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6

泡沫鱼头
首页 > 学术期刊 > 李约瑟之谜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osaLifeShare

已采纳

有八种说法:

第一类是制度说。黄仁宇引用诺斯等人的观点,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财产所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也有人认为中国在14世纪之所以没有爆发工业革命是因为当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保护创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产权制度(卢现祥,1996)。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孟陶()认为土地制度改革是导致工业革命的基础。汉蒙德(Hamond)也认为圈地运动引起的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企业精神和资本对于生产的广泛控制力。

第二类是资源———经济约束说。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是伊懋可(Elvin,1973)的高水平陷阱假说。Elvin认为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短缺是导致李约瑟之谜的原因。冯涛、兰虹(Huong,2003)、姚洋(Yao,2003)、赵纲(Chao,1986)有类似观点。

第三类是“英雄”说。戴尔蒙德(Diamond)认为技术创新是少数“英雄”的活动,而“英雄”的数量以及创新的数量取决于人口的多少和技术创新的难易程度。林毅夫(Lin,1995)也持类似的观点。

第四类是中央集权说。戴尔蒙德(Diamond,1999)认为完整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大一统的国家体制是中国落后的原因。钱文源(1995)认为帝国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统一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冯涛、兰虹(2003)认为中央集权加强了地主小农经济体制,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生。

第五类是价值说。韦伯(Weber,1964)认为资本主义所以发生在欧洲,其原因是新教徒为进行资本积累的宗教狂热所驱动,而中国的停滞在于儒家的传统。张尔升、苏同明(2003)也认为中国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失偏是中国工业革命落后的原因。

第六类是体制说。李约瑟本人认为:中国官僚体制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制的需要,它最初非常适合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严重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林毅夫(1994)认为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投资现代化科学研究所必须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上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第七类是海外贸易说。张尔升、苏同明(2003)认为海外贸易和重商主义是欧洲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而中国的闭关自守和重农主义是导致经济落后的原因。

第八类是分工说。陈平(Chen,1990)认为李约瑟之谜的谜底是分工。欧洲多元社会所具有的开放经济和发达的劳动分工与中国社会所具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农业的不同是中西文明分岔的原因。他用生态演化理论解释中西文明分岔的形成机理。本文也持分工说,但我们是从分工、专业化导致经济增长的角度去考察李约瑟之谜。

上述并未穷尽破解李约瑟之谜的解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阐释力,但有些解释存在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地点。我们暂且搁下文化、权力、价值等社会学范围的谜底,重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比较分析上述有关学说,从中得到分工演进是李约瑟之谜的谜底。

扩展资料:

提出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成就。除了四大发明外,其他科学发明和发现也有不少。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骤降为只占。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思潮是把科学仅仅视为知识,在一个自主的封闭体系中去探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内在论”或“内部主义”的思潮。但是,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长期研究,发现仅仅用内在论去研究李约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外部,即外在的影响如社会经济,人文思想方面去研究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科学哲学中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说过:“把科学实体作为知识体系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内部方法’,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外部方法’,这是‘内部方法’最新的对立面。怎样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就是这个学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现在也已有了日益增多的解决迹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约瑟难题

160 评论

歪歪悠爱福喔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李约瑟难题又称为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之问。

204 评论

沙发里的土豆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开启了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的研究兴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为“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句话就是李约瑟问题的全部内容,那麽不亦是说:李约瑟是被“李约瑟难题”所吸引,进而研究它,然后再把它给提出来——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在这一个部份,李约瑟已经在西方获得“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者评价,但李约瑟却也必须承认中国这四、五百年来的科学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魏特夫的提问仍然没有解决,而李约瑟不愿意武断地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一直努力地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虽然排在世界第7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经济竞争力。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也比较少。据瑞士洛桑国防管理开发研究院的统计,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在世界排第9位,在《科学论文索引》上发表的论文数居第12位,仅占当年世界论文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19%。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200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内地的。再如,美国现在每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多万件,日本40多万件,我国只有1.3万件。看来,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李约瑟难题”的解究竟在哪里?即怎样甩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怎样能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我国曾开展了一次建国后最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为 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共体12国平均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而我国只有0.4人。上面两组数字对破译“李约瑟难题”的解颇有帮助,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上占有数与质量的绝对优势,科学技术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个科技人才缺乏的国家,也必然会处在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应当看到,科学思想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扎根和探求不够,是一个非常要害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美国社会科学家朱克曼曾对3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分析,发现跻身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团体,得到过名师指教者颇多,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诞生过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在分析我国为何至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原因时认为,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守一”和“齐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如今世人都清楚,为21世纪定调的主旋律是科学技术,它能否成为一个民族的兴奋点乃至注意力,最该集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尚所崇,这就同为“李约瑟难题”的难之处和解之处。 决定科学盛衰的钥匙在哪里?“李约瑟难题”及他的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应该是明确和清醒的,这就是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和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切实作为我们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关键性链条和杠杆性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问哈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207 评论

奇异果香

楼上的不给出处,鄙视。

148 评论

蜡笔1982

什么题目 啊?

257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科技科学之谜最新杂志秀

    当然是《大科技。科学之谜》杂志简介 《大科技•科学之谜》是我国第一本以开拓思维、丰富想像力为宗旨的科普刊物,也是目前我国被转载文章最多的科普杂志,每年被中央和

    小小暖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写手之家杂志约稿

    你好,对于您的问题我有几个建议: 1、起点中文网。 这个不用多说,国内第一大网文平台,也是能赚大钱的地方,一书成神,百万收入都有可能。当然,新人去起点,容易扑,

    大懒猪0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李白论文题目

    李白的诗酒人生

    精灵酱酱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李约瑟之谜论文题目

    有八种说法: 第一类是制度说。黄仁宇引用诺斯等人的观点,认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财产所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也有人认为中国在14世纪之所以没有

    泡沫鱼头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违约金论文题目

    谈《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和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7年6月29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并将自2008年1月1日其施行。相对

    瞪样的胖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