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少阳病论治论文

少阳病论治论文

发布时间:

少阳病论治论文

一、《伤寒论》中少阳病篇整体构架 《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每一经都分为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 在这里我仅提一下柴胡桂枝汤证,作为示范性说明。 有的人认为是太少两感,到了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说是太少两感?那么究竟是不是太少两感呢?我们来看看《伤寒论》原著398条里并没有这种提法,那么在哪里有两感的提法呢?在伤寒例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要想证明古书里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是同本求证,或者别本旁证,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合病,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可见柴胡桂枝汤证就是少阳病本经病的表证即少阳表证。 二、少阳病的外延及少阳为枢的意义 (一)少阳病的外延 1.广义少阳病方之——柴胡达原饮 除上述少阳病的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外,后世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柴胡达原饮证也类似于温病学的“少阳证”。 柴胡达原饮处方如下:柴胡40g 生枳壳10g 川朴20g 青皮10g 桔梗10g 草果10g 槟榔20g 荷叶梗 10g 黄芩20g 炙甘草6g(编者按:此为宋老师临床常用量) 其用于湿热阻于膜原。症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本方能够宣解透达膜原之邪,治疗湿热之邪弥漫三焦,令人昏溃不已。 2.广义少阳病方之——三仁汤此外《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湿浊。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证。症见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其实我在临床大多把它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其一定比活血化瘀法、化痰通络法要快得多。 本方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而设。湿邪伤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病症繁多。本方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此即宣上。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此即畅中。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即渗下。配伍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此三药为臣药。半夏燥湿和胃,止呕除痞,厚朴行气化湿,这两味药又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共为佐药。本方药性平和,无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可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进,以达治疗目的。方中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以通调水道,白蔻仁畅中焦之脾气以化湿行气,薏苡仁渗利下焦以利湿清热,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3.广义少阳病方之——达原饮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朝中医吴又可所创,载于《瘟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每日一至三发者。吴又可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 尤其是柴胡达原饮证,我个人认为当属温病学的“少阳病”,特此归类在此,权且算作是少阳病的外延吧。 (二)少阳为枢的意义 那么何谓少阳呢?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也就是说临床上只要见到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就有用到柴胡剂的机会。 下面来看看少阳病的本经证——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现在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此条文,看一下小柴胡汤为什么好使。 可见,小柴胡汤在各科疾病中均有应用的机会。小柴胡汤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小柴胡汤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少阳,有的人说是“半表半里”,有的人说是气机之“枢”,我个人支持“少阳为枢”的提法。 如果单指“半表半里”,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岂不成了“半上半下”。那么何为“枢”呢?“枢”的本义为小康之家的门户,转义为门的转轴,门轴的承臼。引申为重要的中心的部位,起决定性作用的部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枢,户枢也。康熙字典中说:枢,木从区声,本意门轴或者承臼。 那么人体的“枢”在哪儿呢?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的时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一种表述方法,还有一种表述方法是用五角星的表述方法。 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够描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却不能表述中医五大藏象的位置关系,它没有解决以下八大问题: 中医认为,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肝为木在左,肺为金在右,脾胃为中央,无极土居中(如下图)。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极,肾水随着肝气从左侧上升以济心火,心火随肺气下降以温肾水,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气血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这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脾胃是轴即为枢且脾升胃降,所以脾胃为气机之枢,肝气从左侧上升,肺气从右侧下降,所以与气机升降运行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与肝。三焦为气血运行之通路。 由此可见,少阳为枢,涵盖了心肝脾肺肾及三焦膜原各个脏腑的气化功能,且与脾胃肺肝关系更为密切。就像车轮一样,只有“枢”即车轴运转流畅,整个车轮才能正常运转,对于人体来说只有气血运行流畅才不会生病,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重视这个枢。 在伤寒论里既然少阳为枢,所以就要重视少阳病,更要注重调理人体枢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疾病,更要重视调解人体的气机运转,正如《金匮要略》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30条“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临床上遇到疑难杂症没有什么好的思路的时候,我就要想想这张图来运转气机,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病案举例 1、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经期热入血室证。 刘某,女,19岁。感冒后,面色惨白,情绪低落,微恶风寒,到了晚上,刚刚吃过晚饭突然大哭不止,还要吃大米饭,然后胡言乱语。舌淡暗,苔白略厚,脉沉弦,略不流畅。 治疗:针刺章门、期门、双内关 处方: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 柴胡20g半夏15g野黄芩20g党参15g丹皮10g生地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10g三剂 水煎服 患者吃完当天平稳,三剂吃完,彻底痊愈。 2、十枣汤合柴胡达原饮治疗胸膜炎胸水压迫性肺不张。 杜某,男,80岁。患胸膜炎,压迫性肺不张两月余。每天下午五点开始发热℃~℃,在某院怀疑结核性胸膜炎,用抗结核、抗菌治疗,并反复抽胸水5000余毫升,但病情未得到控制。患者本人坚决不相信中医,后经老伴多次劝说加之临近春节(腊月二十七),没办法才来我门诊,刻下症:患者痛苦面容,面色黄暗如烟熏,胸痛憋气,厌食尤其厌食油腻,口干,不欲饮水,大便三四日一解,软便,黏滞不爽,排而不畅,小便淡黄不利,绵长,不能左侧卧位,舌暗,苔白厚腻,右脉浮大濡数,左脉沉弦。 辨证:湿热之邪阻塞三焦膜原 处方一:十枣汤一剂 :大戟5g甘遂5g芫花5g大枣10枚。煎汤空腹顿服。 方二:柴胡达原饮 :柴胡40g生枳壳10g川朴20g青皮10g桔梗10g草果10g槟榔20g荷叶梗10g黄芩20g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 三天后复诊,患者吃完十枣汤泻下水样便若干,胁痛、喘促均止,中午开始服用柴胡达原饮,晚上五点钟体温降为37℃。第二天继续服用,再吃一付柴胡达原饮,吃完三付已能行走一百多步,食欲好转,仍厌油。复诊后,遵马新童老师医嘱,与小柴胡加猪苓汤六付,水煎服。三诊,六天后患者来诊,食欲好,有精神,已能行走20分钟,因患者不愿出屋,只是在屋内活动20分钟。又经健脾扶正调理,至今康健。 3、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神效五苓散治疗重度心衰。 刘某,女,82岁。2015年5月14日患者儿子说他母亲心衰、脑梗,已经住院两月,没有见到效果,听在同一个医院住院的杜某说已经在我这治疗好了,想找我去给他母亲看看中医,我告诉他没有院方的邀请我很难去,他说咱们偷偷地看吧,于是我们去给他母亲看了看。患者神昏,呼之能醒,答不对题,不能辨识亲属,浮肿貌,腹大,按之皱眉,下肢浮肿,小便24小时150毫升,西医泵胺碘酮,静点呋塞米,现尿量500毫升24小时,大便稀,日三四次,舌淡暗,苔略厚水润,辨证为水饮阻滞,予以葶苈大枣泻肺汤顿服,继服神效五苓散。 处方一:葶苈子30g大枣20g水煎200毫升顿服 方二:茯苓皮30g白术10g泽泻15g猪苓10g桂 枝10g半夏10g枳实10g厚朴20g陈皮20g木香20g木通6g甘草6g3剂,水煎服。 复诊,神清语利,已能行走,食欲好,浮肿消,24小时尿量1200-1500毫升,嘱停用胺碘酮、硝酸甘油、速尿,建议出院。予以真武汤。 处方:茯苓30g白芍15g白术15g附子15g干姜15g3剂,水煎服。 三诊,已能在小区门口坐上半个小时,腹痛愈,小便1200~1600ml/24h,但现见目赤、口苦。上方加夏枯草6g。 四诊,余证同上,目赤未减,上方去夏枯草加龙胆草10g。 五诊,目赤愈,遂停药观察。 后期随访:2015年6月15日患者出现,肢体颤抖,肌肉跳动(身瞤动),胡言乱语,胸闷腹部稍大,24小时尿量1200至1500毫升。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三剂而愈。巩固治疗再与三剂,停药观察。 4、柴胡达原饮治疗高热昏迷。 胡某之母,65岁。因感冒引起患者神志昏迷,面色淡黄,高热39℃,用西药退烧能够暂时退下去几小时,很快又烧起来,就这样持续了50天,后转入昏迷,医院怀疑为老年性脑病、陈旧性脑梗、高血压病等等,西医用各种抗生素乃至进口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因此医院下了四次病危通知。