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neco
完美主义是种人格缺陷 完美主义是一个模糊的术语,让你不晓得应该为之感到自豪或者羞愧。当我的客户无奈地看着我,告诉我说,他们是如此完美主义的时候,我很难辨认他们是在抱怨或是在吹牛。他们口中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称赞? 我们诚实一些吧。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就像是在面试的时候告诉对方,你最大的缺点就是你无法不去想工作,而且还要在周末带一些工作回家。不知到为什么,我们会假设,如果要别人认真看待我们,我们就要有最好的表现。我们要立下不可达到的标准。我们要不断地提高门槛。研究表明,当学生想要让他们的同学和教授对自己有更好的印象时,他们就会形容自己为完美主义者。 那么,完美主义是一种值得吹嘘的特征,还是一种阻碍成功的事物? 有可能两者兼是。 根据有关完美主义的文献,完美主义者有两个种类:适应良好的积极完美主义者,以及适应不良的消极完美主义者。 这两种类型的相似之处,多过于它们之间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会设下很高的标准,也会追求崇高的目标。为了得偿所愿,两者都会一样努力地工作,也会非常在乎自己是否表现得好。两者都会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而培养出强大的技能,最终都也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不过,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差异。这个很小的差异,却让他们之间有了天渊之别。 积极完美主义者都是以成就为导向。 消极完美主义者则是以失败为导向。 取胜虽然对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者都一样重要,但是他们想要取胜的'理由却有很大的不同。积极完美主义者希望在比赛中获胜。消极完美主义者则是不想输掉比赛。他们在目标取向的这种差异,影响了他们设定目标的方法,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感受,以及他们对挫折的反应。 积极完美主义者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成长,而且被挑战本来就让他们感到快乐。如果他们能将一件事做得更好,这就会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意义,也会让他们保持满足。他们虽然喜欢擅长某样事物,但是当他们表现欠佳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反应过度。相反的,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善自己。他们很少会想要放弃,因为实现目标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他们碰到障碍的时候,他们就会试着解决问题。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的应对就是回顾他们的工作、分析结果、规划他们的下一步。 例如,一个积极完美主义的职员会努力工作,是为了得到擢升,获得表彰,或者得到加薪。一个积极完美主义的大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写论文,是为了掌握课程材料,同时让自己学得比所需要的还要深入。一个积极完美主义的临床心理学家会花上数千美元参加继续教育课程,是为了确保客户得到她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照顾。 前面例子中的职员若是消极完美主义者,他努力工作反而是为了避免自己被解雇、得到差评、不被擢升。这位大学生花很多时间写论文,反而是因为他害怕得到“B”而不是“A”,使他得不到的GPA(平均绩点)。不断地上更多课程的临床心理学家,反而是在担心自己失去客户,无法符合保持执照的条件。你是否已经感受得到这三个人和他们积极完美主义的同行之间,在试图达成他们的目标时,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在目标取向的这种差异,也有长远的后果。研究表明,积极完美主义者比较不会受到情绪困扰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上往往比较健康,情绪也往往比较稳定。相反的,消极完美主义跟自卑感、焦虑感较高、抑郁感较高都有关联。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的积极完美主义,也有一点的消极完美主义。我们都很自然地想要完美。我们渴望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产品,渴望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渴望达到很好的表现;这些都不是缺陷。这些都是健康的志愿。不过,我们的积极完美主义虽然可以驱策我们前进,但是我们的消极完美主义却有可能阻碍我们。 你怎么辨认出你在自己生活中是积极或是消极完美主义者?如果要我以短短一句话作总结的话,我就会用这一句: 你要非常清楚“我可以做得更好”和“我做得不够好”之间的差异。 从这里开始吧。你会更常使用哪一句话形容你的工作? ;
苦瓜老太婆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完美主义就是要求十全十美,这样的表述是毫无意义的,必须界定其背后的价值判断。 完美主义,最根本,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体两面的这样一对诉求:趋近好的——远离坏的。 显然,幼稚与成熟的区别,在于好坏的判定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所谓适应能力的核心也在于此。(这是在病理层面而论的,在愚智层面不同。)幼儿的特征就是“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思维。而所谓成人的世界就复杂辩证多了,当一个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对现实世界时,必然的结果就是,因为对好与坏进行定夺,而在趋近与逃避之间斗争,在完美与全否之间轮换。因此,对于好坏事实的判断与公认标准的差距之大小,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划分标准。因为“完美”在事实上的不可得,但却顽固地要求完美,于是,只能以内部平衡的方式营造某种完美的假象。正因此,完美主义者通常没有适时放弃的智慧。但是,当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实的冲击中,维持那自欺欺人的完美假象时,将无可避免地滑入另一个认知极端,全盘否定一切。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和收获能持续地提供激动人心的满足,这样,也就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现激动人心的自我激励。