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将国际的前沿技术引入国内并将此研究成果与国内同行分享,在儿童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长期管理方面保持了与国际同步的水平。同时将制定的诊疗方案分享给同行,以共同提高全国同行在此领域的治疗水平,更好的服务全国患儿。二、 特应性皮炎(湿疹): 对特应性皮炎/湿疹患儿的长期治疗与管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总结,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外相关会议、讲座及学习班做客座发言,使国内同行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重视程度和认识程度得到进一步深化。2003年在国内率先报道了金葡菌超抗原与特应性皮炎相关性的研究资料。并在特应性皮炎患儿食物过敏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参与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08年版、2013年版)的制定。获得1项“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基因多态性与分子机制研究”的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0-2岁婴儿湿疹的规范化管理研究”首都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合作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基金,同时首次在中国牵头进行了“特应性皮炎教育中心的临床观察”和“润肤剂在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等多项临床观察。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对儿童特应性皮炎/湿疹患儿的长期治疗与管理经验得到了同行和家长的认可,每年都有20次以上在专业会议上或新闻媒体上进行讲座或交流。目前准备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基因多态性和如何有效的修复患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并准备进一步扩大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三、 感染性皮肤病:从1991年开始对感染性皮肤病进行了持续20多年的临床研究,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皮肤感染性皮肤病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进行了连续的病原菌观察,明确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感染情况,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尤其是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抗生素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中英文文章十余篇,其中SCI文章4篇,影响因子超过12分。鉴于在皮肤金葡菌感染方向上处于国内前沿水平,2009-2011年在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领导下牵头在全国23家医院(十家成人医院、十三家儿童医院)进行“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病原菌的耐药监测研究”。该课题经过两年的临床研究工作,明确了我国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和链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球菌感染性皮肤病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基础依据,参与了皮肤软组织感染治疗指南的制订。在儿童皮肤金葡菌感染性皮肤病尤其是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抗生素选择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1993年在儿童医院皮肤科建立皮肤真菌室,在儿童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培养及皮肤真菌病方向获得1项中华医学会基金,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发表文章5篇,目前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在治疗儿童头癣和儿童少见真菌病方面与国际发展同步。四、 遗传性皮肤病及疑难病的诊治:自1991年开始对遗传性皮肤病,重点是皮肤先天疱病进行研究。同时对重症药疹的抢救、EB病人的长期管理及少见综合征的基因学研究,进行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诊断了中国首例在幼儿期发病的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患儿,得到美国同行重视,并以该病例作为参考依据在美国进一步诊断鉴别此类疾病。基于对遗传性大疱病患儿长期管理具有丰富经验,曾受邀到香港为此类患儿进行会诊、指导长期治疗。对先天性表皮松解症、各型鱼鳞病、掌跖角化症、先天性色素异常、早老症以及皮肤弹性过度等皮肤科各类先天遗传性疾病和各种综合征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在遗传性皮肤病方向培养研究生2名,发表文章12篇,其中SCI收录2篇。在其它疑难性皮肤病方面发表文章20余篇,SCI收录2篇。目前主要专注于遗传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的基因诊断和移植治疗的研究。在儿童先天性综合征等疑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在儿童危重症如steven-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等重症药疹的抢救和药疹与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鱼类白化病研究进展论文

研究进展类论文写法如下:

1、引言部分:包括对研究背景、意义方面进行展开创作。依据研究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凸显研究的综述目的的意义、问题背景、文献研究的范围等重要信息。

2、正文部分: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对研究的现状、内容、方法、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表述,可以更加明确研究方向,方便方便导师对研究内容的快速了解,并且需要阐述研究的创新点。

3、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归纳,表述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可以具体描述尚未解决的问题。要具备创新性,不是照搬,要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具有评述性,通过述归纳总结,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者趋势的说明。总结目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新的研究设想和研究内容。

4、文献部分:列出参考文献,使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增加依据,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要注意格式正确,保证格式不出错!