胡某是我初中同学,再三打电话催我去给看看,刻下症,面色淡黄,略显浮肿,昏睡,呼之不应,扒开眼睑对光反射存在,鼻饲饮食,小便淡黄,量可,大便三天一次,泥粥样便,拔下氧气面罩看舌苔白厚腻,脉濡略数。 辨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扰乱神明 处方:柴胡达原饮:柴胡40g生枳壳10g川朴20g青皮10g桔梗10g草果10g槟榔20g荷叶梗10g炙甘草6g黄芩20g三剂,水煎服。 并嘱其出院,家属说天色太晚,先吃一剂药观察,患者吃了一付药,第二天体温下降为℃,于是雇了辆救护车出院回家。服完其余两剂,神清,已能扶床行走,后予达原饮善后,十天而愈。 5、小柴胡汤加栀子厚朴汤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李某,女,57岁。患者在承德某医院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一年余,未见好转,去北京某医院做胃镜,病理诊断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刻下症:面黑,消瘦,呃逆,嗳气频繁,情绪低落,食欲差,睡眠差,口干,不欲饮水,胃脘胀,大便成形,三四天一次,小便利,舌暗,苔白略厚,脉沉弦。 柴胡20g黄芩10g生半夏30g党参15g栀子10g枳实20g厚朴20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随症略作加减两个月,体重增加,病痊愈。随访四年体健。 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大黄芒硝治疗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 张某,男,49。胃脘胀痛5年余,曾经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也曾住院治疗临时缓解,稍食不慎,即发作,烧心反酸严重,自己喝小苏打水,伴见两胁胀痛走窜,大便少而不畅,小便利,舌略暗苔厚腻,脉沉。 柴胡20g黄芩10g桂枝15g干姜10g天花粉20g牡蛎30g大黄20g芒硝10炙甘草6g。六剂,反酸止,胃胀差,大便调,前后调理一月而愈。 7、小柴胡合小青龙汤治疗胃癌晚期患者。 魏某,男60岁。2012年六月来诊,患者经西医院胃镜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癌晚期,已经失去手术指征,经当地县医院肿瘤科主任推荐来我门诊看病,面黑,消瘦,能进少量流食,胃脘及左胁部疼痛,患者表情忧虑痛苦,伴见咳嗽喘促10余年,咳嗽稀白痰液,有泡沫,背部肩胛间区牛皮癣,奇痒难忍,睡眠差,大便十余日一行,量少,小便清。 柴胡20g黄芩10g生半夏60g党参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5g炙甘草6g生姜60g大枣10g。 服用六付后,已能食两碗粥,而且有食欲,咳喘明显减轻,后背牛皮癣也明显减轻,先后调理三个月停药,瞩其每年春天秋天定时调理两周,三年来体健。 2015年6月13日定期复诊照片 另谈用药安全问题: 为什么治疗三个月停药呢?药物本身具有偏性,大毒治病十愈其六,常毒治病十愈其七,无毒治病十愈其九,不要做矫枉过正的事情,再者现在所用中药饮片农药、化肥残留超标,再加上炮制过程中熏硫盛行,为了防止蓄积中毒,所以要及时停药,如果停药一段没有完全好,再继续吃几天,直至痊愈。此外我在临床治疗肿瘤从来不用斑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等。 8、大温脾汤治疗寒热错杂证。 李某,女。患者五年以来每个月发作一次呕吐不能饮食,需要输液维持,体瘦,乏力较甚,伴见胃脘胀痛不能弯腰,口干无津液,从来不想喝水,后背如火烤,肚脐流脓,奇臭无比,大便频急失控,小便不畅,腿疼以两膝盖为重,手足冷,恶寒甚,夏天穿四层衣服,舌红少苔,脉两寸略浮,右关沉。予之大温脾汤减味。 炮附子30g干姜30g细辛6g大黄10g黄芩10g枳实10g黄连10g炙甘草10g。六剂,水煎服。 复诊呕吐止,胃疼愈,但稍胀, 后背烧烁感减轻,脐疮愈合,大便近五天一次,已成形,腿疼减轻,口干依旧,予之大泻脾汤加味。 炮附子30g干姜30g炙甘草30g大黄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茯苓10g。六剂,水煎服,现在能吃米饭,烙饼,感觉良好。 9、三仁汤治疗顽固性便秘。 刘某,女,45岁,教师。患者自诉便秘30年,自15岁起大便15-17天排一次,量极少如羊屎,自觉腹内憋胀不适,能正常饮食,小便尚利,睡眠不好,多乱梦,满脸黄褐斑如生锈,心情不舒畅,曾用含有大黄芒硝的中药没有效果,服肠清茶、番泻叶泡水,开始服用几天有效,以后继续服用没有效果。舌略淡暗,苔白厚,脉沉濡,予以辨证为湿热之邪困阻中焦膜原,导致枢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排便不畅。 处方:三仁汤:杏仁10g 白蔻10g炒薏仁15g半夏10g川朴20g通草6g淡竹叶6g滑石粉30g。6剂,水煎服。 复诊:吃药后腹内作响,大便每天一次,特别痛快,心情也好多了,效不更方,原方照服六剂。后健脾化湿,前后调理一个月,遂告痊愈。一年后,在市里途中相遇,她说:“我是刘某某,宋大夫还认识我吗?”她面色红润,颜色亮丽,与以前真是判若两人。 10、麦门冬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大乌头汤治疗肺癌晚期。 王某,女,63岁。西医诊断肺癌晚期,阵发性剧烈咳嗽,憋气,稍事活动喘憋严重,有频死感,左胸疼痛剧烈,纳少,小便黄,大便可,畏寒喜热,舌脉不详,予以麦门冬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 生晒参20g麦门冬70g生半夏10g大枣10g大米30g瓜蒌30g薤白20g。6付,水煎服。 复诊,已能行走,患者家属带其来我门诊看病,咳嗽喘促憋气明显减轻,左胸疼痛减,已能吃一碗半粥,唯有肩背疼严重。原方12剂,中午晚上服,早晨服大乌头汤。 处方:川乌30g (先煎3小时)麻黄30g黄芪30g 白芍30g炙甘草30g杏仁20。6剂,水煎服。早晨服一次。 12天后复诊,肩背疼明显减轻,余证皆减,饮食稍可,能吃一碗粥半个馒头。 三诊,予以小柴胡加桂枝加葛根汤。 柴胡20g 黄芩20g人参20g生半夏20g桂枝15g白芍15g葛根50g炙甘草10g茯苓15g生姜15g大枣10g。 四诊,患者已能干简单家务,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小柴胡汤在治疗IgA肾病中的应用《伤寒论》,小柴胡汤18篇,为少阳病主方。肖老师认为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是正气变得不足,善恶都在下降。正如张仲景在第96条中提出少阳病主证寒热互结,他随后在第97条中解释:“血弱气尽,理开,邪入,与正气相争,结于胁下,分正邪,寒热互结,休矣”。气弱血竭,可见人体正气先弱;善恶之争,就是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虚弱的正气遇到同样虚弱的邪气。当正气要祛邪气时,不能全力外出,邪气要侵入人体又不能直驱而入,从而形成寒热的独特临床表现。又如第二百六十五条:“伤寒脉细,头痛发热,属少阳”。弦若少阳,瘦则正气不足。发热入血室,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入血室的特殊性在于,女性月经来来去去,经期的身体状况明显类似于血虚气弱,这样就可以理解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中使用人参、甘草、大枣的意义了。肖老师认为《伤寒论》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特效药”,教导我们:《伤寒论》学什么?借鉴张仲景既定的“特效药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特效药方。我是肾脏病专业的研究生。今天我就根据肖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以及跟导师学习的经验,来谈谈小柴胡汤在IgA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西医知识IgA肾病是一组不伴有全身性疾病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通过肾活检发现IgA或基于IgA的免疫球蛋白广泛沉积于系膜区。临床特征为:反复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多由呼吸道感染诱发,伴有广泛IgA沉积,同时系膜细胞增多,基质增生,系膜区电子致密沉积。中医对IgA肾病的认识根据其临床表现、理化检查特征以及病程的发展和转归,可将其分为血尿、腰痛和消瘦等类别。关于IgA肾病的病因病机,国内机构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发现,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基本反映了气阴两虚、湿热挟瘀的分布特点。总的来说,IgA以虚实为特征,以正虚为基础,邪实为标。但邪实中,风热、风毒、湿热、湿毒、血瘀等证候较为常见,演变过程往往是虚,虚中夹杂邪实。其实疾病和邪气都是经常出现的,比如湿热和血瘀。后续知识总结在跟医生学习期间,导师告诉我,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是口腔、胃等粘膜合成IgA1。这种物质由肝脏代谢。如果不能被肝脏代谢,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刺激免疫激活,导致发病。所以老师提出了治疗IgA肾病的三个环节:1。保护粘膜;2.帮助肝脏排除IgA1;3.减少深层沉积物中的免疫激活。小柴胡汤可以用在这三个环节的前两个环节。1.保护黏膜。IgA的急性期或发作期多由外源性因素引起,尤其是疾病的复发和加重多与外源性因素有关。患者一般先有咽痛,然后出现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这些症状都是由潜伏的病原体引起的。下属吞少阳,所以我们可以u云:“邪聚之处,其气必亏”。外邪之所以引起体内伏邪发作,说明患者此时体内正气不足;体内的隐伏之邪之所以在外邪的驱使下才能发病,是指邪不太强,这与萧对少阳病的认识是一致的。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正气明显不足,善恶都在下降。以一个案例为例:患者李,女,37岁,3年前因蛋白尿、血尿治疗不善,在当地医院肾穿刺后确诊为IgA肾病。三年来,她一直在我导师的诊所吃中药,治疗血尿蛋白尿。最近她感冒发烧,并有蛋白尿、咽干、咽痛。她舌胖有齿痕,苔白,脉深而细,于是来到诊所。导师根据保护黏膜的原则,给患者服用小柴胡汤:柴胡25g,黄芩9g,生姜6g,大枣9g,半夏6g,太子参15g,甘草9g。吃了三次药,病人的烧退了,嗓子不疼了,尿蛋白也下降了。2.帮助肝脏排除IgA1。IgA1的代谢在肝脏中进行。我导师认为肝在中医里叫少阳。少阳出了问题,IgA1灭活不了,就会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沉积在肾脏。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方中的温补之品能增加少阳对IgA1的杀伤作用,同时其温补之法也能拖出卧于少阳的邪气。因此,外感病患者使用小柴胡汤,既是治疗患者咽痛、保护呼吸道黏膜的环节,也是增强患者抵抗力、帮助肝脏清除IgA1的环节。写在后面。以上只是我在课堂上从肖老师和课后从导师那里了解到的。也许是因为自己学识浅薄,还是不能完美的传达导师的观点。请老师批评指正。肖老师说:“特效药方”是医学的最高境界!鼓励我们在张仲景既定“专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专方进行拓展。肖老师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发展:慢性肾衰竭发热,小柴胡汤为大师;对于慢性尿热患者,用小柴胡汤合导赤散。我将继续关注IgA肾病的治疗,希望结合我从肖老师和导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总结出“IgA肾病外感咽痛为首发,小柴胡汤为主治疗”,“外感IgA肾病后蛋白尿为主治疗”。虽然我用西医的名称和症状来解释我要展开的方子,但似乎不伦不类。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引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细致。所以我觉得拓展仲景的方证,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医的证和病的概念,或许也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

