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28

高@设计师
首页 > 医学论文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太瘦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恰恰小资

已采纳

会留疤。首先,手术减肥进行的最关键一个就是抽脂,抽去身体部分部位的皮下脂肪。接下来分析通过手术减肥,对于我们人体有什么危害:1.如果在吸脂手术过程中,皮下脂肪吸取过多,会让我们皮肤的血液循环受到伤害。严重的会出现皮肤水泡和坏死的现象,这种属于术后遗留的瘢痕。非常的影响美观。且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对皮肤损伤过重,或有感染,积液等问题都会大大的延迟皮肤的愈合时间,而皮肤的愈合时间越长,瘢痕也就越明显。2.术后并发症多发,由于抽脂手术是将人体的脂肪细胞抽出。而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只要有脂肪颗粒进入血管,并堵塞血管,就会造成脂肪栓塞。

107 评论

Honeychurch

最近到处都是急着减肥的人,胖子们纷纷表示压力山大。不过,据生命时报消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刊登的研究显示,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人羣中,微胖者身体最健康、寿命也最长。

研究人员以体重指数(BMI)为衡量标准,结果发现,当BMI在之间,人羣的死亡风险最低;一旦高于或低于该范围者,则人羣死于癌症、心血管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都将增加。而正常的体质指数范围应该在之间,这是不是说明人还是胖点好?

此消息一出,立刻一跃进入微博热门话题榜,网友们看了纷纷表示“好欣慰”。可是我们真的还是应该胖一点才好吗?

微胖与长寿

先弄清微胖是什么

其实,胖一点可能更健康这个说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记者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相似的说法并不少。

例如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曾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网站上撰文指出,通过分析欧洲和北美地区近100万人的调查分析,发现BMI在23-24之间的人寿命最长。

美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家则通过全球近300万人的案例研究指出,严重肥胖和普通肥胖,都会增加当事人的早逝风险;但如果仅仅是“微胖”,早逝风险则反而比正常体重者低6% 。

对于这些研究结果,江苏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专家李羣说,“首先咱们得明确,微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李羣告诉记者,在这些研究结果中所用到的体重指数(BMI),是在衡量体重是否超标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标准,其计算方法是:体重【单位:千克】÷(身高×身高)【单位:米】。比如一个身高米、体重50千克的人,其BMI就是50÷(×),BMI≈。

“根据目前的中国人通用标准来看,如果一个人的BMI≥24,我们会认为他超重;BMI≥28,则属于肥胖。但在医学上,并没有所谓‘微胖’一说。”李羣分析,从这些报告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还是倾向于所谓的“微胖”,属于“体重正常范围内偏上限的羣体”,部分研究中则包括了“超重”的羣体,但很少有将“肥胖”羣体纳入其中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点胖’的人,其实他的体重是正常的;反而是我们觉得正好、很苗条的人,其实已经太瘦了。”李羣分析,这或许与我们长久以来“以瘦为美”的审美取向有关。所以这种情况下,看似微胖、实则正常的人羣健康状况肯定优于那些“过瘦”的人羣。

而当BMI同样在正常范围内时,医学专家们也认为,趋于上限区域的部分人羣,可能健康状况更好。

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冉颖卓说,以糖尿病为例,当一个人的BMI超过24,他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当他的BMI超过28,那么风险更高。但当两个人的BMI同样在之间时,只要没有其他诸如家族史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其实他们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不会有过于显著的差异。但此时,体重靠近上限的那个人,在营养储备、能量储备、应激储备上的状态,应该会比体重偏低的人要更好一些。

“以女性为例,适当的体脂量还是很重要的。”冉颖卓说,脂肪中含有类固醇,而类固醇是形成雌激素的原料,如果脂肪过少,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乃至整个内分泌水平都会出现问题。如果雌激素水平偏低,那么这个女孩子就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甚至不孕,同时还可能出现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等一系列代谢问题。

