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4

kisscat0317
首页 > 学术期刊 > 芥川龙之介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岚懒懒

已采纳

1.一把辛酸泪 从三岛由纪夫到芥川龙之介,再到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大部分都表现出一种“自杀情结”,他们都选择了用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在笔者所接触的日本文学的范畴中的作家几乎都会有“物哀”的精神内核在里面。(电影《罗生门》,1950年。值得说明的是,黑泽明导演的这部电影其实只是借了《罗生门》这个名字,电影讲的是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故事《竹林中》。此后,“罗生门”在亚洲范围内成为特指迷幻而又扑朔迷离的事件代名词)川端康成的一些作品(例如《伊豆舞女》)让我们看到了川端康成的内心世界。他喜欢那一种转瞬即逝的美,一种花开后瞬间凋零的那一刻的永恒的美。所以他用自杀的方式来寻找永恒的美与自由。(作家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很高,这与他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们普遍的比较感伤,文学是如此,绘画如《地狱变》,舞蹈如艺妓穿着木屐跳的一停一顿的舞,音乐如日本的纯音乐,只用几种简单的乐器来描述自己的内心。以此种种,构成了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那种“黛玉葬花”式的感伤。(影视剧《红楼梦》,1987年。表演者陈晓旭)“物哀”精神说白了就是“黛玉葬花”式的精神,两者是相似的,触景生情。内心敏感的人对一些事物更容易看透本质,但副作用非常大,这便是容易感觉到无尽的孤独与恐惧。芥川龙之介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并不满足解构自己,他更想要解构人性;而且,他做得很成功。例如在《罗生门》中,家仆本不欲成为强盗,然而在目睹老妪拔女尸头发去换钱的举动后,他也终于抛开道德约束,以自己也要讨生活为借口,抢走老妪的衣服,成了真正的盗贼。成功地贯彻了利己主义。(日本浮世绘作品《罗生门》,渡边纲在罗生门与恶魔战斗。)坊间关于论述芥川龙之介其人其作的论文有许多,大多都是从他的生平出发的。我们在此不再重复,我们直接透过芥川龙之介这一个典型看日本作家乃至全世界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精神冲击。“最聪明的处事法,乃是既看轻世俗,又活得与之不相矛盾。”这句话出自格言警句《侏儒警语》。只此一句,文人的通透性与敏感性便表露无遗。笔者在写《沉思录》的书评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曾经在里面写过这样一番话:作为人,无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无论你有没有信仰,你还是有精神需要的。当时是为了论证“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说法而写下了这句话。但如果你把它套在文人身上来看,你就会明白笔者为什么说一个内心敏感的人非常容易感到孤独与恐惧了。因为从两次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人的精神大多找不到一个立足点,文人更是如此。芥川龙之介生活在日本逐渐实现工业化的时代,此时是20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随之而来的还有利己主义、怀疑主义以及厌世主义。这些东西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他的经历也让他对死亡又爱又怕,在与分裂的自我的对抗中,芥川龙之介选择了结束这一切。《侏儒警语》的这句话用来说芥川龙之介再合适不过了。在《地狱变》中,为绘制地狱变相图,夹在亲情和艺术之中的良秀为追求艺术上的完整,选择了牺牲女儿,摒弃人性。最终,他画出了一幅稀世杰作,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可以看作芥川龙之介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的一个缩影。(日本浮世绘,演员三代目岚吉三郎画像)在观念与现实相矛盾时,他选择了前者。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你想要在生活追求一种无限的、深刻的东西,但与此同时,你会感觉到模糊的不安,这种模糊的不安会进一步清晰,进而转化成挥之不去的恐惧萦绕在心头。这便是芥川龙之介,这便是在20世纪以来出现“集体自杀”的文人所经历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2.满纸荒唐言 我们先从“物哀”这个角度来剖析芥川龙之介。首先,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哀”的: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本居宣长。