扶阳术治理少阴病论文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治则方药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记得采纳啊

现在有很多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不是月经不调,就是痛经,要么就是满脸的青春痘。还有很多40岁以上的女性,更年期快到了,睡不着、心烦,各种问题找上来。

十女九寒,很多女性的体质偏向寒性。寒性体质常年得不到保养,会导致什么情况?就是所说的月经不调、痛经、气色蜡黄、头晕眼花,神疲肢倦,长痘痘……这些先不用说了,最可怕的是不孕不育!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甚至流产!

百病起于寒,宫寒在妇科病及妇科不孕症中占一半以上,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如下:

1、月经异常

月经异常经前小腹有坠胀感,并出现白带增多、腰酸或痛、两乳胀痛等现象,少数有反胃、作呕反应;行经腹痛,小腹发凉,月经色黑有血块,个别女性痛经达到难以忍受之程度。

2、下腹寒冷有时作痛

经期有时错后,色淡而量少,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月经量少,性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真阳不足的则腰酸如折,面色黯黄,自觉下腹部不暖,四肢不温,主要脚冷而疲软,口淡而无味,喜食辛燥,月经略有错后,有白带,小便频或失禁,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沉弱。 体寒乃百病之源。

俗话说"十病九寒"、"病从寒中来",女性在天凉时衣着单薄违背了 养生 原则。女人的生殖系统最怕冷,冷天比较耗损阳气,下半身着凉会直接导致女性宫寒。容易出现手脚冰冷、浑身无力、食欲不振甚至月经不调的症状。

3、发胖

宫寒者的另一表现是浑身发胖,并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不排卵等症状。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脂肪就充当起"护宫使者",子宫越冷身体就越需要囤积脂肪,从而引起发胖。

其实,扶阳调养最适合女性朋友,扶阳医学 重视阳气,强调扶阳 。

《黄帝内经》说: 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1、扶阳补阳气、驱寒气——调理妇科

扶阳派的治病之法可以调和阴阳,激发人体自愈力,并且我们也常说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寒则温之,冷则热之,我们可以运用扶阳疗法来达到调和阴阳的功效。寒去元气自回,而去寒当用热。扶阳在古代就是用来治寒病的,正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2、活血化瘀、除色斑——养出好气色

寒则凝,凝则淤,淤则堵。中医认为,多数色斑为痰、淤、湿、毒等邪气在表皮淤积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黄褐斑、雀斑。

扶阳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淤。故而,很多皮肤问题,如斑、痘、黑眼圈、眼袋、皱纹、松弛、暗淡,甚至很多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妇科囊肿、痛经、不孕不育、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都可以通过扶阳医学来调理。

3、温阳、补气、活血——告别月经异常

月经对于女性的重要不需多言:

