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肠造口病人病耻感论文

肠造口病人病耻感论文

发布时间:

肠造口病人病耻感论文

我们把roy的适应模式和orem的自我照顾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应用于肠造口病人的护理实践,以心理护理为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病人适应疾病本身和肠造口带来的变化,面对现实,克服各种障碍,以达到最大程度地自我照顾的目的,从而促进肠造口病人的心理康复,增加他们社会复归的信心,提高其生存质量。 1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理变化,与病人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科病房是全院最先开展整体护理的病房之一,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95%以上。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取得病人的配合,而且可以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轻其在医院这种特殊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减少其心理压力。 2做好术前教育 我们将一般心理护理与个性心理护理相结合,运用护理程序评估病人,将心理咨询技巧应用于个性护理之中,根据病人各自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同时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不仅通过术前教育使病人和家属了解肠造口的基本知识,配合手术治疗;而且要求家属了解肠造口者恢复期和康复期的心理行为变化特点,从而能够耐心地对待病人,温暖、支持和鼓励病人,促进其心理康复。医生在术前不对病人隐瞒病情,充分沟通,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说明做肠造口的必要性。术前我们请病人和家属一起看幻灯片及录像片,介绍肠造口的一般情况和护理方法,使他们了解肠造口手术只是将排粪便出口从肛门移至腹部,对消化功能无影响;肠造口一般情况下无痛楚;肠造口本身对性功能无影响,但手术原因例外;肠造口引起的不习惯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改善,并且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和应用适当的肠造口的护理方法,从而将肠造口造成的生活上的不便减轻到最低限度。 3恢复期的护理 (1)心理护理:术后病人首次见到腹壁上自己的肠粘膜时,会有害怕、失落、无奈甚至是厌恶自己的心理变化;情绪常不稳定。为帮助病人渡过这一困难时期,克服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细心和耐心,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安慰、支持和鼓励病人;另一方面要联合家属一起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同时鼓励病人尽早动手学习肠造口的护理方法,促进其心理康复,提高其重返社会的信心。 (2)肠造口的护理:适当的肠造口护理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生理康复而且可以促进其心理康复。我们采用的方法有: 肠造口的自然排粪便法(人工肛袋法):此法最常用,简单,易掌握。护理中尽量做到无异味,不漏粪。我们在操作时反复多次耐心地向病人及家属示范、讲解和传授肠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鼓励他们在护士的监督下尽早动手操作,以提高其适应环境改变和生活自理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康复。 结肠灌洗法:自1998年开始,我们共为22例肠造口病人以结肠灌洗法进行肠造口的护理,开始每天1次,7~10天后改为两天1次,灌洗1~3月后,绝大多数病人达到除灌洗时间段外,其他时间无粪便排出的效果。此方法需要的时间较多,每次灌洗10~20min,然后坐等1h左右排尽粪便。此法能减轻甚至消除异味,减少肠造口周围皮肤的刺激,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肠造口者更好地参加社交活动,提高其自信心,促进其心理康复。其中有两例病人坚持灌洗3个月后,不用佩带人工肛袋,仅用一棉球覆盖在造口上并以胶布固定,非常方便,病人自我感觉很好。 肠造口者出院前要求学会所选择的护理方法,并亲自操作肠造口的护理。其家属中至少有一人掌握肠造口的护理方法。 4康复期的护理 (1)举办肠造口者联谊会:针对肠造口者自卑心理较多见这一现象,广州市于1994年开始举办肠造口者联谊会,3个月1次。我们动员、鼓励肠造口者参加联谊会,使其与众多的肠造口者一起交流、娱乐,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在联谊会中病人看到与自己一样的肠造口者恢复术前生活的大有人在,激发了他们重归术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信心。肠造口者联谊会是以团体的形式将医护人员提供的咨询服务、家属成员的爱和支持、朋友的关心和社交活动联系在一起,是提高肠造口者自信心的一种好方法,对促进其心理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开展门诊咨询和定期随访: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于1998年6月成立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并开展了肠造口咨询日活动,每周1次,对肠造口者提供心理咨询,根据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对出院6个月内的肠造口者进行每月1次的随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针对饮食、肠造口护理、粪便以及化疗或放疗中出现的一些副反应引起的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咨询,给予解答、帮助和指导。 国外大量文献显示,肠造口者在术后6个月内若不能重返术前的社会生活,包括以往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病人康复的机会大为减少。肠造口者的康复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的三个方面的康复,心理康复可以加快其生理康复,更有利于其社会生活的康复,从而提高肠造口者的生存质量。根据我们护理245例肠造口病人的经验,认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良好的肠造口护理和各种形式的咨询活动是促进肠造口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通过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和朋友三方的共同努力做好肠造口术前、术后恢复期及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上的压力,提高他们重归术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信心,提高生理和社会两方面的生存质量。

