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6

腾瑞水暖卫浴
首页 > 学术期刊 > 民国新儒家的墨学观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哇塞小熊

已采纳

哇 你太幸运了 我们作业要求刚写了一篇 是原创啊。。。字数有2700多,不知道你能用不?要给我加分哦。。。呵呵:特立独行的侠客们——墨者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候曾经是个非常显耀的学派,影响非常大。墨家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异别”,反对儒家所提倡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这样,墨学很快成了儒学强有力的对手。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可见当时墨家的思想是可以和儒家分庭抗礼的。可是汉代以后墨家几乎有失传的味道,直至清代以后,墨学才又渐渐重回学术界的视线内。在现今处处高呼“复兴国学”的潮流下,墨家和其他学派一样俨然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对于墨家学派我没有做过很深入的研究,只能浅谈我印象中的墨子和墨者。我觉得在诸子思想中,墨家是一支很独特的哲学派别。虽然和儒家并称显学,但他们的风格差距很大。儒家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儒雅的谦谦君子的形象,而墨子和他学生却是一群义勇兼备、特立独行的侠客。这种勇敢、侠义的风格和气质使得墨家成为一枝独秀。说墨家独特,首先创始人墨子的身世就是个谜。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也只有寥寥数笔的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他的生卒年无据可考,甚至姓名都有不同的说法,因为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姓墨的人,有人说他叫翟乌,有人说因受墨刑而得姓墨,还有人说是因为墨子脸黑而姓墨。关于他的籍贯更是莫衷一是甚至荒诞不经,司马迁说他是宋人,有人说是鲁人,有人说是楚人,还有人甚至说他是印度人,阿拉伯人。这侠客来路不明,就更增加了他的神秘感。其次,墨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挑战孔子的第一人。《淮南子》里说,墨子最初是儒家的门徒,后来他认识到儒者的礼繁琐而不切用,反对儒家提倡的厚葬,于是毅然决然地背弃儒家,自立门派,自树旗帜,而且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的学派及思想,到了战国中期孟子之时已经弥满天下,甚至有压倒儒学之势。我们知道,儒家是靠很多人、群体的力量弘扬开来的,前有孔子,后有曾子、子思,然后是孟子,孟子下面还有荀子,而墨家就只有一个墨子。墨子几乎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在和儒家一个强大的团队在作对抗,他提出“背周道而用夏政”,由孔儒的思路来个反向思考,别立一派成一家之言,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也正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侠客作派。再次,墨家学派是非常讲究刻苦自励的,能够跟着墨子当学生的人,都是非常有吃苦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墨子自己就身体力行的奔走四方,亲自劳作,生活条件尽量减低。荀子评墨子为“瘠墨”,孟子曾说“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些评语生动描写出墨子苦行者的形象。墨子的这种人格特质和他出身下层社会是有密切关系的。孔子虽然出身没落的贵族,但好歹还是统治阶级。而墨子已经彻彻底底是个手工业者(姑且当他的职业是木匠),是被统治阶级了。他的平民出身,不仅决定了他的文化取向,也影响了他的人格特质。墨子的非礼、非乐、非儒,主张节用、节葬,都是平民阶层孕育出来的思想。墨子的坚忍不拔、清苦自守使墨家学说经由他的生命践履成为一种人生的教化,这种教化引导人们在有生之年勤勉节俭、摈绝歌舞和音乐,死后只需粗衣薄棺、不求厚葬久丧。