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1

35号小祁
首页 > 学术期刊 > 潘先生在难中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amantha427

已采纳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颇具风格的“教育小说”代表作之一。叶圣陶写过一系列以教育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被称为他的教育小说。潘先生是一个教员,军伐混战使他在逃窜中疲于奔命,潘先生是作者批判的一个对像,他是一个带着浓厚小市民气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软弱,动摇,自私,表里不一,不想着为国家尽一份力,而是想着怎样保全自己。但小说更为批判的是在潘先生背后的,局长代表着的北洋军伐,这是叶圣陶教育小说的特色,即:同过教育界中的小事和人物来反映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小说并没有用主观的语言来批判,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的方式,把批判寓于描写中,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这也是叶圣陶的一个写作风格。

141 评论

袜子飞了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短篇小说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前辈作家。他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小说,“五四时期”他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他的小说大都描写了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问题。  叶圣陶描写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生活的短篇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新、旧军阀统治下教育界的腐朽与黑暗,抨击反动教育当局的种种罪行。第二类是批判教育界知识分子中灰色无聊的人生态度。第三类则是在揭露黑暗之间同时着重歌颂教育战线上敢于斗争的正面力量。   《潘先生在难中》就是介于一、二类之间的一个作品。它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教书先生潘先生携全家逃难上海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露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琐庸俗的思想。   小说描写的主要焦点就是“四条生命”。文章开头就提到一位从让里来的潘先生,他在火车还没有驶进月台之前就早已安排得十分周妥:用他那特殊周到的挤车法,组成“首尾一贯”的蛇在火车上荡来荡去,钻来钻去。“四条性命”成为潘先生时时考虑,不能离的生命线,他的喜、怒、哀、乐全部系于此。当生命线在拥挤的车站丢失时,潘先生就张惶失措,伤心落泪;当这“四条生命”安全地居住在客店之时,他则“乐哉乐哉,陶陶然酌一杯”陶醉于这紧张后又开心的心境之中。当他决定返回家去打听局长是否有照常开学之意时,潘先生首先想到的是这“四条生命”的安全问题;在办完事之后潘先生又开始想私事“既然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挨得下去”于是就忍不住要给夫人写信;当得知铁路不通的消息之后,又想到妻儿的性命,前去红十字会讨要徽章;在听到正安失守后,潘先生连夜逃走在“红房子”中想起自己的妻儿;潘先生甚至为了保全这“生命线”即使违心地为军阀歌颂功德也在所不辞。   以上情节都通过“四条生命”来表现出来,贯穿全文,叙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现状。潘先生竭力保全妻儿性命值得称赞是男人应有的担当,但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不惜要出卖灵魂,这实在是比较残忍的事。作者通过描写这一条主线,写出了动乱年代平民、知识分子的无奈。在那样的背景下,保全性命与坚定自己的信仰大多不会兼顾吧,实在是值得令人深思。   叶圣陶对潘先生的刻画主要体现在他那贯穿全文的性格特征-奴性。潘先生身上的奴性性格表现在对帝国主义态度上,表现在对强硬势力的妥协上,表现在对奴才中的奴才如教育局长的态度上。   在他乘坐黄包车去“老上海”之时,小的孩子看到一个背枪的印度巡捕在来回地巡逻,不由得躲避起来连忙喊叫“我怕,我害怕。”此时我们的潘先生却十分可笑,好像领悟了什么一样,连忙解释道“不要害怕,那就是印度巡捕,你看他的红包头。我们因为本地没有他,所以要逃到这里来,他背着枪保护我们”   被帝国主义雇来统治中国租界的武装力量,被当时上海人民愤怒的成为“红头阿三”的印度巡捕,却被这位教书先生解释为是来保护我们的,这不免有点可笑吗?通过这一情节的设定更能让读者们看到潘先生骨子里透着的那份奴性,他完全不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反而把他们当成维系身家性命的护身符,实在是荒唐至极 。   另一情节的设计也可谓是精妙绝伦。当潘先生只身回到让里碰到战事吃紧时。更深的忧虑正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抽完一支烟卷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的办事处。他愿意缴纳会费做会员,又宣称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敞,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他借口“学校还有个侧门”而多讨得两面红十字旗子,又借口“徽章不大,容易丢失”而多要了几个“备用”。