在创作文献综述的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逻辑清晰,要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前人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必须做到具有逻辑性!要记住,广泛阅读是基础,逻辑分析与归纳是关键,表达是最后的完美呈现。

1. 朱生博,王岩*,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生态学杂志,待刊.2. 王小冬,王岩*,王伟良,董向全,朱升博.不同放养和管理方式下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化学因子特征.水产学报,待刊.3. 林青霞,王岩*,高吉华,朱生博,王伟良.2007.不同地区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的水质.上海水产大学学报,待刊.4. 高吉华,王伟良,王岩*,王小冬,林青霞,朱生博.2007.吊养在池塘不同水层中的三角帆蚌的生长.淡水渔业,37(4),待刊.5. Wang Y*, Kong L, Li K, Bureau, D P. 2007. Effects of ration level and feeding frequency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reared in net pens. Aquaculture, in . Cui Z, Wang Y*,Qin J. 2007. Temporal changes in body mass, body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of gibel 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dur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3(3), . Guo J, Wang Y*, Bureau D P. 2007. Inclusion of rendered protein ingredients to substitute fish meal in diet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Nutrition, 13(2), . 熊瑛,王岩*. 2007.分级对银鲫生长和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水产学报,31(2),. 李翠,王岩*. 2007.异育银鲫经过在低温下绝食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4(1). 崔正贺,王岩*. 2007.初始体重差异对异育银鲫补偿生长的影响.海洋与湖沼,38(1) . Wang Y*, Kong L, Li C, Bureau D P. 2006. Effect of replacing fish meal with soybean meal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carcass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61, . Wang Y*, Guo J, Li K, Bureau D. 2006.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levels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 Wang Y*, Guo J, Cui Z, Bureau D. 2006. Replacement of fish meal with rendered animal ingredients in feeds for cuneate drum, Nibea miichthioides. Aquaculture, 252, . Cui Z, Wang Y*. growth of group-held gibel carp,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Aquaculture Research, 37, . 王岩*,王小冬,董向全,王伟良.2006.利用配合饲料饲养三角帆蚌的试验.淡水渔业,36(4),. 孔令军,王岩*.2006.网箱养殖鮸状黄姑鱼停喂后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13(4),. 王小冬,王伟良,董向全,王岩*. 2006.放养和管理方式对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5(3),. 郭锦路,王岩.2005.鱼类廉价蛋白源的研究进展.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4(3),. 李蕾,王岩*,楼宝.2005.接种密度和面包酵母投喂水平影响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和生产量.中国水产科学,12(3),. Wang Y*, Cui Y, Yang Y. 2005. Partial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following food depr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1(5), . Wang Y*, Li X, Qin J. 2005.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food conditions on a euhaline cladocera, Moina mongolica Daday (Cladocera: Moinidae). In Larvi 2005. European Aquaculture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36, . 王岩.2004.海水池塘养殖模式的优化:概念、原理与方法.水产学报,. 28(5), . Wang Y*, Cui Y, Yang Y. 2004.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in seawater, following restricted feeding. Chin. J. Oceanol. Limnol, 22(4), . 王岩*,李轩.2004.食物组合与投喂方法对蒙古裸腹溞生长与繁殖的影响.水产学报,28(3), . 陈桃英,王岩*,黄长智,胡师衡,张俊.2004.蒙古裸腹溞与褶皱臂尾轮虫的种间关系.应用生态学报,15(7),. 王岩*,崔正贺.2003.鱼类补偿生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2(3),. 王岩.2003.食物水平和初始体重对杂交罗非鱼生长和个体生长分化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4(2),. 王岩*,何志辉.2003.海水鱼类和甲壳动物活饵料培养的研究进展.《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海洋出版社,. 陈桃英, 王岩*.2002.连续孤雌生殖对蒙古裸腹溞生殖能力的影响.水产学报,26(6),. Wang Y*, Cui Y, Yang Y. 2002. Reduced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at an intermediate stocking density.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4), . 王岩.2001.海水养殖罗非鱼补偿生长的生物能量学机制.海洋与湖沼,32(3),. 王岩*,何志辉.2001.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种群增长能力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12(1),. He Z, Qin J, Wang Y, Jiang H, Zhao W. 2001. Biology of Moina mongolica (Moinidae, Cladocera) and perspective as live food in marine fish larvae: review. Hydrobiologia, 457, . Wang Y, Cui Y, Yang Y. 2000.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ybrid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O. niloticus, reared in seawater. Aquaculture,189,. 王岩,张鸿雁,齐振雄.2000.海水实验围隔中放养罗非鱼的生态学效应.海洋学报,22,(6),. 王岩.2000.福寿鱼生长率与体重的关系.汕头大学学报,15(2),. 王岩,何志辉.2000.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发育的影响.海洋与湖沼,31(1),. 王岩,齐振雄.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水产学报,23(4),. 王岩,张鸿雁.1999.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对海洋原甲藻摄食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0(4),. 王岩.1999.不同养殖方式对海水围隔底泥中有机碳和氮磷含量的影响.海洋科学,(4):. 王岩,张鸿雁.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浮游生物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6(3),. 王岩,张鸿雁.1999.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水产学报,23(2),. 张鸿雁,李德尚,王岩.1998.海水池塘中放养罗非鱼对池塘浮游生物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6(3),. 王岩,何志辉.1999.温度对蒙古裸腹溞耗氧率的影响.汕头大学学报,14(1):. 王岩.1999.论对虾池混养中的几个问题.台湾海峡,18(1),106—. 何志辉,王岩,崔红,郭礼中,钱红.1998.在海水中大量培养蒙古蒙古裸腹溞的研究.水产学报,22(增刊),17—. 王岩,张鸿雁,齐振雄.1998.海水养殖实验围隔中海洋原甲藻水华的发生及影响.水产学报,22(3),218—. 赵文,王岩,何志辉,秦克静.1998.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3.盐池.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3(3),9—. 王岩.1998.中国对虾、罗非鱼和海湾扇贝对海水实验围隔悬浮物沉积的影响.海洋科学,(5),1—. 张鸿雁,李德尚,王岩.1998.缢蛏对对虾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8(2), 210—. 王岩,齐振雄.1998.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氮磷收支.汕头大学学报,13(2):71—. 王岩.1997.枝角类摄食生物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动物学杂志,(6),45—. 王岩,何志辉.1997.盐度对蒙古裸腹溞耗氧率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4),8—. 王岩,何志辉.1997.盐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2),1—. 王岩,何志辉.1997.温度和体长对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2(1),1—. 何志辉,秦克静,王岩,赵文.1995.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2.北门滩.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0(3),1-. 何志辉,秦克静,王岩,赵文.1993.晋南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1.硝池.大连水产学院学报,7(4),1—. 刘青,赵玉宝,王岩,李永函.1992.吉林镇赉高产鱼池浮游生物的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6(3,4),14—. 王岩,钱红.1992.不同温度、食物和光照条件下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初步研究.大连水产学院学报,6(2),70—. 王岩.1992.我国北方虾池中天然饵料的利用问题初论.1991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讨论会暨海马科技活动会论文集,354—. 何志辉,秦建光,王岩.1988.蒙古裸腹溞在我国的发现及分布.大连水产学院学报,3(2),9—14.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鱼类烂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草鱼烂鳃病的病原主要是细菌感染,带菌鱼是烂鳃最主要的传染源,还有曾经被得过烂鳃病的鱼污染过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导致烂鳃发生的源头。

