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洋洋的心2006
路二同学 我叫你自己去找资料去写 你怎么跑的百度上来叫别人给你写 你是不是想让我挂你 那样可不好哟 自己写就算你写的不好 我也会考虑让你过的 但是你这样不劳尔获 我就看不下去啦.
杨小妹0215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小乖candy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早在旧石器时代(34000~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
1、在文明时代的早期,古埃及人开始尝试人工孵卵。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384~322BC)开始了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新纪元。在他的论著中,记录了540种动物的生活史和行为,对后人关于生命的认识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17、18世纪,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Johunn Pernaller)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法国的勒雷(Chorles George Lereg)对狼、狐的捕食行为及野兔的恐惧表现有过生动的描述,提出了动物依靠它们的记忆和生活经验能够聪明地生活。
3、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述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现代行为学中许多术语,如Behaviour(行为)、Animod Behaviour(动物行为),都首次出现在他的论著中。20世纪是动物行为学迅速发展和真正延伸的世纪。
4、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柏林的海因罗特(Oskar Heinorth)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他
5、动物学家罗曼内斯( Reimarus)发展了达尔文的思想,并正式建立了比较行为学这一学科,为现代的行为生物学奠定了基础。随后摩尔根()和杰姆斯(),以及劳埃波()等都在方法、概念上对行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1931年至1941年,欧洲著名的行为生物学家廷伯根和劳伦兹在自然和半自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表了诸如“社会性鸦的行为学”、“鸟类环境世界中的伙伴”、“关于本能的概念”、“对雁鸭类行为的比较研究”等论文,建立了物种的行为图谱,发现了所研究的行为型的功能。提出了显示、位移、仪式化等等新概念和新的研究课题。
三、动物行为学的现代进展
1、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进化与适应功能等问题。动物行为学的分支很多,本文仅以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生态学为中心,作一简要介绍。
2、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用遗传学方法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自1960年,美国学者hompson第一个总结了有关资料,写成《行为遗传学》一书,从而宣布这一新学科的诞生。其后,相关研究大量涌现。10年以后,一份专业期刊,《行为遗传学》问世。
3、1967年,Benzer第一个通过人工诱导和选择的方法得到了果蝇的行为突变体,从而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从此以后,行为突变体的研究很快在果蝇、线虫、草履虫、细菌及其他生物的研究中大量开展起来。目前,已在分子水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做行为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转移的研究。
4、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是动物行为学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行为生态学主要涉及到取食行为生态学。防御行为生态学、繁殖行为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时空行为生态学(如栖息地的选择、定向和导航、巢域和领域现象等),以及行为生态学预测等内容。
5、1975年, Wilson出版了《社会生物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社会生物学把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概念应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又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沦加以综合,提出了内在适合度和亲缘选择的新概念。
6、这些新概念把社会行为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目前,这一领域所展示的迷人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尤其是关于行为经济学和进化稳定对策(ESS)的研究,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我国这一领域还几乎是个空白,但随着这一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必将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巨大兴趣。
7、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形成专门的动物行为学教材、期刊。
动物行为学
仟木源家居
