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美国医学杂志抗疫

美国医学杂志抗疫

发布时间:

美国医学杂志抗疫

美国最近宣布新冠疫情在美国结束大流行,这是首个宣布疫情结束大流行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写成新闻。

这段话是在今年9月11号,全球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总编辑霍尔登 · 索普说的,而且是被刊登在这本由美国人创办的杂志的官网上,这一天也恰好是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的19周年纪念日。这篇文章的题目为《特朗普对科学说谎》,他在文章中说到“这可能是美国科学政策史上最羞的时刻!”。而且通过美国记者鲍勃·伍德沃德的新书中对特朗普采访的爆料,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特朗普在已经知道这次疫情的严重性的情况下,还在反复的编造谎言,甩锅其他国家,对民众说谎。

可以说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像特朗普这样的总统,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不作为的行为,为了自己能够连任总统,不但无视老百姓的生命,而且在全球都在紧张抗疫的时候,还在不断教唆和编造不实的消息,致使700多万人感染,20万人死亡。特朗普还在对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抗疫工作指手画脚,特朗普这不是躺枪,他这一切所作所为完全是应该挨美国人的枪子。

《科学》杂志总编辑霍尔登 · 索普还在文中指出,在这次新冠疫情开始的早期,美国医学界的专家们一直在研究和观察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流行疾病,并且通过世卫组织和其他国家发布的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而且最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抗疫经验,不断的提醒和建议特朗普以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这场疫情可能会给美国,乃至世界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全世界应该学习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所做的科学的决断和严格的隔离手段。而特朗普一直不断的大放厥词,并且在各种场合表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流感。眼看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疫情发展的事态已经严重到无法控制的局面。特朗普再次做出了惊人的言论,告诉美国民众们,喝消毒液可以治疗。特朗普甚至不顾疫情感染的危险性,也不听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的一再建议,强制学习开学,命令企业营业。这些都是特朗普躺枪的原因。

在新冠疫情应当如何防范,以及该如何采取控制的问题上,特朗普的表现完全是一个毫无人性的冷血杀手,在明知新冠肺炎可能会致死的情况下,依然两耳不闻、我行我素,不断地给美国民众做洗脑式的宣传,仍然宣扬新冠疫情没那么严重的观点来误导民众,特朗普所做的一切都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了,尤其是引起美国一帮科学家们的公愤。因此,在《科学》杂志里称特朗普是美国科学政策史上最羞耻的时刻。

9月23日,《今日美国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尽管拜登政府试图“翻篇”,但新冠疫情在美国并未结束。文章称,尽管近期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拜登的言论仍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美国社会的重点议题。文章作者表示,他对拜登政府的这一表态感到“震惊”,并强调,这些言论是“伤人的、有害的、大错特错的”。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9月20日发布评论文章《新冠疫情“结束了”?拜登大胆声明引发质疑》。文章写道,欧洲药监局正敦促各国在冬季来临之前实行针对潜在的新一轮疫情的防控加强计划。文中援引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科普特斯的话表示,站在世卫组织的角度而言,拜登的声明仅仅是一则“政治声明”。法国《解放报》9月19日报道指出,早在2021年春季美国完成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后,拜登就曾表示美国在对抗新冠疫情上“占了上风”,然而事实却是新冠病毒变种(德尔塔毒株)导致美国疫情持续肆虐。报道分析认为,拜登此次宣布美国“疫情已经结束”,是由于临近中期选举促使其面对疫情表现乐观。因其可能失去对美国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因此拜登竭力想描绘出一个对己方参选有利的美国形象。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9月20日发布评论文章《新冠疫情“结束了”?拜登大胆声明引发质疑》。文章写道,欧洲药监局正敦促各国在冬季来临之前实行针对潜在的新一轮疫情的防控加强计划。文中援引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科普特斯的话表示,站在世卫组织的角度而言,拜登的声明仅仅是一则“政治声明”。法国《解放报》9月19日报道指出,早在2021年春季美国完成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后,拜登就曾表示美国在对抗新冠疫情上“占了上风”,然而事实却是新冠病毒变种(德尔塔毒株)导致美国疫情持续肆虐。报道分析认为,拜登此次宣布美国“疫情已经结束”,是由于临近中期选举促使其面对疫情表现乐观。因其可能失去对美国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因此拜登竭力想描绘出一个对己方参选有利的美国形象。美国广播公司9月20日发表题为《新冠疫情真如拜登所说的那样“结束”了吗?专家称并没有》的评论文章,否定拜登的说法,并指出了专家对美国疫情形势的担忧。文章称,联邦卫生机构数据显示,仅8月份就有约万名美国人死于新冠病毒。公共卫生专家强调“疫情尚未结束”,拜登的结论“为时过早”。罗格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佩里·哈尔基提斯对拜登此番言论表示担忧:“‘疫情结束’意味着‘没有病例’。但新冠病毒仍将导致很多美国人生病,甚至死亡。由于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情况更加令人不安。”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助理教授茱莉亚·芮福曼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仍然非常担心美国没有为应对新的变异病毒激增而做好准备。美国未来可能会有很高的新冠累计死亡人数。”她还补充道,“这些情况是可以预防的,但显然美国还没准备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海外网友们也纷纷揭露拜登“离谱”言论背后的用心,并以辛辣评论对其加以嘲讽:

这次的疫苗效果可能更完善,而且预防能力特别高,同时也会很有效的控制疫情,这期疫苗可能会减少反应。

美国医学杂志封面抗疫

因为现在疫情还没有彻底解决,美国白宫也没能幸免,这是一个全球隐患,在这个时期设计的这个封面比较有震撼力和批判性。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百度百科—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中国。

世界10大抗疫国家排名如下:1中国、2俄罗斯、3德国、4法国、5巴基斯理、6伊朗、7土耳其、8巴西、9印度、10美国。

这10大抗疫国家,均受到新冠病毒的大规模进攻,有的损失最轻,有的损失最重。笔者把损失最轻的国家往前排名,而把损失最重的国家往后排名。排名越向前,就表明它的抗疫能力越强,这造成的损失最小;排名越向后,就表明它的抗疫能力越弱,由此造成的损失最大。

这10个抗疫大国,尽管它们各自制定的抗疫策略所实施的抗疫快速化、机动化、网络化、封锁化、时间化、统一化、调控化以及命令化等不相同,但它们拥有的资源、人力、医疗技术等在第一时间里基本控制疫情并逐渐消灭新冠病毒的做法是几乎相同的。

只要它们制定出高效的抗疫策略并及时地到达国家的深层结构中给予实施,就可使疫情损失最小。但有些国家的最高层,对国家与人民完全不负责任,不是积极制定出高效的抗疫策略并及时地送到自己国家的深层结构中给予实施。

