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太极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太极

发布时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太极

真的能治很多疾病,例如,慢性心力衰竭,常练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情绪和睡眠质量。

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的国粹,被大众认为对健康有益,但是,始终缺乏临床实证来支持此论点,甚至医学界对此持有怀疑态度,不过,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古老的太极拳可能有效缓解纤维肌痛症。

根据《纽约时报》报导,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Medical Center)医学中心一位风湿病学专家王晨晨(Dr. Chenchen Wang),发表一篇刊载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论文,篇名《太极拳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研究发现,患有纤维肌痛的患者经过12周的太极拳训练,比起那些只做伸展运动和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来说,其疼痛症状、疲劳程度、身体技能、睡眠品质,以及压抑情绪均有明显缓解和改善。

纤维肌痛症是广泛性的慢性身体疼痛症状,到目前为止,纤维肌痛症的病因和治疗都尚不明确。比较明确症状是在特殊部位有压痛点,虽然有的病人仅主诉一处或几处疼痛,但1/4的病人疼痛部位可达24处以上,有的甚至遍布全身各处。而研究发现,太极动作舒缓,结合呼吸和冥想,这些都有利于患有纤维肌痛症,甚至包括关节炎在内的其他慢性疾病患者。

受试者被要求每周上两节太极拳课程,每天练习20分钟,结果是不但全身疼痛缓解了,其睡眠、步行和心理状态都有更明显好转。美国这一项研究,为纤维肌痛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陈俊宏医师建议,患有纤维肌痛症的患者除了目前已有在2007年即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核准使用治疗纤维肌痛症的药物pregabalin(利瑞卡)可选择,患者平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固定运动,每天至少15分钟,以及注意饮食习惯与正常作息。

练太极拳可以缓解帕金森病,尤其是轻中度帕金森病的一些平衡障碍,明确的这种减轻症状的效果。所以我们也是建议老年人,适当的主要是要坚持练太极拳,太极拳可以改善我们的这种肢体的平衡性或灵活性,对我们肢体的运动功能有极大的帮助。当然不是说,练太极拳就可以不吃药了,那我们是要配合药物来进行治疗的,所以太极拳只是一个辅助的运动手段。

太极是一种非竞争性的武术,不仅能够强身,还可以起到健体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改善身体的平衡,起到健身的功效,还能增强身体灵活性,减少老年人跌倒的风险。最新的研究发现,经常练太极的人,身体疼痛和抑郁的症状会减轻不少。

太极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越世纪的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太极倡导的是在运动中冥想,在运动中促进身体和内心的平静。

太极拳的起源仍然是个谜,但是植根于中国历史上的道教和儒家。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张三丰。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要求身体的轻盈柔软,动作要连贯的串在一起。运动扎根在脚上,通过脚释放,并从腰部和手指展现出来,动作有虚有实。

经常练太极拳有很多好处,包括缓解压力,减少焦虑、抑郁的情绪,减少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太极拳的健康益处包括:

舒缓情绪,减少抑郁、压力和焦虑情绪

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让身体充满能量,增强耐力

增强身体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脏健康

减少身体炎症

良好的睡眠质量

增强免疫能力

除了以上这些健康益处以外,经常练太极拳对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还有一定的功效,特别是以下这5种:

1. 帕金森氏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人练习太极拳之后,行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2.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脏衰竭经常练太极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情绪和睡眠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3. 纤维肌痛

很多医生都建议患有纤维肌痛的患者可以试着练习太极拳,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等症状。

4. 糖尿病

太极拳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免疫系统反应。

5. 抑郁症

太极拳训练有利于抑郁症患者治疗抑郁症状,缓解情绪上的压力,减少焦虑的情绪。

太极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太极拳当然也能够起到治疗帕金森的作用,只要是合理的运动,其实对于治疗这种疾病都能够起到一点点的作用。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 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1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导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不是能治很多病,而是可以预防和减少很多病的发生,长期坚持锻炼下去让一些没有必要的疾病远离身体。

并非特指激烈的,走路、慢跑、爬楼梯甚至做家务都能起到效果。

,在轻松中收获健康

很多人在面前都是“不守信者”:办了俱乐部的年卡,结果一年只用了几次;自己定好的第二天晨跑却被瞌睡虫挤掉了时间;因为工作或朋友间的应酬,周末固定的项目又要缺席……

事实上,你大可不必为此内疚或遗憾,因为不一定非得装备齐全在运动场所跑啊跳啊,只要有心,平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习惯同样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健康专家

力倡

关于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些人推崇少吃少喝少动的乌龟式养生,但主流健康专家的观点还是——适度运动有利健康。权威医学读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对哈佛大学的16936名毕业生进行长达16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的死亡率为根本不参加体力活动人的一半;当人30岁以后,由于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以每年%-l%的速率下降,不运动的人和坐着工作的人,生理机能退化的速率是经常锻炼者的两倍。

