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有关少阳病的论文

有关少阳病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少阳病的论文

少阳病寒热属性探讨少阳病的寒热本质是什么?少阳病的特点是寒热交替。张仲景自己对寒热交形成机制的解释是“血尽气弱,理开,邪气入,与正气抗衡,受胁而缚。”邪分,寒热来来去去,歇一歇。"大家对寒热特征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发热和恶寒交替出现。发烧的时候不怕冷,怕冷的时候不发烧。一个关于寒热交的形成机制,自程无忌以来,多数医家认为邪分半表半里,邪入表则发热,邪入里则恶寒。但这种理解显然是自说自话,没有顾及钟静的感受。恶只能是恶与恶的区别,不可能是善与恶的斗争。张仲景认为,“冷热交流”的起因是“善恶之争”。“善恶之争”就是双方相持不下,互有胜负。之所以出现“正邪之分”,是因为疾病至少是正的,正气已经不足,正邪都在走下坡路。正气虽能抗邪,却无力一鼓驱邪。病原体虽然可以侵入人体,但不能直驱入。所以,半桌半里不是指张仲景,而是指程无忌。这个在《肖相如论伤寒》和《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有详细讨论,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二少阳寒热的性质没有相关论述。但这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也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太阳的病的特点是恶寒与发热相结合,恶寒是寒邪袭表,束缚卫气,卫气不能温肉的结果。是热病寒邪聚束,卫气抗邪,正邪交战的反应。从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太阳病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是散寒。太阳病的恶寒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太阳病的发热也要用祛寒的方法来治疗,与其他发热要用清热的方法来治疗不同,需要格外注意。阳明病的特点是发热,不是恶寒而是恶热。是内外过热造成的。从白虎汤、承气汤的治疗来看,寒凉清里是胃热、肠热。少阳的寒热与太阳、阳明明显不同。从小柴胡汤的成分分析,少阳病的主方柴胡、黄芩能清热,作用部位为胆经。据此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结合第263条“少阳为病,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更确定少阳之热为胆热。半夏、生姜性味辛热,作用部位主要在胃。所以可以认为少阳之寒为胃寒。如果寒在胃而不在表,少阳之寒和太阳恶寒不一样,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怕寒没有被衣物被子缓解,怕寒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人参、甘草、大枣,性味甘温,都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少阳病有脾虚的存在。如果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合在一起,也可以认为少阳病的寒性是脾胃虚寒。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少阳之热为胆热,寒为胃寒,或脾胃虚寒。如果能这样理解少阳的寒热,有些文章的理解就会和以前不一样了。对相关条款的理解原文:伤寒五六天,中风,寒热交替,胸胁胀满,默默不思饮食,心烦呕吐,或胸中烦而不伏原文:10号走的太阳病,脉浮细嗜睡,已外解。若胸满胁痛,则与小柴胡汤同用。但对于脉浮者,则与麻黄汤同用。注:太阳病10号走了,但恶寒发热的主要症状没有改变。如果出现胸满、胁痛,这是少阳的特点,已经属于少阳病了。这个时候的寒热应该是少阳的寒热,而不是太阳的寒热。这是101条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不一定见一证就全知道了。”我都被允许这么做。原文:伤寒四五天,体热,风邪,颈强,胁满,手足温渴,小柴胡汤为主。注:以前的教材认为三阳病都是轻症,治法都是从少阳。其实是热、阴风、威胁的组合,意思是少阳,意思同上。原文:女人中风持续七八天,忽冷忽热。有时候会发作,但是被水止住了,就是热气进入血腔,它的血液就会被束缚起来,所以就像疟疾一样。有时发作,小柴胡汤治之。注:若因正气不足而发热,则应考虑少阳病的可能,与血弱气经水尽相同,同第九十七条;持续的感冒发烧,有时候像疟疾,类似感冒发烧,有时候休息。原文:伤寒发热五六天,呕吐所致,用柴胡汤治疗,但用其他药物,柴胡证依然存在,用柴胡汤治疗。这个虽然下去了,也不会逆转,但是蒸一蒸,振一振,不过是发热出汗就解决了。如果心满了又硬又痛,那就是胸中的疙瘩,里面灌满了胸汤。但如果是满而不痛,那就是疙瘩,柴胡不合,就要用半夏泻心汤。注意:呕吐是少阳的特点,发热呕吐是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发热,便溏,自尿,胸胁胀满,小柴胡汤。