1730—1801,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名人之一。其实准确地来说,“物哀”精神起源实际上是在中国汉朝,起源于中国本土;不过这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日本的“物哀”精神一直是日本的文化底蕴。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的车轮已经逐渐地碾压了全世界。此时日本也不得不做出选择。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困惑,例如《舞步》和《开化的丈夫》,这两篇分别借明子和那位知悉妻子出轨的丈夫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日本明治开化时期的困惑。“物哀”的含义在此时其实已经衍生出了新的意蕴,不仅仅是“物之哀”,此时更多的是“事物之哀”。你看,日本的明治天皇在对俄宣战前所作的言辞:(很有意思,指挥或发动战争的统治者们不会忘了要表达自己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反正又不是自家儿子上战场,只管忽悠别人家的儿子卖命就好)但又正如古希腊悲剧之父艾斯库罗斯在他的戏剧作品《阿伽门农》里面所描绘的一样:(笔者想说的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在现代人精神不断受到冲击不断被重新解构以来,“物哀”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芥川龙之介的“物哀”便是如此。)3.都云作者痴 前面已经说过,作为一个人是必须会有精神需要的。没错,几乎每一个最终选择自杀的文人生前都歌颂过生活或生命。例如芥川龙之介在《黄粱一梦》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态度:“正因是梦,才需真活。彼梦会醒,此梦亦有醒来之时。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海子诗作《活在珍贵的人间》)但为什么说出这番话的芥川龙之介会选择自杀呢?笔者在前面已经说过,内心敏感的人对一些事物更容易看透本质,在人群之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同时,你又深刻地明白这就是你要走的路,但好像,你感觉你活够了、走完了;剩下的已经不重要了。此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变成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所以,为了追求自由,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美”,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死亡。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作法十则》曾经说过,“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在《西乡隆盛》中,老人通过让青年亲眼看见一位活脱是西乡隆盛的人来使青年怀疑起自己曾经十分笃定的历史假说,并抛出皮浪怀疑论——搁置争议。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老人称,记录历史时,记录者会自行做出取舍,导致历史的真实成为“无法辨清真伪”的暧昧状态。 (日本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而在表达不可知论的概念上,《竹林中》的诠释要更加到位。一件凶杀案,三个嫌疑人,七份证词。出于各自的目的,嫌疑人都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中撒了谎,使得一件脉络清晰的案件成为永远不可能被解开谜团。真凶是谁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我们所见之客观世界中的真实来自于他人的语言,一旦这些语言信息真假难辨,我们所相信的“真”也会随时崩塌。这便是笔者在前面所说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人的精神找不到立足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说:“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4.谁解其中味 芥川龙之介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自杀乃至在二十世纪末中国诗歌圈出现的“集体自杀”的原因都可以简单地归结于“看轻了世俗,但又活得与之相矛盾”。但这些事情又绝对不能这么简单地对待。但,这便是个体的孤独之处,这便是历史的孤独之处。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所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待着读者的光顾。”非但没有如此,在他去世后仅八年,世人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罢。

