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有关太阳病的论文

有关太阳病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太阳病的论文

《伤寒论》中将病定义为六种,其中有三阳、三阴,“太阳病”作为三阳中的一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以刘力红教授给的思路来简要梳理一下,期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简要可懂的表述。我们从病机条文、时相条文对称来解读“太阳病”的病机、病剧、病解与治愈。 太阳篇中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病机条文讲了三个脉证,一是脉浮,二是头项强痛,三是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是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根据刘力红教授的解读以及《伤寒论》的病机条文,可以知道,这三种脉证是或然关系,有其一二便可以断定其是太阳病,而不是三者都要具备。 具体解读看,这个脉浮,有五个思考点,一是脉之所在,病之所在。脉浮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之出表抗邪,脉便随阳而外浮。二是人法地,太阳主寒水,在地球上这个最高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便于脉浮的最高脉相应。三是太阳重脉,因为太阳主水,是阳中之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因此,《伤寒论》中提纲条文中直接言脉,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四是肺朝百脉,肺处华盖,为水之源。我们知道北方水,而肺归西方,为什么是水之源?这需要关切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逻辑关系才可以解读。后天八卦中坎水居于正北,所以有北方生水,水属北方,是从后天角度说的。在先天八卦里,坎水居于正西方金位,这个西在地上倒也是跟长江、黄河的源头对位了,也印证的肺为水之源的说法。而这个先后天的关系是体用关系,以先天为源为体,以后天为流为用。五是上善若水,人体主水的是肾,肾为水藏,在五藏中处于最低位置,而肾之华在发,又处在人体最高位置,一个至高,一个至下,几于道的深意也就出来了。 这个头项强痛也需要说两点,一是太阳之位主头项,主要是浮脉是最高的脉,头项是人的最高处,所以对应太阳;二是项为太阳专位,项是太阳主河流的端口,在人则是受枕之处。而这个“强”与寒有关,治疗此端口则必要土来对应。 恶寒也要解读两点,一是表受邪,太阳开机必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恶寒。二是恶寒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形而上多一些。 太阳病时相条文中言及欲解时,即疾病有可能解除,或者有可能痊愈,或者有可能减轻的时间区域。也就是巳午未,从一天来讲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时段,从一个月来讲就是月望前后时段,从一年来讲就是四五六月这个区域。太阳病的要素主要是病位在表,病性多寒,开机受病。而在欲解时,开方就是开欲解时,开这个时间。比如这个太阳病,开一个巳午未的时间,就是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这就相当于用麻黄汤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时相。 欲作时正好与欲解时对冲,在亥子丑位,如果一个咳嗽或者腹痛,它在日周期内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在亥子丑这段时间发作或加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有太阳病的可能。这就是太阳病,在表,性寒,开机受病,在亥子丑发作,在巳午未缓解而可营造这个时位以治愈。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一点点的解释。关于太阳主表,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外就是表。《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阴阳之根,所以人的阴阳不和之病,穷必及肾。肾既合于三焦,又合于膀胱。膀胱叫做水府;“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又叫做水的道路。 上面《灵枢·本脏》中的这段话,腠理毫毛其应”,就说人体腠理毫毛中的阳气就是通过膀胱和三焦输布来的肾阳之气。应是外应,外应于腠理毫毛,指的是气和水根于内,应于外的意思。因为膀胱、三焦都是带有津液的,所以到腠理毫毛的气不是单纯的气,里面还有水分。外感风寒之邪一旦闭塞了阳气,就意味着腠理毫毛里的水液也闭郁住了,因此要发汗才能把风寒之邪去掉。日本的医学家就认为麻黄汤发汗就解水毒。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分裂的看,人是一个整体,脏腑的功能是互相协助的。《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也是说肾往上属于肺,合于膀胱,经过三焦的上下沟通,“故将两脏”,所以说太阳主表和少阴阳气的支援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太阳要和少阴相表里?因为不形成阴阳表里,太阳主表就很困难了,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有借助于少阴肾气,先天的元阳之气,才有那样一个大阳之气。 太阳阳气从何而来 另外,我们再看一看《灵枢·决气》讲关于气的问题。何谓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面介绍过,太阳之气要通过三焦,得到肾的支援,才能主表。但是,只有先天的肾气,没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也是不行的。《灵枢·决气》篇就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人只有呼吸了天阳之气,天阳之气和水谷之气结合在一起,变成能量,然后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因此,太阳的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的阳气,既包含有先天肾气,也包含有水谷之气、呼吸之气。 按照以前天地人的说法,有天气就是呼吸之气,有地气就是水谷之气,有人气就是先天禀赋的肾气,这是天、地、人三气会合的协同作用。因此,没有肺的宣发、胃的滋养,太阳之气就没有来源和接续,就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在太阳病表证里有喘?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肺气,邪气影响了肺气的宣降,导致肺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干呕,有呕逆?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胃气,邪气影响了胃气的通降,导致胃气不利。为什么在太阳病里有“发热而反脉沉者”?因为太阳之气里包含有少阴肾气。因此,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人体在生理功能方面是有联系的。太阳主表和肺主皮毛、三焦温分肉都是一致的,不要看成各自为政、互不相关的。