1、月经正常的女性,才可以怀孕,而且皮肤比较细腻而有光泽。

2、周期性的月经正好可以排除经络的淤血、病邪。

3、女性由于有月经的保护,抵抗疾病的能力更强,所以女性的平均寿命也比男性长。

如果女性经血不畅,气血淤结,甚至说已经闭经了,那么以上一切都烟消云散。

至于闭经,可以用扶阳疗法: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或痰湿血瘀的阻滞、冲任二脉不通,都是可能导致闭经的。故而我们治疗闭经需要补气活血——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扶阳为巩固阳气,可使气血协调、血脉通畅而行气活血,月经也就来了。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中医之根,在阴阳之理。阴阳不分,即易庸医杀人。西医不知阴阳,故日杀万人而不知。 自明代朱丹溪出,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中医界遂有滋阴派的兴起。根据我40余年的临床经验,阳亢阴虚体质,在20多年前,确实时有所见。近10多年来,阳亢体质,已极为罕见。阳虚阴盛体质,倒触目皆是。正如大名医李可大师所说,“阳虚者十之八九,阳盛者百不见一”,确是从临床中得来的真知灼见。 其实朱丹溪之本意,是说阴精有限,欲火无穷。“山林不能给野火,海水不能实漏卮”。精液再多,难供无穷泄耗,终有告竭之时。诫人当“慎房事,远女色”,以保真阴。勿纵性欲之阳火,当惜续命之阴精。当今扶阳派勃然兴起,狠批滋阴谬论。力挽狂澜,时起大症,案例罄竹难书。 今人推扶阳派祖师为清代之郑钦安。其实扶阳祖师,当推《黄帝内经》。《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医圣张仲景在《厥阴篇》说:“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意谓阳气少,为病进。少阴厥阴危证死证,全是阳虚之证。阳证易治,阴证难扶。 证诸临床事实,是清火极易,扶阳实难。有几例胃癌食管癌肺癌,尿毒症,肝腹水,吐血症,全是死于虚寒亡阳。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滥用凉药,都是丧生折寿之道。 滋阴和扶阳均是补法,都是从人体阴阳平衡为出发点,对“滋阴派”和“扶阳派”通过“三因治宜”的方法分析,探讨现代治未病的中医思维。通过数据分析、类比等方法总结着眼于现代临床指导。可知,现代仍是“宜温者多,可滋者少”,“宜补者多,可攻者少”。滋阴者,填精补髓;扶阳者,温形补气。滋阴、扶阳均为扶正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金匮真言论》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诸多医家争鸣于滋阴或扶阳,多有失原则,不求本于阴阳之因,而费时在阴阳之理。有人就用类比佐证法说明阴阳有余、不足,岂不知万物皆有阴阳交感所有,又以物反证,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弊。 1学术背景 一种理论的产生皆可为“三因制宜”所剖析;三因制宜其实就是整体观上所建立的辨证论治。《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五方治法各异,但皆能桴鼓相应。如东西方医学的差异,《中西医文化的撞击》一书中又说:“西医是工业文明下的产物,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中医是农业文明下的产物,充满着中国哲学内涵和东方的智慧”。 因地 滋阴派 朱丹溪(12811358年),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偏于南方,丹溪认为南方湿热,郁在中焦,因此在《格致余论》提出“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又教人“收心养心”、“动而中节”,以免相火妄动而伤阴。很显然,丹溪仍有道家 养生 思想,虚静为保。 扶阳派 郑寿全(1824年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从古至今由于邛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人们不会出现食不果腹的现象,因此就不会饮食失节,劳役、忧思伤脾等伤阴之劳,多半温饱 娱乐 伤气,动则伤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些都是对命门元气的损伤,钦安扶阳则是对先天之本的固护。 因时 王欣麒通过对《内经》中因时治宜的总结归纳,认为时间节律主要有超年节律(运气学说)、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等;这是自然时间节律下的生理变化,笔者在这里主要提出人为因素下的生理变化或自然时间节律下的病理变化对滋阴派和扶阳派的影响。 滋阴派 朱丹溪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格致余论》中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点。《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在生理状态下,丹溪晚东垣不久,生活在扰攘之世,时值兵连祸结,百姓流离失所,饥困交加,故饮食失节,劳役、忧思伤脾,所以当时脾胃病是极为常见的。因此丹溪甚至提出“补肾不如补脾”的观点。元·胡天游,《述志赋》中云:“俛争食于鸡鹜兮,仰阔视而扬扬余。”人与禽争食,可见其生活的悲惨。由于时代的缘故,胃虚不受大补,丹溪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清和则能运”,“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惟与谷肉菜果相宜”。 扶阳派 郑钦安为扶阳派的开山宗师,他认为,清初以后,温病学说逐渐兴起,以致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风气,相延日久,则形成一种倾向,不求经旨,拘守成法,脱离辨证,出现崇尚阴柔、恣用寒凉的流弊。为了扭转时弊,郑钦安从推重阳气的观点出发,反复批驳了“畏温热而喜寒凉”的倾向及对附子等辛热药物的偏见。丹溪之后兴起了温病,是时代的产物;钦安批判过用寒凉之药而损伤脾胃亦是时代的变迁。 因人有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这个时代和所处的地域密不可分,就时代和地域而言,丹溪时期人民处在战乱和少数民族统治的压抑环境当中,生活是心惊胆战、食不充饥;思虑与饥饿多伤脾胃,形体的成长又依靠脾胃之后天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丹溪则以五谷之味清淡滋养脾胃。钦安深知当时之人多为真元耗散,而非脾胃受损,因此创立“火神派”,固护真元之气。钦安在《医法圆通》中云:“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鼓动耳。饮食虽入于脾胃,非真气鼓动,不能腐熟水谷。真气鼓动,则一切饮食,立刻消溶,脏腑一身,立刻俱受其泽。”钦安一方面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饮食,妄为而动耗散阳气,另一方面则强调了人本身元气的重要性,通过温补和调动本能元气来保持身体阴阳平衡。 2现代临床意义 《中西医文化的撞击》写道:“中医治疗,着重于治人。医生把患者看作是‘病的人’是机体阴阳失衡的患者……”有学者在中医思维下指出“无病不虚”。横观国民体质,由于 科技 的进步,人们锻炼 养生 越来越被忽略,体质远远不及古人;西医的“三素”生物导弹以及割除病灶极大的伤害了人体平衡。笔者认为,滋阴或扶阳都是扶正,这对今天的临床指导是有重千金;但对今天的临床选择首先要有个整体观,三因制宜的去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余天泰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总结为十端:①体质因素;②寒邪作祟;③嗜食生冷;④工作烦劳;⑤房事太过;⑥作息无常;⑦恣用苦寒;⑧滥用激素;⑨滥用抗生素;⑩慢性病上升。 阴虚主要是津液和精的亏虚,阳虚主要是内阳不足和外阳耗散;通过以上十端可知,耗阳多余伤阴,从整体的角度讲现代应该是以扶阳为主,滋阴为辅。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言:“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四圣心源·天人解》云:“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通过研读丹溪医案,我们不难得知丹溪并不是只补阴而不温阳;姜德等人研究统计,丹溪补气频率,补血频率,补阴频率,补阳频率;不难看出,丹溪的辨证论治是客观的,即“有是证,用是药”。火神派亦不是只温阳而不顾阴;正如钦安所言:“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论文

少阳病寒热属性探讨少阳病的寒热本质是什么?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张仲景自己对寒热交形成机制的解释是“血尽气弱,理开,邪气入,与正气抗衡,受胁而缚。”邪分,寒热来来去去,歇一歇。"大家对寒热特征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发热和恶寒交替出现。发烧的时候不怕冷,怕冷的时候不发烧。一个关于寒热交的形成机制,自程无忌以来,多数医家认为邪分半表半里,邪入表则发热,邪入里则恶寒。但这种理解显然是自说自话,没有顾及钟静的感受。恶只能是恶与恶的区别,不可能是善与恶的斗争。张仲景认为,“冷热交流”的起因是“善恶之争”。“善恶之争”就是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之所以出现“正邪之分”,是因为疾病至少是正的,正气已经不足,正邪都在走下坡路。正气虽能抗邪,却无力一鼓驱邪。病原体虽然可以侵入人体,但不能直驱入。所以,半桌半里不是指张仲景,而是指程无忌。这个在《肖相如论伤寒》和《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有详细讨论,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二少阳寒热的性质没有相关论述。但这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也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太阳的病的特点是恶寒与发热相结合,恶寒是寒邪袭表,束缚卫气,卫气不能温肉的结果。是热病寒邪聚束,卫气抗邪,正邪交战的反应。从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太阳病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是散寒。太阳病的恶寒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太阳病的发热也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与其他发热要用清热的方法来治疗不同,需要格外注意。阳明病的特点是发热,不是恶寒而是恶热。是内外过热造成的。从白虎汤、承气汤的治疗来看,寒凉清里是胃热、肠热。少阳的寒热与太阳、阳明明显不同。从小柴胡汤的成分分析,少阳病的主方柴胡、黄芩能清热,作用部位为胆经。据此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结合第263条“少阳为病,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更确定少阳之热为胆热。半夏、生姜性味辛热,作用部位主要在胃。所以可以认为少阳之寒为胃寒。如果寒在胃而不在表,少阳之寒和太阳恶寒不一样,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怕寒没有被衣物被子缓解,怕寒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参、甘草、大枣,性味甘温,都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少阳病有脾虚的存在。如果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合在一起,也可以认为少阳病的寒性是脾胃虚寒。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寒为胃寒,或脾胃虚寒。如果能这样理解少阳的寒热,有些文章的理解就会和以前不一样了。对相关条款的理解原文:伤寒五六天,中风,寒热交替,胸胁胀满,默默不思饮食,心烦呕吐,或胸中烦而不伏原文:10号走的太阳病,脉浮细嗜睡,已外解。若胸满胁痛,则与小柴胡汤同用。但对于脉浮者,则与麻黄汤同用。注:太阳病10号走了,但恶寒发热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变。如果出现胸满、胁痛,这是少阳的特点,已经属于少阳病了。这个时候的寒热应该是少阳的寒热,而不是太阳的寒热。这是101条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不一定见一证就全知道了。”我都被允许这么做。原文:伤寒四五天,体热,风邪,颈强,胁满,手足温渴,小柴胡汤为主。注:以前的教材认为三阳病都是轻症,治法都是从少阳。其实是热、阴风、威胁的组合,意思是少阳,意思同上。原文:女人中风持续七八天,忽冷忽热。有时候会发作,但是被水止住了,就是热气进入血腔,它的血液就会被束缚起来,所以就像疟疾一样。有时发作,小柴胡汤治之。注:若因正气不足而发热,则应考虑少阳病的可能,与血弱气经水尽相同,同第九十七条;持续的感冒发烧,有时候像疟疾,类似感冒发烧,有时候休息。原文:伤寒发热五六天,呕吐所致,用柴胡汤治疗,但用其他药物,柴胡证依然存在,用柴胡汤治疗。这个虽然下去了,也不会逆转,但是蒸一蒸,振一振,不过是发热出汗就解决了。如果心满了又硬又痛,那就是胸中的疙瘩,里面灌满了胸汤。但如果是满而不痛,那就是疙瘩,柴胡不合,就要用半夏泻心汤。注意:呕吐是少阳的特点,发热呕吐是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发热,便溏,自尿,胸胁胀满,小柴胡汤。注:胸胁胀满发热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胁腹硬满,呕吐不排便,舌上有白胎,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上焦通,津液下,胃气和,身出汗。注:阳明病,有发热时,伴有胁肋下饱胀呕吐,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中风,脉弦大,气短,脘腹胀满,胁痛,久郁,鼻塞,无汗,嗜睡,面色黄,小便不利,潮热,经常抽筋,耳胀,轻微刺痛。不懂的话,病了十几天,脉搏还会继续飘,用小柴胡汤治疗。注:阳明病表现为潮热、发黄、胁痛等少阳,其热为少阳热。原文:对于太阳之病不解,转少阳,胁肋硬满,有呕吐,不能进食,有寒热,尚未呕尽,脉沉深者,用小柴胡汤治疗。注:由发热恶寒转为寒热交替是病入少阳的特点。再加上少阳的特点,比如胁下胀满,干呕,食不下,一定是少阳的寒热。XI:对于呕吐和发烧的人,小柴胡汤是最好的。