这样的教化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但墨子还是凭借自身力行精神感召了数百徒众,墨者的团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团体,是一个有作为的实干团体。墨子对勇敢也是大加赞赏的,所以墨家满门勇士。《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致也。”这记载的是楚国吴起之难中,为阳城君守城殉难的墨者达180多人,而他们本来是可以弃城自全的,这足以说明墨家勇敢惨烈的侠义作风。写到这,我不由的想起了电影《墨攻》中墨者革离的形象,带领梁城百姓,抵抗赵国庞大军队的攻击。电影中人物的造型就是具有墨家的外貌标志和人格特质:草鞋、麻布粗衣,辛苦奔波,勇敢侠义,以救世为职志。最后,墨家这个学派从体制上和儒家、道家、法家都不一样,其它学派都只是学问上的传承,老师带学生,他们之间只有学问上的联系,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但是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和严格的制度。组织里最高的首领叫“巨子”,墨子生前有没有叫“巨子”我们无从得知,但他死后,他的弟子—禽滑离算是墨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他就是“巨子”,以后一代代往下传,有点像后来禅宗传衣钵一样。“巨子”对手下的学生和组织里的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双重身份,第一是老师,教学生学问;第二,他是首领,安排你做事,指派你任务。墨者团体组织的严密性和对巨子的绝对服从性让我很惊异。学生不仅仅要“自苦为极”,手足胼胝,吃的是最粗糙的食物,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衣服,拼命的帮老师干活,干活挣来的钱都交给老师,最恐怖的是“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服从到跳进火海在刀刃上走路,你杀死他,他脚后跟都不转一下,是迎着死亡上去的。这固然有点夸张,但给人一点黑社会、恐怖组织的味道。而墨子学派最终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黑社会,因为他们有一个东西在支持着他,这就是“侠”,是“义”。墨者团体之所以有一致的行动,对首领可以说惟命是从,这是建立在有共同的目标和思想基础上的。前面为阳城君守城集体战死的例子说明他们的行动是以非攻为手段,以达成兼爱的共同理想。墨子为什么反对进攻别人的国家?因为墨子认为进攻别人的国家,就好似强占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既然是不道德的,我就要反对你,哪怕这件事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你是不义的,我就要反对你,这就是“侠”的作风。《墨经》上讲“任侠”有这样两句话:“士损己而益所为,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或者是要做自己厌恶的事情,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就叫做“侠”。墨家学派确实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后来梁启超曾有一段话:“古今中外,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富,基督而外,墨子而已。”基督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佛教讲“普度众生”也是这样的精神。由上述可以看出,墨家学派除了是一个学术流派,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同时也有非常强的宗教性,有宗教的特征。开头我们说过墨家在汉代已经衰微,而秦汉后两千多年也没有再出现过一个真正的墨者,因为不论是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或是墨者团体的性质,与专制帝王的利益都是相冲突的,必遭灭绝的命运,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墨者所表现的宅心公正,以显正直,欲伸张民间的委屈,欲伸张社会的正义的侠义精神,却潜伏在下层社会,继续滋长着,遗爱人间。墨子和他的墨者们是在乱世中奔波的侠客,他们是孤独的,终其一生反对侵略战争和不义之战。战乱时代,他们发出和平的号召,这些侠客值得我们崇敬。

