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柳叶刀医学杂志谈自闭症

柳叶刀医学杂志谈自闭症

发布时间:

柳叶刀医学杂志谈自闭症

出品:科学大院

作者:仇子龙(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在1930年代的维也纳和1940年代的巴尔的摩,奥地利的阿斯伯格()医生与美国的坎纳(L. Kanner)医生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一类奇怪的孩子,他们仿佛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与别人交流,成为“星星的孩子”。

这些孩子往往有一些重复刻板的动作,不太说话或者语言模式古怪,缺乏沟通和语言交流,他们给这种病起了一个名字:自闭症(autism)。

在距离自闭症被发现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医生们还发现自闭症儿童除了具有经典症状外,其中少数人还具有机械记忆力超强与对数学、音乐有特殊才能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不断关注,大量国内外描写自闭症的影视作品纷纷出现,让人们对这种神秘的疾病充满了好奇。

自闭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目前自闭症的发病率究竟有多少?能否治愈?

随着医学与科学的逐渐发展,临床医生与科学家紧密合作,已对自闭症的起因与发展有了一些了解,科学家也在研究自闭症的过程中发现,人类许多精神症状与基因关系密切,在研究自闭症的过程中,人类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身。

先天生成与后天形成

最早研究自闭症的时候,坎纳医生认为,这种疾病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冷漠而导致的,也正因为这样,“自闭症是完全由后天因素导致的”这个观点曾经流行了很长时间。

直到有研究者发现,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其他孩子也是自闭症患者的概率大大上升;家族中出现自闭症患者,家族内其他成员罹患自闭症的概率也大大上升。这些说明自闭症具有比较明确的家族遗传模式,提示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疫苗疑云与遗传之谜

1998 年国际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Lancet)发表了一篇报道,英国韦克菲尔德(A. Wakefield)医生发现8 位儿童在接种了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MMR)后一个月内开始出现了自闭症症状,因而怀疑MMR疫苗接种有可能导致自闭症。

此研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无数家长担心孩子安全而不敢给孩子接种MMR 疫苗,而在之后的十余年中,疫苗与自闭症的关系始终扑朔迷离。

2010年2月,经过严格的调查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对研究的原始数据存在着选择性选用,而且存在收受律师协会贿赂等情节,《柳叶刀》宣布撤销了这篇引起很大争议的文章,韦克菲尔德也被英国吊销了行医执照。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11-2013年接连发布了一系列研究结果,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及实验证明,8种用于小儿免疫接种的主要疫苗十分安全,不会导致自闭症。

尽管官方已出具权威的报告,民众始终很难完全放心,究竟给孩子接种疫苗是否安全?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这些未解之谜慢慢被揭开。

首先,必须寻找导致自闭症的罪魁祸首——遗传因素。

科学家从20 世纪最后10 年开始了寻找自闭症易感基因的竞赛。有趣的是,遗传性疾病与基因突变的关系也在对自闭症的研究中得到重新认识。

传统的观点认为,遗传性疾病往往可以找到少数几种明确的致病基因,比如镰状细胞贫血往往由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各种癌症也往往与癌基因的突变紧密相关。

但是,当研究者在收集成百上千例自闭症患者及其直系亲属的遗传样本后,运用经典的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却极少能找到自闭症患者中出现明确的致病基因。

并发现,自闭症患者中发生的遗传突变往往因人而异,各人之间大多不一样,很少有共同的致病基因,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在寻找自闭症致病基因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恰恰在这个时候,生物学一场革命的悄悄到来,给自闭症致病基因的筛查带来了希望。

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下,人类基因组终于在20 世纪最后10 年被成功破译,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 亿个碱基被测序完成,这个庞大的项目被称作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人类终于可以对自己的遗传信息有全面的认识。

那么,在基因组测序已经变成检测基因突变的日常手段的现在,我们该如何寻找自闭症的致病基因呢?

目前的基因组测序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获取基因组全部信息的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和获取编码蛋白外显子组全部信息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由于测序准确、价格便宜,全外显子测序成为科学家寻找遗传疾病致病基因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

在过去5 年中,尤其是在2014 年,一系列通过收集上千例自闭症病例的研究,利用全外显子测序等方式全面寻找了自闭症可能的致病基因,找到的相关基因突变约100 多个。

这100多个基因的突变是如何导致自闭症的?

神经科学研究

既然遗传学无法破解基因突变与自闭症的相互关系,那么可否借助神经科学的研究,来确定某种基因的突变究竟是否会导致自闭症呢?