注:胸胁胀满发热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病,胁腹硬满,呕吐不排便,舌上有白胎,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上焦通,津液下,胃气和,身出汗。注:阳明病,有发热时,伴有胁肋下饱胀呕吐,为少阳之热。原文:阳明中风,脉弦大,气短,脘腹胀满,胁痛,久郁,鼻塞,无汗,嗜睡,面色黄,小便不利,潮热,经常抽筋,耳胀,轻微刺痛。不懂的话,病了十几天,脉搏还会继续飘,用小柴胡汤治疗。注:阳明病表现为潮热、发黄、胁痛等少阳,其热为少阳热。原文:对于太阳之病不解,转少阳,胁肋硬满,有呕吐,不能进食,有寒热,尚未呕尽,脉沉深者,用小柴胡汤治疗。注:由发热恶寒转为寒热交替是病入少阳的特点。再加上少阳的特点,比如胁下胀满,干呕,食不下,一定是少阳的寒热。XI:对于呕吐和发烧的人,小柴胡汤是最好的。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 方剂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灸)、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若咳者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炎、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定时发作性疾病、腮腺炎、中耳炎、骨膜炎、甲状腺炎、神经性食欲缺乏、心因性阳痿、秃头症,汗出异常 情绪易激动也易低落,比较敏感多变 2、黄芪建中汤 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治虚劳里急,补肺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3、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治血虚,肝血不足的肚子疼,有涩脉;阳虚有火的现象,手脚掌发热 虚弱儿体质,小孩子胃口不好,吃了不吸收;糖尿病人又有心悸的症状,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轻症腹膜炎、尿频、小儿夜尿、肺结核、慢性肝炎、痛经 烦加上悸,心慌慌的,肝气郁结,容易压抑。 4、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靠近胃下面十二指肠,少阳腑证集中的地方,闷痛、绞痛,伴随剧烈的呕吐、可能会拉肚子,便秘,有点烦,脉一定是弦而扎实的。 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肠梗阻、肝炎、胃炎、胃溃疡、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中风、肥胖症、高血脂症、阳痿、习惯性便秘 会有点自卑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更煮一两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胸满,烦惊是你的胸口好像绞起来一样,整个人很容易受到刺激,很容易被惊吓的感觉。 心脏病的胸闷加心慌加烦,心脏瓣膜病、小孩莫名其妙的身体颤动,大人的帕金森、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头痛、呕吐、唇疮,以怕为主的神经病,心胆虚,精神分裂、神经官能症、梦游症、身体的热排不顺畅形成的青春痘、男人阳痿和性机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失眠多梦、高血压症、动脉硬化症、神经性耳鸣、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会比较容易紧张,心理不自信,容易心烦 6、黄芪五物汤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身体麻木不仁,中风,汗出恶风,虚劳,美容紧实肌肤 身体麻木不仁、末梢神经元、中风后遗症、肩周炎、颈椎综合症、骨质增生症、产后病、虚劳 虚劳,心烦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龙骨、牡蛎各三两,灸甘草二两,生姜3片,大枣十二枚 神经型虚劳,病人容易失精,梦遗,容易有性反应,可以让严重压抑情绪的人释放出来,人面对自己生命比较真实的状态 失精家普遍可以用,神经衰弱、神经紧张、睡眠质量不好,睡眠浅、容易紧张、健忘,小儿夜尿、夜惊、佝偻病、自汗盗汗、眼睛疲劳、脱发、高血压症、更年期综合征 容易精神紧张 8、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灸),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心下痞,容易呕吐,肚子咕噜咕噜响,肠子咕噜咕噜响代表肚子里面虚寒,不是实热。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失眠、口臭、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急性肠胃炎 容易心慌,心乱 9、黄芩汤 黄芩三两,灸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发热,肚子绞痛拉肚子,细菌性痢疾 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流鼻血、胃肠型感冒,菌群失调综合症 情绪易变,不稳定