从“品德”到“道德”: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 向 摘要:文章认为,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中国只有“品德”,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使“品德”到“道德”有了可能。 关键词:品德 道德 现代化 .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路向,传统道德如何现代化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从话语伦理学出发,哈贝马斯论证了道德视角重建的必要性,其理由是,传统的道德视角是上帝的“超验视角”,道德律令的规范有效性是从上帝的超验视角作出论证的,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上帝的至上的和绝对的权威失去了,宗教及神学不再是一种被所有人认可的道德有效性的基础。1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西方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可以说是“去上帝化”。但是,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并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中国传统道德的规范有效性不是从上帝的超验视角作出论证的,因此,尽管中国和西方都正在经历着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进程,甚至有可能两者在经历这一进程后会获得相同的或相近的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但两者现代化的起点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一、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中国只有“品德”,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道德”。 在文化系统中,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在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中,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是构成道德的两个重要的维度。社会公德主要适用于社会群体的公共生活,旨在规范和维系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的普遍性关系;个人私德则主要适用于个体的私人生活,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修养、作风、习惯等,旨在规范和维系个体本身安身立命、终极追求的方式。 在我国,公德、私德的区划始于梁启超。他在 1902 年《论公德》一文中对公德和私德进行了区分,并指出中国人缺少“公德”,而“私德”充斥生活。他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2费孝通和梁漱溟也认为中国人只讲“私德” 不讲“公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在中国的城乡生活中,“最大的毛病是‘私’。……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3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 说:公德“恰为中国人所缺乏,往昔不大觉得,自与西洋人遭遇,乃深切感觉到。”4 的确,中国人在公共生活中相对缺失的那些公德规范,在私人生活中往往能够得以贯彻。例如,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家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财物等,但这种现象在公共场所却屡屡发生。这不能不让人觉得道德只有在私人生活中才发生意义。然而,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则指出,中国人只讲公德,不讲私德,中国人当面满口仁义道德,背后却干着肮脏的见不得人的丧尽天良的勾当。这种说法也似乎极有道理。 那么,中国人缺少的究竟是“公德”还是“私德”? 笔者认为,在传统中国,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德”,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私德”,因此,也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道德”。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没有一个民族象中国那样把道德放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位置。“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个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的“三不朽”论断,把立德至于首位。儒家经典《大学》标榜的“大学之道”,是“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也是把对完美道德的追求看作“唯此为大”。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阐述,也是“公德”和“私德” 兼顾的,并没有厚此薄彼,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也。儒家为中国人所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其起点为“修身”,其终点为“平天下”,也可以看出儒家对于“私德”和“公德”的强调。 但是,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只是“品德”,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何谓“道德”?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以后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古汉语中“德”通“得”,东汉刘熙载: “德,得也”。(《释名》卷四)许慎《说文解字》云: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所以“道德”可以解释为合乎规律得取得、获得。何谓“品德”?“品德”之“品”字就是三个“口”,即“众人之口”,为品评之意。 所以“品德”可以解释为合乎品评地得到。