李羣还告诉记者,一定的体脂肪比例,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耐寒、抗病能力,而体脂量偏低的人,就可能比较不耐冻,体质也显得较差。另外,如果我们突然遭遇一些重大疾病、外伤打击时,体内有足够的能量储备,会让我们更容易扛过疾病、外伤、手术的打击,也能康复得更快,而这些或许就是“微胖者更长寿”的原因所在。

不过,当BMI超过24、当事人处于超重状态后,,虽然有部分研究显示可能当事人寿命延长,但更多研究明确告诉我们,超重者患各类疾病的风险大幅度增加,所以两位专家认为,利益均衡下来,真正超重还是不太好,“正常微胖”会更理想一些。

结论:中国人的正常BMI在之间,只要在此范围内,BMI居于“上半截”可能会更好一点。

〉〉〉

真胖与假胖

“真肌肉假微胖”最理想

除了提出“正常微胖或许比正常偏瘦更健康”的观点外,李羣还提醒人们,一定要注意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微胖”。

“从临牀情况来看,BMI虽然能说明很多问题,但仅凭BMI来衡量并不足够准确。”李羣告诉记者,现在通过对体成分的测试发现,有些人虽然BMI偏高甚至显示超重,却属于“真肌肉假微胖”类型,这种人的健康状况一般最理想;相反,有些人BMI正常甚至偏瘦,却是肌肉少、脂肪多的“真脂肪假偏瘦”类型,那么他们的健康问题一样很多。

“这两种情况,前者多见于运动员,或者一些有长期锻炼习惯的人。因为他们运动强度大,体内脂肪成分少,肌肉比重高,而肌肉本身是很重的。所以他们虽然体重指数高,但健康状况非常好。”李羣解释。

相反,后一种情况多见于女性,特别是有节食减肥习惯的女性。虽然她们体重指数偏低,但肌肉很少,脂肪却很多,尤其是内脏脂肪多,那么她们并不能享受真正的“瘦子待遇”,一样会患上各种各样的“胖人病”。

过胖过瘦

其实都很愁

■胖子的烦恼

1、各类代谢循环病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系列代谢综合征,以及与此相关的冠心病、脑梗塞等循环疾病。

2、肿瘤

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癌、肾癌和乳腺癌,与胖子们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胖美女”们更容易被妇科肿瘤袭击。

3、骨关节疾病

对比瘦子们,胖子们的膝盖往往会更早出现问题,患上骨性关节炎。

4、心理疾病

过度肥胖会影响到个人形象,并由此给个人的求职、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严重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心理情绪障碍。

■瘦子的敌人

1、月经紊乱甚至不孕

因过度减肥,许多女性会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甚至卵巢早衰、终身不孕的问题。

2、消化系统疾病

不科学节食会对消化系统带来极大损伤。另外,过于消瘦会导致人体腹壁松弛、腹肌薄弱,可能引起胃下垂的问题。

3、脂肪肝与心脏病

一些过于消瘦的女性,可能会患上“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另外,过分节食者容易出现脂肪的异位沉积,其结果就是脂肪肝。