少阳经在人体的两侧,从疾病的传变来说,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阖。从病位来讲,少阳属半表半里之间,表现的病机特点就是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身体素质好的,邪气重,正邪相争太多直接入阳明化热,形成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白虎汤证,承气汤类证痞实燥满坚。身体素质差的,要么病邪在少阳经流连,寒热往来,要么入厥阴经潜伏,形成伏邪,平时身体虚弱却总感觉上火,口苦咽干的属于这一类型。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少阳和厥阴又是调整身体气机的升降。凡是气机逆乱的疾病表现都可以从少阳厥阴论治,口苦就是胃气不降,或胆气不降,胆汁反流等。咽干,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喉痹从少阴少阳论治,咽部为表里的鉴别点,咽部以上的症状为表,咽部以下的症状为里。目眩就是眼部疾患,可以从少阳论治。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不可用吐法和下法,用完容易出现心悸和惊恐。少阳病患者胸部满闷,心烦意乱,都是表现为情绪不好,耳部单侧病变也许有器质性病变,如中耳炎治疗的,双侧的听力下降多是功能性疾病,眼睛红血丝多也可以从少阳论治,多是少阳相火不藏。 少阳病的病机特点是正邪相争,病位是半表半里,不可吐下汗,从而引出了和法,和解少阳。代表方剂就是小柴胡汤,四逆散,主药是柴胡和黄芩,柴胡和芍药。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有四个主要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但热不寒,少阳病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通过查体也可以看到胸胁部肌肉的紧张,情绪低落或者烦躁,同时伴有不愿意吃东西,或者总感觉恶心。 阳明病,肋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少阳三焦经,主管身体体液的舒布。对于便秘但是舌白苔不黄的,用小柴胡汤调理气机的升降,效果很好,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小柴胡汤治疗顽固便秘一例》。 少阳病兼阳明腹实的加大黄就是大柴胡汤,加芒硝就是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病兼情志异常的加龙骨牡蛎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病兼太阴脾虚的加桂枝,干姜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和芍药配就是四逆散,柴胡和黄芩配就是小柴胡汤,黄芩清少阳,阴虚加生地,三物黄芩汤,血虚加当归,奔豚汤。 少阳和厥阴是一体两面,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本火,厥阴本风。风助火势,火借风炎。人体就是这样,上面是火,下面是风,中间是脾胃的燥和湿。

