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6

馋猫也优雅
首页 > 学术期刊 > 目标检测算法rcnn论文解读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伪文艺的姑娘

已采纳

[Paper: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 ] 关于目标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别:one stage,two stage one stage 代表:yolo系列,ssd(特点:检测精度低,但检测速度快) two stage 代表:R-CNN系列,SPPNet(特点:检测精度高,但检测速度慢) 在论文中作者去探讨了造成one stage精度低的原因,发现在训练密集目标检测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foreground-background类别不平衡。 检测算法在早期会生成很多bbox,而在一幅正常的图像中需要检测的object不会很多,这就意味着多数的bbox是属于background,使得foreground-background类别不平衡。 因为bbox数量很多,而属于background的bbox太多了,假设分类器将所有的bbox全部归为background,那么精度也会很高,而这样的分类器是一个失败的分类器,所以导致目标检测的精度很低。 因为two stage的第一个阶段生成一个候选目标位置组成的稀疏样本集,即RPN简单的对anchor进行二分类(只是区分是foreground和background,并不会区别细类),这样,属于background类别的bbox会大量减少,虽然其数量依然远大于foreground的bbox(例如3:1),但已不像最初生成anchor差别那么大了,这一阶段最终结果是从“类别极不平衡”到“类别较不平衡”转变,也就是说two stage并不能完全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第二个阶段使用一个卷积神经网络将各候选位置归置foreground类别或者background类别,即在初步筛选后的bbox上进行难度小得多的分类(细分类),这样分类器便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从而精度提高了。但因为是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处理,操作复杂,使得检测速度变慢了。 因为one stage系列的检测器直接在“类别极不平衡”的bbox中进行难度极大的细分类,直接输出bbox和标签,而原有的交叉熵损失(CE)作为分类任务的损失函数,无法抗衡“类别极不平衡”(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解交叉熵损失),容易导致分类器训练失败。因此,one stage检测虽然速度快,但检测精度低。 既然one stage中的交叉熵损失函数无法抗衡“类别极不平衡”,所以retinanet作者何恺明及其团队提出Focal Loss替换交叉熵损失来提高检测精度。 首先介绍一下二分类的交叉熵损失:鉴于以上的改进过程的思想,可以将交叉熵损失增加一个调节因子(1 - pt)γ,其中γ≥0。这样便出现了Focal Loss,其定义为: 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的Focal Loss形式为:

161 评论

宁波的的汤圆

对于目标检测方向并不是特别熟悉,本文记录一下RCNN, fast-RCNN, faster-RCNN, mask-RCNN这4篇有关目标检测的论文笔记和学习心得。

R-CNN的意思就是Region based,主要思路就是根据一张图像,提取多个region,再将每个Region输入CNN来进行特征的提取。因此RCNN就可以分为 Region proposals , Feature extraction 两个主要部分,提取的特征就可以输入任意一个分类器来进行分类。 模型的流程图如下:

在训练的时候,首先使用的是已经训练好的CNN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器,但是由于预训练是在分类数据集上,因此在应用到检测之前要做finetune。也就是说,为了将用ImageNet数据集训练的网络应用到新的任务(检测),新的数据集(region)上,作者将原来的CNN最后的1000类的fc层,更改为了 层, 代表待检测的物体的类别数。然后,对于所有的region,如果它和ground truth的重叠率大于,就认为是正类。 对于分类器的训练,作者发现选择多大的IoU来区分正类和负类非常关键。并且,对于每一类,都会训练一个分类器。

框的回归非常重要,在对每一个region proposal使用分类器进行打分评价之后,作者使用一个回归器来预测一个新的框作为结果。这个回归器使用的特征是从CNN中提取的特征。回归器的训练中,输入是 region proposal 的 和ground truth的 ,目标是学习一种变换,使得region proposal通过该变换能够接近ground truth。同时,希望这种变换拥有尺度不变性,也就是说尺度变化的话,变换不会改变。 如下图所示,每一个regressor会学习一组参数,特征输入是pool 5的特征输出,拟合的目标是 。

Fast-RCNN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RCNN中对于每一个region proposal都进行特征提取,会产生非常多的冗余计算,因此可以先对一张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再根据region proposal在相应的特征上进行划分得到对应region的特征(映射关系)。 这样便可以实现共享计算提高速度,但是与SPPnets不同,SPPnets在一副图像得到对应的特征后,从这张图像的特征上proposal对应的部分,采用空间金字塔池化,如下图:

RoI pooling的方法很简单,类似于空间金字塔pooling,它将proposal部分对应卷积层输出的特征(称之为RoI,因为用于做pooling的特征是 region of interest,也就是我们感兴趣的区域)划分成 块,然后对每一块求最大值,最终得到了一个 的特征图。可以看出,它只是空间金字塔pooling的一部分。 但是SPP-nets的空间金字塔也是可以求导的,那么它到底不好在哪里呢?因为当每一个RoI都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图像的时候(R-CNN和SPPnets的训练策略是从一个batch的不同图像中,分别挑选一个proposal region),SPPNets的训练非常地低效,这种低效来源于在SPPnets的训练中,每个RoI的感受野都非常地大,很可能对应了原图的整个图像,因此,得到的特征也几乎对应了整张图像,所以输入的图像也就很大。 为了提高效率,Fast-RCNN首先选取 个图像,再从每个图像上选择 个RoI,这样的效率就比从每个图像提取一个RoI提高了 倍。

为了将分类和框回归结合起来,作者采用了多任务的loss,来进行联合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将分类的loss和框回归的loss结合起来。网络的设计上非常直接,就是将RoI得到的特征接几个FC层后,分别接不同的输出层。对应于分类部分,特征会接一个softmax输出,用于分类,对于框回归部分,会接一个输出4维特征的输出层,然后分别计算loss,用于反向传播。loss的公式如下:

回归的target可以参考前面的R-CNN部分。

notes

为什么比fast还fast呢?主要原因是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层: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s)用于替代之前的selective search。这个层还可以在GPU上运算来提高速度。 RPN的目的:

为了能够进行region proposal,作者使用了一个小的网络,在基础的卷积层输出的特征上进行滑动,这个网络输入大小为 ,输入后会映射(用 的卷积)为一个固定长度的特征向量,然后接两个并联的fc层(用 的卷积层代替),这两个fc层,一个为box-regressoin,一个为box-classification。如下图:

在每一个滑动窗口(可以参考 ),为了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框的情况,作者设计了anchors来作为region proposal。anchors就是对于每一个滑动窗口的中心位置,在该位置对应的原图位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尺度,长宽比例框出 个不同的区域。然后根据这些anchors对应的原始图像位置以及区域,和ground truth,就可以给每一个滑动窗口的每一个anchor进行标记,也就是赋予label,满足一定条件标记为正类(比如和ground truth重叠大于一个值),一定条件为负类。对于正类,就可以根据ground truth和该anchor对应的原图的区域之间的变换关系(参考前面的R-CNN的框回归),得到回归器中的目标,用于训练。也就是论文中的loss function部分:

自然地,也就要求RPN的两个并联的FC层一个输出2k个值用于表示这k个anchor对应的区域的正类,负类的概率,另一个输出4k个值,用于表示框回归的变换的预测值。

对于整个网络的训练,作者采用了一种叫做 4-step Alternating Training 的方法。具体可以参考论文

与之前的检测任务稍有不同,mask r-cnn的任务是做instance segmentation。因此,它需要对每一个像素点进行分类。 与Faster R-CNN不同,Faster R-CNN对每一个候选框产生两个输出,一个是类别,一个是bounding box的offset。Mask R-CNN新增加了一个输出,作为物体的mask。这个mask类似于ps中的蒙版。

与Faster R-CNN类似的是,Mask R-CNN同样采用RPN来进行Region Proposal。但是在之后,对于每一个RoI,mask r-cnn还输出了一个二值化的mask。

不像类别,框回归,输出都可以是一个向量,mask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信息。因此,作者采用FCN来从每个RoI中预测一个 的mask。

由于属于像素级别的预测问题,就需要RoI能够在进行特征提取的时候保持住空间信息,至少在像素级别上能够对应起来。因此,传统的取最大值的方法就显得不合适。 RoI Pooling,经历了两个量化的过程: 第一个:从roi proposal到feature map的映射过程。 第二个:从feature map划分成7*7的bin,每个bin使用max pooling。

为此,作者使用了RoIAlign。如下图

为了避免上面提到的量化过程

可以参考

作者使用ResNet作为基础的特征提取的网络。 对于预测类别,回归框,mask的网络使用如下图结构:

整体看完这几篇大佬的论文,虽说没有弄清楚每一个实现细节,但是大体上了解了算法的思路。可以看出,出发点都源于深度神经网络在特征提取上的卓越能力,因此一众大神试图将这种能力应用在检测问题中。从R-CNN中简单地用于特征提取,到为了提高速度减少计算的Fast R-CNN,再到为了将region proposal集成进入整个模型中,并且利用GPU加速的RPN,也就是Faster R-CNN。再到为了应用于instance segmentation任务中,设计的RoIAlign和mask。包括bounding box regression,pooling层的设计,训练方法的选择,loss的设计等等细节,无一不体现了大师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可能在我们这些“拿来”者的眼中,这些方法都显得“理所应当”和巧妙,好用,但是,它们背后隐藏的选择和这些选择的思考却更值得我们学习。 以及,对待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及方案的效率,通用性,更是应该我们努力的方向。