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同属于精神疾病范畴的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及抑郁症等。

精神疾病不同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与帕金森病等等,并没有明显的神经元病变。

面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需要磁共振等脑成像工具来对大脑进行无创伤的研究,而自闭症患者往往是少年儿童,他们往往很难与人正常沟通,不易采集高质量的脑成像,因此世界各国对于自闭症的脑成像研究一直进展缓慢。

对神经生物学家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这些在自闭症病人中发生突变的基因对神经系统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科学家在对自闭症的遗传分析中发现,许多突触蛋白的编码基因发生了突变。

突触(synapse)是大脑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神经细胞之间进行通讯的基本单位,突触中有许多蛋白质有重要功能,突触本身具有可塑性,也就是对突触进行一系列的刺激后,突触会发生更容易激活或更容易抑制,这种可塑性很可能是大脑进行学习记忆和情绪反应等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突触结构图

找到了那些与神经细胞突触传导功能关系密切的基因后,需要探究其发生突变后所产生的结果。

首先,在自闭症患者中这些基因突变是否影响其编码蛋白的正常功能;其次,运用基因工程方法,在模式动物(例如啮齿类或非人灵长类)中引入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含有同样基因突变的动物模型中,观察是否有可能出现类似孤独症的症状。

突触蛋白与自闭症

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发现的一大类基因突变都发生在一些在突触中起粘联功能的蛋白的编码基因中,这类突触粘联蛋白负责把突触连接起来。

这个家族蛋白中的神经配蛋白(neuroligin)位于突触的接收端,而神经连接蛋白(neurexin)位于突触的信号发放端,它们相互作用使神经细胞间得以进行正常的信号传递。

在自闭症中的遗传筛选分析大多都是如此,研究者找到很多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发生突变的基因,都是以前被发现有重要功能的蛋白编码基因,当它们被发现在自闭症患者中有突变的时候,研究者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聚德霍夫在得知neuroligin-neurexin家族蛋白的编码基因在自闭症患者中发生突变后,立即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即是2007 年将在自闭症患者中找到的一个基因突变neuoroligin3 R451C 移植到小鼠中,将小鼠的同源基因neuroligin3 也在同样位点做了基因突变,这个携带有与人类自闭症相同突变的小鼠居然表现出与人类自闭症患者非常相似的表型,表现出重复刻板的行为和不愿意与同伴小鼠进行交往等行为。

托马斯·聚德霍夫

研究发现,携带neuroligin3 R451C突变的小鼠大脑中,抑制性突触比正常小鼠的多,功能更强。

而这项研究首次成功地在小鼠中显示了人类自闭症的表型,也提示人们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动物模型中模拟人类自闭症,探讨发病原因,并筛选改善和治疗自闭症的药物。

基因的“过犹不及”

在自闭症的遗传学研究中,除导致突触蛋白结构变化的编码基因突变外,近年来还发现有另外一类的基因突变,表现为一段染色体区域的倍增或缺失,即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

拷贝数变异也是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之后才被发现的。由于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往往导致基因的丢失,而染色体区段的倍增则会导致基因过多,原来除了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丧失功能,居然某些基因过多也会导致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2009 年医生和科学家发现,在一些严重自闭症患者中,一个甲基化DNA 结合蛋白MeCP2 (methyl CpG-binding protein 2)的编码基因出现拷贝数的倍增。

MeCP2 是一个甲基化DNA 结合蛋白,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1999 年佐格比(H. Zoghbi)教授发现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要要瑞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也与MeCP2 基因突变密切相关,95%的瑞特综合征患者携带的MeCP2 基因发生缺失功能的突变,因为瑞特综合征患者有部分与自闭症患者类似的表型,早期也被归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这些证据表明,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密切相关,如果失调可能导致神经发育性疾病,例如自闭症等。

经过数年的深入研究,科学家发现MeCP2 蛋白质确实对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陆续制作了多种MeCP2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的小鼠模型,来观察如果小鼠携带有过多的MeCP2 蛋白,是否能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的表型。

2006 年佐格比研究组将人MeCP2 基因转入小鼠后,惊奇地发现携带人类MeCP2 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表现出焦虑水平上升和社会交往行为缺陷等类自闭症表型。

这个小鼠模型极大地推动了自闭症的研究,人们可以研究过多的MeCP2蛋白究竟如何影响大脑发育,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型是否能告诉我们含有自闭症基因突变的哺乳类大脑在发生社交障碍的时候,大脑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免疫导致的自闭症动物模型

2007年帕特森(P. Patterson)教授研究组发现用给怀孕母鼠注射白介素6(IL-6)的方法可以诱导子代小鼠出现明显的类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表型,这种方法被称为母源免疫激活(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MIA)。

研究者发现,在MIA 诱导的类自闭症小鼠模型中出现了代谢系统紊乱,而改善代谢紊乱的药物居然可显著改善MIA 小鼠模型的自闭症表型。

这些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到,自闭症的起因多种多样,用MIA 方法诱导的模型是否能够完全模拟人类自闭症还需深入研究。

虽然在小鼠中引入与人类自闭症相关的突变,进而研究自闭症基因突变如何影响大脑发育已经有很多重要发现,但是人们始终疑惑的是,像自闭症这种复杂的精神疾病,能否用啮齿类来准确模拟呢?能否确定小鼠的类自闭症状是否与人类的自闭症足够相像呢?