然而,医学专家们重点指出的问题是,经常锻炼并非特指激烈的,而只要是适度、适量的运动和活动,都能起到锻炼效果。所调适度,大约是每周消耗2000千卡热量的运动量,即相当于打2-3小时的乒乓球,分摊到每天,大约只要累积相当于半小时温和运动的活动量,而这些活动量可以来得非常简单,如下公共汽车后快走15分钟回家,再做20分钟的其他体力活动就够了。

专家把这种适度锻炼的方式叫做温和运动,30岁以后的人,尤其是工作中已有大量体力透支的人们,更适合这种不用刻意的运动方式。

最早提出这个设想的体育老师布林姆·杰佛里斯在他所在的学校做过一项训练计划,让学校部分教职工定时定量进行疾行、慢走、娱乐、园林劳动等温和训练,结果几个月时间,凡参加这一训练计划的教职员工都说他们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太瘦

会留疤。首先,手术减肥进行的最关键一个就是抽脂,抽去身体部分部位的皮下脂肪。接下来分析通过手术减肥,对于我们人体有什么危害:1.如果在吸脂手术过程中,皮下脂肪吸取过多,会让我们皮肤的血液循环受到伤害。严重的会出现皮肤水泡和坏死的现象,这种属于术后遗留的瘢痕。非常的影响美观。且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对皮肤损伤过重,或有感染,积液等问题都会大大的延迟皮肤的愈合时间,而皮肤的愈合时间越长,瘢痕也就越明显。2.术后并发症多发,由于抽脂手术是将人体的脂肪细胞抽出。而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只要有脂肪颗粒进入血管,并堵塞血管,就会造成脂肪栓塞。

最近到处都是急着减肥的人,胖子们纷纷表示压力山大。不过,据生命时报消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刊登的研究显示,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人羣中,微胖者身体最健康、寿命也最长。

研究人员以体重指数(BMI)为衡量标准,结果发现,当BMI在之间,人羣的死亡风险最低;一旦高于或低于该范围者,则人羣死于癌症、心血管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都将增加。而正常的体质指数范围应该在之间,这是不是说明人还是胖点好?

此消息一出,立刻一跃进入微博热门话题榜,网友们看了纷纷表示“好欣慰”。可是我们真的还是应该胖一点才好吗?

微胖与长寿

先弄清微胖是什么

其实,胖一点可能更健康这个说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相似的说法并不少。

例如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曾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网站上撰文指出,通过分析欧洲和北美地区近100万人的调查分析,发现BMI在23-24之间的人寿命最长。

美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家则通过全球近300万人的案例研究指出,严重肥胖和普通肥胖,都会增加当事人的早逝风险;但如果仅仅是“微胖”,早逝风险则反而比正常体重者低6% 。

对于这些研究结果,江苏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专家李羣说,“首先咱们得明确,微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李羣告诉记者,在这些研究结果中所用到的体重指数(BMI),是在衡量体重是否超标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标准,其计算方法是:体重【单位:千克】÷(身高×身高)【单位:米】。比如一个身高米、体重50千克的人,其BMI就是50÷(×),BMI≈。

“根据目前的中国人通用标准来看,如果一个人的BMI≥24,我们会认为他超重;BMI≥28,则属于肥胖。但在医学上,并没有所谓‘微胖’一说。”李羣分析,从这些报告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还是倾向于所谓的“微胖”,属于“体重正常范围内偏上限的羣体”,部分研究中则包括了“超重”的羣体,但很少有将“肥胖”羣体纳入其中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点胖’的人,其实他的体重是正常的;反而是我们觉得正好、很苗条的人,其实已经太瘦了。”李羣分析,这或许与我们长久以来“以瘦为美”的审美取向有关。所以这种情况下,看似微胖、实则正常的人羣健康状况肯定优于那些“过瘦”的人羣。

而当BMI同样在正常范围内时,医学专家们也认为,趋于上限区域的部分人羣,可能健康状况更好。

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冉颖卓说,以糖尿病为例,当一个人的BMI超过24,他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当他的BMI超过28,那么风险更高。但当两个人的BMI同样在之间时,只要没有其他诸如家族史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其实他们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不会有过于显著的差异。但此时,体重靠近上限的那个人,在营养储备、能量储备、应激储备上的状态,应该会比体重偏低的人要更好一些。

“以女性为例,适当的体脂量还是很重要的。”冉颖卓说,脂肪中含有类固醇,而类固醇是形成雌激素的原料,如果脂肪过少,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乃至整个内分泌水平都会出现问题。如果雌激素水平偏低,那么这个女孩子就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甚至不孕,同时还可能出现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等一系列代谢问题。