草鱼烂鳃病的发生与溶氧、水质、环境、鱼体自身免疫力都密切相关。水中病原越多、水质越差、底质越差、鱼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发与流行。池塘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也会相应减少,同时水体稳定,鱼体免疫力增强,疾病发生率自然就会降低,烂鳃也会减少。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从多增氧、勤改底、巧稳水和常用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应激的保健品增强鱼体抵抗力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综合预防烂鳃的发生。

草鱼烂鳃病的治疗关键点

1、加强增氧,避免鱼因缺氧加重死亡。

2、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防止发生细菌继发性感染。

3、重点防控气泡病。

4、调节水质,改变水质环境与营养。

5、内服保肝解毒的胆汁酸与增强营养的多维。

胆汁酸在草鱼烂鳃病防治中的作用

对于草鱼的烂鳃病,不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离不开胆汁酸的作用。

在草鱼的日常保健中添加胆汁酸,可以促进草鱼对饲料中的油脂类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预防脂肪肝和肝胆综合症的发生,增强肝脏功能,增强鱼体免疫力,由此有效预防烂鳃病的发生。

而在治疗草鱼烂鳃病时,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可避免,但是细菌被抗菌药物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内毒素可引起鱼体肝脏和肠道的损伤。胆汁酸可以通过结合或分解肠道内的内毒素,阻止内毒素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内毒素对肝脏乃至整个鱼体的危害。因此治疗草鱼烂鳃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结合使用保肝护胆的胆汁酸。