文天祥诗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死”也只是为了在历史上获得一个好的评价而已,这与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全然不同的,但丁的“我行我素”在中国就等于是“一意孤行”,会很“不得人心”。 只讲“品德”而不讲“道德”的中国人,只要自己的行为不会“贻人口实”、“留为话柄”、“招人非议”,那么,不讲“道德”又有何妨!比如说,在中国,随地吐痰可以说是一个陋习。但我们知道,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不会随地吐痰,不过不能依此而认为中国人是讲“私德”的,因为在自己家里随地吐痰会损害自身的利益;中国人在朋友家里也不会随地吐痰,因为那会招来朋友的心怀不满;中国人在领导面前也不会随地吐痰,因为那会丧失自身仕途进阶的机会;中国人在恋人面前也不会随地吐痰,因为那会失去自己在恋人心中美好的形象;中国人在有公共卫生管理者在场的时候也不会随地吐痰,因为管理者大权在握,如果他顺手开出一张“天价”罚款单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中国人随地吐痰的前提是:不会损害自身的利益,不会招来与自身利益有关系的人的“非议”。即使周围有一大群的人,但是如果都与自身利益无关的话,中国人喉头一痒,对不起,他就要吐痰了。这就是中国人的道德。 二、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在对“道德” 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采取的不是“神学”的视角。但我们知道,中国也曾有过“神学”时代。比如说,中国古代用以指代国家的“社稷”二字,本是指土神和谷神,它们都是人们祭祀的主要对象,表明了远古时期中国人对神的崇拜。在商代,更有“以神道设教,则天下安矣”的说法。 中国诸神中也有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帝”。在甲骨卜辞中,频繁出现的“帝”主宰着自然界的一切,主宰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贞翌癸卯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等5。众所周知,中国的“神学”时代是夏商二代,到周朝时期就基本上完成了从“神学”到“人本” 的转变。值得深思的是,儒家在进行道德设计时,避开了“神学”时代的夏商二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孟子则“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宣称“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 (《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可见,尚古的儒家恰恰摒除了介于“尧舜”和“周”之间的夏商二代。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与西方基于上帝的视角建构道德体系不同,儒家是基于“人本”的视角,直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其道德体系。位于“仁义礼智信”之首的“仁”既是儒家的主要美德,又是儒家对人下的定义。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何谓“仁”?《说文解字》云: “仁,亲也,从人二。”因此,“仁”表示的是“二人”的对应关系。6由此可见,儒家是从“二人”关系来定义人的。儒家设计的“二人”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儒家的道德主张就是在这五对“二人” 关系中展开,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应该看到,儒家道德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合规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中国历史的正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儒家对道德的强调,中国人大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而不改其乐。翻开厚重的中国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曾出现过无数明君忠臣、慈父孝子、仁兄贤弟。 然而,儒家的“仁”式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应然”式理想,很容易成为一种无法操作的道德概念,因为道德必须成为一种理性的“绝对命令”才会成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儒家所设计的道德,是在“二人”关系中展开的,这种道德的致命缺陷在于:当“二人”关系中的“一人”不在场时,那么,“另一人”也就没有必要坚守道德观念。以儒家所主张的“君惠臣忠”为例,当“君” 不在场时,“臣”就可以不“忠”;当“臣”不在场时,“君”也就可以不“惠”。比如说,皇帝嫖娼是不道德的,但宋徽宗走专门挖成的地下暗道与李师师幽会时并没有不道德感,因为没有大臣们看见,也就不会引起大臣们的朝议。今天的中国,诸如交警不在时就闯红灯等种种不道德现象,都可以说是这种“仁”式道德的缺陷所致的遗风。 由此观之,传统中国的道德不是与个体本身之“自我”有关,而是与别人有关,并且是与别人之“口”有关。这正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深层原因。中国人喜欢说别人闲话,也怕被别人说闲话,可以说是中国人之“品德”意识深入人心的明证。不难想象,在以“品德”为“道德”的传统中国,可能也不缺乏为个人道德情操而一日三省的高尚人士,但更多的却是“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道德伪君子。比如说,中国两汉时期以察举取士,从理论上说,是因为德行重于知识,而德行只能通过举荐来了解,因此,这种察举制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制度。事实上,这种察举制度实行初期,对抑制世卿世椂,提倡优良德行,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也确实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举荐制度发展到后来,许多士人矫饰言行,故作清高,虚伪得不近人情,成为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扑子》外篇卷一五)。这种察举之弊正是以“品德”为“道德”所致。 “品德”的危害是在道德生活中形成“道德暮夜”。 在传统的西方社会,“上帝”是个人灵魂的认同对象,是个人道德形成的原动力。因此,西方传统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神德”,个人之所以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行事,是为了获得上帝的欢心和喜爱。因为上帝无时不在、无地不在,所以对上帝怀有敬畏之心的西方人无论是在暮夜也好,无论是在光天化日也好,都会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但在中国,因为其传统道德中缺失一个统率个人灵魂的上帝,所以个人行为就不必对上帝负责,相应地,中国人的道德表现也就与西方人的道德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尽管也有恪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的杨震式的人物,但那只是少数,更多的是信从“暮夜无知者”的王密式的人。是的,只要在“暮夜”,除了你我之外不会还有别的人知道我们干了什么,那么,只要你我愿意,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王密我把白花花的金子送给你,你收下就是了,我不会有什么顾忌,你也不要有什么顾忌。中国人就是如此,他讲道德,是怕人看见而被人说“闲话”;他不讲道德,是因为没人看见因此不会有人说“闲话”,或者是即使有人看见,但看见的人说的“闲话”对他的利益不会产生任何损害,或者是看见的人也是不道德的而且是与他同流合污的人。 三、从“品德”到“道德”:何以可能及如何可能在传统中国,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的局限,在道德操守上只需做到儒家从五对“二人”关系出发而设计的“五伦”就够了,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是,这种道德规范没有普适性,正如费孝通所说:“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7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加速进入工业化社会,中国人的生活范围大大扩大,不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已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遭遇种种困境,而且,传统道德如果不现代化,还会对现代经济的良好发展形成种种障碍。因此,经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成为必需,从“品德”到“道德”因此有了可能。 工业化社会有三个特色: (1)生产以个人为单位参加,但却是集体生产; (2)社会组织以个人为单位参加,但却是群体生活; (3)人与生产工具相分离,因此可以四方流转。8这些特色使得工业社会的道德已经难以靠“二人”关系中的人伦、亲情、血缘等来维系,它需要的是普遍性的公正和普适性的正义。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其传统道德都是“他制他律型”道德,西方传统道德能发挥有效作用是源于上帝对个人的制约,中国传统道德则是源于“二人” 关系中彼方对此方或此方对彼方的制约。很显然,两者都不是“自制自律型”道德。在西方,从天才人物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那时刻起,上帝至上的和绝对的权威失去了,上帝不再是所有人认可的道德有效性的基础,以上帝视角建构的传统道德因此不得不面临着现代化的任务。但是,西方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历程是“去上帝化”,是从天堂走向人间,是世俗化,而中国传统道德本来就是人本的,是人间的,是世俗的。因此,西方对传统道德现代化作出的探索以及取得的经验都不能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有效借鉴。 笔者以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的建成,必须使得个体既是道德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道德生活的直接受益者。因为只有如此,道德对个体而言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才会成为个体自觉的和自然的行为操守,道德才是“自制自律型”道德,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道德。因此,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应该是既能促进现代经济生活的良好运行,能调整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又能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并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唯有如此,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才能说是真正的建成了。 参考文献: 1王维先,铁省林。话语伦理学的道德视角的重建J.道德与文明, 2009 (4): 89. 2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213. 3鲍霁。费孝通学术精华录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8. 357. 4鲍霁。梁漱溟学术精华录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8. 251. 5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51. 6(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2.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21. 8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憨丶小包