作者:张仲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外感病第三天,病在少阳,如果脉象小的,是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少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早晨3时到9时之间。

第179条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太阳病转属阳明病,由表证传里而发生阳明病,可太阳病还存在,就是太阳阳明并病。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主升水谷精微,胃中燥,生化之源不足,故脾受制约) 正阳阳明胃家实(痞满燥实四主证) 少阳阳明发汗利小便已,因胃中燥烦实导致大便难。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第181条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后,津液伤而导致胃中干燥导致大便难。这个阶段就是阳明证。 第182条 问曰:阳明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外证也就是现在的阳明经证表现,里热形成但未成胃家实之前阶段。特征: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第183条 问曰:病得之一日,不发热(应为“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病有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这条需要注意和温病鉴别温病发展极其迅速 特别是汗法后及时观察是否有恶热,小便黄,口干烦躁等症候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及时识别。 第184条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开始恶寒二日自止,胡老解释恶寒是开始的热没达到程度。 第185条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戢然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汗出时热邪外出的一种形式,汗先出不彻,提示热邪未解,进而转属阳明阶段。 真正的重病,不只伤寒如此,流感也这样,开始表证非要发汗,真正重的流感不一汗能愈的,汗后也可传变少阳与阳明的,这里就说的这个意思,大病的时候就治疗正确,也只能在表证的时候,使它好转减轻,去其凶势,但病还是要传变的,不能马上好,伤寒一般好,全在少阳病的末期,阳明病的初期的时候好的多,就是柴胡承气汤等。这里讲的就是这种,即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发汗后病不彻,因而转属阳明,有这个事情。第二个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由太阳传到少阳,由少阳而反汗戢戢然者,戢戢然是连绵不断的意思,那么又转属阳明。这是解释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的来历。由太阳病虽然依法发汗,也有不好,少阳病也如此,本来是太阳伤寒,没有汗,转属少阳故呕逆,所以少阳病发热而呕,是柴胡证,呕而不能食,但少阳病不出汗,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病,阳明病法多汗,外证不是有身热汗出吗?这里是二段,一是有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有少阳病转属阳明的。 第186条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三日如果脉大了提示转阳明 。 第187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脉浮紧是表实证,浮而缓,弱,提示留湿留饮。小便自利,邪有出路,不能发黄。 第188条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戢然微汗出也。 第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而紧发热恶寒,提示表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提示内有郁热,治当表里双解,若下之,误治后会腹满小便难,这个腹满提示虚证,注意和胃家实的腹满鉴别。小便难提示小便的水走了肠道。 下不厌迟!谨记 第190条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能食,是有热,风为阳邪,名中风;不能食,胃虚停饮,水饮为寒。 第191条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胃中冷,水饮内停,不能食,手足汗出伤津大便会硬,是聚是散的瘕就会牢固,形成硬结,但又有停饮,必大便初硬后溏,胃中冷不是虚寒,水谷不别所致 第192条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初欲食者,就是开始由太阳转属阳明,能吃,能吃说明里头有热,有热者小便应该自利,而反不利,小便反倒不利,大便自调,但是大便并不稀,里头有热的关系,可也不硬,这也是水谷不别,造成的,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这说太阳伤寒表证未去,这是由太阳伤寒,初传入里而并发阳明病的时候,人参吃,但小便不利……但他不是整个转成阳明病,不昌那样子,所以搁个阳明病,这个帽语,就是说明这个胃气强的表现,就是能吃,还在太阳阶段,这个机体对这个疾病还是要从表解,要加强津气,故胃功能亢奋,这么一种情况之下,达到相当程度,就发生冥眩状态,就发狂,出一身汗,病也就都好了。这个道理也解释了,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脉紧则愈,不是奄然发狂,汗出而解之后脉紧。而是其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那时候脉就是紧,根本就是脉紧,太阳伤寒,就象传里似的,能吃,这只能说明胃在里起亢进作用,他是一胃气强,虽然小便不利,不会变成腹泻,水谷不别。这正是人的生理机能,总是要从表解除疾病。所以里证好了,小便不利来了,就是水不胜谷气,胃气强,不但表解,而且小便不利致的停水,水谷不别也者一起好了。所以说邪气不胜谷气。这说明不是真正的阳明病。太阳伤寒,也没真正发生太阳阳明并病。这是自愈之状。如果病日久,也有发生冥眩的,这个奄然发狂不是个坏现象,完了出一身汗,这都是冥眩状态,病要好的时候,常要发生特殊的反应,叫冥眩。所以表证时就要从表解除疾病,表证始终不烧脉紧,骨节疼痛,翕翕如有发热,但外热不那么甚,故说翕翕如有热状,不象太阳中风那种热,这段说明治病不能伤正,自愈是胃气特别亢奋起来,才能好,那么这个阳明病要用泻法,或清法。故这种情况要慎用,不要当成阳明病,否则不能去水气。 第193条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 第194条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第195条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如果不能吃,是胃虚停饮,不能再撤热,故攻其热必哕,即哕逆,这是因为有胃中虚有冷饮的关系,胃中虚不能攻伐,有冷饮用温中去饮的法子可以,吃下药不行。苦寒药也不行,这是由于人本虚,攻其热必哕。这个就是告诉阳明病不能吃要注意,不要看作实证,即攻之,攻都指大承气汤。不能吃大概都是胃虚多饮的病。 第196条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应当多汗,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久虚故。 第197条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小便利呕而咳是少阳证,手足厥不是寒,是热厥,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他只是说厥而已,这个厥不会大厥的,因少阳病,津液丧竭,吃柴胡剂,津液得充,胃气因和,后头有的。津液竭,不是不旁达,手足厥,即是热的关系,由于有热,而且热往上攻,所以必苦头痛,所以呕而发热,头痛是柴胡证,假设,不咳不呕,手足不厥,既无少阳病而热又不甚,那头就不痛。这就是就证来辨证的意思。热在里头有上行有下陷,上行则头痛,但没到里热实的这种情况,不汗出,这种不是津虚。 第198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头眩,那个是水气往上冲胸,则呕吐。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所以头眩有时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但真正热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这与中风、中寒辨证一样的。为中风里头有热。由于热上亢的厉害,一旦波及肺则咳,又热又咳,嗓子因咳而伤,故痛。 第199条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热不得外越,故无汗,小便再不利,湿也不得下泻,心中懊恼,里头也有热。身必发黄,就是郁热在里,有湿有热,二个结合必发黄。 第200条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这个人只是额上微汗出,旁处无汗,所以热也不得外越,而小便再不利,所以也必发黄。 第20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脉还浮而紧,说伤寒外证很明显,即便转属阳明,也只能潮热发作有时而已,发潮热也是阳明病的一个证侯,由于太阳病刚开始传阳明,所以脉还浮而紧,虽发潮热,但不是老那样,也是一阵一阵的,发作有时。不会始终发潮热,否则是里实了,脉绝不会脉浮而紧。这里的太阳病,只是表不解,微畏寒而已,不是还脉浮而紧。脉紧再发热恶寒是表证,即便里头有热,也不到胃家实那个程度,即便发潮热,也是发作有时,但浮者,即脉不紧了,即津液有丧失了, 我们对自盗汗,常常用黄芪,盗汗多源于里热,用小柴胡加石膏也治盗汗,但是,如果不是因里热,此方是不行的。有里热的很多,它怎么治盗汗呢?多汗,太阳病不再明显。虽然脉浮,它要是真正到阳明,脉沉实、沉大等不会浮的。脉浮,病大部还在表,要是紧,只能是时发潮热而已,要是脉浮缓,那是太阳中风那种脉。不应脉浮紧。但浮者津液有所丧失,必是盗汗所致。 第202条 阳明病,口躁,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里有热,渴,胃有热,必渴,口干,只是燥而不欲饮,不渴。可口燥的难受,愿漱水,这是热不在卫分,在血分,血分有热,迫血妄行,常常鼻衄,故此必衄。 第203条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这 几个阳明病不是真正的阳明病,这节更是的,本自汗出,还是表证。要是阳明病重发汗,不会病已差,阳明病越发汗越坏,忌发汗。太阳中风应用桂枝汤发汗,虽然病差了,尚微烦不了了。表不解,他要烦,表解了不应该再烦,还微烦不了了,这是由于汗多亡阳,胃中干的关系,大便必硬,还是发汗造成的,所以底下有解释,这个不要当阳明病来治,这是因亡津液,发汗不合法,重发其汗,胃中干燥,所以大便硬,此时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平时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这没关系的,逐渐津液恢复,大便还是会有的,什么道理呢?现在小便次数少,津液当反于胃中,故知不久将大便。此大便硬不是因热结的,阳明病便结必须治疗。但是帽以阳明病,是冲这个汗出多,这个在自汗出,这个后头也有。本自汗多,是太阳中风,但汗出过多也为太过,太过则结于里,而成脾约的。这一点是似而非。