流行情况烂鳃病是鱼类主要传染病之一。每年3月下旬至10月为流行期,草鱼鱼种易感染,死亡率较高。该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鱼池沉积过多的腐殖质,为该病原体繁殖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可能因鱼种的鳃组织被寄生虫破坏后,病菌乘机侵入所致,流行广。发病原因鱼烂鳃病的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一般是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尤其是鱼的鳃部遭到机械损伤后更易感染。引发鱼类烂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细菌——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二是真菌——鳃霉引起的鳃霉病;三是寄生虫引起的各种鳃病,包括原生动物、粘孢子虫、指环虫和中华蚤引起的各种鳃病。病鱼症状常见症状:鳃丝呈粉红或苍白,继而组织破坏,黏液增多,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软骨外露,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变得暗黑,头部更甚。病鱼往往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死亡率较高。1、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2、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3、由寄生虫引起的鳃病:①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和骚扰,使鱼的鳃部产生大量的粘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因此浮头时间较长,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②粘孢子虫引起的鳃病一般在鳃的表皮组织里有许多白色的点状或块状胞囊,肉眼容易看到。③指环虫引起的鳃病显著浮肿,鳃盖微张开,粘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镜检可见长形虫体蠕动。④中华蚤引起的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寄生许多虫体,并挂有蛆状虫体,故有“鳃蛆病”之称。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真菌寄生,看到大量细长、滑动的杆菌,可作出进一步诊断。治疗方法1、细菌及真菌性烂鳃病:①富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重症隔日再用一次。②同时配合用鱼复宁、大蒜素、鱼血停按的比例拌饲投喂3-6天。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①用强效杀虫灵或菌虫杀手泼洒,其浓度为。②内服渔经虫克,连喂2次。每百斤饲料配药200克。③用复方增效敌百虫每亩150克泼洒。预防措施1在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2放苗时要用药水进行浸泡消毒;3养殖过程中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

引发鱼类烂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细菌——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二是真菌——鳃霉引起的鳃霉病。三是寄生虫引起的各种鳃病,包括原生动物、粘孢子虫、指环虫和中华蚤引起的各种鳃病。

鳃病症状:

1、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细菌性烂鳃病,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

2、由真菌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此病常使鱼暴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

3、由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①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和骚扰,使鱼的鳃部产生大量的粘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因此浮头时间较长,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②粘孢子虫引起的鳃病一般在鳃的表皮组织里有许多白色的点状或块状胞囊,肉眼容易看到。

③指环虫引起的鳃病显著浮肿,鳃盖微张开,粘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镜检可见长形虫体蠕动。

④中华蚤引起的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寄生许多虫体,并挂有蛆状虫体,故有鳃蛆病之称。

药物治疗:

1、细菌及真菌性烂鳃病的防治:①富氯或二溴海因全池泼酒,重症隔日再用一次。②同时配合用鱼复宁、大蒜素、鱼血停按的比例拌饲投喂3一6天。

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的防治:①用强效杀虫灵或菌虫杀手泼酒,其浓度为一。②内服渔经虫克,连喂2次。每百斤饲料配药2OO克。③用复方增效敌百虫每亩l5O克泼酒。

鱼类出血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1.改良底部环境,定期交叉使用聚铁类、过硫酸氢钾类和中药添加的底改产品;2.水环境消毒,每半个月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溶液消毒,鱼虾混养池塘建议使用聚维酮碘溶液,且用药要避开虾类集中蜕壳期;3.科学饲养管理,定点、定时、定量投喂正规厂家的饲料,提高鱼的机体抗病能力,不可过量投喂饲料,保持优良水质;