动物福祉 自己上去看一下 Welfare COLIN SPEDDING ii Spedding, Colin, 2000. Animal Welfare. Earthscan Pub. Ltd., Sterling, Virginia, USA 作者简介:Colin Spedding爵士致力於为动物福祉的工作已超过30年,他担任过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的主席10年,目前是英国University of Reading的名誉教授,且担任the People's Dispensary for Sick Animals的代理主席. 第二章 何谓动物福祉 为何重要 第三章 关心所有动物-或只是一部份 第四章 福祉问题的本质与严重性第五章 标准的需求性第六章 关心动物福祉的组织第七章 改善动物福祉第八章 必要的行动第九章 动物福祉未来的问题第十章 省思,主题的整合与结论附录一 BFF与WSPA之建议附录二 主要的动物福祉组织附录三 利用动物与动物权利及动物福祉重要纪事年表附录四 动物保护法附录五 动物保护法简介附录六 动物保护法施行细则附录七 畜牧法 附录八 机构性动物照护与使用委员会 组织 WAN World Animal Net 世界动物网路 WSPA 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世界保护动物协会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 WZCS World Zoo Conservation Strategy 世界动物园保育策略 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 "人类的文明程度大体上是可以根据我们如何尊重与对待生物来判定的" (van Wifen)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动物福祉的定义(见第二章).显然这是很难的,如果我们对於不同事务使用相同的字眼,就是要讨论也很难有进展.对於福祉只强调个人的看法,是很难有任何结果的. 最好是有一个公众都能接受的定义,但是这也是无法阻止有些人会反对它,而且会努力地说服别人接受他的观点. 虽然如此,如果有一个大家都同意或者是可以被社会所接纳的定义,这就可以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也可以描述出改进的目标.终究,人们对於动物的态度,对动物福祉的看法,以及对他的重视性,都会随时间而改变,在不同国家与地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譬如在英国,大众对於以犬斗熊,斗鸡,斗狗与以犬斗驩的态度已随年代而有明显的改变,就是对待役马,宠物与家畜的态度也改变了很多. 最近的辩论焦点是在於野生动物的狩猎,淘汰族群个体过多的动物,有害动物的控制,以及动物在农场,动物园与马戏团的饲养管理方法.不过所强调的问题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在第三章就讨论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我们应该关怀哪些动物的福祉.就如对待人们,我们的关怀的范围不会只局限於自己的村落,城镇或国家.最好是能弄清楚,为何我们要去关怀(见第二章),也要知道其问题的本质与其范围(见第四章).譬如,鸡只的数目多过牛,野生动物(某些物种)在公路被撞死的数目多於被猎杀,海洋鱼类被杀的数目多於淡水鱼等等.这些事实是否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关怀吗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了解问题所在.是否因为涵盖了许多动物,就认为它是一个问题 如果是如此,是不是动物数目较多,问题就较重要呢 对於一个受苦的动物,这将是一再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只有一头或几千头中的一头动物,就如不管它是为何发生,这就是必须解决的痛苦.对动物而言,重要的是痛苦的程度,痛苦的范围与持续时间.因此最必要了解的问题是:动物是否受苦 我们是否能确定 我们如何看出来 是否有徵兆或检定可以使用 而对不同物种是否都相同 2对於某些重要的观点来看,不同物种必定有些不同.譬如,如果母鸡没有巢来产蛋就会感受痛苦,但对於阉牛或母羊,缺乏巢穴就不会是个痛苦.换句话说,无法表现自然行为模式是痛苦,是福祉问题的一项原因,但这在不同物种间就可能不同,在同一物种的不同性别,体型与年龄也可能不同. 因此有必要为不同的饲养动物列出标准,这标准不但要有一般的项目,也要有很详细的差别.第五章就讨论这些标准的必要性.订定标准需要有许多资讯,有些需要有科学的研究,也有些需要实际经验的结果,因为标准是要有实证为依据.有人认为动物在受苦时是非常明显的,有时这是很显然的.但有时并不一定是如此.譬如类似牛与绵羊的草食动物,就已演化成为不会在外观上显现痛苦的,这是要让注视它们举止的掠食兽无法察觉到它们的弱点.在电视上常可看到羚羊很夸张地跳得很高,就好像要告诉掠食者「不要打扰我,我是非常敏健的而很难被抓得到的」.因此我们可能因为看不到痛苦的徵兆而察觉不到动物的痛苦.人类对於痛苦的忍受程度也是不同. 在此显然我们就必须警告避免「推己及人」的误解,不要相信当我们为某事沮丧时,动物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显然我们不可假设我们对於某事感到痛苦,动物也会如此.我们无法知道它能感受,但同样的,我们也不知它不能感受.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胸,根据所有可能的证据来判断. 不幸的是证据可能缺乏,而且很难获得.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可能不希望为了产生实质证据而见到必要试验的执行.幸运的是无痛苦地评估未被绑缚动物在生理与行为的反应已有很快速的进展.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看到就会相信:从塔上掉落的山羊并不需要支持的证据(不需要什麼试验证据)来告诉我们这是有多少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在这个明显的例子,也要很慎重地询问我们到底知道动物多少的痛苦.这并不是怀疑它不会痛苦,不过对於较不明显的情况,对於我们的推论就会较为清楚.要记住,对於很小的动物,就如在树上筑巢的鸭子与老鼠,从很高处掉落并不是个问题.在第一个范例,就如发生在自然状态下,小鸭掉落到地面就跑开.事实上越小的动物,其单位体重的表面积就较大,因此可有效地影响空气的阻力.如果我们希望平安下降,我们以降落伞增加空气阻力. 当真正怀疑动物是否会受苦时,最好是以正面的态度来处理,而如果认为可能会造成不可接受的痛苦,就不要去做它.虽然受苦是生活的一部份,类似「不可接受」的字眼,无论看来是多麼让人怀疑,还是有必要使用.分娩可能是有相当程度的受苦,而动物之间为了建立主宰的阶级制度而来打斗,无论对於一群乳牛或是一群公鹿,也都是一样有痛苦的. 对於野生动物,我们不要故意去干扰它们的生活,掠食兽与被猎食者一样要生活.但如果我们去干扰它们,就要负起它们福祉的责任.如果我们在水池3展示海豚,我们常常并不了解到底是以哪种方式干扰了它们.不过这也是一个我们不需证据就能知道的案例,譬如使用太小的水池.