人类的大脑沟回很多,整体大脑的体积与复杂程度,是啮齿类动物的大脑完全无法比拟的。目前在小鼠中尝试成功的一些神经疾病药物结果,在人类病患身上的临床试验很少获得成功。

因此,是否可以用进化上与人类尽可能相近的生物来构建自闭症动物模型还是一个问题。

2016年1月,中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方法,首次得到了携带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并证明这些携带有人类自闭症基因的转基因猴可以稳定的将自闭症基因传至下一代。

研究中得到的转基因自闭症猴(作者 供图)

这些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与人类自闭症病患非常相似的重复刻板行为,与社交行为障碍,对这些转基因猴的脑成像研究正在开展,这些模型将为我们提供基因与大脑结构关系的第一手证据,为我们认识基因怎样影响灵长类大脑发育与结构提供重要线索。

有了这些携带人类疾病基因的灵长类模型,就有可能在更接近人类的动物系统中研究这些基因突变怎样改变灵长类动物大脑,进而获得更接近人类的药物筛选系统。

自闭症研究的未来

自闭症研究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复杂社交行为有可能是通过精妙的神经环路来调控的,因此对自闭症的科学研究,将为深入认识人类社交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提供重要线索。

得益于DNA 测序技术的飞速进步,未来对自闭症的遗传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可以揭示以前无法找到的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

在对疾病基因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方面,科学家也将积累更多的数据,有助于对某些基因突变是否与疾病相关的判断。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神经科学在自闭症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定会帮助我们找到基因突变如何导致自闭症的机理和有效的干预方法。

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让我们一起守护星星的孩子(图片来源:创意画报)

参考文献

1. Kanner L. Irrelevant and metaphorical language in early infantile autism. Am J Psychiat, 1946, 103(2): 242-246.

2. Lai M C, Lombardo M V, Baron-Cohen S. Autism. Lancet, 2014, 383(9920): 896-910.

3. Weiss L A, Arking D E, Consortium J H A. A genome-wide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scan reveals novel loci for autism. Nature, 2009, 461(7265): 802-808.

4. Sebat J, Lakshmi B, Malhotra D, et al. Strong association of de novo copy number mutations with autism. Science, 2007, 316(5823): 445-449.

5. Tabuchi K, Blundell J, Etherton M R, et al. A neuroligin-3 mutation implicated in autism increases inhibi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mice. Science, 2007, 318(5847): 71-76.

6. Jamain S, Quach H, Betancur C, et al. Mutations of the X-linked genes encoding neuroligins nlgn3 and nlgn4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tics, 2003, 34(1): 27-29.

7. Ramocki M B, Peters S U, Tavyev Y J, et al. Autism and other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are prevalent in individuals with Mecp2 duplication syndrome. Annals of Neurology, 2009, 66(6): 771-782.

8. Amir R E, Van Den Veyver I B, Wan M, et al. Rett syndrome i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X -linked Mecp2, encoding methyl -Cpg –binding protein 2. Nature Genetics, 1999, 23(2): 185-188.

9. Samaco R C, Mandel-Brehm C, Mcgraw C M, et al. Crh and oprm1 mediate anxiety-related behavior and social approach in a mouse model of Mecp2 duplication syndrome. Nature Genetics, 2012, 44(2): 206-211.

10. Hsiao E Y, Mcbride S W, Hsien S, et al. Microbiota modulate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ell, 2013, 155(7): 1451-1463.

11. Liu H L, Chen Y C, Niu Y Y, et al. Talen-mediated gene mutagenesis in rhesus and cynomolgus monkeys. Cell Stem Cell, 2014, 14(3):323-328.

(原文见于《科学》杂志,中科院神经所供稿,科学大院发布时略有删节和修改,转载请联系)

打疫苗不会引发自闭症。自闭症即孤独症,本病与遗传、家庭特征、社会心理有关,目前病因不明。而注射疫苗的不良反应中无引发自闭症,国内外报道也未有过打疫苗引起自闭症。

首先,这是一个高度感性的问题 - 没有什么比我们孩子的健康更令家长们担忧的。当我们处于高度情绪化的状态时,往往会变得更敏感,从而更少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其次,它涉及医疗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了解危害(即潜在危害)和风险之间的区别。风险是实际发生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如,疫苗可能会加剧一种潜在的线粒体疾病,这种疾病极其微小但实际上很可能,这种疾病与儿童中极少数的退行性自闭症有关。由于它们很少见,因此风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也是与缺乏医学知识的普通大众进行沟通时困难的地方。此外,我们看到的疫苗相关的媒体新闻往往是负面的,媒体需要这些“另类”的故事博人眼球。相反地,支持疫苗有益的言论则无法造成明显的社会影响。模特,演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詹妮麦卡锡是最引人注目的“自闭症妈妈”。她经常在节目中讲述自己听到的“成千上万”的父母在自己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烧,停止说话并且变得自闭的情况。在这些环境中,故事取代了现实。疫苗科学家Paul Offit拒绝与麦卡锡一起出现在媒体采访中,他解释说:“每个故事都有英雄,受害者和反派。在她的故事中,麦卡锡是英雄,她的孩子是受害者,那么只给我们留下一个无法挑选的角色”。

疫苗引起自闭症的说法最早出现在 1998 年。当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一篇论文,显示儿童自闭症可能与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合一疫苗)有关。然而,经过验证,多名科学家证明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并没有关系。2004 年,原文章作者中有 10 位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疫苗接种和自闭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柳叶刀》也撤回了这篇论文。虽然不会引发自闭症,但是接种疫苗后身体会有反应却是事实。在接种疫苗后,部分小朋友出现了发烧之类的症状,常让家长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疫苗确实可能引起发烧,因为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疫苗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没有活性或者功能不全的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免疫能力。所以,注射疫苗与感染外界病毒一样,都有引起发烧的可能。作为一种特殊药品,疫苗跟其他药物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率。这是正常的,毕竟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一些人可能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不适宜打疫苗。不过,这种缺陷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或其他方式诊断出来,从而避免接种疫苗。