有关太阳病的论文

《伤寒论》中将病定义为六种,其中有三阳、三阴,“太阳病”作为三阳中的一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以刘力红教授给的思路来简要梳理一下,期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简要可懂的表述。我们从病机条文、时相条文对称来解读“太阳病”的病机、病剧、病解与治愈。 太阳篇中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病机条文讲了三个脉证,一是脉浮,二是头项强痛,三是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是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根据刘力红教授的解读以及《伤寒论》的病机条文,可以知道,这三种脉证是或然关系,有其一二便可以断定其是太阳病,而不是三者都要具备。 具体解读看,这个脉浮,有五个思考点,一是脉之所在,病之所在。脉浮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之出表抗邪,脉便随阳而外浮。二是人法地,太阳主寒水,在地球上这个最高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便于脉浮的最高脉相应。三是太阳重脉,因为太阳主水,是阳中之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因此,《伤寒论》中提纲条文中直接言脉,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四是肺朝百脉,肺处华盖,为水之源。我们知道北方水,而肺归西方,为什么是水之源?这需要关切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逻辑关系才可以解读。后天八卦中坎水居于正北,所以有北方生水,水属北方,是从后天角度说的。在先天八卦里,坎水居于正西方金位,这个西在地上倒也是跟长江、黄河的源头对位了,也印证的肺为水之源的说法。而这个先后天的关系是体用关系,以先天为源为体,以后天为流为用。五是上善若水,人体主水的是肾,肾为水藏,在五藏中处于最低位置,而肾之华在发,又处在人体最高位置,一个至高,一个至下,几于道的深意也就出来了。 这个头项强痛也需要说两点,一是太阳之位主头项,主要是浮脉是最高的脉,头项是人的最高处,所以对应太阳;二是项为太阳专位,项是太阳主河流的端口,在人则是受枕之处。而这个“强”与寒有关,治疗此端口则必要土来对应。 恶寒也要解读两点,一是表受邪,太阳开机必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恶寒。二是恶寒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形而上多一些。 太阳病时相条文中言及欲解时,即疾病有可能解除,或者有可能痊愈,或者有可能减轻的时间区域。也就是巳午未,从一天来讲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时段,从一个月来讲就是月望前后时段,从一年来讲就是四五六月这个区域。太阳病的要素主要是病位在表,病性多寒,开机受病。而在欲解时,开方就是开欲解时,开这个时间。比如这个太阳病,开一个巳午未的时间,就是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这就相当于用麻黄汤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时相。 欲作时正好与欲解时对冲,在亥子丑位,如果一个咳嗽或者腹痛,它在日周期内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在亥子丑这段时间发作或加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有太阳病的可能。这就是太阳病,在表,性寒,开机受病,在亥子丑发作,在巳午未缓解而可营造这个时位以治愈。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一点点的解释。关于太阳主表,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外就是表。《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上面《灵枢·本脏》中的这段话,腠理毫毛其应”,就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指的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外感风寒之邪一旦闭塞了阳气,就意味着腠理毫毛里的水液也闭郁住了,因此要发汗才能把风寒之邪去掉。日本的医学家就认为麻黄汤发汗就解水毒。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分裂的看,人是一个整体,脏腑的功能是互相协助的。《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也是说肾往上属于肺,合于膀胱,经过三焦的上下沟通,“故将两脏”,所以说太阳主表和少阴阳气的支援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太阳要和少阴相表里?因为不形成阴阳表里,太阳主表就很困难了,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有借助于少阴肾气,先天的元阳之气,才有那样一个大阳之气。 太阳阳气从何而来 另外,我们再看一看《灵枢·决气》讲关于气的问题。何谓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面介绍过,太阳之气要通过三焦,得到肾的支援,才能主表。但是,只有先天的肾气,没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也是不行的。《灵枢·决气》篇就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人只有呼吸了天阳之气,天阳之气和水谷之气结合在一起,变成能量,然后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因此,太阳的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的阳气,既包含有先天肾气,也包含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 按照以前天地人的说法,有天气就是呼吸之气,有地气就是水谷之气,有人气就是先天禀赋的肾气,这是天、地、人三气会合的协同作用。因此,没有肺的宣发、胃的滋养,太阳之气就没有来源和接续,就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在太阳病表证里有喘?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肺气,邪气影响了肺气的宣降,导致肺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干呕,有呕逆?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胃气,邪气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导致胃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发热而反脉沉者”?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少阴肾气。因此,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人体在生理功能方面是有联系的。太阳主表和肺主皮毛、三焦温分肉都是一致的,不要看成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