而是使用政治去干扰而制定出低效的抗疫策略,这使人民不懂科学地打着“还我自由”的旗号进行游行示威,也不懂科学地不戴口罩。

台湾抗疫登上美医学杂志

我是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的一名普通护士,日常负责病房移植病人护理和静疗学组的相关工作。回首刚过去的那段不寻常的日子,虽然经历了一些困难,我越发觉得,只要心向阳光,就不会有阴影。小风波不断3月31日,在浦西封控前一天,为了不影响轮班,我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准备住到科里。出发前,年近古稀的婆婆说:“你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呢!”爱人对我说:“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在你不用操心,儿子的学习我会安排好的。”家人总是用理解和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4月3日晚接到外派采核酸的通知,不巧的是,前一天不慎右脚扭伤,自己简单处理后,虽不太影响走路,仍然肿得像个馒头。我不想影响任务,也不想出去后给队友们增加负担,于是选择了隐瞒。4月9日下午,爱人突发高热,全身乏力,此时,上海疫情正值高位,小区也有阳性病例。我不禁心里一阵紧张,脑补了万一爱人阳性,应该怎样安排老人和小孩。稍做镇定,让家里人把口罩戴好,爱人在卧室先隔离,减少家人交叉;然后复盘活动轨迹,排除与其他人的接触。自测抗原阴性,服药后盖被子睡觉。到晚上11点,体温降至°C,第二天爱人觉得整个人舒服很多,自测抗原阴性,核酸检测阴性,我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一场虚惊4月11日,这是采核酸最难忘的一天。这天上海最高温度33°,我们接了最大的一单,20人完成近万人的单采任务。早上大巴车送我们到目的地,明确分工后,为减少人员聚集,分布到每栋宿舍楼下去采样,计划8:30开始采样,因为种种原因,11:00才开始,此时,我们已经穿了2个月半小时的防护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也把热量保护得好好的。热烈的阳光下,里面的衣服早已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好几次,队友们不顾一切地坚持着。到12:00多,由于楼栋人员转运、消毒,采样工作暂停。我们也抓紧时间更换防护服,补充点水份后继续,到下午2点,采样顺利结束。谁知,正在吃午饭时,接到队长通知,大巴车司机红码,在复测核酸,让我们穿上防护服,等待其他车辆接我们去完成自己的核酸检测。幸好,下午4点,大巴司机核酸阴性,警报解除,我们才回到住处进行消杀。高温下,队友们虽然精疲力尽,却没有丝毫抱怨,对每一位居民都耐心,每一次采完,都认真做好手卫生和采样环境的消毒。急症“风云”采样工作结束隔离后,我又留守科室轮岗。5月11日晚,接院里通知,第二天要支援急诊工作。急诊专科性强,我心里有些忐忑,一上午边问边学,好在到了下午,分检,筛查已经得心应手。疫情之下,很多患者及家属因为出行不便和生病的原因,情绪并不好,我们要不断地解释、安抚,维持秩序,配合治疗,确保患者尽快得到有序的医治。5月19晚17:00,接120通知,一心脏骤停患者马上送到,请做好接诊准备。我和小伙伴分工准备抢救物品,患者送到,立即救治。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骨髓腔穿刺、用药、记录,在急救医生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防护服下的我们,各项操作显得有些笨拙,我们深呼吸,调整姿势,但手上丝毫不敢懈慢……,我们在和时间抢生命。结束抢救之后,才发现衣服早已湿透,连面屏上都是热气。这轮疫情期间,全上海有10万余名护士、外省市援沪的万余名护士,用自己的付出与汗水,为2500万市民筑起健康防火墙。我为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上海是我家,我们一起守护她。

新冠肺炎来袭,震撼全球,确诊及死亡人数仍然持续增加中,造成了人们紧张、焦虑与不安。

哈佛校长劳伦斯巴可( Lawrence S .Bacow )发表一封给师生及全世界的公开信,特别强调新冠肺炎是在考验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关怀,希望大家能够展现最佳品格,帮助确诊患者、支持受隔离者,也要关怀社会中之弱势族群。

中研院院长廖俊智在疫情初期亦在脸书发文,他认为揭露或隐匿确诊者皆有盲点,盼展现人性光辉与真诚,对异议或反对者要耐心沟通、协调、解释,对确诊者要给予最大关怀、支持与包容。

根据中央健保署大数据统计,今年 1 至 6 月门诊量的前 20 大疾病,第一位是感冒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较去年同期少 383 万件,约衰退 ,相对焦虑及失眠则快速激增。据专家分析认为,今年疫情让民众深感焦虑,而焦虑可分为两波,第一波是疫情初期,大家怕被新冠疫情感染或买不到口罩、酒精,而过度忧心,造成焦虑;第二波则是担心疫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导致被裁员或减薪,也造成民众的焦虑。可见在疫情未解除之前,人们的焦虑、紧张必然挥之不去。

此外,居家检疫或隔离亦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其他贫困等弱势族群、确诊者,年幼儿童、年长老人、第一线医护人员心里所承受心理影响比正常人更加严重。知名医学杂志《刺胳针》( Lancet )精神疾病专刊最近刊登文章,呼吁疫情期间当务之急需要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照顾,以下针对新冠肺炎在疫情尚未减缓,陷入胶着浑沌期间,如何重视人性关怀、如何兼顾人权及防疫、如何保护隐私,分别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隔离者的心理影响

隔离检疫,英文叫「 quarantine 」,此字源于 17 世纪的义大利「 quarantina 」,意谓 40 ,当时义大利瘟疫蔓延,进入威尼斯的船舶需隔离 40 日后才能放行,因而得名。