4、免疫力低下

85 评论

啃鲍鱼的螺丝

【读者提问】鲁先生25岁,个头一米七二,体重却重达220斤,于是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医生评估后给出了手术减重的方案,建议切除部分胃。对此,他满腹疑问:“减肥还需要切胃?那有风险吗?会不会伤害我的身体?”切胃减肥——乍一听难以理解,实际这是一个针对重度肥胖症患者的诊疗意见。在现代社会,肥胖就像近视一样普遍,电视、电脑带来了近视眼,好吃好喝带来了肥胖。对于肥胖这种病,患者既不要害怕手术,也不要过度手术。1重度肥胖人群平均寿命缩短2005年,中年发福的著名足球运动员马拉多纳做了一个减重手术,恢复了健美的身材。也许有人要问,胖胖的挺可爱,干嘛要做手术呢?但从健康角度来说,可没这么简单。研究发现,长期的中度肥胖使平均寿命减少6年至7年,而长期重度肥胖使男性平均寿命减少20年,女性减少5年。一般情况下,体重指数(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大于37才算重度肥胖。比如,一个人75公斤、身高米,前者除以后者的平方是,就是他的体重指数。这样算下来,这个人如果超过200斤就是中度肥胖,超过230斤为重度肥胖(以上标准不适用于专业健身人群)。这里说明一下,欧美和东方使用不同的分级标准(在美国,体重指数大于40才是重度肥胖),本文中使用的是中国专家共识的分级标准。其中,肥胖和人群平均寿命的关系是回顾性观察研究统计的结果。肥胖会使平均寿命降低,主要原因是因为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除了大家熟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还有多种恶性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不孕不育、抑郁症等,这些疾病还会给人带来致命的威胁。所以,肥胖不仅仅是体型好不好看的问题,更关系到生活质量和寿命。2体重指数超37应考虑手术对大多数人而言,减肥靠少吃、多运动是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部分毅力较差的人来说,则难有成效。靠吃减肥药,不一定管用,一停药还会反弹。因为药物起到的是短时帮助作用。靠吸脂手术,治标不治本,如果生活方式控制不好,即使短期减肥有效,可能没过多久就又长回来了。那么,什么人适合做手术减重呢?目前普遍认为,对于体重指数大于37的重度肥胖患者,只要经评估身体条件允许,就可以考虑手术。对于体重属于轻中度肥胖的患者,如果合并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可通过多学科会诊评估,权衡是否可从手术中获益。由于患者个体情况不同,对于手术时机、手术类型的选择可能各有不同。医生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后,决定是否考虑手术,以及制定最合适的手术方案。其实,减重手术并不仅仅是把胃切掉一部分,或者对胃肠进行改道,其作用机制除了增加饱腹感、降低吸收率外,对于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也有影响。以袖状胃切除术为例,由于切除了胃的上部(胃底),患者就和正常人的饥饿素水平差不多了,不会出现过度饥饿的状态。胃底这个部位主要负责分泌饥饿素,饥饿素会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导致很多肥胖患者不吃东西就会出现低血糖、冷汗、脾气暴躁等表现。事实上,人类的进化决定了大多数人拥有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吃多了是容易发胖的,怎么吃都不胖的毕竟是少数。我们暂时不能改变自己的易胖基因,但手术可以改变我们的胃肠。3减重手术多用腹腔镜完成减重手术多种多样,但精髓只有两条:1、减少胃容量,一吃就饱;2、降低吸收率,吃了也不容易胖。常用的减重手术有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术两种。首先来了解下袖状胃切除术。人的饱腹感是胃被撑起来的感觉,胃的弹性很好,越吃越大。这种手术就是把原来的“霸王胃”裁剪成一根修长的袖子,做完真的是“一吃就饱”,想胖都困难。通俗点理解就是,切掉大部分的胃,缩小胃容量。胃袖状切除术比较适合年龄较轻、胰岛功能较好、糖尿病较轻、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那能不能不如此严格控制食量,也可以达到吃了都不胖的效果呢?答案是可以的。胃旁路术就是把胃变成“上小下大”的两个隔间,同时把小肠从设定部位断开(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术中旷置肠管的长度,减少对身体的正常吸收需要的影响),然后把小隔间和小肠连起来,让食物抄近道、减少肠道有效吸收长度。这种手术更复杂、创伤更大,但减重效果也要更明显。患有严重糖尿病、胰岛功能受损的人,比较适合胃旁路术治疗。平常害怕做手术的患者不必担心,现在的减重手术不会在肚子上开个大口子,基本都能用腹腔镜完成。