李羣还告诉记者,一定的体脂肪比例,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耐寒、抗病能力,而体脂量偏低的人,就可能比较不耐冻,体质也显得较差。另外,如果我们突然遭遇一些重大疾病、外伤打击时,体内有足够的能量储备,会让我们更容易扛过疾病、外伤、手术的打击,也能康复得更快,而这些或许就是“微胖者更长寿”的原因所在。

不过,当BMI超过24、当事人处于超重状态后,,虽然有部分研究显示可能当事人寿命延长,但更多研究明确告诉我们,超重者患各类疾病的风险大幅度增加,所以两位专家认为,利益均衡下来,真正超重还是不太好,“正常微胖”会更理想一些。

结论:中国人的正常BMI在之间,只要在此范围内,BMI居于“上半截”可能会更好一点。

〉〉〉

真胖与假胖

“真肌肉假微胖”最理想

除了提出“正常微胖或许比正常偏瘦更健康”的观点外,李羣还提醒人们,一定要注意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微胖”。

“从临牀情况来看,BMI虽然能说明很多问题,但仅凭BMI来衡量并不足够准确。”李羣告诉记者,现在通过对体成分的测试发现,有些人虽然BMI偏高甚至显示超重,却属于“真肌肉假微胖”类型,这种人的健康状况一般最理想;相反,有些人BMI正常甚至偏瘦,却是肌肉少、脂肪多的“真脂肪假偏瘦”类型,那么他们的健康问题一样很多。

“这两种情况,前者多见于运动员,或者一些有长期锻炼习惯的人。因为他们运动强度大,体内脂肪成分少,肌肉比重高,而肌肉本身是很重的。所以他们虽然体重指数高,但健康状况非常好。”李羣解释。

相反,后一种情况多见于女性,特别是有节食减肥习惯的女性。虽然她们体重指数偏低,但肌肉很少,脂肪却很多,尤其是内脏脂肪多,那么她们并不能享受真正的“瘦子待遇”,一样会患上各种各样的“胖人病”。

过胖过瘦

其实都很愁

■胖子的烦恼

1、各类代谢循环病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系列代谢综合征,以及与此相关的冠心病、脑梗塞等循环疾病。

2、肿瘤

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癌、肾癌和乳腺癌,与胖子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胖美女”们更容易被妇科肿瘤袭击。

3、骨关节疾病

对比瘦子们,胖子们的膝盖往往会更早出现问题,患上骨性关节炎。

4、心理疾病

过度肥胖会影响到个人形象,并由此给个人的求职、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严重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心理情绪障碍。

■瘦子的敌人

1、月经紊乱甚至不孕

因过度减肥,许多女性会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甚至卵巢早衰、终身不孕的问题。

2、消化系统疾病

不科学节食会对消化系统带来极大损伤。另外,过于消瘦会导致人体腹壁松弛、腹肌薄弱,可能引起胃下垂的问题。

3、脂肪肝与心脏病

一些过于消瘦的女性,可能会患上“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另外,过分节食者容易出现脂肪的异位沉积,其结果就是脂肪肝。

