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1

iamjiaying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学术史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小贱爱花钱

已采纳

National Humiliation and National Assertion: The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Twenty-one Demands,Modern Asian Studies,Vol. 27,No. 2(May 1993);《胡适与社会主义的合离》,《学人》第4辑(1993年7月),页7-49;《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新史学》(台北)5卷1期(1994年3月),页87-129;The Chinese Rediscove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Jinan Incident as a Turning Point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4(Winter 1994);《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近代史研究》1995年3期;《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国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年5期;《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历史研究》1996年2期;《中国文化体系之中的传统中国政治统治》,《战略与管理》1996年3期;《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1996年9月);《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夷夏之辨与道治之分》,《学人》第11辑(1997年6月);《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96年6期;《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清华学报》(新竹)新25卷4期(1995年12月),页137-60;《前恭后倨:胡适与北伐期间国民党的党化政治》,《近代史研究》1997年4期;《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认知与对策》,《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反赤活动与言论》,《历史研究》1997年6期;《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权势与社会权势的转移及其互动关系》,《清华汉学研究》第2辑(1997年11月);《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汉学研究》(台北)15卷2期(1997年12月);《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近代史研究》1998年1期;《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4期;《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1998年5期;《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历史研究》1998年5期;《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3期;《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观念的反思》,《历史研究》1999年3期;《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近代史研究》1999年4期;《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开放时代》1999年4期;《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上、下)》,《中华文史论丛》第60、61辑(1999年12月、2000年3月);《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3期;《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民国新史学的一个诡论现象》,《历史研究》2000年4期;《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1期,页181-192;《从无用的中学到开放的国学:清季国粹学派关于学术与国家关系的思考》,《中华文史论丛》第65辑(2001年5月);《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从治病到打鬼:整理国故运动的一条内在理路》,《中国学术》2001年2期;《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3期;《物质的兴起: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开放时代》2001年3月号;《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温故知新:清季包容欧化的国粹观》,《中华文史论丛》第66辑(2001年9月);《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2001年6期;《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究》2002年1期;《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清史研究》2002年1期;《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近代史研究》2002年2期;《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汉学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学者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新史学》13卷2期(2002年6月);《包容儒学、诸子与黄帝的国学:清季士人寻求民族认同象征的努力》,《台大历史学报》29期(2002年6月);《学术与国家:北伐前后国学的学科定位与认同危机》,收入《国史浮海开新路--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2年7月;《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1-3)》,《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5、6期,2003年2期;《文学的失语:新红学与文学研究的考据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0辑(2002年12月);《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史林》2003年1期;《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1期;《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2003年5月);《北伐前数年胡适与中共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3年4期;《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4期;《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势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5期;《国际竞争与地方意识:中山舰事件前后广东政局的新陈代谢》,《历史研究》2004年2期;《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2期;《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5期;《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5期;“Imperialism in China: Evolution of the Treaty Syste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pring 2005;《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个倾向》,《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1期;《外来主义与中国国情:“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三》,《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2期;《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3期;《事不孤起,必有其邻:蒙文通先生与思想史的社会视角》,《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4期;《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历史研究》2005年5期;《李锦纶使美与中美双方促进南北合作谈判修约的尝试,1927-1928》,《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5期《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1期;《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的士人心态与政治》,《历史研究》2006年4期;《对共和体制的失望:梁济之死》,《近代史研究》2006年5期;《道咸“新学”与清代学术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5期;《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5期;《理想与现实:清季民初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联》,《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士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新史学》18卷4期(2007年12月);“From “Tianxia” (All Under Heaven) to “the World”: Changes in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Conceptions of the Human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May 2008;《斯文关天意: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对对子风波》,《近代史研究》2008年3期;《无名之辈改写历史: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争议》,《历史研究》2008年4期;《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的读书人与学术思想》,《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4期;《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6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2期;《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5期;《转变与延续:六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再论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文化与历史的追寻:余英时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12月;《方法成了学名:清代考据何以成学》,《文艺研究》2010年2期;《通史致用:简析近代史学地位的一度上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2期;《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近代史研究》2010年3期;《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5期;《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10月);《往昔非我:训诂、翻译与历史文本解读》,《文艺研究》2010年12期;《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2期;《迷途知返说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3期;《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28期;《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迫不及待的赶超心态》,《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34期;《巴蜀文化的一些特色——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结束致辞》,《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6期;《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近代学者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文化交流与文化自信》,《炎黄纵横》2011年第4期。

162 评论

坚强一点Aaron

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

一、从学科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认识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在很多典籍中出现过,例如:孔子的《论语》就是比较经典的古代文学。在汉代时期,“文学”也被称作是“文章”,是一切书面行为和作品的统称。由此可见,古代文学和国学在早期时候没有明确的被区分开,古代文学既包括现代人公认为文学的相关题材,也包括部分不属于文学的体裁。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部分研究者给以的解释是古代文学属于国学范畴,但是,实际上古代文学和国学又存在一定差异。

二、从研究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

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来看,国学研究的是词句、文理、考据等,是对事物的本真进行分析和辨别,主要包括文字学、版本学、辨伪学、目录学、训诂学和校勘学等多个方面。从古代文学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五四运动这四个时期,其中,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体裁。在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相互影响下,中国文学文献学的形成,给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伪、检索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由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样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研究效果,从两者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国学研究的是其中的目录,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各种词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由此可见,从研究史来看国学与古代文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使国学与古代文学具备各自的特色和研究体系。

三、从学术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的学术史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早很多古代文学中得到了证实。其中,宋学和宋代文学观念的关系,是国学与古代文学相互渗透的典型代表;二是,国学学术史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在很多时候可以更好地凸显文学家多方面的思想观念,使古代文学家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研究古代文学的文学成就;三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的相关研究必须客观、公正,才能对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从学术史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对国学和古代文学的关系有更系统的了解,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王兆鹏;江汉论坛2006-05-1545

2、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王水照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7-2037

摘要: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教学

一、诗歌部分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小说、戏剧部分结束以后,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每组同学选取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的舞台剧。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剧本。学生通过选题、改编、分派角色到具体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活动,不止对戏剧和小说的文体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古老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亲近感。

四、小结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同时,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与职业、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实践学习双线并行、互相配合。经过这一系列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古代文学“高山仰止”、望而生畏了,而是从内心里感受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甚至喜欢上古代文学。这正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发掘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她进入现代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王兆鹏;文学遗产2006-03-1547

28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美术史结课论文

    盛唐风韵 ——从唐朝仕女画看盛唐气象 内容提要: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本文从张萱和周昉的唐朝仕女画说起,画中所描绘的女

    雨虹阳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史学史研究论文

    确实上的话,你可以写一些论文的主题就是可以写一些唐诗或者宋词和元散。

    喜欢运动的男孩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美术史论文1500字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

    吃拉面只喝汤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美术简史论文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

    飘飘飞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论文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

    溪爱Mr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