一般只需要在肚子上面打4至5个小孔,留下的疤痕非常小。4肥胖引发的糖尿病可治愈减重手术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7年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肥胖患者跟踪随访5年后发现,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药物治疗。该研究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0名肥胖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优化药物治疗、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长达5年的随访结果令人信服。在国内,接受了减重手术的患者们普遍反馈,接受手术后体重指数大都明显降低(平均大约减少8)且减重效果较为持久。对于一个米身高的普通人而言,体重指数减少8意味着体重大约降了50斤。不仅如此,还有许多采取手术减重的肥胖者,他们原本由肥胖引发的高血压、糖尿病也因此被治愈。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持。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糖尿病都是肥胖导致的,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是不能靠减重手术治愈的。需要提醒的是,手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手术”是医生在治疗中采取的最后一种办法,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只有当肥胖对全身的综合伤害超过了手术的风险时,才考虑采用手术这种治疗方法。太胖不好,太瘦也不好,都会增加死亡和患病的风险。微胖的人承受的手术伤害与重度肥胖者差不多,获益却很小,风险却更高。况且,手术减重的结果是不可逆的,如果微胖的人去做这种手术,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后果,得不偿失。正规医院的医生绝不会为这类“爱美”人群做减重手术。(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医师)医师释疑1、减重手术后能马上变瘦吗?减重手术不会立刻变瘦。一般第一个月体重下降较明显,此后下降速度会逐渐放缓,大约在一年后体重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另外,手术通常只能解决患者额外体重的70%左右,并不能让患者直接瘦到正常体重。用患者现在的体重指数减去正常的体重指数,换算出来的就是额外体重。比如,患者身高米,体重162公斤,体重指数是50,而正常体重指数是24,则额外体重大约是××(50-24)≈84公斤。减重手术只能减掉84×70%=59公斤,让患者瘦到103公斤。此时,患者仍属于轻度肥胖,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才可能进一步让体重指数达到正常范围。2、怎么吃都不会胖了吗?不是的。减重手术后饮食的控制非常重要,不控制高热量食物,体重反弹是迟早的。即使切除了80%的胃,如果术后继续暴饮暴食,术后5年胃又长回原来的大小,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手术后,患者仍需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和药物等其他减重方式一样,手术减重依然有反弹的问题。尽管减重的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反弹只是时间问题。3、胃小了会不会影响消化功能?做完减重手术后,胃虽然少了一部分,但对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影响有限。不过,手术后1个月内最好以吃流食为主,比如,奶制品、稠米汤、蛋花汤等。术后第2至3个月可以吃好消化的半流食。进食过多过快容易引起反酸、呕吐等反应。4、有没有副作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包括因为蛋白质缺乏而出现的皮肤松弛、掉头发等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贫血、胆汁淤积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由于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障碍导致相应的缺乏症状。一般在手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会进行常规复查,以便发现问题可及时补充微量元素、蛋白质,或进行对症治疗。