根据伦敦国王学院的学者 Brookset 等人在《刺胳针》期刊的回顾文章,收集了 24 篇在 SARS 、 H1N1 、伊波拉、 MERS 等疫情之下,针对被隔离者的调查。

报告中发现大部分的人会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较常见的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症状包括情绪低落或不稳、忧郁、焦虑、易怒与失眠等。

另外,还可能造成孤立、害怕回家感染家人,也担心受到邻居或亲朋的议论、排斥和污名化( stigmatization )。在一些长期追踪的隔离者,即便事隔 3 年后,仍有创伤后压力、忧郁症状及酗酒等情形。

从 *** 、医疗及公卫角度来看,疫情发生之后,隔离可以遏止疫情扩散,保护民众健康,避免医疗资源耗尽。但无可否认的在积极抗疫的前提下,隔离者的处境与身心冲击亦是大众关注的重点,如果处理过程不当,或过于粗糙,反倒造成隔离个人及集体的创伤,其解决之道及解除隔离压力有如下 6 种方法:

1. 首先尽量缩短隔离时间

2. 提供正确资讯

3. 日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即时补足

4. 减少无聊及增加善意沟通

5. 提供充份联络工具如手机、充电线、插座等

6. 建立 24 小时线上服务专线。

总之要让被隔离者感受到人们的关怀、社会的支持、 *** 的保护,让他们体认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是他们最大的「自愈能力」与「精神支持」。

(二)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根据师大李思贤教授,有关疫情线上调查发现, 47% 的民众对疫情可保持平静,有 22% 至 27% 对疫情感觉相当紧张与担心,特别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成人不尽相同,孩子呈现的情绪反应不是忧虑,而是讨厌、生气,因为想玩,却不能去玩了。

根据中华心理卫生协会于 2003 年所订之《 SARS 安心防疫手册》,同样适用于新冠肺炎,归纳要注意下列数点:

◎保持冷静,大人要让孩子认为安全。

◎要有同理心,不要回避不谈当前状况,但疫情扩大时,要限制他们看电视报导等。

◎让他们感觉自已也能保持自已的健康。

◎保持正常作息,提供正确的讯息给孩子。

◎至于对居家隔离的孩子,可以鼓励班上同学轮流打电话问侯关心,或写卡片关怀,而非嘲笑、躲避。

◎如果情况恶化,则寻求专业人士或精神科医师协助。

(三)对高危险、弱势族群的关心

根据统计,年龄愈高死亡率愈高, 70 岁以上死亡率 8% 以上,而健康的族群,死亡率只有 。另外,合并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及癌症,死亡率均较高,平均从 至 不等。这些病人在未受到感染之前,我们要比过往付出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对于防疫措施更要严谨,也尽量不要让他们外出,或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定期检查与平常用药不能中断。(如图一、图二)

另外,我们对贫困百姓、无业游民、移工或残障人士等弱势族群,一般而言,这些族群收入低、工作机会少、饮食不定、摄取营养差,身体状况也不佳,往往更容易感染病毒,而且疏于照顾,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群弱势族群,一定要展现同理心,对于非法移民也暂时不予追究,才能确保他们免恐慌,不敢实报疫情,也要给予应有的照顾,如此反而有助疫情的控制,在危险困境之中,也让较有经济基础的人,有机会学习奉献与同情心去帮助他们。目前国内移民署正积极推动「扩大自行到案专案」,秉持法理容情人性关怀,提供协助, *** 这项善举良策,确实帮助了新移民与移工。

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也特别强调,研发疫苗是公共财,要用在最需要施打的族群身上,而不是用在拥有资源的国家或富有的民众,这才能展现至高人性关怀的普世价值。

(四)对于医护人员的关心

第一线面对疫情处置的医护人员,他们由于工作量增加,而且处于高风险地区,会表现出疲惫、易怒,他们最期待的是医院主管同事的支持与鼓励,也希望在工作时不要受到无谓批评或打扰,更希望所有医疗防疫物资及设备不虞匮乏,当然也迫切需要职场的安全受到充分保障。在《刺胳针》( The Lancet )期刊中指出,这些第一线工作人员面对残酷疫情,更会发挥爱心与热情,在职场上以其专业积极投入救人工作,他们反而希望精神科医师或社工人员,应该多用些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患者的焦虑、恐惧及其他情绪的问题。

