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华华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筑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思考蒯晓牛 范学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开展继续教育,对教师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充实和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要求各职业学院积极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该意见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但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理论,边到企业实践,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逐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要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教师的技能应首先提高,而教师技能提高的途径和形式很多,但笔者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一种最实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虽然目前中职学校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问题一定能逐步解决,校企合作、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长效机制也一定能建立起来,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良性循环。一、中职教师参加工学结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工学结合,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对营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首先,知识经济需要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有效形式;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整体提高。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必须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了解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的推广应用,在实践中学习、充电、提高。再次,知识经济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才。要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危机感的社会,教师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而教师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仍然离不开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能锻炼和提高教师灵活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的能力。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实施职教攻尖,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当前国家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总之,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担负起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迫切需要中职教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3.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原有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大都以“学科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理论轻技能、重注入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教学的比例大于实训教学比例,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要适应这一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首先提高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制度和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的理念,通过工学结合、下厂实践、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及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决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专业课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双证”的结合,即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有教师以外的专业资格证书,如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等,既有教师行业的职业素质,又有其它行业的职业能力。“双师型”教师应逐步成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主流,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中职学校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高,例如,我校“双师型”教师仅占整个教师队伍人数的26%,且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培养力度不够,这些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践,其生产车间和工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检验地,也是“双师型”教师最好的练兵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科研和技术改革,可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充实提高其“双师”素质。同时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师将企业学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教学之中,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5.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提高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累积与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作为教师仅仅拥有学校所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且原所学的的知识已陈旧过时,传统的一次性高等教育满足其一生工作需要的观念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继续学习提高、不及时更新知识,自然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现在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要有持续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才是符合终身学习时代精神的人。这就更需要中职学校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的意念,通过自学、脱产培训、工学结合、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二、中职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各类中职学校都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多数中职教师在这新一轮的改革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将工学结合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一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终身学习理念尚未形成目前,中职学校在试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工学结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和参加生产实践,并纳入继续教育考核内容。但有的教师由于长期受“学科本位”理念的影响,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形式认识不到位,思维定势僵化,甚至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愿到企业和基层学习、实践、锻炼,满足于课堂、书本教学现状,不思进取;有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脑子里还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没把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看成是自身进步和能力提升的需要,而认为是额外负担,因而,对参加工学结合实践和继续教育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2.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的时间难以保证。随着中职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扩大,师资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工学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后,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便显现出来,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教师缺口日益大,加之近年来社会和企业对生产技术工人需求量的增大,报考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逐年上升,工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平均周学时达20节以上,个别教师甚至高达26节,严重超负荷工作。除寒暑假外,平时上课期间,很难挤出时间参加培训学习或工学结合实践锻炼。正是由于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为保证正常的教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得不让位于教学工作。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能立即带来效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真正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义务;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能充当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加之企业出于对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教师和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主要技术和核心秘密,这都不利于学校与企业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意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姻,缺少政府方面的统筹协调,当地政府促成工学结合、校企联姻、校企合作工作的力度不够,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撑。正因如此,校企合作始终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学校这头热情高,积极安排学生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锻炼,企业那边却相对冷淡,不情愿安置实习学生和教师。即使合作也只是短期的、形式上的合作,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不仅对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带来一定难度,也给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增加了不少困难。 4.