290 评论

小虫超人HC

“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英国医学杂志》● 成年期体重变化与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课题组分析了成年期体重变化与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关系。2019年10月16日,《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1988-1994和1999-2014年间的数据,共有36051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均超过40岁,测量基线体重与身高,并回忆25岁和10年前的体重。平均随访年后,共有10500人死亡。与保持正常体重的参与者比,从青年至中年开始变胖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高出22%和49%,风险比为和,而从青年至中年由胖变不胖的参与者与死亡风险不相关。从中年至老年时期由胖变不胖的参与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脏病因素死亡的风险增加,风险比分别为和,而从中年至老年变胖的参与者与死亡风险不相关。在整个成年期均肥胖的参与者始终与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从青年至中年的风险比为,从青年至老年的风险比为,从中年至老年的风险比为。最大超重与成年期死亡率之间弱相关或零相关。不同体重变化的模式与癌症死亡率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之,成年期一直肥胖、青年至中年体重增加、中年至晚年体重减轻均与死亡率增加有关。若整个成年期保持正常体重,特别是青年期就防止体重增加,对于预防老年早死很重要。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极早产婴儿产后再转院预后较差近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Chris Gale及其课题组研究了极早产儿在非三级医院分娩和出生后,早期转院与死亡率和严重脑损伤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研究组分析了英国国家新生儿研究数据库中2008年至2015年间的人口数据,共有17577名小于28周的极早产婴儿出生,按出生医院和出生后48小时内转院分组:向上转院组2158例,由非三级转至三级医院;非三级护理组2668例,在非三级医院出生且未转院;对照组10866例,在三级医院出生且未转院;水平转院组305例,在三级医院之间互转。对这些婴儿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以消除一般资料的差异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向上转院组婴儿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严重脑损伤的几率显著增加,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显著降低。非三级护理组婴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严重脑损伤或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与向上转院组相比,非三级护理组的婴儿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严重脑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无严重脑损伤的存活率显著增加。水平转院组和对照组的预后无显著差异。总之,极早产婴儿在非三级医院分娩和48小时内转院与在三级医院分娩相比预后较差。研究组建议提供围产期服务,尽量使极早产婴儿在三级医院分娩,而不是产后再转院。相关论文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他汀类药物治疗的20年随访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John . Kastelein课题组,近日公布了他们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儿童服用他汀类药物20年随访的结果。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严重升高和过早发生心血管疾病。儿童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短期疗效良好,但关于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变化的长期随访却很少。研究组对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研究。共有214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他们的95名健康兄弟姐妹接受了随访。这些患者均参加过之前关于普伐他汀治疗2年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所有参与者均填写调查问卷,提供血样,并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访结果表明,患者的平均LDL水平从 mg/dL降至 mg/dL,下降了32%;37名患者达到了治疗目标,即LDL水平低于100 mg/dL。在整个随访期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平均进展为 mm,而健康兄弟姐妹为 mm。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9岁时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原因所致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和0%,均显著低于其同样患病的父母。总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从儿童期开始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进展,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论文信息:《细胞—代谢》● 酮症可改善多囊肾病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Thomas Weimbs课题组取得一项新进展,他们发现了酮症能够改善多囊肾病中肾囊肿的生长。2019年10月1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代谢》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最近的研究显示,食物摄入量的轻微减少会减慢小鼠模型中PKD的进展,但尚不清楚其影响是仅由于卡路里减少还是饮食的其他方面所致。研究人员发现该益处是由于酮症的诱导。在PKD大鼠模型中,限时进食且无热量减少,可强烈抑制受影响肾脏中的mTOR信号传导、增殖和纤维化。生酮饮食具有相似的作用,并导致肾囊性负担的消退。大鼠、小鼠和猫的PKD模型的急性禁食可导致囊肿体积迅速减少,而大鼠口服β-羟基丁酸酮则可强烈抑制PKD进程。这些结果表明,PKD中的囊细胞在代谢上缺乏弹性,可以通过饮食干预或补充BHB加以利用,这提示了治疗PKD的新途径。相关论文信息:《癌细胞》● ATRX基因突变神经母细胞瘤亚型对EZH2抑制剂敏感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Emily Bernstein研究团队发现,ATRX基因框内融合突变的神经母细胞瘤对EZH2的抑制敏感,这是通过调节神经元特征基因来实现的。相关论文于2019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在《癌细胞》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ATRX阅读框内融合蛋白从富含H3K9me3的染色质重新分布到活跃基因的启动子,并将REST基因鉴定为ATRX IFF目标,其激活促进了神经元分化基因的沉默。 