328 评论

海琦maggie

我写过一篇是说他作品的艺术手法的...他很喜欢用铺陈渲染的手法描写环境,人物外貌、心情、性格,尤其喜欢渲染细节...而且渲染还可分成正面渲染和反面烘托...另外我当时还考虑过写他作品中的审丑...或者是利用不同视角进行叙述的作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哦...^_^加油拉~~

110 评论

萌萌小妹纸

议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

论文摘要: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秋山图》实际上是他的诗学理念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本文运用本雅明的“光韵”理论来解读芥川龙之介对淡然恬静、崇尚自然的古典艺术的留恋与向往,对20世纪初日本艺术现代化造成的艺术日益“工艺化”的不满与困惑。 1927年,35岁的芥川因“恍惚的不安”自行中止了生命的流程。芥川龙之介的英年早逝与他对当时日本变革的失望是分不开的。其实,早在1920年,芥川龙之介在他的短篇小说《秋山图》中就流露出对古典艺术美在现代日本社会日渐衰竭的忧虑与困惑。无独有偶,芥川所遭遇的艺术困惑同样被一位西方学者所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就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所不同的,在芥川为古典艺术在当今社会“光韵”不再而痛苦时,本雅明却为艺术领域里的新技术革命高唱赞歌。 一、艺术品的原真性 《秋山图》通过清初著名画家王罩(字石谷,号耕烟外史)对 恽 格(字寿平,号南田)叙述的画坛的一桩神奇事件铺叙展开。据王石谷言,昔时王时敏(字逊子、号烟客)怀揣董其昌手书至润州张府观看“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的传世名画《秋山图》,顿时感动于画面幽寂空灵的气韵风骨,几番请求张氏出让《秋山图》,均遭拒绝。50年后,王石谷有幸于王氏豪宅一睹《秋山图》之神韵,可是,眼前之画与王时敏描绘的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兴冲冲赶来再次欣赏此画的王时敏也满腹狐疑,不禁怀疑起50年前的经历是否为幻觉。《秋山图》取材于今冈寿编《东洋画论集成》上卷收录的 恽 格《记《秋山图)始末》,原文附在 恽 格的画论《瓯香馆画跋》之后。日本著名评论家吉田精一认为《秋山图》表达了芥川的艺术观乃至人生观。 吉田的观点说明了《秋山图》在芥川的艺术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更具体地说,《秋山图》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日本现代转型所感到的困惑与矛盾心态,其最突出的地方首先在于对作品原真性也即本雅明称之为“光韵”的东西的留恋。 恽 格原作《记(秋山图)始末》结尾暗示王府的《秋山图》是 赝 品,因此烟客翁观画时的态度在情理之中,但是芥川龙之介在他的故事中却对画的真伪未置可否。作为清代画坛“四王”之首的王石谷,以他的眼力,对于黄一峰作品的真伪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况且他从笔法、设色与用墨这些技术手法上均看不出破绽,认为“显然无疑是真品”,那么眼前的《秋山图》大概会是真品了。而且,后来几位观赏者,均是当时的书画界大家,特别是师从黄一峰的王时敏,更是对大痴的笔法了然于胸。他竟然也是对画犹豫不决,难以定论,可见,芥川在这里似乎在强调《秋山图》与真品无异了。但是事情又没有那么简单,既然为同一作品,为什么这些大师们都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呢?这种不对的地方在哪里呢?在本雅明所谓的“光韵”理论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本雅明认为对艺术品的改造虽然不大会威胁艺术的组成部分,但对艺术品的改造在任何情况下都使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丧失了。艺术作品在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王时敏是在五十年后再次见到画作的,如果是原作,他肯定会一眼认出,但是他却是“满腹狐疑,不禁怀疑起50年前的经历是否是幻觉。”实际上,芥川在这里已经对作品的“原真性”提出了质疑。他在王石谷产生疑问的时候写道:“可是这《秋山图》,和烟客翁曾在张氏家所见那幅,确不是同一黄一峰的手笔。比之那幅,这恐怕是比较下品的黄一峰了。”从“不是同一手笔”得出“较下一品”的结论,可见艺术品的原真性关系到作品的真正价值。这是似乎是在暗示五十年后的《秋山图》并非原作,而是一幅逼真的复制品。尽管这样的复制品逼真得连王石谷、王时敏等这样的大师都不能在技术上找出破绽,但是他们的艺术直觉,用本雅明的话来说就是对“光韵”的把握,却产生了怀疑。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对作品中的原真性是这样论述的: 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但唯有基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由于时间演替使艺术品在其构造方面发生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艺术品可能由所处的不同占有关系而带来的变化。 本雅明强调传统艺术品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原真性,而这种原真性正是现代艺术所抛弃的东西。芥川对日本文学“去光韵”的现代化转向持深深的抵触情绪,因此,在《秋山图》中他把艺术作品的原真性放到了艺术欣赏的首位。 