柳叶刀医学杂志儿童自闭症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相当的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及自闭症,与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地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率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 — 10万人 — 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1998年的疫苗与自闭症事件。1998年,英国医生威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宣称自闭症与麻风腮三联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MMR)有关。由于这件事,发达国家麻风腮疫苗接种率一路下降。讽刺的是,这篇影响力极大的论文最后被证明造假,从《柳叶刀》撤稿,而威克菲尔德也被吊销了执照。在威克菲尔德论文发表后,后续一系列更严格的研究都未能发现麻风腮疫苗与自闭症具有相关性。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柳叶刀医学杂志谈CT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柳叶刀》丁丁*丁凝夏*演员*徐雅祺新浪博客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柳叶刀》到目前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电视剧 《柳叶刀》影片简介【剧 名】:柳叶刀【集 数】:24集【年 份】:2009年【语 言】:国语【字 幕】:中文【导 演】:张建栋 白涛【产 地】:大陆【编 剧】:林黎胜【摄 影】:甘露【美 术】:卫宁【录 音】:孟飞【剪 辑】:周新霞【音 乐】:王小峰主要演员王学兵 .... 顾明道李光洁 .... 李肖一张歆艺 .... 许曼张兰村 .... 张步高常波 .... 范鹏白雪云 .... 宁菲尔徐百卉 .... 丁凝夏时代美 .... 张晶李冰 .... 聂莉莉尹晓洁 .... 周蜜[编辑本段]剧集简介顾明道是市中心医院最优秀的心外科大夫,他医术高明,为人耿直,深受医护人员和病人们的爱戴。那天他偶然救治了一名扩心病女患者丁凝夏。丁凝夏知道自己得了是不治之症,年纪轻轻的她想放弃治疗。顾明道知道丁凝夏的病,除了进行复杂的心肺联合移植之外,没有别的救治办法。虽然救活丁凝夏的可能性极低,但顾明道鼓鼓励丁凝夏不言弃,他找来他的博士同学又是同事兼竞争对手李肖一,准备开展中心医院第一例的心肺联合移植。李肖一跟顾明道一直是最好的朋友加最激烈的竞争对手。二人同时来的心外科,一样的学位,一样优秀的医术,都是下一任心外科主任的人选。在跟顾明道的竞争中,李肖一一向处于下方,但高傲的李肖一决定在这次心外科主任的竞选中,打败顾明道。顾明道与李肖一,心外科二个最优秀的大夫,既在一起合作手术,又一起竞争心外科主任。由于二人的精诚合作,丁凝夏的心肺联合手术取得圆满成功。但在这个时候,一直支持顾明道的院长突然离世,一惯与顾明道医疗理念不一致的副院长张步高代理了院长。在张步高的支持下,李肖一击败顾明道,成了新一任的心外科主任。由于顾明道的耿直直言,也由于张步高的挑拨,新任主任李肖一把顾明道下放到急诊科值班。顾明道没想到自己昔日最好的朋友,现在竟然落井下石,心情郁闷,但为了他所喜欢的医疗事业,他还是忍辱负重到急诊科上班。急诊科的姜主任表面上虽然对顾明道横加讥讽,但内心里对为人耿直医术高超的顾明道还是相当佩服的,顾明道慢慢的在急诊科也打开了局面。心肺联合移植后重获新生的丁凝夏,对顾明道却产生了一丝深藏内心的爱意,但她知道顾明道与妻子恩爱有加,只是默默的爱着顾明道,替顾明道鸣不平。这还是却引起了顾明道的妻子宁菲尔的误会,由于顾明道太投入医疗工作,忽略了妻子。宁菲尔一直想跟顾明道生个孩子,好好的过日子,但却患上宫外孕,孩子没保住。生活的不如意,让宁菲尔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终于有一天离家出走。顾明道事业与家庭二方面都后院起火,让一惯坚强的他也意志消沉。最终还是他救过的病人丁凝夏,帮着顾明道重新认识了自己。顾明道发现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都不应该忘记当医生的时候立下的医家誓言:一切为了患者。顾明道抖擞精神,忘我的投入救助病人的工作中。[编辑本段]分集剧情第一集心外科的副主任李肖一接了一起急诊,可病人周蜜手术后却死了,她的姐姐许曼将所有的怀疑都指向了主刀医生李肖一。顾明道在书店发现了一个危急的病人丁凝夏,并随着急救车赶回了医院。第二集许曼偷偷翻了李肖一的柜子,发现了周蜜的血常规化验单,让她出乎意料的是单子上送检的大夫的名字竟然是顾明道。第三集丁凝夏经过检查,确诊是扩张型心肌病,顾明道决意要为她做心肺联合移植手术,顾明道邀请李肖一加盟,却遭到了李肖一的拒绝。第四集顾明道压抑不住心中的憋闷,去找张步高泄愤。被迫之下,张步高下令把天一公司的药都停掉下架。许曼借着帮人送病例的机会,想拿到周蜜的病例,却发现张院长早就交代过要秘密封存。第五集院长众人正在开会讨论下一任主任人选,而且就在顾明道和李肖一之间选出。许曼找出了周蜜死前呼叫最多的一个电话,而机主竟然是顾明道。第六集许曼把散碎的纸片拼了起来,上面写着两个字:小人。丁凝夏一心寻思,被顾明道就回家,在妻子宁菲儿温柔的劝说下,丁凝夏又坚强了起来。第七集陈院长找到顾明道,告诉他有人怀疑周蜜的死跟他有关,顾明道也回忆起周蜜临死前跟他说的最后一个词:“小人”。第八集丁凝夏得知医院闹事与阿虎有关,只身来到医院,求阿虎赶紧带人回去。丁凝夏想把自己所有能捐的身体部分都捐出去,顾明道只好联系在红十字会工作的聂莉莉。第九集许曼从“小人”这个提示上,推算周蜜是想让顾明道揭开一个惊天的秘密。陈院长心脏病发作,幸好李肖一出现解围,帮助顾明道救助陈院长。第十集许曼在周蜜家里找到了“第2”咖啡厅的专用糖,经过咖啡厅服务于的会议,曾经与周蜜亲密接触的男人正是李肖一。第十一集张步高要稳固自己的位置,他把顾明道调到急诊室,并表明这是李肖一的意思,激化二人矛盾。