1. 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的第31篇热论归纳起来,把它分成六经辨证。开始犯表,表就是太阳,太阳寒水保护我们不会丧失体温,寒水位于皮里,正常状态是不断更新代谢。若伤寒,旧水停于此,则不代谢。 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阴阳脉,寸为阳,尺为阴。病在表,脉浮,张仲景主要代表的四个脉,浮、沉、迟、数,浮数为阳脉,沉迟为阴脉。由阴脉变成阳脉,为病退,由阳脉变成阴脉,为病进。稍稍一碰皮肤摸不到则不是浮脉,稍微按下去就可以摸到就比较平和,按到骨才能摸到则为沉。张仲景很会望诊。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只有进入少阳或阳明才会呕逆,如果在太阳就出现呕逆,代表脾胃不好。所有的痛都是来自于压力,并非发炎,大汗时毛孔张开,一吹冷气,则毛孔收缩,汗水停于皮内肉外,寒水则替换不掉,就会痛。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阳明无死症,病传到阳明就不会再进了,有的人便秘一辈子。太阳病可传到阳明,就结束了。也可传到少阳,再进入太阴、少阴、厥阴。静,为没有变化。传经的原因是心脏,抗生素第一个伤心脏,舌为心之苗,服用抗生素后舌苔第二天变成地图舌。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感冒、出汗、又感冒、最后变成汗流不止者,就是风温。 6.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就是汗流不止,即脱水。必须要补水、补津液,所以有新加汤,加人参。缺水了,血液变浓,循环变差,舌头力量不够,没有力量说话,肺津液不够,则打鼾声大。津液丧失很严重到我们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肝脏了。 7.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有的阳病,腑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脏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半夜起来找东西吃,脏病好了。 8. 伤寒论治病时不用补药,补阴,轻补甘草,中补甘草大枣白芍,大补人参。补阳,没病的时候就吃补阳药。汤剂服用时是吃气(大火)还是吃质(小火)?重症用汤剂,久病痹病用散剂,硬块肿瘤用丸剂。 9. 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2枚劈开。人体的血管动脉和静脉是等长平衡,阴阳调和。桂枝,阳,动脉,白芍阴,静脉。阳虚加桂枝,阴虚加白芍。红枣,生胃液,红黄色,火生土,生姜刺激胃液。甘草,解百毒,解肠胃宿食的毒,炙甘草强心脏。 10. 项强者,加葛根。葛根能吸水,排旧水,剂量一定要高于桂枝白芍。有的3040g,有的甚至用到100g。葛根的药性是往上升的,头部的肌肤肌肉麻痹都可用,如果脚麻就不要用了。剂量是7碗水煮成3碗药。桂枝汤加葛根,就是桂枝汤做基础,利用桂枝到头颈部。那如果要到脚步、肩部就再加别的药好了。 11. 桂枝汤禁忌:酒客,吐家。酒客不喜甘,甘为桂枝,桂枝伤胃,辛温发散可扩展胃部血管。内经里有苍术和泽泻解酒方,苍术祛湿,泽泻利水。 12. 桂枝加附子汤,很多都用炮附子3钱左右,炮附子在此是固表,它与其他药物汇合时又会产生别的作用。桂枝解肌,把皮肤解开,炮附子一上来就把汗液给固住了,两个打配合,起到止汗的作用。