另外,世界精神学会也提出一些对医疗医护人员的建议:

‧ 同僚间要互相扶持,与亲友保持联系

以上三项其实对一般民众也一样适用。

(五)防疫与抗疫,仍须顾及隐私及保护人权

新冠肺炎蔓延肆虐期间,除了隔离之外,其他防疫措施包括 3T 模式:检测( Test )、追踪( Trace )及治疗( Treat )也非常重要。所谓追踪,主要是要追踪感染病患过往接触人员予以匡列检疫与隔离,以断绝病患传染的路径及降低传染的机会,使 R0 值(基本传染数)降到小于 1 。传统的防疫追踪方式是「疫调」,也就是由防疫人员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来发现或找到病患过往的接触人员,往往有过程较费时、记录不清或隐匿疫情等缺失。

现在由于人手一机,可以透过手机定位的追踪科技,来寻找人们过往的足迹活动,目前台湾此次防疫所用的主要是手机讯号基地台模式,另外「入境检疫系统」亦建置「电子围篱系统」,方便防疫人员进行 14 天之居家关怀使用。

但科技还是要以人性为依归,要以个资法详做规范,以保护个人隐私,目前有《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防治及纾困振兴特别条例》在个人隐私、人权做较弹性的规范,但也应顾虑防疫手段须符合比例原则,不能对人民的个资隐私做过度的侵害,否则防疫虽然非常成功,但隐私保障却受到侵犯,也不是大家所乐见的。

(六)疫苗的研发及接种的伦理考量

全世界各国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及大量资源加速疫苗的研发,迄今,已有 27 项进入临床试验,有 6 项进入临床第 3 期,全世界都在法规适度松绑的情况下加速研发。当然期待有足够数量的疫苗问世,而且价钱也要合理,如此才能确保应用在最需要的族群。除上述之外,我们深切期盼还是要有下列的伦理考量:

◎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要列入最优先及最严谨的考量因素。

◎诱发的有效抗体及引发 T 细胞免疫是否得到充分证实?是否适用所有的年龄层?另外,疫苗持续有效的期限亦要严肃地看待。

◎是否有强烈,甚至致命的副作用,如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 )或疫苗相关性增强呼吸道疾病( Vaccine-Associated 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VAERD ),都要非常谨慎处理。

◎疫苗是世界的公共财,应该有公平的接种机会(如疫苗的分配及接种顺序)及价格应该平民化。

结语

新冠肺炎从去年年底延烧迄今,不可讳言,人类面对任何重大疫情,不免出现恐慌与不安的心理反应;因此,如何安抚人心,适时提供心理咨商及相关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般而言,疫情期间造成的压力与担忧,包括:害怕自己得病、害怕传染别人、睡眠与饮食习惯改变、怕自己原有的慢性疾病恶化、反而养成抽菸或喝酒解闷之不良习惯,以及增加安眠或镇静药物用量,每个人的心理状况不尽相同,但总结起来,以下数点具有共同性值得大家遵行 :

(1) 摒除功利主义,以信任、关心、利他取代猜忌、自私、自利,体认「共存共荣」的重要性。

(2) 利用自我隔离或减少外出参加公共活动的同时,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更懂得包容与尊重。

(3) 发挥同理心( Compassion )、合作情( Cooperation )、沟通( Communication )、协调( Coordination )及关怀( Care )。

(4) 要积极运用自我纾压技巧,如:正念减压、呼吸调息、运动或阅读等。

配合 *** 推行与实践安心防疫五部曲( PEACE )

P atient :培养耐心与同理心

E nhance :强化安全感,了解正确疫情资讯

A ccept :接纳情绪起伏,设法平静自己的心情

C hange :改善不好的习惯,建立防疫新生活

E ngage :回归正常生活,投入多样而且有益身心的作息方式

目前在台湾,新冠肺炎疫情已渐趋缓但仍处于诡谲莫测、浑沌不明的状态,只要我们时刻保有危机意识( crisis awareness )及警觉意识( alertness )、重视人性( humanily )、付出关怀( care )、团结一心( solidarity ),相信抗疫一定成功。