聂莉莉在修电脑时意外发现了周蜜的日记。第十二集聂莉莉在给许曼打电话时,不小心泄露了周蜜日记的事情,结果电脑被飞车人抢走了,自己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在临死前,聂莉莉还不忘把自己的遗体捐出去。第十三集张步高不让顾明道参加丁凝夏的心肺联合手术,顾明道为了挽救丁凝夏的生命只能同意,但在危急关头,李肖一的邀请,又使顾明道重回手术台。第十四集宁菲儿被检验出由宫外孕,必须马上手术,可她不想让丈夫手术的时候分心,只得独自忍受着痛苦。丁凝夏的手术很成功,聂莉莉的心脏在她身上成功的跳动,这让所有人都很欣慰。第十五集许曼在周蜜的镜子后面发现了一排佣口红写下的数字:X11Y02.许曼告诉范朋自己有周蜜的原始病例,可范朋回忆起,周蜜的病例在封存前已经被掉包了,掉包的人正是李肖一。第十六集顾明道到急诊科上班,却遭到姜主任的排挤,但不服输的顾明道还是坚持留了下来。一个穿风衣的神秘人在周蜜的住所乱翻,许曼和风衣人打斗了起来。第十七集为了能混入李肖一家,许曼假装喝得酩酊大醉,她果真在李肖一的而书房找到了周蜜的病例。第十八集宁菲儿的疑心病愈加严重了,甚至不相信顾明道。张步高异常气愤,因为李肖一居然没有把周蜜的原始病例毁掉,但他唯一庆幸的是,周蜜的尸体早就火化了。可他没想到,学医出身的许曼暗自保留着妹妹的遗体,以备日后调查取证。第十九集许曼找到顾明道,希望他能为周蜜作尸体检验鉴定,但被顾明道委婉拒绝。回到家的顾明道被妻子的疑心病弄得很狼狈,为求妻子心安,顾明道带她来到了精神科。第二十集丁凝夏救回想轻生的宁菲儿,并嘱咐顾明道要多留心照顾妻子。在给陈院长做手术前,顾明道突然被告知没有手术间,定好的手术室被李肖一和张步高占用了。陈院长在手术室门口生命垂危......第二十一集陈院长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了,张步高坐上了院长的位子,可李肖一却提出要辞职。第二十二集由于电脑的硬盘没有在车祸中被损毁,阿虎发现了其中不可告人的秘密,于是他想敲诈钟大吕一笔钱,之后就带丁凝夏离开这里。周蜜的尸检结果基本正常,只是她去世前曾被迫流过产。第二十三集许曼经过调查,发现周蜜是一个男人带她去作流产的,而她在流产后却把未成形的孩子带走了。丁凝夏认出了在自己梦境出现的,抢劫聂莉莉的那双眼睛,正是阿虎。第二十四集许曼终于想明白妹妹留下的纸条上“小人”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胚胎。许曼坚信妹妹是被李肖一害死的,她要为妹妹报仇。第二十五集丁凝夏和范朋来到和阿虎约好的地点,刚看见阿虎,他就被钟大吕派来的人害死了,硬盘也被抢走了。顾明道记起周蜜去世之前曾经很小心,从不在外面喝水,这些疑点让许曼更加坚持要给妹妹做第二次尸体解剖鉴定,她要查出周蜜的真正死因。第二十六集允诺过宁菲儿的李肖一无奈下请求张步高把顾明道调回心外科门诊。周蜜的第二次尸检结果出来了,还是没有什么特别,只是胃液里含有少量不足以致命的吗啡,这令许曼很失望。第二十七集范朋回忆起周蜜生前曾写过一篇关于胚胎的论文,从而猜测周蜜把打掉的孩子的胚胎,藏匿在医院的标本室里,可当他们去寻找证据时,胚胎标本竟然不翼而飞了。第二十八集许曼不顾顾明道的劝说,暗自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场纠纷——以牙还牙,毒死李肖一......第二十九集失意的李肖一去酒吧买醉,被许曼送回了家。许曼在李家发现了吗啡注射剂,失去理智的她趁机刺中李肖一。生死关头,顾明道把李肖一从鬼门关又救了回来。第三十集李肖一病情恶化,顾明道冲破张步高的阻拦,给李肖一做了二次胸手术。他们通过多方调查,查出了幕后的黑手——张步高和他的妻子刘艳。原来张步高就是那个让周蜜怀孕的男人,而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对周蜜狠下杀手。李肖一和许曼有情人终成眷属。顾明道用医生的职业道德与良知,捍卫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柳叶刀》开播 现实主义题材揭医疗界内幕24集连续剧《柳叶刀》明晚起将在上视电视剧频道精品剧场播出。导演张建栋和他的御用男星王学兵再度携手,打造这部剖析医疗界内幕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柳叶刀》将焦点对准与观众息息相关的医院,充分反映医德、医道、医患关系等社会问题。张建栋表示,与同是医疗题材的国内外电视剧相比,《柳叶刀》比《白色巨塔》更曲折,比《格雷医生》更吸引人。幕后花絮由南方电视台投资拍摄的25集电视连续剧《柳叶刀》日前在青岛热拍中,该剧找来张建栋执导,王学兵、李光洁、张馨艺主演,预计明年8月在南方影视频道与观众见面。因为该剧是讲述医院里发生的故事,所以被称为中国版《白色巨塔》。《柳叶刀》听上去很像古装片,但实际上它却是讲述现代医院里的故事。曾执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张建栋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部商业剧,但它肯定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正剧,“里面有案件,有悬疑,有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社会问题。”而在选择演员的问题上,张导则表示,白大褂不是所有演员都能穿的,“首先他穿上白大褂不能像一个厨子,而一定要像一个医生,这是很关键的。王学兵身上的那种耿直、老实、憨厚,更像顾明道这个人物。李光洁身上的飞扬跋扈、张歆艺身上的那种野蛮和风情都符合剧中角色的要求。”该剧的男主角王学兵在剧中演一位为人耿直,医术高明的优秀心外科大夫顾道明。第一次扮演医生这一角色的他说:“我自己可能会比剧中这个人要圆滑些。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曾在北京的医院呆过,观察过不少大夫的生活常态。此外,剧本中的医学术语,我也会事先了解。”在剧中,王学兵还有一些感情纠纷,家庭生活也不顺利,非常苦情。不过,戏外的王学兵跟范冰冰分手后和孙宁的感情进展顺利。被记者问到孙宁会不会来剧组探班时,王学兵害羞地回避道:“我和女朋友的感情还好,若有进一步发展会告诉大家的。”