4、免疫力低下

【读者提问】鲁先生25岁,个头一米七二,体重却重达220斤,于是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医生评估后给出了手术减重的方案,建议切除部分胃。对此,他满腹疑问:“减肥还需要切胃?那有风险吗?会不会伤害我的身体?”切胃减肥——乍一听难以理解,实际这是一个针对重度肥胖症患者的诊疗意见。在现代社会,肥胖就像近视一样普遍,电视、电脑带来了近视眼,好吃好喝带来了肥胖。对于肥胖这种病,患者既不要害怕手术,也不要过度手术。1重度肥胖人群平均寿命缩短2005年,中年发福的著名足球运动员马拉多纳做了一个减重手术,恢复了健美的身材。也许有人要问,胖胖的挺可爱,干嘛要做手术呢?但从健康角度来说,可没这么简单。研究发现,长期的中度肥胖使平均寿命减少6年至7年,而长期重度肥胖使男性平均寿命减少20年,女性减少5年。一般情况下,体重指数(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大于37才算重度肥胖。比如,一个人75公斤、身高米,前者除以后者的平方是,就是他的体重指数。这样算下来,这个人如果超过200斤就是中度肥胖,超过230斤为重度肥胖(以上标准不适用于专业健身人群)。这里说明一下,欧美和东方使用不同的分级标准(在美国,体重指数大于40才是重度肥胖),本文中使用的是中国专家共识的分级标准。其中,肥胖和人群平均寿命的关系是回顾性观察研究统计的结果。肥胖会使平均寿命降低,主要原因是因为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除了大家熟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还有多种恶性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不孕不育、抑郁症等,这些疾病还会给人带来致命的威胁。所以,肥胖不仅仅是体型好不好看的问题,更关系到生活质量和寿命。2体重指数超37应考虑手术对大多数人而言,减肥靠少吃、多运动是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部分毅力较差的人来说,则难有成效。靠吃减肥药,不一定管用,一停药还会反弹。因为药物起到的是短时帮助作用。靠吸脂手术,治标不治本,如果生活方式控制不好,即使短期减肥有效,可能没过多久就又长回来了。那么,什么人适合做手术减重呢?目前普遍认为,对于体重指数大于37的重度肥胖患者,只要经评估身体条件允许,就可以考虑手术。对于体重属于轻中度肥胖的患者,如果合并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可通过多学科会诊评估,权衡是否可从手术中获益。由于患者个体情况不同,对于手术时机、手术类型的选择可能各有不同。医生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后,决定是否考虑手术,以及制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案。其实,减重手术并不仅仅是把胃切掉一部分,或者对胃肠进行改道,其作用机制除了增加饱腹感、降低吸收率外,对于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也有影响。以袖状胃切除术为例,由于切除了胃的上部(胃底),患者就和正常人的饥饿素水平差不多了,不会出现过度饥饿的状态。胃底这个部位主要负责分泌饥饿素,饥饿素会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导致很多肥胖患者不吃东西就会出现低血糖、冷汗、脾气暴躁等表现。事实上,人类的进化决定了大多数人拥有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吃多了是容易发胖的,怎么吃都不胖的毕竟是少数。我们暂时不能改变自己的易胖基因,但手术可以改变我们的胃肠。3减重手术多用腹腔镜完成减重手术多种多样,但精髓只有两条:1、减少胃容量,一吃就饱;2、降低吸收率,吃了也不容易胖。常用的减重手术有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术两种。首先来了解下袖状胃切除术。人的饱腹感是胃被撑起来的感觉,胃的弹性很好,越吃越大。这种手术就是把原来的“霸王胃”裁剪成一根修长的袖子,做完真的是“一吃就饱”,想胖都困难。通俗点理解就是,切掉大部分的胃,缩小胃容量。胃袖状切除术比较适合年龄较轻、胰岛功能较好、糖尿病较轻、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那能不能不如此严格控制食量,也可以达到吃了都不胖的效果呢?答案是可以的。胃旁路术就是把胃变成“上小下大”的两个隔间,同时把小肠从设定部位断开(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术中旷置肠管的长度,减少对身体的正常吸收需要的影响),然后把小隔间和小肠连起来,让食物抄近道、减少肠道有效吸收长度。这种手术更复杂、创伤更大,但减重效果也要更明显。患有严重糖尿病、胰岛功能受损的人,比较适合胃旁路术治疗。平常害怕做手术的患者不必担心,现在的减重手术不会在肚子上开个大口子,基本都能用腹腔镜完成。一般只需要在肚子上面打4至5个小孔,留下的疤痕非常小。4肥胖引发的糖尿病可治愈减重手术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7年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肥胖患者跟踪随访5年后发现,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药物治疗。该研究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0名肥胖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优化药物治疗、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长达5年的随访结果令人信服。在国内,接受了减重手术的患者们普遍反馈,接受手术后体重指数大都明显降低(平均大约减少8)且减重效果较为持久。对于一个米身高的普通人而言,体重指数减少8意味着体重大约降了50斤。不仅如此,还有许多采取手术减重的肥胖者,他们原本由肥胖引发的高血压、糖尿病也因此被治愈。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持。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糖尿病都是肥胖导致的,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是不能靠减重手术治愈的。需要提醒的是,手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手术”是医生在治疗中采取的最后一种办法,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只有当肥胖对全身的综合伤害超过了手术的风险时,才考虑采用手术这种治疗方法。太胖不好,太瘦也不好,都会增加死亡和患病的风险。微胖的人承受的手术伤害与重度肥胖者差不多,获益却很小,风险却更高。况且,手术减重的结果是不可逆的,如果微胖的人去做这种手术,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后果,得不偿失。正规医院的医生绝不会为这类“爱美”人群做减重手术。(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医师)医师释疑1、减重手术后能马上变瘦吗?减重手术不会立刻变瘦。一般第一个月体重下降较明显,此后下降速度会逐渐放缓,大约在一年后体重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另外,手术通常只能解决患者额外体重的70%左右,并不能让患者直接瘦到正常体重。用患者现在的体重指数减去正常的体重指数,换算出来的就是额外体重。比如,患者身高米,体重162公斤,体重指数是50,而正常体重指数是24,则额外体重大约是××(50-24)≈84公斤。减重手术只能减掉84×70%=59公斤,让患者瘦到103公斤。此时,患者仍属于轻度肥胖,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才可能进一步让体重指数达到正常范围。2、怎么吃都不会胖了吗?不是的。减重手术后饮食的控制非常重要,不控制高热量食物,体重反弹是迟早的。即使切除了80%的胃,如果术后继续暴饮暴食,术后5年胃又长回原来的大小,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手术后,患者仍需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和药物等其他减重方式一样,手术减重依然有反弹的问题。尽管减重的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反弹只是时间问题。3、胃小了会不会影响消化功能?做完减重手术后,胃虽然少了一部分,但对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影响有限。不过,手术后1个月内最好以吃流食为主,比如,奶制品、稠米汤、蛋花汤等。术后第2至3个月可以吃好消化的半流食。进食过多过快容易引起反酸、呕吐等反应。4、有没有副作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包括因为蛋白质缺乏而出现的皮肤松弛、掉头发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贫血、胆汁淤积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由于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障碍导致相应的缺乏症状。一般在手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会进行常规复查,以便发现问题可及时补充微量元素、蛋白质,或进行对症治疗。