研究人员进一步表明,由于神经生成基因的抑制,ATRX IFF细胞显示出对EZH2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研究人员证明了ATRX结构的改变不是功能丧失,并提出了EZH2抑制剂作为ATRX IFF神经母细胞瘤的潜在疗法。据介绍,ATRX基因改变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神经母细胞瘤中频繁发生。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ATRX的N末端大片段缺失,可产生无关键染色质相互作用域的IFF蛋白,同时保留SWI/SNF样解旋酶区域。相关论文信息:《细胞—干细胞》● 研究揭示驱动神经诱导的调控元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Nir Yosef和旧金山分校的Nadav Ahituv等研究人员合作鉴定并表征了驱动神经诱导的调控元件。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2019年10月17日的《细胞—干细胞》。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的神经诱导作为范例,研究人员通过使用RNA测序、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以及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测序测试了在早期神经分化过程中的七个时间点。研究人员发现,DNA可及性的变化先于H3K27ac,随后是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使用大规模平行报道基因分析在所有七个时间点测试2464个候选调控序列的活性,研究人员显示这些序列中的许多序列具有与各自细胞内源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变化相关的时间活跃模式。研究人员结合所有基因组和MPRA数据的优先排序方法进一步确定了驱动神经命运的关键转录因子。这些结果提供了基因和调控元件的综合资源,即这些基因和调控元件可以在分化过程中协调神经诱导并阐明时序框架。据了解,表观基因调控和谱系特异性基因表达共同作用以驱动细胞分化,但这些过程之间的时序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相关论文信息:《细胞》:Volume 179 Issue 3● 体细胞重编程研究取得新进展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吴军和索尔克生物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研究团队合作,从小鼠胚胎或成年细胞诱导产生了囊胚样结构。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从单一的干细胞类型出发,到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研究人员建立了3D分化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谱系分离和自组织的方式生成囊胚样结构。EPS- blastoids在形态和细胞类型划分方面都类似于囊胚,并且在体外模拟了胚胎着床前和着床后早期发育过程中关键的形态发生事件。转移后,一些EPS囊胚进行了着床,引起子宫内膜蜕膜化,并在子宫内产生了尽管杂乱但有生命的组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EPS囊胚包含所有三个囊胚细胞类型,且它们的转录水平与正常的囊胚很类似。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可以通过细胞重编程从成年细胞中产生EPS囊胚。 EPS囊胚为研究早期胚胎发生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并为通过使用培养的细胞创造可行的合成胚胎铺平了道路。据了解,从胚胎到8细胞阶段的单个小鼠卵裂球可以产生整个囊胚。实验室培养的细胞是否保留相似的细胞全能性仍然未知。相关论文信息:《科学》● 研究发现发育中小脑初级祖区的时空扩展美国西雅图儿童研究所Kathleen J. Millen团队研究发现发育中的人类小脑初级祖区的时空扩展。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他们提出了从受孕后30天到出生后9个月的人类小脑的组织学和分子分析。人与小鼠之间的发育方式差异包括脑室和菱形唇初级祖细胞区域的时空扩展,以包括含有基底祖细胞的脑室下区域。通过小脑发育,人的菱形唇比在小鼠中持续存在更长的时间,并经历形态变化以在后小叶中形成祖细胞集合,这在其他生物体中甚至在非人类灵长类猕猴中都没有看到。人菱形唇的发育受阻与小脑后小脑蚓体发育不全和丹迪-沃克畸形有关。 这些特定物种的神经祖细胞的存在完善了我们对人类小脑发育障碍的认识。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适应性古人类基因美国华盛顿大学Evan E. Eichler课题组在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发现拷贝数变异的适应性古老基因渗入和先前未知的人类基因。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8日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分层的CNV与美拉尼西亚人的正选择特征显著相关,并为分别来自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和染色体上的大量CNV的适应性渗入提供了证据。使用长读序列数据,研究人员重建了这些多态性的结构和复杂的进化历史,并表明这两种基因均编码大多数人群中不存在的正选择基因。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起源于古人类并渗入现代人类的大量CNV在当地人口适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代表了尚未充分研究的大规模遗传变异的来源。据介绍,CNV比单核苷酸变异承受更大的选择压力,但尚未系统研究其在古老基因渗入和适应中的作用。相关论文信息:《科学》:Volume 366 Issue 6463● 科学家揭示海洋和陆生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Shane A. Blowes、美国丹尼森大学Sarah R. Supp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Maria Dornelas等研究人员合作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海洋和陆生群体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2019年10月18日出版的《科学》发表了这项成果。研究人员使用239个研究中的50000多个生物多样性时间序列,研究了物种丰富度和组成变化的空间变化,并发现了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明显地理变化。快速的成分变化是普遍的,并且海洋生物群落超过总体趋势,而陆地生物群落落后于总体趋势。尽管在一些海洋研究中发现群体的丰富度每年平均增加和减少的趋势高达20%,但其平均富集度并没有改变。在局部范围上,广泛的成分重组通常与丰富度变化脱钩,而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最强烈且变化最大。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多样性。全球范围内下降的预测与地方范围内高度变化的趋势形成对比,表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能是具有空间结构的。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cn投稿事宜:.cn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264 评论