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内在驱动力不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已在中职学校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切合中职学校教师实际的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如我市对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涵盖工学结合、生产实践方面的内容,考核指标和办法不尽完善;二是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机制缺乏约束力,教师参与工学结合实践学习的情况,没能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选岗竞岗、福利待遇、奖惩等直接挂钩,缺乏刚性指标,导致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三是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三、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对策针对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其对策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为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中职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为此,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教攻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更应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可能的条件下,政府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发展的政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为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如鼓励中职教师到企业参加继续教育、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使学校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三是政府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将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为构建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投入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创造条件,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2.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新理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知识更新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职教师要保持领先性,要有好的发展出路,自身必须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这也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一种生存概念,工学结合,生产实践是中职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形式,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学校教师,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工学结合的实践经历,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则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观念的转变上,教师首先要摒弃“重理论轻技能、重书本轻训练、重学习轻实践”的思想,克服继续教育就是培训学习、过场教育、形式主义等不正确认识,树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新理念,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技能型”教师;其次,要根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新理念。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原有的一次性高等教育取得的专、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及所学知识,已不能满足一生教学工作的需要,从这角度上讲,更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的理念,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现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学生起好示范表率作用,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感染和启迪,养成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3.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继续教育新模式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技工的需求不仅量大,且规格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懂技术,而且上手快、能生产、会经营,动手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强,就业率高。中职教师必须适应这一新要求,改变原有的“就理论学理论、就书本读书本”的继续教育形式,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注重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一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彻底改变“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训”的“学科本位”旧理念,树立“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的职教新理念,坚持能在工厂讲的理论不到课堂讲,能在车间练的技能不到实验室练,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二是要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加强“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形式。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教师要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工作,融入到生产和员工中之中,从中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和技能,逐步达到技师、工程师的能力和水平,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三是教师要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主动申请到企业和生产一线挂职学习和锻炼,并在生产实践中虚心学习,虚心请教,熟悉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生产应用,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终身学习、终身服务打下良好基础。4.重视校企合作,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是开展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最好形式,但校企合作的最大难点是“一头热,一头冷”。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首先,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而人才需要职业学校来培养和提供。企业应从长远着想,根据企业用工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学校合作办学、订单办学,参与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学生工学结合培养目标的制订,共同实施教学及培训,实现学校培养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其次,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本着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课时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注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能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工学结合的继续教育与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此外,到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学习实践的专业教师,要主动为企业送知识、送技术,对企业职工进行技术培训或专题讲座,为培养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多做贡献。5.不断创新,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新机制要使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形成氛围,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突破陈规,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工学结合,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新体制、新机制。一是要创新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引导教师根据时代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选择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进行学习,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终身学习、终身服务打下基础;在形式的创新上,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多种学习形式,为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健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各中职学校要把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纳入教师培训的总体规划,结合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调整和课程的设置,制定出教师中、长期继续教育计划和具体的培训方案,并分步实施到位,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三是进一步健全教师终身学习的继续学习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学习实践及相关的进修、培训,学校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对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上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为教师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提供动力。同时,改进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参加工学结合学习实践内容、培训学习的科目、课时,实训实作的时数等指标量化,作为教师聘任、晋级、职称评定、奖惩、选拔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条件之一,在教师中营造一种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红枫叶马大姐
学习方法七年级 | | 说明文我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种,那你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其实我也不知道!算了!那我就来谈论一下我的学习方法吧!要说在学习上我是一个差生,但在学习方法中我可是高材生中的高材生呀!但这个学习方法不适合我这种懒人型的代表人物!太可惜了!但是!在好吃的东西也要与别人分享,那我就告诉你吧!其实把所有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刻苦学习!那我们就从细微上看,那就很多了!我们先说语文吧。语文主要的是读、背和用!只要会了这些,那在考试中就气势丹田,手到擒来了!几百分一下子拿下来!我们在细一点说这三个字“读”“背”“用”中的“读”字俗话说读时要眼到心到口到!读书就要读熟认真的读!可别小看读书!读书可不能小看!这是我们对书的认识对书的了解!我们在分细点看,读书又分复读、默读、感读,复读的意思是反复的读,认真的读值到完全知道其中的意思为止。而默读指的是不出声音的读,这样既可以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读书!而感读是大家很少见过的,感读指的是边读边停边感受其中的感情,这样的效果会更明显一些!但大家只要完成这三个读书方法中的两点,那你就会变的很轻松!那我们在说“背”背对我来说还可以吧,自从用了我的方法后!我都是半个小时背完一篇文章,背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死记硬背而第二种是分段的背诵,而一口吃不了一个大胖子,所以我想你们还是要第二种方法好一些。最后一个是“用”用指的是在考试中用,比如说作文呀!默写呀!等等很多种,但只要你完成了“读”和“背”那你用就不是问题了!数学主要的是思维好!不仅要思维好而且还要有一种好学的精神!第一要时不时的往老师办公室跑,目的是为了找老师问问题!我相信老师不会骂你一顿在吧你哄走,不要害怕,只要你勇敢的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老师一定会觉得你是一个好学生!英语和语文也是三点“读”“背”“用”只要你语文会了这个勤劳好学的精神!相信你的英语也会好起来的。我的学习方法还算好吧!希望可以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初一:赵承龙来源:作文网
carryalong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洛阳学大教育为您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幼儿的成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学现实的数学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的任务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数学(教科书)”,这就最终导致
梯度下降是非常常用的优化算法。作为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必须要掌握的算法。借助本文,让我们来一起详细了解一下这个算法。 前言 本文的代码可以到我的G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