“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英国医学杂志》● 成年期体重变化与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课题组分析了成年期体重变化与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关系。2019年10月16日,《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1988-1994和1999-2014年间的数据,共有36051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均超过40岁,测量基线体重与身高,并回忆25岁和10年前的体重。平均随访年后,共有10500人死亡。与保持正常体重的参与者比,从青年至中年开始变胖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高出22%和49%,风险比为和,而从青年至中年由胖变不胖的参与者与死亡风险不相关。从中年至老年时期由胖变不胖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脏病因素死亡的风险增加,风险比分别为和,而从中年至老年变胖的参与者与死亡风险不相关。在整个成年期均肥胖的参与者始终与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从青年至中年的风险比为,从青年至老年的风险比为,从中年至老年的风险比为。最大超重与成年期死亡率之间弱相关或零相关。不同体重变化的模式与癌症死亡率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之,成年期一直肥胖、青年至中年体重增加、中年至晚年体重减轻均与死亡率增加有关。若整个成年期保持正常体重,特别是青年期就防止体重增加,对于预防老年早死很重要。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极早产婴儿产后再转院预后较差近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Chris Gale及其课题组研究了极早产儿在非三级医院分娩和出生后,早期转院与死亡率和严重脑损伤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研究组分析了英国国家新生儿研究数据库中2008年至2015年间的人口数据,共有17577名小于28周的极早产婴儿出生,按出生医院和出生后48小时内转院分组:向上转院组2158例,由非三级转至三级医院;非三级护理组2668例,在非三级医院出生且未转院;对照组10866例,在三级医院出生且未转院;水平转院组305例,在三级医院之间互转。对这些婴儿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以消除一般资料的差异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向上转院组婴儿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严重脑损伤的几率显著增加,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显著降低。非三级护理组婴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严重脑损伤或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与向上转院组相比,非三级护理组的婴儿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严重脑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显著增加。水平转院组和对照组的预后无显著差异。总之,极早产婴儿在非三级医院分娩和48小时内转院与在三级医院分娩相比预后较差。研究组建议提供围产期服务,尽量使极早产婴儿在三级医院分娩,而不是产后再转院。相关论文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他汀类药物治疗的20年随访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John . Kastelein课题组,近日公布了他们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服用他汀类药物20年随访的结果。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严重升高和过早发生心血管疾病。儿童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短期疗效良好,但关于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变化的长期随访却很少。研究组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共有214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他们的95名健康兄弟姐妹接受了随访。这些患者均参加过之前关于普伐他汀治疗2年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所有参与者均填写调查问卷,提供血样,并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的平均LDL水平从 mg/dL降至 mg/dL,下降了32%;37名患者达到了治疗目标,即LDL水平低于100 mg/dL。在整个随访期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平均进展为 mm,而健康兄弟姐妹为 mm。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9岁时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原因所致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和0%,均显著低于其同样患病的父母。总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从儿童期开始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进展,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论文信息:《细胞—代谢》● 酮症可改善多囊肾病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Thomas Weimbs课题组取得一项新进展,他们发现了酮症能够改善多囊肾病中肾囊肿的生长。2019年10月1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代谢》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最近的研究显示,食物摄入量的轻微减少会减慢小鼠模型中PKD的进展,但尚不清楚其影响是仅由于卡路里减少还是饮食的其他方面所致。研究人员发现该益处是由于酮症的诱导。在PKD大鼠模型中,限时进食且无热量减少,可强烈抑制受影响肾脏中的mTOR信号传导、增殖和纤维化。生酮饮食具有相似的作用,并导致肾囊性负担的消退。大鼠、小鼠和猫的PKD模型的急性禁食可导致囊肿体积迅速减少,而大鼠口服β-羟基丁酸酮则可强烈抑制PKD进程。这些结果表明,PKD中的囊细胞在代谢上缺乏弹性,可以通过饮食干预或补充BHB加以利用,这提示了治疗PKD的新途径。相关论文信息:《癌细胞》● ATRX基因突变神经母细胞瘤亚型对EZH2抑制剂敏感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Emily Bernstein研究团队发现,ATRX基因框内融合突变的神经母细胞瘤对EZH2的抑制敏感,这是通过调节神经元特征基因来实现的。相关论文于2019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在《癌细胞》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ATRX阅读框内融合蛋白从富含H3K9me3的染色质重新分布到活跃基因的启动子,并将REST基因鉴定为ATRX IFF目标,其激活促进了神经元分化基因的沉默。 研究人员进一步表明,由于神经生成基因的抑制,ATRX IFF细胞显示出对EZH2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研究人员证明了ATRX结构的改变不是功能丧失,并提出了EZH2抑制剂作为ATRX IFF神经母细胞瘤的潜在疗法。据介绍,ATRX基因改变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频繁发生。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ATRX的N末端大片段缺失,可产生无关键染色质相互作用域的IFF蛋白,同时保留SWI/SNF样解旋酶区域。相关论文信息:《细胞—干细胞》● 研究揭示驱动神经诱导的调控元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Nir Yosef和旧金山分校的Nadav Ahituv等研究人员合作鉴定并表征了驱动神经诱导的调控元件。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9年10月17日的《细胞—干细胞》。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的神经诱导作为范例,研究人员通过使用RNA测序、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以及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测序测试了在早期神经分化过程中的七个时间点。研究人员发现,DNA可及性的变化先于H3K27ac,随后是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使用大规模平行报道基因分析在所有七个时间点测试2464个候选调控序列的活性,研究人员显示这些序列中的许多序列具有与各自细胞内源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变化相关的时间活跃模式。研究人员结合所有基因组和MPRA数据的优先排序方法进一步确定了驱动神经命运的关键转录因子。这些结果提供了基因和调控元件的综合资源,即这些基因和调控元件可以在分化过程中协调神经诱导并阐明时序框架。据了解,表观基因调控和谱系特异性基因表达共同作用以驱动细胞分化,但这些过程之间的时序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相关论文信息:《细胞》:Volume 179 Issue 3● 体细胞重编程研究取得新进展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吴军和索尔克生物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研究团队合作,从小鼠胚胎或成年细胞诱导产生了囊胚样结构。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从单一的干细胞类型出发,到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研究人员建立了3D分化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谱系分离和自组织的方式生成囊胚样结构。EPS- blastoids在形态和细胞类型划分方面都类似于囊胚,并且在体外模拟了胚胎着床前和着床后早期发育过程中关键的形态发生事件。转移后,一些EPS囊胚进行了着床,引起子宫内膜蜕膜化,并在子宫内产生了尽管杂乱但有生命的组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EPS囊胚包含所有三个囊胚细胞类型,且它们的转录水平与正常的囊胚很类似。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可以通过细胞重编程从成年细胞中产生EPS囊胚。 EPS囊胚为研究早期胚胎发生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并为通过使用培养的细胞创造可行的合成胚胎铺平了道路。据了解,从胚胎到8细胞阶段的单个小鼠卵裂球可以产生整个囊胚。实验室培养的细胞是否保留相似的细胞全能性仍然未知。相关论文信息:《科学》● 研究发现发育中小脑初级祖区的时空扩展美国西雅图儿童研究所Kathleen J. Millen团队研究发现发育中的人类小脑初级祖区的时空扩展。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他们提出了从受孕后30天到出生后9个月的人类小脑的组织学和分子分析。人与小鼠之间的发育方式差异包括脑室和菱形唇初级祖细胞区域的时空扩展,以包括含有基底祖细胞的脑室下区域。通过小脑发育,人的菱形唇比在小鼠中持续存在更长的时间,并经历形态变化以在后小叶中形成祖细胞集合,这在其他生物体中甚至在非人类灵长类猕猴中都没有看到。人菱形唇的发育受阻与小脑后小脑蚓体发育不全和丹迪-沃克畸形有关。 这些特定物种的神经祖细胞的存在完善了我们对人类小脑发育障碍的认识。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适应性古人类基因美国华盛顿大学Evan E. Eichler课题组在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发现拷贝数变异的适应性古老基因渗入和先前未知的人类基因。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8日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分层的CNV与美拉尼西亚人的正选择特征显著相关,并为分别来自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和染色体上的大量CNV的适应性渗入提供了证据。使用长读序列数据,研究人员重建了这些多态性的结构和复杂的进化历史,并表明这两种基因均编码大多数人群中不存在的正选择基因。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起源于古人类并渗入现代人类的大量CNV在当地人口适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代表了尚未充分研究的大规模遗传变异的来源。据介绍,CNV比单核苷酸变异承受更大的选择压力,但尚未系统研究其在古老基因渗入和适应中的作用。相关论文信息:《科学》:Volume 366 Issue 6463● 科学家揭示海洋和陆生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Shane A. Blowes、美国丹尼森大学Sarah R. Supp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Maria Dornelas等研究人员合作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海洋和陆生群体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2019年10月18日出版的《科学》发表了这项成果。研究人员使用239个研究中的50000多个生物多样性时间序列,研究了物种丰富度和组成变化的空间变化,并发现了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明显地理变化。快速的成分变化是普遍的,并且海洋生物群落超过总体趋势,而陆地生物群落落后于总体趋势。尽管在一些海洋研究中发现群体的丰富度每年平均增加和减少的趋势高达20%,但其平均富集度并没有改变。在局部范围上,广泛的成分重组通常与丰富度变化脱钩,而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最强烈且变化最大。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多样性。全球范围内下降的预测与地方范围内高度变化的趋势形成对比,表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能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cn投稿事宜:.cn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太极