所以貌似阳明病,是让你区别,由于病在表,所以也用发汗剂,但发汗不得法,是重发其汗。本来有汗而重发汗,此书说发汗都是麻黄剂,幸运的是,发汗病已解,但只是微烦而不了了。要是阳明病发汗,绝不会这样,越发越务津助热。根据全文,这不是真正的阳明病,这个书有的是,比如伤寒吧,有的不是太阳伤寒,又说无汗等。 第204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多是少阳证,少阳病不可汗,亦不可下,少阳阳明还是常常带呕的。微呕也有攻的时候,如呕多,说明少阳病还存在,虽有阳明证,也不过是少阳阳明并病而已,应从少阳治,可攻下。 第205条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这更重要了,所以心下硬满,胃虚,人参证,胃虚邪气水气都往胃里去,故致胃处又硬又满,胃家实方才不也说硬满吗?只是硬满而无其他的热,象实象,则为人参证,应用补中健胃的人参类的药,万不能攻。虚以实治,利不止者必死,利止者可以好。 第206条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颜面红,面颌赤色,即缘缘面赤,为阳气怫郁在表,还是要出汗,而汗不出,故而发红。此表证有不可吃泻药,假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攻后,邪热内陷,虚其内,水谷不别,小便不利,热与水相郁要发黄。 这都说阳明禁下的几条。心下硬满,呕多,临床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阳明病虽是以攻为主的治疗方法,但有些不可妄攻的,必须知道。有些条文是因证辨证的,呕而渴,手足厥者,必头痛等,头眩不恶寒,这都是因证辨证。头眩常常胃有停水,但不恶寒的头眩是热,热往上攻,也头晕。就是头前讲头眩了,由于不能食。有些欲作谷疸的食难用饱的头眩,不让你认为头眩全是胃虚有停饮的情况,也有其他的情况。 第207条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这是针对栀子豉汤说的,发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那是虚烦,经过吐下之后,里头没东西了。如果有阳明病的外观,如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只恶热,主证是胃家实,这类的阳明病,没经吐下,这种烦燥为实烦,是胃家实之烦,可与调胃承气汤。调谓承气汤在承气汤中最轻的泻下剂,调胃,指胃不和,而加以调,主要是甘草的作用,大黄加芒硝泻下相当的重。芒硝软坚去热,大黄刺激汤道蠕动。配以甘草可缓其猛下,甘草在急迫的情况,如痛的急挞等,能缓解症情的急迫,如烦得睡不着,或痛的厉害等。在药力方面也起缓的作用。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使其泻下作用缓缓发作,调和胃气。临床上大泻下,大利尿剂,甘草不能用,如五苓散利尿最厉害,猪苓汤、大承气、小承气也没有甘草。这个调胃承气汤是不是大泻下?是的,大黄四两,顿服,应是错,前面太阳篇调胃承气汤是分温再服。即便二次也是够重的。芒硝应为半升,不是半斤,即半茶杯,量也重,我们不要死拘泥于此分量。这几个承气汤都是的。“少少与之”,虽然量大,一回只吃那些也行。临床用此方大黄顶多用四钱,即九克十克即可,芒硝12克分冲,一次6克,甘草6克。轻症可少少与之,重症可加重。此书上分二次吃,就是二剂,二剂大黄四两(12钱)。 第208条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在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脉迟是与数相对,数为有余之脉,迟为不及之脉,有及的脉多主寒,主虚等不足之病,阳明病而遇此脉当心其虚,此段主要讲的是攻。阳明病,脉迟,虽然汗出,不恶寒,即外证俱备,但脉迟,里头不会邪热太甚,其身必重,即外有湿,湿在组织里面则沉,短气是里有饮,金匮里有,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即心跳,水气凌心,微者则短气。腹满而喘,既是停饮,里面的就不会那实。如实的厉害也喘,而此实的不厉害而喘,是热往上壅。既有停饮,同时热往上壅,二者相结也能使腹满而喘。此种情况不可下。这里所举的证状全是下的证候,但是脉心,恐怕有虚,恐怕没实到下的程度。前面讲了“系在太阴”,病传入胃肠之里,假设此人数日里头多食多饮的人,就是里头有水,如果湿胜于热,如邪热传入里,则发生太阴病,就腹痛下利等。如热胜湿,所以阳明病法多汗,水火二者不能同时存在的,如果热盛则伤人津液,一方面出汗,一方面小便数。在体外没有什么津液,甚至不能沉,沉说明有很多的湿,所以身沉里头不会热得了不得,热结的不会那么深,这种情景不可下也。有潮热者,这潮热并不是日晡所发热,只是一种来势凶猛的这种热,即热之甚也,如潮水一般,言其势重而多,蒸蒸发热。出现这种热,表明外欲解,可攻里。如果手足戢戢然汗出,当然身上早就出汗了,现在手足也不断发汗,绵绵不汗,这说明大便,已硬之候。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泻猛峻,要慎用,必须有潮热,而大便也硬,大便硬有多种证候,手足戢然汗出也是大便硬的一种证候。阳明病是热甚使津液尽量往外蒸,那么里面不断没有水,而且全身干,这时的阳明脉迟,如何解释呢?所以不及的脉也常主有余,有余到相当的程度,人的津液大伤,脉也迟。此书中迟脉多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迟。这时的脉迟是真正的可下之脉。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假若汗出不少,阳明病法多汗,发热不是潮热而是微发热。还有恶寒,外未解也。也不能攻,当先解外,宜法与桂枝汤是对的。前面讲了如果有表证又有里证,即是太阳阳明并病,表未解必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为定法。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只是微热,不可攻。热不潮,指没到潮水一般的热,不可攻。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如果没有潮热真正大满,腹胀满而大便不通,也只能用小承气汤和其胃而已,也不能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也能通便,消胀力量相当强,有厚朴、枳实。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微和就是不能尽剂,原方不要全部喝完。此条分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此书辨证主要在方证上。所以既辨病形,即六经,然后更分析八纲(即寒热虚实),六经即是表里阴阳。在六经的基础上再分寒热虚实,比方说潮热可攻,可用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等,大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大量厚朴、枳实,此二药行气消胀,加上大黄芒硝,攻下的力量相当猛峻,所以大承气汤治大实大满大痛,胀的厉害,热的厉害也疼,所以药量相当的大,药剂相当猛,故要慎用。芒硝去热软坚通便,治热,潮热都用芒硝,配大黄泻下够重,再用行气消胀的这种药则更猛,厚朴半升相当重,枳这五枚,也有五六钱,现在用大黄、芒硝给三四钱,最多五六钱,厚朴、枳实四五钱即可。小承气汤差不多,把芒硝去了,泻下作用就不重,有厚朴、枳实也消胀,后面还有三物厚朴汤,单独通便消胀,把厚朴枳实加重,治上满为主的,与调胃承气汤比较,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作用强,但消胀不及小承气。 第209条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这,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这段相当好,阳明病要是发潮热,根据前面发潮热,可攻。但必须大便微硬,这才能用大承气汤,这里容易误会,不是大承气汤专攻硬便,大便硬是用大承气汤的火候,全是热实于里的一种病叫阳明病,大承气汤的应用必须大便硬才能用。要是不硬不能用大承气汤。要是把大承气汤看成是专攻大便就错了,他是治病的,大便硬是用的火候。不大便已经六七天了,究竟是大便硬与不硬呢?要有硬的证候,可用,如手足戢戢然汗出等。如果没有证侯,已六七天不大便,恐怕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敢汤,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如果是大承气汤证,屎已硬了,与小承气汤大便下不来的,但与之也无害,汤入腹只转矢气而已,即放屁,下面通气,那是里头有燥屎,小承气汤力量不及,乃可用大承气汤,如果不转矢气,大便就下来了,此但初头硬后必溏,这用小承气就对了。如果吃大承气汤,必然满不能食也,攻伐太过,虚其胃气,就发虚胀虚满,而不能食。欲饮水者,因大下后僵津厉害,想喝水,但与水则哕,胃太虚了,所以既是试之,也是治之。其后发热者,吃过小承气汤,已下初硬后溏的大便,潮热也好了,也可是不多久又发烧了,又发潮热,必大便变硬而少也,一定是大便又硬了,也应是初硬后溏,而且也少,因泻过了。以小承气汤和这。如吃小承气汤转矢气,且病进展了,大便变硬了,用大承气汤。如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这段说大小承气汤,要慎重,临床上,疑似这间从轻治不要从重治,无论汗吐下皆如此。 第210条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不利者亦死。 谵语是里实证经常遭遇的,在阳明病里面也是一个主要的证侯。里实要谵语,所以说实则谵语,谵语就是狂言乱语,说胡话,虚则郑声,郑声者,重也,一句话没完没了的重叠说。狂言乱道不要紧,是实,攻就能好。一句话,小声小气,默默没完没了,叫郑声,为正虚,成问题。我们阳明的实都是由于津虚到了一定的程度,直视者,精气不能荣于目,直视谵语,阳明病里实,即谵语而眼球不能动了,直视说明津液不荣于目,喘满者死,喘满者气脱于上,下利者也死,虚极而脱,是津液脱于下也,必死,虚极由阳入阴,所以阳明病本来如实法,实证好治,这就是方才说该谨慎,该放胆要放胆,该用大承气必得用,要到谵语直视发生喘满下利,则是延误了。遇到热病,乱用滋阴清热,不行,该攻得攻,要等到邪实正衰,则无所措手,补虚,越补越实,去病,则人不胜药,非死不可。到虚脱的时候更完了。 第211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这个是治死的,发汗多就是反复发汗,若重发汗,二者都是亡其阳,阳就是津液,在此更明确了。故此书上的阳都指津液。发汗最人津液,由于大量津液亡失,胃中干就要谵语,这个纯粹是被治的,脉短则死,看津液虚到哪个份上,脉一般上到寸口,下到尺中,现在脉短就剩下关上一点叫短,上不及寸,下不及尺,脉短者是血液津液虚竭之象,非死不可。 脉自和者不死,脉上下匀调,是脉没虚到家,虽谵语,不要紧,这个我遇到过,有一个山东人,姓马,糖尿病,主要用白虎增液加人参之类,很快就控制了,自家穷,住在我学生家,后来感冒了,流感,住院,打针,发热不退,又吃啊斯匹林等发汗,一吃热退,今天退明天就又烧起来,又发汗反复治疗一个多月,后来我那个学生,去医院看她,不行了,给我说,这姓马的,女的,坏了,得感冒了,住医院了,我去一看,不行了,也请了别的大夫。后来叫我去看,我是私人开业的,在大医院受歧视,我说不去。后来去了,此人骨瘦如柴,穿袜子,就象个棍子似的,瘦的没了。就是因反复发汗,我一看在我之前也请了一个中医,方子是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也是好大夫开的,我也没支声,后来我学生出来我说,没有治疗的,脉浮而无力,虚数无度,快的很,还是发热,我说现在就一个法子,也不能救其命,但可能好一点,用大量白虎加人参,人参起码用西洋参一两。大量人参,大理石膏,后来学生说她太穷了,要是好不了就不治了。后来很快就死了,就是给治死的。现在这种流感,打吊针不会好的,所以开始的热,就用小柴胡加石膏非常好,不会有这种情形,一发汗,体温当时散一散就好了。古人发汗不会反复发汗的,所以麻黄汤之后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汤,桂枝汤解肌呀,不是大发汗药。