1. 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的第31篇热论归纳起来,把它分成六经辨证。开始犯表,表就是太阳,太阳寒水保护我们不会丧失体温,寒水位于皮里,正常状态是不断更新代谢。若伤寒,旧水停于此,则不代谢。 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阴阳脉,寸为阳,尺为阴。病在表,脉浮,张仲景主要代表的四个脉,浮、沉、迟、数,浮数为阳脉,沉迟为阴脉。由阴脉变成阳脉,为病退,由阳脉变成阴脉,为病进。稍稍一碰皮肤摸不到则不是浮脉,稍微按下去就可以摸到就比较平和,按到骨才能摸到则为沉。张仲景很会望诊。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只有进入少阳或阳明才会呕逆,如果在太阳就出现呕逆,代表脾胃不好。所有的痛都是来自于压力,并非发炎,大汗时毛孔张开,一吹冷气,则毛孔收缩,汗水停于皮内肉外,寒水则替换不掉,就会痛。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阳明无死症,病传到阳明就不会再进了,有的人便秘一辈子。太阳病可传到阳明,就结束了。也可传到少阳,再进入太阴、少阴、厥阴。静,为没有变化。传经的原因是心脏,抗生素第一个伤心脏,舌为心之苗,服用抗生素后舌苔第二天变成地图舌。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感冒、出汗、又感冒、最后变成汗流不止者,就是风温。 6.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就是汗流不止,即脱水。必须要补水、补津液,所以有新加汤,加人参。缺水了,血液变浓,循环变差,舌头力量不够,没有力量说话,肺津液不够,则打鼾声大。津液丧失很严重到我们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肝脏了。 7.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有的阳病,腑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脏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半夜起来找东西吃,脏病好了。 8. 伤寒论治病时不用补药,补阴,轻补甘草,中补甘草大枣白芍,大补人参。补阳,没病的时候就吃补阳药。汤剂服用时是吃气(大火)还是吃质(小火)?重症用汤剂,久病痹病用散剂,硬块肿瘤用丸剂。 9. 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2枚劈开。人体的血管动脉和静脉是等长平衡,阴阳调和。桂枝,阳,动脉,白芍阴,静脉。阳虚加桂枝,阴虚加白芍。红枣,生胃液,红黄色,火生土,生姜刺激胃液。甘草,解百毒,解肠胃宿食的毒,炙甘草强心脏。 10. 项强者,加葛根。葛根能吸水,排旧水,剂量一定要高于桂枝白芍。有的3040g,有的甚至用到100g。葛根的药性是往上升的,头部的肌肤肌肉麻痹都可用,如果脚麻就不要用了。剂量是7碗水煮成3碗药。桂枝汤加葛根,就是桂枝汤做基础,利用桂枝到头颈部。那如果要到脚步、肩部就再加别的药好了。 11. 桂枝汤禁忌:酒客,吐家。酒客不喜甘,甘为桂枝,桂枝伤胃,辛温发散可扩展胃部血管。内经里有苍术和泽泻解酒方,苍术祛湿,泽泻利水。 12. 桂枝加附子汤,很多都用炮附子3钱左右,炮附子在此是固表,它与其他药物汇合时又会产生别的作用。桂枝解肌,把皮肤解开,炮附子一上来就把汗液给固住了,两个打配合,起到止汗的作用。