154 评论

咔嚓咔嚓咔嚓啦

论文: Sparse R-CNN: End-to-End Object Detection with Learnable Proposals

论文认为,目前的目标检测算法可以按预设框的多少分为两种:

上述两种方法都会预测大量的结果,需要进行NMS后处理,而在训练的时候会存在many-to-one的问题,并且anchor的设置对性能的影响很大。   于是,很多研究开始探讨稀疏(sparse)检测,比如近期的DETR算法。该算法不需要预设anchor,并且预测的结果可直接输出,不需要后处理。但论文认为DETR并不是真正的稀疏检测,因为DETR在各位置提取特征时,需要与全图的上下文进行交互,而真正的稀疏检测应该满足sparse boxes和sparse features,即较少的初始框设定以及框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特征互动。   为此,论文提出了Sparse R-CNN,如图1c所示,仅需设定少量anchor即可进行检测,而且能够进行set prediction,免去NMS等后处理,其核心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Sparse R-CNN的推理流程如图3所示,输入图片、可学习的proposal boxes以及可学习的proposal features,根据proposal boxes提取对应的RoIAlign特征,dynamic head将proposal features转换为卷积核参数,对RoIAlign特征进一步提取特征,再进行后续的分类和回归。整体的思想和Fast RCNN很像,将selective search替换为proposal boxes,再增加其它更强的模块。

论文采用FPN-ResNet作为主干网络,输出多层特征,每层特征的维度都是256。采用更复杂的主干网络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但论文与Faster R-CNN对齐,采用标准的实现。

Sparse R-CNN的核心是采用数目固定的小批量可学习proposal boxes( )作为region proposal,而非RPN。每个box为4-d参数,在0~1范围内,值为归一化的中心点坐标、宽度和高度。这些参数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向传播进行更新,包含了训练集目标位置的统计信息,可用于推理时的初步目标位置猜测。

尽管4维的proposal box能够直观地表示目标的定位,但缺少了目标的信息,比如目标的姿态和形状,所以论文引入proposal feature( )进行补充。proposal features是高维的可学习向量,与proposal boxes一一对应,用于丰富目标的RoIAlign特征。

Dynamic instance interactive head的结构如图4所示,每个proposal box都有一个专属的预测head。给定 个proposal boxes和 个proposal features,先通过RoIAlign提取每个box的 维特征,Dynamic instance interactive head将其对应的 维proposal feature转换为卷积参数,使用这个卷积参数对RoIAlign特征进行提取,得到目标的 维特征,最后经过简单的3层感知机进行分类与回归。   Dynamic instance interactive head也可以使用类似Cascade R-CNN那样的级联模式进一步的提升性能,将输出的新回归框和 维特征作为下一次迭代的proposal box和proposal feature即可。

Sparse R-CNN的训练采用set prediction的形式,将固定数量的预测结果与GT之间进行二分图最优的匹配,然后计算损失值,完整的损失函数为:

各模块对比实验。

性能与收敛性。

在COCO上进行对比。

Sparse R-CNN贯彻了稀疏的思想,只提供少量初始框,可进行Set prediction,颠覆了当前密集预测的检测思路,整体框架十分简洁,跟Fast RCNN有点像,十分值得大家阅读。

113 评论

相关问答

  • 经典目标检测论文rcnn

    论文: Faster R-CNN: Towards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

    打豆打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yolo目标检测论文

    论文原文: YOLO(you only look once)是继RCNN、faster-RCNN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目标检测算法。yolo在保持不错的准确度的

    爱吃爱喝薅羊毛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双阶段目标检测算法综述论文

    【嵌牛导读】目标检测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需要检测数字图像中的物体位置以及类别,它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模型,模型的输入一张图片,模型的输出需要圈出图片中所有物体

    望天的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知网论文检测报告详细解读

    知网查重是指用一定的算法将你的论文和知网数据库中已收录的论文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你论文中哪些部分涉嫌抄袭,即检查你的论文重复率。在知网查重时,黄色的文字是“引用”

    ysatispac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3d目标检测论文阅读摘要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下文是我整理了3d打印技术论文 总结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3d打印技术论文总结范文篇一:《三维

    右耳钉的豆豆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