少阳病论文

问题一:全本伤寒论 一共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二:伤寒杂病论 有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三:金匮要略共有多少条原文?载方多少首?用药多少味 一、这个问题涉及到《金匮要略》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有关解释简介如下: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二、有关内容详解如下: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 *** 、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问题四:《伤寒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好学多思,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仲景生平《汉书》无传,其生卒年份无从确认。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5~17)则将其生年确定为公元150年,卒年确定为公元219年。 关于仲景的籍贯,认识亦不尽一致。李濂《医史卷六》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襄阳府志》记其为南阳棘阳人,而《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80年代初,有研究者考证(1)确认涅阳(河南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 仲景生平事迹中,最著名者,即其曾为长沙太守之说。始见于北宋林亿等校定《伤寒论序》注:“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此前并无相似文字记载。《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未为其立传,即如王叔和、皇甫谧等晋唐医家,在论及张仲景时,都未提及此事。其为长沙太守之说,始于北宋,其后日盛。 尽管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影响甚大,流传很广。传说其为长沙太守时,每逢旧历初一、十五,即停办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诊病,称为“坐堂”,故至今仍称药堂应诊之医生为“坐堂先生”。后世尊称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皆源于太守之说。 仲景医德高尚,向为后世所传颂。其所处之时,风气日颓。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务实。仲景对此颇感愤慨,并予以抨击。反对重巫轻医的不良风气,呼吁社会关心医学。同时,也对因循守旧、不负责任的恶劣医风给予无情批判。自己则以拯疾济世的崇高责任感,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 问题五:请教善知士:《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灵枢》《素问》《难经》《温病条辨》原文各是多少字呢?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十卷22篇本,为网络本,含宋臣序、张仲景自序、辨脉法、伤寒例、辨b湿⒙鲋ぁ⒘经病、可与不可。 全书――含标点62506字。测算中间一页,含标点1328字,人工测标点为287个,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再测算后部一页,含标点1360字,人工测标点也为287个,标点占;两次平均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含标点62506字乘,《伤寒论》全书不含标点在49156字左右。 辨b湿⒙鲋ぁ⒘经病部分――触标点31198字,不含标点约24456字。 可与不可部分――含标点21177字,不含标点约16600字。 辨脉法、伤寒例部分――含标点8913字,不含标点约6986字。 两序含标点1210字。 《金匮要略》三卷25篇本,为网络本,无序。 全书――含标点36245字。测一页,含标点967字,标点199个,纯汉字。再测算后部一页,700字(含标点),人工测标点为129个,标点占,纯汉字;则《金匮要略》全书不含标点在29081字左右。 结论:张仲景《伤寒》近5万言,《金匮》近3万字。(注:版本不同,字数多少有差异,也没个定本) 《黄帝内经》 《灵枢》《素问》 宋林亿新校正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本,计81,630文; 南宋史崧校正本《灵枢经》,计65,388文; 合162篇共147,018字。(注:以上为篇名+正文字数,各版本会有少量出入。) 《黄帝八十一难经》 网络版,使用word字数统计。含大小标题、标点,14,761字。含大小标题、去掉标点后统计,约12,258字。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温病条辨》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花了六年时间。 卷首,引《内经》原文计十九条,以溯温病学说之源。 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的上焦证。 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的各种温病及寒湿证的证治方药。 卷三为下焦篇,阐明了温病下焦证的证治方药。 卷四为杂说,设短篇论文十八篇,分论与温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善后有关的问题。 卷五为“解产难”。 卷六为“解儿难”,结合温病理论研讨产后调治、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症等。 用word统计网络版(地址:),含大小标题、标点,116,684字;含大小标题、去掉标点后统计,约100,582字。 △数据来源:部分摘自网络,部分为个人亲自测试。 ...>> 问题六:伤寒论中第7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这个字怎么读 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念jinjin,认为是河南方言,意思是僵硬 第二种:念shushu,意思是像没长满毛的小鸟一样,行动不便 问题七:《伤寒论》真相到底是什么? 《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伤寒论》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b湿⒙鲋ぁ薄“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b湿⒌闹ぶ.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