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海水梭鱼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淡水梭鱼更高。另外,海水鱼中的欧咪伽3脂肪酸、牛磺酸含量都比淡水梭鱼高得多,对心脏和大脑具有保护作用。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密度的提高,水体环境的恶化,鱼类出血的现象较多,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引起鱼类出血的原因很多,有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也有是饲料和环境应激因素引起的。养殖户由于不能正确诊断区别,往往造成药不对症、疗效不佳,甚至造成大量死鱼的严重后果。下面,对鱼类出血的几种原因及对策介绍如下:一、病毒性出血病[病原体]:草鱼呼肠弧病毒[症状]:本病症状复杂,可在体内外出现一系列症状,其最基本的症状则为有关器官或组织的充血和出血。从外表症状上看,病鱼体色一般暗黑色或微红。较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下透视,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这时鳃常呈现“白鳃”;也有鳃瓣呈鲜红色斑块状充血的。从内部病变上看,最常见的肠道充血,全肠或部分肠壁因充血而呈鲜红色,轻者可呈现出血点和肠壁环状出血。但肠壁仍具有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个别情况,鳔及胆囊呈紫红色,当肌肉出血严重时,肝、脾、肾的颜色常变淡,而呈灰白色,或有局部出血。实际上,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1、红肌肉型: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丝因严重出血而苍白,多见于5-10cm的小草鱼种。2、红鳍红鳃盖型:主要症状为鳍基、鳃盖严重出血,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有出血点,多见于10cm以上的大草鱼种。3、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内脏点状出血,体表亦可见到出血点,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均可见到。[流行情况]: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往往造成大批草鱼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每年的7-9月份,夏秋之交的第二个发病高峰以此病为多。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主要危害当年5-20cm的草鱼种、青鱼种,麦穗鱼亦可感染,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多时,则在水温12℃及℃也有发病。[防治方法]:1、发病季节到来之前,人工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或免疫组织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保护草鱼种安全度过当年流行季节。2、用出血病灭活疫苗浸泡水花、夏花,亦有良好效果。3、采用生态防病养殖、稀养、混养、稻田养鱼种、加强管理,可减少发病。4、用复方PV碘500-600ppm浸泡鱼卵、鱼种15-20分钟,可控制此病发生或传播。5、PV碘口服,每100kg鱼体重用PV碘20-50g,搅拌在饲料内投喂鱼苗或鱼种,连喂10-15天。6、每100kg鱼每天用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如再加些抗菌药则更好。7、投喂大黄:先用硫酸铜全池遍洒,再按每万尾鱼种第一天用大黄500g,以后每天减半,6天为一疗程。大黄应经%氨水浸泡12小时,或用热水浸泡过夜后,拌人饲料中投喂。8、内服息毒敏、达克菌息毒敏:100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喂3-7天;达克菌:20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喂3-5天。二、爆发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病原体]:目前经初步鉴定,病原体共分三个类型,(1)鲁克氏耶尔森氏菌。(2)气单胞菌。(3)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是一种适宜在20℃以下生长的病原菌。此菌出现的最适时间为每年的3-4月。这期间发生的爆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主要为此菌。气单胞菌和弧菌为温水型细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之间。因此,从5月底一直延续至整个高温季季节)。检查病鱼时,均可查到这类菌。上述三类病原菌均可从患病的鲢、鳙、鲫、鳊、草鱼和其他野杂鱼,甚至河蚌中分离到。可见病原对宿主的专一性不强。由于该病的病原菌产生毒素,引起病鱼溶血、出血、组织损坏严重。肝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胰功能障碍,垂死的病鱼发生尿毒症及肝昏迷而死。水温高时病原菌繁殖快。该病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故又叫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症状与诊断]: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明显可见,由于内脏器官(肝、脾、肾等)受到损害,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3-4月,病鱼出现的体表发炎充血症状是:头部、嘴、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腹鳍下和尾柄处为甚,有的病鱼可见突眼、鳃贫血、内脏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有时也可见到肠道内充气肿胀。5月后的病鱼症状是体表多以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有时口腔、肌肉也同时充血发炎。由于在这阶段病鱼临床症状出现较复杂,有时体症出现并不明显,鱼即死亡,同时每条病鱼的症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很难有一绝对的界限。[流行情况]:爆发性出血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流行病。据有关资料记载,1985年开始有这种病例出现,由于当时还没有造成危害,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为养鱼上罕见的疾病。使全国渔业生产蒙受有史以来最大损失。此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份,水温在9-36℃之间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为严重。危害的淡水养殖鱼类有异育银鲫、白鲫、鲫鱼、团头鲂、鲢、鲮、鳙、鲤、黄鳝、加州鲈、翘嘴鳜、草鱼等。据调查表明,发病率为60%-100%,死亡率为10-80%,发病严重时可达100%,死亡率高达95%以上,因此,这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防治方法]预防1、彻底清塘2、池水消毒(1)涤菌净:100-20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2)复消洁:100-15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3)富氯:100-15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4)鱼血停:50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5)灭毒王:50-100g/亩?1米水池(深),全池遍洒,每月2次。3、内服药:达克菌(淡水鱼用)15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服3天,每月2个疗程。治疗:第一天杀灭鱼体外寄生虫(1)池水消毒:下列鱼药中任选一种a、生石灰:20-25kg/亩?1米水深,全池遍洒,每月1—2次。b、优氯净,全池遍洒。c、三氯异氰尿酸:,全池遍洒。d、二氧化氯制剂(百毒清、灭毒王、鱼虾安等)按使用说明施用。e、涤菌净或复消洁,全池遍洒。(2)内服药:下列鱼药中任选一种a、达克菌:20g/100公斤鱼体重,1日1次,连喂3-5天b、鱼泰8号:3kg/100公斤鱼体重,混入饲料,每日2次,连喂3天。c、病毒灵:20g/100公斤饲料中1日1次,连喂3天。d、鱼血散:用量按%体重给药,1日1次,连服7天。三、营养和应激引起的出血病1、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2的缺乏经过试验证明,饲料中缺乏以上维生素,都会引起鱼类出血。维生素C缺乏,会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血管末稍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无破损性的皮肤出血。维生素K缺乏,会延长血液的凝固时间。一般正规大厂不会有维生素的缺乏,小厂因添加剂管理不善或其它原因,造成维生素失效,最后出现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出血现象。2、喹乙醇、黄霉素的添加喹乙醇作为抗菌促生长类药物,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能起到类似激素的作用。如大量或长期使用,会产生很强的副作用,如抗应激能力差,鱼体易受伤出血,不耐拉网,运输死亡率高,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喹乙醇具有累积毒性,喂幼鱼时喂了含喹乙醇的饲料,其副作用到成鱼阶段才能显现出来。国家已经禁止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喹乙醇。黄霉素也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但也会出现抗应激能力下降的现象,尤其是和喹乙醇合用,其毒性会加强。3、拉网应激夏季水温较高,水质较差时,因拉网操作鱼受惊而剧烈运动,内分泌加强,耗氧增多;而拉网后水质更加恶化,水中溶氧严重不足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主要是缺氧、细菌毒素等因素引起神经系统调节机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管壁漏出血管所致。团头鲂抵抗力较差,而活动力较强,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一般在拉网前加强水质调节,进行水体消毒,加量投喂维生素C等,可以很好预防。总之,在水产养殖中,由于饲料不佳和水域环境恶化,常导致动物发生累积性慢性中毒反应,影响血液及肝、胆、肾、鳃等器官的正常功能,使机体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减弱。为了避免应激性出血病的发生,可在饲料配伍时每吨配合饲料添加鱼用应激宁200克。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上发生了一种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鱼类应激性疾病,给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病因比较复杂,防治困难,经病理研究分析,该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发病症状和预防措施。