放开后,是不是身边人或者自己已经“中招”,周围多少人阳了依旧是现在我们更关注的一个焦点。经过小优咨询身边“阳康”的朋友,得出结论:症状与临床症状表现一致或只占部分;除有一位朋友发烧爆表外,大部分人体温最高达到度。面对身边接二连三的“羊”,各位是否有所担心?是不在乎还是积极囤积药物?以上两种做法小优都不赞成,我们更应该科学合理的面对“羊”。锻炼的人群新冠感染率/重症率低根据 12 月 15 日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进行更多体育锻炼的 人在感染上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COVID-19)以后出现重症风险较低!这项对近 200,000 名成年人的研究表明,无论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疾病,体育锻炼与改善主要人口群体的 COVID-19 结果之间存在关联。同样,根据国际顶尖的《英国运动医学杂志》2021年一项针对韩国人群研究(万人),达到运动指南要求的经常体育锻炼人群新冠感染率、重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低于运动不足人群。所以,加强体育锻炼,也是我们”抗阳“的有效手段之一。“阳康”后,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恢复体力?新冠感染后长期住院或居家养病会导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明显下降。锻炼对恢复力量和耐力非常重要,但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且应与新冠的其他症状一起统一管理。感染新冠后该如何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恢复体力呢?下面的指引可要记好啦。可根据以下表格自我评分(RPE)进行不同阶段的锻炼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量表第一阶段准备阶段(RPE 0-1)有控制地呼吸练习、温和地步行、拉伸和平衡练习等。可以坐或站着时拉伸你的肌肉。每一次拉伸都应轻柔地进行,而且每一次都应保持15-20秒。拉伸练习第二阶段低强度活动(RPE 2-3)散步、轻微的家务/园艺工作等。如果能忍受RPE分数2-3分的活动,可以逐渐将每天的锻炼时间增加10-15分钟。保持至少七天且没有出现崩溃(“劳累后不适”)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阶段中等强度的活动(RPE 4-5)快走、上下楼梯、慢跑、引入倾斜度、阻力练习等。强化手臂的锻炼加强腿部的锻炼第四阶段具有协调和有效技能的中等强度练习(RPE 5-7)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和舞蹈课等。第五阶段回归到基线练习(RPE 8-10)可以完成感染新冠之前的正常锻炼/体育运动/活动。任何锻炼都不应该是痛苦的。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疼痛、胸痛,或感到晕眩或头晕,应立即停止,并在得到专业医务人员的检查之前,不要重新开始锻炼活动。