edward1015

我发现,虽然大家一直都在说减肥减肥,但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健康体重是多少。就一味地减,把自己都减消瘦了还不想停......

太胖或太瘦的危害

肥胖是“万病之源”,太肥的人,患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太肥的人一定要减肥,不管是为了好看的身材,还是为了健康的身体。

但是有不少人,跟着我的食谱或者参加减肥营进行减肥后,越减越上瘾,根本停不下来,真是让人头大!

虽然很多人减肥是为了有好看的身材,穿好看的衣服。但我帮助大家减肥,是为了让大家变得更健康,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让你们以后少往医院跑。结果有的人给我往另一个极端去了,咋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我必须要严肃告诉你们,太瘦并不是什么好事儿。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面色发黄、掉头发、月经不规律等现象。再说了,平胸的样子有啥好看的呀,你又不是明星,减那么瘦干嘛。

我一直觉得微胖挺好的,也健康,也红润、气色也好。像我以前在医院里,总结了一条规律:

“人不能太胖,太胖了病多,医生给你做手术都搬不动你;但也不能太瘦,太瘦了一场病都扛不住,就过去了”。所以,人还是微胖一点好。

而且,微胖的人或许更长寿!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中,BMI在之间的人死亡风险最低,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的人,死于癌症、心血管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

怎么知道自己该不该减肥呢,微胖的标准又是多少?

微胖的标准

1、体质指数

目前最常用的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它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应该在~之间。

(1)小于 kg / m2:体重不足

(2) kg / m2:正常

(3)24-28 kg / m2:超重

(4)大于28 kg / m2:肥胖

而我们所说的微胖体重,指的就是在标准范围内偏高的一个体重,大概就是BMI在20~22这个范围。

在其它情况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体重离理想范围越远,病故的风险就越大。从40岁开始,拥有健康体重指数BMI,尤其是在理想范围内的较高端的人,死于疾病的风险最低。

手机里都有计算器,自己算算很简单。给大家举个几个:这位粉丝身高164cm(也就是);体重124斤(也就是62kg)。那么她的BMI等于:62÷(×)=。

BMI是在正常范围内的较高值,我个人认为不减也是可以的。

不过如果她想要减到BMI在20~22的话,应该是多重呢?可以这么算:

20××≈54kg(108斤)

22××≈59kg(118斤)

所以她的体重维持在108斤~118斤这个范围就非常不错的。

当然,有时候BMI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真的代表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失去一些肌肉,导致体重下降,可能被归为“健康体重”范围。事实上,他们不胖却可能携带多余的脂肪。吸烟者尤其如此。

2、腰围:用来测定腹部脂肪的分布

测量方法:双脚分开25~30cm,取髂前上嵴和第十二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位绕腹一周,皮尺应紧贴软组织,但不压迫,测量值精确到。

若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则可判断为腹型肥胖,那么就需要减肥了,因为腹型肥胖是肥胖类型中,健康危害最大的。

3、体脂率

脂肪占体重的比例就是体脂率,公式为:体脂率=脂肪÷体重。

可以到医院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测定(比较可靠),当然也可以自己买体脂秤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参考)

健康体脂肪率:男性应为15%-20%,女性应为20%-25%。肥胖的人主要是体脂肪增加,肌肉量相对较少,所以减肥过程一定要多关注体脂率的变化。

因为当脂肪和肌肉的重量相同时,脂肪的体积看起来却是肌肉的3倍,也就是说减同样的斤数,如果减掉的是脂肪,你会看起来更苗条,身体更健康。

除了以上常用的健康指标,其实还有标准体重计算、腰臀比、皮褶厚度等健康体重指标,这里就不跟大家多说了。

如何保持体重健康?