当我们知道应该设定标准,那应该如何去落实地执行呢 谁要去执行呢 有哪些人已经做了什麼事 这就是第六章要讨论的问题范围. 因为有这麼多事需要去做,第七,八章就讨论动物福祉该如何来改进,该由谁来执行.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可以做什麼,或事实上并不知有哪些事该做,而只觉得他们是无法造成任何改变的.这当然不是如此的,任何消费动物产品的人可以拒绝去购买那些过程中有虐待或不良福祉行为的产品,又如,那些付钱去马戏团或看熊跳舞的人可以不再去看. 幸运的是个人不是完全孤立的.全世界至少有6000个动物福祉组织,合力所做出善事是非常可观的.有些重新安置流浪犬与流浪猫,有些拯救野生动物避免受到自然灾害与战争迫害,有些帮助动物处理受到环境污染的灾害(譬如受油污染的海鸟),有些游说政府去更改法律(都是第六章的内容).每一个团体都欢迎会员的加入,都需要有各种方式的支助. 因此每个人对於动物福祉都可有其贡献,包括说服别人,国民有其义务来推动动物福祉.所谓国民,我是指属於人类社会(即乡镇,市,省,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一份子,既接受了社会负予的权利,也应承担应尽的义务.换句话说,国民权可负予一个个体,但如果他严重违反社会规范,也应该可以被褫夺的.无论是权利与义务,可能都与年龄,性别,身份,财富与许多其他条件有关. 广义来说,权利与义务通常有一些特质(参见表). 表 国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特质 可享的权利 应尽的义务 可影响其国家之法律订定 对於国家决策与行政的讨论有所贡献 在法律规范下可享有言论,行动, 信仰与结社等自由 遵从法律且在其规范下行使自由权 避免侵害他人的权利与自由 寻求变更法律(以适当的方法) 影响社会有关於对待人民,动物与环境的行为 因此整个社会的表现,就是经由国民的权利与义务来构造的,这也包括社会如何来对待动物. 4这些有关动物福祉的义务,并不难以一般的词汇来定义(见表),但是要把它以详细的条文阐释出来,却是相当困难,因此在以后一些章节就是为此来探讨问题所在与其困难处,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动物福祉是许多人都可以强烈感受的问题,但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然而,纵然有许多人对於动物被对待的情形非常激动,我们大多数人也无法容忍有些社会完全不关心动物福祉,但是我们必须接受有这些社会存在的事实,以及有人还是相信他们是正确的事实. 表 国民对於动物福祉的义务 1 守法 2 高标准的个人操守 3 说服他人提高标准(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就不再需要改进) 4 赞助与参予有知性的讨论会(无论公办或私办) 5 学习(或帮助他人学习)完成这些义务所需的知识 但是如果每一位国民都有身为社会一份子的义务,怎麼能容忍这些呢 目前的情形是令人满意的吗 在这方面是否有足够被充份支持的组织呢 事实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行动呢 如果是的话,到底需要哪一种进一步确定的行动 但是将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福祉问题,我们可能可以监控其起因的发展而来阻止它.第九章就是讨论动物福祉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 最后在第十章我总结了在撰写本书时所获得的结论,这在开始时不一定就讨论过,但最终是证实了我的直觉看法,对於所有不同种类动物的福祉,都应该被相同地对待.然而有些结论是很快就可获得的.对任何地域与人民,对於动物的关怀与动物福祉的道理都应该是一样的,但人民的认知与可行性就不同.事实上,每一个国家并不是都有相同的条件,而且问题的本质与严重性也不同(第四章),可以做到多少的程度就不同了.当然,较为富有的国家可以帮助国外处理动物福祉的问题,但这必须小心地进行.在较不富裕的国家,动物福祉的改进可能在经济上不许可.譬如,我们必须知道那些训练表演熊舞的人可能没有其他谋生的工具来养活家人. 这些道理是一样的,但还有因为其他的理由而无法兼顾福祉的情形.要选择范例来说明这点,会有过度地域性偏狭而造成偏颇现状的危险.就算是有资料,也无法通盘描述整个世界动物福祉的状况.而且这样也不能为达成任何目的有帮助,因为对於每一个国家,最好还是要评估她的现况. 5但是要提出范例,我还是很担心会造成一个不平衡或偏颇的印象,就如某些国家(或产业)做得比别人糟或比别人好.这不仅是因为无法做这种判别,这也是很不公平:有些国家在某些方面就比其他人好或坏.因此,以我个人有限的知识,以及根据别人的经验,我举用了范例来说明问题与道理,但希望不要因为我的选择而造成不公平的结论. 当我们要采取行动,就必须确立问题,然后辨识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人们感受最深而极力发掘问题的事实,并不必定是最能确立问题的真像.他们甚至可能较无法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要站起来说出"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不可接受的"是必须有强烈与清楚的伦理使命感.但是知识才是确定问题的症结所需要的,而且知识与清楚的思虑才是认清有效解决方案所需要的条件. 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该想什麼或该做什麼.它是希望经由提供必要的资讯与帮助你清楚思考这些问题,然后要你自己决定这两件事. 在未来要参与一个运动来改善福祉,是必须要对其可行性有些信心,有希望其他人与你并肩作战,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楚的思虑.信心,希望与清楚思虑都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清楚的思虑. 摘要 1 动物福祉的主题是避免造成受苦,以及在无法完全避免时可以减少受苦. 2 国民有权利也有义务,而义务就包括了必须关怀那些受他们影响以及生活在他们社会中的动物之福祉. 67第二章 何谓动物福祉 为何重要 What is animal welfare and why does it matter "我还没有看过任何复杂的问题,当我们适当地处理它时, 会使它变得更为复杂"(Poul Anderson) 动物福祉的定义 动物的福祉(welfare or well-being),依据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David Fraser认为字典的定义是"生存或生活的状况良好the state of being or doing well"以及"一种良好或令人满意的生存条件a good or satisfactory condition of existence",所以福祉与动物的生活品质有关.