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节选(胡希恕)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葛根汤的应用不止是上条这么一个狭窄的问题,这一条就把它的面扩展了。他这个「必自下利」是个倒装句,他本来应该这个样子来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话,可以用葛根汤主之。而且这种下利不是因为吃药得的,他是自下利。那么怎么叫做太阳阳明合病呢?它是同时发作太阳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属于里呀,这个里就是胃肠之里呀。那么胃肠之里,阳性证就是阳明病,阴性证就是太阴病。那么这个他用葛根汤了,可以知道他是一种阳性证,所以叫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这个里阳证与这个表阳证同时发作。那么在这个书里头,他有两个合病与并病的分析。就是表病与里病同时发作,这叫作合病;如果先有表,由表传里,表没罢,里病也生了,这叫作并病,就是前一个病并到后一个病而发病,那就是并病。同时发作的那就是合病。那么这个是同时发作,就是说他既有表证又有下利的里证,所以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种合病也是变化多端呀,如果太阳病又自下利,这个用葛根汤。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这是常遭遇。这个下利是一个病,这个下利由太阳反应出来了,说明这个病有从表解的机会啊。所以中医讲辨证呀,不是我们说用葛根汤就治下利,我们不要这样看,他是下利而现表证的话,如果无汗,可以用葛根汤。我们前头讲太阳病这个病、这种机制,在生理上抗御疾病的机制大致从表解,是因为欲汗而不得汗,所以才发生太阳病,古人管他叫合病,其实就是表证。为什么用葛根汤呢?葛根这个药呀,我们方才讲有解肌的作用,但同时它也有治下利的作用,因此你要是用其它的发汗剂就不如葛根了,这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的。以发汗的法子治下利,用近代医学解释它解释不了,西医认为用发汗治下利很奇怪。不过这里他也不是随便用,要下利而有表证,要现无汗的话,大概就是葛根汤证。要是有汗呢?大概是用桂枝汤了,我们后头有所谓「太阴病,脉浮者,可以发汗,宜桂枝汤」,跟这个可以同时互参,我们讲到那时再说吧,现在不要说的太多了。那么这一段呀,主要讲的是这个下利而现太阳病的话,宜发汗为主治,用葛根汤,古人管他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这个「必自下利」呀,不要这样来理解,说太阳阳明合病一律得下利,这是不对的。你看这第二段,他自己就说了。

