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jieayiyua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新药开发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海洋药物研究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xiaoqiao945
【性味归经】辛,温。入脾、胃、肾经。【功效】化湿行气,温胃止呕,温脾止泻,温肾下气。【功效特点】本品辛散温通,芳香理气,具温而不燥、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中的特性,并能醒脾消食、开胃止呕,专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吐泻痢、不饥食少、食积不消等证,又能理气安胎。【功效作用】1.化湿行气:①用于湿阻中焦,症见脘腹痞胀,恶心欲吐,口不渴,便溏尿浊,苔白腻,与茯苓、半夏、厚朴、枳实等同用。②用于脾胃气滞,多因暴饮暴食致胃中气机阻塞,症见胃痛,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吐出不消化之食物,可与木香、枳实等同用。2.温胃止呕:①用于脾胃虚寒、胸痞呕吐,可与木香、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同用。②用于妊娠呕吐,可单用本品1.5克至3克,研末冲服,或与茯苓、半夏、苏梗等同用。3.温脾止泻:用于脾虚寒湿积滞之泻痢证,可与干姜、附子、吴茱萸、肉豆蔻、诃子、木香、黄连同用。4.温中安胎:用于虚寒气滞、胎动不安者,可与白术、桑寄生、川断、杜仲等同用。胎动由于热者不可用。【鉴别应用】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功效相似,皆为芳香化湿、行气宽中之品,惟白豆蔻芬芳清香、温燥性较小,兼可宣通肺气,用于胸闷不畅及中焦寒湿伏郁之轻证;砂仁则香气浓郁,温燥性较强,且功专于脾胃、肾,常用治寒湿凝滞、中焦阻塞较重之证,及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并有温肾下气之功。【配伍应用】1.配白蔻仁:砂仁香窜而气浊,散寒力较大,功专于中下二焦,暖胃燥湿,引气归元(肾),适宜于寒湿积滞、寒泻冷痢,又有安胎作用;白蔻仁芳香而气清,温燥之性较差,功专于上中二焦,和胃止呕,适宜于湿浊阻胃之呕哕、呕逆,并能宣通肺气。两药配用,宣通三焦气机,芳香化浊,醒脾和胃,行气止痛,俱能治湿浊内蕴、胃呆纳少、气滞胸闷、脘腹胀痛、反胃呕吐等证。2.配青、陈皮:砂仁辛香性温,有醒脾和胃、行气宽中之效;青皮性猛,偏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陈皮性缓,偏于健脾行气、燥湿化痰。三药合用,理气止泻,治脾胃气滞、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及湿阻脾胃之泄泻、痢疾。3.配佩兰:砂仁香浓气浊,燥湿之性较强,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安胎之效;佩兰气味芳香,功专清肺开胃,化湿悦脾,理气之功为要。两药配用,芳香悦脾,可用治湿阻气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证。4.配冬葵子:冬葵子有催乳之功,另有滑肠作用,配砂仁行气和胃,可增进食欲,加强营养吸收,故两药配用,有行气下乳之效,可治乳少气滞胀满疼痛诸证。5.配熟地: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又助消化,并能引气归肾,兼有温肾安胎作用;熟地补血生精,滋肾养肝,久服易腻嗡,宜用砂仁拌(或佐有少许砂仁)。两药配用,砂仁既免除熟地滋腻碍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此谓一举两得。6.配黄芩:砂仁与黄芩,二者性味功效迥异,然均有安胎之功。砂仁辛温理气之品,和气机而安胎孕;黄芩苦寒清热之品,降火凉血而安胎孕。二药同用,寒温相合,气血配对,可使枢轴回旋,升降复取,热泄气和,而成安胎之妙用。7.配木香:两药均是芳香辛散温通之品,功效相同,皆有治疗脾胃气滞、食积不化之功,但砂仁偏于醒脾和胃,木香偏于调中宣滞,两药配用,治疗脘腹气滞胀痛、消化不良,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应用注意事项】阴虚有热者忌服。
大家族djz
乙酸龙脑脂【药理作用】具有显著的镇痛抗炎作用,对胃炎、胃疼有非常好的疗效。---《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脂的药理作用研究》 西药学杂志 2001.16(5):356-358 作者:李晓光 叶富强 徐鸿华 α-蒎烯【药理作用】抗肿瘤、抗真菌、抗过敏及改善溃疡。---《α-蒎烯药理及应用研究概况》 药物化学, 2015, 3(3): 23-28. 作者:朱福鸿 张萃 魏凤香。 β-蒎烯【药理作用】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广陈皮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Ⅰ.挥发油的成分研究》中药材 1991年第3期 作者:刘文粢 王玫馨 黄爱东 郑毅 王卫民 吴绍彝 唐小浪 林太宏 柠檬烯【药理作用】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抑菌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对多种肿瘤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食品科学2015.36(7):240-244 作者:黄巧娟 孙志高 龙勇 孙谦芳樟醇【药理作用】具有镇痛、抗焦虑、镇静催眠、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芳樟醇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发展》 中国中药杂志 2015.40(18)作者:姜冬梅 朱 源 余江南徐希明 樟脑【药理作用】对于胃肠道粘膜有刺激作用,使胃部感到温暖及舒适并具有镇痛作用。---《樟脑药理毒理研究回顾及安全性研究展望》中国药物警戒第9卷第1期2012年1月 作者:丁元刚 马红梅 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 龙脑【药理作用】驱肠虫, 解热, 解除平滑肌痉挛, 并具有良好的促进药物吸收作用。---《植物药用成分龙脑的药学活性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6期 作者:熊振宇 肖复明 徐 旭 月桂烯【药理作用】能够抑制细菌和人类细胞的基因突变。---《广陈皮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Ⅰ.挥发油的成分研究》中药材 1991年第3期 作者:刘文粢 王玫馨 黄爱东 郑毅 王卫民 吴绍彝 唐小浪 林太宏 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具有显著的治疗溃疡病和抑制胃酸过多的作用,同时有很好的镇痛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黄酮具有抗抑郁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42卷 第1期 2011年1月 作者:龚金炎 吴晓琴 毛建卫 张 英 桉油精【药理作用】具有解热、消炎、抗菌、防腐、平喘及镇痛作用。--《1,8-桉油精对卵白蛋白致哮喘豚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的抑制作用》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2010年第24卷1期 作者:徐巧萍 王砚 唐法娣等 苦橙油醇(nerolidol)【药理作用】具有镇静,镇痛,抗炎,降压和局部麻醉作用。 愈创木醇(guaiaol)【药理作用】可调节体液分泌,有助于改善性方面的障碍。 皂甙【药理作用】具有双向调节免疫、抗缺氧和抗疲劳、抗低温应激、 对肾有调节作用,补肾。
问题一:薏米美白是误区吗 专家称不能美白 扬子晚报记者请教了秦淮中医院喻先刚中药师,他表示:“薏仁没有美白效果,临床上没有发现谁吃薏仁皮肤变白了,也从来没
临床药学是医院药学的核心工作,是世界药学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大药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越鞠丸”名方 》 摘要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国际油价破百之后,新能源再次被人们关注。然而,新能源在缓解能源危机这个大舞台上,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哪些新能源又值得消费者期待
关于沙棘属植物的分类、分布、起源:《青藏高原的沙棘》《沙棘属的新发现》《沙棘属植物起源的研究》《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沙棘属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
你好,我不知道你到底要问什么,重症肺炎研究进展你可以到万方、维普、cnki上寻找,如果你是大学生,应该尝试去pubmed上寻找英文文献,你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现