造口患者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1、注意造口的护理,预防皮肤问题。造口的排泄物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会刺激周围皮肤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工作尤其重要。更换造口袋时应当轻柔地揭开和贴上底盘;裁剪底盘前要准确测量范围,尽量精准地把握大小,实现紧密贴合;如果出现泄漏情况,应当及时更换底盘,避免造口袋装载过满;如果出现皮肤炎症应当及时使用护肤用品或者就医治疗;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造口产品。①揭除造口袋:由上向下,使用造口底盘粘胶剥离剂,一手按压皮肤另一只手轻轻揭除造口底盘。切忌快速暴力揭除造口底盘。②检查造口底盘及造口周围皮肤有无粪便,如有粪便及底盘溶解现象可适当缩短更换时间1-2天。③清洁造口:使用湿纸巾清洁造口黏膜及周围皮肤,清除皮肤上残留的粪便及粘胶。④测量大小:使用造口测量尺准确测量造口大小,需测量造口根部大小。⑤剪裁底盘:准确测量造口大小后,剪裁尺寸应大于测量大小的1~2mm,如实际测量为35mm,需剪裁36~37mm。剪裁后用手指磨圆剪裁后留下的毛刺。⑥使用造口附件产品:喷洒皮肤保护粉,用干棉签涂均并扫去浮粉;喷皮肤保护喷剂,范围为造口底盘覆盖的皮肤,注意喷涂时避开造口黏膜;必要时加用可塑贴环,皮肤凹陷处适当加厚,防止底盘渗漏。⑦粘贴造口袋:揭去造口底盘衬纸,由下向上粘贴造口底盘、顺时针按压加固。(开口造口袋需提前关闭排放阀)。⑧加固造口底盘:用手置于造口处轻轻按压20分钟,可使造口底盘粘贴更为牢固。2、注意膳食均衡。实际上,单纯控制进食并不能减少造口排泄量,反而会导致更多的气体产生。应当避免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诸如豆类、洋葱、坚果、黄瓜、碳酸饮料等;避免食用易产生异味的食物诸如鸡蛋、大蒜、烧烤、木瓜、卷心菜等;应该避免食用导致腹泻的食物诸如咖喱、椰汁、油炸食品、酒类等;应该多饮水,多吃新鲜蔬果、膳食纤维减少便秘等。早晚各喝一杯淡盐水或者蜂蜜水也有一定的益处。

病耻感论文

绽放道德之花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信任是最温暖的阳光,最真诚的交流.它让人少了一分猜疑,多了一份承诺.有时道德是一种爱心,有时信任是一种支持.它们都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我们播下一个美德,使收获一份信任;播下一个信任,使收获一个真诚;如今,美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美德交谈,千万不要把美德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止一起,为什么迄今为止不见有收敛迹象,反而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一篇评论中我曾写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社会已经失去了自我净化、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的能力.一个企业的错误,没有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教训.一个职能部门的失职,没有成为另一个职能部门的警钟.一种针对不讲道德不守法度的行为惩处,没有成为另一种行为的道德法度约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文明、文化的思想价值理念,失去导引社会前行的力量了,失去把人从野蛮、愚昧、丛林引向文明、高尚、现代的力量了.这里想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道德失去了这个力量呢?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缺少了一份信任呢?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事件,已经让我们意识到道德与信任的危机.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应当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中国文化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元素,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理由.但如果存在“短板”,也就难以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因此,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文化建设,既应填上“尊重生命”这块“基石”,通过内涵的丰富和理念的普及,使生命的自重、互重成为潜意识;又要打牢操守防线,使“是非感”、“耻感”、“良知”等成为每个人内心里信守的道德法则.如是,只有让道德之根扎向人们心处,才能有信任的阳光普照大地.