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常成群出现。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具有旋涡状结构。当大黑子群具有旋涡结构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黑子的活动周期为年。届时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1999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耀斑 1859年9月1日,两位英国的天文学家分别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太阳。他们同时在一大群形态复杂的黑子群附近,看到了一大片明亮的闪光发射出耀眼的光芒。这片光掠过黑子群,亮度缓慢减弱,直至消失。这就是太阳上最为强烈的活动现象——耀斑。由于这次耀斑特别强大,在白光中也可以见到,所以又叫“白光耀斑”。白光耀斑是极罕见的,它仅仅在太阳活动高峰时才有可能出现。耀斑一般只存在几分钟,个别耀斑能长达几小时。在耀斑出现时要释放大量的能量。一个特大的耀斑释放的总能量高达1026焦耳,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爆炸的总能量。耀斑是先在日冕低层开始爆发的,后来下降传到色球。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到的是后来的耀斑,或称为次级耀斑。 耀斑按面积分为4级,由1级至4级逐渐增强,小于1级的称亚耀斑。耀斑的显著特征是辐射的品种繁多,不仅有可见光,还有射电波、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耀斑向外辐射出的大量紫外线、x射线等,到达地球之后,就会严重干扰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得部分或全部短波无线电波被吸收掉,短波衰弱甚至完全中断。[编辑本段]黑子特性 太阳黑子产生的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大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 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黑子经常成对或成群出现,其中由两个主要的黑子组成的居多。位于西面的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面的叫做“后随黑子”。一个小黑子大约有1000千米,而一个大黑子则可达20万千米。 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学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不过科学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强烈的磁场改变了某片区域的物质结构,从而使太阳内部的光和热不能有效地到达表面,形成了这样的“低温区”。黑子越多可能说明太阳越老(近年发现红矮星上黑子占据表面的一半,详见中国<天文爱好者>2005年第三期),可能也是所有恒星寿命的一般特征,黑子可能是太阳的核废料(如人类核反应堆的核废料),约11年出现一次可能是黑子在太阳里面和表面的上下翻动一次造成的(如元宵在锅里被煮得上下翻动),黑子温度较低应该也是废料的一个证明(如煤炉中的炭灰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再产生高温),黑子附近的周边应该比太阳正常的地方温度高一些(此消彼长的原因),黑子向低纬度运动是因为太阳密度小和自转的原因,就像地球上的大陆版块向低纬度运动一样,有黑子的地方存在凹陷500千米可能是温度低而不再膨胀的原因,另外,不是磁场影响了黑子而是黑子影响了磁场,这一点特别重要。 观测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汉书·五行志》中对前28年出现的黑子记载则更为详尽。 1840年代德国的一位业余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黑子10-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还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活动随时间变化的纬度分布也有规律性。一开始,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分布在±30°的纬度内,太阳活动剧烈时,它往往出现在±15处 ,并逐步向低纬度区移动 ,在±8°处消失。在上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时,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出现在±30°纬度附近。如果以黑子的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黑子分布图很像蝴蝶,因而称作蝴蝶图。许多专家对蝴蝶图的含义进行了研究,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结论。 太阳黑子的周期性 天文学家对黑子ê活动从1755年开始标号统计,规定太阳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为年。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开始年,称作“太阳活动极小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做“活动极大年”。 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地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黑子既然是太阳上物质的一种激烈的活动现象,所以对地球的影响很明显。 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黑子还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100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研究出来,凡是中国古代书上对黑子记载得多的世纪,也是中国范围内特别寒冷的冬天出现得多的世纪。还有人统计了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这种变化也是每过11年重复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研究地震的科学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地震次数的多少,也有大约11年左右的周期性。 植物学家也发现,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而变化。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 更有趣的是,黑子数目的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欧洲关于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807年8月,当时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已有关于黑子的101次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变化情况等等。难怪美国天文学家海尔会赞叹道:“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他们观测日斑,比西方早约2000年,历史上记载不绝,并且都很正确可信。” 人在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为什么容易患病 我们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当太阳中心区域的温度比周围区域低1500°左右时,这个区域看上去就比周围区域暗,如同一个光亮的圆面上出现斑斑点点的黑色斑点,人们就称它为“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的数量有时多,有时少,其变化是很有规律的,一般每11年为一个周期。据记载,在1173~1976年的803年间,流行行大感冒发生过56次,且都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大的年份。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心肌梗死的病人数量也激剧增加。 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患病人数会增加呢?原来黑子活动高峰时,太阳会发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流与X射线,并引起地球磁暴现象。它们破坏地球上空的大气层,使气候出现异常,致使地球上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另一个方面,太阳黑子频繁活动会引起生物体内物质发生强烈电离。例如紫外线剧增,会引起感冒病毒细胞中遗传因子变异,并发生突变性的遗传,产生一种感染力很强而人体对它却有免疫力的亚型流感病毒。这种病毒一但通过空气或水等媒介传播开去,就会酿成来势凶猛的流行性感冒。 科学家们还发现,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大的年份里,致病细菌的毒性会加剧,它们进入了体后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也影响病程。所以,当黑子数量达高峰期时,要及早预防疾病的大流行。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将痛而不寒。 1.太阳病,脉浮,只轻轻的手指贴到皮肤,称之为福脉。按到骨头边边才能把到,称之为沉脉。这样可能他的体质比较寒,或是阳气比较收敛 2.“头项强”痛就是太阳经受邪了,经气不通畅,一定是后脑勺会僵硬或者会痛。“而恶寒”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受到邪气要分成风气,伤到我们的胃气跟寒气伤到我们的营气两种。风气伤卫气用桂枝汤,伤到营气用麻黄汤。伤到卫气一定会有的症状是,风扇让你风刮到感觉很讨厌。不一定觉得冷。可是因为身体里面已经受到了风气的干扰,而身体想要把风气排出去,有风吹的感觉会觉得很不舒服,就是心里头有一种厌烦的感觉。 3.伤寒营的特征:不管他发烧到多高,那个病都会裹着被子跟你讲,我觉得冷,这是一个断定太阳病很重要的指标,因为这个现象会在太阳病发生,如果是阳明病的高烧病人会觉得热。 4.太阳病主要表现伤风的会怕风,伤寒的会怕冷。不管他烧多高,他自己觉得在发冷。意味着这个写字在表层。 5.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不管他有没有发烧,麻黄汤,就是他身体有寒气,怕冷。发高烧但怕冷,脉浮紧的,用麻黄汤把寒气逼出去,发烧立刻退出来。 6.太阳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桂枝汤加砂仁、加半夏帮助开胃。 7.太阳病表正变成阳明病,变成发高烧。张中景说,当一个人的津液不够的时候,身体的这个寒气之水形成了营卫的系统不够病毒跟我们的抵抗力。太阳并转阳明病交界用方子如:葛根汤好。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可以治疗感冒。且效果都很好。