至於怎样才是更确切的定义呢 这可能就要看我们如何认定要使动物有好的生活品质,哪些才是重要的 对於动物福祉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些人强调动物如何感受(feeling of animals),因此动物感觉的状态(感觉feeling或情感emotion)是生活品质的关键.因此高水准的福祉必须是动物能感觉舒适,满足,正常的愉快生活,而且很合理地免除长期或剧烈的痛觉,害怕,饥饿或其他不愉快的状态.第二种是强调动物的生理功能,因此动物应该要活的很健康,正常成长与繁殖,而且能合理地免除疾病,伤害,营养不良与不正常的行为与生理状态.第三种强调"自然的生活",而认为动物应该饲养於较为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发展出适应自然的能力.这三种看法虽然大致上都相似,但其实还有很多差异的地方.畜牧业者通常接受第二种看法,因为大多能符合现行的作业方式以及业者所要求生产效率的需求,但往往违背第一与第三种看法的原则. 动物的福祉,其英文名词应该是使用welfare或well-being,也一直争论不休.有些人使用'well-being'来表示动物的状态,而'welfare'是更广的社会与伦理问题,因此可说动物的well-being是Animal Welfare的核心问题.有些人使用'welfare'来代表动物长期的好状况,而'well-being'代表短期的状况,尤其是动物有怎样的感觉,因此一个会痛的疫苗接种会改进动物的welfare,但是不利於他对well-being的感觉.在欧洲,动物福祉通常只使用welfare,因为传统上,他们在伦理与科学的文献,以及在立法或是动物福祉组织,都是使用这个名词.而在美国,就使用well-being,因为welfare这个名词让他们有政治性烫手山竽的感觉.但是许多人还是遵照一般辞典的说法,把这两个名词当作同义字而流通使用. 8Colin Spedding(2000)认为,动物福祉通常定义为动物处於状况良好的一种状态(a state of well-being),在此状态下,能满足动物有最基本的需求,且使之承受最少的痛苦.这是一概括式的名词,虽然我们大致知道它代表什麼意思,但详细来说,它是涵盖许多不同的解释.'美','真理'与'自由'就是这类的名词.我们常用这些名词,但也必定知道大家对於'美'与'真理'的看法是很难一致的.显然这类名词是很主观的,对於福祉,有人认为某些事务是必要的,但有些人就不赞同,有些人难以忍受的处境,有些人就很习惯.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肉体与精神状态下,对於这福祉的看法也有不同.因此谈到动物福祉,我们只能要求能符合最基本的需求,这样就比较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习惯或野心而差异太大. 同样的道理也应用到动物.让一只过度肥胖的狗吃太妃糖就会比让一个肥胖但蛀牙的小孩吃糖有较好的福祉吗 而这要问狗或小孩都是无用的!因此对於个人或负责照顾他人的行为,就必须有一些客观的标准(见第五章)."所有事务都采用中庸之道"对於超出基本需求以外的标准认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原则,而对於个人的特殊需求(或希望)就只能依赖个人的选择与分辨. 方框 动物最基本的需求 正面的 足够且可容易获得的适当食物(即,食物是满足动物营养与健康需求,且对於动物的牙齿,上下颚,喙与消化道而言,是以一种可消化与可口的形式呈现). 供应足够的乾净,新鲜的水,其温度适合饮用与水浴(若需要时). 适当的气候(如,温度,湿度,风,空气品质与光线1等)与平面(如,地面情况,床面与栖习地方).这可能是指畜舍或遮僻所. 足够空间与丰富的环境,使得动物可以或更愿意表现出动物特有的自然行为模式,而使之活得更健康. 适度地与其他动物接触. 负面的 免除害怕与紧迫,而享有此物种正常的生活. 免除身体受到虐待,切割与避免痛苦. 免除疾病与伤害. 受保护不受掠食者与寄生者之侵害. 受保护不受破坏性情况的伤害(如,过度曝露於日照辐射). 1 光线是与其他参数相当不同的,不过是极为重要.动物对於光线的需求差异很大,而且是相当复杂的.如光线品质(波长,自然光,如阳光,合成光),光线量(光线强度),日照长度(量暗的形式)与分布的变化(因此动物可寻求在不同时间的需求).有些动物喜好生活在黑暗(因此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法来展示这种动物). 9什麼是动物最基本的需求 因为有个人主观的认知差异,所以我们要订定一个客观的标准.这基本需求可分正面与负面的需求,如食物等就是正面的,身体受到侵害就是负面的.表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分类.其标准就类似「家畜禽福祉委员会」(the 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 FAWC)为家畜禽所提出的"五大自由"(见表与).然而,虽然饲养家畜禽的目的对於其过程与最后因此被屠宰是主要的原因,为什麼同样的标准就不可以应用在其他的动物(就如宠物),就似乎没有什麼道理. 表 五种自由 1 免除饥渴的自由 可容易获得新鲜的水与食物来维持完全的健康与活力 2 免除不舒服的自由 提供适当的环境,包括庇护所与舒适的休息地方3 免除痛苦,伤害或疾病的自由提供预防或快速诊断与处理的措施 4 可自由表现正常的行为 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备与同类伙伴 5 免除恐惧与紧迫的自由 确使情况与处理可避免心理上的痛苦 表 对於五种自由的反应 由於五种自由的主张,FAWC认为照顾家畜禽的人应该遵从以下几点: 1. 对於动物应该小心至照顾,要有责任感地规划与管理动物. 2. 对於畜牧管理要熟练,有充份的知识与良心. 3. 环境的设计要非常适当(如畜牧管理的环境). 4. 要有体谅心来操控与运送动物. 5. 人道的屠宰. 因为没有动物是可以永久存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考虑所饲养动物生命结束的问题,不过野生动物就与我们无关了.许多家畜禽在年轻时就被屠宰,而提早结束生命,不过许多野生动物也是如此.如果它们没有早年死亡,也可能因为疾病,受伤,暴露於恶劣气候,寄生虫或饥饿而受苦."自然的"死亡一般不是很愉快的(见方框有关"自然的"词汇之讨论). 10显然如果杀死动物是我们的决定,好的福祉就是指一个无痛苦的死亡.这很难是没有伤害,而且很难想像为"好的状态"(well-being). 方框 「自然的」词汇之讨论 「自然的」(natural)常被感觉为是可接受的或甚至是好的,但只要稍想一下就知道这并不尽然.许多最致命的毒液完全是「自然的」;跳蚤也曾经是很「自然的」寄生在人类的身体上,甚至最恐怖的疾病也不能真正被描述为「不自然」. 在有些场合很自然的行为在另一场合就可能被认为是「不自然」.在五大自由里,必要的行为就被描述为「正常的」,但有时也使用「自然的」这个词汇.然而这并不是指它就是好或有益的行为.「自然的」与「正常的」这两个词汇就被用来描述一个物种特有的行为,而当它无法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动物的福祉就是受到危害. 