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表明,中老年人在闲暇的时间进行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不同水平的休闲时间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CVD)和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

这项研究纳入了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s 1997年至2008年11年间的12批受试者,年龄在40岁至85岁之间,共88140人。这些受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每周进行10分钟的体力活动,第二组每周进行至5小时活动,第三组每周参加超过25小时的活动。

研究发现:

全因死亡风险:与不参与体力活动的人相比,每周参与10分钟至1小时体力活动的受试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8%;每周参与至5小时体力活动,全因死亡风险则降低31%;每周参与体力活动超过25小时,死亡风险降低46%。

心血管死亡风险:每周参与10分钟至1小时体力活动的受试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2%;;每周参与至5小时体力活动,全因死亡风险则降低37%;每周参与体力活动超过25小时,死亡风险降低33%。

癌症死亡风险:每周参与10分钟至1小时体力活动的受试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4%;;每周参与至5小时体力活动,全因死亡风险则降低24%;每周参与体力活动超过25小时,死亡风险降低47%。

研究人员鼓励中老年人进行体力活动,比如买菜、园艺等活动。

研究人员同时推荐了几种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体操、太极拳、广场舞、高尔夫、羽毛球、台球、健走等。这些运动除了能够锻炼肌肉,增强体质外,还可以让老年人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获得积极的心态。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最好每周能陪着他们一起去散散步,不要让家里的长辈感到孤独,老年朋友更加需要关爱。