根据案例三段论如下:【三段论第一步分正常和不正常】正常:1、2、3、4、5、6、8不正常:7、9、10【三段论第二步:分表里】表:鼻塞严重,呼噜呼噜的里:有痰音爱喝凉水舌体肥大,舌面较干,舌苔薄白,中后部较厚点从整体案例来看,判断为孩子的正气足,邪气在表。归为太阳病,对应的症状是鼻塞严重,呼噜呼噜的,舌苔薄白。然而有痰音,舌体肥大、舌面较干、中后部较厚点表明正气不足,邪气又在里,对应的是太阴病。【六纲结论】:太阳太阴相结合,太阳为主处理思路:解表温阳散寒建议食疗:葱白+淡豆豉+陈皮在太阳病情况下,体表受寒,毛孔关闭。正气在表,抵抗邪气,因为正气足,所以表现为鼻塞;到了晚上由于人体消耗进一步减少,所以晚上表现出鼻塞更严重。那么:当气血津液去体表抗邪的时候,正邪斗争过程中,出现了水饮代谢产物,也就产生了痰。并且在整个抗邪过程中,胃肠道,中焦的能量是相对不足的,所以,这时候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这里的舌苔后部较厚点。

太阳病的论文

收藏推荐 原文22条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施下法,损伤胸阳,邪陷胸中,正气抗邪干上,致使胸由气机不畅而见胸满。邪正交争则见脉祝。且下后表证未解,发热恶寒等证尚存,故以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桂枝生姜宣阳解表,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芍药为酸苦阴柔之品,用之恐叙邪不散,有碍胸满,故去而不用,使胸阳得伸,相对加强桂枝解表通阳之功。若太阳病误下,除见胸满证外,且出现脉微恶寒的证状,这是由子阳气损伤较季,识煦失职之象,故须在通阳解表的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附子,以扶助阳气。 原文22条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误施下法,损伤胸阳,邪陷胸中,正气抗邪于上,致使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满。邪正交争则见脉促。且下后表证未解,发热恶寒等证尚存,故以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桂枝生姜宣阳解表,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1 试述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辽宁中医杂志 2000 52. 热带地区疾病临诊体会 辽宁中医杂志 从《伤寒论翼》看柯韵伯在学术上的创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4.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室性早搏2例报告 新中医 .《伤寒论翼》读后感 中医杂志 . 太阳病误汗致变规律初探 中医杂志 .《伤寒论》误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辽宁中医杂志 2003 98.旋复代赭汤临床应用概况 新中医 2004 59 .浅谈刘完素在外感病治法中的贡献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510 .《伤寒论》---中国古代的循证巨著 天津中医药杂志 2006 311.“试论《伤寒论》具有循证医学的框架” 新中医 2006 512 .《伤寒论》方的循证医学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513 炙甘草汤方验案实证研究 2006天津市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会年会14 桂麻各半汤的验案报道 新中医 .炙甘草汤脉证及麻子仁作用探析 新中医 . 抵当汤及其加减方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

《伤寒论》原著内容非常丰富,从中节选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以下内容一阅。

一、【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

1、头项强痛。

2、而恶寒

【注释】

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 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二、【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

【注释】

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 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释】

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 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 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 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2、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义伤寒,不是泛 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三、【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四、【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若发汗 已,身灼热

2、者,名曰风温

3、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4、语言 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5、若被火

6、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7、若火熏 之

8、一逆