高中议论文摘抄素材100字

高中议论文摘抄素材100字,一些经典的词句瞬间击中心灵,摘抄句子有助于初学者进行模仿和创造,摘抄本上所记录的好词好句也是值得学习的,深刻的思想能够启发一个人的思维,高中议论文摘抄素材100字,摘抄是人生的习惯。

羞色最美

这是哈佛教授罗尔斯的一件轶事。罗尔斯是名满士林的哲学大师,集"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他为本科生讲课时,只要一挂牌,几百人的梯形大教室立马济济一堂。每次都需要提前去"霸位"。

因为童年经历的刺激,罗尔斯有点口吃,有一个同学听他将"文明"一词说得断断续续,差点笑了出来,但马上遭到了前座同学的一个白眼,似乎他犯了大不敬之罪。最后一次课毕,罗尔斯谦逊地说:"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雷鸣般鼓掌。大师见状,像小孩子一般害羞地夹起讲义,快步离开教室。同学们依然毕恭毕敬,掌声不衰。冬天拍手是项苦差,小同学的手拍得又红又痛。他悄悄地问一旁的小同学:"到底还要鼓掌多久?"小同学答曰:"一直拍到罗尔斯先生听不见为止。"

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羞色,一个男人的羞色很可贵,一位大师的羞色尤其珍贵。诗人泰戈尔曾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羞色来自害羞,害羞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现象。

羞色泛起,还可能是因为听了不雅的话或做了不对的事。这种羞色,说明他的心中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叫"耻感"。"厚脸皮"、"老脸皮"是不会有羞色的,官气十足、俗气满身、痞气相伴的人是不会难为情的.。把自己一时的快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是不会脸红的。为煮熟自己一个鸡蛋,不惜烧毁公家一幢房子的人,是决不会有这种羞色的。

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主要就是三点,“凤头”“猪肚”“豹尾”。凤头:文章开头要精彩,先声夺人,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可以用些修辞,设问,疑问等猪肚:文章内容要精彩,平时多做读书笔记,积累素材。豹尾:开头结尾很重要,好的结尾一般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梅毒病人病耻感研究论文

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中,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途径传染。获得性梅毒(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以上是通过危险的或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染,少数通过接亲吻、输血、污染的衣物等传染。胎传梅毒由患梅毒的孕妇传染,如果一、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相当高。

梅毒患者中约有95%-98%的病人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梅毒病人的外生殖器部位的皮肤和粘膜多有病损,病损的溃疡面和渗出物中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经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对人体的皮肤和粘膜有亲和力,能穿透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梅毒病人生殖器上的病损不痛不痒,不妨碍性交,如果病人继续与其他健康人发生性行为,那么后者很容易被传染上梅毒。另外,在性交时,外生殖器极度充血,并相互摩擦,多少会引起皮肤粘膜的细微擦伤,更为梅毒螺旋体的入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期梅毒患者的唾液中有螺旋体,因此梅毒可以经过湿性接吻传染。这种初疮多位于唇、舌或扁桃体等处。

若接触者手部皮肤有梅毒病变或分泌物,可使被触摸者遭受感染。此种初疮常见于女性乳房、乳头或乳晕处。

在二期梅毒患者的乳汁中有螺旋体,因此梅毒妇女可经哺乳而传染婴儿,同样可造成垂直传播。

接触到梅毒患者使用过的东西,如患者的衣服、被褥、物品、用品、用具、便器、马桶和浴巾等,均有可能被病人的分泌物污染而感染梅毒苍白螺旋体。甚至与梅毒病人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健康人,当轻微的伤口接触到这些沾有病原菌的物品时,就容易感染上梅毒。

病耻感的论文

外国人对待心理疾病的耻辱感,这个问题的话。我们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就了

其实有心理疾病而会感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应该算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多。因为我们大多都很含蓄,平时有什么事情可能都不会跟别人说,更何况是心理疾病呢?所以跟外国人相比,我们很多时候的人都是明知道自己可能是有这方面的疾病,但是就是因为怕别人知道,怕别人会戴有色眼镜看自己,所以就不说出来。这样很有可能就导致病情更加严重了,等到受不了的那天,可能就已经是一条生命的消失了