与阳明病有关的论文

从二二〇条开始,阳明证有四种症状不能攻下。二二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伤寒有呕,一定在少阳,更确切地讲,病在太阳和少阳之间,就算有阳明证也不要去攻它,应先解表,否则一攻下,表邪会下陷,造成结胸。如果是呕家(包括酒客)再进入阳明证,大柴胡汤即可。二二一、“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鞭满”就是心下痞,指胃,是寒热并结,肠胃里发炎了,而不是燥实堵到,用泻心汤来治,不可用承气汤去攻。若攻,津液丧失,利遂不止会有危险,下利自停代表胃气自己恢复,会自愈。 所以千万不要乱攻,要确定是大便不出才攻。确定阳明证可腹诊中脘处。二二二、“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足阳明胃经走双侧脸颊,若赤色,代表津不足,此时不可攻,再攻会看到三焦的黄。 以上为三种不可攻下的情况,第四种是阳明中风,就是阳明证兼有太阳和少阳,不可以攻,已在条辨二〇五出现过。因此,张仲景的意思是,必须是十足的阳明证方可攻下。 小结四种症状不可攻下: 1、呕、酒家; 2、胃难受; 3、脸颊红; 4、有表寒。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前面三二条辨已介绍过调胃承气汤,中脘穴至神阕段 有压痛、拒按 时,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堵在十二指肠处,即胃跟小肠的连结段。不在胃里故“ 不吐 ”,又下不去,故“ 不下 ”,大便没有,不上不下很难受,自然“ 心烦 ”。 调胃承气汤里有大黄、芒硝和炙甘草,比例为4:2:2,大黄用酒洗过,攻️下的力量就没那么快,炙甘草让原本攻下速度快的大黄芒硝停在十二指肠,芒硝把它打散,大黄把它清出来。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一定要等到外证已解才可攻里。“ 不恶寒 ”代表外证欲解,还未全部去掉时会有“ 身重、短气 ”,但“ 脉迟 ”,脉已缓下来,代表病人在恢复中。“潮热、腹满”是阳明证,这时可以攻里。 阳明的主证: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 大、小承气汤如何区分? 这一条辨不是很清楚,是因为宋朝后人把《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拆成《伤寒》和《金匮》使然。 现把《金匮》里的几个方子拿来一起解读,消化系统的病就完整了。阳明讲的是实,非热(发炎),肠胃炎不在此列。 《金匮》里有 大黄甘草汤 :大黄2钱,甘草1钱。《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胃……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人胃的下方常留食物二斗,可维持生命7天。如果这食物坏死了或不干净,要马上清除它, 那如何知道食物坏死了? 出现朝食暮吐现象,早上吃下去的食物到黄昏时吐出来,代表食物在胃里并没有消化掉,用大黄甘草汤。 经方有两个朝食暮吐证:一、虚证,条辨一三四,吴茱萸汤;二、胃家实证,大黄甘草汤,为阳明证第一处方,舌苔一定是黄的,会恶心。吃坏食物,经方开的就是大黄甘草汤,只有两味药。 第二个处方才是 调胃承气汤 ,堵在十二指肠,幽门挡到了吐不出来,梗在中膈的位置,下脘建里水分一带有压痛,心里很难过,知道里面有东西梗到,有实的时候是持续24小时痛,虚证是时好时坏地痛,可以问病人:“痛是持续的还是断续的?” 如果堵在小肠里,是第三个处方 小承气汤 。 如何知道堵在小肠里? “腹大满不通”,主要症状是排气,因为大肠里是空的,所以会不断地放屁,舌苔黄,肚子持续地痛,拒按,关元穴有压痛点。小承气汤三味药:大黄、厚朴、枳实。如果堵在大肠里,是第四个处方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 如何知道堵在大肠里? 七天没有大便,小便深黄(任何阳明燥实小便均是黄色),无屁,有的大便如鞭子(大肠四周堵住,只留中间一条通路),有的一天十几次下利(只留小肠壁一丝缝,只能排水),天枢穴有压痛点。 如果堵在阑尾,是第五个处方 大黄牡丹皮汤 。 如何知道堵在阑尾里? 足阳明经经过阑尾,故急性阑尾炎的人右腿膝盖弓起会比较舒服,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点。大黄牡丹皮清阑尾炎,大部分人痛右边,少数人痛左边。学习经方后要对经方有信心,不要轻信西医说盲肠化脓破裂很危险必须开刀,盲肠还是很有用的,虽然小小的一段,《金匮》中再详解。 如果痛的地方瞬间不痛,一摸下腹这块很烫,其它地方冰冷,就是盲肠破裂转腹膜炎了。西医治疗不停地用抗生素,经方用 当归赤豆散 ,赤小豆和当归两味药,但是赤小豆必须发芽(平常发出芽后放冰箱冷冻备用,定期检查更换新的)。胆囊结石致胆破裂与腹膜炎同证,也用当归赤豆散。破裂后腹膜会把它包起来成不规则型,发芽的赤小豆取其药性,可以深入不规则处。不用煮,两味药打在一起,粘答答的吃下去,效果很好,病人马上能动,原来不能动因为一动就痛。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发汗,少阳合解利尿,如果发汗或小便太多,造成胃中干燥,津液被伤到而转阳明。“不更衣”指不上厕所,即便秘了。故当肠胃津液受到伤害不足时产生的燥实一律称为阳明证。 一九七、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一条辨是讲:阳明足虚热证,看不到寒证。 不怕冷、全身流汗、口渴、手脚热为标准的阳明证。 一九八: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一日指一侯,六、七天左右,病要传经了。阳明病刚开始时,太阳阳明在转交,还有怕冷现象,等出现“自汗出而恶热”,代表病从太阳传到了阳明,这时表证都没了,全部变成里证了。 一九九、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为什么病一进阳明表证就无?脾土功能非常强大,它能消化任何东西,就好比大自然的土一样,土能承载万物,“万物所归”,所以“无所复传”,病到阳明不会再传下去,停住了。但这不代表不需要去治疗它,当有便秘时就去治疗,就不需要面膜了,因为大便很好皮肤会很润泽,皮肤黑黑灰灰的都是肠胃不好,整个脸颊上走的都是阳明经。 身上会有东西堆积,都是肠胃有东西累积,再慢慢渗出来的,所以在中医的观念里,阳明是腑的最后一道防线。二〇〇、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发汗不透彻也会转阳明,所以治太阳病时汤剂要开得恰到好处,可以先开大剂的药六碗煮两碗,备一碗隔天喝,如果第二天中午胃口恢复代表病好了,第二碗就不喝了。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发热,无汗”,麻黄汤证,“呕不能食”似少阳证,在传经中“反汗出溅溅然者”,即病人在发热又一直在流汗,是转阳明了,这总比转少阳好多了,说明病人肠胃系统很好。 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过了三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脉:大,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伤寒的脉是浮而紧。