9、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 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 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 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 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 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 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五、【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阳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六、【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1上。

【译文】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七、【原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译文】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 复,则可痊愈。

八、【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

2、恶寒,淅淅

3、恶风,翕翕发热

4、鼻鸣

5、干呕

6、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 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 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 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九、【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十、【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1,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 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十一、【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译文】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 疗,服药方法同于前。若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伤寒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

1. 张仲景把黄帝内经的第31篇热论归纳起来,把它分成六经辨证。开始犯表,表就是太阳,太阳寒水保护我们不会丧失体温,寒水位于皮里,正常状态是不断更新代谢。若伤寒,旧水停于此,则不代谢。 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阴阳脉,寸为阳,尺为阴。病在表,脉浮,张仲景主要代表的四个脉,浮、沉、迟、数,浮数为阳脉,沉迟为阴脉。由阴脉变成阳脉,为病退,由阳脉变成阴脉,为病进。稍稍一碰皮肤摸不到则不是浮脉,稍微按下去就可以摸到就比较平和,按到骨才能摸到则为沉。张仲景很会望诊。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病只有进入少阳或阳明才会呕逆,如果在太阳就出现呕逆,代表脾胃不好。所有的痛都是来自于压力,并非发炎,大汗时毛孔张开,一吹冷气,则毛孔收缩,汗水停于皮内肉外,寒水则替换不掉,就会痛。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阳明无死症,病传到阳明就不会再进了,有的人便秘一辈子。太阳病可传到阳明,就结束了。也可传到少阳,再进入太阴、少阴、厥阴。静,为没有变化。传经的原因是心脏,抗生素第一个伤心脏,舌为心之苗,服用抗生素后舌苔第二天变成地图舌。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感冒、出汗、又感冒、最后变成汗流不止者,就是风温。 6.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就是汗流不止,即脱水。必须要补水、补津液,所以有新加汤,加人参。缺水了,血液变浓,循环变差,舌头力量不够,没有力量说话,肺津液不够,则打鼾声大。津液丧失很严重到我们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肝脏了。 7.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有的阳病,腑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脏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半夜起来找东西吃,脏病好了。 8. 伤寒论治病时不用补药,补阴,轻补甘草,中补甘草大枣白芍,大补人参。补阳,没病的时候就吃补阳药。汤剂服用时是吃气(大火)还是吃质(小火)?重症用汤剂,久病痹病用散剂,硬块肿瘤用丸剂。 9. 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2枚劈开。人体的血管动脉和静脉是等长平衡,阴阳调和。桂枝,阳,动脉,白芍阴,静脉。阳虚加桂枝,阴虚加白芍。红枣,生胃液,红黄色,火生土,生姜刺激胃液。甘草,解百毒,解肠胃宿食的毒,炙甘草强心脏。 10. 项强者,加葛根。葛根能吸水,排旧水,剂量一定要高于桂枝白芍。有的3040g,有的甚至用到100g。葛根的药性是往上升的,头部的肌肤肌肉麻痹都可用,如果脚麻就不要用了。剂量是7碗水煮成3碗药。桂枝汤加葛根,就是桂枝汤做基础,利用桂枝到头颈部。那如果要到脚步、肩部就再加别的药好了。 11. 桂枝汤禁忌:酒客,吐家。酒客不喜甘,甘为桂枝,桂枝伤胃,辛温发散可扩展胃部血管。内经里有苍术和泽泻解酒方,苍术祛湿,泽泻利水。 12. 桂枝加附子汤,很多都用炮附子3钱左右,炮附子在此是固表,它与其他药物汇合时又会产生别的作用。桂枝解肌,把皮肤解开,炮附子一上来就把汗液给固住了,两个打配合,起到止汗的作用。