自然医学杂志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自闭症主要有四种分型,但是没有严重程度的区分:1、社会交流障碍型自闭症: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自闭症患者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 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2、语言交流障碍型自闭症: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大多数自闭症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 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3、兴趣狭窄型自闭症: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 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4、智力发育落后型自闭症: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1、情绪持续低落、高兴不起来、烦闷;时常觉得活着没意思,自卑;对原本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懒得活动,对什么都无所谓。部分会出现失眠、全身乏力、犯困等状态。2、担忧害怕如考试、言谈、上学、参加社交活动等,出现回避行为。3、沉默寡言,不和他人交流,行为退缩、或出现怪异行为,自言自语,自笑。4、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完成作业困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或一直低下。5、体重明显下降,吃饭时有意回避他人。6、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中容易惊醒。7、经常存在人际冲突,易怒,行为冲动。8、遇到突发事件后,难以适应,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9、存在医学检查难以解释的身体不适症状。10、性困惑或性行为异常。

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儿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 (1)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常用药:①利培酮;②氟哌啶醇;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 (3)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孤独症患儿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儿。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自闭症患者他们从小不会与人沟通,兴趣爱好关注很局限,有一些非常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他们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在我们眼中他们是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从而把自己隔离在家。

柳叶刀医学杂志癌症

其实,血型和癌症的相关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做过相关的研究。1964年,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由挪威学者发起的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包括唇癌、舌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在内的3053名癌症患者,发现癌症和血型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关联。

虽然没有找到什么关联性,但是研究者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此后相关的研究也一直在继续。

一项涵盖30个国家,纳入了过去60年内100554名癌症患者,以及囊括了30个癌症种类的研究显示,A型血的人总体患癌风险是非A型血的倍,整体上, A型血的人患癌风险增加了12%。而且,女性A型血更容易患癌。

具体到癌症类型上,A型血的人,胃癌风险增加18%,胰腺癌增加23%,乳腺癌增加12%,卵巢癌增加16%,鼻咽癌增加17%。

从人种上看,白种人A型血患乳腺癌的风险在升高,但是国内女性乳腺癌的患病和血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不过通过数据显示,A型血的人,患肝癌的风险似乎更低。

O型血的人,相比非O型血人群,整体患癌风险降低了16%。其中,胃癌的风险降低了16%,胰腺癌的风险降低了25%,乳腺癌降低了10%,结直肠癌降低了11%,卵巢癌降低了24%,食道癌降低了6%,鼻咽癌降低了19%。