我曾经听说过的不是减少15克而是减少21克。有部电影就是根据这个来拍的。 电影《21克》: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因为在西方的传说里,人死后,没有了灵魂,体重就减少了21克,而这21克的重量就正是灵魂的重量。“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他们说,在人死亡的瞬间,人失去21克的重量”。这部电影鉴证了灵魂重21克这个流行已久的说法。 21克的来历。 这是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 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在“鬼魂网”上有原文全篇。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作者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另一个不明原因。21克的说法来自第一个病人,这是一个患结核病的垂死的男人,麦大夫选择这个病人的理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基本上不动,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秤的平衡,以便于准确测量。这个人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克),作者估计是因为体液的蒸发所致。然后作者把秤的平衡调到接近上限条,以期待死亡时候的下降,然后在死亡的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到了秤的下限条,就再没有弹回来,这一瞬间重量下降了4分之3安士(3/克),这个著名的21克就诞生了。 其后的5例测量都无法重复这个结果,第2例,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具体的死亡时间,结果不能用。第3例,死亡的瞬间,重量下降了安士,随后的几分钟,又下降了1安士。第4例,因为秤没有调节好,尽管人死的时候重量下降了8分之3到半安士,但这个结果也不能用。第5例,因为死亡来的太突然,尽管重量下降了8分之3安士,但这个结果因为秤的原因,也不能算数。第6例,也不能算,因为病人刚放到床上不到5分钟就死了,秤还没来得及调整。 所以一共测量了6例,也只有第一例是作者比较满意的,有意思的是第3例,重量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作者的推理,就是说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随后的研究,作者集中精力研究狗,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没有任何变化,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几个方面,1)失误率太高,6例里有5例基本不能用,这样的失误率必须大量增加例数才能有统计学意义,但问题是以后的几乎100年里,没有人去重复这样的试验;2)既然考虑到体液的蒸发,就应该把这些蒸发的体液用一个罩子收集起来,把重量也算进去;3)作者说的死亡的精确时间并不可信,当时的条件,这个是很难确定的,4)他的精确的秤,太难调整,好象也不是那么精确。 但这个已经足够了,其新闻价值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价值,纽约时报很快就有了报道,这样的研究很得当时宗教人士的喜爱。几年以后,纽约时报再次采访麦大夫,卖大夫说,在死亡的瞬间如果能抓拍一张X光片,肯定能给灵魂照个相片,因为X光照的是人的阴影,一直躲在骨头阴影后面的灵魂,在出鞘的时候肯定就暴露原形了。但遗憾的是,当时他那里还没有X光机,要到费城去才行,又过了几年,麦大夫的也失去了他的21克,给灵魂拍照的工作就成了千古遗憾。 在麦大夫的文章里还提到,灵魂是比空气轻的物质,所以人死后,灵魂是向上飘的。按照他的理论推断,人的灵魂必定会悬浮在大气层中,密度和灵魂类似的地方,估计全球变暖,是大气里灵魂物质堆积的太多的缘故,因为百万年来,死的人也太多了,那么多的21克,大气层也吃不消了。这也说明因为灵魂太轻,总是向上飘,也是不可能转回到地上来投生的。 灵魂的重量 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最近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一刹那间,光束发生了偏移,有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临危病人进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克至克的重量. 这似乎说明, 除了灵魂离开了人身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为证实这点,麦克唐盖尔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狗在死时却没有失去任何重量,因为狗没有人一样的思想.