少阳阳明合病论文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与血热气实有关,胃又为水谷之海,病多与饮食有关,以降为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含胃与大肠。

病机

问曰:何源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本质上就是津液与胃和大肠的关系

主要涉及的方剂有

1,栀子豉汤,栀子,豆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少阳经行身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脾虚,背微恶寒加人参,骨节痛烦,热痹加桂枝,解毒合五味消毒饮

3,诸承气汤类,主药是大黄,芒硝。便秘等下次再写,内容比较多

4,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抵挡汤,大黄甘遂汤,阳明蓄血证

6,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属阳明水气。

7,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虚寒胃反。

8,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眩晕,心悸加茯苓

9,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阳明神志病,生姜半夏汤,心中溃溃然无奈者。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胃食管反流病属阳虚寒湿者。

10,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阳明病主药是石膏,半夏,大黄

在经石膏配知母,白虎汤,四大证,在腑用大黄配芒硝,诸承气汤方。

气机不利用半夏,配生姜或厚朴,半夏厚朴汤,大小半夏汤。

石膏配大黄,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苦杏仁 瓜蒌皮

石膏配半夏,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半夏配大黄,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251.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刘渡舟 这条讲的是阳明少阳合病证治,是有争议的。阳明少阳合病,阳明属胃,胃属于戊土,少阳属胆,胆属甲木。少阳木火之气逼迫肠胃之阴,所以下利,这个下利是热利,不是寒利。归纳起来就是胆病影响到胃,所以下利。其脉不负,就是说胃脉没有受影响,就是顺;如果胃受影响了,抵抗不住了,就是正气虚衰,所谓木来克土,症状就是下利。伤寒和金匮本来是一本书,金匮头一条就是讲肝木克脾土的问题。胆病出现下利,这时候如果脉弦,说明胃受到影响。 脉滑而数,有宿食,这是其中一条,还有一条前面说过。这条说宿食脉,往往滑而有力,数不是主要的,当然言外之意就是还有恶食,不爱吃东西,肚子疼,同时下午还要发热,而且嗳气有食臭味。这种病小儿常见,脉滑,不爱吃东西,午后发热,肚子胀满疼。这时候必须用下法,不用焦三仙消导,它们处理不了。这里讲的是杂病,是内科病,不同于伤寒的外感病。 胡希恕 刘志杰 这条好理解,就是时方派说的食积,保和丸。宿食不化,在肠胃结热,脉滑数,是实热盛,往往自身还排不干净,表现为下利。这里津液没有伤,时方派用保和丸慢慢来,这里伤寒论用了大承气汤,不必尽剂就能痊愈。

少阳病论文

问题一:全本伤寒论 一共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二:伤寒杂病论 有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三:金匮要略共有多少条原文?载方多少首?用药多少味 一、这个问题涉及到《金匮要略》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有关解释简介如下: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二、有关内容详解如下: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 *** 、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问题四:《伤寒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好学多思,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仲景生平《汉书》无传,其生卒年份无从确认。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5~17)则将其生年确定为公元150年,卒年确定为公元219年。 关于仲景的籍贯,认识亦不尽一致。李濂《医史卷六》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襄阳府志》记其为南阳棘阳人,而《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80年代初,有研究者考证(1)确认涅阳(河南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 仲景生平事迹中,最著名者,即其曾为长沙太守之说。始见于北宋林亿等校定《伤寒论序》注:“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此前并无相似文字记载。《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未为其立传,即如王叔和、皇甫谧等晋唐医家,在论及张仲景时,都未提及此事。其为长沙太守之说,始于北宋,其后日盛。 尽管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影响甚大,流传很广。传说其为长沙太守时,每逢旧历初一、十五,即停办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诊病,称为“坐堂”,故至今仍称药堂应诊之医生为“坐堂先生”。后世尊称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皆源于太守之说。 仲景医德高尚,向为后世所传颂。其所处之时,风气日颓。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务实。仲景对此颇感愤慨,并予以抨击。反对重巫轻医的不良风气,呼吁社会关心医学。同时,也对因循守旧、不负责任的恶劣医风给予无情批判。自己则以拯疾济世的崇高责任感,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 问题五:请教善知士:《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灵枢》《素问》《难经》《温病条辨》原文各是多少字呢?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十卷22篇本,为网络本,含宋臣序、张仲景自序、辨脉法、伤寒例、辨b湿⒙鲋ぁ⒘经病、可与不可。 全书――含标点62506字。测算中间一页,含标点1328字,人工测标点为287个,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再测算后部一页,含标点1360字,人工测标点也为287个,标点占;两次平均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含标点62506字乘,《伤寒论》全书不含标点在49156字左右。 辨b湿⒙鲋ぁ⒘经病部分――触标点31198字,不含标点约24456字。 可与不可部分――含标点21177字,不含标点约16600字。 辨脉法、伤寒例部分――含标点8913字,不含标点约6986字。 两序含标点1210字。 《金匮要略》三卷25篇本,为网络本,无序。 全书――含标点36245字。测一页,含标点967字,标点199个,纯汉字。再测算后部一页,700字(含标点),人工测标点为129个,标点占,纯汉字;则《金匮要略》全书不含标点在29081字左右。 结论:张仲景《伤寒》近5万言,《金匮》近3万字。(注:版本不同,字数多少有差异,也没个定本) 《黄帝内经》 《灵枢》《素问》 宋林亿新校正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本,计81,630文; 南宋史崧校正本《灵枢经》,计65,388文; 合162篇共147,018字。(注:以上为篇名+正文字数,各版本会有少量出入。) 《黄帝八十一难经》 网络版,使用word字数统计。含大小标题、标点,14,761字。含大小标题、去掉标点后统计,约12,258字。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温病条辨》 此书为温病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前后花了六年时间。 卷首,引《内经》原文计十九条,以溯温病学说之源。 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的上焦证。 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的各种温病及寒湿证的证治方药。 卷三为下焦篇,阐明了温病下焦证的证治方药。 卷四为杂说,设短篇论文十八篇,分论与温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善后有关的问题。 卷五为“解产难”。 卷六为“解儿难”,结合温病理论研讨产后调治、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症等。 用word统计网络版(地址:),含大小标题、标点,116,684字;含大小标题、去掉标点后统计,约100,582字。 △数据来源:部分摘自网络,部分为个人亲自测试。 ...>> 问题六:伤寒论中第7条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这个字怎么读 有两种读法,第一种:念jinjin,认为是河南方言,意思是僵硬 第二种:念shushu,意思是像没长满毛的小鸟一样,行动不便 问题七:《伤寒论》真相到底是什么? 《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伤寒论》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b湿⒙鲋ぁ薄“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b湿⒌闹ぶ.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