而且还有研究表明, O型血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乳腺癌患者也有较高的整体生存率。 不过结肠癌和膀胱癌的患者预后不佳。

研究显示,AB血型的男性患癌风险比较高,特别是肝癌风险;但是AB血型患结肠癌的风险比较低,而且结肠癌患者中的预后效果比较好,总体生存期高于非AB血型患者。

B型血的人,整体患癌风险比较低,尤其是在胃癌和结直肠癌方面。此外,B型血的人患表皮样癌、肉瘤、淋巴癌、白血病的风险都较低。

综合来看,血型中含有A抗原的人,包括了A型和AB型,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高,生存率比较低;O型血的人,就是体内不含有A或者B抗原,患多种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生存率比较高;与A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发生癌症的风险比较低。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所有结论,只是根据这十万名癌症患者的信息所得,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血型和癌症之间的潜在发展机制,医学界目前也并没有确切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血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癌症的发生,部分学者推断,这与 ABO糖基转移酶的酶活性失调有关 , 这些酶在参与细胞间粘附、细胞膜信号传递通路、宿主免疫反应时,发生的改变可能会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进程。

其次, ABO血型抗原影响人体的炎症反应, 而炎症问题尤其是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发展有很复杂的关联。

另外, 部分肿瘤抗原的结构和ABO血型的抗原结构类似 ,比如A血型的抗原。正因为具备相似性,这些癌症抗原能够伪装成不同的血型抗原,从而避开免疫细胞的锁定和攻击。

然而推断并未得到临床证实,再者,癌症发病诱因复杂,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单凭血型并不能做出癌症发病风险高低的判断。

我们说癌症的发病因素复杂,因此在众多的致癌因素中,并没有能够起到完全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是我们要小心那些高危因素,尽量避免或提前做好预防,尽最大努力降低癌症风险。

“活得越久,越容易患癌” ,这并非耸人听闻。癌症发生的本质是细胞突变,只要人一直活着,突变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50岁以后是癌症高发期。癌细胞会在我们体内潜伏十几年、几十年,然后在某个时刻抓住机会,“一拥而上”。

当然,这个时刻因人而异,除了内在因素,外界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癌症发生的进程。

细胞突变的前提是基因突变,而如果你天生携带容易突变的基因,那么患上特定癌症的几率也更大。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具有高风险的乳腺癌发生率。

一项由哈佛医学院领导,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普通饮食, 高脂饮食肥胖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更快。

目前有数据显示, 有20%的癌症是肥胖引起的,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包括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肝癌、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胆管癌、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表明,很多癌症病例与吸烟、不合理饮食和缺少运动有关,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规避致癌因素,就可以避免患癌。

总而言之,癌症的发病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在无法改变内因的前提下,我们只有针对外因加以控制预防,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癌风险。#39 健康 超能团##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前几天在住院部查房时,遇到一位72岁的老阿婆,检查发现患有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等等一堆的毛病,仔细询问才知道,这位阿婆住在农村,儿孙因为工作关系都搬到城里去了,家里就她和老伴2人,平时每天就是做一顿饭分3次吃,配一点咸菜之类的,基本不吃水果和蔬菜,她告诉我不吃的原因是咬不动。

高血压多年了,但吃降压药依旧是想起来就吃,忘了也就算了,结果这次出现心力衰竭来住院治疗,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中国人在吃的方面有几个很大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盐的摄入过多,炒菜放的油过多,粗粮水果吃的太少。

今年4月3号,国际权威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这是基于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25岁以上人群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的大型研究,研究显示,中国因为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一。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怎样吃才是正确的?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平时也是常常提及并不断强调的。

尤其是对于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使疾病的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摄影:孙恢弘

因为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生活方式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这些都能够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达到减少药物剂量、稳定血压和血糖的效果。

对血糖的控制也是如此,现代糖尿病的治疗包括了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三者相结合。

由此我们知道,合理的饮食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是有多么的重要。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来说, 营养饮食的原则是: 低盐低脂饮食,食物种类要多样化,富含高膳食纤维的合理平衡饮食,摄入适当的能量。

建议的食物包括: 乳类及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等。

同时建议: 可以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对于烹饪的方法: 建议采用蒸、煮、焖、炖、拌等等,少用油炸、煎等烹饪方法。

通过多年的科普宣传,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膳食和医疗同等重要,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并发布了膳食指南等等。

然而,虽然大家对饮食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仍然是不容易养成的。

《柳叶刀》这篇研究指出:中国人因为饮食结构导致的死亡因素有三, 分别是"吃太咸"、"杂粮吃太少"和"水果吃太少"。

我们在门诊时经常劝告病人要多吃蔬菜和水果,这是因为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各种营养元素以及纤维素,是人类必需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为种种理由,不愿意摄入蔬菜和水果,尤其是男士和老人,而这些原本可能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可以降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可以降低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多种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风险,并且可以预防成年人肥胖。

摄影:孙恢弘

由于蔬菜水果摄入增多,相应的肉类以及脂肪的摄入自然就会下降,饮食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减少过多的能量摄入。