1、体重过重与肥胖

对于肥胖的人,饮食调整的原则是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平衡膳食。严格控制用油和脂肪的摄入,适量控制精米白面和肉类,保证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摄入充足。如果不知道怎么吃的可以参照我给的食谱去吃。减肥速度以每月5~8斤为宜。

同时要多运动,运动可以帮助保持瘦体重、减少身体脂肪,建议超重或肥胖的人每周最少有3~5次的运动;每次运动30~60分钟。运动形式选择自己可以坚持的,最好可以无氧运动和力量型运动一起。

2、体重过轻与增重

体重过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体脂肪含量和体重都偏轻;另一种情况是脂肪含量正常,但是瘦体重偏轻,这种情况发生在女性身上尤为突出。

体重过轻,如何达到健康体重呢?

对于体重过轻者,首先要排除基础疾病,然后评估进食量、能量摄入水平、膳食构成、身体活动水平等。

根据目前健康状况、能量摄入量和身体活动水平,逐渐增加的能量摄入,并且要保持平衡膳食。适当增加谷类、牛奶、蛋类和肉类食物摄入,同时每天适量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体重过轻的人依然需要均衡饮食达到逐渐增重的目的。而通过摄入过多的高脂高糖的食物(如含糖饮料、肥肉等)来达到增重是不可取的方式。

3、体重正常的人如何维持健康体重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目前体重正常的人不代表饮食就是健康的,它只能说明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收支相对平衡。如果饮食不均衡,也可能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如铁、钙和一些维生素等。

因此,对于体重正常的人,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采纳健康的饮食建议对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吃的,可以参考我给的黄色食谱去吃去搭配。

总而言之,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自己的BMI,太肥的就要减肥,太瘦的就适当增重,体重正常的就保持均衡健康饮食就好

191 评论

内涵帝在此

所有累及真皮层的损伤,都会引起瘢痕的形成。减重手术一般通过腹腔镜开展,需要在人体内打3~4个洞,必然会穿透皮肤全层一直进入腹腔,累及真皮层,引起后期的瘢痕增生。临床上,早期通过外用药物、光电治疗等综合的办法,可以抑制瘢痕的增生。减肥的手术主要包括胃部分切除手术,胃旁路手术,或者局部的抽脂手术。减重手术可以有效地减轻体重,特别适合肥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但是减肥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很容易造成术后消化道溃疡,营养不良等等,所以一定要严格的掌握减肥手术的适应症。一般选择年龄在18到60岁,身体状况良好,首先经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以及药物减肥,如果仍然难以控制体重,才考虑减重手术的方法。如果长期饮酒,有精神疾病史,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绝对不能做减肥手术的。其实减体重最好是自己控制饮食,让体内的能量摄入小于消耗达到负平衡后慢慢的就可以减体重了。吸脂减肥不值得提倡因为容易引起皮肤松弛。意见建议:现在主要是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最好是少吃多餐,没有条件也要坚持每天三餐都要吃,晚餐少吃,一定要坚持运动,最好是有氧运动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最好,需要长时间坚持。

343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医学四大期刊名单: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M)。2、柳叶刀( Lancet)。3、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4、英国医学期刊(BMJ)。作为医学界的四大期刊

    社区人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太极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太极拳当然也能够起到治疗帕金森的作用,只要是合理的运动,其实对于治疗这种疾病都能够起到一点点的作用。

    黎明同台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药

    又到了肚子里没有墨水,只有干货的深空小编给大家吹牛...不是,说新闻的时间了。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准备好瓜子板凳,我们一起去瞧一瞧。据外媒报道

    夏雨落荷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闻

    记者 李惠钰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榜首,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过去几十年来,卵巢癌的治疗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特别

    温江成都银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兰州

    nejm是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简称。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是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MassachusettsM

    chen25179180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