94 评论

周某某先生

和平竞争的关系

88 评论

大坏蛋make

当时有种说法,形容百家的地位关系的。即,非儒即墨! 儒家的核心是“仁”。墨家是:“兼爱、非攻、尚贤”很显然,”兼爱、非攻”与“仁”关系你可以思考哈。。。 写论文的话,这事入手点!~

159 评论

luclmars明尼苏达

墨子成就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另外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墨子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论方面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在给出了时空的定义之后,墨子又进一步论述了时空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他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他把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他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 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墨子也有精辟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质的本原是“有生于无”(《老子》第1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墨子则首先起来反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主张。他指出,“无”有二种,一种是过去有过而现在没有了,如某种灭绝的飞禽,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为“有”;一种是过去就从来没有过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这是本来就不存在的“无”。本来就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本来存在后来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见,“有”是客观存在的。接着,墨子进而阐发了关于物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石头,就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也就是说,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属性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够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 2.数学方面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墨子所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有: 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如二尺为一尺的“倍”。关于“平”的定义。墨子说:“平,同高也。”(《墨经上》)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相互比较,正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长”。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说:“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中”指物体的对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 关于“圜”的定义。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圜”即为圆,墨子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 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正方形定义也是一致的。 关于直线的定义。墨子说,三点共线即为直线。三点共线为直线的定义,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晋代数学家刘徽在测量学专著《海岛算经》中,就是应用三点共线来测高和测远的。汉以后弩机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据此发明的。 此外,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是比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同一时代的字体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3.物理学方面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首先,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墨经上》)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对此,他举例予以说明,说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举,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例如,两质量相当的物体碰撞后,两物体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如果两物体的质量相差甚大,碰撞后质量大的物体虽不会动,但反作用力还是存在。 接着,墨子又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他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也。”的观点,意思是物体运动的停止来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的话,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这样的观点,被认为是牛顿惯性定律的先驱,比同时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学诞生和发展的标志(亚理士多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停止是物体的本性,这样的观点是符合常人观测的结果的,却是肤浅和错误的)。 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本”即为重臂,“标”即为力臂,写成力学公式就是力×力臂(“标”)=重×重臂(“本”)。现在人们一般都习惯于把杠杆定理称为阿基米德定理,其实墨子得出杠杆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应称之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此外,墨子还对杠杆,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光学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如果说墨子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也不为过分,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中所说,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观看它的影也是随着物体在运动着,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着的物体位置移动后,它前一瞬间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运动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会永远存在于原有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运动,只是新旧影像随着物体运动而连续不间断地生灭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运动。墨子的这一命题,后来为名家所继承,并由此提出了“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 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接着,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这是因为光线经过物体再穿过小孔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物体上方成像于下,物体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为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特别可贵的是,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远近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之内形成正像,距“中”远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处则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远“中”像小。凸面镜则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这里的“中”为球面镜之球心,墨子虽尚未能区分球心与焦点的差别,把球心与焦点混淆在一起,但其结论与近现代球面镜成像原理还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御敌的准备(原文是: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内迎之)。尽管当时墨子还不可能明了声音共振的机理,但这个防敌方法却蕴含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4.机械制造方面墨子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时与公输般进行的攻防演练中,已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造诣。他曾花费了3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他又是一个制造车辆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30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穴”、“备蛾“、“迎敌祠”、“杂守”等篇中,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5.哲学方面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他诸子所无法比拟的。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他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部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涵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除闻知和说知外,墨子非常重视亲知,这也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墨子所说的亲知,乃是自身亲历所得到的知识。他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虑”是人的认识能力求知的状态,即生心动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仅仅思虑却未必能得到知识,譬如张眼睨视外物,未必能认识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让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与外物相接触,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质和形状。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观知识,且有些事物,如时间,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识还是初步的,不完全的,还必须把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和推论,方能达到“明”知的境界。总之,墨子把知识来源的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领域中独树一帜。 墨子又是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他称逻辑学为“辩”学,把其视之为“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他认为,人们运用思维,认识现实,作出的判断无非是“同”或“异”,“是”或“非”。为此,首先就必须建立判别同异、是非的法则,以之作为衡量、判断的标准,合者为“是”,不合者为“非”。这种判断是“不可两不可”的,人们运用思维以认识事物,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或为“是”,或为“非”,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为“是”,或二者都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现代的逻辑学名词来说,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由这一思维法则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维方法。他把思维的基本方法概括为“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小取”)。也就是说,思维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探求反映这种必然联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表达出来。“以类取,以类予”,相当于现代逻辑学的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还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在古代世界中别树一帜,与古代希腊的逻辑学、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并立。 6.军事方面中国古代战争最著名的守城战术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绍了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共二十篇,存十一篇,为《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即蚁伏,指步兵强行登城)》,《迎敌祠》,《旗帜》,《号令》,《集守》。《墨子》中的守城战术及其丰富,仅存的十一篇就几乎含盖了所有的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术。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的行列中堪称为佼佼者之一。遗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领域中的理性灵光,随着后来墨家的衰微,几近熄灭。后世的科学家大多注重实用,忽视理性的探索,此实为中国科技史上的莫大损失。

285 评论

小不娃娃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

189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国新疆新闻事业研究论文

    新闻学论文摘要怎么写?那摘要就是说将这件事情简单明要的先叙述一下,就如一个论文的提纲一样啊,所以说呢,就是简单明要的叙述下这些事情。

    肥嘟嘟的哲妈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论文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由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基本理念。儒学传统与自由观念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五四”时期自由主义者

    平凡yife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国家与市民社会研究论文

    中国的历史啊真正的自由不是针对他人的言说,而是指向自我的实践,真正的反抗也许不是公开的对抗,而是拒绝权力穿过的规避或对权力视而不见的沉默。——题记尽管“大写的历

    panying10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新儒学现象与哲学创新研究论文

    从夫之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看儒文化子贡曰:“孔子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儒文化的精华,不是它的三纲五常和道德说教,也不是它的礼仪典章和社

    肥嘟嘟的哲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儒家哲学的内容的论文模板

    哲学硕士论文:儒家的情感观念 [摘要] 汉语“情”从一开始就兼有两层基本涵义:情感(人情);情实(事情)。在中国观念史、儒学史上,当“情”浑然不分地兼指人情与

    华鑫绿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