美国医学杂志防疫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美国外科学杂志》美国ISSN:0002-9610,189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历史悠久的著名外科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美国六家主要外科医学会合办,专载普通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介绍手术技术、外科手术、步骤、设备和器械。主要栏目有论著、方法探讨、外科教育、简短报告、评论等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老年医学与老年病学集刊》爱尔兰ISSN:0167-4943,1982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实验老年医学和临床老年病学以及老年社会研究等方面的论述。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档案》墨西哥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14ISSN:0188-4409,1970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4年起由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 Oficina de Bibliotecas y Divulgacion,MEXICO 出版,发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原始论文和报道。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生物医学与药物疗法》法国ISSN:0753-3322,1947年创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21年影响因子。刊载生物医学和药物疗法,包括与之相关的生化、内科、药学、外科、生物物理、免疫、血液、神经与内分泌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和札记。Clinica Chimica Acta《临床化学学报》荷兰ISSN: 0009-8981, 1956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包括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技术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技术札记,以及学术动态报道。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欧洲放射学杂志》爱尔兰ISSN:0720-048X,1981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245篇。刊载研究放射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与实践方面的论文、评论、病例报告,涉及X射线、CT、磁共振、超声波及其它先进影像技术和设备。Integrative Medicine《综合医学》美国ISSN:1096-2190,199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营养补充剂、植物药、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论文ITBM-RBM News《欧洲生物医学技术杂志-新闻》法国ISSN:1297-9570,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2000年前刊名RBM-News,为刊载世界生物医学界学术活动及其新闻报道。 谢谢采纳

上这个网站,上面有很详细的介绍!!还有部分:国外健康网站积极健康杂志:健康:男性健康:健康杂志:(封面漂亮)精神与健康完美健康杂志健康新境界生活营养学健康杂志设计方面——BR杂志设计视觉同盟:优秀杂志封面:杂志设计 设计网站东方视觉杂志封面: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国医学杂志》美国 ISSN:0002-9343,1910年创刊,全年1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临床研究原始论文和初见病例报告、评论。兼及临床病理学高级学术会议探讨医学、科学与社会问题的文章和编辑部短评。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 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

了解更多医学类期刊,论文发表可在线QQ咨询

美国医学杂志疫苗

抗癌疫苗目前还没有正式上市。香港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可以了解家族是否携带肿瘤致病突变基因,预估罹患遗传性肿瘤的风险,尽早作针对性预防,可有效保障个人同家人的健康。

不一定,因为没有基于太多的例子。

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的新型癌症疫苗在携带恶性肿瘤的小鼠身上试验,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小鼠身上癌细胞不仅完全消失,并且这种疫苗还可以有效对抗多种癌症。相关研究已发表于《科学》子刊《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随后,诸如《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根治率达97%!》等标题党文章开始在朋友圈刷屏,这让很多人既激动又疑惑:这个消息靠谱吗?是什么样的疫苗?能治疗哪些癌症?

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罗纳德·列维(Ronald Levy)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所研制出的这种新型癌症疫苗,结合了两种免疫刺激剂。

在实验时,研究人员首先在将试验小鼠身上 2 个部位移植淋巴癌肿瘤,然后研究人员将微量疫苗注射进其中 1 个恶性肿瘤里,活化其肿瘤内的 T 细胞。

结果发现,小鼠注射这种疫苗后,不仅消灭了该部位的肿瘤,连未被注入药物的肿瘤也被同时消灭。

罗纳德·列维(Ronald Levy)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淋巴瘤研究大咖,被誉为癌症免疫抗体疗法的鼻祖之一,因为他的研究直接带来了治疗淋巴瘤的免疫靶向药物美罗华。

适用于多种癌症,成功率达 97%

在此项研究中,90 只老鼠中有 87 只体内癌细胞全部清除,成功率达 97%。仅有 3 只老鼠癌症复发,但在注射第二针疫苗后,肿瘤再次消失。

这种新型癌症疫苗对许多不同种的癌症都有效,包括自然发生的癌症。研究人员又在患有乳癌、大肠癌和黑色素瘤的小鼠身上实验,取得了相似的成效。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疫苗还预防了癌症的复发,极大地延长了小鼠的寿命。

仅需微量,无化疗或放疗的副作用

区别于其他癌症治疗方式,这种癌症疫苗避开了去寻找每种肿瘤特有的免疫标靶的繁琐方式,也不需要全面激活免疫系统,或对每一位病人的免疫细胞进行单独处理。

把疫苗注射进某个肿瘤内,那么在体内其它部位、和这个肿瘤有相同蛋白质标靶的其它肿瘤,会被一同消灭。这意味着,扩散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的癌细胞,都会在一针疫苗之下,全部清除。

研究人员表示,仅需局部注射微量,便会产生迅速的疗效。而且又不太容易造成化疗或放疗的副作用,治疗时间更是被大大缩短,价格也比较低廉。

目前,新型癌症疫苗的研究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若测试成功,必将带来人类对抗癌症史上的重大转变。

斯坦福抗癌疫苗靠谱吗?