二、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品机械复制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服务功能与价值不同。艺术品不再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这两种功能的差异被本雅明描述为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膜拜价值要求人们隐匿艺术品,但是由于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品逐渐从对宗教礼仪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其可展示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同时,艺术接受也从凝神观照(concentration)的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distraction)。 同样,在《秋山图》中,芥川通过生动的描述对比了艺术品的宗教礼仪与政治功能的差异。《秋山图》篇幅只有四千来字,芥川不惜笔墨、刻意求工之处正在于画作《秋山图》五十年前后不同的境遇。首先是画作存放地点的区别。五十年前,烟客翁拜访的张家是一个偏僻荒凉之所:“虽然屋院很大,却显得一片荒凉。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长着长草,成群的鸡鸭,见到客来表示好奇的神气。”鸡鸭对来客都显出好奇神气,可见张家访客实在稀少。张氏将画悬挂于厅堂之上,而且是“光秃秃的墙上”只挂着一幅画,可见画作在主人心中的地位之高,而且主人“每次看这画,都觉得像睁眼做梦一样。”画作的礼仪功能在张氏那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而五十年后的王氏家,却是“贵戚之家”与张家的荒凉相反,后者庭院中是“牡丹花在玉栏边盛放”的繁荣景象。前面张氏之孙将画献于王氏时,王氏还“献出家中歌姬,奏乐设筵,举行盛大宴会,以千金为礼。”对于王氏来说,画作成了展示与炫耀的资本。 其次是画作的主人对作品的接受态度不同。五十年前,王烟客第一次见到《秋山图》,其主人介绍自己对画作的评价时,“像少女似的羞红了脸,然后淡淡一笑,怯生生地看着墙上的画说:“实际上,我每次看这画时,总觉得好像在睁眼做梦。不错,《秋山图》是美的,但这个美,是否只有我觉得美呢?让别人看时,也许认为只是一张平常的画。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这样怀疑。这也许是我的迷惑,也许在世上所有的画中,这幅画是太美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反正我就一直那么感觉,今天听了您的称赏,我才安心了。”在面对《秋山图》时,主人竟然像一个“害羞的少女”,观 画时也是“怯生生”的,还总是担心自己对画的推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体现了他对画作的珍惜与膜拜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正是本雅明所说的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式接受方式。但是画作后来的主人王氏重视的却是画作的展示价值的消遣方式。画作在他那里只是一种政治功能的展示。他平时并不是将画挂出来,而是只在有客人时才拿出来炫耀一番。他关心的不是画作的美,而是展示画获得的荣耀与自我满足。画在他消遣与满足虚荣的过程中已经被工具化了。本雅明描述的两种对立的艺术接受态度正好与芥川小说异曲同工:面对艺术作品而凝神专注的人沉入到了该作品中,他进入到这幅作品中,就像传说中一位中国画家在注视自己的杰作一样;与此相反,进行消遣的大众则超然于艺术品而沉浸在自我中。 三、永恒价值:芥川的困惑 本雅明认为古希腊的品,由于不能进行技术复制,因此被要求有永恒性。希腊人从他们的技术状况出发,在艺术中创造了永恒价值。而雕塑则是站在艺术峰巅上的最不可修正的艺术,因此在艺术品的可装配时代,雕塑艺术的衰亡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画的不可修正性与雕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在技术复制时代,中国画遭遇与希腊雕塑相同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样,芥川在《秋山图》中所隐喻的实际上正是对古典艺术在现代命运的思考。《秋山图》在故事中象征的是以中国画为代表的古典艺术,而画作后来的主人王氏则代表了现代社会艺术消费的大众。芥川通过比较《秋山图》在现代社会的不同遭遇,意识到了古典艺术在现代社会势微的现实,同时他心里却始终留恋古典艺术的那一方净土所以只能无奈地发出“那幅奇妙和《秋山图》不是留在心里么?即使没有《秋山图》,又有何遗憾呢?”这样的悲叹。这既是芥川对当时日本一味地转向西方,导致传统古典艺术逐渐走向没落而发出的叹息,也是他自己对古典艺术心怀不灭理想的流露。 其实,芥川在艺术理想上的困惑与日本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的潮流不无关系。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日本文化与艺术界也争相投入西方的怀抱,完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西欧,当时风行西方的自然主义对日本影响尤为深远,传统文学被贬抑到底层。芥川虽然是学习英国文学出身,但是自小就浸淫于中国古典文学之中,始终难以接受日本在文学上的“脱亚入欧”。1920年,已成为文坛中心存在的芥川自号“寿陵余子”,同年3月31目在给友人的信中芥川称:“寿陵余子之号取自韩非子,愿意寿陵余子学邯郸之步未成,却忘记寿陵之步,只得匍匐而归。