关于伤寒太阳病的论文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意思。 本证成因: 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 脉浮 ,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是反映气血活动状态的,故脉应之而浮。主表的浮脉,特点是轻取更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源木。 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因此就在太阳经脉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筋脉拘急,肌肉痉挛的症状,于是就出现了头痛并伴见颈项部拘紧不柔和。这是诊断邪气在太阳经脉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也就是”温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故见恶寒。“恶寒”之前的“而”字,是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旨在强调“恶寒”在诊断表证时的重要性,于是后世的医学家就有了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的说法。 此三证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列在“太阳病篇”的开头,后世医学家称其为 太阳病提纲 。 太阳病应见发热,本条未将发热列入,可能是因太阳病初起,发热较恶寒出现较晚的缘故。 如第3条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说法,故将发热省略未提。但是应当知道,太阳表证虽然在初起阶段,有时候发热出现较晚,但是在其整个病程中, 一般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 这是因为,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因抗邪而奋于外,所以必有发热。 此外,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脉浮,其他如风湿在表、虚阳外浮、正气外脱、里热内盛等,也可以见到脉浮。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头项强痛,在里的水湿之邪阻遏太阳经气也可以见到头项强痛;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恶寒,里阳虚衰,表阳不足,温煦失司,也可以见到恶寒。 因此要诊斯为太阳表证,上述三个症状必须同时存在。 二、思维导图让知识系统化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一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太阳病总纲导图 编辑: 之筱 ❤️  美丽|善良|可爱|大方|帅气|优秀的你记得 喜欢点个“赞”和“再看”。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zhòng)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chuán);颇欲吐,若躁烦,脉数(shuò)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shào)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chì)疭(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chuán)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sì)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zhòng)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è)恶寒,淅淅(xī)恶风,翕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fǔ)咀(jǔ)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zǐ),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chuò)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chài),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jiàn),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lào)、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qiáng ji ji),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gé)根汤主之。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nà)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zhì)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pò)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nuè)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zhū)(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gě),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三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jīng)米六合(gě),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shuò),心烦,微恶寒,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yān)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zhān)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zhòng)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jìng)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huán),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chóng)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táng),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译文]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         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 索引序列
  • 有关太阳病的论文
  • 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 太阳病的论文
  • 伤寒关于太阳病的论文
  • 关于伤寒太阳病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