因而,坚忍不拔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风格。相反,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是他们的例行遭遇。(而对于追求完美主义者,善于自我激励正是他们的鲜明特征。)正是因为完美主义,人们才能借着反省的名义,把对自己的不满意放大成自卑,然后进行讨伐,人为制造心灵世界的战争。于是,把促使自己进步的动力,变成了自我惩罚的凶手。所谓自我激励,也就是从困难中看至希望,从不完美的自我中发现自己的优点,这种人善于建立自尊自信。而“要求”完美的人,是做不到这些的。所以,完美主义者总是看不到希望,除了每天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还能做什么呢?于是,这些负面情绪,成了他们的生活风格,甚至,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特殊方式,所以,他们会努力去保护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不能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体验自我的存在价值,于是只能在自我的内部,以“痛”的形式来证明自己还存在着。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确实是一种价值。当现实功利得不到满足时,“痛苦”是替代品,它与满足感本质上都是提供自我确认的资粮。所以,在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自暴自弃和自我毁灭总是如此理直气壮,如此义无返顾。怎么改掉完美主义 论怎么改掉完美主义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义者经常表现为死板、极端、烦躁等。死板是因为怕失败,所以不敢作为到不作为,对失败的恐惧使他们如履薄冰,工作效益远不如其他人,并最终缺乏冒险精神等;走极端多是个人好强与错误的价值取向结合造成的结果,走极端者容易偏激,成为孤立主义,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人生的痛苦生活;烦躁则是由于外部事物发展和外部意识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与自己的意识完全对立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这种人基本缺乏客观意识,其后果严重者易产生语言与行为冲突。如果一个完美主义者还因为个性非常好强,必然会导致精神压迫症与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强迫性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益低、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伤害,这类人群是极其痛苦的。例如道德完美主义者见到别人犯错误,即使是小错误,也会有恶心、精神痛苦等症状,严重者有消灭摧毁对方的念头,这种人极度缺乏宽容之心,更缺乏包容之心,由精神压迫产生的道德洁癖无形中形成一堵心灵之墙,将他与外界实际生活隔离起来。当然,这被隔离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此,他最明显的表现为心灵孤独与心理障碍的痛苦。这种人对自己的各种要求极高,并以已推人,所以用自己唯一的标准衡量外部一切,所以必然造成意识冲突,如果情绪一不受控,极其容易造成肢体冲突,并伤人伤已。再严重者则会有意识混乱、心智迷失的倾向。而个人精神的完美主义者,则容易产生自恋与自傲,他藐视外部世界的概率要远远多于认同与包容外部世界,他为自己的任何错误都精心辩解,但对别人却毫不宽恕、评头论足,这无疑会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经常不切实际的提升自己的理想与要求,最终导致自己远离实际生活的轨道。有时候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例如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非常不适应社会,其原因是觉得社会中的人都很愚蠢,不愿与之为伍,最终将自己孤立起来。而后来他知道是自己的适应能力太差以后,还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实在害怕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笔者还曾经辅导过一个个人卫生洁癖者,他每上一次卫生间完后都要洗澡,最终他只能以少吃少喝来控制自己上洗手间的次数,以次来减轻心理障碍与精神压迫。而个人精神完美主义者表现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自杀。这当然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或者完全相反后,其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个人自信心的完全丧失,这种人由于没有在平时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力与抗挫折能力,所以选择自杀来逃避这种痛苦。从精神层面上讲,这便是一种精神的解脱。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反应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网上又看到了一个北大博士跳楼自杀了;几个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也因为学习压力太重而选择了自杀。
上海海洋大学读研好。在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虽然说该大学并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但是在专业方面是非常有特色的,尤其是在海洋方面。研究
在写论文的研究意义的时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如下: 1、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
你如果追求完美,将永远无法感到满足。
研究意义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的交代,简单来说就是文章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以及这
写作思路:把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写下来。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阻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出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