许多人类「自然的」或「正常的」行为都是完全无法被人接受的,这包括残忍对待别人(人与动物),虐待,贪污,不道德与不公正的行为.小孩被要求要「行为良好」,而被制止表现不友善或反社会的行为.宠物也被制止表现一些正常行为,如猫乱抓,狗乱咬,攻击人与其他动物,在不适的地方排泄,在公共场所交配,以及其他一大堆「自然的」行为.这也说明两个重要的特性: 1 早期生命的行为可能影响以后的行为. 譬如鸡早期饲养环境没有栖架,以后移到「有栖架的」或「大鸟笼」式的鸡舍可能就不知道去使用栖架.事实上,它们可能还难以在平台上找到饲料与饮水.其他也有关早期行为(如沙浴行为)对以后啄羽的影响. 2 我们可以接受将动物在早期生命中训练来适应以后的生活环境.对於家畜禽来说,它们本来就被遗传选拔,因此以选拔来减少不好的行为也是十分可以接受的作法. 譬如鸡就可以选拔来减少或增加啄羽行为.但这要小心使用,因为它可能与其他性状有关.这种选拔将可使鸡能适应现代相当拥挤的鸡舍. 在宠物方面,狗是常在早期训练,但猫就很少(因为较少会有不良行为),其他动物几乎不可能.小马通常被称为陪伴动物,而不被称为宠物. 以遗传选拔来使动物有较好的行为之概念看来似乎很吸引人,但这并不是什麼新发明,长久以来我们就为了狗能适当表现某种特别好的行为而育成了特别有攻击性,温和的品种,或特别擅长於追踪,打猎或牧牛羊的品种. 11Fraser and Broom(1990)对於动物福祉的定义为「动物要应付(cope见方框)环境所处的状态」.Webster(1994)认为这样的定义有些"自以为是"(self-referential),而将之定义为「一个动物的福祉是决定於其避免受苦与维持适应性的能力」.然而这种定义注重在福祉的决定因素,而这仍是需要定义的. 方框 「应付」词汇的讨论 「应付」这词汇是指动物对於一种情况有适应或对抗的能力,而如果这情况是可预期的,就很有帮助的.如果动物正预期某事件的发生,他们通常较能去适应,不过如果事件会有很大的痛苦,适应就不太可能. 动物可以学习应付紧迫,所以在第二次紧迫出现时,动物所遭受的紧迫就较小了.譬如评估猪只在运输所得到的紧迫,试验用的猪只能使用一次(van Putten and Elshof, 1978).之后的紧迫就只是第一次的部份而已,因为它已能预期将要发生的事件.这种观察显然有许多有趣的应用,但可预期性有两方向的作用.譬如猪只可将某人进入猪舍的声音视为采食时间的讯息,如果之后没有采食,就会引起紧迫而有很大的骚动. 应付的第二个要素是看动物是否有能力来控制或对付这不利的情况.如果动物可以避开不利的情况(躲起来或逃跑),他们就较能应付.如果他无法应付这情况,就如在一个空旷的环境而完全缺乏刺激,他们可能就会产生另一种反应来舒解压力,譬如刻板动作(stereotypies)(见方框).这种重复固定动作的行为会引起动物在脑内分泌类似吗啡的物质(endorphins),使得动物感觉迟钝而较能容忍存活.但这种情形有成瘾的不良后果,像这种反复固定动作常在环境改善以后仍然继续存在. 一种常引起紧迫的因素就是将从未见面的动物混合在一起;他们会打斗来建立一个「啄序」(pecking order).另一方面,已建立秩序的族群反而有助於应付新环境.譬如要将猪只经由从未见过的斜坡赶上卡车,就会互相学习.为何趋赶一群动物会比趋赶个别一头动物容易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要知道有时一群中的一头动物会退缩,这是对於个别的需求. 阻止动物表现正常行为可能引起紧迫,而这种需求并不一定明显.譬如: 1. 仔牛需要吸吮,而不只是填满胃:在24小时内一头仔牛可能有2500次吸吮动作. 2. 母猪不只需要一个分娩巢,而且也要以激烈的探索行为检查它是否适应. 3. 母猪喜欢以足够的草料来为自己筑巢,没有草料会使它感到不安. 12最近Ewbank(1999)在「动物福祉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Fedration for Animal Welfare, UFAW)之家畜禽手册的修订版中有一个很有用的章节中有详尽的讨论,他建议将"福祉"这个词汇以"健康与状况良好"(health and well-being)来取代较为实用. FAWC认为福祉可以有好或坏,而将正面的福祉(positive welfare) 定义为除了没有虐待的情事(这是违反英国的法律)以外,是以五大自由来评估.因此,正面的福祉可以定义为必须能满足方框 所指出的基本需求之状况良好的状态.这困难处可从它一再使用未定义的"适当的"这个词汇,就立刻可看出来.五大自由之一是免於饥饿,而这也是个问题(见方框). 方框 饥饿 所谓的饥饿是指不可接受的程度之饥饿,而不是短暂的感觉.在目前的畜牧作业上,有些是必要而故意的限食,造成动物的饥饿而为人垢病.但是这种限食或饥饿处理是否不该执行,恐怕还很有争议.以下是三个范例: 1 肉种鸡 在英国有600万只肉种鸡生产肉用鸡雏.这些商用肉鸡依其遗传潜能在42日龄就可达上市体重( kg).这种鸡自然拥有相同的生长潜能,但其生长就必须控制来使公鸡与母鸡在繁殖的时候具有适当的体重.因此其餵饲量就必须限制,所以鸡只是处於饥饿状态.在作业上,似乎过度限食与让其自由采食都不可接受,而必须供应适量使鸡只稳定成长.如果让其任食,他将长得过於肥胖,不但有碍其繁殖,也对於其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限食虽然对鸡只的well-being有所损害,但对其长期的welfare却是有正面的效果. 2 鱼类养殖 有许多鱼类在排卵前都是停止采食.由於鱼类是冷血动物,在低温时的采食都大量减少.野生的鲑鱼与鳟鱼常常(譬如在冬天)长期未进食,而当鲑鱼经过长途迁徙而回到淡水时,可能会有长达一年的停止进食. 3 母绵羊
参考文献如果是网页的话应该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书写。 网站类参考如下: 1、【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
作者采薇最早读到的就是课文里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小姑娘,她又冻又饿地向前走,简直是一幅愁苦的画面。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上——它卷曲地铺散在
《心怀大爱,海阔天空》 “从最广博的意义上讲,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这些人从思想上说是摆脱了不够开明的同伴们的狭隘偏见
① 讲一个寓言故事狗和狐狸 一只狐狸抓住了一只小羊要把他当成他的晚餐,小羊一再求救,这时一只牧羊狗发现了。 狐狸便把小羊抱了起来,说他正在陪羊在玩,狗用强硬的态
应该按照会议论文的形式吧,会议论文表示方法为:[序号] 作者.篇名.会议名,会址,开会年: 起止页。 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是国家颁布的文件或纲领政策,要用N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