《伤寒论》中疾病所在的病位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表里众医家达成了共识,半表半里则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让后学者无可是从。正确的理解《伤寒论》中的表外、里内、半表半里的概念,有助于准确解读《伤寒论》原文,提高临床疗效。钱超尘教授的《伤寒论文献通考》考证出,《伤寒论》是张仲景论广《汤液经》的基础上,又收集了几代甚至几十代医家的论文,其中还有张仲景弟子的论文而成。《伤寒论》不是一个人的手笔,文字的表达习惯不同,表和外,里和内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是互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而已。1、表:《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此条“表”是指麻黄证《伤寒论》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条表指的桂枝证2、外:《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上两条的外指桂枝证《伤寒论》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条的外指的太阳病。《伤寒论》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硝汤主之。”此条的外指小柴胡证,少阳病相对阳明病而言,少阳为外,阳明为里。胡老分析《伤寒论》中的条文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常把麻黄证称为表证,桂枝证称外证3、表里:《伤寒论》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4、内外:《伤寒论》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内外俱虚。”60条和93条都是“下之后,复发汗”,一个言表里俱虚,一个说内外俱虚,可见这里的表里和内外是互词。麻黄证为太阳病的表证,桂枝证为太阳病的外证(为表证之内,半表半里证和里证之外,故称为外证)。5、半表半里: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伤寒论》把“半表半里”称作“半在里,半在外”,即第14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汤液经》八纲辨证的病位只有表和里概念,仲景在这里提出半在里半在外即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关键。《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腠理开,邪气因入”是入于里了吗?阳明病为里证这是达成共识的,“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服完柴胡汤后,渴了,这时才入了阳明里证。“以法治之”,就是用治疗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而不能再服柴胡汤了,否则就是误治。“腠理开,邪气因入”邪气出表,又没入于里,那是哪个病位?此处仲景已经暗示在表之里,里之外,还有个半表半里的病位甚明。胡希恕先生是近代经方大师、中医临床家,临床用方精简,疗效卓著,其得益于对《伤寒论》的正确理解。胡老对《伤寒论》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疾病的部位有表、里,亦有半表半里。疾病在皮肤、肌肉、筋骨部位的为表;在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部位的为里;在表之内,里之外的胸腹腔间部位的为半表半里。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教授整理总结了胡老的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明确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乃一脉相承,《伤寒论》的六经来自于八纲,考证了《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从中发现了半表半里概念的确切轨迹,半表半里仍是八纲概念,产生于《伤寒论》97条、147条、148条。《本经》和《汤液》中只有表里概念而无半表半里概念。冯老把《伤寒论》各方,按六经类证,明确了《伤寒》方的六经归属,例如:太阳病为表阳证如麻黄汤方证、桂枝汤方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如白虎汤方证、承气汤方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阳证如小柴胡汤方证,少阴病为表阴证如麻黄附子汤方证、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太阴病为里阴证如理中汤方证、四逆汤方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乌梅丸方证。其中,在半表半里阳证少阳和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更是明确了具体方证。可见半表半里的概念并非子虚乌有,临证用之甚验。经方精、效、廉,这是经方的优势,经方难学是因王叔和在《伤寒论》的序中加入“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个字,致使后世以《内经》释《伤寒》,多囿于脏腑经络之论,难于反映六经实质。实际《伤寒论》的六经,是由疾病证状所反映的病位和病性来决定的,关键是对病位辨别。正确解读《伤寒论》,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只有正解仲景之学,才能继承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让中医腾飞,造福苍生!

表里,即外内。半表半里,不是仲景或《伤寒论》的观点;是后世医家创立的。我认为,也许表与里的结界没有泾渭分明,但也不会一半一半。

论》中的表,dfyjks

  • 索引序列
  • 有关少阳病的论文
  • 有关太阳病的论文
  • 与阳明病有关的论文
  • 少阳阳明合病论文
  • 少阳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