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主要症状

多数情况下鱼体没有明显异常,但一旦拉网、捕捞、运输时鱼体则表现为非常敏感,极度不安,跳动剧烈,在几十秒到几分钟内鱼体腹部、头部、嘴角、鳃盖、鳃丝、鳍条基部就显著充血发红和出血,严重者鳃丝出血严重,有大量的鲜血从鳃盖下涌出而染红水体。病鱼特别不耐长途运输,大部分在运输过程中死亡,即使未死亡者,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变为桃红色,鱼体发硬,最终死亡或失去商品价值。

病鱼体表粘液分泌减少,手摸有粗糙感。肌肉水分增多,体表有浮肿感。肛门轻度红肿,肠道轻度充血。肝脏肿大,质地变脆。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淤血肿大,呈紫黑色。心脏轻度扩大,颜色变淡。腹腔内积有多少不等的淡 腹水。

鱼类应激性出血症的预防措施

1、配合饲料配方要营养均衡。在鱼类不同生长期投喂不同配比的饲料,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要恰到好处,比例适当。控制使用喹乙醇类的生长激素(50克/吨饲料)。

2、适当搭配投喂天然饵料,如饲草、螺等。

3、不要滥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用刺激性小、作用效果好、适应范围广的药物,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溴氯海因及中草药制剂、生物制剂,以避免鱼体长期受刺激,致使应激能力差。

4、避开高温期捕捞、运输。捕捞、运输时动作要缓、轻,采用柔软网具和运输工具。

  • 索引序列
  • 中医鱼鳞病研究进展论文
  • 鱼鳞病研究硕士论文
  • 鱼类白化病研究进展论文
  • 鱼类烂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 鱼类出血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