多的红旗“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三个备用的红十字徽章则留给两子一妻,他认为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旧中国的红十字会是帝国主义控制下伪装慈善的工具。而潘先生却要缴纳会费做会员,多要几个旗子挂与大门之上,多要几个徽章企图用他们来护佑妻儿平安,期望通过帝国主义的庇护来躲避灾难。作者通过这个情节把潘先生奴性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此外,通过潘先生这一形象折射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却又企图通过帝国主义的庇佑来驱逐灾难,可见其奴性之深,麻木思想之可怕,让人读来不觉的心酸。   潘先生对奴才的奴才的奴性的妥协也是一大亮点。为躲避战争,他逃难到上海。当第二天看到教育局长在报上登录有“照常开学”的意愿,他就抛下妻儿急忙赶回让里,他觉得此刻回去终于是“天经地义”。回到让里,潘先生访问那通信员的教育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还起草了那份局长看了会作出“先得我心”评价的通知。在他听到正安失守逃难“红房子”在厢房看到教育局长时。他顿时踌躇起来,已跨进去的一只脚想要缩出来,又似乎不太好。在局长客气两句话之后,他就觉得今晚局长特别可亲,全不像平日那副庄严的神态,便忘形地直跨进去“大胆的交谈起来”。   教育局长是当时军阀杜统帅的一条走狗,潘先生却对其恭恭敬敬,唯唯诺诺。 因为自家的“四条生命”全在这位教育局长的手中。潘先生为了饭碗,不顾妻儿感受为讨好局长返回让里重新办学,并且还拿“欧洲战事吃紧学生依然坚强求学”与我们“遇难仓惶而走”作对比,而且还提到“地方与国家的荣誉”的高度。其实真正之意是为投局长之所好,这充分体现他那十足的奴性,他那软骨头的可悲。   另外小说中潘先生的自私、虚伪、苟且偷生也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小说结尾处写战火刚熄,杜统帅凯旋,教育局里都在筹备欢迎事宜。正要写四个彩牌坊上的对联时,潘先生到来。在众人的吹捧下,潘先生觉得这当很有意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当他写“德隆恩薄”,写到“薄”字时,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奸淫妇人、菜色男女在眼前一闪。这一情节的描写说明潘先生知道军阀所犯下的罪行,但却因为要“保全性命”要提写那违心的话,可见潘先生的苟且偷生,虚伪,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酸与无奈。 潘先生面对强硬势力表现出其先明的奴性。但当他初到上海面对黄包车夫时,当他回到让里对待女仆王妈的态度,确是如此的高傲与不屑。他对王妈的安危置之不顾,甚至他们的去向也不交底,也不告诉王妈有战争要来,可见其自私,欺软怕硬的性格。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大都是如此的。遇到自己比不上的人,甘愿俯首称臣,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不是涌起那似曾相识的同情心,而是拿起傲慢的态度去加以欺凌。叶圣陶通过这两个情节,把这种小市民的性格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潘先生在难中》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作者通过描写潘先生的心理活动,通过生活中大家常见的一些生活状态,描写了一位自私、虚伪、苟且偷生、懦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故事情节并不是跌宕起伏,人物冲突也不剧烈,但读起来却给人一种真实之感,让人时刻体会到军阀时期平民人物的心酸,让人理解战争生活的不易。最后一段用一句画代替“看他对上一句什么”另读者回味无穷。

298 评论

相关问答

  • 在先权相关论文题目

    论 反垄断法中的企业合并规制 论沉默权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欺诈与防范 论审判行为 论BOT投资方式的风险 论在物权变动模式下的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 论电子商务

    静水居士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潘先生在难中论文题目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颇具风格的“教育小说”代表作之一。叶圣陶写过一系列以教育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被称为他的教育小说。潘先生是一个教员

    35号小祁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先秦论文题目

    《山海经》是一部数千年来无人能破译的天书,这里面的话题实是很丰富很神秘。选择此话题是你的明智决策。 给你本书可参考。

    哇哇叮咕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难不难

    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对于有准备的人以及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来说毕业论文是对他们就感觉到不难了,通过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对于学业不精的人来说,毕业论文还是比

    yechenchao7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是先题目还是先目录

    在题目后面,摘要和关键词前

    Lolita101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