了解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情况,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对124例精神障碍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电话回访出院后服药情况。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最低。 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对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维持治疗中应重视家属的监护作用,以便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家庭管理,保持维持治疗的有效性。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2 结果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3 讨论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全世界陷入抑郁症有亿,中国抑郁症高达9000万。患者和患者家属有强烈的病耻感。来源于他们害怕受到歧视,很多人不懂这个病,觉得抑郁就是矫情,或者抑郁就是精神病。接受治疗的人数不到10%。抑郁不是精神病,他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没有关系,对社会也没有危害。

精神病病耻感。论文

1 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 作者:郑维瑾,宋立升 文献出处: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年代:2007 期号:第3期 2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晖,李峥 文献出处:中华护理杂志 年代:2007 期号:第5期 3 病耻感让一切变得复杂 文献出处:中国新闻周刊 年代:2006 期号:第10期 4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对策 作者:俞峻瀚 肖泽萍 文献出处:上海精神医学 年代:2006 期号:第1期 5 精神疾病病耻感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作者:蒋锋,汤宜朗,侯也之 文献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年代:2002 期号:第10期 6 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熠,岳英,宋立升 文献出处:上海精神医学 年代:2000 期号:第3期 7 消除偏见去掉病耻感--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 作者:项铮 张明园 文献出处:科技文萃 年代:2001 期号:第8期 8 消除偏见去掉病耻感——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治疗 作者:项铮,张明园 文献出处:科技文萃 年代:2001 期号:第8期 9 精神病患者的家属病耻感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熠 岳英 宋立升 文献出处:上海精神医学 年代:2000 期号:第12第1-4期 10 抛弃病耻感抑郁可治愈 文献出处:科学大观园 年代:2003 期号:第12期

它是患者康复路上的拦路虎。 “得了这个病,还怎么见人?” 处于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哪怕是已经康复了的,心理上也是压力重重,害怕被人看不起。 为什么我们会 因为生病而感到不好意思呢? 为什么因病而耻? 其实,不只是精神疾病,很多生理疾病患者也会有病耻感。 比如患上性病的人很有可能觉得羞耻,还有一些女性朋友对妇科病也是如此。 当然, 病耻感的程度因人因病而异。 就拿性病来说,为什么患者会感到羞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众本身对性存在一些偏见和负面认识。 同样的道理,精神病患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病耻感的。 举个挺常见的例子,很多人认为精神分裂了这个人就是疯了,是会发疯伤人的。 实际上呢,精神分裂患者出院后服药治疗正常工作生活的不在少数,而且与常人无异。 除了偏见和认知不足,还有一点就是 精神病人即便没有生理病变,同样有一种无力感。 这种感觉会让人自卑,内疚,因为觉得要给家人朋友添麻烦了。 小陆的烦恼 上周,我们说过一个平面设计师小陆精神分裂症出院后想继续工作的案例。 小陆之前有过工作,后来是因为自行停药才病情复发,丢了工作不说,还二次入院治疗。 小陆因为失恋后精神状态出现了一些幻听症状,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 第一次住院治疗期间,她的康复效果很不错,特别是在心理干预之后,她人变得开朗了很多。 出院后,她完成了大四那一年的学习,顺利毕业。 从确诊到住院,再到找到第一份工作,小陆都没有受到病耻感的困扰。 原因归于她所在的班级同学、老师给了她更多关爱,而不是被孤立和歧视。 第二次入院后, 病耻感还是找上了她。 “之前同事们还以为我是个正常人呢,这次出院以后,原来的单位是不会要我了,问题是我后面得长期吃药,如果新的同事发现我是这个病,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何克服病耻感? 患者怕被歧视,异样的眼光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阻碍了他们正常就医、康复。 有病就得治病,想治好就要消灭康复路上的拦路虎——病耻感。 首先,患者要做好与疾病相处的心理准备,要明白 带病生存是现代人生存常态。 既然是常态,每个人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疾病,那就放下心里的负担,对自己好一点。 不要怕麻烦家人朋友,我们在生活中一直都是相互支持才会有幸福体验的。 放下病耻感,积极治疗,找到自己的优势,像小陆一样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回报亲友,也是对自己的回报。 当然,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加大对精神疾病的科普宣传,普及精神、心理卫生常识。 没有了偏见和歧视,才会有理解和包容,患者才能彻底抛开病耻感。