说了这么多,其实普通人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每种食物摄入多少量,这样是很难长久坚持下去的,而且这么做生活也太痛苦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大致的平衡,一般来说能在一周内基本满足就可以了。

现在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都不愿意做饭,而是经常靠点外卖解决三餐,方便快捷,不用洗碗,而且还增加了餐饮行业的的就业率,帮助外卖小哥一起增加收入奔小康。

然而很多研究都发现,外卖中最受欢迎的菜肴基本上都偏咸偏辣偏油,而且其中蔬菜占的比例很少,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知道,其实这是一种不 健康 的饮食习惯。

1,营养均衡:食物尽量多样性,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这个听起来很难,其实并不难做到,食物多样才能互相搭配补充,达到营养均衡。

2、每天的膳食应该包括谷薯类(比如:糙米,全麦,燕麦,荞麦,小米,玉米,土豆,山药,芋头等等),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最好不要每餐都精米白面。

新鲜蔬菜每天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最好能占一半。深色蔬菜指的是深绿色、红色、紫红色等颜色的蔬菜,营养价值高,富含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

奶类每天250克,可以选择冷柜储存的巴氏消毒牛奶,也可以选择盒装的超高温灭菌奶等等,营养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每天水产类40~75克,因为水产品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建议首选,畜禽肉类40~75克,蛋类40~50克,吃鸡蛋不要去蛋黄。

摄影:孙恢弘

3、低盐低糖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同时还要注意,生活当中隐性的食盐,比如酱油、咸菜腌制品等等。每天糖的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在25克以下,因为添加糖是纯能量物资,过多摄入会导致超重肥胖、龋齿等等,所以不应该超过总能量的10%。

4、足量饮水,每天8杯水左右,每杯水大约200毫升,提倡用白开水或者茶水,不建议用含糖饮料或者是碳酸饮料。

5、少吃或者不吃肥肉以及动物内脏,总脂肪占总热量的比例小于30%。食油(包括植物油)25~30克/天。

6、当然还要戒烟限酒。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不提倡为了某种保健目的而饮酒,即便饮酒,也应该控制少量饮酒,男性饮用葡萄酒小于100毫升,啤酒小于250毫升,白酒小于50毫升,女性减半。

7、规律的运动,每周进行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当然坚持每天运动还是最好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等。

8、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良好心态,控制不良情绪,维持良好的睡眠。

不合理的饮食可以导致很多慢性的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特别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清风计划##吃对一日三餐#

我经常会抽空进行生活方式的宣教,有些初诊病人刚开始会有点拒绝改变,满不在乎的说自己并不怕死,然而当我问他们:万一疾病导致残疾或半死不活咋办?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沉默了。

2005年的总编辑为李查·荷顿(Richard Horton)。《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而其直言无讳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不赞成李德·艾斯维尔(Reed Elsevier)集团与军需产业(Arms industry)有所关联。

影响冲击

编辑

《柳叶刀》以其在全世界所拥有的高影响因子,以致有一群

《柳叶刀》专辑中文版

重要的读者阶层来支持它。本期刊登载有: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诸如特刊消息、及案例报道等。《柳叶刀医学期刊》被视为一种“核心的”医学综合期刊;其它同性质的刊物有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美国医学协会期刊、及英国医学期刊.。

然而,在1988年所刊载的一篇文章使它受到严厉批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高了麻腮风三联疫苗、自闭症以及一些疫苗接种争议(Vaccine controversy)这三者间者有关联的可能性。在2004年,《柳叶刀医学期刊》发表了部分撤回这篇有争议文章的言论。荷顿博士也公开的说明这篇文章“有致命的错误”,是由于其中的一位作者有着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他并没有向《柳叶刀医学期刊》陈述过这些事。当本刊发表了伊拉克平民的死亡人数的估计值计有10万人,而时间正好在2004年11月美国总统选举前两天,因此又招来政治企图的指责。

代表文章

编辑

支持阿拉法特死于中毒

2013年10月13日,英国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系死于钋中毒的说法。《柳叶刀》刊登了瑞士科学家的有关调查报告,证实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钋210中毒死亡。报告称“发现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以及口水痕迹含有高度放射性物质”。阿拉法特于2004年病逝,当时诊断死于一种血液疾病。

期刊家族

编辑

《柳叶刀》已延生出几种附属性的专业期刊,这些期刊刊名均以柳叶刀来开始命名如——《柳叶刀神经学》(神经学)、《柳叶刀肿瘤学》(肿瘤学),及《柳叶刀传染病》(传染病)。所有的这些《柳叶刀》附属性的专业期刊于医学期刊中均已建立了重要的名声,纵然这些期刊大多开始出刊时仅登载一些评论性的文章。

负面消息

编辑

癌症研究人员约翰·苏得博(John Sudbo)及其他13位共同作者于2005年10月《柳叶刀》发表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or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伪造文内数据。

2010年,《柳叶刀》杂志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金属酶1号”,印度方面表示强烈不满。

  • 索引序列
  • 柳叶刀医学杂志谈自闭症
  • 柳叶刀医学杂志儿童自闭症
  • 柳叶刀医学杂志谈CT
  • 自然医学杂志自闭症
  • 柳叶刀医学杂志癌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