作为肿瘤患者及患者的亲友,大家可能对这个结果高兴的比较早。谁都想一针下去再也不得癌症,或者把已有的癌症清除掉——这个概念已经出现了近百年,在历史上也热了很多次。

然而,事实上,科学家开发出来的能治愈老鼠肿瘤的各类疫苗没有上千,也有几百。但和其它抗癌方法一样,一旦到人体上尝试,就无效。为什么呢?因为人不是老鼠,癌症之所以难以对付,除了自我膨胀、善于伪装,还会产生数千个不同的突变,让治疗药物失去作用。

人体内的肿瘤通常是经过10~20年的漫长进化形成的,就像地球上同时有各种各样动物一样,每个癌症病人身上通常也有很多个特性不同的肿瘤同时存在,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肿瘤异质性”。由于异质性存在,有时抗癌药只能杀死90%人体癌细胞,而不是100%,这导致肿瘤耐药和复发。但实验室用的老鼠肿瘤模型,几个礼拜就长起来了,没有这个进化过程,肿瘤细胞来源很单一,而不是多种混合。因此,药物一旦起效,很容易杀死99%,甚至100%的癌细胞。

虽然人和小鼠的肿瘤完全不是一类的东西,但是还是很有希望的,新型癌症疫苗的研究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若测试成功,必将带来人类对抗癌症史上的重大转变。

改变生活方式

有效防治癌症

有研究表明:90%-95%的恶性肿瘤与外在因素有关,其中饮食占30-35%、烟草占25-30%、肥胖占10-20%、酒精占4-6%。由此可见,恶性肿瘤是一种营养、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目前,我国国民肿瘤患者整体知识水平,尤其是综合知识水平不高。造成“重手术、重化疗、重放疗;轻营养、轻饮食、轻运动,轻心理;重院内,轻家庭”的普遍现状,致使我国每年获得积极综合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不足10%。国内肿瘤营养治疗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有一些三甲医院为患者提供特殊的营养治疗与管理。

而在北美,每一位肿瘤治疗的患者都会安排营养师,疾病管理师参与医生会诊。他们会与主管医生一起商讨治疗方案,在肿瘤治疗期间通过饮食处方,运动指导,心理减压和营养补充剂摄入等一系列的治疗干预,整个治疗贯穿于肿瘤预防、治疗的全部过程,融汇于其它治疗方法之中。营养师会确定患者每天身体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量,并查看患者的病史、疾病类型和治疗计划以便为患者推荐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疾病管理师根据疾病给患者的运动、心理、及日常护理等生活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面对这样的差距,我国有必要将肿瘤营养提高到肿瘤治疗的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推广、规范肿瘤营养诊疗,同时加强饮食、运动及心理多方面干预指导。

根据美国 4 千万住院患者研究发现,与未营养干预的患者相比,营养干预的患者缩短了21%住院时间,节省了 22% 住院费用。营养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体重丢失并减少并发症,增加肿瘤患者营养摄入并改善生活质量。

来自加拿大的 MCL 肿瘤(慢病)患者生活方式全程医学管理,具有国际医疗专业支撑,集合美国慢病生活方式管理的一线疗法(FLT)、加拿大肿瘤预康复项目(POP)、中国肿瘤营养疗法(CNT)等多方的临床成果,并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创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更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全程医学管理方案!

新冠育苗造假出自于美国。一篇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多名前员工爆料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辉瑞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辉瑞公司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知道辉瑞新冠疫苗存在问题,却最终选择掩盖问题并批准辉瑞疫苗上市。一个是95%,一个是29%。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安全。

  • 索引序列
  • 美国医学杂志抗疫
  • 美国医学杂志封面抗疫
  • 台湾抗疫登上美医学杂志
  • 美国医学杂志防疫
  • 美国医学杂志疫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