《伤寒论》中疾病所在的病位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表里众医家达成了共识,半表半里则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让后学者无可是从。正确的理解《伤寒论》中的表外、里内、半表半里的概念,有助于准确解读《伤寒论》原文,提高临床疗效。钱超尘教授的《伤寒论文献通考》考证出,《伤寒论》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的基础上,又收集了几代甚至几十代医家的论文,其中还有张仲景弟子的论文而成。《伤寒论》不是一个人的手笔,文字的表达习惯不同,表和外,里和内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是互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而已。1、表:《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表”是指麻黄证《伤寒论》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条表指的桂枝证2、外:《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上两条的外指桂枝证《伤寒论》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条的外指的太阳病。《伤寒论》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硝汤主之。”此条的外指小柴胡证,少阳病相对阳明病而言,少阳为外,阳明为里。胡老分析《伤寒论》中的条文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常把麻黄证称为表证,桂枝证称外证3、表里:《伤寒论》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4、内外:《伤寒论》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内外俱虚。”60条和93条都是“下之后,复发汗”,一个言表里俱虚,一个说内外俱虚,可见这里的表里和内外是互词。麻黄证为太阳病的表证,桂枝证为太阳病的外证(为表证之内,半表半里证和里证之外,故称为外证)。5、半表半里: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伤寒论》把“半表半里”称作“半在里,半在外”,即第14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汤液经》八纲辨证的病位只有表和里概念,仲景在这里提出半在里半在外即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关键。《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腠理开,邪气因入”是入于里了吗?阳明病为里证这是达成共识的,“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服完柴胡汤后,渴了,这时才入了阳明里证。“以法治之”,就是用治疗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而不能再服柴胡汤了,否则就是误治。“腠理开,邪气因入”邪气出表,又没入于里,那是哪个病位?此处仲景已经暗示在表之里,里之外,还有个半表半里的病位甚明。胡希恕先生是近代经方大师、中医临床家,临床用方精简,疗效卓著,其得益于对《伤寒论》的正确理解。胡老对《伤寒论》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疾病的部位有表、里,亦有半表半里。疾病在皮肤、肌肉、筋骨部位的为表;在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部位的为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胸腹腔间部位的为半表半里。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整理总结了胡老的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明确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乃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来自于八纲,考证了《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从中发现了半表半里概念的确切轨迹,半表半里仍是八纲概念,产生于《伤寒论》97条、147条、148条。《本经》和《汤液》中只有表里概念而无半表半里概念。冯老把《伤寒论》各方,按六经类证,明确了《伤寒》方的六经归属,例如:太阳病为表阳证如麻黄汤方证、桂枝汤方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如白虎汤方证、承气汤方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如小柴胡汤方证,少阴病为表阴证如麻黄附子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太阴病为里阴证如理中汤方证、四逆汤方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乌梅丸方证。其中,在半表半里阳证少阳和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更是明确了具体方证。可见半表半里的概念并非子虚乌有,临证用之甚验。经方精、效、廉,这是经方的优势,经方难学是因王叔和在《伤寒论》的序中加入“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个字,致使后世以《内经》释《伤寒》,多囿于脏腑经络之论,难于反映六经实质。实际《伤寒论》的六经,是由疾病证状所反映的病位和病性来决定的,关键是对病位辨别。正确解读《伤寒论》,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只有正解仲景之学,才能继承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让中医腾飞,造福苍生!

表里,即外内。半表半里,不是仲景或《伤寒论》的观点;是后世医家创立的。我认为,也许表与里的结界没有泾渭分明,但也不会一半一半。

论》中的表,dfyjks

少阳阳明合病论文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与血热气实有关,胃又为水谷之海,病多与饮食有关,以降为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含胃与大肠。

病机

问曰:何源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本质上就是津液与胃和大肠的关系

主要涉及的方剂有

1,栀子豉汤,栀子,豆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少阳经行身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脾虚,背微恶寒加人参,骨节痛烦,热痹加桂枝,解毒合五味消毒饮

3,诸承气汤类,主药是大黄,芒硝。便秘等下次再写,内容比较多

4,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抵挡汤,大黄甘遂汤,阳明蓄血证

6,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属阳明水气。

7,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虚寒胃反。

8,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眩晕,心悸加茯苓

9,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阳明神志病,生姜半夏汤,心中溃溃然无奈者。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胃食管反流病属阳虚寒湿者。

10,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阳明病主药是石膏,半夏,大黄

在经石膏配知母,白虎汤,四大证,在腑用大黄配芒硝,诸承气汤方。

气机不利用半夏,配生姜或厚朴,半夏厚朴汤,大小半夏汤。

石膏配大黄,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苦杏仁 瓜蒌皮

石膏配半夏,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半夏配大黄,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251.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刘渡舟 这条讲的是阳明少阳合病证治,是有争议的。阳明少阳合病,阳明属胃,胃属于戊土,少阳属胆,胆属甲木。少阳木火之气逼迫肠胃之阴,所以下利,这个下利是热利,不是寒利。归纳起来就是胆病影响到胃,所以下利。其脉不负,就是说胃脉没有受影响,就是顺;如果胃受影响了,抵抗不住了,就是正气虚衰,所谓木来克土,症状就是下利。伤寒和金匮本来是一本书,金匮头一条就是讲肝木克脾土的问题。胆病出现下利,这时候如果脉弦,说明胃受到影响。 脉滑而数,有宿食,这是其中一条,还有一条前面说过。这条说宿食脉,往往滑而有力,数不是主要的,当然言外之意就是还有恶食,不爱吃东西,肚子疼,同时下午还要发热,而且嗳气有食臭味。这种病小儿常见,脉滑,不爱吃东西,午后发热,肚子胀满疼。这时候必须用下法,不用焦三仙消导,它们处理不了。这里讲的是杂病,是内科病,不同于伤寒的外感病。 胡希恕 刘志杰 这条好理解,就是时方派说的食积,保和丸。宿食不化,在肠胃结热,脉滑数,是实热盛,往往自身还排不干净,表现为下利。这里津液没有伤,时方派用保和丸慢慢来,这里伤寒论用了大承气汤,不必尽剂就能痊愈。

  • 索引序列
  • 少阳病论治论文
  • 扶阳术治理少阴病论文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论文
  • 少阳病论文
  • 少阳阳明合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