众多疾病的治疗,有一个“拦路虎”——病耻感。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中国有31%的精神疾病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他们容易被周围人孤立,这让患者和家属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 比如,有这么一则案例,小芳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史有9年余。患病前乖巧聪慧,邻居都认识她,也乐意与她玩耍。自从情感受挫,患上精神分裂症,自确诊起,邻居都远离她,虽然病情控制较为稳定,但是依旧难逃他人异样的眼光。有时村里的小孩还说她是“疯婆娘”,看到她总会躲得远远的,亲戚也冷落小芳他们一家。为此,全家搬迁至陌生的城市,过着销声避影的日子。 精神障碍是大脑活动发生紊乱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及行为异常的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同时也包括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疾病。一方面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怕暴露身份而拒绝治疗,导致疾病的诊疗率低,这一现象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因个别恶性事件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患者存在危险性,可能对他人人身或社会产生危害。而这些歧视和偏见,不仅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了沉重负担,同样带来的是整体疾病负担的上升。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关于病耻感的经历和感受。例如,受到单位不公正对待,被邻居看不起,工作不顺以及婚姻失败等。以至于发展为刻意隐瞒自己的精神病患者身份,在大街上看见自己的精神科主管医生也不敢打招呼,甚至刻意回避,生怕因跟医生交流而被人认出是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社交以及工作,家属也因家中有精神病人的“污名”深受牵连。 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病耻感?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懂得病人所经历的痛苦。据调查,中国有31%的精神疾病患者有很深的病耻感。为什么一些患者会因为生病有病耻感呢?这与疾病特点有关,精神病人缺乏患病的自知力和自控力,往往受幻觉、被害妄想等异常思维和行为所支配,再加之社会和家庭监管缺位,因此肇事、闯祸频发,让社会谈“精神病”即色变,似乎他们是“猛虎下山” 。专家认为,只要精神病人及时确诊、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多数病人的病情会获得较好控制,也不会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举动。 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选对治疗方式消除病耻感? 想要消除病耻感,根本方式是让患者康复,消除危害社会的思维、行为和举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说起来容易,实现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有一大部分患者根本不能坚持规律服药,其常见原因有三点:首先,大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的叠加,对药物产生畏惧感,排斥服药;其次,缺失自知力的精神病人不承认自己患病,拒绝就医、服药;第三,长期服药的精神病人,自身产生抗药性,对药物的化学作用缺乏敏感度。这三点常见问题,成了治疗途径中的绊脚石,影响着每一位病人。 神经外科医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发现,精神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大脑中的神经核团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如果能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调控部分核团,就有可能治愈精神疾病。 如果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拒绝服药,可以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肇事、闯祸根源;手术使患者恢复自知力、承认有病、自愿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更方便管理病人;此外,对服药剂量较大的病人来说,术后可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多种药物所致的并发症。 至于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精神外科手术的突破性进步,得益于当今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可视化精准定位和微创调控技术的完美结合。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的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 不同于常规开颅手术,其优势在于:(1)术前规划手术路径,靶向路径清晰准确;(2)头皮切口小,经2个直径5-8毫米的颅骨锁孔,采用2毫米电极即可以完成手术;(3)调控区域可控、安全:调控区域仅2毫米大小,不在人脑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智能区,因此术后安全性较高;(4)术后疗效好:手术可有效去除95%的顽固性精神症状;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敏感性;降低服药剂量;(5)增强社会回归能力:术后患者可恢复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社会功能,逐渐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 图为“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手术计划系统。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将扫描出的MRI、DTI、CT等图像输入手术计划系统进行神经核团靶点定位,并计算手术路径,避开颅内重要神经血管走向,高效规避术中风险。 自2008年-2020年之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团队,共实施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数千例,经过术后6个月-10年的临床随访,治疗总有效率为。 总之,在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中,我们一直强调应遵循规范化的治疗原则,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坚持长期治疗。通过科学的干预及治疗,有效控制精神症状,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减轻家庭负担,从而消除病耻感。家属也应积极引导患者早日采取针对性治疗,这也是让患者摆脱痛苦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

  • 索引序列
  • 肠造口病人病耻感论文
  • 病耻感论文
  • 梅毒病人病耻感研究论文
  • 病耻感的论文
  • 精神病病耻感。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