参考资料:

小脑萎缩症是种基因遗传的罕见疾病,目前没有任何治疗方式,患者因发病后走路摇摇晃晃,而被称为「企鹅家族」,随着病情恶化,身体会逐渐失去活动能力,必须长期卧床,仅剩下大脑能正常运作。为延缓恶化速度,提升生活品质,彰化基督教医院鼓励透过太极拳运动和营养照护,达到身心灵和肢体平衡。

彰化基督教医院于2007年成立小脑萎缩症病友会,目前已有40至50名「企鹅斗士」。彰化基督教医院副院长留青山表示,自从今年最新的英国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导太极拳有助于帕金森氏症的走路不稳,医疗团队就尝试应用太极拳与中医药来协助步态不稳的小脑萎缩症和其他罕病病友,让病友藉运动找到身体平衡的方法,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每周一下午义务指导病友打太极拳的彰化县太极拳协会总干事郭建成表示,太极是一个平衡的观念,以腰为活动中心,运用「不倒翁」的原理,强化下盘、活化腰脊,配合心态和体态的平衡训练,产生上下相随、内外一致的平衡状态,让运动者找到运动的信心及兴趣,从而找到让自己身体平衡的感觉与方法。

除透过太极拳平衡身心灵之外,彰基体系中医部主任罗纶谦医师表示,就中医理论来说,小脑萎缩症在临床的步态不稳表现,多属「骨摇」、「痿证」、「痹证」等范畴,常是肝、脾、肾三脏虚损所致,病友也可透过中医养生药膳的气血调理,减缓病程和改善生活品质。

另一种延缓病症恶化的方法则为积极的营养照护。彰化基督教医院血管医学防治中心营养师蔡玲贞指出,足够的食物和营养能增强抵抗力,补充体力做复健,建议可多增加富含Q10的食物如核桃、鲔鱼、鲭鱼、花椰菜、牛肉等,提升粒线体代谢活动量,增加在细胞能量,改善运动失调。

此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奶类、肉类、坚果类、香蕉,则可增加脑部分泌血清素(serotonin),让心情愉快。

来自于∕《美国预防医学期刊》、《英国运动医学杂志 》

有研究发现,坐在椅子上抖抖脚,也能算是一种运动;而如果真的练会了打太极,则可能有助于改善癌症、骨关节炎及心脏衰竭和慢性肺部阻塞。

虽然老一辈的人常说:「男抖穷,女抖贱。」但不管怎样,抖脚有益健康是确定的了。英国里兹大学追踪 1 万 2 千多位女性的研究发现,常说自己坐着的时候会不停摇晃和抖动四肢的女性,和可以坐着几小时乖乖不动的女性相比,更健康且长寿。研究人员表示,必须坐着的时候,抖脚及动来动去的作用类似于运动,而且越是抖动得厉害,越是健康。

过去的研究证实打太极拳有助增加平衡感,预防老人摔倒,而温哥华卑诗省大学的研究显示,打太极拳缓慢且温和,不仅对治疗关节炎的疼痛和僵硬有改善的的作用,而且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也有助改善呼吸,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对乳癌和心脏衰竭也有益处,未来可以做为多种疾病的运动处方。

新英格兰新医学杂志

nejm是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简称。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MassachusettsMedical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journal和综合性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是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2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

nejm杂志创办历史: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NEJM至今已连续出版超过200 年,现在NEJM是世界上阅读、引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医学期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超过 60 万人每周阅读NEJM,NEJM集团出版的期刊还包括NEJMJournalWatch和 NEJMCatalyst。

NEJM Journal Watch是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经过同行评审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文章是由NEJM的权威作者和编辑从250多本医学期刊及医学相关新闻来源中整理和总结的当前最重要的医学研究成果。

同时附有来自于NEJM的专家评论,专家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以及解释该研究成果如何应用于医学实践吗,有效帮助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了解最新的最重要的医学进展。

不好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协会出版的医学期刊,创刊已200余年,杂志主要提供重要的、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以及观点,注重文章的实用性。NEJM是目前全世界阅读、引用及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此次投稿的栏目是《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该栏目刊登临床上罕见但具有启发性的病例,特别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栏目发表形式图文并茂,即典型照片加简明扼要的病例介绍。据NEJM官网显示,该栏目文章是NEJM点击量最高者之一,单篇周点击量可达6万余次。目前每年投稿量超过10000篇,拒稿率超过99%,竞争近乎惨烈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 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 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和综合性医学期刊,1811年由约翰·柯川博士创办,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

1828年,它改为周刊型态出版,也被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期刊》;一百年之后,它就采用现今我们所知道的名称《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导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 索引序列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太极
  • 太极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太瘦
  •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太极
  • 新英格兰新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