我本人学西洋未成忘掉东洋,恰似寿陵余子。”“寿陵余予”之号揭示出作家抛却肤浅的西洋文化而回归东方文化的强烈的意念。在另一部小说《沼泽地》中,芥川清楚地反映了他对于艺术的心声: 我十分郑重地凝视着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的画布上再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燥与不安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芥川对于画的赞赏,正是来源于对不能自由地作画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的同情。对于艺术的理想,芥川自己又何尝不是遭受着“焦燥与不安”的折磨呢?《地狱变》中的画师良秀为艺术而牺牲了女儿与自己的性命那样残酷的故事,也只有在艺术上备受煎熬的芥川才能创作出来。 芥川龙之介1921年3月到7月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之后出版了《中国游记》。在这本游记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普通的山水人物介绍,而是处处流露出对落后与丑陋中国的悲观失望之情。在将汉学视为日本传统文学之根的芥川眼里,中国是其艺术理想的归宿,但是眼前的中国却与自己想象中的中国大相径庭,因此他在游记中抒发的失望之情实际上正是对自己理想中的古典艺术天堂遭到破坏发出的悲叹。古典艺术在日益西化日本被淹没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在其发源地中国更由于战乱与落后一 蹶 不振。于是在游览苏州时芥川这样写道:“文庙是明治七年重建的,据说为宋名臣范仲淹所创立,是江南第一个文庙。这庙的荒芜不正是中国荒芜的象征吗?但对远道而来的我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荒芜,才生出怀古的诗兴来。”中国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体现,当芥川发出“我已经不爱中国。我即使想爱她也爱不成了。”这样的感慨时,也是他自己的艺术理想遭遇挫折之时。当艺术理想与现实难以调和之时,他像画师良秀一样选择的艺术,放弃的是自己的生命。 当艺术遭遇现代化的进程时,本雅明的崇尚的是现代技术,而芥川龙之介崇尚的却是古典艺术的“光韵”。这种分歧直到现在仍然还没有解决,即使在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商品的当代西马学者伊格尔顿那里,他也没有忽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和表现的一面,并反对使艺术生产理论蜕变为“工艺主义”。芥川在《秋山图》所表达的美学困惑,同样可以应证马克思所说的“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这一命题。那么芥川龙之介的《秋山图》所具有的当下意义也就不仅仅在于解释芥川的美学思想,它同样能为我们当今社会文学艺术越来越“工艺化”的现实提供某种反思意义。 注释: [1]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2》,樱枫社,1981年。 [2]瓦尔特·本雅明《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51页。 [3]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陈生保,张青平译,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5]详细论述见陆晓光 《资本主义生产与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关于马克思一个命题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9期。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217 评论

相关问答

  • 棘龙最新研究论文

    棘龙更厉害。首先,棘龙体型占优势,长19米,高6米,弥补了它强壮程度的不足,霸王龙长14米,高4米(都是最大数据),肌肉方面基本打平,但其实棘龙的撕咬速度更快。

    思得不瑞奥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龙门石窟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

    久美雍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鱼龙类研究论文

    鱼龙(ichthyosaurus)身长:12米;体重:3吨;时代:侏罗纪; 地区:各地海洋;食物:肉食;种类:鱼龙目。生活在海中的爬行动物。鱼龙并非陆生动物。它

    猪猪爱吃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恐龙最新研究论文

    如果恐龙是在瞬间灭绝的!那恐龙的化石周围应该还会别的动物的化石! 如果是小行星撞击的尘埃遮住那了太阳,那就会有大量植物死亡!那就会有大量的植物化石同时被发现

    小乐乐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大学毕业论文

    议芥川龙之介的美学困惑与本雅明的艺术理论 论文摘要: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秋山图》实际上是他的诗学理念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本文运用本雅明的“光韵”理论来解读芥川

    王凡Angel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